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糧庫橫向充氮氣調系統(tǒng)及氣調儲糧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741597閱讀:848來源:國知局
      一種糧庫橫向充氮氣調系統(tǒng)及氣調儲糧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涉及氣調儲糧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糧庫橫向充氮氣調系統(tǒng)及氣調儲糧方法。



      背景技術:

      氣調儲糧技術是國際公認的綠色儲梁技術之一,是一種集殺蟲、防蟲、抑霉、保鮮與一體的綠色安全儲梁技術。具體的說,氣調儲糧是指人為地改變正常大氣的氣體成分或調節(jié)原有氣體的配比,將一定得氣體濃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維持一定得時間,從而達到殺蟲抑霉延緩糧食品質變化的糧食儲藏技術。目前,將氮氣通入糧庫內并進行一定時間的保持,來進行殺蟲、防蟲、抑霉、保鮮的方式,是比較常見的,不過,目前利用氮氣的氣調儲糧技術,在供氣效果、氮氣利用率、充氣效率、充氣均勻性等方面,均有所欠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能有效對糧庫內進行有效充氮,從而對糧庫內的糧堆進行有效殺蟲殺菌、抑霉、保鮮,氣體分布均勻性好、充氮效率高、氮氣浪費少的糧庫橫向充氮氣調系統(tǒng)及氣調儲糧方法。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糧庫橫向充氮氣調系統(tǒng),包括儲糧庫體及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還包括兩個氣調風道結構,所述儲糧庫體包括兩面平行布置的長側墻、兩面平行布置的短側墻及庫頂,長側墻下端與地面連接,短側墻下端與地面連接,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一一對應;

      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氣調風道結構包括設置在長側墻上的墻氣道、可用于封閉墻氣道一端的開閉門、與墻氣道另一端連通的主氣管及多個與主氣管連通的豎支風管,豎支風管上設有多個氣口,主氣管及豎支風管均處在儲糧庫體內;

      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包括制氮主機、供氮管、回氣管、氮氣濃度檢測儀及壓力測定儀,制氮主機具有供氮氣口及進空氣口,供氮管一端與制氮主機的供氮氣口對接,供氮管另一端設有用于與一個氣調風道結構中的墻氣道對接的接頭,回氣管一端與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對接,回氣管另一端設有用于與另一個氣調風道結構中的墻氣道對接的接頭,供氮管上設有供氮通斷閥,氮氣濃度檢測儀及壓力測定儀均設置在回氣管上;

      儲糧庫體內設有用于覆蓋在糧堆頂面的覆蓋膜,覆蓋膜上設有保護氣囊,保護氣囊通過充氣管與制氮主機的供氮氣口對接,充氣管上設有充氣通斷閥,保護氣囊上設有補氣閥。

      作為優(yōu)選,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各豎支風管沿長側墻長度方向依次排列,豎支風管豎直布置,豎支風管上端封閉,豎支風管與長側墻連接,主氣管兩端封閉,主氣管上設有若干與豎支風管一一對應的第一氣口,第一氣口與對應豎支風管的下端對接,主氣管上設有第二氣口,第二氣口與墻氣道對接,主氣管與地面固定。

      作為優(yōu)選,所述豎支風管的上端表面為一平面,豎支風管頂面與水平面之間成45至85度角,豎支風管上端處在覆蓋膜下方。

      作為優(yōu)選,所述開閉門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開閉門上設有可讓開閉門定位在關閉狀態(tài)的門鎖,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開閉門與長側墻鉸接,氣調風道結構還包括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的內密封環(huán)槽及外密封環(huán)槽,長側墻外墻面上設有蓋住內密封環(huán)槽及外密封環(huán)槽的底膜,底膜上設有與墻氣道連通的中心孔,底膜與內密封環(huán)槽的槽內側壁相貼且底膜在內密封環(huán)槽中的部分形成膜套內環(huán)槽,底膜與外密封環(huán)槽的槽內側壁相貼且底膜在外密封環(huán)槽中的部分形成膜套外環(huán)槽,底膜與長側墻外墻面之間膠連,膜套內環(huán)槽上設有用于接觸開閉門的內密封圈,膜套外環(huán)槽上設有用于接觸開閉門的外密封圈。

