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南美白對蝦養(yǎng)殖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流動活水南美白對蝦的養(yǎng)殖方法。
背景技術:
南美白對蝦,學名凡納對蝦,屬節(jié)肢動物門,平均壽命至少可以超過32個月,成體最長可達24cm,甲殼較薄,正常體色為淺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紋。步足常呈白堊狀,且肉質鮮美,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加工出肉率可高達67%,適溫范圍廣,可在18-32℃生長,適鹽范圍也廣,可在鹽度1-40‰條件下生長,是一種優(yōu)良的淡化養(yǎng)殖品種。南美白對蝦生長快,抗病能力強,現已逐漸成為我國南方的主要養(yǎng)殖蝦種。我國廈門、北海、南寧和廣州等地均有蝦苗、蝦無節(jié)幼體或親蝦供貨。
但是將蝦苗從室內育苗池移放到養(yǎng)成池時,并在養(yǎng)成池內飼養(yǎng)長大,蝦苗成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氣,但是養(yǎng)成池內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是表層水的水藻,使得底層水的藻類陽光照射不到,極少能進行光合作用,現有的技術中多通過將表層水與底層水進行攪動交換,是底層水交換上來進行光合作用,但是對水體進行攪動,容易造成大的水流波動,而引起南美白對蝦的應激反應而致死,而且水體攪動容易導致水體透明度降低,進一步降低表層水藻的光合作用,如何將養(yǎng)成池內水體變成活水流動水,且不改變或較小改變水體波動,增加水體藻類光合作用以增加水體含氧量,保持養(yǎng)成池內水色涼爽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流動活水南美白對蝦的養(yǎng)殖方法,通過交換池、引流組件、第二噴頭、及接流槽的設置,根據養(yǎng)成池內蝦苗的生長時間,進行水體交換,將底層水體通過交換池通入頂層,使底層水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將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富含飽和氧的頂層水體導入底層,供南美白對蝦使用,保持養(yǎng)成池內水色。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fā)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yōu)點,提供了一種流動活水南美白對蝦的養(yǎng)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搭建養(yǎng)殖系統,所述養(yǎng)殖系統包括:均為長方體形狀的養(yǎng)成池和交換池,環(huán)繞所述養(yǎng)成池中下部設有剛性網體,以將所述養(yǎng)成池分隔為位于上方的養(yǎng)殖池、及位于下方的處理池,所述養(yǎng)殖池頂端設有第一噴頭,所述處理池側壁中下部具有交換液出口,所述處理池內圍繞所述交換液出口固設一弧形分隔組件,所述交換池頂端一側壁沿其長度方向設有管狀第二噴頭,所述第二噴頭底部等間隔開設多個通孔,所述交換池位于所述噴頭下方設有引流組件,以將所述第二噴頭內的水引入位于所述引流組件最低端的接流槽,第一管道的一端與交換液出口連通,另一端與交換池頂端第二噴頭連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設有第一泵體,以將處理池內水體泵入交換池,第二管道一端與所述接流槽連通,另一端與養(yǎng)殖池頂端第一噴頭連通,所述第二管道上設有第二泵體,以將交換池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
其中,所述第一噴頭包括沿所述養(yǎng)成池頂面內測壁周向設置的環(huán)形管,所述環(huán)形管靠近所述養(yǎng)成池內壁的一側環(huán)繞設有條狀開口,所述條狀開口內覆設第一濾網,所述環(huán)形管底側傾斜向下朝向所述養(yǎng)成池內壁的方向設置一導流板,所述導流板底端與所述養(yǎng)成池內壁間的距離不大于0.5mm;
所述分隔組件包括沿遠離所述交換液出口依次間隔設置的第二濾網、第三濾網、第四濾網、第五濾網、及第六濾網,所述第二濾網和所述第三濾網間填充消音材料層,所述第三濾網和第四濾網間填充隔音材料層,所述第五濾網的孔徑為0.2-0.5mm,所述第六濾網的孔徑為0.5-0.8mm;
所述引流組件包括多個間距設置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包括透明傾斜底板、圍繞所述傾斜底板側壁均豎直固設的頂擋板和側擋板,所述傾斜底板上表面平行于所述頂擋板間距設有多個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長度略大于所述第二噴頭的長度,所述引流板的頂擋板和側擋板分別與所述交換池的內測壁固接,所述引流板遠離所述頂擋板的一側不與所述交換池的內側壁接觸,且所述弧形凹槽平行于所述第二噴頭,位于最頂端的引流板沿遠離所述噴頭的方向設置,任意相鄰的兩個引流板的頂擋板固設在所述交換池的相對側壁上,所述接流槽位于最低端的引流板遠離其頂擋板一側的下方;
