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生物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外生菌根真菌的栽培以及在野外植樹造林方法,更具體的,涉及紫花菌的菌種分離,菌根化苗合成以及野外植樹造林的技術問題。
背景技術:
目前,大多數(shù)菌根真菌都是采用室內無菌狀態(tài)下培育菌根苗,然后進行土壤栽培的方式,雞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us),紅汁乳菇(Lactarius hatsutake)等都獲得了成功。紫花菌(Lactarius vividus)在我國中部以及南部廣泛分布且被人們大量食用,近年來由于天氣變暖,加之人類的活動,在城市周邊山林里,已很難發(fā)現(xiàn)紫花菌,產(chǎn)量下降的趨勢明顯,而且目前尚未有關于其人工仿生培育的報道,因此,紫花菌仿生栽培并和植樹造林相結合可以增加紫花菌的產(chǎn)量同時恢復植被,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當?shù)剞r戶創(chuàng)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及其在植樹造林中的應用。目前尚未有關于其人工仿生培育的報道,本發(fā)明的紫花菌仿生栽培并和植樹造林相結合可以增加紫花菌的產(chǎn)量同時恢復植被,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為當?shù)剞r戶創(chuàng)收。
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該方法包括菌根化育苗、大田仿生栽培步驟。
根據(jù)所述的一種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的菌根化育苗步驟包括下述步驟:
1)宿主植物幼苗的制備:選取紫花菌的宿主植物馬尾松種子,用自來水清洗三遍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進行表面消毒,無菌水沖洗三遍后播于裝有1:1的蛭石和珍珠巖的塑料筐內,在精控溫室條件為空氣溫度20-25℃、基質濕度60-70%下培養(yǎng),無菌水澆灌,宿主植物基質中培育3個半月后,準備接種;所述育苗基質蛭石和珍珠巖先在121℃、0.1MPa中滅菌1h,滅菌結束放置3天后,在同樣條件中再次滅菌1次后使用;
2)紫花菌菌種的獲得:無菌條件下,取紫花菌菌蓋與菌柄交接處的菌肉組織,接種于MMN培養(yǎng)基上28℃避光培養(yǎng),MMN培養(yǎng)基配方為:MgSO4.7H2O:1.5g/L,KH2PO4:3g/L,酵母浸膏:5g/L,葡萄糖:20g/L,VB1:0.01g/L,NaCl:0.058g/L,CaCl2:1.11g/L,檸檬酸鐵:1.5×10-2g/L,瓊脂:20g/L,培養(yǎng)20天后得到菌絲體。
3)紫花菌對宿主植物的侵染:將2)分離得到的紫花菌無污染菌絲體轉接至MMN液體培養(yǎng)基中,不含瓊脂,28℃靜置培養(yǎng)4周,無菌操作下分成1cm×1cm方塊,取出1)培育3個半月的宿主幼苗,剪去主根根尖,營養(yǎng)缽高14cm,底部長5cm×寬5cm,頂部為長6.5cm×寬6.5cm,將宿主幼苗放入缽內,加基質至根長1/3處,放入2)培養(yǎng)好的菌絲體,切成1cm×1cm方塊,每個營養(yǎng)缽放置4塊并靠近根部,然后繼續(xù)加基質至缽口2cm處,所加基質為滅菌的1:1的蛭石和珍珠巖,培養(yǎng)10-11個月,得到紫花菌侵染的植株。
根據(jù)所述的一種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的宿主植物幼苗的制備步驟中,選取松科植物為紫花菌的宿主植物。
根據(jù)所述的一種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的室外仿生栽培是指將培養(yǎng)12-18個月的紫花菌侵染的植株即菌根化樹苗移栽至自然土壤中,所述土壤為紅壤、黃壤、紫色土,土壤的酸堿度在5-6.5之間。
根據(jù)所述的一種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的土壤為板巖發(fā)育土壤。
