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成形粘扣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83945閱讀:388來源:國知局
      成形粘扣帶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平板狀的基板部配置有多個卡合元件的成形粘扣帶。



      背景技術:

      汽車、火車的座位用座椅、各種沙發(fā)、辦公用坐椅等大多是通過在利用發(fā)泡性樹脂成形為規(guī)定形狀的墊體(發(fā)泡體)的表面粘附含有纖維制布帛、天然或合成皮革等的表皮材料而構成的。用于這樣的各種座椅等的墊體有時具有由滿足人體工學的凹凸形狀形成的彎曲面,以維持即使長時間就座也不會疲勞的就座姿勢。

      另外,在使表皮材料粘附于墊體的表面的情況下,大多采用這樣的方法:在將墊體成形為期望的形狀之后,在得到的墊體的表面覆蓋并固定表皮材料。特別是,在該情況下,通常利用成形粘扣帶作為用于將墊體的表面和表皮材料的背面固定起來的部件。

      成形粘扣帶是通過在含有熱塑性樹脂的基材部的一表面(第1面)配置多個卡合元件(例如,雄型卡合元件)而構成的,在進行墊體的成形時使這樣的成形粘扣帶以卡合元件暴露的方式與該墊體的表面一體化。并且,預先在用于包覆該墊體的表皮材料的背面設置能夠與成形粘扣帶的卡合元件卡合的多個雌型卡合元件。

      并且,在將表皮材料覆蓋于與成形粘扣帶一體化的墊體之后,將配置于該表皮材料的背面的雌型卡合元件(環(huán)狀卡合元件)按壓于被配置于墊體表面的成形粘扣帶的雄型卡合元件,從而使表皮材料與成形粘扣帶卡合。由此,能夠沿著墊體的表面的凹凸形狀容易地將表皮材料固定于該墊體的表面,防止表皮材料自墊體浮起。

      在國際公開第2012/025980號公報(專利文獻1)等中公開有像這樣為了固定表皮材料而與墊體一體化的成形粘扣帶的例子。

      例如,如圖35所示,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成形粘扣帶80具有較長的平板狀的基板部81、配置在基板部81的左右側緣部的左右的防壁部82、配置在左右的防壁部82之間的多個鉤狀卡合元件83、配置在防壁部82的內(nèi)側的磁性體保持部84、沿著寬度方向配置的橫壁部85以及自基板部81的左右側緣向外側沿寬度方向延伸設置的鰭片部86。并且,線狀磁性體87以沿著長度方向保持于磁性體保持部84的狀態(tài)一體成形于該成形粘扣帶80。

      專利文獻1中的卡合元件83沿著基板部81的長度方向(粘扣帶長度方向)以規(guī)定的安裝間距呈列狀配置,并且該卡合元件83的列沿寬度方向排成5列。并且,各卡合元件83具有自基板部81的表面立起的立起部以及在該立起部的上端向粘扣帶長度方向的前后彎曲并延伸的鉤狀的卡合頭部(鉤部),形成為所謂的雄型卡合元件83。

      左右的防壁部82具有沿著長度方向配置的3列縱壁部和連結在相鄰的縱壁部之間的連結部,各列的縱壁部具有沿著長度方向以規(guī)定的安裝間距間斷性地配置的多個縱壁體。各縱壁體具有自基板部81立起的柱部以及配置在柱部的上端的上表面部,各上表面部形成為自柱部的上端沿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突出。

      各縱壁具有這樣的上表面部,從而在使成形粘扣帶80與模具的模腔面緊密貼合時能夠使成形粘扣帶80的縱壁部與模具的模腔面之間的密合面積增大,而提高成形粘扣帶80的密合性。

      這樣的專利文獻1的成形粘扣帶80能夠利用如例如圖36所示的制造裝置90制造。

      該制造裝置90具有:模輪(日文:ダイホイール)91,驅動其向一方向(附圖中為逆時針方向)旋轉;熔融樹脂的連續(xù)擠出噴嘴92,其與模輪91的周面相對地配置;拾取輥93,其配置在比連續(xù)擠出噴嘴92靠模輪9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位置;上下一對的擠壓輥94、95,其具有加熱部,配置在拾取輥93的更下游側;線狀磁性體供給部,其未圖示,配置在比連續(xù)擠出噴嘴92靠模輪9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位置,用于向模輪91與連續(xù)擠出噴嘴92之間的相對面之間導入線狀磁性體87。

      在模輪91的周面形成有用于成形成形粘扣帶80的防壁部82、卡合元件83、橫壁部85和磁性體保持部84的成形用模腔空間91a。并且,通常,模輪91是通過將具有所需厚度的多張圓盤狀板沿著模輪91的旋轉軸線方向重疊、層疊而形成為圓柱狀的。并且,在規(guī)定的圓盤狀板的周緣部利用放電加工、激光加工而與各板位置相應地形成有規(guī)定的模腔空間91a。

      例如,在模輪91中,在配置在與防壁部82的縱壁部相對應的位置的圓盤狀板的周緣部,沿著周向以規(guī)定的間距形成有與縱壁部的形狀相對應的模腔空間91a。并且,在配置在與沿著長度方向的卡合元件83的列相對應的位置的圓盤狀板的周緣部,以規(guī)定的間距形成有與卡合元件83的形狀相對應的模腔空間91a。并且,將在周緣部形成有模腔空間91a的板、未形成有模腔空間91a的板沿著軸線方向以規(guī)定的順序層疊,從而形成模輪91。

      在利用具有這樣的模輪91的制造裝置90制造成形粘扣帶80的情況下,首先,自連續(xù)擠出噴嘴92向模輪91的周面連續(xù)地擠出熔融的樹脂材料。此時,驅動模輪91向一方向旋轉,被擠出至模輪91的周面的熔融樹脂利用連續(xù)擠出噴嘴92與模輪91之間的間隙連續(xù)地成形成形粘扣帶80的基板部81,與此同時,利用所述的各成形用模腔依次成形防壁部82、卡合元件83、橫壁部85和磁性體保持部84。

