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連接電流源和合板堆通過吸熱制造塑性層壓板的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生產(chǎn)塑性層壓板,特別是適用于印刷電路的塑性層壓板的方法。
眾所周知,塑性層壓板是通常通過加壓使在紙、玻璃纖維織片或其它類型的基底上的幾層塑性材料牢固結合而得到的薄板。此塑性材料可以是酚、蜜胺、環(huán)氧樹脂、聚酯、硅、氟化物或其它材料。在印刷電路的生產(chǎn)中,金屬箔,通常是銅箔擠壓在其一面或二面上。合板堆是由實質(zhì)上完全相同的合板構成,每個合板都包括多層用塑性材料浸漬過的層、放置在其外部的銅箔。
金屬板,例如不銹鋼板設置在每兩個合板之間,合板堆放置在能同時提供熱和壓力的多板壓力機中。在包括冷卻階段的加熱周期結束時,加工成各個層都被緊密結合的密實而剛硬的產(chǎn)品。
由于它們有多塊板,也由于需要按精確而又明確劃分的順序同時提供熱和壓力,還由于必須通過傳導向僅其頂部和底部的合板將與加熱板接觸的合板堆中的所有各合板提供一致的溫度,因此,用于這樣生產(chǎn)的壓力機是復雜而低效率的。存在幾個加熱板不僅使結構復雜,而且也使裝卸時間加長,由于難以降低成本,也為短期生產(chǎn)運營造成了問題。特別是,因為熱傳送到最里邊的合板所必須穿過的距離,使得從加熱板到堆積的合板的各板的熱傳導受到阻礙。由于所需的設備和使這些設備工作,由于所耗費的材料和長的加工時間,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產(chǎn)品的價格昂貴,因此成本很高。
為克服或減少這些缺點想出了各種工藝方法,當將所述的堆放入壓力機或熱壓機中以完成加壓工藝時,這些方法都以吸收金屬元件的電阻所產(chǎn)生的熱為基礎,所述的金屬元件是形成制造塑性層壓板用的合板堆所需的。
此外,標志為A的專利申請PCTIT92/00101披露了一種方法,該方法通過形成來自連續(xù)帶的金屬箔,并將所說的帶,特別是一種銅帶連接到電流源以獲得吸熱。
在此用B所代表的專利申請PCTIT92/00097披露了一種方法,按照此方法,堆中的合板由多層帶制成,因而既包括聚酯膠片帶又包括一層或二層金屬帶,特別是銅帶。金屬帶與電源連接。
這里用C代表的專利申請ITMI93A000223披露了一種方法,按照此方法,通過把形成層壓板的銅箔或其它材料箔連接到電源,或者將插在合板堆中兩合板之間的鋼板或其它材料的板連接到電源,或?qū)澇伞癠”形,其兩端部插在所說的鋼板和下一鋼板的一對鋼板之間并呈蛇形連接在一起的電導體帶的各段連接到電源,來獲得電阻。
在此用D代表的專利申請ITMI93A000224披露了一種方法,它通過由兩個連續(xù)的銅帶或其它材料帶構成的金屬箔在排成一行的合板的聚酯膠片的二個表面上間隔開,并將所說的帶連接到電流源來確保吸熱。
按照上述所披露的內(nèi)容,將合板堆置入壓力機或熱壓機中后,合板中金屬元件的兩端必須連接到電流源。所說的連接當然必須考慮到被連接元件的特性。
所說的元件視情況而定,可以是合板中的金屬箔、成蛇形放置的構成所說的箔的金屬帶式組帶、放置在合板頂部和底部的鋼板或其它物。由于所說的元件的形狀和材料是不統(tǒng)一的,結果,電連接變復雜,要花費更多精力,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復雜的操作。
在此所說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擴展上述參考文獻A-D中所提供的優(yōu)點,特別是取消用手工進行電連接,而是用機器開、閉進行的連接,這將在下面進行說明。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在擠壓操作期間,在一個電流源和相互串聯(lián)連接制造塑性層壓板的合板堆的金屬部件之間提供一種自動連接的方法,使之能象在專利申請“A”PCT/IT92/00101、“B”PCT/IT92/00097、“C”ITMI93A000223、“D”ITMI93A000224中所披露的那樣進行電吸熱。在合板堆首尾,串聯(lián)連接的金屬部件的兩端點具有由實質(zhì)上垂直于合板堆軸線的所述金屬部件的平的公用表面構成電接觸區(qū)。