所述的一種紫花菌仿生栽培方法在植物樹造林中的應用,將培養(yǎng)12-18個月的紫花菌侵染的植株即菌根化樹苗移栽至自然土壤中,2-3年收獲紫花菌子實體,所述土壤為紅壤、黃壤、紫色土,土壤的酸堿度在5-6.5之間;所述的菌根化樹苗由下述方法而得:
1)制備宿主植物幼苗:選取紫花菌的宿主植物馬尾松種子,用自來水清洗三遍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進行表面消毒,無菌水沖洗三遍后播于裝有1:1的蛭石和珍珠巖的塑料筐內,在精控溫室條件為空氣溫度20-25℃、基質濕度60-70%下培養(yǎng),無菌水澆灌,宿主植物基質中培育3個半月后,準備接種;所述育苗基質蛭石和珍珠巖先在121℃、0.1MPa中滅菌1h,滅菌結束放置3天后,在同樣條件中再次滅菌1次后使用;
2)紫花菌菌種的獲得:無菌條件下,取紫花菌菌蓋與菌柄交接處的菌肉組織,接種于MMN培養(yǎng)基上28℃避光培養(yǎng),MMN培養(yǎng)基配方為:MgSO4.7H2O:1.5g/L,KH2PO4:3g/L,酵母浸膏:5g/L,葡萄糖:20g/L,VB1:0.01g/L,NaCl:0.058g/L,CaCl2:1.11g/L,檸檬酸鐵:1.5×10-2g/L,瓊脂:20g/L,培養(yǎng)20天后得菌絲體。
3)紫花菌對宿主植物的侵染:將2)分離得到的紫花菌無污染菌絲體轉接至MMN液體培養(yǎng)基中,不含瓊脂,28℃靜置培養(yǎng)4周,無菌操作下分成1cm×1cm方塊,取出1)培育3個半月的宿主幼苗,剪去主根根尖,營養(yǎng)缽高14cm,底部長5cm×寬5cm,頂部為長6.5cm×寬6.5cm,將宿主幼苗放入缽內,加基質至根長1/3處,放入培養(yǎng)好的菌絲體,切成1cm×1cm方塊,每個營養(yǎng)缽放置4塊并靠近根部,然后繼續(xù)加基質至缽口2cm處,所加基質為滅菌的1:1的蛭石和珍珠巖,培養(yǎng)10-11個月,得到紫花菌侵染的植株。
本發(fā)明提供了紫花菌的仿生栽培技術,且該技術與植樹造林相結合,不僅可以使紫花菌產(chǎn)量穩(wěn)定,而且有利于植被恢復,對自然環(huán)境友好,也為當?shù)剞r戶創(chuàng)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實質性內容,便并不以此來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1
紫花菌(Lactarius vividus)與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仿生栽培及其在植樹造林中的應用。
紫花菌的子實體鑒別:菌蓋直徑3-10cm,年幼時內卷,很快中心凹陷甚至外翻;表面有輕微環(huán)狀斑紋,水浸狀,稍顯油狀,淡黃色,橙色,灰橙色,金黃色,褐黃色,年老時中心赭黃色混合淡灰綠色邊緣呈桔色,干燥時桔色混合淡藍綠色,局部有淡綠色斑紋;有些擔子果完全成熟時邊緣呈鋸齒狀,偶爾局部分裂。菌肉厚度為2-8mm,淡桔色或比菌蓋顏色淡,擦傷后不變色,年老后呈淡綠色。菌褶2-8mm寬,厚,年幼時排列較擁擠,隨時間逐漸變分離,直生到簡短的延生,亮桔色,金黃色,桔色,年老或擦傷時不變色也不褪色成暗綠色和綠色。菌柄3-4.5×0.8-2cm,等粗或向下漸漸變細;表面略呈水浸狀,極少凹陷,亮桔色到金黃色,幾乎與菌褶同色,局部色淡,頂部近白色或更淡,擦傷后不變綠色;底部有短小,淡橙色或淡綠色的硬毛。乳汁少,橙色到金黃色,2-10分鐘或干燥后慢慢的褪色至暗血紅色。孢子印為淡赭色。
1)馬尾松無菌幼苗的獲得:馬尾松種子用自來水清洗三遍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進行表面消毒,無菌水沖洗三遍后播于裝有1:1的蛭石和珍珠巖的塑料筐內,在精控溫室條件為空氣溫度20-25℃、基質濕度60-70%下培養(yǎng),無菌水澆灌;育苗基質蛭石和珍珠巖需先在121℃、0.1MPa中滅菌1h,滅菌結束后放置3天后,在同樣條件中再次滅菌1次,宿主植物基質中培育3個半月后,準備接種;
2)紫花菌菌種的獲得:無菌條件下,取紫花菌菌蓋與菌柄交接處的菌肉組織,接種于MMN培養(yǎng)基上28℃避光培養(yǎng),MMN培養(yǎng)基配方為:MgSO4.7H2O:1.5g,KH2PO4:3g,酵母浸膏:5g,葡萄糖:20g,VB1:0.01g,NaCl:0.058g,CaCl2:1.11g,檸檬酸鐵:1.5×10-2g,瓊脂:20g(1L);20天后長出菌絲體。