      在該情況下,防壁部82、卡合元件83等沿著成形粘扣帶80的成形方向(以下,將成形粘扣帶80的成形方向稱作機械方向)(即,沿著成形粘扣帶80的長度方向)成形在基板部81上。并且,在熔融的樹脂材料被自連續(xù)擠出噴嘴92擠出的同時,線狀磁性體87被自未圖示的線狀磁性體供給部導入熔融樹脂的擠出位置,而一體成形于成形粘扣帶80。

      成形在模輪91的周面上的成形粘扣帶80承載于模輪91的周面,一邊被冷卻一邊進行半圈旋轉,從而被固化,之后,被拾取輥93自模輪91的周面連續(xù)地剝下。

      接著,將被自模輪91剝下的成形粘扣帶80朝向上下的擠壓輥94、95之間輸送,利用該擠壓輥94、95從上下方向擠壓成形粘扣帶80的縱壁體的上端部,從而將扁平狀的上表面部成形于柱部的上端。由此,制造成圖35所示那樣的各卡合元件83的卡合頭部(鉤部)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形成的專利文獻1的成形粘扣帶80。

      另一方面,在例如日本特表2000-512174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一種用于制造各卡合元件的卡合頭部(鉤部)沿著與粘扣帶長度方向正交的粘扣帶寬度方向形成的成形粘扣帶的方法作為成形粘扣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在制造具有像這樣卡合頭部沿著粘扣帶寬度方向形成的卡合元件的成形粘扣帶的情況下,也會使用如下模輪:該模輪是通過將具有所需厚度的多張圓盤狀板沿著軸線方向層疊而形成的,在其周面設有用于成形卡合元件等的成形用模腔。在該情況下,成形的卡合元件沿著與機械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稱作機械橫斷方向)(即,沿著成形粘扣帶的寬度方向)形成,因此用于成形一個卡合元件的模腔空間形成為跨著模輪的多張圓盤狀板。

      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如圖37所示,用于成形一個卡合元件的模腔空間99以跨著相互重疊的板a~板k的方式形成于模輪的周面98。以跨著這樣的多張板a~k的方式形成一個卡合元件的模腔空間99,從而能夠制造鉤部的方向朝向粘扣帶寬度方向的多個卡合元件配置在基板部上而成的成形粘扣帶。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2/0259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0-512174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制造具有鉤部朝向粘扣帶寬度方向的多個卡合元件的成形粘扣帶的情況下,如圖37所示,用于成形一個卡合元件的模腔空間99形成為跨著模輪的多張圓盤狀板a~k。

      可是,通常,用于成形成形粘扣帶的模輪如所述那樣是通過將多張圓盤狀板層疊起來而形成的,在各圓盤狀板的周緣部利用放電加工(電火花線切割加工)、激光加工等形成有模腔空間,該模腔空間具有與卡合元件的形狀、其他部位的形狀相對應的規(guī)定形狀。

      但是,在利用放電加工、激光加工等在圓盤狀板形成規(guī)定形狀的模腔空間的情況下,卡合元件等成形部位的形狀非常小,因此,如果不使用加工精度高的裝置,則形成于各板的模腔空間的位置容易發(fā)生偏移、或模腔空間的尺寸容易出現(xiàn)誤差。另一方面,若使用加工精度高的裝置,則存在導致制造成本增大這樣的問題。

      并且,在將周緣部形成有規(guī)定形狀的模腔空間的多張圓盤狀板層疊起來形成模輪的情況下,還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在圓盤狀板的位置相對于其他的圓盤狀板沿板周向偏移了的狀態(tài)下進行層疊。

      因此,如圖37所示,在利用用于成形一個卡合元件的模腔空間99以跨著多張圓盤狀板a~k的方式形成的模輪來制造成形粘扣帶的情況下,如所述那樣,若在圓盤狀板a~k形成模腔空間99時模腔空間99發(fā)生位置偏移、尺寸誤差、或者在一個以上的圓盤狀板的位置沿板周向偏移了的狀態(tài)下進行層疊,則會在該模腔空間99的模腔面形成成為倒勾(日文:アンダーカット)的凹凸部。在此,倒勾是在成形加工中在自模具取出成形品(脫模)時僅在開模方向上無法順利地脫模的形狀。

      例如,假設為在圖37中板e的模腔面的位置偏移為假想線那樣的情況,則板e的模腔面的位置偏移的部分相對于板f的模腔面突出,因此成為倒勾。

      因而,在利用具有這樣的模腔空間的模輪制造成形粘扣帶時,會發(fā)生如下問題:成形的卡合元件無法自模腔空間脫出、卡合元件的局部斷開、被拉斷、卡合元件發(fā)生變形以及伴隨于此產(chǎn)生的卡合元件的強度降低等,導致成形粘扣帶的品質(zhì)降低。

      本發(fā)明是鑒于所述以往的問題而做成的,其具體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卡合元件的鉤部沿著粘扣帶寬度方向(機械橫斷方向)延伸的成形粘扣帶,該成形粘扣帶具有這樣的形態(tài):即使在模輪的圓盤狀板形成模腔空間時模腔空間發(fā)生位置偏移、尺寸誤差、或者在圓盤狀板的位置沿板周向偏移了的狀態(tài)下進行層疊,也能夠在自模腔空間脫模時不發(fā)生損傷、變形而穩(wěn)定地成形具有規(guī)定強度的卡合元件。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達到所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成形粘扣帶具有作為基本結構的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延伸的平板狀的基板部和配置在所述基板部的至少一表面的多個鉤狀卡合元件,各卡合元件具有自所述基板部豎立設置的柱部和自所述柱部的側面向粘扣帶寬度方向的一側延伸的鉤部,該成形粘扣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元件具有以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基準面為邊界的窄幅頂端部和加寬部,該窄幅頂端部至少包括所述鉤部,該加寬部僅包括所述柱部,在所述邊界,所述窄幅頂端部的所述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加寬部的所述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

      特別是,優(yōu)選的是,在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中,所述邊界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配置在從將所述柱部與所述鉤部劃分開的劃分位置到所述柱部的頂端面的與所述鉤部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端緣位置為止的范圍內(nèi)。