步驟二,清除養(yǎng)成池內水體,清除養(yǎng)成池池底上層1-2cm厚的污泥,在所述養(yǎng)成池底面鋪灑一層厚度為2-4mm生石灰,暴曬2-4天,至池底干裂后,清掃所述養(yǎng)成池底面生石灰至裂縫,注入殺毒水至淹沒養(yǎng)成池底面最高處至少0.6cm,噴灑微生物調節(jié)劑,注入殺毒水至水體深度為1.8-2.1m,向所述養(yǎng)成池內加入質量比為2:1的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攪拌使其溶解完全,后進行肥水處理,調節(jié)水體溫度為22-25℃,ph值為7.8-8.5,透明度為30-40cm,得養(yǎng)殖水,其中,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與交換池內水的質量體積比為10-150mg/l;
步驟三,投放蝦苗,蝦苗的投放密度為6-8萬尾每畝,在蝦苗投入30天內,每天白天9:00-11:00點、晚間21:00-23:00點進行水體交換,在蝦苗投入30-90天內,每天白天9:00-12:00點、晚間21:00-24:00點進行水體交換,在蝦苗投入90-120天內,每天白天11:00-15:00點、晚間22:00-2:00點進行水體交換;
其中,水體交換具體為:打開第一泵體,將處理池內水體泵入交換池,打開第二泵體,將接流槽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其中,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的泵水速度相同,關閉第一泵體,直至第二泵體將接流槽內水體完全泵入養(yǎng)殖池后,關閉第二泵體。
優(yōu)選的是,所述微生物調節(jié)劑為質量比為1:1.2:1:1.1:1的乳酸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及植物乳桿菌的混合物,每畝養(yǎng)成池內投入3-5kg微生物調節(jié)劑。
優(yōu)選的是,所述接流槽為去頂的長方體結構,其沿位于最低端的所述引流板遠離其頂擋板一側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接流槽底面上方沿其長度方向密封傾斜卡設一基板,所述基板最低端與所述接流槽內壁和底面圍成的空間密封,以在所述接流槽底面形成低洼處,第二管道位于所述接流槽內的一端與所述接流槽的低洼處連通。
優(yōu)選的是,所述環(huán)形管底面傾斜向下朝向所述養(yǎng)成池內壁方向設置,其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所述導流板與水平面間的夾角,環(huán)繞所述環(huán)形管外側壁固設有一豎擋板,所述環(huán)形管外側壁與所述養(yǎng)成池頂面內測壁間的距離為4-5cm,所述豎擋板與所述環(huán)形管外側壁間的距離為1-2cm,其中,所述第一濾網朝向所述豎擋板的垂直投影均位于所述豎擋板上。
優(yōu)選的是,每畝養(yǎng)成池內配置1臺增氧機,所述增氧機的增氧主管位于所述處理池內,且沿所述處理池長度方向設置,垂直于所述增氧主管沿所述處理池寬度方向設置多個增氧副管,所述增氧副管底端側壁上間距開設多個增氧孔,所述增氧孔內敷設由相互貫通的孔徑構成的多孔材料;
在蝦苗投入30天內,每天白天7:00-9:00,晚間19:00-21:00點,打開增氧機,進行增氧,在蝦苗投入30-90天內,每天白天6:00-9:00,晚間18:00-21:00點,打開增氧機,進行增氧,在蝦苗投入90-120天內,每天白天6:00-10:00,晚間17:00-21:00點,打開增氧機,進行增氧。
優(yōu)選的是,所述處理池內沿其寬度方向等間距傾斜安裝多個頂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傾斜板,所述第一傾斜板斜上方傾斜向上與其呈30-40°安裝多個第二傾斜板,多個第二傾斜板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傾斜板底端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傾斜板位于所述增氧主管上方,所述第一傾斜板與所述第二傾斜板不相接,以所述第一傾斜板和所述第二傾斜板為主板,主板兩側面沿其長度方向上下間距設有多個副板,所述副板相對于所述主板傾斜向下設置。
優(yōu)選的是,步驟二中肥水處理的具體步驟為:
a、打開增氧機,持續(xù)增氧,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1h,關閉增氧機;
b、打開第一泵體,開第一泵體,將處理池內水體泵入交換池,打開第二泵體,將接流槽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其中,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的泵水速度相同,關閉第一泵體,直至第二泵體將接流槽內水體完全泵入養(yǎng)殖池后,關閉第二泵體;