      作為優(yōu)選,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氣調風道結構還包括設置在長側墻上的后置勻膠缸體,長側墻上設有若干嵌在長側墻內的第一存膠管、若干嵌在長側墻內的第二存膠管及若干嵌在長側墻內的第三存膠管,墻氣道呈圓柱狀,在墻氣道徑向上,第一存膠管處在內密封圈與墻氣道之間,第二存膠管處在內密封圈與外密封圈之間,第三存膠管處在外密封圈與底膜外邊緣之間;

      第一存膠管一端封閉且另一端開口,第一存膠管的開口端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第一存膠管內設有第一彈簧及與第一存膠管滑動密封配合的第一活塞,在一個第一存膠管中:第一彈簧處在第一活塞與第一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第一彈簧一端連接第一活塞,第一彈簧另一端連接第一存膠管的封閉端,第一活塞與第一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形成第一氣腔,第一活塞與第一存膠管的開口端之間形成第一膠腔;

      第二存膠管一端封閉且另一端開口,第二存膠管的開口端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第二存膠管內設有第二彈簧及與第二存膠管滑動密封配合的第二活塞,在一個第二存膠管中:第二彈簧處在第二活塞與第二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第二彈簧一端連接第二活塞,第二彈簧另一端連接第二存膠管的封閉端,第二活塞與第二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形成第二氣腔,第二活塞與第二存膠管的開口端之間形成第二膠腔;

      第三存膠管一端封閉且另一端開口,第三存膠管的開口端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第三存膠管內設有第三彈簧及與第三存膠管滑動密封配合的第三活塞,在一個第三存膠管中:第三彈簧處在第三活塞與第三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第三彈簧一端連接第三活塞,第三彈簧另一端連接第三存膠管的封閉端,第三活塞與第三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形成第三氣腔,第三活塞與第三存膠管的開口端之間形成第三膠腔;

      后置勻膠缸體內設有與后置勻膠缸體活動密封配合的勻膠活塞,勻膠活塞將后置勻膠缸體內部分割成勻膠壓氣腔及與外界連通的勻膠空腔,勻膠活塞上設有用于被開閉門壓動的活塞桿,第一氣腔通過第一氣管與勻膠壓氣腔連通,第二氣腔通過第二氣管與勻膠壓氣腔連通,第三氣腔通過第三氣管與勻膠壓氣腔連通。

      作為優(yōu)選,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勻膠活塞滑動方向垂直于長側墻外墻面,后置勻膠缸體嵌在長側墻內,后置勻膠缸體一端與長側墻外墻面齊平,后置勻膠缸體與長側墻外墻面齊平的一端設有卡孔,活塞桿穿過卡孔,活塞桿一端連接勻膠活塞,活塞桿另一端設有可卡在卡孔中的彈性頭,勻膠空腔處在長側墻外墻面與勻膠壓氣腔之間,各第一存膠管沿墻氣道周向均勻分布,各第二存膠管沿墻氣道周向均勻分布,各第三存膠管沿墻氣道周向均勻分布。

      一種氣調儲糧方法,適用于本技術方案中如前所述的一種糧庫橫向充氮氣調系統(tǒng),包括以下步驟:

      a.一個氣調風道結構中的墻氣道作為總進氣端,另一個氣調風道結構中的墻氣道作為總出氣端,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提供95%濃度的氮氣,通過鼓風機送入總進氣端,糧庫內的氣體從總出氣端排出,并通過回氣管連接回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回氣管上設有流量閥,通過調節(jié)流量閥,保持糧庫內壓力在-50pa,當氮氣濃度檢測儀檢測到氮氣濃度達到93%時,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

      b.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提供95%濃度的氮氣,通過鼓風機送總進氣端,糧庫內的氣體從總出氣端排出,并通過回氣管連接回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通過調節(jié)流量閥,保持糧庫內壓力在-50pa,當氮氣濃度檢測儀檢測到氮氣濃度達到97%時,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

      c.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提供99%濃度的氮氣,通過鼓風機送總進氣端,糧庫內的氣體從總出氣端排出,并通過回氣管連接回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通過調節(jié)流量閥,保持糧庫內壓力在-50pa,當氮氣濃度檢測儀檢測到氮氣濃度達到99%時,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

      d.將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與總進氣端之間切斷,封閉總進氣端,將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與總出氣端之間切斷,封閉總出氣端。

