載重小車及具有其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起重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載重小車及具有其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起重機。其中載重小車包括:車架(11),所述載重小車還包括:第一卷筒(12),樞接于所述車架(11)上;以及第二卷筒(13),與所述第一卷筒(12)聯(lián)動地設置。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可以便于對變幅繩的張緊進行自動化控制,改善張緊效果。
【專利說明】載重小車及具有其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起重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工程機械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載重小車及具有其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起重機。
【背景技術】
[0002]變幅機構是塔式起重機的工作機構之一,是為了滿足物料裝卸工作位置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起吊能力(幅度減少能提高起重量),實現(xiàn)改變幅度的工作機構,并用來提高塔式起重機的工作范圍,提高生產(chǎn)效率。按照運動形式,變幅機構可以分為臂架擺動式變幅機構以及載重小車式變幅機構。通過載重小車實現(xiàn)變幅的優(yōu)點是,變幅時物料做水平移動,安裝就位方便;速度快、節(jié)省功率;幅度有效利用率大。
[0003]載重小車式變幅機構的運行方式包括自行式和繩索牽弓I式兩種。繩索牽弓I式的載重小車在兩條變幅繩的牽引下沿起重臂運動,實現(xiàn)變幅功能。但是,采用載重小車式變幅機構的塔式起重機,在立塔完成后,變幅繩一般會松弛懸掛于空中,松弛的變幅繩會導致載重小車啟動時對塔式起重機造成沖擊,因此需要對變幅繩進行張緊。
[0004]如圖1和圖2所示,為現(xiàn)有的一種棘輪張緊裝置,當變幅繩20’要張緊時,首先將棘輪90’逆時針稍微轉動一下,將銷軸80’抬到耳板70’上的腰型孔71’的頂部,然后人工轉動棘輪90’,將變幅繩20’的松弛部分的繩體卷繞到與棘輪90’連接的卷筒上,從而將變幅繩20’張緊,再將銷軸80’落下,將棘輪90’卡死。整個張緊過程由人工完成,由于操作位置距地面較高,且棘輪張緊裝置距離載重小車的吊籃較遠,所以很難操作,且安全性很難保證,此外,變幅繩20’張緊的程度會因操作人員的個體差異而不同,效果很難保證。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載重小車及具有其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起重機,可以便于對變幅繩的張緊進行自動化控制,改善張緊效果,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0006]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載重小車,包括車架,載重小車還包括:第一卷筒,樞接于車架上;以及第二卷筒,與第一卷筒聯(lián)動地設置。
[0007]進一步地,第一卷筒的軸線和第二卷筒的軸線平行,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沿載重小車的行進方向間隔排列;載重小車還包括傳動結構,傳動結構分別與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驅動連接,以使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聯(lián)動。
[0008]進一步地,傳動結構包括:第一齒輪,固定地套設在第一卷筒的轉軸上;以及第二齒輪,固定地套設在第二卷筒的轉軸上,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
[0009]進一步地,載重小車還包括安裝架,安裝架固定于車架上,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分別樞接于安裝架上。
[0010]進一步地,載重小車還包括止動結構,止動結構可拆卸地連接在傳動結構與安裝架之間。
[0011]進一步地,止動結構包括:螺栓,可拆卸地穿設在傳動結構與安裝架上;以及螺母,與螺栓螺接配合。
[001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包括:載重小車,設置于起重機的起重臂上;第一變幅繩,第一端設置于載重小車上;第二變幅繩,第一端設置于載重小車上;動力裝置,分別與第一變幅繩的第二端以及第二變幅繩的第二端固定連接;載重小車為前述的載重小車,第一卷筒上固定連接有第一變幅繩的第一端,第二卷筒上固定連接有第二變幅繩的第一端。
[0013]進一步地,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還包括:臂根滑輪,固定于起重臂的臂根上;以及臂尖滑輪,固定于起重臂的臂尖上;第一卷筒的線速度大于第二卷筒的線速度;第一變幅繩繞經(jīng)臂根滑輪,第二變幅繩繞經(jīng)臂尖滑輪;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包括變幅狀態(tài)和張緊狀態(tài),在張緊狀態(tài)下,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分別在車架上可轉動地設置,且第二卷筒與第一卷筒聯(lián)動地設置;在變幅狀態(tài)下,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分別相對于車架固定設置。