      并且,優(yōu)選的是,所述邊界配置在將所述柱部與所述鉤部劃分開的劃分位置,整個所述柱部由所述加寬部形成,整個所述鉤部由所述窄幅頂端部形成。

      而且,優(yōu)選的是,所述基準面由平面形成,并且配置在所述卡合元件的所述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前后兩側。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所述基準面配置在所述卡合元件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下兩側,所述窄幅頂端部的頂端面的高度位置隔著所述邊界低于所述加寬部的頂端面的高度位置。

      優(yōu)選的是,在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中,所述柱部形成為在所述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隨著朝向頂端面去而逐漸減小。

      并且,優(yōu)選的是,所述鉤部的下端面被配置為與所述基板部的表面所成的角度為0°以上且50°以下。

      優(yōu)選的是,在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中,配置于一個所述基板部的全部的所述卡合元件的所述鉤部均自所述柱部向所述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同一個方向延伸。

      并且,優(yōu)選的是,在一個所述柱部設有一個所述鉤部或多個所述鉤部。

      而且,優(yōu)選的是,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具有第1粘扣帶部、第2粘扣帶部和彎折片部,該第1粘扣帶部具有所述基板部和多個所述卡合元件,該第2粘扣帶部具有所述基板部和多個所述卡合元件,該彎折片部連結在所述第1粘扣帶部和所述第2粘扣帶部之間,并且具有能夠相對于所述第1粘扣帶部和所述第2粘扣帶部彎折的撓性,配置于所述第1粘扣帶部的各卡合元件的所述鉤部和配置于所述第2粘扣帶部的各卡合元件的所述鉤部均自所述柱部向所述彎折片部側延伸。

      發(fā)明的效果

      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具有在粘扣帶長度方向(機械方向)上較長的基板部和配置在基板部的至少一表面的多個卡合元件,各卡合元件具有自基板部豎立設置的柱部和自柱部的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的側面(端面)沿粘扣帶寬度方向(機械橫斷方向)延伸的鉤部。

      并且,卡合元件具有以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和卡合元件的高度方向的基準面(邊界面)為邊界的加寬部和窄幅頂端部,該加寬部配置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僅包括柱部,該窄幅頂端部配置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另一側,在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元件寬度尺寸)小于加寬部的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至少包括鉤部。特別是,卡合元件的窄幅頂端部形成為在邊界處的元件寬度尺寸小于加寬部在邊界處的元件寬度尺寸。在該情況下,加寬部與窄幅頂端部之間的邊界沿著卡合元件的高度方向配置在與模輪的圓盤狀板之間的分型線相對應的位置。

      采用這樣的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即使在模輪的圓盤狀板形成模腔空間時在各板發(fā)生模腔空間的位置偏移、尺寸誤差、或者在板的位置沿板周向偏移了的狀態(tài)下層疊多張板,也會因為卡合元件的元件寬度尺寸隔著與分型線相對應地形成的邊界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不同而能夠利用形成于邊界的基準面吸收所述那樣的模腔空間的位置偏移、尺寸誤差或者板在周向上的層疊錯位。

      由此,與粘扣帶寬度方向(機械橫斷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倒勾難以因模腔空間的位置偏移等而形成于模輪。因而,在利用模輪成形具有所述那樣的形態(tài)的成形粘扣帶時,難以發(fā)生卡合元件無法自模腔空間脫出、卡合元件的局部斷開、或被拉斷、卡合元件發(fā)生變形以及伴隨于此產(chǎn)生的卡合元件的強度降低等那樣的由于形成倒勾而引起的問題。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使各卡合元件具有規(guī)定的形狀,由此,能夠使成形粘扣帶的品質(zhì)穩(wěn)定,并且能夠提高成品率,謀求削減成本。

      而且,卡合元件的整個鉤部由元件寬度尺寸較小的窄幅頂端部形成,因此,在例如將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如后述的實施例所說明的那樣安裝于被形成于墊體的槽部的側壁部并使設于墊體的表皮材料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卡合于該成形粘扣帶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使窄幅的鉤部貫穿于環(huán)狀卡合元件,由此,能夠容易并且穩(wěn)定地使具有相對應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的雌型卡合元件卡合并固定于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而且,在將相對應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自本發(fā)明的鉤狀卡合元件卸下時,容易容許元件寬度尺寸較小的鉤部的彈性變形,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環(huán)狀卡合元件的卸下操作。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使元件寬度尺寸在加寬部與窄幅頂端部之間變化的邊界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設定在從將柱部與鉤部劃分開的劃分位置到柱部的頂端面的與鉤部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端緣位置為止的范圍內(nèi)的任意位置。通過像這樣設定邊界的位置,從而能夠防止在模輪的負責卡合元件的成形的圓盤狀板的加工中形成倒勾,并且能夠容易且穩(wěn)定地進行該圓盤狀板的加工。

      特別是,在本發(fā)明中,加寬部與窄幅頂端部之間的所述邊界沿著將柱部與鉤部劃分開的劃分位置配置。在該情況下,卡合元件的整個柱部由加寬部形成,整個鉤部由經(jīng)由邊界自加寬部延伸的窄幅頂端部形成。

      由此,柱部較粗,形成得比較牢固,因此,即使在使相對應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卡合于本發(fā)明的鉤狀卡合元件的狀態(tài)下對表皮材料施加張力,也能夠利用較粗的柱部穩(wěn)定地支承并維持相對應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并且,支承環(huán)狀卡合元件的鉤狀卡合元件(特別是柱部)不易發(fā)生變形、破損等。而且,整個柱部由加寬部形成,整個鉤部由窄幅頂端部形成,從而還能夠使卡合元件的美觀性良好,能夠提高成形粘扣帶的外觀品質(zhì)。

      在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的卡合元件中,配置于邊界的基準面由平面形成,并且,該基準面配置在卡合元件的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前后兩側。邊界具有這樣的前后的基準面,從而在使用模輪的成形粘扣帶的成形中,即使發(fā)生所述那樣的模腔空間的位置偏移、尺寸誤差或者板的層疊錯位,也能夠有效地防止發(fā)生由于形成倒勾而引起的各種問題,能夠使成形粘扣帶的品質(zhì)穩(wěn)定。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卡合元件中,配置于邊界的基準面配置在卡合元件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下兩側。在該情況下,與基板部的上表面平行地形成的窄幅頂端部的頂端面的高度位置被設定為隔著邊界低于加寬部的頂端面的高度位置。由此,在利用具有多張圓盤狀板的模輪進行成形粘扣帶的成形時,即使模腔空間發(fā)生位置偏移、尺寸誤差,也會因為難以在板之間的分型線上形成卡合元件的高度方向上的倒勾而能夠有效地防止發(fā)生由于形成倒勾而引起的所述那樣的各種問題。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將卡合元件的窄幅頂端部的頂端面設定在與加寬部的頂端面相同的高度位置。

