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茶的制作工藝,特別是一種甜香型小黃芽的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shù):
中國是喝茶大國,喝茶者對每種茶都有自己的挑剔。傳統(tǒng)的茶的制作工藝,通常采用萎凋、殺青、揉捻、悶黃,但對于某種側(cè)重點不同的茶,這些步驟不盡相同,而就算是同樣的操作步驟,由于不同的限定,也會得到不同味道的茶。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的茶的制作工藝的問題,提供一種側(cè)重點在甜香型的小黃芽的制作工藝。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如下:
一種甜香型小黃芽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a、選材及初步處理
選取高山老川茶芽為原料,進行萎凋;
b、一次殺青
將萎凋后的茶芽進行一次殺青,每次殺青持續(xù)3分鐘,一次殺青的溫度為270-280℃,一次殺青后的茶芽失水低于10%;
c、二次殺青
將一次殺青后的茶芽進行慢揉,慢揉持續(xù)30分鐘,然后將慢揉后的茶芽進行二次殺青,二次殺青的溫度位240-245℃,二次殺青持續(xù)3分鐘;
d、一次悶黃
將二次殺青后的茶芽放入白布兜里,進行一次悶黃,悶黃的溫度在48℃,悶黃持續(xù)8小時;
e、三次殺青
將一次悶黃后的茶芽進行三次殺青,三次殺青的溫度為210-220℃,三次殺青持續(xù)3分鐘,再將三次殺青后的茶芽進行攤晾冷卻,使得茶芽回到48℃;
f、二次悶黃
將攤晾冷卻后的茶芽進行二次悶黃,二次悶黃持續(xù)12個小時以上,二次悶黃后的茶芽失水達到80%;
g、三次悶黃
將二次悶黃后的茶芽進行三次悶黃,三次悶黃的溫度為48℃,三次悶黃后的茶芽用白棉布包成茶包,茶包放置持續(xù)12-18個小時;
h、最后處理
當能聞到茶包特有的甜香后,打開茶包,將茶芽放出來烘干與提香。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shù)方案,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做出來的一種甜香型小黃芽,選用高山老川茶芽,通過輕度萎凋,能夠適度促進鮮葉酶的活性,適當散發(fā)部分水分,散失青草味;
然后將萎凋后的茶芽進行殺青,一般的殺青溫度為220-230℃,能夠斷掉活性酶,從而清除青草味,而這里的一次殺青的溫度為270-280℃,相比于常規(guī)的殺青溫度更高,除了常規(guī)的清除青草味以外,更側(cè)重于茶芽的甜香味;殺青分為3次,3次的時長都在3分鐘,則是防止茶芽的在殺青期間失水過快,如果1次殺青的時間過長,嚴重的甚至會引起一部分茶芽的燒焦;
將一次殺青的茶芽放入無級調(diào)速器中慢揉30分鐘,然后進行二次殺青,二次殺青的溫度為240-245℃,低于一次殺青的溫度,使其在二次殺青期間失水不會過快,保證其甜香的味道;
將二次殺青后的茶芽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白布兜里,進行一次悶黃,后經(jīng)二次悶黃和三次悶黃,一次悶黃過持續(xù)8小時,二次悶黃持續(xù)12小時以上,二次悶黃后的茶芽失水達到80%,常規(guī)的悶黃持續(xù)時間為10到24小時,從而保證茶芽的外觀好看,而這里的多次悶黃的總持續(xù)時間比常規(guī)悶黃長一倍,是使其在悶黃期間慢慢失水,為了追求茶芽的甜香,并且48℃對于茶芽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發(fā)酵溫度,而這3次悶黃的溫度均在48℃,保證茶芽在悶黃的過程中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輕度的發(fā)酵;
一次悶黃與二次悶黃之間還依次有三次殺青和攤晾冷卻,三次殺青的溫度在210-220℃,低于二次殺青的溫度,防止了茶芽的過快失水,三次殺青使得茶芽達到100℃,后經(jīng)攤晾冷卻回到48℃,使得在保證悶黃總時間的情況下茶芽也能夠慢慢失水,防止其變味,保證甜香味很足很醇,如果1次悶黃的時間過長,則會使得茶芽變酸或產(chǎn)生其他味道,而如果茶芽在三次殺青后直接進行悶黃,100℃的高溫也容易使其變味;