c、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24h,每畝養(yǎng)成池中潑灑有機酸解毒靈1000ml和黑土精500g,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6h,每畝養(yǎng)成池中潑灑維生素調節(jié)劑500g,所述維生素調節(jié)劑具體為:將質量比為1:1:2:1的山藥、藕、凍豆腐、及紫菜混合蒸制60-70min,得蒸制混合物,將蒸制混合物置于打漿機中,加入蒸制混合物0.2倍質量的檸檬汁,打漿得漿液,加入漿液0.05倍質量的混合維生素,攪拌混合均勻即得維生素調節(jié)劑,所述混合維生素為質量比為1:1.1:1.3:1的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b6、及維生素b12的混合物。
優(yōu)選的是,所述網體的網孔小于蝦苗的粗度,以不使蝦苗穿過,所述濾網底端與所述第二傾斜板頂端抵接。
本發(fā)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南美白對蝦屬于底棲動物,對池塘污泥的處理是減緩南美白對蝦應激的根源,由于有害物質多或者大部分位于養(yǎng)成池底表,排干養(yǎng)成池內水體后挖除頂層底泥能夠去除大部分潛藏在頂層底泥內的有害生物,繼而在養(yǎng)成池底面鋪灑生石灰,能夠有效地殺滅潛在淤泥中的寄生蟲、病毒、病菌等有害生物,同時能夠改善池塘土壤酸堿度,而后對水體進行殺毒,將物理去除和化學消滅有效結合,分別處理水體和污泥,提高殺毒效果的同時減輕了單一混合處理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效果不佳;
第二、微生物調節(jié)劑利用蝦池中的氮、磷、碳和硫等營養(yǎng)物質作為其代謝生長物,減少了營養(yǎng)物質的過度積累,有利池底有益菌優(yōu)勢群的生長,降低了有害菌的數量,改善了底質的微環(huán)境和水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平衡;
第三、通過第一傾斜板、第二傾斜板、以及多孔材料的設置,有效地減緩增氧機增氧過程中對水流波動的影響,濾網的設置將養(yǎng)成池分隔為養(yǎng)殖池和處理池,弧形分隔組件的設置減緩將處理池內水體泵入交換池的過程中噪音污染、底泥渾濁污染;
第四、通過交換池、引流組件、第二噴頭、及接流槽的設置,根據養(yǎng)成池內蝦苗的生長時間,進行水體交換,增加水體含氧量,同時養(yǎng)成池內進行光合作用的一般主要是表層水里的藻類,底層水體的藻類陽光照射不到極少進行光合作用,進行水體交換,將底層水體通過交換池通入頂層,是底層水體也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將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富含飽和氧的頂層水體導入底層,供南美白對蝦使用;
第五、維生素調節(jié)劑中包含山藥、藕、凍豆腐、紫菜、及維生素的混合物,山藥、藕、凍豆腐、及紫菜富含大量的氨基酸,能夠有效地減輕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時蝦的緊迫感,避免對蝦把養(yǎng)分和儲備的能量(如體內蛋白質)來對付或者說供應給為存活所需要的緊急生理功能,而導致的南美白對蝦死亡率增大,大幅提高南美白對蝦應激能力、降低池水差異及各種因素對蝦苗的刺激壓抑。
本發(fā)明的其它優(yōu)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發(fā)明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所述養(yǎng)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引流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所述第一噴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所述接流槽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需要說明的是,下述實施方案中所述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guī)方法,所述試劑和材料,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yè)途徑獲得;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術語“上”、“下”、“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實施例1>