在產(chǎn)生擠壓所需的壓力,并分別同合板堆兩端接觸的壓力機中的那部分處,有高傳導率的銅或其它金屬的箔片,它們借助某些絕緣方法與機器的其余部分隔離。
這兩箔片用導線與電源連接,所以當將合板堆置于機器中時,機器中的所述的兩箔片中的一個與合板堆中的一諸電接觸區(qū)的一個接觸。
在擠壓期間,因為機器接通,機器中的第二接觸箔與合板堆的第二電接觸區(qū)接觸;這就使合板中串聯(lián)連接的金屬部件和電源間的電路閉合。如果擠壓機是一壓力機,則擠壓機的兩個接觸箔分別固定到一個與另一個對著的兩個加壓板上,它們用以在置于其間的合板堆中產(chǎn)生加壓的壓力。
因此,當壓力機接通時,施加壓力,同時使產(chǎn)生合板堆中合板的電吸熱的電路同時閉合。
如果擠壓機是熱壓機,則擠壓機的兩個接觸箔分別固定到熱壓機室的底面上和所述熱壓機的與底面基本平行的門上。因此,當熱壓機關閉時,也使電路閉合并產(chǎn)生合板堆中合板的電吸熱。
接觸箔通過放置在所說的門和所說的箔片之間,或者放置在所說的門與絕緣和支承板及類似物之間的彈性裝置如彈簧、軸承和類似物固定到熱壓機的門上。門關閉時,在所說的彈性裝置中產(chǎn)生彈力,在所述的接觸箔和合板堆的電接觸區(qū)之間產(chǎn)生最佳接觸壓強。
在如文獻“A”所形成的合板堆中,該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本身是構成金屬箔層壓板的蛇形金屬帶的終端。
在如文獻“B”所形成的合板堆中,在構成層壓板的合板的蛇形多層帶中的兩金屬帶用導電線在兩端的每一端處連接在一起。合板堆的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所述的金屬帶中一條金屬帶的終端,或者如果多層帶僅有一條金屬帶,則是該金屬帶的終端。
在如文獻“C”所形成的合板堆中,合板堆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位于合板堆首尾兩端的用以制造串聯(lián)連接的塑性層壓板的合板中的金屬箔。
在如文獻“C”的變化形式的合板堆中,合板堆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置于在合板堆首尾兩端并串聯(lián)連接的兩金屬板中的一個金屬板。
在如文獻“C”另一變化形式的合板堆中,合板堆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導電材料段的兩端,所述的導電材料段使合板中金屬板對與位于合板堆首尾兩端的其它金屬板蛇形連接。
在如文獻“D”所形成的合板堆中,構成塑性層壓板的箔片的兩金屬帶的兩端用導線相互連接,在所述的合板堆中,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所述的金屬帶中的一條金屬帶的終端。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很明顯的。
為確保向用以制造塑性層壓板的合板堆供電,將所說的合板堆放置到擠壓機例如壓力機和熱壓機中就可以了,所說的擠壓機裝備有本發(fā)明的裝置,所說的合板堆是按照已在字母A-D所指出的文獻中所述的方法形成的。
由于按照公知的方法完成機器的關閉,同時使電路閉合并完成常規(guī)的擠壓工藝,就能更簡化和以更高的速度生產(chǎn)塑性層壓板,結果,可減少操作人員,提高產(chǎn)量、降低成本。
通過結合附圖對下述實施例的說明,本發(fā)明的特征和目的將變得更加清楚。
圖1是未接通的冷壓機,示出用以制造塑性層壓板的帶金屬箔的合板堆,所說的金屬箔由連續(xù)帶制成。
圖2是已接通的冷壓機。
圖3是未接通的冷壓機,示出用以制造塑性層壓板的合板堆,所說的合板堆由多層帶制成。
圖4是已接通的圖3中所示的冷壓機。
圖5是未接通的熱壓機,示出與圖3和4中類似的合板堆。
圖6是已接通的圖5中所示的熱壓機。
圖7是未接通的冷壓機,示出其金屬箔串聯(lián)連接的合板堆。
圖8是已接通的圖7中所示的冷壓機。
圖9是未接通的冷壓機,示出置于相鄰合板之間的其金屬板串聯(lián)連接的合板堆。