      作為優(yōu)選,所述保護氣囊上設有用于檢測保護氣囊內部氣壓的檢測傳感器,在步驟d之后,還包括步驟e:打開供氮通斷閥,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提供99%濃度的氮氣,通過鼓風機、充氣管送入保護氣囊,保護氣囊內壓力達到300pa后,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關閉供氮通斷閥,打開補氣閥,此時氣囊通過補氣閥與糧庫內部連通。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對糧庫(儲梁庫體)內進行有效充氮,從而對糧庫內的糧堆進行有效殺蟲殺菌、抑霉、保鮮,氣體分布均勻性好、充氮效率高、氮氣浪費少。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圖;

      圖3是本發(fā)明開閉門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開閉門及墻氣道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開閉門及墻氣道處的一個剖視圖;

      圖6是圖5中b處的放大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開閉門及墻氣道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c處的放大圖;

      圖9是本發(fā)明第一存膠管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第二存膠管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第三存膠管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fā)明勻膠缸體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儲糧庫體1、長側墻11、庫頂12、覆蓋膜13、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2、制氮主機21、供氮管22、回氣管23、墻氣道31、開閉門32、主氣管33、豎支風管34、氣口341、底膜35、膜套內環(huán)槽35a、膜套外環(huán)槽35b、內密封圈351、外密封圈352、勻膠缸體36、勻膠壓氣腔36a、勻膠空腔36b、卡孔36c、勻膠活塞361、活塞桿362、彈性頭363、第一存膠管41、第一氣腔41a、第一膠腔41b、第一彈簧411、第一活塞412、第二存膠管42、第二氣腔42a、第二膠腔42b、第二彈簧421、第二活塞422、第三存膠管43、第三氣腔43a、第三膠腔43b、第三彈簧431、第三活塞432、糧堆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如圖1至圖6中所示,一種糧庫橫向充氮氣調系統(tǒng),包括儲糧庫體1及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2,還包括兩個氣調風道結構,所述儲糧庫體包括兩面平行布置的長側墻11、兩面平行布置的短側墻及庫頂12,長側墻下端與地面連接,短側墻下端與地面連接,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一一對應;

      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氣調風道結構包括設置在長側墻上的墻氣道31、可用于封閉墻氣道一端的開閉門32、與墻氣道另一端連通的主氣管33及多個與主氣管連通的豎支風管34,豎支風管上設有多個氣口341,主氣管及豎支風管均處在儲糧庫體內;

      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包括制氮主機21、供氮管22、回氣管23、氮氣濃度檢測儀及壓力測定儀,制氮主機具有供氮氣口及進空氣口,供氮管一端與制氮主機的供氮氣口對接,供氮管另一端設有用于與一個氣調風道結構中的墻氣道對接的接頭,回氣管一端與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對接,回氣管另一端設有用于與另一個氣調風道結構中的墻氣道對接的接頭,供氮管上設有供氮通斷閥,氮氣濃度檢測儀及壓力測定儀均設置在回氣管上;

