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71的內部與所述水箱73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蓋板7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蓋板74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蓋板74的下表面與所述水箱73的上表面接觸。所述握持架75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75的兩端與所述第二蓋板7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77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塊77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塊77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蓋板7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堵塞塊76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堵塞塊76的上端設有第四凹槽761,所述第三固定塊77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761內且與所述第一堵塞塊76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堵塞塊76可以圍繞所述第三固定塊77旋轉。所述第二彈簧78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塊77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彈簧78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78的上端與所述第二蓋板7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78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堵塞塊76固定連接。
[0017]如圖1所示,所述氣缸裝置8包括氣缸81、位于所述氣缸81上方的第九支架82、位于所述氣缸81左側的推動架83、位于所述推動架83左側的第三彈簧84、位于所述推動架83上方的第四彈簧85、位于所述第三彈簧84左側的定位架86、設置于所述定位架86上的移動桿87、位于所述移動桿87左側的第五彈簧89及位于所述第五彈簧89左側的固定桿88。所述氣缸81的下表面與所述旋轉板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九支架82呈L型,所述第九支架82的一端與所述氣缸8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九支架82的另一端與所述水箱7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86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86的兩端與所述旋轉板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架83呈Z字形,所述推動架83的一端與所述氣缸81連接,使得所述氣缸81帶動所述推動架83左右移動,所述推動架83與所述定位架86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彈簧84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84的右端與所述推動架83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84的左端與所述定位架86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8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推動架83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彈簧85的下端與所述推動架8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8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桿87呈長方體,所述移動桿87豎直放置,所述移動桿87的下表面與所述旋轉板4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定位架86貫穿所述移動桿87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移動桿87可以左右移動,所述第二固定塊57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桿87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二固定塊57與所述移動桿87的上端旋轉,所述推動架83的左端與所述移動桿87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88呈長方體,所述固定桿87豎直放置,所述固定桿87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架8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89呈水平狀,所述第五彈簧89的左端與所述固定桿88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89的右端與所述移動桿87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18]如圖1所示,所述噴氣裝置9包括第三支撐塊91、位于所述第三支撐塊91右側的第四支撐桿92、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撐桿92上的第二滾輪93、位于所述旋轉板4上方的第三管道95、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95上的風機96、位于所述第三管道95上方的噴氣塊94、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95上的第四橫桿97、位于所述噴氣塊94左側的彈性桿98、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撐桿92上端的第六彈簧99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撐塊91上方的凸塊90。所述第三支撐塊91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第三支撐塊91的下表面與所述旋轉板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塊91上設有第五凹槽911,所述第五凹槽911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第四支撐桿92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支撐桿92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92的下端與所述旋轉板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92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方孔921。所述第二滾輪93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93收容于所述方孔921內且與所述第四支撐桿92軸轉連接,所述筒體51穿過所述方孔921內且頂靠在所述第三滾輪93上。所述噴氣塊94的一端與所述集中斗5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噴氣塊94內設有一空腔941、位于所述空腔941上方的若干第一圓孔942及位于所述空腔941下方的第二圓孔943,所述空腔94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圓孔942設有若干個且分布在所述噴氣塊94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通孔943設置在所述噴氣塊94的下表面上且與所述空腔94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95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圓孔943且與所述噴氣塊9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95的內部與所述空腔941相通,所述第三管道95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401且與所述旋轉板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風機96用于將外界的空氣吸入到所述第三管道95內。所述第四橫桿97呈水平狀,所述第四橫桿97收容于第五凹槽911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撐塊9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管道95貫穿所述第四橫桿97的上下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三管道95起到固定作用。所述彈性桿98呈彎曲狀,所述彈性桿98采用彈性材料制成,所述彈性桿98的上端與所述噴氣塊94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桿98的下端頂靠在所述第三支撐塊91的左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從而對所述噴氣塊9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六彈簧99呈傾斜狀,所述第六彈簧99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撐桿92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99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斜桿516固定連接。所述凸塊90呈橫截面為半圓的柱體,所述凸塊90水平放置,所述凸塊90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支撐塊9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并且可以對所述筒體51起到支撐的作用。
[0019]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醫(yī)用殺蟲劑噴灑裝置使用時,首先握住握持架75,將第二蓋板74及第一堵塞塊76取出,然后往水箱73內放入需要噴灑的殺蟲劑,然后握住握持架75,將第一堵塞塊76收容于水箱73內,并且將第二蓋板74蓋在水箱73內,由于第二彈簧78的設置,對第一堵塞塊76的兩端起到了壓力的作用,使得第一堵塞塊76旋轉從而使得第一堵塞塊76的兩端頂靠在水箱73的內表面上,從而起到了堵塞的作用。然后第一推板65在第一彈簧67的作用下向左移動,直至移動到筒體51內的左端,然后啟動水栗72,并且打開第二閥門,使得水箱73內的殺蟲劑進入到第二管道71內,然后進入到筒體51內,直至充滿筒體51內且位于第一推板65的右端,然后關閉第二閥門,并且打開第一閥門56,然后啟動第二電機62,使得輸出軸63旋轉,然后使得連接線64向右下方拉動第一推板65,在第一密封環(huán)66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推板65右側的殺蟲劑進入到第一管道55內,然后經過第五通孔514進入到筒體51內且位于第一推板65的左側,直至第一推板65移動到最右端,然后關閉第一閥門56,并且關閉第二電機62,使得第一推板65及第一密封環(huán)66在第一彈簧67的作用下向左移動,并且推動第一推板65左側的殺蟲劑向左移動,并且進入到集中斗53內,經過第一蓋板54上的第六通孔541噴出,同時啟動風機96,使得外界的空氣經過第一過濾框403及第一海綿塊402的過濾后經過第一通孔401進入到第三管道95內,然后經過第二圓孔943進入到空腔941內,然后經過若干第一圓孔942對從第六通孔541噴出的殺蟲劑進行噴氣,進而可以使得噴灑出去的殺蟲劑較為均勻,且分布的面積較大,減少資源的浪費。此時打開水栗72及第二閥門,使得水箱73內的殺蟲劑進入到筒體51內且位于第一推板65的右側,然后關閉第二閥門,待第一推板65左側的殺蟲劑全部噴出以后,啟動第二電機62,使得第一推板65及第一密封環(huán)66向右移動,重復上述步驟即可,從而可以源源不斷的進行噴灑作業(yè),并且噴液與抽液同時進行,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當需要調節(jié)噴灑的角度時,可以啟動氣缸81,使得推動架83不斷的左右移動,進而使得移動桿87可以不斷的沿著定位架86左右移動,然后使得筒體51不斷的被向左右方向拉動,使得第三滾輪83轉動,當筒體51被向右拉動時,筒體51左端噴出的殺蟲劑角度較小,可以噴灑的較遠,當筒體被向左推動時,所述筒體51的左端噴出的角度較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