如圖1-4所示,一種流動活水南美白對蝦的養(yǎng)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搭建養(yǎng)殖系統,所述養(yǎng)殖系統包括:均為長方體形狀的養(yǎng)成池1和交換池2,環(huán)繞所述養(yǎng)成池1中下部設有剛性網體10,以將所述養(yǎng)成池1分隔為位于上方的養(yǎng)殖池11、及位于下方的處理池12,所述養(yǎng)殖池11頂端設有第一噴頭13,所述處理池12側壁中下部具有交換液出口16,所述處理池12內圍繞所述交換液出口16固設一弧形分隔組件4,所述交換池2頂端一側壁沿其長度方向設有管狀第二噴頭20,所述第二噴頭20底部等間隔開設多個通孔,所述交換池2位于所述噴頭下方設有引流組件5,以將所述第二噴頭20內的水引入位于所述引流組件5最低端的接流槽6,第一管道21的一端與交換液出口16連通,另一端與交換池2頂端第二噴頭20連通,所述第一管道21上設有第一泵體,以將處理池12內水體泵入交換池2,第二管道3一端與所述接流槽6連通,另一端與養(yǎng)殖池11頂端第一噴頭13連通,所述第二管道3上設有第二泵體,以將交換池2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11;
其中,所述第一噴頭13包括沿所述養(yǎng)成池1頂面內測壁周向設置的環(huán)形管14,所述環(huán)形管14靠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的一側環(huán)繞設有條狀開口,所述條狀開口內覆設第一濾網18,所述環(huán)形管14底側傾斜向下朝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的方向設置一導流板15,所述導流板15底端與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不接觸且距離不大于0.5mm;
所述分隔組件4包括沿遠離所述交換液出口16依次間隔設置的第二濾網40、第三濾網41、第四濾網42、第五濾網43、及第六濾網44,所述第二濾網40和所述第三濾網41間填充消音材料層45,所述第三濾網41和第四濾網42間填充隔音材料層46,所述第五濾網43的孔徑為0.2mm,所述第六濾網44的孔徑為0.5mm;
所述引流組件5包括多個間距設置的引流板50,所述引流板50包括透明傾斜底板51、圍繞所述傾斜底板51側壁均豎直固設的頂擋板52和側擋板53,所述傾斜底板51上表面平行于所述頂擋板52間距設有多個弧形凹槽54,所述弧形凹槽54的長度略大于所述第二噴頭20的長度,所述引流板50的頂擋板52和側擋板53分別與所述交換池2的內測壁固接,所述引流板50遠離所述頂擋板52的一側不與所述交換池2的內側壁接觸,且所述弧形凹槽54平行于所述第二噴頭20,位于最頂端的引流板50沿遠離所述噴頭的方向設置,任意相鄰的兩個引流板50的頂擋板52固設在所述交換池2的相對側壁上,所述接流槽6位于最低端的引流板50遠離其頂擋板52一側的下方;
所述交換液出口16主要用于將處理池12位于分隔組件4內液體導出,具體的實現方式可以在側壁打孔實現,也可以通過將第一管道21通入處理池12內直到分隔組件4內以將位于分隔組件4內液體導出;
步驟二,清除養(yǎng)成池1內水體,清除養(yǎng)成池1池底上層的污泥,清除污泥的厚度范圍在1-2cm內,在所述養(yǎng)成池1底面鋪灑一層生石灰,所鋪生石灰的厚度控制在2-4mm范圍內,暴曬2天,至池底干裂后,清掃所述養(yǎng)成池1底面生石灰至裂縫,注入殺毒水至淹沒養(yǎng)成池1底面最高處為0.6cm,噴灑微生物調節(jié)劑,注入殺毒水至水體深度為1.8m,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加入質量比為2:1的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攪拌使其溶解完全,后進行肥水處理,調節(jié)水體溫度為22℃,ph值為7.8,透明度為30cm,得養(yǎng)殖水,其中,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與交換池2內水的質量體積比為10mg/l;
步驟三,投放蝦苗,蝦苗的投放密度為6萬尾每畝,在蝦苗投入30天內,每天白天9:00-11:00點、晚間21:00-23:00點進行水體交換,在蝦苗投入30-90天內,每天白天9:00-12:00點、晚間21:00-24:00點進行水體交換,在蝦苗投入90-120天內,每天白天11:00-15:00點、晚間22:00-2:00點進行水體交換;
其中,水體交換具體為:打開第一泵體,將處理池12內水體泵入交換池2,打開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11,其中,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的泵水速度相同,關閉第一泵體,直至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完全泵入養(yǎng)殖池11后,關閉第二泵體。
<實施例2>
如圖1-4所示,一種流動活水南美白對蝦的養(yǎng)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搭建養(yǎng)殖系統,所述養(yǎng)殖系統包括:均為長方體形狀的養(yǎng)成池1和交換池2,環(huán)繞所述養(yǎng)成池1中下部設有剛性網體10,以將所述養(yǎng)成池1分隔為位于上方的養(yǎng)殖池11、及位于下方的處理池12,所述養(yǎng)殖池11頂端設有第一噴頭13,所述處理池12側壁中下部具有交換液出口16,所述處理池12內圍繞所述交換液出口16固設一弧形分隔組件4,所述交換池2頂端一側壁沿其長度方向設有管狀第二噴頭20,所述第二噴頭20底部等間隔開設多個通孔,所述交換池2位于所述噴頭下方設有引流組件5,以將所述第二噴頭20內的水引入位于所述引流組件5最低端的接流槽6,第一管道21的一端與交換液出口16連通,另一端與交換池2頂端第二噴頭20連通,所述第一管道21上設有第一泵體,以將處理池12內水體泵入交換池2,第二管道3一端與所述接流槽6連通,另一端與養(yǎng)殖池11頂端第一噴頭13連通,所述第二管道3上設有第二泵體,以將交換池2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11;
