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割取在田地栽植的穗稈并收集谷粒的聯合收割機、或者割取飼料用穗稈而作為飼料來收集的飼料聯合收割機等聯合收割機,更詳細而言,涉及具備將柴油發(fā)動機等的廢氣中所含有的微粒狀物質(煙灰、微粒)、或者廢氣中所含有的氮氧化物(nox)等除去的廢氣凈化裝置的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如下技術:在柴油發(fā)動機的排氣路徑中,作為廢氣凈化裝置(后處理裝置)而設置內置有柴油微粒過濾器的箱體(以下稱為dpf箱體)、以及內置有尿素選擇還原型催化劑的箱體(以下稱為scr箱體),將廢氣導入至dpf箱體和scr箱體,由此對從柴油發(fā)動機排出的廢氣進行凈化處理(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3)。另外,以往,聯合收割機為如下構造:利用割刀裝置將田地中的未割取穗稈切斷,利用穗稈輸送裝置將其收割穗稈輸送至脫粒裝置而進行脫粒,并將谷粒收集于谷粒箱,該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在行駛機體搭載有發(fā)動機,dpf箱體以橫置姿勢配置于該發(fā)動機上表面?zhèn)?,從發(fā)動機朝向dpf箱體排出廢氣。(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7442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2150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2-17723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0-209813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對于所述現有技術而言,在將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dpf箱體)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設置于發(fā)動機室的構造中,需要在發(fā)動機安裝部的周圍確保有廢氣凈化裝置(scr箱體)的設置空間,從而存在著發(fā)動機室容積或者廢氣凈化裝置(dpf箱體或者scr箱體)容積受到限制等問題。另外,在將廢氣凈化裝置(dpf箱體或者scr箱體)支承于發(fā)動機室外側的構造中,將scr箱體連接于dpf箱體的尿素混合管、或者廢氣凈化裝置等的安裝位置受到限制,從而存在著無法使得廢氣凈化裝置的安裝構造簡化等問題。此外,在如載貨汽車那樣將廢氣凈化裝置(dpf箱體或者scr箱體)設置于與發(fā)動機分離的位置處的行駛機體的構造中,雖然能夠容易地確保廢氣凈化裝置的設置空間,但卻存在著廢氣凈化裝置內的廢氣溫度容易降低至規(guī)定溫度以下的不良情況。
另外,在廢氣凈化裝置具備尿素選擇還原型催化劑的情況下,需要在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出用于使得尿素水與廢氣混合的尿素混合室,且向該尿素混合室供給尿素水。因此,在設置有具有尿素選擇還原型催化劑的廢氣凈化裝置的情況下,不僅需要設置廢氣凈化裝置,還必須設置用于貯存向尿素混合室供給的尿素水的尿素水箱、以及將尿素水箱中的尿素水向廢氣凈化裝置供給的尿素水泵等。因此,即使能夠確保廢氣凈化裝置的設置空間,該設置空間也不夠充分,還需要尿素水箱、以及尿素水泵的設置場所。另外,有時尿素水會在低溫環(huán)境下凍結,因尿素水的凍結會導致廢氣凈化處理無法發(fā)揮功能,不僅如此,而且還有可能因尿素水濃度的變化而導致凈化能力下降。
因此,本申請的發(fā)明提供一種研究上述這些現狀而實施了改善的聯合收割機。
為了達成所述目的,本申請的發(fā)明的聯合收割機具備:割取裝置;脫粒裝置;發(fā)動機,其對所述割取裝置或者所述脫粒裝置進行驅動;廢氣凈化裝置,其將上述發(fā)動機的廢氣中的氮氧化物除去;發(fā)動機室,其內置有所述發(fā)動機;以及谷粒箱,其供收獲的谷物輸入,將所述廢氣凈化裝置設置于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后方,并且,用于將尿素水向所述廢氣凈化裝置供給的尿素水供給裝置被設置在比所述廢氣凈化裝置靠下側的位置。
在上述聯合收割機,可以是如下結構,將所述廢氣凈化裝置配置于前后方向上介于所述發(fā)動機室與所述谷粒箱之間的位置,將所述尿素水供給裝置配置于介于所述谷粒箱與所述脫粒裝置之間的位置。另外,可以是如下結構,具備:揚谷輸送機,其將利用所述脫粒裝置篩選出的一等品輸送至所述谷粒箱;以及還原輸送機,其為了對利用所述脫粒裝置篩選出的二等品進行再篩選而將該二等品輸送至所述脫粒裝置的篩選部,將所述尿素水供給裝置固定于所述脫粒裝置側面、且是固定于介于所述揚谷輸送機與所述還原輸送機之間的區(qū)域。
在上述聯合收割機中,可以是如下結構,將所述谷粒箱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而使得其后方被軸支承于機體外側,將用于貯存尿素水的尿素水箱配置于所述谷粒箱的后方,另一方面,將用于貯存燃料的燃料箱配置于所述脫粒裝置的后方。
在上述聯合收割機中,可以是如下結構,將用于貯存尿素水的尿素水箱配置于所述脫粒裝置的機架下部。另外,可以是如下結構,使用于貯存尿素水的尿素水箱配置于將脫粒裝置的側方覆蓋的側罩的內側。
在上述聯合收割機中,可以是如下結構,將用于貯存尿素水的尿素水箱以與燃料箱重疊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脫粒裝置的下側,將所述尿素水箱的供水口和所述燃料箱的供油口設置為朝向所述脫粒裝置的外側突出。
在上述聯合收割機中,可以是如下結構,使得所述廢氣凈化裝置構成為包括:第一箱體,其將所述發(fā)動機的廢氣中的微粒狀物質除去;以及第二箱體,其將所述發(fā)動機的廢氣中的氮氧化物除去,并且,所述谷粒箱在與所述發(fā)動機室對置的面具有凹部,將所述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配置于所述谷粒箱的凹部。
在上述聯合收割機中,可以是如下結構,以所述第一箱體以及第二箱體各自的長度方向為前后方向而將所述第一箱體以及第二箱體設置為左右并列。另外,在上述聯合收割機中,可以是如下結構,經由尿素混合管而將所述第二箱體的排氣入口與所述第一箱體的排氣出口連接起來,在所述第一箱體以及第二箱體之間將所述尿素混合管配置為分別與所述第一箱體以及第二箱體平行。
并且,在上述聯合收割機中,可以形成為如下結構,具有固定部件,該固定部件將以并列狀連結著的所述第一箱體和所述第二箱體固定為一體,利用從行駛機體立起設置的支承框架來對所述固定部件進行支承,從而將所述廢氣凈化裝置固定。另外,利用所述支承框架、所述發(fā)動機框架、以及所述脫粒裝置的上表面來對所述固定部件進行支承,從而將所述廢氣凈化裝置固定。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由于將廢氣凈化裝置配置于發(fā)動機室后方,因此,能夠將廢氣凈化裝置配置于接近發(fā)動機的位置,并且能夠防止作業(yè)者與變?yōu)楦邷氐膹U氣凈化裝置接觸。另外,由于能夠將從發(fā)動機室排出的熱向廢氣凈化裝置引導,因此,能夠將廢氣凈化裝置配置于廢氣的凈化所需的高溫環(huán)境下,從而能夠在廢氣凈化裝置中維持高水平的凈化效果。
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由于將尿素水供給裝置配置于比廢氣凈化裝置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發(fā)動機停止之后,能夠使尿素水經由尿素水供給裝置回流至尿素水箱而無需使尿素水循環(huán)。因此,在發(fā)動機停止之后,能夠防止尿素水殘留于尿素水供給路徑、或廢氣凈化裝置并結晶,因此能夠抑制廢氣凈化裝置的凈化能力的下降、或裝置的劣化。
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有效利用谷粒箱周圍的空間而對廢氣凈化裝置、尿素水供給裝置以及尿素水箱進行配置,由此能夠確保谷粒箱的容量。另外,由于能夠將尿素水供給裝置配置于廢氣凈化裝置的附近,因此,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將尿素水供給裝置和廢氣凈化裝置連結起來的尿素水配管,能夠抑制配管內的尿素水的殘留,從而能夠預先防止尿素水的結晶化等。
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由于將尿素水供給裝置配置于脫粒裝置側面、且配置于介于揚谷輸送機和還原輸送機之間的區(qū)域,因此,無需為了確保尿素水供給裝置的空間而對谷粒箱的形狀進行變更。因此,不僅能夠確保谷粒箱的容量,而且還不會使谷粒箱的形狀變得復雜化,其設計也變得容易。
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由于將尿素水供給裝置配置于廢氣凈化裝置和尿素水箱之間,因此,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從尿素水箱朝向廢氣凈化裝置的尿素水配管。另外,通過將燃料箱和尿素水箱分配配置于行駛機體的后方,從而容易識別出燃料和尿素水各自的供給口。并且,通過將尿素水箱配置于谷粒箱的轉動軸附近,能夠基于谷粒箱的開閉而減小配管距離之差,因此,尿素水配管不會對谷粒箱的開閉動作造成妨礙。
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通過將尿素水箱配置為比廢氣凈化裝置、尿素水供給裝置靠下側,能夠使殘留于尿素水配管等的尿素水回流至尿素水箱。另外,通過將尿素水箱配置于下側,能夠使得尿素水箱的供水位置處于下方,從而容易進行供水作業(yè)。
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能夠通過靈活運用脫粒裝置周圍的空間而緊湊地設置尿素水箱,并且,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在脫粒裝置側方設置的尿素水供給裝置和尿素水箱的尿素水配管。另外,能夠構成為:使得尿素水箱形成為較大的容量,在針對谷粒箱周圍或者發(fā)動機周圍等的維護保養(yǎng)作業(yè)時,能夠對尿素水箱補給尿素水。