      此外,在本發(fā)明的卡合元件中,柱部形成為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隨著朝向頂端面去而逐漸減小。通過像這樣形成卡合元件,從而在利用模輪成形成形粘扣帶時,使柱部的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逐漸減小的傾斜面成為脫模斜面(日文:抜き勾配),因此能夠容易地自模輪的模腔空間脫出卡合元件。

      而且,在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中,鉤部的下端面與基板部的表面所成的角度被設定為0°以上且50°以下。由此,在使作為卡合對象的雌型卡合構件卡合于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時,能夠容易地使本發(fā)明的鉤狀卡合元件的鉤部貫穿于環(huán)狀卡合元件,并且,在將卡合于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的雌型卡合構件卸下時,能夠容易地自環(huán)狀卡合元件脫出本發(fā)明的鉤狀卡合元件的鉤部。因此,能夠提高成形粘扣帶的操作性(使用便利性),能夠提高利用成形粘扣帶使不同的構件彼此(例如墊體和表皮材料)卡合的操作或分離的操作的效率性。

      而且,如所述那樣,容易自環(huán)狀卡合元件脫出本發(fā)明的鉤狀卡合元件的鉤部,從而能夠將鉤狀卡合元件的鉤部和環(huán)狀卡合元件彼此受到的損傷抑制得較小,因此能夠提高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的耐久性、作為卡合對象的雌型卡合構件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中,配置于一個基板部的全部的卡合元件的鉤部均自柱部向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同一個方向延伸。由此,在使具有多個環(huán)狀卡合元件的雌型卡合構件卡合于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時,使環(huán)狀卡合元件相對于成形粘扣帶自鉤部的延伸方向側向與鉤部的延伸方向側相反的一側沿著粘扣帶寬度方向移動,從而能夠容易地使本發(fā)明的卡合元件的鉤部貫穿于環(huán)狀卡合元件,能夠順利地將雌型卡合構件卡合于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

      而且,在使雌型卡合構件卡合于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之后,即使向與鉤部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側拉拽雌型卡合構件,也能夠穩(wěn)定地維持成形粘扣帶與雌型卡合構件之間的卡合狀態(tài)。另一方面,在使雌型卡合構件卡合于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之后使雌型卡合構件朝向鉤部的延伸方向沿著粘扣帶寬度方向移動,從而能夠容易地自環(huán)狀卡合元件拔下本發(fā)明的卡合元件的鉤部,能夠順利地使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與雌型卡合構件分離。

      而且,在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中,在一個柱部既可以設置一個鉤部也可以設置多個鉤部。通過像這樣在一個柱部設置一個或多個鉤部,從而能夠使具有多個環(huán)狀卡合元件的雌型卡合構件穩(wěn)定地卡合于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

      而且,本發(fā)明的成形粘扣帶具有第1粘扣帶部、第2粘扣帶部和彎折片部,該第1粘扣帶部具有基板部和多個卡合元件,該第2粘扣帶部具有基板部和多個所述卡合元件,該彎折片部連結在第1粘扣帶部和第2粘扣帶部之間,并且具有能夠相對于第1粘扣帶部和第2粘扣帶部彎折的撓性。并且,配置于第1粘扣帶部的各卡合元件的鉤部和配置于第2粘扣帶部的各卡合元件的鉤部均自柱部向彎折片部側延伸。

      如利用后述的實施例說明的那樣,具有這樣的形態(tài)的成形粘扣帶特別適合用于下述情況:將成形粘扣帶安裝在被形成于墊體的槽部的側壁部,將設于墊體的表皮材料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插入墊體的槽部內(nèi)并使其與所述成形粘扣帶卡合。

      即,對于所述那樣的成形粘扣帶,能夠在利用模具發(fā)泡成形所述那樣的墊體時,以成形粘扣帶的彎折片部相對于第1粘扣帶部和第2粘扣帶部彎折的狀態(tài)將成形粘扣帶的彎折片部保持在被設于模具的粘扣帶保持部的頂端面(第1保持部),并且,使成形粘扣帶的第1粘扣帶部和第2粘扣帶部緊密貼合于該粘扣帶保持部的側壁部(第2保持部)地進行保持。由此,能夠將彎折片部用作定位部,將成形粘扣帶相對于模具穩(wěn)定保持在規(guī)定位置。

      另外,如所述那樣,在將成形粘扣帶保持于模具的粘扣帶保持部的狀態(tài)下進行墊體的發(fā)泡成形,從而能夠將成形粘扣帶的第1粘扣帶部和第2粘扣帶部以鉤狀卡合元件暴露在槽部內(nèi)的狀態(tài)配置在被形成于墊體的槽部的左右側壁部,因此能夠確??ê显钠谕目ê狭?,使具有多個環(huán)狀卡合元件的表皮材料穩(wěn)定地卡合于該成形粘扣帶。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II-II線的剖視圖。

      圖3是放大該成形粘扣帶的卡合元件并從鉤部側觀察到的圖。

      圖4是從鉤部側的傾斜方向觀察該卡合元件而得到的立體圖。

      圖5是從與鉤部側相反的一側的傾斜方向觀察該卡合元件而得到的立體圖。

      圖6是利用與粘扣帶長度方向正交的剖面表示該成形粘扣帶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圖7是示意性地說明成形粘扣帶的成形工序的說明圖。

      圖8是示意性地說明用于成形成形粘扣帶的模輪的形態(tài)的示意圖。

      圖9是表示形成于模輪的周面的卡合元件用的模腔空間的示意圖。

      圖10是表示模輪的卡合元件用的模腔空間的附近的與周向正交的剖面的剖視圖。

      圖11是說明第2板的模腔空間相對于第1板的模腔空間的位置關系的說明圖。

      圖12是說明將該成形粘扣帶安裝于模具的粘扣帶保持部的操作的說明圖。

      圖13是表示該成形粘扣帶保持于模具的粘扣帶保持部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14是表示與該成形粘扣帶一體化的墊體以及粘附于該墊體的表皮材料的剖視圖。