其中,所述第一噴頭13包括沿所述養(yǎng)成池1頂面內測壁周向設置的環(huán)形管14,所述環(huán)形管14靠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的一側環(huán)繞設有條狀開口,所述條狀開口內覆設第一濾網18,所述環(huán)形管14底側傾斜向下朝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的方向設置一導流板15,所述導流板15底端與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不接觸且距離不大于0.5mm;
所述分隔組件4包括沿遠離所述交換液出口16依次間隔設置的第二濾網40、第三濾網41、第四濾網42、第五濾網43、及第六濾網44,所述第二濾網40和所述第三濾網41間填充消音材料層45,所述第三濾網41和第四濾網42間填充隔音材料層46,所述第五濾網43的孔徑為0.5mm,所述第六濾網44的孔徑為0.8mm;
所述引流組件5包括多個間距設置的引流板50,所述引流板50包括透明傾斜底板51、圍繞所述傾斜底板51側壁均豎直固設的頂擋板52和側擋板53,所述傾斜底板51上表面平行于所述頂擋板52間距設有多個弧形凹槽54,所述弧形凹槽54的長度略大于所述第二噴頭20的長度,所述引流板50的頂擋板52和側擋板53分別與所述交換池2的內測壁固接,所述引流板50遠離所述頂擋板52的一側不與所述交換池2的內側壁接觸,且所述弧形凹槽54平行于所述第二噴頭20,位于最頂端的引流板50沿遠離所述噴頭的方向設置,任意相鄰的兩個引流板50的頂擋板52固設在所述交換池2的相對側壁上,所述接流槽6位于最低端的引流板50遠離其頂擋板52一側的下方;
所述交換液出口16主要用于將處理池12位于分隔組件4內液體導出,具體的實現方式可以在側壁打孔實現,也可以通過將第一管道21通入處理池12內直到分隔組件4內以將位于分隔組件4內液體導出;
步驟二,清除養(yǎng)成池1內水體,清除養(yǎng)成池1池底上層的污泥,清除污泥的厚度范圍在1-2cm內,在所述養(yǎng)成池1底面鋪灑一層生石灰,所鋪生石灰的厚度控制在2-4mm范圍內,暴曬4天,至池底干裂后,清掃所述養(yǎng)成池1底面生石灰至裂縫,注入殺毒水至淹沒養(yǎng)成池1底面最高處為0.8cm,噴灑微生物調節(jié)劑,注入殺毒水至水體深度為2.1m,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加入質量比為2:1的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攪拌使其溶解完全,后進行肥水處理,調節(jié)水體溫度為25℃,ph值為8.5,透明度為40cm,得養(yǎng)殖水,其中,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與交換池2內水的質量體積比為150mg/l;
步驟三,投放蝦苗,蝦苗的投放密度為8萬尾每畝,在蝦苗投入30天內,每天白天9:00-11:00點、晚間21:00-23:00點進行水體交換,在蝦苗投入30-90天內,每天白天9:00-12:00點、晚間21:00-24:00點進行水體交換,在蝦苗投入90-120天內,每天白天11:00-15:00點、晚間22:00-2:00點進行水體交換;
其中,水體交換具體為:打開第一泵體,將處理池12內水體泵入交換池2,打開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11,其中,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的泵水速度相同,關閉第一泵體,直至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完全泵入養(yǎng)殖池11后,關閉第二泵體;
所述微生物調節(jié)劑為質量比為1:1.2:1:1.1:1的乳酸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及植物乳桿菌的混合物,每畝養(yǎng)成池1內投入5kg微生物調節(jié)劑;
所述接流槽6為去頂的長方體結構,其沿位于最低端的所述引流板50遠離其頂擋板52一側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接流槽6底面上方沿其長度方向密封傾斜卡設一基板60,所述基板60最低端與所述接流槽6內壁和底面圍成的空間密封,以在所述接流槽6底面形成低洼處,第二管道3位于所述接流槽6內的一端與所述接流槽6的低洼處連通;