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能夠通過靈活運用燃料箱的設置空間而緊湊地設置尿素水箱。另外,能夠靈活運用燃料箱的支承構造而對尿素水箱進行支承。并且,能夠通過使燃料供給部和尿素水供給部接近而提高補給作業(y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6行割取聯合收割機的左視圖。
圖2是該6行割取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3是該6行割取聯合收割機的右視圖。
圖4是示出發(fā)動機室內的結構的主視立體圖。
圖5是示出發(fā)動機周圍零部件與谷粒箱以及脫粒機之間的位置關系的立體圖。
圖6是示出發(fā)動機以及廢氣凈化裝置的外觀立體圖。
圖7是廢氣凈化裝置安裝部的后視立體圖。
圖8是示出脫粒裝置的一部分的右視圖。
圖9是尿素水供給說明圖。
圖10是示出作為第一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行駛機體上的零部件配置的立體圖。
圖11是該聯合收割機的后方立體圖。
圖12是該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13是作為第二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14是該聯合收割機的后方立體圖。
圖15是該聯合收割機的尿素水箱的主視圖。
圖16是該聯合收割機的右視圖。
圖17是示出作為第三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各零部件的配置的立體圖。
圖18是示出該聯合收割機的脫粒裝置的內部的左視圖。
圖19是示出作為第四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行駛機體上的零部件配置的立體圖。
圖20是該聯合收割機的后方立體圖。
圖21是示出該聯合收割機的尿素水箱的變形例的圖。
圖22是示出作為第五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行駛機體上的零部件配置的立體圖。
圖23是該聯合收割機的燃料箱和尿素水箱的主視圖(聯合收割機的左視圖)。
圖24是示出該聯合收割機的燃料箱和尿素水箱的第一變形例的主視圖(聯合收割機的左視圖)。
圖25是示出圖24所示的燃料箱和尿素水箱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26是示出使圖24所示的燃料箱和尿素水箱分離時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27是示出該聯合收割機的燃料箱和尿素水箱的第二變形例的主視圖(聯合收割機的左視圖)。
圖28是示出圖27所示的燃料箱和尿素水箱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29是示出在圖27所示的尿素水箱中充滿尿素水時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
圖30是作為第六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31是該第六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右視圖。
圖32是示出發(fā)動機以及廢氣凈化裝置的配置的立體圖。
圖33是廢氣凈化裝置安裝部的后視立體圖。
圖34是示出行駛機體上的零部件配置的立體圖。
圖35是廢氣凈化裝置的配置的第一變形例。
圖36是廢氣凈化裝置的配置的第二變形例。
圖37是示出發(fā)動機以及廢氣凈化裝置周圍的結構的主視圖。
圖38是示出廢氣凈化裝置安裝部周圍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39是示出廢氣凈化裝置安裝部周圍的結構的后視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圖1~圖12,對使得本發(fā)明實現了具體化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參照圖1~圖3,對搭載有柴油發(fā)動機的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整體構造進行說明。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將朝向行駛機體1的前進方向時的左側簡稱為左側,同樣將朝向前進方向時的右側簡稱為右側。如圖1~圖3所示,具備由作為行駛部的左右一對行駛履帶2支承的行駛機體1。在行駛機體1的前部,收割并取入穗稈的6行割取用的割取裝置3裝配為:能夠利用單動式的升降用液壓缸4而繞著割取轉動支點軸4a進行升降調節(jié)。具有進給鏈6的脫粒裝置5、和用于貯存從該脫粒裝置5取出的谷粒的谷粒箱(graintank)7以橫向并列狀被搭載于行駛機體1。此外,脫粒裝置5配置于行駛機體1的左側,谷粒箱7配置于行駛機體1的右側。
另外,構成為:在行駛機體1的后部設置有能夠借助縱向取出輸送機8a而旋轉的谷粒排出輸送機8,將谷粒箱7的內部的谷粒從谷粒排出輸送機8的稻谷投入口9排出至卡車(truck)的載物臺或者容器等。在割取裝置3的右側、且在谷粒箱7的前側設置有駕駛室10。構成為:在駕駛室10的前表面下部設置有駕駛室轉動支點軸10a,經由駕駛室轉動支點軸10a而將駕駛室10的前表面下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軸支承于行駛機體1,將駕駛室10設置為能夠朝向聯合收割機外部前側移動,并使得駕駛室10在前側繞著駕駛室轉動支點軸10a轉動。
在駕駛室10內配置有:操縱方向盤11、駕駛坐席12、主變速桿15、副變速桿16、對脫粒離合器進行接合斷開操作的脫粒離合器桿17、以及對割取離合器進行接合斷開操作的割取離合器桿18。在駕駛坐席12的下方的行駛機體1配置有作為動力源的柴油發(fā)動機14。此外,在駕駛室10配置有:供操作者搭乘的腳踩踏板、供操縱方向盤11設置的方向盤柱、以及供所述各桿15、16、17、18設置的桿柱等。
如圖1所示,在行駛機體1的下表面?zhèn)扰渲糜凶笥业能壍揽蚣?trackframe)21。在軌道框架21設置有:驅動鏈輪22,其將發(fā)動機14的動力向行駛履帶2傳遞;張緊輥23,其維持行駛履帶2的張緊力;多個軌道輥(trackroller)24,它們將行駛履帶2的接地側保持為接地狀態(tài);以及中間輥25,其對行駛履帶2的非接地側進行保持。利用驅動鏈輪22對行駛履帶2的前側進行支承,利用張緊輥23對行駛履帶2的后側進行支承,利用軌道輥24對行駛履帶2的接地側進行支承,并利用中間輥25對行駛履帶2的非接地側進行支承。
如圖1及圖2所示,構成為:將供向發(fā)動機14供給的燃料貯存的燃料箱31配置于行駛機體1的左側后部,且能夠從脫粒裝置5左側的聯合收割機外側朝燃料箱31內補充柴油燃料。即,燃料箱31設置于行駛機體1上、且設置于脫粒裝置5后部的秸稈排出刀具65下方的位置,供油口32(參照圖1及圖2)設置為在脫粒裝置5左側延伸,從而能夠從聯合收割機外側供油。
如圖1及圖2所示,在與割取裝置3的割取轉動支點軸4a連結的割取框架51,設置有:將栽植于田地的未收割穗稈的根部切斷的推剪式的割刀裝置52。在割取框架51的前方配置有:將栽植于田地的未收割穗稈拔起的與6行穗稈相對應的穗稈拔起裝置53。在穗稈拔起裝置53與進給鏈6的前端部(進給起始端側)之間,配置有:對利用割刀裝置52割取的割取穗稈進行輸送的穗稈輸送裝置54。此外,在穗稈拔起裝置53的下部前方突出設置有:將未收割穗稈分開的與6行穗稈相對應的分禾體55。構成為:一邊在田地內移動,一邊利用割取裝置3連續(xù)地對栽植于田地的未收割穗稈進行割取。
接下來,參照圖1及圖2對脫粒裝置5的構造進行說明。如圖1及圖2所示,在脫粒裝置5具備:穗稈脫粒用的脫粒筒56;擺動篩選盤57以及揚谷風扇58,它們對降落至脫粒筒56的下方的脫粒物進行篩選;處理筒59,其對從脫粒筒56的后部取出的脫粒排出物進行再處理;以及排塵風扇60,其將擺動篩選盤57的后部的粉塵排出。此外,由穗稈輸送裝置54從割取裝置3輸送的穗稈被進給鏈6承接,并被輸入至脫粒裝置5而利用脫粒筒56進行脫粒。
如圖1所示,在擺動篩選盤57的下側設置有:一等品輸送機61,其將由擺動篩選盤57篩選出的谷粒(一等品)取出;以及二等品輸送機62,其將帶有枝梗的谷粒等二等品取出。擺動篩選盤57構成為:利用進給盤68以及粗篩69,對從張緊設置于脫粒筒56下方的承受網67漏下的脫粒物進行擺動篩選(比重篩選)。對于從擺動篩選盤57降落的谷粒,利用來自揚谷風扇58的篩選風將該谷粒中的粉塵除去,并使該谷粒降落至一等品輸送機61。借助揚谷輸送機63將從一等品輸送機61取出的谷粒輸入至谷粒箱7,從而在谷粒箱7收集谷粒。
另外,如圖1所示,擺動篩選盤57構成為:通過擺動篩選而使得帶有枝梗的谷粒等二等品從粗篩69降落至二等品輸送機62。具備篩選風扇71,該篩選風扇71對降落至粗篩69下方的二等品進行風選。對于從粗篩69降落的二等品,利用來自篩選風扇71的篩選風將該谷粒中的粉塵以及秸稈屑除去,并使該谷粒降落至二等品輸送機62。構成為:二等品輸送機62的末端部經由還原輸送機66而與進給盤68的上表面?zhèn)冗B通式地連接,由此使得二等品返回至擺動篩選盤57的上表面?zhèn)榷鴮ζ溥M行再篩選。
另一方面,如圖1及圖2所示,在進給鏈6的后端側(輸送末端側)配置有:秸稈排出鏈64和秸稈排出刀具65。構成為:從進給鏈6的后端側承接至秸稈排出鏈64的排出秸稈(谷粒脫除后的禾桿)以較長的狀態(tài)向行駛機體1的后方排出,或者在由設置于脫粒裝置5后部的秸稈排出刀具65適當地切斷為較短的長度之后,向行駛機體1的后下方排出。
如圖4及圖5所示,谷粒箱7具備: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其形成為將前表面左側的一部分切除后的形狀;谷粒排出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b,其在上表面左側形成為前后方向上的槽狀;以及揚谷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c,其在左側面中央形成為沿上下方向設置有臺階的形狀。在谷粒箱7前表面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且在發(fā)動機室97后方設置出空間而供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其前端被收納于輸送機支承體的谷粒排出輸送機8沿著谷粒排出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b而收納于谷粒箱7上表面的谷粒排出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b。并且,揚谷輸送機63沿著揚谷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c而固定于谷粒箱7左側面的揚谷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c,并由設置于揚谷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c上部的承接口連結。