      儲糧庫體內設有用于覆蓋在糧堆5頂面的覆蓋膜13,覆蓋膜上設有保護氣囊,保護氣囊通過充氣管與制氮主機的供氮氣口對接,充氣管上設有充氣通斷閥,保護氣囊上設有補氣閥。

      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是一種分離式制氮機。以圖1中視角為例進行描述,左側長側墻上的墻氣道作為總進氣端,右側長側墻上的墻氣道作為總出氣端,一個墻氣道對接供氮管及與另一個墻氣道對接回氣管。工作時,利用鼓風機或儲糧庫體內自帶的通風風機,讓氮氣快速進入總進氣端,然后達到糧庫(儲梁庫體)內,氮氣進入總進氣端后,經左側的主氣管進入左側的各豎支風管中,然后經左側的各豎支風管上的各氣口排出、由左至右經過糧堆后,進入各右側豎支風管上的各氣口,經各右側豎支風管進入右側的主氣管,然后經總出氣端、回氣管回到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處。此過程中,利用氮氣本身特性來對糧堆進行殺蟲殺菌、抑霉、保鮮進行。氮氣直接進入糧庫,并通過多個氣口分散地、大面積地進入糧堆(充氮過程中氮氣可更快速、更均勻地分布至整個糧堆處),隨后氮氣與空氣的混合氣體不斷回到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處。我們知道,在其它條件相同的前提下,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分離式制氮機)的原料氣體(如空氣)中氮氣含量越高,則分離制氮效率越高,所以本發(fā)明采用了循環(huán)式的供氮、制氮,供氣效率高,且糧庫內排出的氮氣(已經被糧庫內原有氣體混合,氮氣含量降低)不會直接排掉,而是再次作為原料氣體使用,浪費率低,更加節(jié)能、高效。此外,覆蓋膜覆蓋在糧堆頂部,可以對糧堆進行一定程度的防塵、防蟲保護。而當充氮完成后(糧倉內氮氣濃度達到設定標準后),停止供氮,拆卸掉與一個墻氣道對接的供氮管及與另一個墻氣道對接的回氣管,并利用開閉門封閉墻氣道,從而使糧庫封閉。隨后,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通過充氣管對保護氣囊內進行供氮,保護氣囊內壓力達到設定值后,切斷供氮通斷閥、打開補氣閥,使保護氣囊與糧庫內部連通(與糧堆連通),保護氣囊內與糧堆處達到氣壓平衡后,在糧庫中,隨著時間推移,糧庫內(糧堆處)的氮氣逐漸泄露,保護氣囊可自動對糧庫內進行氮氣補充,以更好、更久地維持“氮氣保護”狀態(tài)。

      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各豎支風管沿長側墻長度方向依次排列,豎支風管豎直布置,豎支風管上端封閉,豎支風管與長側墻連接,主氣管兩端封閉,主氣管上設有若干與豎支風管一一對應的第一氣口,第一氣口與對應豎支風管的下端對接,主氣管上設有第二氣口,第二氣口與墻氣道對接,主氣管與地面固定。

      所述豎支風管的上端表面為一平面,豎支風管頂面與水平面之間成45至85度角,豎支風管上端處在覆蓋膜下方。為了保證覆蓋膜能貼在糧堆頂部,糧堆高度高于豎支風管的上端表面(豎支風管上端處在覆蓋膜下方),如此一來,將糧食從糧庫中取出時,可以避免有一部分糧食停留在豎支風管上端(由于豎支風管上端是斜面,所以糧食會滑落)。

      所述開閉門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開閉門上設有可讓開閉門定位在關閉狀態(tài)的門鎖,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開閉門與長側墻鉸接,氣調風道結構還包括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的內密封環(huán)槽及外密封環(huán)槽,長側墻外墻面上設有蓋住內密封環(huán)槽及外密封環(huán)槽的底膜35,底膜上設有與墻氣道連通的中心孔,底膜與內密封環(huán)槽的槽內側壁相貼且底膜在內密封環(huán)槽中的部分形成膜套內環(huán)槽35a,底膜與外密封環(huán)槽的槽內側壁相貼且底膜在外密封環(huán)槽中的部分形成膜套外環(huán)槽35b,底膜與長側墻外墻面之間膠連,膜套內環(huán)槽上設有用于接觸開閉門的內密封圈351,膜套外環(huán)槽上設有用于接觸開閉門的外密封圈352。底膜可以是塑料膜。開閉門關閉時,開閉門接觸內密封圈及外密封圈。

      (長側墻)墻體表面本身是比較粗糙的,在墻體上開設了內密封環(huán)槽及外密封環(huán)槽后,若直接設置密封圈,則密封圈是很容易損壞的。本實施例中,先將底膜貼在長側墻外墻面上,并在內密封環(huán)槽中形成膜套內環(huán)槽、在外密封環(huán)槽中形成膜套外環(huán)槽,然后在膜套內環(huán)槽中設置內密封圈,在膜套外環(huán)槽中設置密封圈,可有效提升密封圈的使用壽命,而雙密封圈結構可以提升密封效果,兩個密封圈還可以有效對底膜形成固定(一個密封圈是很難實現(xiàn)固定的),底膜本身再膠連在長側墻外墻面,整體結構穩(wěn)定,密封性有保障。此外,墻體是水泥等結構,空氣、水等是可以滲透的,而有了底膜后,可以隔斷這些滲透情況,進一步保障糧庫的內外隔離效果。