      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第1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卡合元件的立體圖。

      圖16是從粘扣帶長度方向側觀察該卡合元件而得到的示意圖。

      圖17是從鉤部側觀察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第2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卡合元件而得到的圖。

      圖18是從粘扣帶長度方向側觀察該卡合元件而得到的示意圖。

      圖19是從鉤部側觀察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第3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卡合元件而得到的圖。

      圖20是從鉤部側觀察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第4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卡合元件而得到的圖。

      圖21是從粘扣帶長度方向側觀察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第5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卡合元件而得到的示意圖。

      圖22是放大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第6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23是利用與粘扣帶長度方向正交的剖面表示該第6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圖24是利用與粘扣帶長度方向正交的剖面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第7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圖2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

      圖26是圖25所示的XXVI-XXVI線的剖視圖。

      圖2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

      圖2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

      圖29是圖28所示的XXIX-XXIX線的剖視圖。

      圖30是表示該成形粘扣帶保持于模具的粘扣帶保持部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3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

      圖32是說明該成形粘扣帶的使用例的剖視圖。

      圖33是說明該成形粘扣帶的另一使用例的剖視圖。

      圖34是說明該成形粘扣帶的又一使用例的剖視圖。

      圖35是表示以往的成形粘扣帶的立體圖。

      圖36是示意性地說明以往的成形粘扣帶的成形工序的說明圖。

      圖37是表示以往的成形粘扣帶成形用模輪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列舉實施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另外,本發(fā)明不受以下要說明的實施方式任何限定,只要與本發(fā)明實質(zhì)上具有相同的結構并且取得同樣的作用效果,則能夠進行多種變更。例如,在以下的各實施例中,配置于粘扣帶部的鉤狀卡合元件的個數(shù)、配置位置以及安裝間距等并不特別限定,能夠任意地變更。

      實施例1

      圖1是表示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II-II線的剖視圖。圖3是放大卡合元件并從鉤部側觀察到的圖,圖4和圖5是表示卡合元件的立體圖。圖6是利用與粘扣帶長度方向正交的剖面表示成形粘扣帶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對于成形粘扣帶,粘扣帶長度方向或前后方向是在成形成形粘扣帶的工序中沿著成形粘扣帶連續(xù)地成形的方向(機械方向)的方向,特別是將在觀察圖1時的上方側的方向作為前方,將其反方向作為后方。并且,換而言之,粘扣帶長度方向也可以說是在與成形粘扣帶一體化的墊體中與形成于該墊體的表面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的長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在該情況下,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的長度方向是與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的槽寬方向和槽深方向正交的方向。

      對于成形粘扣帶,粘扣帶寬度方向或左右方向是與粘扣帶長度方向正交且沿著成形粘扣帶的基板部的方向,并且,也可以說是與機械方向正交的機械橫斷方向。特別是將觀察圖1時的左側方向和右側方向分別作為左方和右方。

      對于成形粘扣帶,粘扣帶高度方向或上下方向是與粘扣帶長度方向正交且與成形粘扣帶的基板部正交的方向。特別是將觀察圖1時的紙面跟前側的方向作為上方,將其反方向作為下方。

      圖1所示的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如后述那樣是通過使用具有模輪51的制造裝置50對在熱塑性樹脂中混入磁性體(磁性顆粒)而成的材料進行成形而制造成的,在制造裝置50的機械方向(輸送成形粘扣帶1的方向)上形成得較長。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成形粘扣帶1的材質(zhì)并無特別限定,可以使用具有彈力的材質(zhì)、例如聚酯、尼龍、聚丙烯等熱塑性樹脂或者在這些熱塑性樹脂中含有熱塑性彈性體的組合物等。

      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具有配置在左側且在粘扣帶長度方向(機械方向)上較長的第1粘扣帶部20a、配置在左側且在粘扣帶長度方向上較長的第2粘扣帶部20b以及配置在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之間的整個范圍內(nèi)的彎折片部30。

      在本實施例1中,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具有在第1粘扣帶部20a、第2粘扣帶部20b和彎折片部30保持為沿著寬度方向筆直的直線狀的形態(tài)時以彎折片部30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為基準彼此對稱的形狀。

      因而,對于本實施例1的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主要說明配置在彎折片部30的左側的一第1粘扣帶部20a,對于另一第2粘扣帶部20b,使用與第1粘扣帶部20a的附圖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進行圖示,而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在本實施例1中,第1粘扣帶部20a自彎折片部30的左側緣部沿粘扣帶寬度方向延伸。該第1粘扣帶部20a具有:基板部21,其為平板狀;雄型卡合元件40,其呈鉤狀,具有多個,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上表面(第1面),用于形成卡合區(qū)域23;橫防壁部(第1防壁部)24,其沿寬度方向豎立設置在基板部21的卡合區(qū)域23之間;外側縱防壁部(第2防壁部)25,其沿著長度方向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與彎折片部30側相反的一側的端緣部(外側端緣部);以及內(nèi)側縱防壁部(第3防壁部)26,其沿著長度方向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靠彎折片部30側的端緣部(內(nèi)側端緣部)。

      第1粘扣帶部20a的基板部21具有在從上方或下方(高度方向側)觀察該第1粘扣帶部20a時呈矩形狀的厚度較薄的平板狀的形態(tài)。并且,整個基板部21的板厚被設定為恒定的大小。

      在本實施例1中,基板部21的上表面(第1面)和下表面(第2面)形成為平坦面。另外,在本發(fā)明中,能夠在例如基板部21的下表面設置彼此平行的多個凹槽部或凸條部。通過設置這樣的多個凹槽部或凸條部,從而在成形粘扣帶1如后述那樣在墊體(發(fā)泡體)10發(fā)泡成形時與該墊體(發(fā)泡體)10一體化時(參照圖14),能夠增大粘扣帶構件的基板部21的下表面與墊體10之間的接觸面積,提高成形粘扣帶1相對于墊體10的粘合強度。