圖10是已接通的圖9中所示的冷壓機。
圖11是未接通的冷壓機,示出帶有電熱元件的合板堆,所述的電熱元件通過用蛇形地置于一對板和下一對板之間的一段導線連接合板之間的一對板而制成。
圖12是已接通的圖11中所示的冷壓機。
圖13是未接通的冷壓機,示出其金屬箔是由兩條連續(xù)帶構成的合板堆。
圖14是已接通的圖13中所示的冷壓機。
壓力機10(圖1)包括用立柱13,14連接的板11和12,在所述的兩板之間產(chǎn)生壓力。
絕緣板15,16和金屬板17、18設置在所述兩板的相對的兩面上。
用接線端22、23和導線24、25與電流源26相連接的銅板20,21分別固定在金屬板17,18上。
導線25是剛性的而導線24是柔性的。
電源功率要足以保證擠壓制造塑性層壓板的合板的工藝過程所需的吸熱。
將按照文獻“A”形成的合板31的合板堆30放置在所述的壓力機中。
這些合板31包括多層聚酯膠片32,在合板之間還有鋼板33。聚酯膠片層和鋼板之間有彎成S形的銅帶35。在所述的銅帶35和所述的鋼板33之間是絕緣層34。所述的銅帶35的平的兩端36、37相當于合板堆30的外表面。銅帶35的一端36與放置在壓力機10中的金屬板18上的銅板21接觸。壓力機接通時(圖2),固定在壓力機的金屬板17上的板20與銅帶35的另一端37接觸。
用這種方法,電流源26和所述的銅帶35之間的電路閉合,從而使所說的帶象電熱元件那樣發(fā)熱。因此很顯然,壓力機一接通就同時產(chǎn)生擠壓工藝期間所需的壓力和熱量。
在圖3中,上述的壓力機10包括由按文獻“B”的方法制造層壓板用的合板41構成的合板堆40。所述合板41由多層帶44構成,所述多層帶44包括聚酯膠片40和外部的銅帶45、46。所述的帶44呈S形交替地環(huán)繞鋼板52設置,在其間有絕緣層53。銅帶45、46的兩下端和兩上端分別連接到導線50、51。第一銅帶45的下端47與壓力機10的下接觸板21接觸。
壓力機接通時(圖4),壓力機的上接觸板20將與第二銅帶46的上端48接觸。從而使所說的帶45、46與電源26之間的電路接通。因此,顯然,在加壓期間壓力機的接通同時產(chǎn)生壓和熱。
熱壓機60(圖5)包括外殼61和用鉸鏈66與外殼連接的蓋62。絕緣材料構成的板64在熱壓機的底63上,所述板64支承底板65。在蓋62的內(nèi)側,彈性裝置78固定著絕緣材料板68,所述的絕緣材料板68上帶有板69。用接線端子72、73和導線74、75與電流源76連接的銅板70和71分別固定在板65和69上。導線74是剛性的而導線75是柔性的。上述的合板堆40放置在所說的熱壓機中。第一銅帶45的下端47與熱壓機的下接觸板70接觸。蓋62閉合時(圖6),熱壓機的上接觸板71與第二銅帶46的上端48接觸。從而使所述的帶45、46和電流源26之間的電路導通。因此,很顯然,熱壓機接通使熱壓機60開始工作并同時產(chǎn)生進行擠壓工藝所需的熱。
圖7示出上述壓力機10,它包括由按文獻“C”的方法制造層壓板用的合板101構成的合板堆100。在所述合板中的銅箔102,103,104,105用導線106呈S形串聯(lián)連接。絕緣板107放置在銅箔102-105與鋼板108之間。合板堆100起始的第一箔片102與壓力機10的下接觸板21接觸。
在壓力機接通時(圖8),壓力機的上接觸板20與合板堆100終端的上箔片105接觸。這就使合板101中的箔片組102-105與電流源26之間的電路接通。因此,顯然,壓力機一接通就同時產(chǎn)生擠壓工藝所需的壓力和熱量。
在圖9中,上述壓力機10包括由制造層壓板用的合板111構成的合板堆110,所說的合板為按照文獻“C”的變化形式形成的并包括上、下箔片112、113。象114-117這樣的鋼板用導線118呈S形串聯(lián)連接。位于合板堆110底部的第一鋼板114與壓力機10的下接觸板21接觸。
壓力機接通時(圖10),壓力機的上接觸板20與合板堆110的上板117接觸。這就使合板中的鋼板組與電源之間的電路接觸。
圖11示出在壓力機10中的由制造層壓板用的合板121組成的合板堆120,所說的合板121是按照文獻“C”的第二變化形式形成的。鋼板124、125和126、127成對地設置在一個合板與另一個合板之間。所說的鋼板對借助呈蛇形放置的多層帶129串聯(lián)連接,并形成多個U形彎折的部分130、131、132,其端部,如134、135嵌在合板121前后的鋼板對之間。帶段130和132在合板堆120的首尾兩端分別有端部133和136,與首板123和未板128相配。合板堆起始處的端部133與位于壓力機10基座上的板21接觸。