如圖4及圖11所示,谷粒排出輸送機8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縱向取出輸送機(縱向輸送輸送機)8a的上端側,在谷粒排出輸送機8的輸送末端側設置有稻谷投入口9。在谷粒箱7的底部以前后朝向而配置有橫向輸送機8b,并且將縱向取出輸送機8a的下端(基端)側連結于橫向輸送機8b的后端。另外,在谷粒箱7底部設置有:聯合收割機外側底板7d以及聯合收割機內側底板(省略圖示),使得聯合收割機外側底板7d和聯合收割機內側底板朝向橫向輸送機8b傾斜,由此使得谷粒箱7內部的谷粒朝著橫向輸送機8b方向流下。橫向輸送機8b在谷粒箱7的底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將沿著谷粒箱7的底板朝下流動的谷粒朝向后方的縱向取出輸送機8a輸送。
縱向取出輸送機8a與比谷粒箱7后端面更突出的橫向輸送機8b后端連結,并沿谷粒箱7后端面朝向谷粒箱7上方延伸設置。將縱向取出輸送機8a的下端(基端)側與橫向輸送機8b連結,另一方面,將縱向取出輸送機8a的上方部分固定于谷粒箱7后端面,由此將該縱向取出輸送機8a立起設置于谷粒箱7后方。并且,構成為:將縱向取出輸送機8a下端支承于行駛機體1上,由此能夠使谷粒箱7繞著縱向取出輸送機8a的軸心線朝向聯合收割機外側進行橫向移動,并且能夠使得脫粒裝置5右側面和發(fā)動機室97后表面敞開。另外,在谷粒箱7后方,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設置有將縱向取出輸送機8a的周圍覆蓋的后方罩30,在谷粒箱7的聯合收割機外側底板7d外側面,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設置有底部罩體165。
接下來,參照圖4~圖7對作為廢氣凈化裝置74的第一箱體75(柴油微粒過濾器、dpf)以及第二箱體229(選擇催化劑還原、scr)、和柴油發(fā)動機14進行說明。具備:第一箱體75,其作為將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中的微粒狀物質除去的柴油微粒過濾器(dpf);以及第二箱體229,其作為將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中的氮氧化物除去的尿素選擇催化劑還原(scr)系統。如圖5所示,在第一箱體75內置有:柴油氧化催化劑79、以及煙塵過濾器80。如圖7所示,在第二箱體229內置有:尿素選擇催化劑還原用的scr催化劑232、以及氧化催化劑233。
另外,第一箱體75具有:入口側箱體76以及出口側箱體77。在入口側箱體76的內部配置有:生成二氧化氮(no2)的白金等柴油氧化催化劑79。在入口側箱體76和出口側箱體77的內部,配置有:在較低溫度下連續(xù)地使所捕集到的微粒狀物質(pm)氧化而將其除去的蜂巢構造的煙塵過濾器80。利用在入口側箱體76以及出口側箱體77內沿著廢氣的移動方向而串聯配置的柴油氧化催化劑79和煙塵過濾器80,將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中的微粒狀物質(pm)除去,在此基礎上,還使得廢氣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減少。另一方面,在第二箱體229內沿著廢氣的移動方向而串聯地配置有:scr催化劑232和氧化催化劑233。構成為:利用第二箱體229內的scr催化劑232和氧化催化劑233而使得氮氧化物(nox)減少。
并且,如圖4~圖7所示,第一箱體75和第二箱體229構成為:在機體左右方向上較長地延伸的長條圓筒形狀。在第一箱體75的筒狀兩側(廢氣移動方向一端側及其另一端側)設置有:凈化入口管81,其用于將廢氣取入;以及凈化出口管82,其用于將廢氣排出。同樣,在第二箱體29的兩側(廢氣移動方向一端側及其另一端側)設置有:scr入口管236,其用于將廢氣取入;以及scr出口管237,其用于將廢氣排出。
另外,如圖4~圖7所示,在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出口(排氣岐管117)配置有:強制地將空氣送入至柴油發(fā)動機14的增壓器118。借助排氣連結管119而使得凈化入口管81與增壓器118的廢氣出口側連通,由此將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導入至第一箱體75內。構成為:將與scr入口管236連接的尿素混合管239連結于凈化出口管82,從而將廢氣從第一箱體75經由尿素混合管239而導入至第二箱體229內。在此基礎上,構成為:利用能夠折曲且伸縮的蛇腹狀連結管98,將增壓器118的廢氣出口側和排氣連結管119連接,從而使得增壓器118側的發(fā)動機14的振動不會向排氣連結管119側傳遞。
另一方面,在管凸緣處利用螺栓以能夠裝拆的方式將凈化出口管82和尿素混合管239的尿素水噴射部240緊固連結。構成為:通過多組厚板狀中間凸緣體84的螺栓緊固連結而以能夠裝拆的方式將入口側箱體76和出口側箱體77連結,并能夠使出口側箱體77分離,從而執(zhí)行煙塵過濾器80的分解維護保養(yǎng)。另外,構成為:將尾管83連結于scr出口管237,朝向機體上側而開設尾管83的廢氣出口,將柴油發(fā)動機14(各氣缸)的廢氣從增壓器118導入至第一箱體75內,并使該廢氣從第一箱體75向尿素混合管239移動,在后述的尿素水箱174內的尿素水與廢氣混合之后,將該廢氣導入至第二箱體229內并從尾管83向聯合收割機外部釋放。
通過上述結構,在第一箱體75內的煙塵過濾器80對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中所含有的微粒狀物質(pm)進行捕集,并利用二氧化氮(no2)連續(xù)地使該物質氧化而將其去除。在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中的粒狀物質(pm)的去除的基礎上,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的含有量降低。接下來,在尿素混合管239的內部,從尿素水噴射部240的尿素水噴射噴嘴體朝向來自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噴射尿素水,利用尿素選擇催化劑還原用的scr催化劑232、氧化催化劑233而使得下述廢氣中的氮氧化物(nox)的含有量降低,所述廢氣是指:混合有因加水分解而生成的氨的第二箱體229內的廢氣。在第一箱體75和第二箱體229,對柴油發(fā)動機14的廢氣進行凈化,并從尾管83向聯合收割機外部釋放。
接下來,如圖4及圖6所示,在谷粒箱7前方的行駛機體1上立起設置有作為機體框架的發(fā)動機室框架91,由發(fā)動機室框架91形成發(fā)動機室97。將柴油發(fā)動機14載置于行駛機體1上表面?zhèn)龋⒉裼桶l(fā)動機14內置于發(fā)動機室97內部。另外,將水冷用散熱器(省略圖示)以及冷卻風扇115等的冷卻零部件內置于發(fā)動機室97內部的柴油發(fā)動機14的側方。構成為:利用冷卻風扇115,從聯合收割機機體的右側外部朝向散熱器(省略圖示)等冷卻零部件取入外部氣體,另一方面,將柴油發(fā)動機14的暖氣朝向脫粒裝置5側排出。
另外,構成為:柴油發(fā)動機14和冷卻零部件的右側、背面?zhèn)纫约吧厦鎮(zhèn)扔砂l(fā)動機室框架91包圍,利用柴油發(fā)動機14的冷卻風扇115,從發(fā)動機室框架91的右側外部朝向發(fā)動機室97內部取入冷卻用外部空氣,另一方面,將對柴油發(fā)動機14和冷卻零部件進行冷卻之后的暖氣朝向與發(fā)動機室框架91(發(fā)動機室97)相鄰的作為作業(yè)部的脫粒裝置5的右側排出。
發(fā)動機室框架91具有:左側的方管狀支柱體92;右側的倒u字形狀支柱體93;以及方管狀橫框架94,其兩端側一體地固定于左右的支柱體92、93。方管狀橫框架94的一端與方管狀支柱體92上端連結,另一方面,將方管狀橫框架94的另一端連結且固定于在倒u字形狀支柱體93上方固定的方管狀框架93a。
另外,使在駕駛室10的底面后部設置的橡膠制的壓接腳體(省略圖示)從上側與橫框架94的左右的支承臺96上表面抵接,并將駕駛室10的后部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接觸、分離的方式支承于橫框架94的各支承臺96。將柴油發(fā)動機14設置于駕駛室10底面?zhèn)群陀砂l(fā)動機室框架91形成的發(fā)動機室97的內部。此外,如圖4所示,將輸送機支承體90設置于左支柱體92的上端側,借助輸送機支承體90而將谷粒排出輸送機8支承于收納位置。
并且,具備:空氣清潔器123,其將外部空氣向柴油發(fā)動機14供給;以及預清機(precleaner)124,其將外部空氣取入至空氣清潔器123。在發(fā)動機室97的上表面中,將空氣清潔器123配置于廢氣凈化裝置74的右側,并且將預清機124配置于谷粒箱7前方右側、且配置于發(fā)動機室97上方,借助供氣管125而將空氣清潔器123連接于預清機124。構成為:將燃燒用空氣從預清機124經由空氣清潔器123而取入至柴油發(fā)動機14的增壓器118的壓縮機箱體118a。在發(fā)動機室框架91的橫框架94的后表面右側,將空氣清潔器123固定,從而使得該空氣清潔器123位于廢氣凈化裝置74的前方右側。
如圖4~圖6等所示,增壓器118設置于柴油發(fā)動機14的上方前側,在其右側設置內置有鼓風機葉輪的壓縮機箱體118a,另一方面,在左側設置內置有渦輪機葉輪的渦輪機箱體118b。而且,設置于壓縮機箱體118a右端的進氣取入側經由供氣管120而與空氣清潔器123的進氣排出側連通。另一方面,設置于渦輪機箱體118b左端的排氣出口管99經由能夠折曲的蛇腹狀排氣導入管98而與排氣連結管119連結,其中,該排氣連結管119與作為后處理裝置的廢氣凈化裝置74的廢氣入口(凈化入口管81)連接。