      如圖3~圖6所示,配置于第1粘扣帶部20a的各卡合元件40具有自基板部21的上表面向上方立起的柱部41以及自柱部41的側面的上方側沿粘扣帶寬度方向延伸的鉤部42。

      柱部41具有:內(nèi)側面41a,其配置在鉤部42的下方,朝向鉤部42的延伸方向;外側面41b,其配置在柱部41的與內(nèi)側面41a相反的一側,朝向基板部21的外側端緣部側;前端面41c和后端面41c,其朝向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端面(頂端面)41d,其配置在柱部41的上端部,朝向上方。并且,柱部41的與基板部21連結的底面形成為大致矩形狀。

      在此,柱部41的上端面(頂端面)41d是在離基板部21最遠的位置朝向上方配置的面。在該情況下,柱部41的上端面41d配置于比鉤部4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柱部的上端面例如與鉤部的上端面以彼此之間未形成有臺階、彎曲等的方式形成為連續(xù)的一個面的情況下,柱部41的上端面(頂端面)41d是柱部側的配置在與鉤部的上端面相同的高度位置的面,或者是柱部的與鉤部的上端面形成單一平面的部分的面。

      柱部41的底面與上端面41d之間的粘扣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H為卡合元件4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在本實施例1中,全部的卡合元件40的高度尺寸H均被設定為0.3mm以上且3.5mm以下、優(yōu)選0.45mm以上且2.0mm以下的恒定的大小。

      另外,在該情況下,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高度尺寸H被設定為與成形粘扣帶1的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的高度尺寸相同的大小。由此,在后述那樣的墊體10的發(fā)泡成形工序中,在將成形粘扣帶1保持于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時,能夠使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各防壁部24~26的上表面不受卡合元件40妨礙地與粘扣帶保持部15a穩(wěn)定地緊密貼合。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將卡合元件40的高度尺寸H設定得比成形粘扣帶1的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的高度尺寸小。

      柱部41的內(nèi)側面41a具有:第1內(nèi)側面,其配置在柱部41的下端部,形成為凹面狀;以及第2內(nèi)側面,其與第1內(nèi)側面連續(xù)地向上方延伸,形成為與上下方向平行的平面狀。其中,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是,配置在鉤部42的下方的內(nèi)側面41a整體形成為凹面狀或平面狀。

      柱部41的外側面41b形成為相對于上下方向而言向鉤部42側傾斜的平面狀,柱部41的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元件長度尺寸)隨著朝向上方去而逐漸減小。在此,柱部41的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是柱部41的外側面41b與柱部41的內(nèi)側面41a以及沿著后述的邊界45形成的第1基準面、第2基準面(第1邊界面、第2邊界面)46、47之間的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

      柱部41的前端面41c和后端面41c形成為以柱部41的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為基準相互對稱的平面。并且,柱部41的前端面41c和后端面41c以柱部41的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元件寬度尺寸)隨著朝向上方去而逐漸減小的方式相對于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傾斜地形成。

      在該情況下,如圖3所示,柱部41的前端面41c和后端面41c相對于上下方向而言的傾斜角度θ1被設定為5°以上且20°以下、優(yōu)選10°以上且15°以下。通過使傾斜角度θ1為5°以上(特別是10°以上),能夠穩(wěn)定地形成將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自模輪51脫出時的脫模斜面。

      并且,通過使傾斜角度θ1為20°以下(特別是15°以下),能夠防止柱部41的上端部的元件寬度尺寸過小,能夠穩(wěn)定地確保柱部41的強度。另外,在本實施例1中,柱部41的上端部的元件寬度尺寸W被設定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優(yōu)選0.2mm以上且2.0mm以下。

      配置于第1粘扣帶部20a的全部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均自柱部41的上端部分朝向彎折片部30側地向沿著粘扣帶寬度方向的同一方向延伸。在該情況下,鉤部42借助后述的第2基準面47自比柱部41的頂端面的高度位置低的部分向粘扣帶寬度方向延伸。另外,配置于第2粘扣帶部20b的全部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也自柱部41的上端部分朝向彎折片部30側地向沿著粘扣帶寬度方向的同一方向延伸。

      因而,配置于第1粘扣帶部20a的一個基板部21的全部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的延伸方向與配置于第2粘扣帶部20b的一個基板部21的全部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的延伸方向是鉤部42彼此相對的相反的方向。

      另外,對于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鉤部42的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L、即柱部41與鉤部42的頂端之間的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L被設定為0.2mm以上且3.0mm以下、優(yōu)選0.3mm以上且1.5mm以下。

      本實施例1的鉤部42具有:下端面42a,其形成為與柱部41的內(nèi)側面41a平滑地連續(xù);上端面42b,其配置為與基板部21的上表面平行;前端面42c和后端面42c,其朝向粘扣帶長度方向;以及頂端面42d,其呈曲面狀地形成于鉤部42的頂端部。在此,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是具有下端面42a的部分,該下端面42a為與基板部21的上表面相對的面。即,在卡合元件40的柱部41未形成有與基板部21的上表面相對的面,在本發(fā)明中,在卡合元件40中,將自柱部41沿粘扣帶寬度方向延伸且具有與基板部21的上表面相對的面的部分作為鉤部42。

      該鉤部42的頂端面42d形成為自上端面41d至下端面42a連續(xù)的彎曲面。并且,鉤部42形成為該鉤部42的上端面42b與下端面42a之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隨著自鉤部42的與柱部41連接的基端部朝向鉤部頂端去而逐漸減小。

      在該情況下,鉤部42的下端面42a具有:第1下端面,其與柱部41的內(nèi)側面41a連續(xù),形成為凹面狀;以及第2下端面,其自該第1下端面連續(xù)至鉤部42的頂端面42d,形成為平面狀,下端面42a的面形狀與例如所述的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以往的鉤狀卡合元件不同。

      即,在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以往的鉤狀卡合元件的情況下,鉤部的下端面的面形狀形成為鉤部的中間部最凹陷,以容易保持環(huán)狀卡合元件,鉤部的頂端部配置在比鉤部的中間部低的高度位置。