三次悶黃后的茶芽用白棉布包成茶包,茶包持續(xù)12-18個小時之間,傳統(tǒng)工藝一般使用黃粗條紙對茶芽進行包裝,這里使用白棉布爆成茶包,防止對茶芽進行染色,從而對茶芽的質(zhì)量造成影響,以此阻止了對喝茶者身體健康的威脅。
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一種甜香型小黃芽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選材及初步處理
選取高山老川茶芽為原料,進行萎凋;
b、一次殺青
將萎凋后的茶芽進行一次殺青,每次殺青持續(xù)3分鐘,一次殺青的溫度為270-280℃,一次殺青后的茶芽失水低于10%;
c、二次殺青
將一次殺青后的茶芽進行慢揉,慢揉持續(xù)30分鐘,然后將慢揉后的茶芽進行二次殺青,二次殺青的溫度位240-245℃,二次殺青持續(xù)3分鐘;
d、一次悶黃
將二次殺青后的茶芽放入白布兜里,進行一次悶黃,悶黃的溫度在48℃,悶黃持續(xù)8小時;
e、三次殺青
將一次悶黃后的茶芽進行三次殺青,三次殺青的溫度為210-220℃,三次殺青持續(xù)3分鐘,再將三次殺青后的茶芽進行攤晾冷卻,使得茶芽回到48℃;
f、二次悶黃
將攤晾冷卻后的茶芽進行二次悶黃,二次悶黃持續(xù)12個小時以上,二次悶黃后的茶芽失水達到80%;
g、三次悶黃
將二次悶黃后的茶芽進行三次悶黃,三次悶黃的溫度為48℃,三次悶黃后的茶芽用白棉布包成茶包,茶包放置持續(xù)12-18個小時之間;
h、最后處理
當能聞到茶包特有的甜香后,打開茶包,將茶芽放出來烘干與提香。
在實施過程中,選用高山老川茶芽,通過輕度萎凋,能夠適度促進鮮葉酶的活性,適當散發(fā)部分水分,散失青草味;
然后將萎凋后的茶芽進行殺青,一般的殺青溫度為220-230℃,能夠斷掉活性酶,從而清除青草味,而這里的一次殺青的溫度為270-280℃,相比于常規(guī)的殺青溫度更高,除了常規(guī)的清除青草味以外,更側(cè)重于茶芽的甜香味;殺青分為3次,3次的時長都在3分鐘,則是防止茶芽的在殺青期間失水過快,如果1次殺青的時間過長,嚴重的甚至會引起一部分茶芽的燒焦;
將一次殺青的茶芽放入無級調(diào)速器中慢揉30分鐘,然后進行二次殺青,二次殺青的溫度為240-245℃,低于一次殺青的溫度,使其在二次殺青期間失水不會過快,保證其甜香的味道;
將二次殺青后的茶芽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白布兜里,進行一次悶黃,后經(jīng)二次悶黃和三次悶黃,一次悶黃過持續(xù)8小時,二次悶黃持續(xù)12小時以上,二次悶黃后的茶芽失水達到80%,常規(guī)的悶黃持續(xù)時間為10到24小時,從而保證茶芽的外觀好看,而這里的多次悶黃的總持續(xù)時間比常規(guī)悶黃長一倍,是使其在悶黃期間慢慢失水,為了追求茶芽的甜香,并且48℃對于茶芽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發(fā)酵溫度,而這3次悶黃的溫度均在48℃,保證茶芽在悶黃的過程中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輕度的發(fā)酵;
一次悶黃與二次悶黃之間還依次有三次殺青和攤晾冷卻,三次殺青的溫度在210-220℃,低于二次殺青的溫度,防止了茶芽的過快失水,三次殺青使得茶芽達到100℃,后經(jīng)攤晾冷卻回到48℃,使得在保證悶黃總時間的情況下茶芽也能夠慢慢失水,防止其變味,保證甜香味很足很醇,如果1次悶黃的時間過長,則會使得茶芽變酸或產(chǎn)生其他味道,而如果茶芽在三次殺青后直接進行悶黃,100℃的高溫也容易使其變味;
三次悶黃后的茶芽用白棉布包成茶包,茶包持續(xù)12-18個小時之間,傳統(tǒng)工藝一般使用黃粗條紙對茶芽進行包裝,這里使用白棉布爆成茶包,防止對茶芽進行染色,從而對茶芽的質(zhì)量造成影響,以此阻止了對喝茶者身體健康的威脅。
如上所述即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yīng)該得知在本發(fā)明的啟示下做出的結(jié)構(gòu)變化,凡是與本發(fā)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shù)方案,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