如圖3~圖6所示,具備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的廢氣凈化裝置74、和空氣清潔器123以及預清機124,是在發(fā)動機室框架91背面且相對于發(fā)動機14而分配配置于左右側。即,相對于發(fā)動機14前表面的增壓器118,將構成進氣系統的空氣清潔器123以及預清機124配置于右側的壓縮機箱體118a側,另一方面,將構成排氣系統的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于左側的渦輪機箱體119b側。因此,將具備增壓器118的發(fā)動機14的進氣路徑以及排氣路徑分配配置于左右側,從而能夠由較短的路徑構成進氣路徑以及排氣路徑,并且能夠將進氣路徑配置為相對于供高溫的廢氣通過的排氣路徑而分離的位置。
接下來,參照圖4~圖7,對廢氣凈化裝置74的安裝構造以及支承構造進行說明。廢氣凈化裝置74是利用箱體固定體231將第一箱體(dpf)75和第二箱體(scr)229以并列狀連結起來而構成一個單元。在箱體固定體231上,利用多個緊固連結帶85以能夠裝拆的方式將第一箱體75固定,并且利用多個緊固連結帶230以能夠裝拆的方式將第二箱體229固定。即,利用螺栓將多個緊固連結帶85、230各自的兩端緊固連結于箱體固定體231,由此以使得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平行的方式將它們并列設置于箱體固定體231上。
將在上表面搭載有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的箱體固定體231固定于支承臺250,由此將廢氣凈化裝置74支承于行駛機體1上。如圖4~圖7所示,支承臺250配置于:在谷粒箱7的前表面左側(脫粒裝置5側)設置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下方;從發(fā)動機室97至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對廢氣凈化裝置74進行支承。如圖5~圖7所示,關于支承臺250,其左緣固定于脫粒裝置5的機架框架右側,其前側固定于發(fā)動機室框架97,其右緣固定于從行駛機體1立起設置的支柱框架251,由此將該支承臺250支承于谷粒箱7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的上方位置。
如圖4及圖6所示,將架設橋接框架252的一端固定于支承臺250背面,并將該架設橋接框架252的另一端與發(fā)動機室框架91的橫框架94連結,由此利用發(fā)動機室框架91,對支承臺250前側進行支承。另外,如圖5所示,借助組裝調整框架253而將支承臺250左緣與脫粒裝置5上表面的右側部(脫粒機架右側上部的脫粒上表面框架)連結,由此將支承臺250左緣支承于脫粒裝置5的右側部。并且,如圖7所示,借助橫柵框架254而將支承臺250右緣與支柱框架251上端連結,由此將該支承臺250右緣支承于支柱框架251上。
如圖4及圖5所示,架設橋接框架252在空氣清潔器123與凈化入口管81之間的位置處從支承臺250朝向橫框架94延伸設置。由此,不僅能夠確保用于將配置于橫框架94下方的蛇腹狀排氣導入管98和第一箱體75的凈化入口管81連結起來的空間,而且還能夠防止相對于空氣清潔器123的緩沖。進而,由于將架設橋接框架252配置于:包括空氣清潔器123的進氣路徑、與和第一箱體75連結的排氣路徑之間的位置,因此能夠減弱從排氣路徑排出的熱對空氣清潔器123的影響。
如圖4~圖7所示,谷粒箱7在與發(fā)動機室97對置的面具有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在谷粒箱7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配置有:具有第一箱體75和第二箱體229的廢氣凈化裝置74。由此,能夠將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于谷粒箱7與發(fā)動機室97之間且配置于接近發(fā)動機14的位置,并且能夠防止作業(yè)者與高溫的廢氣凈化裝置74接觸。另外,由于能夠將從發(fā)動機室97排出的熱向廢氣凈化裝置74引導,因此能夠在廢氣的凈化所需的高溫環(huán)境下配置廢氣凈化裝置74,并在廢氣凈化裝置74中維持高水平的凈化效果。
此時,如圖4~圖7所示,從脫粒裝置5至谷粒箱7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以水平地對第一箱體75和第二箱體229進行支承的方式,對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進行并列配置。通過水平地對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進行支承,能夠緊湊地將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于比發(fā)動機14高的位置,從而能夠形成為容易將來自發(fā)動機14的高溫的廢氣向廢氣凈化裝置74引導的構造。另外,通過將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于較高的位置,能夠防止因發(fā)動機14停止時的溫度降低所引起的結露等而產生的水滯留于廢氣凈化裝置74內。
如圖4~圖7所示,利用箱體固定體231將廢氣凈化裝置74的第一箱體75和第二箱體229以并列狀連結起來,并且借助尿素混合管239而將第二箱體229的排氣入口連接于第一箱體75的排氣出口,與第一及第二箱體75、229分別平行地將尿素混合管239配置于第一及第二箱體75、229之間。由此,能夠使第一箱體以及第二箱體和尿素混合管構成為一體的單元構造,從而能夠緊湊地將廢氣凈化裝置74設置于谷粒箱7前方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內側。因此,能夠容易地確保廢氣凈化裝置74的設置空間,能夠狹小地構成谷粒箱7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且確保谷粒箱7的谷物收納容量。
以廢氣凈化裝置74的第一及第二箱體75、229各自的長度方向為前后方向,而將第一及第二箱體75、229并列設置于左右側,且將第一箱體75配置于脫粒裝置5側。將第一箱體75配置于脫粒裝置5側,另一方面,將第二箱體229配置于谷粒箱7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里側,由此能夠將第二箱體229以及尿素混合管239配置為由谷粒箱7覆蓋,與此同時,能夠將第一箱體75配置于與發(fā)動機14的排氣口接近的位置。因此,能夠以較短的路徑來構成從發(fā)動機14至第一箱體75的排氣路徑,從而能夠高性能地維持第一箱體75中的再生處理。另外,能夠將第二箱體229以及尿素混合管239配置于由發(fā)動機室97后方的谷粒箱7包圍的高溫環(huán)境下,從而能夠防止尿素水凍結,與此同時,還能夠高水平地維持第二箱體229的凈化能力。
如圖7~圖12所示,具備:尿素水箱174,其用于貯存尿素水(選擇催化劑還原用尿素水溶液);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其將尿素水向尿素混合管239的尿素水噴射部240供給。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將尿素水箱174內的尿素水朝向尿素混合管239的尿素水噴射部240供給,由此將尿素水以霧狀從尿素水噴射部240的尿素水噴射閥178朝向尿素混合管239內噴射。
如圖9所示,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具備:尿素水泵171,其對尿素水箱174內的尿素水溶液進行壓送;以及尿素水供給用電動馬達172,其對尿素水泵171進行驅動。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經由尿素水噴射管177而與尿素水噴射部240的尿素水噴射閥178連接,并且在與尿素水箱174之間將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連接。另外,具備:發(fā)動機控制器181,其執(zhí)行柴油發(fā)動機14的燃料噴射控制等;以及尿素噴射控制器182,其對尿素水供給裝置175或者尿素水噴射閥178進行控制。
而且,將尿素水噴射閥178安裝于尿素混合管239的尿素水噴射部240,從尿素水噴射閥178以霧狀向尿素混合管239的內部噴射尿素水溶液。構成為:使得供給至尿素混合管239內的尿素水作為氨而混合于從第一箱體75至第二箱體229的廢氣中。此外,構成為:將尿素噴射控制器182與尿素水箱174的尿素水溫度傳感器183以及尿素水箱174的尿素水量傳感器184連接,并且將發(fā)動機控制器181和尿素噴射控制器182連接,根據柴油發(fā)動機14的工作狀況等,而在適當的時期將尿素水供給至尿素混合管239內。
首先,對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安裝構造進行說明。如圖7及圖8所示,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脫粒裝置5與谷粒箱7之間、且是配置于比廢氣凈化裝置74靠下側的高度位置。即,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固定于比尿素水噴射閥178低的位置。因此,在尿素水的噴射停止之后,還能夠因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和尿素水噴射閥178的高低差而使得殘留于尿素水噴射管177等的尿素水向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回流。
如圖10及圖12所示,將廢氣凈化裝置74設置于發(fā)動機室97后方的脫粒裝置5與谷粒箱7之間,并且,將尿素水向廢氣凈化裝置74供給的尿素水供給裝置175,被設置在比廢氣凈化裝置74靠下側的位置。因此,能夠將廢氣凈化裝置74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發(fā)動機室97后方,因此能夠利用從發(fā)動機14排出的熱而防止尿素水凍結,從而能夠抑制尿素水的品質劣化。
另外,如圖10及圖12所示,將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于前后方向上介于發(fā)動機室97和谷粒箱7之間的位置,并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介于谷粒箱7和脫粒裝置5之間的位置。有效利用谷粒箱7周圍的空間而對廢氣凈化裝置74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進行配置,由此能夠確保谷粒箱7的容量。另外,由于能夠以較短的距離對廢氣凈化裝置74和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進行配置,因此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將廢氣凈化裝置74和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連接的尿素水配管(尿素水噴射管177)。