壓力機接通時(圖12),在合板堆結尾處的端部136與固定在加壓板17上的板20接觸。從而使多層帶129和電源26之間的電路接通。
在圖13中壓力機10包括由做層壓板用的合板141組成的合板堆140,其箔片由蛇形放置的兩條帶142,143構成。兩帶下端144,145連接到導線148,而上端146、147連接到導線149。合板堆140由帶142的端部144開始,而帶143的端部147是所說合板堆的終端。因此,端部144與壓力機的下板24相配。當壓力機接通時,固定在板17上的板20與合板堆的終端147接觸(圖14)。這就使帶142,143與電流源26之間的電路接通,由于熱和壓的同時作用而起動擠壓工藝。
權利要求
1.一種當進行加壓時使電流源(26,27)和合板堆(30,40,100,110,120,150)的金屬部件(35,45,46,102-105,114-117,123-128,142,143)自動串聯(lián)連接的系統(tǒng),所述的合板堆由用以制造塑性層壓板的合板(31,41,101,111,121,141)構成,以便像在專利申請“A”PCT/IT92/000101、“B”PCT/IT92/00097、“C”TIMI93A000223、“D”ITMI93A00224中所披露的那樣進行電吸熱,其特征在于串聯(lián)連接的金屬部件(35,45,46,102-105,114-117,123-128,142,143)在由合板(31,41,101,111,121,141)構成的合板堆(30,40,100,110,120,150)的兩個敞開和閉合端(36,37),(47,48),(102,105),(114,117),(133,136)處有由基本上與所述合板堆的軸線垂直的所說的金屬部件的露出的平坦表面構成的電接觸區(qū);產(chǎn)生所需壓力的壓力機(10,60),在分別將與合板堆(30,40,100,110,120,150)的兩端(36,37),(47,48),(102,105),(114,117),(113,136)接觸的部件處,有由銅或其它高導電率材料構成的接觸板(20,21),(70,71),所說的接觸板借助絕緣層(15,16),(64,67)或其它絕緣裝置與機器的其它部分隔離,此兩塊接觸板(20,21)(70,71)用導線(25,26)(74,75)與電源(26,27)連接,因此將合板堆(30,40,100,110,120,150)放進機器(10,60)中后,兩塊接觸板(20,21)(70,71)中的一塊接觸板(21,71)與合板堆(30,40,100,110,120,150)的一端(36,47,102,114,133)接觸;在因機器(10,60)接通進行加壓時,機器(10,60)的第二接觸板(20,70)與合板堆(30,40,100,110,120,150)的第二端(37,48,105,117,136)之間相接觸,這就保證在所說的合板堆中串聯(lián)連接的金屬部件(35,45,46,102-105,114-117,123-128,142,143)和電流源(26,76)間的電路接通。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壓力機(10)中的兩個接觸板(20,21)分別固定在壓力機(10)中相對放置的兩個板(17,18)上,以便在放置在它們之間的由合板(31,41,101,111,121,141)構成的合板堆(30,40,100,110,120,150)上形成擠壓工藝所需的壓力,因此當壓力機(10,60)接通時,隨著施加壓力也使電路接通,在合板堆(30,40,100,110,120,150)中的合板(31,41,101,111,121,141)中產(chǎn)生吸熱。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壓力機中的兩接觸板(70,71)分別固定在熱壓機(60)的室的底部(63)上和在所說熱壓機(60)上的實質(zhì)上與底(63)平行的蓋(62)上,因此,熱壓機(60)的蓋合上時不僅電路接通,而且使合板堆(40)中的合板(41)產(chǎn)生電吸熱。