[0014]進一步地,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還包括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與動力裝置電連接;載重小車具有與起重臂的臂根抵接的第一位置,載重小車位于第一位置時,壓力傳感器抵接在載重小車與臂根之間。
[001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包括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為前述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
[0016]應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載重小車上設置兩個聯(lián)動的卷筒,其中一個卷筒用于繞設第一變幅繩,另一個卷筒用于繞設第二變幅繩,只要其中一個卷筒轉動,另一個卷筒會同時轉動,實現(xiàn)兩個卷筒配合,對第一變幅繩和第二變幅繩進行收放,由于兩個卷筒為聯(lián)動結構,可以方便地進行自動控制,減少人工操作,實現(xiàn)第一變幅繩和第二變幅繩的自動張緊,同時也提高了安全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8]圖1示出了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棘輪張緊裝置的示意圖;
[0019]圖2示出了根據(jù)I的半剖示意圖;
[0020]圖3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載重小車的示意圖;
[0021]圖4示出了根據(jù)圖3的俯視圖;
[0022]圖5示出了根據(jù)圖3的A-A向剖視圖;
[0023]圖6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第一卷筒、第二卷筒配合的示意圖;
[0024]圖7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載重小車裝配有止動結構的示意圖;
[0025]圖8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的示意圖;以及
[0026]圖9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0028]如圖3至圖6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應用于起重機上的載重小車,該載重小車包括車架11、第一卷筒12、第二卷筒13、傳動結構14以及安裝架15,其中車架11作為載重小車其他部件的安裝基礎,安裝架15固定于車架11上,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分別樞接在安裝架15上,第一卷筒12的軸線和第二卷筒13的軸線平行,且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沿載重小車的行進方向間隔排列,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通過傳動結構14進行聯(lián)動,即其中一個進行轉動時,帶動另一個一起轉動,且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的轉動方向相反。載重小車裝配好之后,第一卷筒12用于卷繞第一變幅繩,第二卷筒13用于卷繞第二變幅繩,由于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為聯(lián)動結構,所以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可以相互配合進行對第一變幅繩和第二變幅繩的收放,減少人工操作,再配合電機之類的動力裝置,就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自動控制,提高了第一變幅繩和第二變幅繩的收放效率。
[0029]結合參見圖4至圖6,優(yōu)選地,傳動結構14包括第一齒輪141以及第二齒輪142,其中第一齒輪141固定地套設在第一卷筒12的轉軸上,第二齒輪142固定地套設在第二卷筒13的轉軸上,第一齒輪141與第二齒輪142嚙合,當?shù)谝积X輪141轉動時,驅動第一卷筒12轉動,并帶動第二齒輪142轉動,第二齒輪142再驅動第二卷筒13轉動,從而實現(xiàn)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的聯(lián)動。將齒輪固定套設在卷筒的轉軸上以驅動轉軸轉動這種方式,結構簡單,便于操作。
[0030]這里的第一齒輪141和第二齒輪142也可以替換為齒輪組進行兩級、三級或三級以上的傳動,同樣可以實現(xiàn)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的聯(lián)動。
[0031]此外,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也可以不通過傳動結構14進行聯(lián)動,例如,將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固定在同一樞轉軸上,當其中一個轉動時,另一個會跟著一起轉動,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聯(lián)動。
[0032]優(yōu)選地,載重小車還包括止動結構16,當需要張緊第一變幅繩20和第二變幅繩30時,不安裝止動結構16,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可以轉動,實現(xiàn)對第一變幅繩20和第二變幅繩30的張緊,在完成張緊過程后,將止動結構16安裝在傳動結構14與安裝架15之間,使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無法轉動,相對于車架11固定;當載重小車變幅時,止動結構16不取下來,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仍舊無法轉動,動力裝置40轉動可以帶動載重小車正常變幅作業(yè);當?shù)谝蛔兎K20和第二變幅繩30需要重新張緊時,再將止動結構16從傳動結構14與安裝架15之間拆下來,使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可以轉動即可。