所述環(huán)形管14底面傾斜向下朝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方向設置,其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所述導流板15與水平面間的夾角,環(huán)繞所述環(huán)形管14外側壁固設有一豎擋板717,所述環(huán)形管14外側壁與所述養(yǎng)成池1頂面內測壁間的距離為5cm,所述豎擋板717與所述環(huán)形管14外側壁間的距離為2cm,其中,所述第一濾網18朝向所述豎擋板717的垂直投影均位于所述豎擋板717上;
每畝養(yǎng)成池1內配置1臺增氧機8,所述增氧機8的增氧主管80位于所述處理池12內,且沿所述處理池12長度方向設置,垂直于所述增氧主管80沿所述處理池12寬度方向設置多個增氧副管81,所述增氧副管81底端側壁上間距開設多個增氧孔,所述增氧孔內敷設由相互貫通的孔徑構成的多孔材料;
在蝦苗投入30天內,每天白天7:00-9:00,晚間19:00-21:00點,打開增氧機8,進行增氧,在蝦苗投入30-90天內,每天白天6:00-9:00,晚間18:00-21:00點,打開增氧機8,進行增氧,在蝦苗投入90-120天內,每天白天6:00-10:00,晚間17:00-21:00點,打開增氧機8,進行增氧。
所述處理池12內沿其寬度方向等間距傾斜安裝多個頂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傾斜板9,所述第一傾斜板9斜上方傾斜向上與其呈40°安裝多個第二傾斜板90,多個第二傾斜板90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傾斜板9底端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傾斜板9位于所述增氧主管80上方,所述第一傾斜板9與所述第二傾斜板90不相接,以所述第一傾斜板9和所述第二傾斜板90為主板,主板兩側面沿其長度方向上下間距設有多個副板,所述副板相對于所述主板傾斜向下設置;
步驟二中肥水處理的具體步驟為:
a、打開增氧機8,持續(xù)增氧,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1h,關閉增氧機8;
b、打開第一泵體,開第一泵體,將處理池12內水體泵入交換池2,打開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11,其中,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的泵水速度相同,關閉第一泵體,直至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完全泵入養(yǎng)殖池11后,關閉第二泵體;
c、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24h,每畝養(yǎng)成池1中潑灑有機酸解毒靈1000ml和黑土精500g,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6h,每畝養(yǎng)成池1中潑灑維生素調節(jié)劑500g,所述維生素調節(jié)劑具體為:將質量比為1:1:2:1的山藥、藕、凍豆腐、及紫菜混合蒸制60min,得蒸制混合物,將蒸制混合物置于打漿機中,加入蒸制混合物0.2倍質量的檸檬汁,打漿得漿液,加入漿液0.05倍質量的混合維生素,攪拌混合均勻即得維生素調節(jié)劑,所述混合維生素為質量比為1:1.1:1.3:1的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b6、及維生素b12的混合物;
所述網體10的網孔小于蝦苗的粗度,以不使蝦苗穿過,所述濾網底端與所述第二傾斜板90頂端抵接。
<實施例3>
如圖1-4所示,一種流動活水南美白對蝦的養(yǎng)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搭建養(yǎng)殖系統,所述養(yǎng)殖系統包括:均為長方體形狀的養(yǎng)成池1和交換池2,環(huán)繞所述養(yǎng)成池1中下部設有剛性網體10,以將所述養(yǎng)成池1分隔為位于上方的養(yǎng)殖池11、及位于下方的處理池12,所述養(yǎng)殖池11頂端設有第一噴頭13,所述處理池12側壁中下部具有交換液出口16,所述處理池12內圍繞所述交換液出口16固設一弧形分隔組件4,所述交換池2頂端一側壁沿其長度方向設有管狀第二噴頭20,所述第二噴頭20底部等間隔開設多個通孔,所述交換池2位于所述噴頭下方設有引流組件5,以將所述第二噴頭20內的水引入位于所述引流組件5最低端的接流槽6,第一管道21的一端與交換液出口16連通,另一端與交換池2頂端第二噴頭20連通,所述第一管道21上設有第一泵體,以將處理池12內水體泵入交換池2,第二管道3一端與所述接流槽6連通,另一端與養(yǎng)殖池11頂端第一噴頭13連通,所述第二管道3上設有第二泵體,以將交換池2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11;
其中,所述第一噴頭13包括沿所述養(yǎng)成池1頂面內測壁周向設置的環(huán)形管14,所述環(huán)形管14靠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的一側環(huán)繞設有條狀開口,所述條狀開口內覆設第一濾網18,所述環(huán)形管14底側傾斜向下朝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的方向設置一導流板15,所述導流板15底端與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間的距離為0.7mm;