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接觸板(70)借助放置在所述的蓋(62)和所述的接觸板(70)之間或者放置在所說的蓋(62)和某種絕緣支承板之間的彈性裝置,例如彈簧,軸承和類似物固定到熱壓機(60)的蓋(62)上,合上蓋(62)時,在其中產(chǎn)生張力,從而保證在所述的接觸板(70)和合板堆(40)中的電接觸區(qū)(48)之間獲得最佳接觸壓力。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象文獻“A”中所述那樣形成的合板堆(30)中,其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端部(36,37),它們就是蛇形放置的、構成塑性層壓板的金屬箔的金屬帶(35)的本身。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象文獻“B”中所述那樣形成的合板堆(40)中,包括在蛇形放置并用以產(chǎn)生層壓板的合板(41)的多層帶(44)內(nèi)的兩條金屬帶(45,46)的一條與另一條在兩端的每一端用導線(50,51)連接;合板堆(40)的始端和終端的電接觸區(qū)是所述金屬帶(45,46)中的一條金屬帶的,或者如果多層帶(40)僅有一條金屬帶時是該金屬帶的端部(47,48)。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象文獻“C”所指出的那樣形成的一種合板堆中,合板堆(100)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包括在用以制造塑性層壓板的串聯(lián)連接的合板(101)中的金屬箔(102,105)并且位于合板堆(100)的首尾處。
8.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象文獻“C”所指出的那樣形成的一種合板堆中,合板堆(110)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放置在合板之間和合板堆(110)首尾處的并且串聯(lián)連接的金屬板(114,115,116,117)中的兩個金屬板(114,117)。
9.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象文獻“C”所指出的那樣形成的一種合板堆中,合板堆(120)首尾兩端的電接觸區(qū)是導電材料段(130,131,132)中的兩段(130,132)的端部(133,136),所述的導電材料段蛇形地與放在合板(121)之間的和位于合板堆(120)首尾處的金屬板(123,128)連接。
10.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象文獻“D”所指出的那樣形成的合板堆(150)中,構成塑性層壓板的箔片的兩條金屬帶(142,143)的端部用導線(148,149)把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相連;在所述合板堆(150)中,其首尾處的電接觸區(qū)是所述金屬帶(142,143)的端部(144,147)。
全文摘要
一種在加壓時使電流源(26)和由用以制造塑性層壓板的合板(31)構成的合板堆(30)中的串聯(lián)連接的金屬部件(35)自動連接的系統(tǒng),以使之電吸熱,在壓力機(10)中,在這些將與合板堆(30)的端(36,37)接觸的部件處,設置有連接到電流源(26)的金屬接觸板(20,21)。
文檔編號B30B15/34GK1093320SQ9410232
公開日1994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1994年3月9日 優(yōu)先權日1993年3月18日
發(fā)明者布魯諾·塞拉索 申請人:塞達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