      相對于此,在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情況下,如后述那樣,作為卡合對象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基本上利用柱部41保持,因此鉤部42的下端面42a沒有像以往那樣形成為鉤部42的中間部最凹陷,而是形成為下端面42a的高度位置隨著自鉤部42的基端部朝向頂端部去而逐漸升高(或者為同一高度)。在該情況下,本實施例1的鉤部42的平面狀的第2下端面42a被配置為相對于基板部21的上表面而言形成的角度θ2為0°以上且50°以下、優(yōu)選10°以上且35°以下。

      通過形成具有這樣的下端面42a的鉤部42,如后述那樣,在使具有多個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的雌型卡合構件13卡合于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時(參照例如圖14),能夠容易地使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貫穿于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并且,在使卡合于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的雌型卡合構件13相對于成形粘扣帶1沿粘扣帶寬度方向移動而將其卸下時,能夠容易地自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脫出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

      鉤部42的上端面42b自柱部41沿著粘扣帶寬度方向與基板部21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該鉤部42的上端面42b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借助臺階配置于比上端面41d的在柱部41的靠鉤部42側的端部(內(nèi)側端部)處的部分的高度位置低的位置。

      在該情況下,配置在柱部41的上端面41d與鉤部42的上端面42b之間的臺階具有基準面(第2基準面)47,該基準面(第2基準面)47與上下方向平行,且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被配置在與后述的加寬部43與窄幅頂端部44之間的邊界45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其中,本實施例1的邊界45的位置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與將柱部41與鉤部42劃分開的劃分位置相同。在該情況下,第2基準面47也可以稱作第2邊界面47。

      鉤部42的前端面42c和后端面42c形成為以鉤部42的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為基準相互對稱的平面。并且,鉤部42的前端面42c和后端面42c形成為以鉤部42的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元件寬度尺寸)隨著朝向頂端部去而逐漸減小(頂端細)的方式相對于粘扣帶寬度方向傾斜。

      在該情況下,鉤部42的前端面42c和后端面42c相對于粘扣帶寬度方向而言的傾斜角度被設定為5°以上且20°以下、優(yōu)選10°以上且15°以下。通過使該傾斜角度為5°以上(特別是10°以上),能夠穩(wěn)定地形成將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自模輪51脫出時的脫模斜面。并且,通過使鉤部42的前端面41c和后端面41c這兩者的傾斜角度為20°以下(特別是15°以下),能夠防止鉤部42的頂端部的元件寬度尺寸過小,能夠穩(wěn)定地確保鉤部42的強度。

      另外,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具有使卡合元件40的元件寬度尺寸(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沿著鉤部42的延伸方向減小的邊界(尺寸邊界部)45,使該元件寬度尺寸變化的邊界45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上下方向)配置。

      而且,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具有:加寬部43,其自邊界45配置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基板部21的外側端緣部側),用于確保元件寬度尺寸較大;以及窄幅頂端部44,其自邊界45配置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另一側(彎折片部30側),自加寬部43沿粘扣帶寬度方向延伸,其元件寬度尺寸小于加寬部43的元件寬度尺寸。

      特別是,在本實施例1的情況下,整個柱部41由元件寬度尺寸較大的加寬部43形成,并且整個鉤部42由窄幅頂端部44形成,邊界45設定在將柱部41與鉤部42劃分開的劃分位置。在該情況下,窄幅頂端部44在邊界45上的部分的元件寬度尺寸被設定為小于加寬部43在邊界45上的部分的元件寬度尺寸。

      而且,柱部41(加寬部43)與鉤部42(窄幅頂端部44)之間的邊界45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被設定在與柱部41的內(nèi)側面41a的上端側(即,內(nèi)側面41a的與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的第2內(nèi)側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另外,在本實施例1中,在圖6中的剖視圖中,在使邊界45向高度方向的下方延長時配置在比該邊界45的延長線靠柱部41的外側面41b側的部分被稱作柱主體部48,并且,配置在比該邊界45的延長線靠柱部41的內(nèi)側面41a側的部分被稱作下擺部49。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如后述那樣,也能夠使加寬部43與窄幅頂端部44之間的沿著上下方向的邊界45的位置相比本實施例1的情況而言向柱部41的外側面41b側偏移(參照圖15和圖16所示的實施例1的第1變形例)。在該情況下,柱部41的比邊界45靠外側面41b側的部分(柱部41的局部)由加寬部43形成,柱部41的比邊界45靠內(nèi)側面41a側的部分(柱部41的其余部分)以及整個鉤部42由窄幅頂端部44形成。

      在本實施例1中,在柱部41與鉤部42之間的邊界45,與粘扣帶長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平行的基準面(第1基準面)46配置于鉤部42的左右兩側。在此,基準面(第1基準面)46也可以稱作邊界面(第1邊界面)46。并且,柱部41的元件寬度尺寸的中心部的位置與鉤部42的元件寬度尺寸的中心部的位置配置在同一直線上。

      這樣,使鉤部42的元件寬度尺寸借助邊界45的第1基準面46而小于柱部41的元件寬度尺寸,而且,如所述那樣,鉤部42的上端面41d借助基準面(第2基準面)47而配置在比柱部41的上端面41d低的高度位置,由此,如后述那樣,在利用模輪51成形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的情況下,即使例如模腔空間發(fā)生位置偏移、尺寸誤差或者板在周向上的層疊發(fā)生錯位,也難以在成形卡合元件40的模腔面(特別是,要成為柱部41與鉤部42之間的邊界45的模腔面)形成與粘扣帶寬度方向(機械橫斷方向)正交的倒勾。由此,能夠有效地防止發(fā)生卡合元件40的局部斷開、被拉斷、卡合元件40發(fā)生變形、伴隨于此產(chǎn)生的卡合元件40的強度降低等起因于倒勾的各種問題。

      另外,卡合元件40的柱部41整體由加寬部43形成,從而能夠提高柱部41的剛性和強度。因此,如后述那樣,柱部41能夠穩(wěn)定地保持作為卡合對象的雌型卡合構件13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并且即使柱部41經(jīng)由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受到拉力,柱部41也難以發(fā)生變形、破損。