      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基本結構及實施方式同實施例1,其不同之處在于,如圖7至圖12中所示,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氣調風道結構還包括設置在長側墻上的后置勻膠缸體36,長側墻上設有若干嵌在長側墻內的第一存膠管41、若干嵌在長側墻內的第二存膠管42及若干嵌在長側墻內的第三存膠管43,墻氣道呈圓柱狀,在墻氣道徑向上,第一存膠管處在內密封圈與墻氣道之間,第二存膠管處在內密封圈與外密封圈之間,第三存膠管處在外密封圈與底膜外邊緣之間;

      第一存膠管一端封閉且另一端開口,第一存膠管的開口端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第一存膠管內設有第一彈簧411及與第一存膠管滑動密封配合的第一活塞412,在一個第一存膠管中:第一彈簧處在第一活塞與第一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第一彈簧一端連接第一活塞,第一彈簧另一端連接第一存膠管的封閉端,第一活塞與第一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形成第一氣腔41a,第一活塞與第一存膠管的開口端之間形成第一膠腔41b;

      第二存膠管一端封閉且另一端開口,第二存膠管的開口端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第二存膠管內設有第二彈簧421及與第二存膠管滑動密封配合的第二活塞422,在一個第二存膠管中:第二彈簧處在第二活塞與第二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第二彈簧一端連接第二活塞,第二彈簧另一端連接第二存膠管的封閉端,第二活塞與第二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形成第二氣腔42a,第二活塞與第二存膠管的開口端之間形成第二膠腔42b;

      第三存膠管一端封閉且另一端開口,第三存膠管的開口端設置在長側墻外墻面上,第三存膠管內設有第三彈簧431及與第三存膠管滑動密封配合的第三活塞432,在一個第三存膠管中:第三彈簧處在第三活塞與第三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第三彈簧一端連接第三活塞,第三彈簧另一端連接第三存膠管的封閉端,第三活塞與第三存膠管的封閉端之間形成第三氣腔43a,第三活塞與第三存膠管的開口端之間形成第三膠腔43b;

      后置勻膠缸體內設有與后置勻膠缸體活動密封配合的勻膠活塞361,勻膠活塞將后置勻膠缸體內部分割成勻膠壓氣腔36a及與外界連通的勻膠空腔36b,勻膠活塞上設有用于被開閉門壓動的活塞桿362,第一氣腔通過第一氣管與勻膠壓氣腔連通,第二氣腔通過第二氣管與勻膠壓氣腔連通,第三氣腔通過第三氣管與勻膠壓氣腔連通。

      在對應的氣調風道結構與長側墻中:勻膠活塞滑動方向垂直于長側墻外墻面,后置勻膠缸體嵌在長側墻內,后置勻膠缸體一端與長側墻外墻面齊平,后置勻膠缸體與長側墻外墻面齊平的一端設有卡孔36c,活塞桿穿過卡孔,活塞桿一端連接勻膠活塞,活塞桿另一端設有可卡在卡孔中的彈性頭363,勻膠空腔處在長側墻外墻面與勻膠壓氣腔之間,各第一存膠管沿墻氣道周向均勻分布,各第二存膠管沿墻氣道周向均勻分布,各第三存膠管沿墻氣道周向均勻分布。