如圖7及圖8所示,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固定于脫粒裝置5右側(谷粒箱7側)側面、且固定于介于揚谷輸送機63和還原輸送機66之間的區(qū)域。由此,能夠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廢氣凈化裝置74附近,其中,該廢氣凈化裝置74位于與脫粒裝置5相鄰的谷粒箱7的前表面,因此,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從尿素水箱174連接至尿素水噴射部240的尿素水配管(尿素水噴射管177)。另外,能夠將廢氣凈化裝置74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在發(fā)動機室97后方的脫粒裝置5與谷粒箱7之間構成的排熱空氣的流路。因此,能夠防止尿素水凍結等,從而能夠使scr系統在最佳的溫度環(huán)境下進行動作。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7及圖8所示,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固定于:比揚谷輸送機63靠前側、且處于還原輸送機66的下側的位置。即,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固定于脫粒裝置5的右側面,并將該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處于還原輸送機66的下側、且處于揚谷風扇58與一等品輸送機61之間的位置。即,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如下位置,該位置由相互交叉的揚谷輸送機63以及還原輸送機66、和將揚谷風扇58的右側吸引口覆蓋的罩體58a包圍。
另一方面,相對于揚谷輸送機63以及還原輸送機66無緩沖地設置谷粒箱7。因此,通過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由揚谷輸送機63和還原輸送機66包圍的區(qū)域,能夠相對于谷粒箱7無緩沖地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固定于脫粒裝置5側面,從而無需對谷粒箱7的形狀進行變更,能夠確保谷粒箱7的容量。
接下來,參照圖8,對配置于介于揚谷輸送機63和還原輸送機66之間的區(qū)域的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設置位置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如圖8所示,可以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設置于比揚谷輸送機63靠前側、且處于還原輸送機66的下側的位置,如假想線那樣,通過配置于與揚谷輸送機63的排出口等同的高度位置而配置于比廢氣凈化裝置74靠下側的高度位置。
另外,如圖8中的假想線所示,可以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設置于比揚谷輸送機63靠后側的、還原輸送機66的上下側的任一側。并且,在脫粒裝置5右側面,在對揚谷輸送機63和還原輸送機66進行并列設置而不使它們交叉的情況下,可以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設置于揚谷輸送機63與還原輸送機66之間。
接下來,參照圖10~圖12,對尿素水箱174的安裝構造進行說明。如圖10~圖12所示,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谷粒箱7后方,另一方面,將燃料箱31配置于脫粒裝置后方。將燃料箱31的供油口32設置為朝向左側突出,另一方面,將尿素水箱174的供水口174a設置為朝向右側突出。具體而言,尿素水箱174以從聯合收割機外側朝向后方(斜右后方)的方式設置有供水口174a,該尿素水箱174以縱向設置的方式配置于縱向取出輸送機8a與后方罩30之間。構成為:供水口174a從后方罩30的開口部(省略圖示)突出,且能夠從聯合收割機外部對供水口に174a進行操作。
如圖10~圖12所示,尿素水箱174以將上下方向作為其長度方向的縱置方式而配置,并固定于谷粒箱7的后端面的右緣(聯合收割機外側緣)下側。而且,使得供水口174a朝向供油口32的相反側的右側突出,其中,該供油口32朝向行駛機體1的左側,因此,當進行向燃料箱31的供油作業(yè)或者向尿素水箱174的供水作業(yè)時,能夠防止對供油口32和供水口174a的誤判斷。并且,由于供水口174a朝斜后方突出,因此,能夠減小從供油口32至供水口174a的供水軟管的布設量,從而能夠同時執(zhí)行供油作業(yè)和供水作業(yè)。
如圖10及圖11所示,將尿素水箱174以縱向設置的方式配置于谷粒箱7后方的縱向取出輸送機(縱向輸送輸送機)8a的周圍。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后方罩30內側,并將尿素水箱174設置為相對于縱向取出輸送機8a并列。如圖10及圖12所示,尿素水箱174經由配置于脫粒裝置5與谷粒箱7之間的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而與配置于谷粒箱7的左側的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連接。即,能夠靈活運用谷粒箱7周圍的空間而對廢氣凈化裝置74、尿素水供給裝置175以及尿素水箱174進行配置,因此能夠確保谷粒箱7的容量。
如圖10及圖12所示,將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于谷粒箱7前方周圍,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谷粒箱7側方,并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谷粒箱7后方。即,由于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廢氣凈化裝置74與尿素水箱174之間,因此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從尿素水箱174朝向廢氣凈化裝置74的尿素水配管177、179、180。
如圖12所示,谷粒箱7構成為:將谷粒箱7后部支承于縱向取出輸送機8a上,從而能夠繞著縱向取出輸送機8a軸心線朝向聯合收割機外側進行橫向移動。通過使谷粒箱7以縱向取出輸送機8a的垂直轉動軸為中心,圍繞著垂直方向而朝聯合收割機外側轉動,能夠使得脫粒裝置5右側面和發(fā)動機室97后表面敞開。由于尿素水箱174設置于縱向取出輸送機8a周圍,因此能夠將與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之間的連接部分配置于谷粒箱7的轉動支點附近。而且,將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配置為:從谷粒箱7的左側面向背面迂回。因此,與谷粒箱7的收納時相比,在谷粒箱7敞開時,從尿素水箱174至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配管距離被縮短,并且能夠通過谷粒箱7的開閉而減小配管距離之差。
另外,當通過谷粒箱7的橫向移動而使其敞開時,能夠容易地對發(fā)動機室97后方的、廢氣凈化裝置74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進行操作,另一方面,在對谷粒箱7進行收納的情況下,成為無法對廢氣凈化裝置74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進行操作的狀態(tài)。因此,在谷粒箱7的收納時,無法與在工作中變?yōu)楦邷氐膹U氣凈化裝置74等接觸,因此能夠確保作業(yè)者的安全性,并且,在維護保養(yǎng)等各種作業(yè)中,通過使谷粒箱7敞開而能夠容易地對廢氣凈化裝置74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進行操作。
<第二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13~圖16,對使得本發(fā)明實現了具體化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本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以橫向設置的方式將谷粒箱7后方的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谷粒箱7的下側。關于其他結構,由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以下對尿素水箱174所涉及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將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于谷粒箱7前方周圍,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谷粒箱7側方,并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谷粒箱7后方。另外,在行駛機體1后方,將燃料箱31和尿素水箱174分配配置于左右側,由此形成為容易分別識別出燃料的供油口32和尿素水的供給口174a的構造。
如圖13~圖15所示,尿素水箱174以橫向配置的方式被固定于谷粒箱7的底板,并使其后端部分比谷粒箱7更向后方突出。即,將尿素水箱174的后端部分配置于縱向取出輸送機8a和橫向輸送機8b的連結部分附近。經由配置于脫粒裝置5與谷粒箱7之間的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而將尿素水箱174的后端部分與在谷粒箱7的左側配置的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連接。