[0033]進一步優(yōu)選地,止動結構16包括螺栓161以及螺母162,當載重小車進行變幅作業(yè)時,將螺栓161穿設在第一齒輪141與安裝架15之間或第二齒輪142與安裝架15之間,然后擰緊螺母162,使動力裝置40的轉動不會帶動第一齒輪141或第二齒輪142相對于安裝架15進行轉動,從而實現(xiàn)載重小車正常的變幅運動;當需要進行第一變幅繩20和第二變幅繩30張緊時,將螺母162從螺栓161上旋擰下來,使第一變幅繩20和第二變幅繩30可以帶動第一齒輪141或第二齒輪142轉動,從而進行張緊作業(yè)。
[0034]結合參見圖8以及圖9,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包括載重小車10、第一變幅繩20、第二變幅繩30、動力裝置40、臂根滑輪61以及臂尖滑輪62,其中載重小車10為前述的載重小車,第一變幅繩20的第一端繞設在載重小車10的第一卷筒12上,第一變幅繩20的第二端繞經(jīng)臂根滑輪61后固定在動力裝置40上,第二變幅繩30的第一端繞設在載重小車10的第二卷筒13上,第二變幅繩30的第二端繞經(jīng)臂尖滑輪62后固定在動力裝置40上。通過這套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可以輕松實現(xiàn)第一變幅繩20以及第二變幅繩30的張緊,無需人工卷繞第一變幅繩20以及第二變幅繩30,張緊可靠,且安全性較高。
[0035]優(yōu)選地,動力裝置40包括變幅卷筒41以及電機42,第一變幅繩20的第二端以及第二變幅繩30的第二端分別固定在變幅卷筒41的兩端。
[0036]下面具體說明該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
[0037]設第一齒輪141的齒數(shù)為NI,第二齒輪142的齒數(shù)為N2,第一卷筒12的直徑為Dl,第二卷筒13的直徑為D2,由于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的轉動方向相反,所以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的角速度比為:
[0038]ω 1/ω2=Ν2/Ν1(I)
[0039]第一變幅繩20與第二變幅繩30的纏繞比為:
[0040]i=il/i2=N2XDl/NlXD2=co 1XD1/co2XD2(2)
[0041]由上述分析可知,可以通過控制第一變幅繩20與第二變幅繩30的纏繞比i,即第一變幅繩20與第二變幅繩30的線速度之比來控制第一變幅繩20與第二變幅繩30的懸長量。
[0042]當起重機完成立塔后,將載重小車10運行到起重臂的臂根處,將第一變幅繩20和第二變幅繩30分別繞設在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上,并在第二卷筒13上預先纏繞一定量的第二變幅繩30,當電 機42轉動帶動變幅卷筒41繞第一方向轉動,第二變幅繩30經(jīng)過臂尖滑輪62后向變幅卷筒41上收繩,同時變幅卷筒41上的第一變幅繩20向變幅卷筒41外放繩,當?shù)诙兎K30懸置在第二卷筒13與變幅卷筒41之間的繩體張緊時,第二變幅繩30帶動第二卷筒13按照圖9所示的順時針方向轉動,從而帶動第二齒輪142轉動,第二齒輪142轉動時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一齒輪141按照圖9所示的逆時針方向轉動,第一齒輪141的轉動又帶動第一卷筒12逆時針轉動,將第一變幅繩20懸置在第一卷筒12與變幅卷筒41之間的繩體卷繞到第一卷筒12上。如果此時第一變幅繩20與第二變幅繩30的纏繞比i大于1,即第一卷筒12的線速度大于第二卷筒13的線速度,則第一變幅繩20懸置在第一卷筒12與變幅卷筒41之間的繩體會逐漸減少,直到第一變幅繩20張緊。
[0043]張緊后,若繼續(xù)轉動電機42,因為電機42在同一時間內(nèi)放出第一變幅繩20和收起第二變幅繩30的長度相同,但第一卷筒12收繩速度更快一些,則載重小車整體受到向臂根方向的拉力,使載重小車10向靠近起重臂的臂根方向運動,直到壓緊臂根上的緩沖塊。
[0044]如果此時電機42繼續(xù)轉動,則第一變幅繩20有可能被拉斷,所以,優(yōu)選地,在起重臂的臂根處設置壓力傳感器50,壓力傳感器50與電機42電連接,當載重小車10壓緊緩沖塊時,壓力傳感器50承受壓力。為壓力傳感器50設定一個閥值,該閥值根據(jù)第一變幅繩20的破斷力取一定安全系數(shù)設定,如果載重小車10對壓力傳感器50的壓力到達該閥值,會觸發(fā)壓力傳感器50向電機42發(fā)出信號,使電機42斷電,防止第一變幅繩20被拉斷,然后將止動結構16安裝在載重小車10上即可將第一齒輪141以及第二齒輪142固定,防止第一卷筒12和第二卷筒13轉動,使載重小車保持在拉緊狀態(tài)。整個過程通過使第一卷筒12的線速度大于第二卷筒13的線速度,以及第一卷筒12與第二卷筒13的聯(lián)動,實現(xiàn)第一變幅繩20與第二變幅繩30的自動張緊,操作安全方便,張緊效果可以保證。[0045]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包括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該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為前述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
[0046]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發(fā)明上述的實施例實現(xiàn)了如下技術效果:
[0047]1、采用聯(lián)動的兩個卷筒實現(xiàn)變幅繩的自動張緊;
[0048]2、采用壓力傳感器控制張緊效果;
[0049]3、張緊后采用止動結構對張緊裝置進行鎖定,可靠性高。
[005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載重小車,包括車架(11),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重小車還包括: 第一卷筒(12 ),樞接于所述車架(11)上;以及 第二卷筒(13),與所述第一卷筒(12)聯(lián)動地設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重小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卷筒(12)的軸線和所述第二卷筒(13)的軸線平行,所述第一卷筒(12)和所述第二卷筒(13)沿所述載重小車的行進方向間隔排列; 所述載重小車還包括傳動結構(14),所述傳動結構(14)分別與所述第一卷筒(12)和所述第二卷筒(13)驅動連接,以使所述第一卷筒(12)和所述第二卷筒(13)聯(lián)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載重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結構(14)包括: 第一齒輪(141 ),固定地套設在所述第一卷筒(12)的轉軸上;以及 第二齒輪(142),固定地套設在所述第二卷筒(13)的轉軸上,所述第二齒輪(142)與所述第一齒輪(141)卩齒合。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載重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重小車還包括安裝架(15),所述安裝架(15)固定于所述車架(11)上, 所述第一卷筒(12)和所述第二卷筒(13)分別樞接于所述安裝架(15)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載重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重小車還包括止動結構(16),所述止動結構(16)可拆卸地連接在所述傳動結構(14)與所述安裝架(15)之間。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載重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動結構(16)包括: 螺栓(161 ),可拆卸地穿設在所述傳動結構(14)與所述安裝架(15)上;以及 螺母(162),與所述螺栓(161)螺接配合。
7.—種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 載重小車(10),設置于起重機的起重臂上; 第一變幅繩(20),第一端設置于所述載重小車(10)上; 第二變幅繩(30),第一端設置于所述載重小車(10)上; 動力裝置(40),分別與所述第一變幅繩(20)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變幅繩(30)的第二端固定連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載重小車(10)為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載重小車,所述第一卷筒(12)上固定連接有所述第一變幅繩(20)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卷筒(13)上固定連接有所述第二變幅繩(30)的所述第一端。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還包括: 臂根滑輪(61),固定于所述起重臂的臂根上;以及 臂尖滑輪(62),固定于所述起重臂的臂尖上; 所述第一卷筒(12)的線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卷筒(13)的線速度; 所述第一變幅繩(20)繞經(jīng)所述臂根滑輪(61),所述第二變幅繩(30)繞經(jīng)所述臂尖滑輪(62); 所述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包括變幅狀態(tài)和張緊狀態(tài),在所述張緊狀態(tài)下,所述第一卷筒(12)和所述第二卷筒(13)分別在所述車架(11)上可轉動地設置,且所述第二卷筒(13)與所述第一卷筒(12)聯(lián)動地設置;在所述變幅狀態(tài)下,所述第一卷筒(12)和所述第二卷筒(13)分別相對于所述車架(11)固定設置。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還包括壓力傳感器(50),所述壓力傳感器(50)與所述動力裝置(40)電連接; 所述載重小車(10)具有與所述起重臂的臂根抵接的第一位置,所述載重小車(1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壓力傳感器(50)抵接在所述載重小車(10)與所述臂根之間。
10.一種起重機,包括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為權利要求7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起重機的載重小車變幅系統(tǒng)。
【文檔編號】B66C23/82GK103612982SQ201310595378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22日
【發(fā)明者】錢建軍, 劉明貞, 李建華 申請人:中聯(lián)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