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農(nóng)業(yè)種植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墨米的批量化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墨米,又稱黑糯米,原產(chǎn)地是東蘭縣,所含氨基酸達十八種之多,而其中的八種又是人體所不可缺少的,尤以蘇氨酸、賴氨酸含量最高,粗蛋白、粗脂肪、硫胺素、核黃素及礦物營養(yǎng)元素均高于其它稻種。此外,墨米還具有滋陰補脾、健曖肝、明目活血之功效。除可作產(chǎn)婦和病弱者、老人的滋補食外,還可治療一般性的鐵打損傷、風濕病等,故又稱“藥米”。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古籍藥典詳有記載:“墨米有滋陰補腎,健脾溫肝,益氣補血,生津潤胃,活筋壯骨,利便止瀉,抗衰保顏等功效”。墨米雖好,但多為野生,生長環(huán)境要求極高,在被化肥農(nóng)藥污染的土地上無法成活,導致批量種植品質(zhì)高的墨米無法實現(xiàn)。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墨米的種植方法,以解決墨米無法批量種植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本墨米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田地處理:選擇連續(xù)10母以上的田地,于立春至立春后7天,將所選田地耕犁一遍,再用附近山坡的連根或斷根的鮮雜草覆蓋土壤表面,部分帶根的鮮雜草及部分鮮雜草上的草籽生長于土壤中以改善土表下土質(zhì);28天后用干枝葉覆蓋第二層,再覆蓋上附近山坡上斷根的鮮雜草,再覆蓋干枝葉如此覆蓋至少四層,每覆蓋一層鮮雜草時撒下每畝5斤~6斤的紅糖和每畝10~12條蚯蚓,一年內(nèi)在有氧發(fā)酵和厭養(yǎng)發(fā)酵及蚯蚓的作用下形成堆肥;b、插秧:于驚蟄前三天再耕犁一次田地,連同土表上長出的部分雜草及雜草上大部分的堆肥一同翻下土壤,之后注水,水深50毫米,按每畝3千~3.2千棵插秧;c、田間管理:水干后部分雜草長出,其長勢遠弱于秧苗,高度低于秧苗高度,雜草保濕恢復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無需澆水施肥,以讓秧苗扎根深處;d、收割及下季種植:立秋至立秋后7天,撒下墨米種子,按每畝3.6千~3.8千粒種子撒種,以開始種下一季墨米;28天后批量收割成熟墨米,連同雜草一同收割,雜草根部留下,此時撒下的墨米種子芽未出土;收割下的墨米留種;e、下一季墨米種植:步驟d撒下的墨米種芽長出土表后的14天~18天,注水,水深50毫米,以抑制雜草生長,水消退后墨米種苗生長健壯,種苗高度遠高于雜草高度,之后無需澆水施肥,如此待墨米成熟前28天撒再下一季墨米種子,本季墨米成熟后收割。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墨米的種植方法采用附近山坡的鮮雜草覆蓋,以適當種植符合該地理地環(huán)境的雜草,以修復田地土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28天后再堆肥一年的方式進行田地處理,可以控制雜草的數(shù)量,同時不施任何化學制劑的堆肥發(fā)酵方式,讓肥料自然地生出與該地匹配和各種菌群微生物小生物及養(yǎng)分含量,以種植環(huán)境要求非常高的墨米;連續(xù)10畝以上的田地,可以保證有足夠的空間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2、本方法的步驟b、c,翻土之后注水,除了可以提供墨米秧苗水土養(yǎng)分之外,還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等秧苗長到句夠強壯和一定高度,水全部消退后,雜草才開始成長,雜草的高度低于秧苗的高度,光合作用較差,如有蟲害的情況下,蟲害喜歡吃長勢不好的植物,此時有足夠長勢不好的雜草供蟲吃,而墨米的影響則非常小;拋撒的秧苗數(shù)量,以控制秧苗之間的間距,過密會不使田內(nèi)通風,整個田內(nèi)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極差,秧苗長勢不好,種得過于稀疏,雜草的繁殖較快,整個田地將被雜草占領,秧苗長勢不好,且容易受蟲害;田間管理無需施肥澆水,以讓根系扎深,以耐受較高各種干旱及災害;3、步驟d、e,收割前28天播下一期的種子,收割時種子芽并未伸出土表,不受收割的影響,注水還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讓墨米種子生長優(yōu)于雜草;留種并多代篩選,以增加種子對當?shù)氐倪m應性;本方法很好地處理了蟲害和雜草的問題,并無需任何化學物質(zhì),田間管理簡單,使用本方法種植的墨米,由于田地修復不夠,第一季產(chǎn)量每畝約40公斤,第二季產(chǎn)量每畝約70公斤,第三季以后的產(chǎn)量達到80至90公斤,而且品質(zhì)極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作進一步詳述:
實施例一:
本墨米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田地處理:選擇連續(xù)10母的田地,于立春至立春后7天,將所選田地耕犁一遍,再用附近山坡的連根或斷根的鮮雜草覆蓋土壤表面,部分帶根的鮮雜草及部分鮮雜草上的草籽生長于土壤中以改善土表下土質(zhì);28天后用干枝葉覆蓋第二層,再覆蓋上附近山坡上斷根的鮮雜草,再覆蓋干枝葉如此覆蓋四層,每覆蓋一層鮮雜草時撒下每畝6斤的紅糖和每畝10條蚯蚓,一年內(nèi)在有氧發(fā)酵和厭養(yǎng)發(fā)酵及蚯蚓的作用下形成堆肥。采用附近山坡的鮮雜草覆蓋,以適當種植符合該地理地環(huán)境的雜草,以修復田地土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28天后再堆肥一年的方式進行田地處理,可以控制雜草的數(shù)量,同時不施任何化學制劑的堆肥發(fā)酵方式,讓肥料自然地生出與該地匹配和各種菌群微生物小生物及養(yǎng)分含量,以種植環(huán)境要求非常高的墨米;連續(xù)10畝以上的田地,可以保證有足夠的空間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
b、插秧:于驚蟄前三天再耕犁一次田地,連同土表上長出的部分雜草及雜草上大部分的堆肥一同翻下土壤,之后注水,水深50毫米,按每畝3.2千棵插秧;c、田間管理:水干后部分雜草長出,其長勢遠弱于秧苗,高度低于秧苗高度,雜草保濕恢復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無需澆水施肥,以讓秧苗扎根深處。翻土之后注水,除了可以提供墨米秧苗水土養(yǎng)分之外,還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等秧苗長到句夠強壯和一定高度,水全部消退后,雜草才開始成長,雜草的高度低于秧苗的高度,光合作用較差,如有蟲害的情況下,蟲害喜歡吃長勢不好的植物,此時有足夠長勢不好的雜草供蟲吃,而墨米的影響則非常?。粧伻龅难砻鐢?shù)量,以控制秧苗之間的間距,過密會不使田內(nèi)通風,整個田內(nèi)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極差,秧苗長勢不好,種得過于稀疏,雜草的繁殖較快,整個田地將被雜草占領,秧苗長勢不好,且容易受蟲害;田間管理無需施肥澆水,以讓根系扎深,以耐受較高各種干旱及災害。
d、收割及下季種植:立秋至立秋后7天,撒下墨米種子,按每畝3.6千千粒種子撒種,以開始種下一季墨米;28天后批量收割成熟墨米,連同雜草一同收割,雜草根部留下,此時撒下的墨米種子芽未出土;收割下的墨米留種。
e、下一季墨米種植:步驟d撒下的墨米種芽長出土表后的14天,注水,水深50毫米,以抑制雜草生長,水消退后墨米種苗生長健壯,種苗高度遠高于雜草高度,之后無需澆水施肥,如此待墨米成熟前28天撒再下一季墨米種子,本季墨米成熟后收割。收割前28天播下一期的種子,收割時種子芽并未伸出土表,不受收割的影響,注水還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讓墨米種子生長優(yōu)于雜草;留種并多代篩選,以增加種子對當?shù)氐倪m應性。
本方法很好地處理了蟲害和雜草的問題,并無需任何化學物質(zhì),田間管理簡單,使用本方法種植的墨米,由于田地修復不夠,第一季產(chǎn)量每畝約40公斤,第二季產(chǎn)量每畝約70公斤,第三季以后的產(chǎn)量達到80至90公斤,而且品質(zhì)極佳。
實施例二:
本墨米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田地處理:選擇連續(xù)13的田地,于立春至立春后7天,將所選田地耕犁一遍,再用附近山坡的連根或斷根的鮮雜草覆蓋土壤表面,部分帶根的鮮雜草及部分鮮雜草上的草籽生長于土壤中以改善土表下土質(zhì);28天后用干枝葉覆蓋第二層,再覆蓋上附近山坡上斷根的鮮雜草,再覆蓋干枝葉如此覆蓋六層,每覆蓋一層鮮雜草時撒下每畝5斤的紅糖和每畝12條蚯蚓,一年內(nèi)在有氧發(fā)酵和厭養(yǎng)發(fā)酵及蚯蚓的作用下形成堆肥;b、插秧:于驚蟄前三天再耕犁一次田地,連同土表上長出的部分雜草及雜草上大部分的堆肥一同翻下土壤,之后注水,水深50毫米,按每畝3千棵插秧;c、田間管理:水干后部分雜草長出,其長勢遠弱于秧苗,高度低于秧苗高度,雜草保濕恢復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無需澆水施肥,以讓秧苗扎根深處;d、收割及下季種植:立秋至立秋后7天,撒下墨米種子,按每畝3.8千粒種子撒種,以開始種下一季墨米;28天后批量收割成熟墨米,連同雜草一同收割,雜草根部留下,此時撒下的墨米種子芽未出土;收割下的墨米留種;e、下一季墨米種植:步驟d撒下的墨米種芽長出土表后的18天,注水,水深50毫米,以抑制雜草生長,水消退后墨米種苗生長健壯,種苗高度遠高于雜草高度,之后無需澆水施肥,如此待墨米成熟前28天撒再下一季墨米種子,本季墨米成熟后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