如圖14及圖15所示,將箱體支承體173設置于谷粒箱7的聯合收割機外側底板7d外側面,并借助箱體支承體173而將尿素水箱174支承于谷粒箱7的聯合收割機外側底板7d外側面。將底部罩體165以能夠裝拆的方式設置于谷粒箱7的聯合收割機外側底板7d外側面,并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底部罩體165的聯合收割機內側。在尿素水箱174的右側面,將供水口174a配置為朝向右側(聯合收割機外側)。此時,將開口部設置于后方罩30,且將尿素水箱174的供水口174a設置為朝聯合收割機外側突出,由此能夠從聯合收割機外部容易地進行供水作業(yè)。
如圖13所示,與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連結的尿素水箱174的后端部分,被配置于谷粒箱7的轉動支點附近。尿素水箱174的后端部分經由配置于脫粒裝置5與谷粒箱7之間的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而與在谷粒箱7的左側配置的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連接。因此,與谷粒箱7的收納時相比,在谷粒箱7敞開時,從尿素水箱174至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配管距離被縮短,并且能夠通過谷粒箱7的開閉而減小配管距離之差。
如圖16所示,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脫粒裝置5與谷粒箱7之間,且是配置于比廢氣凈化裝置74靠下側的高度位置。另外,在比尿素水箱174高的位置處,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對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進行偏置配置。即,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固定于比尿素水箱174高的位置,且固定于比尿素水噴射閥178低的位置。
通過將尿素水噴射閥178配置于比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高的位置,在尿素水的噴射停止之后,因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和尿素水噴射閥178的高低差而能夠使得所殘留的尿素水朝向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回流。同樣,通過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比尿素水箱174高的位置,在尿素水的噴射停止之后,因尿素水箱174和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高低差而能夠使得所殘留的尿素水朝向尿素水箱174回流。因此,如圖16所示,通過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廢氣凈化裝置74與尿素水箱174之間的高度位置,在發(fā)動機停止之后,能夠使尿素水朝向尿素水箱174回流而無需利用尿素水供給裝置175使該尿素水循環(huán),從而能夠省略尿素水返回管180。
<第三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17及圖18,對使得本發(fā)明實現了具體化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本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與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不同,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脫粒裝置5的下側空間。關于其他結構,由于與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以下對尿素水箱174所涉及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7及圖18所示,在構成脫粒裝置5的框體的脫粒機框36的下部配置有尿素水箱174。通過靈活運用脫粒機框36下部的空間而能夠緊湊地設置尿素水箱174,并且能夠構成為:使得尿素水箱174形成為較大的容量,在針對谷粒箱7周圍或者發(fā)動機14周圍等的維護保養(yǎng)作業(yè)時,能夠對尿素水箱174補給尿素水。
如圖17及圖18所示,能夠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脫粒裝置5的右側面(谷粒箱7側),從而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將尿素水箱174和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連結的配管路徑(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因此,能夠縮短從廢氣凈化裝置74至尿素水箱174的配管路徑,從而能夠使得各配管177、179、180中的尿素水的壓送變得順暢,并且能夠抑制基于再結晶化、凍結等的尿素水的品質劣化。由于將廢氣凈化裝置74配置于脫粒裝置5和谷粒箱7之間,因此通過靈活運用脫粒裝置5周圍的空間而能夠緊湊地對廢氣凈化裝置74、尿素水供給裝置175以及尿素水箱174進行配置,從而能夠提高scr系統的維護保養(yǎng)性以及組裝性。
另外,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固定于比尿素水箱174高的位置,且是固定于比廢氣凈化裝置74低的位置。因此,在尿素水的噴射停止之后,因尿素水箱174和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高低差而能夠使得所殘留的尿素水朝向尿素水箱174回流。因此,在發(fā)動機停止之后,能夠使尿素水朝向尿素水箱174回流而無需利用尿素水供給裝置175使尿素水循環(huán),從而能夠省略尿素水返回管180。
如圖17及圖1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脫粒機框36下部中的揚谷筒37的下表面?zhèn)扰渲糜心蛩厮?74。即,通過將尿素水箱174設置于揚谷風扇58與一等品輸送機61之間的位置,能夠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下側,且是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偏置的位置。
如圖17及圖18所示,與尿素水箱174連接的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能夠以較短的尺寸配置為:在脫粒裝置5的右側面沿著上下方向,且在脫粒機框36下側沿著左右方向。另外,能夠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對從發(fā)動機14排出的熱進行引導的揚谷風扇58附近;通過利用從發(fā)動機14排出的熱,能夠防止尿素水的凍結、再結晶化。
接下來,參照圖18,對配置于脫粒機框36下側的尿素水箱174的設置位置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如圖18中的假想線所示,可以將尿素水箱174設置于一等品筒38或者二等品筒39的下表面?zhèn)?。即,可以將尿素水?74配置于一等品輸送機61與篩選風扇71之間的位置,也可以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二等品輸送機62后方的位置。由此,能夠靈活運用脫粒機框36下部的空間而緊湊地設置尿素水箱174。
<第四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19~圖21,對使得本發(fā)明實現了具體化的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本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與第三實施方式不同,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脫粒裝置5的側方空間。關于其他結構,由于與第三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以下對尿素水箱174所涉及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9及圖20所示,在將脫粒裝置5的左側覆蓋的側罩41內側,配置有供尿素水貯存的尿素水箱174。能夠靈活運用側罩41內側的空間而緊湊地設置尿素水箱174,并且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與在脫粒裝置5的右側面(谷粒箱7側)配置的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連結的配管路徑(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
如圖19及圖20所示,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側罩41內側的燃料箱31的左側。尿素水箱174構成為從燃料箱31左側面的下側將后側覆蓋的l字形狀。尿素水箱174構成為:將比燃料箱31的左側面上方更向聯合收割機外側(左側)突出設置的供油口32的下側以及后側包圍。
尿素水箱174沿前后方向設置于燃料箱31的左側,并具有使得其后方部分朝向上方突出設置的形狀。而且,尿素水箱174在后方的向上方突出的部分設置有朝向聯合收割機外側(左側)突出的供水口174a。通過這樣構成尿素水箱174,能夠靈活運用燃料箱31的設置空間而緊湊地設置尿素水箱174,并且能夠將供油口(燃料供給部)32和供水口(尿素水供給部)174a配置為相互接近,從而能夠提高補給作業(yè)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1所示的變形例那樣,可以使尿素水箱174與側罩構成為一體。在圖21所示的變形例中,尿素水箱174在將燃料箱31左側面整體覆蓋的側罩部174b里側(燃料箱31側)設置有用于貯存尿素水的箱體部174c,另一方面,在側罩部174b表側設置有與箱體部174c連通的供水口174a。另外,在側罩部174b的箱體部174c的非設置區(qū)域設置有開口部174d,使得燃料箱31的供油口32插通于該開口部174d。