所述分隔組件4包括沿遠離所述交換液出口16依次間隔設置的第二濾網40、第三濾網41、第四濾網42、第五濾網43、及第六濾網44,所述第二濾網40和所述第三濾網41間填充消音材料層45,所述第三濾網41和第四濾網42間填充隔音材料層46,所述第五濾網43的孔徑為0.4mm,所述第六濾網44的孔徑為0.7mm;
所述引流組件5包括多個間距設置的引流板50,所述引流板50包括透明傾斜底板51、圍繞所述傾斜底板51側壁均豎直固設的頂擋板52和側擋板53,所述傾斜底板51上表面平行于所述頂擋板52間距設有多個弧形凹槽54,所述弧形凹槽54的長度略大于所述第二噴頭20的長度,所述引流板50的頂擋板52和側擋板53分別與所述交換池2的內測壁固接,所述引流板50遠離所述頂擋板52的一側不與所述交換池2的內側壁接觸,且所述弧形凹槽54平行于所述第二噴頭20,位于最頂端的引流板50沿遠離所述噴頭的方向設置,任意相鄰的兩個引流板50的頂擋板52固設在所述交換池2的相對側壁上,所述接流槽6位于最低端的引流板50遠離其頂擋板52一側的下方;
所述交換液出口16主要用于將處理池12位于分隔組件4內液體導出,具體的實現方式可以在側壁打孔實現,也可以通過將第一管道21通入處理池12內直到分隔組件4內以將位于分隔組件4內液體導出;
步驟二,清除養(yǎng)成池1內水體,清除養(yǎng)成池1池底上層1-2cm厚的污泥,在所述養(yǎng)成池1底面鋪灑一層厚度為2-4mm生石灰,暴曬2-4天,至池底干裂后,清掃所述養(yǎng)成池1底面生石灰至裂縫,注入殺毒水至淹沒養(yǎng)成池1底面最高處為0.7cm,噴灑微生物調節(jié)劑,注入殺毒水至水體深度為2.0m,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加入質量比為2:1的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攪拌使其溶解完全,后進行肥水處理,調節(jié)水體溫度為23℃,ph值為8.1,透明度為35cm,得養(yǎng)殖水,其中,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與交換池2內水的質量體積比為80mg/l;
步驟三,投放蝦苗,蝦苗的投放密度為7萬尾每畝,在蝦苗投入30天內,每天白天9:00-11:00點、晚間21:00-23:00點進行水體交換,在蝦苗投入30-90天內,每天白天9:00-12:00點、晚間21:00-24:00點進行水體交換,在蝦苗投入90-120天內,每天白天11:00-15:00點、晚間22:00-2:00點進行水體交換;
其中,水體交換具體為:打開第一泵體,將處理池12內水體泵入交換池2,打開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11,其中,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的泵水速度相同,關閉第一泵體,直至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完全泵入養(yǎng)殖池11后,關閉第二泵體;
所述微生物調節(jié)劑為質量比為1:1.2:1:1.1:1的乳酸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及植物乳桿菌的混合物,每畝養(yǎng)成池1內投入4kg微生物調節(jié)劑;
所述接流槽6為去頂的長方體結構,其沿位于最低端的所述引流板50遠離其頂擋板52一側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接流槽6底面上方沿其長度方向密封傾斜卡設一基板60,所述基板60最低端與所述接流槽6內壁和底面圍成的空間密封,以在所述接流槽6底面形成低洼處,第二管道3位于所述接流槽6內的一端與所述接流槽6的低洼處連通;
所述環(huán)形管14底面傾斜向下朝向所述養(yǎng)成池1內壁方向設置,其與水平面的夾角小于所述導流板15與水平面間的夾角,環(huán)繞所述環(huán)形管14外側壁固設有一豎擋板717,所述環(huán)形管14外側壁與所述養(yǎng)成池1頂面內測壁間的距離為5cm,所述豎擋板717與所述環(huán)形管14外側壁間的距離為2cm,其中,所述第一濾網18朝向所述豎擋板717的垂直投影均位于所述豎擋板717上;
每畝養(yǎng)成池1內配置1臺增氧機8,所述增氧機8的增氧主管80位于所述處理池12內,且沿所述處理池12長度方向設置,垂直于所述增氧主管80沿所述處理池12寬度方向設置多個增氧副管81,所述增氧副管81底端側壁上間距開設多個增氧孔,所述增氧孔內敷設由相互貫通的孔徑構成的多孔材料;
在蝦苗投入30天內,每天白天7:00-9:00,晚間19:00-21:00點,打開增氧機8,進行增氧,在蝦苗投入30-90天內,每天白天6:00-9:00,晚間18:00-21:00點,打開增氧機8,進行增氧,在蝦苗投入90-120天內,每天白天6:00-10:00,晚間17:00-21:00點,打開增氧機8,進行增氧。