3)接種:馬尾松苗培育6個月后,準備接種。接種前需要將幼苗主根根尖剪去1-2cm,以便于側根的生長以及侵染;紫花菌菌絲體平板長滿后,在無菌的條件下,用接種刀將菌絲體劃分成1cm×1cm大小的正方形備用,將宿主幼苗放入缽內,加基質至根長約1/3處,放入切割好的菌絲塊,每個營養(yǎng)缽放置4塊并靠近根部,然后繼續(xù)加基質至缽口2cm處,所加基質為滅菌的蛭石和珍珠巖,二者比例為1:1,培育10-11個月,即可得到紫花菌侵染的馬尾松;
4)野外移栽:將培育12-18個月的馬尾松幼苗移栽至適合馬尾松以及紫花菌生長的區(qū)域,土壤的酸堿度在5-6.5之間,板巖發(fā)育土壤最佳,在產(chǎn)菇期間,云貴地區(qū)為6月底至8月雨季期間,有大量的降水以及大幅度的降溫,此間最高氣溫低于20℃,最低氣溫在10℃以上,地溫在10-18℃左右,降雨平均每天到6-8mm,相對濕度達到80%。2-3年后,即可收獲紫花菌子實體。移栽五年后,32株松樹可產(chǎn)生569個紫花菌子實體(30kg)。
在野外移栽紫花菌菌根馬尾松苗,與非菌根化馬尾松苗相比,松苗成活率和增長率都得到提高,在林木種植園中栽培食用真菌代表了一種新型的農業(yè)生產(chǎn)活動,能夠滿足對美食漸增的需求和有利于維持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而又能提供額外的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利益。
實施例2
紫花菌(Lactarius vividus)與臺灣松(Pinus taiwannensis)的仿生栽培及其在植樹造林中的應用。
紫花菌的子實體鑒別:菌蓋直徑3-10cm,年幼時內卷,很快中心凹陷甚至外翻;表面有輕微環(huán)狀斑紋,水浸狀,稍顯油狀,淡黃色,橙色,灰橙色,金黃色,褐黃色,年老時中心赭黃色混合淡灰綠色邊緣呈桔色,干燥時桔色混合淡藍綠色,局部有淡綠色斑紋;有些擔子果完全成熟時邊緣呈鋸齒狀,偶爾局部分裂。菌肉厚度為2-8mm,淡桔色或比菌蓋顏色淡,擦傷后不變色,年老后呈淡綠色。菌褶2-8mm寬,厚,年幼時排列較擁擠,隨時間逐漸變分離,直生到簡短的延生,亮桔色,金黃色,桔色,年老或擦傷時不變色也不褪色成暗綠色和綠色。菌柄3-4.5×0.8-2cm,等粗或向下漸漸變細;表面略呈水浸狀,極少凹陷,亮桔色到金黃色,幾乎與菌褶同色,局部色淡,頂部近白色或更淡,擦傷后不變綠色;底部有短小,淡橙色或淡綠色的硬毛。乳汁少,橙色到金黃色,2-10分鐘或干燥后慢慢的褪色至暗血紅色。孢子印為淡赭色。
1)臺灣松種子用自來水清洗三遍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進行表面消毒,無菌水沖洗三遍后播于裝有1:1的蛭石和珍珠巖的塑料筐內,在精控溫室條件為空氣溫度20-25℃、基質濕度60-70%下培養(yǎng),無菌水澆灌;育苗基質蛭石和珍珠巖需先在121℃、0.1MPa中滅菌1h,滅菌結束后放置3天后,在同樣條件中再次滅菌1次,宿主植物基質中培育3個半月后,準備接種;
2)紫花菌菌種的獲得:無菌條件下,取紫花菌菌蓋與菌柄交接處的菌肉組織,接種于MMN培養(yǎng)基上28℃避光培養(yǎng),MMN培養(yǎng)基配方為:MgSO4.7H2O:1.5g,KH2PO4:3g,酵母浸膏:5g,葡萄糖:20g,VB1:0.01g,NaCl:0.058g,CaCl2:1.11g,檸檬酸鐵:1.5×10-2g,瓊脂:20g(1L);
3)接種:臺灣松栽培3個半月后,準備接種。接種前需要將幼苗主根根尖剪去1-2cm,以便于側根的生長以及侵染;紫花菌菌絲體平板長滿后,在無菌的條件下,將用接種刀將菌絲體劃分成1cm×1cm大小的正方形備用,將宿主幼苗放入缽內,加基質至根長約1/3處,放入切割好的菌絲塊,每個營養(yǎng)缽放置4塊并靠近根部,然后繼續(xù)加基質至缽口2cm處,所加基質為滅菌的蛭石和珍珠巖,二者比例為1:1,培育10-11個月,即可得到紫花菌侵染的臺灣松幼苗;
4)野外移栽:將培育10-11個月的臺灣松幼苗移栽至合適臺灣松和紫花菌生長的區(qū)域,土壤的酸堿度在5-6.5之間,板巖發(fā)育土壤最佳,在產(chǎn)菇期間,云貴地區(qū)為6月底至8月雨季期間,有大量的降水以及大幅度的降溫,此間最高氣溫低于20℃,最低氣溫在10℃以上,地溫在10-18℃左右,降雨平均每天到6-8mm,相對濕度達到80%。2-3年后,即可收獲紫花菌子實體。2-3年后,即可收獲紫花菌子實體。移栽五年后,40棵松可收獲593個紫花菌子實體(30kg)。
野外移栽紫花菌菌根化臺灣松,不僅提高了松苗的成活率,還能夠收獲紫花菌子實體,在經(jīng)濟,生態(tài)上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