此時,將箱體部174c與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之間的連接部分設為:能夠利用快裝接頭(quickcoupler)等而進行拆裝的構造,由此能夠將側罩一體型的尿素水箱174拆下。由此,通過將尿素水箱174拆下,使得燃料箱31周圍的維護保養(yǎng)、掃除等作業(yè)變得容易,并且,通過將尿素水箱174拆下而進行保管,能夠在最佳的溫度環(huán)境下對尿素水進行管理。
<第五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22~圖29,對使得本發(fā)明實現了具體化的第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本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與第三實施方式不同,將谷粒箱7后方的尿素水箱174配置為與燃料箱31重疊。關于其他結構,由于與第三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以下對尿素水箱174所涉及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2及圖23所示,以與燃料箱31重疊的方式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脫粒裝置5下側,并將尿素水箱174的供水口174a和燃料箱31的供油口32設置為:朝向脫粒裝置5的聯合收割機外側突出。由此,能夠將燃料箱31和尿素水箱174各自的供給口(供油口32以及供水口174a)配置于相互接近的位置,因此能夠減輕供油以及供水作業(yè)的負擔。
如圖22及圖23所示,在脫粒裝置5的后方,且在構成脫粒裝置5的框體的脫粒機框36(二等品筒39)以及擺動篩選盤57的后方下部,將供尿素水貯存的尿素水箱174配置為與燃料箱31重疊。另外,在將脫粒裝置5的左側覆蓋的側罩41內側,將尿素水箱174和燃料箱31配置為上下重疊,并使得供油口32以及供水口174a比側罩41的開口部更向聯合收割機外側突出。由此,能夠靈活運用脫粒裝置5后方的空間而緊湊地設置尿素水箱174,并且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與在脫粒裝置5的右側面(谷粒箱7側)配置的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連結的配管路徑(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
如圖22及圖23所示,將燃料箱31上方設為錐狀(前后寬度朝向上方縮小的形狀),并且使得尿素水箱174大致構成為倒u字形狀。將尿素水箱174設為與燃料箱31上表面相對應的形狀,由此利用尿素水箱174下表面將燃料箱31上表面覆蓋,并將尿素水箱174設置于燃料箱31上。另外,以在前后方向上夾持燃料箱31的方式將尿素水箱174搭載于燃料箱31上,由此將尿素水箱174固定于燃料箱31上。
尿素水箱174構成為相對于燃料箱31能夠裝拆。此時,可以構成為:通過使尿素水箱174相對于燃料箱31在左右方向上滑動而能夠進行裝拆,也可以使尿素水箱174相對于燃料箱31在上下方向上嵌合、脫離。此時,使得尿素水箱174與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之間的連接部分形成為:能夠借助快裝接頭等而進行裝拆的構造。這樣,通過使得尿素水箱174構成為能夠從燃料箱31分離,不僅能夠通過尿素水箱174的更換而簡單地進行供水,還能夠在作業(yè)完畢之后將尿素水箱174拆下而進行保管,從而能夠防止尿素水的品質劣化。
接下來,以下參照圖24~圖26,對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如圖24~圖26所示,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燃料箱31下側,并將尿素水箱174配置為由燃料箱包圍。因燃料箱31將尿素水箱174包圍而使得燃料箱31作為隔熱層發(fā)揮功能,從而能夠提高尿素水箱174內的保溫效果,并能夠抑制:貯存在尿素水箱174內的尿素水的劣化。
在第一變形例中,如圖25及圖26所示,在燃料箱31的左側面(設置有供油口32的側面)下側設置有切口部31a,使尿素水箱174與該切口部31a嵌合。尿素水箱174具有與燃料箱31的切口部31a匹配的形狀,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燃料箱31的左下側,并利用燃料箱31的切口部31a,將尿素水箱174的上表面以及右側面覆蓋。
另外,如圖25所示,利用箱體支承體(支承帶)33,將燃料箱31固定于行駛機體1。此時,在與尿素水箱174的收納位置(切口部31a的形成位置)重疊的位置處,利用箱體支承體33將燃料箱31固定,由此還能夠利用箱體支承體33而將尿素水箱174支承固定于行駛機體1。另外,以使得箱體支承體33卡掛于尿素水箱174的左側端部的方式來對箱體支承體33進行設置,因此能夠不將箱體支承體33拆下地使尿素水箱174從燃料箱31分離。
接下來,以下參照圖27~圖29,對本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如圖27~圖29所示,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燃料箱31下側,并將尿素水箱174配置為由燃料箱包圍,在此基礎上,使得尿素水箱174形成為:具有比供水口174a更向上側突出設置的凸部174x的形狀。通過設置有延伸至比供水口174a更靠上方的位置的凸部174x,能夠在凸部174x內的一部分確保有未由尿素水充滿的空間。因此,即使在尿素水箱174內的尿素水凍結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尿素水箱174內的尿素水的容積超過尿素水箱174的容積,從而能夠防止尿素水箱174的破損。
在第二變形例中,如圖27~圖29所示,使得尿素水箱174的左端部形成為:比燃料箱31的左端部向聯合收割機外側(左側)突出的形狀。即,當使得尿素水箱174與燃料箱31的切口部31a嵌合時,尿素水箱174的左側面位于:比燃料箱31的左側面靠左側的位置。而且,在尿素水箱174的左端部,將突出設置至比供水口174a靠上方的位置的凸部174x設置于:相對于燃料箱31的供油口32而偏置的位置,并將通風裝置174y設置于該凸部174x上表面,由此構成為:能夠將外部空氣取入。
如圖28及圖29所示,通過形成為:在比供水口174a高的位置處具有通風裝置174y的結構,即使將尿素水供給至尿素水箱174,凸部174x也不會變?yōu)槌錆M水的狀態(tài),而是變?yōu)椋和ㄟ^通風裝置174y而使得凸部174x的上方部分始終由空氣充滿的狀態(tài)。因此,即使在尿素水箱174內的尿素水凍結的情況下,也能夠在凸部174x的上方空間容納:所凍結的尿素水的容積增加的部分,從而不會超過尿素水箱174的容積,因此能夠防止尿素水箱174的破損等。
<第六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30~圖34,對使得本發(fā)明實現了具體化的第六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本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與此前的各實施方式不同,在谷粒箱7前表面與發(fā)動機室97后表面之間、且在廢氣凈化裝置74下方配置有尿素水箱174。關于其他結構,由于與此前的各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以下對尿素水箱174所涉及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30~圖34所示,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谷粒箱7前表面與發(fā)動機室97后表面之間,且是配置于廢氣凈化裝置74下方。尿素水箱174構成為:設置于箱體上方的供水口174a配置成朝向聯合收割機外側(右側),能夠從谷粒箱7與發(fā)動機室97之間的聯合收割機外側朝向尿素水箱174內補充尿素水溶液。另外,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脫粒裝置5的右側,并由發(fā)動機室框架91、脫粒裝置5右側面以及谷粒箱7前表面包圍。由此,將尿素水箱174配置于:對從發(fā)動機室97通過后且被加熱了的空氣進行引導的位置,從而能夠將尿素水箱174維持為適當的溫度,并能夠防止所貯存的尿素水凍結。進而,將燃料箱31以及尿素水箱174配置于行駛機體1的左右側,使得供水口174a朝向行駛機體1的左側、且朝向供油口32的相反側的右側突出,因此,當進行朝向燃料箱31的供油作業(yè)或者朝向尿素水箱174的供水作業(yè)時,能夠防止對供油口32和供水口174a的誤判斷。
如圖33及圖34所示,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配置于脫粒裝置5與谷粒箱7之間,且是配置于比廢氣凈化裝置74靠下側的高度位置。另外,在比尿素水箱174高的位置處且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對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進行偏置配置。即,將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固定于:比尿素水箱174高的位置且比尿素水噴射閥178低的位置。
因此,在尿素水的噴射停止之后,還能夠因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和尿素水噴射閥178的高低差而使得殘留于尿素水噴射管177等的尿素水朝向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回流。同樣,在尿素水的噴射停止之后,還能夠因尿素水箱174和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高低差而使得殘留于尿素水供給裝置175、尿素水供給管179以及尿素水返回管180等的尿素水朝向尿素水箱174回流。另外,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對尿素水箱174和尿素水供給裝置175進行偏置配置,因此,處于比尿素水箱174高的位置的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過濾部件的更換等之類的維護保養(yǎng)作業(yè)變得容易。