所述處理池12內沿其寬度方向等間距傾斜安裝多個頂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傾斜板9,所述第一傾斜板9斜上方傾斜向上與其呈35°安裝多個第二傾斜板90,多個第二傾斜板90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傾斜板9底端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傾斜板9位于所述增氧主管80上方,所述第一傾斜板9與所述第二傾斜板90不相接,以所述第一傾斜板9和所述第二傾斜板90為主板,主板兩側面沿其長度方向上下間距設有多個副板,所述副板相對于所述主板傾斜向下設置;
步驟二中肥水處理的具體步驟為:
a、打開增氧機8,持續(xù)增氧,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1h,關閉增氧機8;
b、打開第一泵體,開第一泵體,將處理池12內水體泵入交換池2,打開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泵入養(yǎng)殖池11,其中,第一泵體和第二泵體的泵水速度相同,關閉第一泵體,直至第二泵體將接流槽6內水體完全泵入養(yǎng)殖池11后,關閉第二泵體;
c、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24h,每畝養(yǎng)成池1中潑灑有機酸解毒靈1000ml和黑土精500g,在放養(yǎng)南美白對蝦前6h,每畝養(yǎng)成池1中潑灑維生素調節(jié)劑500g,所述維生素調節(jié)劑具體為:將質量比為1:1:2:1的山藥、藕、凍豆腐、及紫菜混合蒸制65min,得蒸制混合物,將蒸制混合物置于打漿機中,加入蒸制混合物0.2倍質量的檸檬汁,打漿得漿液,加入漿液0.05倍質量的混合維生素,攪拌混合均勻即得維生素調節(jié)劑,所述混合維生素為質量比為1:1.1:1.3:1的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b6、及維生素b12的混合物;
所述網體10的網孔小于蝦苗的粗度,以不使蝦苗穿過,所述濾網底端與所述第二傾斜板90頂端抵接。
<對比例1>
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不將養(yǎng)成池1內的水體泵除,調節(jié)水體含量后,直接向水體內灑入等量的生石灰,等量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的混合物進行處理,不進行南美白對蝦的養(yǎng)殖。
<對比例2>
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不設置第一傾斜板9、第二傾斜板90、濾網、及分隔組件4,養(yǎng)殖120天。
<對比例3>
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不設交換池2,不進行水體交換,養(yǎng)殖120天。
<對比例4>
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所述維生素調節(jié)劑不包括:山藥、藕、凍豆腐、紫菜、及檸檬汁,僅為混合維生素,養(yǎng)殖120天。
<養(yǎng)殖結果檢測>
試驗1:對實施例3和對比例1的污泥厚度檢測得出:選取幾處分別檢測對比例1中池底的污泥厚度,選取幾處分別檢測實施例3中池底的污泥厚度,取平均值得對比例1池底污泥厚度遠大于實施例3中污泥厚度,其中,污泥厚度的檢測方式為取截面直徑為10cm粗,重為60公斤的桿體,豎直放入養(yǎng)成池,檢測桿體沒入池體污泥的深度;
試驗2:對水體和池底污泥進行檢測得出:取對比例1中的水體、及池底污泥與實施例3中的水體及池底污泥進行菌落總數的測定,得出對比例1中的水體中的菌落總數遠大于實施例3中的水體的菌落總數,及對比例1中的池底污泥中的菌落總數遠大于實施例3中的池底污泥的菌落總數。
試驗3:按照實施例3及對比例2-4的養(yǎng)殖方法,調節(jié)養(yǎng)殖密度均為7萬尾/畝,均分別養(yǎng)殖2000尾南美白對蝦,對實施例3和對比例2-4的養(yǎng)成池1的水體情況、及南美白對蝦分階段生長情況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南美白對蝦分階段成活率參數表
實施例3在整個養(yǎng)殖期間,蝦體活力充足,水色呈清爽嫩綠,對比例2在養(yǎng)殖期間每次水體進行交換時,池底水體渾濁度增加,少部分南美白對蝦出現活力不足,吃料慢,對比例3在養(yǎng)殖期間,隨著養(yǎng)殖時間的增長,水體透明度將低,蝦體活力不足,吃料慢,對比例4在養(yǎng)殖初期,部分南美白對蝦出活力不足,吃料慢,后期生長逐步趨于穩(wěn)定。
盡管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fā)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fā)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jié)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