      如前所述,在設置氣調風道結構時,為了保護密封圈、保障更好的密封性、保證結構穩(wěn)定性,底膜需要與長側墻外墻面之間膠連(通過膠水連接固定),然而,底膜覆蓋范圍本身就不小,(長側墻)表面也不是平整的,(糧庫墻面不可能像家庭內墻那樣精細處理,所以墻面相對粗糙),底膜與長側墻外墻面之間的膠水分布均勻性、壓合效果不易保證,膠水多了,則貼合不緊密,膠水少了,則連接不牢靠,還會出現(xiàn)底膜局部松動、與長側墻外墻面之間形成氣泡、鼓包等問題。而在本實施例中,初次設置氣調風道結構時,鋪設底膜時,可以較為充分地涂膠,并保障各第一膠腔、第二膠腔、第三膠腔中都有一些膠水,在鋪好底膜、設置好密封圈后,關上開閉門,以圖7至圖12中視角為例進行描述,開閉門會壓動活塞桿、勻膠活塞下移,從而將勻膠壓氣腔中的氣體壓入各第一氣腔、第二氣腔及、第三氣腔,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三活塞均上移(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第三彈簧均拉長),從而將各第一膠腔、第二膠腔、第三膠腔內膠水壓入底膜與長側墻外墻面之間,彈性頭卡入卡孔后,開閉門已達到完全關閉狀態(tài)。由于此時底膜已經被初步固定(被密封圈壓住、被膠連、被開閉門壓住),所以各第一膠腔、第二膠腔、第三膠腔內膠水只能少量進入底膜與長側墻外墻面之間、起到填補效果,從而充分保障底膜與長側墻外墻面之間膠水充足但不過多。開閉門關閉一段時間后,膠水徹底固化,后續(xù)可隨時打開、關閉開閉門來進行使用,且當關閉開閉門時,密封性極好。

      一種氣調儲糧方法,適用于本實施例中如前所述的糧庫橫向充氮氣調系統(tǒng),包括以下步驟:

      a.一個氣調風道結構中的墻氣道作為總進氣端,另一個氣調風道結構中的墻氣道作為總出氣端,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提供95%濃度的氮氣,通過鼓風機送入總進氣端,糧庫內的氣體從總出氣端排出,并通過回氣管連接回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回氣管上設有流量閥,通過調節(jié)流量閥,保持糧庫內壓力在-50pa,當氮氣濃度檢測儀檢測到氮氣濃度達到93%時,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

      b.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提供95%濃度的氮氣,通過鼓風機送總進氣端,糧庫內的氣體從總出氣端排出,并通過回氣管連接回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通過調節(jié)流量閥,保持糧庫內壓力在-50pa,當氮氣濃度檢測儀檢測到氮氣濃度達到97%時,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

      c.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提供99%濃度的氮氣,通過鼓風機送總進氣端,糧庫內的氣體從總出氣端排出,并通過回氣管連接回制氮主機的進空氣口,通過調節(jié)流量閥,保持糧庫內壓力在-50pa,當氮氣濃度檢測儀檢測到氮氣濃度達到99%時,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

      d.將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與總進氣端之間切斷,封閉總進氣端,將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與總出氣端之間切斷,封閉總出氣端。

      所述保護氣囊上設有用于檢測保護氣囊內部氣壓的檢測傳感器,在步驟d之后,還包括步驟e:打開供氮通斷閥,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提供99%濃度的氮氣,通過鼓風機、充氣管送入保護氣囊,保護氣囊內壓力達到300pa后,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關閉供氮通斷閥,打開補氣閥,此時氣囊通過補氣閥與糧庫內部連通。

      一次性通入99%氮氣的話,會出現(xiàn)大量的氮氣浪費。本實施例中采用分級供氮的方式,且供入氮氣濃度不斷提升,最終達到糧庫內氮氣濃度99%的狀態(tài),切斷供氮后,再封閉住總進氣端、總出氣端,可大大延長糧庫內氮氣存留時間。當然,糧庫保證100%的密封的情況只存在于理論中,實際中自然還是會緩慢漏氣的。本實施例中,在達到糧庫內氮氣濃度99%的狀態(tài)、并切斷供氮,再封閉住總進氣端及總出氣端后,還會對保護氣囊沖入氮氣,保護氣囊內壓力達到300pa后,膜分離氮氣發(fā)生器停止供氮,關閉供氮通斷閥,打開補氣閥,此時氣囊通過補氣閥與糧庫內部連通。保護氣囊內與糧堆處達到氣壓平衡后,在封糧庫中,隨著時間推移,糧庫內(糧堆處)的氮氣逐漸泄露,保護氣囊可自動對糧庫內進行氮氣補充,以更好、更久地維持“氮氣保護”狀態(tài)。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