如圖34所示,谷粒箱7具備: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其形成為將前表面左側的一部分切除后的形狀;谷粒排出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b,其在上表面左側形成為前后方向上的槽形狀;以及揚谷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c,其在左側面中央形成為沿上下方向設置有臺階的形狀。在谷粒箱7前表面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且在發(fā)動機室97后方設置出空間,而供廢氣凈化裝置74以及尿素水箱174配置。在谷粒箱7上表面的谷粒排出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b,沿著谷粒排出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b,收納有:前端被收納于輸送機支承體的谷粒排出輸送機8。并且,沿著揚谷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c,將揚谷輸送機63固定于谷粒箱7左側面的揚谷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c,并利用設置于揚谷輸送機設置用凹部7c上部的承接口進行連結。
谷粒箱7構成為:將谷粒箱7后部支承于縱向取出輸送機8a上,從而能夠繞著縱向取出輸送機8a軸心線而朝向聯合收割機外側進行橫向移動。通過使谷粒箱7以縱向取出輸送機8a的垂直轉動軸為中心繞著垂直方向朝聯合收割機外側轉動,能夠使得脫粒裝置5右側面和發(fā)動機室97后表面敞開。因此,當谷粒箱7因橫向移動而敞開時,作業(yè)者能夠容易地對發(fā)動機室97后方的、基于廢氣凈化裝置74、尿素水箱174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的scr系統進行操作,另一方面,在對谷粒箱7進行收納的情況下,形成為無法對上述scr系統進行操作的狀態(tài)。因此,作業(yè)者無法與工作中變?yōu)楦邷氐膹U氣凈化裝置74、尿素水箱174以及尿素水供給裝置175接觸,因此能夠確保安全性,并且,在尿素水的補給、維護保養(yǎng)等各種作業(yè)中,能夠簡單地進行對scr系統的操作。
圖35是廢氣凈化裝置74(第一箱體75或者第二箱體229)安裝構造的第一變形例的說明圖。在圖4等所示的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廢氣凈化裝置74中的第一箱體75配置于脫粒裝置5側,但是,在圖35所示的第一變形例中,利用箱體固定體231,對以并列狀連結的第一箱體75和第二箱體229以左右相鄰的方式進行支承,并將第二箱體配置于脫粒裝置5側。由此,朝向前后方向,對長條的圓筒狀的第一箱體75、第二箱體229以及尿素混合管239進行支承,并且在脫粒裝置5的右側,將尾管83配置于第二箱體229后方,并將該尾管83與scr出口管237連結。
如圖35所示,在第一變形例中,以廢氣凈化裝置74的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各自的長度方向為前后方向而將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設置為左右并列,并將第二箱體229配置于脫粒裝置5側。即,在第一變形例中,將第二箱體229配置于脫粒裝置5側,另一方面,將第一箱體75配置于谷粒箱7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的里側(右側的里側),因此能夠將第一箱體75配置為由谷粒箱7和第二箱體229包圍。因此,能夠利用從發(fā)動機室97排出的高溫的熱而使第一箱體75配置于高溫環(huán)境下,從而能夠高性能地維持第一箱體75中的再生處理。另外,能夠縮短從第二箱體229的scr出口管(排氣出口)237至配置于脫粒裝置5右側的尾管83為止的路徑,從而能夠容易地將scr出口管237連接于尾管83。
圖36是廢氣凈化裝置74(第一箱體75或者第二箱體229)安裝構造的第二變形例的說明圖。在圖4等所示的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左右排列的方式對前后較長的圓筒狀的第一箱體75和第二箱體229進行配置,但是,在圖36所示的第二變形例中,利用箱體固定體231,對以并列狀而連結的第一箱體75和第二箱體229以前后相鄰的方式進行支承,并將尿素混合管239配置于左右較長的圓筒狀的第一箱體75與第二箱體229之間。此時,第一箱體75以處于發(fā)動機14側的方式配置于第二箱體229的前側。而且,將第二箱體229配置為使得scr出口管(排氣出口)237處于左側,并且在脫粒裝置5的右側,將尾管83配置于第二箱體229后方,并將尾管83連結于scr出口管237。
如圖36所示,在第二變形例中,以廢氣凈化裝置74的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各自的長度方向為左右方向而對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進行前后并列設置,并將第一箱體75配置于發(fā)動機室97側。即,在第二變形例中,將第一箱體75配置于發(fā)動機14側,另一方面,將第二箱體229配置于谷粒箱7側。
在基于上述結構的第二變形例中,能夠沿著谷粒箱7前表面緊湊地設置第一箱體75以及第二箱體229和尿素混合管239,并能夠容易地將脫粒裝置5右側的尾管83連接于第二箱體229的scr出口管(排氣出口)237。因此,能夠利用從發(fā)動機室97排出的高溫的熱而使第一箱體75配置于高溫環(huán)境下,從而能夠高性能地維持第一箱體75中的再生處理。另外,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形成發(fā)動機14與尾管83之間的排氣路徑,從而能夠將排氣路徑中的廢氣的溫度維持為廢氣凈化裝置74中的廢氣的凈化所需的高溫。
在上述第二變形例中,如圖36所示,形成為如下結構:將凈化入口管81設置于第一箱體75右端側,另一方面,將凈化出口管82設置于第一箱體75左端側,并且,將scr入口管236設置于第二箱體229右端側,另一方面,將scr出口管237設置于第二箱體229左端側。而且,在左右較長的圓筒狀的第一箱體75與第二箱體229之間,使得左右較長的圓筒狀的尿素混合管239平行地延伸設置于各箱體75、229的上側。此外,在本變形例中,也可以形成為如下結構:將凈化入口管81設置于第一箱體75左端側,另一方面,將凈化出口管82設置于第一箱體75右端側,并且,將scr入口管236設置于第二箱體229左端側,另一方面,將scr出口管237設置于第二箱體229右端側,由此能夠以較短的尺寸來構成從發(fā)動機14向第一箱體75的凈化入口管81的連接。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的基礎上,為了減弱:從成為熱源的廢氣凈化裝置74釋放的熱對周圍零部件的影響,可以將隔熱部件配置于廢氣凈化裝置74外周。如圖37所示,利用作為隔熱板的凈化裝置罩體261,將廢氣凈化裝置74的上表面以及左側面(脫粒裝置5側)覆蓋,由此將來自廢氣凈化裝置74的熱隔絕而減弱熱對脫粒裝置5側的影響,另一方面,抑制廢氣凈化裝置74周圍的溫度的降低。另外,如圖38所示,凈化裝置罩體261在其側面部開設有多個孔,由此能夠抑制加熱后的空氣在廢氣凈化裝置74周圍滯留,從而能夠防止谷粒箱7被廢氣凈化裝置74過度加熱。
如圖37及圖38所示,將鎖定銷固定框架160設置為從脫粒裝置5的機架框架右側上方延伸,并使得對谷粒箱7進行固定支承的鎖定銷161固接于鎖定銷固定框架160上端。當將鎖定臂162安裝于谷粒箱7前表面、且將谷粒箱7收納于行駛機體1的收納位置時,鎖定臂162與鎖定銷161嚙合。另外,構成為:鎖定解除桿(省略圖示)安裝于谷粒箱7前表面,借助連結卡合桿163而將鎖定解除桿連結于鎖定臂162,通過對鎖定解除桿的操作而能夠使鎖定臂162從鎖定銷161脫離。構成為:將谷粒箱7后部支承于縱向取出輸送機8a上,通過鎖定解除桿相對于鎖定臂162的脫離操作而使得谷粒箱7繞著縱向取出輸送機8a軸心線而朝向聯合收割機外側進行橫向移動,由此能夠使得脫粒裝置5右側面和發(fā)動機室97后表面敞開。
如圖37及圖38所示,可以形成為如下結構:利用鎖定銷固定框架160,對凈化裝置罩體261進行支承,另一方面,利用隔熱件260,將谷粒箱7的左側面覆蓋,由此對廢氣凈化裝置74的周圍進行隔熱。即,利用隔熱件260,將廢氣凈化裝置74的右側面以及上表面的一部分覆蓋,另一方面,利用凈化裝置罩體261,將廢氣凈化裝置74的左側面以及上表面的剩余部分覆蓋,由此將來自廢氣凈化裝置74的熱隔絕。因此,能夠抑制:基于廢氣凈化裝置74的熱對周圍零部件的影響,并且能夠防止作業(yè)者與高溫的廢氣凈化裝置74接觸,另一方面,能夠利用從發(fā)動機14排出的熱而將廢氣凈化裝置74周圍的氣氛維持為高溫。而且,由于將隔熱件260粘貼設置于谷粒箱7的凈化裝置設置用凹部7a,因此能夠減弱基于廢氣凈化裝置74的熱對谷粒箱7內側的影響。
另外,如圖39所示,為了抑制作為高溫熱源的廢氣凈化裝置74對谷粒箱7的加熱,除了設置隔熱件260以外,還可以將隔熱板262設置為從支承臺250的右緣朝向廢氣凈化裝置74的上側延伸。即,通過將隔熱板262設置于谷粒箱7的左側面與廢氣凈化裝置74的右側面之間,從而利用隔熱板262將從廢氣凈化裝置74輻射的熱隔絕,由此能夠防止谷粒箱7被廢氣凈化裝置74加熱。
附圖標記說明
5脫粒裝置
7谷粒箱
10駕駛室
31燃料箱
14柴油發(fā)動機
74廢氣凈化裝置
75第一箱體
81凈化入口管(廢氣取入口)
82凈化出口管(廢氣出口)
83尾管
91發(fā)動機室框架
92左支柱體(背面?zhèn)瓤蚣?
94橫框架(背面?zhèn)瓤蚣?
97發(fā)動機室
174尿素水箱
175尿素水供給裝置
229第二箱體
236scr入口管(廢氣取入口)
237scr出口管(廢氣排出口)
239尿素混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