      此外,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整體由窄幅頂端部44形成,由此,在使雌型卡合構件13卡合于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時,能夠容易地使鉤部42貫穿于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

      另一方面,在使卡合于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的雌型卡合構件13沿粘扣帶寬度方向移動而將其卸下時,雌型卡合構件13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不易卡止于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能夠順利地拔下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

      由此,即使反復進行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與雌型卡合構件13之間的裝卸,也能夠將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雌型卡合構件13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所受到的損傷抑制得較小,能夠分別提高成形粘扣帶1和雌型卡合構件13的耐久性。

      具有所述那樣的形態(tài)的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以規(guī)定的安裝間距或規(guī)定的形成密度排列配置在一個卡合區(qū)域23內(nèi),以在該卡合元件40與作為卡合對象的雌型卡合構件13之間得到適當?shù)目ê狭Γ撘粋€卡合區(qū)域23是由在基板部21的上表面沿粘扣帶寬度方向配置的前后一對橫防壁部24以及沿粘扣帶長度方向配置的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圍成的。

      特別是,在本實施例1的情況下,沿長度方向排列的卡合元件40的列(卡合元件列)以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排成3列的方式形成在外側縱防壁部25與內(nèi)側縱防壁部26之間。在該情況下,配置在內(nèi)側縱防壁部26側的第1列的卡合元件列和配置在外側縱防壁部25側的第3列的卡合元件列以各卡合元件40的位置彼此對應的方式形成,并且第1列和第3列這兩列的卡合元件列與配置在兩者之間的第2列的卡合元件列以卡合元件40的位置在長度方向上彼此錯開的方式形成。因此,在本實施例1的卡合區(qū)域23內(nèi),卡合元件40以在相鄰的卡合元件列之間為交錯的位置關系的方式配置。

      本實施例1的橫防壁部24沿粘扣帶長度方向隔開規(guī)定間隔地配置,在各橫防壁部24同與該橫防壁部24在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相鄰的橫防壁部24之間均形成有所述卡合區(qū)域23。并且,各橫防壁部24由沿著粘扣帶寬度方向連續(xù)的一個橫壁體形成。

      該橫防壁部24形成為自基板部21算起的高度尺寸具有恒定的大小,并且,橫防壁部24的前表面與后表面之間的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橫防壁部24的壁厚)也具有恒定的大小。在該情況下,橫防壁部24的高度尺寸被設定為與卡合元件40的高度尺寸H相同的大小。另外,如所述那樣,也可以將卡合元件40的高度尺寸H設定得比橫防壁部24的高度尺寸小。

      具有這樣的橫防壁部24,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成形粘扣帶1的剛性(特別是基板部21的剛性)。并且,在按規(guī)定長度尺寸切斷成形粘扣帶1進行使用時,利用配置在該被切斷后的成形粘扣帶1的最前端側和最后端側的橫防壁部24能夠防止在墊體10的發(fā)泡成形時發(fā)泡樹脂材料自粘扣帶長度方向進入卡合區(qū)域23內(nèi)。

      第1粘扣帶部20a的外側縱防壁部25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外側端緣部的上表面,并且,外側縱防壁部25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配置于在粘扣帶長度方向上彼此相鄰的橫防壁部24之間。在該情況下,外側縱防壁部25配置在自基板部21的外側端緣起稍微進入內(nèi)側(卡合區(qū)域23側)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1中,外側縱防壁部25形成為沿著長度方向的內(nèi)側防壁列25a和外側防壁列25b這兩列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并排。內(nèi)側防壁列25a配置在比外側防壁列25b靠卡合區(qū)域23側的位置。該內(nèi)側防壁列25a由沿著長度方向以規(guī)定的安裝間距間斷性地配置的5個縱壁體形成。

      并且,外側防壁列25b由沿著長度方向以規(guī)定的安裝間距間斷性地配置的6個縱壁體形成。在該情況下,內(nèi)側防壁列25a的縱壁體和外側防壁列25b的縱壁體配置為彼此的位置在粘扣帶長度方向上錯開,而交錯著。

      而且,配置于外側縱防壁部25的內(nèi)側防壁列25a和外側防壁列25b的各縱壁體形成為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狀和相同的尺寸。并且,各縱壁體的高度尺寸被設定為與卡合元件40的高度尺寸和橫防壁部24的高度尺寸相同的大小。

      外側縱防壁部25如所述那樣由多個縱壁體形成,由此,在墊體10的發(fā)泡成形時,能夠使外側縱防壁部25的各縱壁體的上表面與模具15的后述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緊密貼合,防止發(fā)泡樹脂材料越過外側縱防壁部25進入卡合區(qū)域23,并且與此同時能夠容易地向外側縱防壁部25的外側放出卡合區(qū)域23內(nèi)的空氣。

      第1粘扣帶部20a的內(nèi)側縱防壁部26形成為以卡合區(qū)域23的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為基準與該第1粘扣帶部20a的外側縱防壁部25對稱的形態(tài)。即,本實施例1的內(nèi)側縱防壁部26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與彎折片部30相鄰的內(nèi)側端緣部的上表面,并且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配置于在粘扣帶長度方向上彼此相鄰的橫防壁部24之間。在該情況下,內(nèi)側縱防壁部26配置在自基板部21的與彎折片部30連接的內(nèi)側端緣起稍微進入內(nèi)側(卡合區(qū)域23側)的位置。

      該內(nèi)側縱防壁部26形成為沿著長度方向的內(nèi)側防壁列26a和外側防壁列26b這兩列在粘扣帶寬度方向上并排。并且,內(nèi)側防壁列26a由沿著長度方向以規(guī)定的安裝間距間斷性地配置的5個縱壁體形成。外側防壁列26b由沿著長度方向以規(guī)定的安裝間距間斷性地配置的6個縱壁體形成。

      在該情況下,內(nèi)側防壁列26a的縱壁體和外側防壁列26b的縱壁體形成為彼此的位置在粘扣帶長度方向上錯開,而交錯著。其中,形成該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的各縱壁體與形成所述外側縱防壁部25的各縱壁體實質(zhì)上形成為同樣。因而,在本實施例1中,卡合元件40、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的各上端面以包含在同一平面內(nèi)的位置關系配置。

      連接在本實施例1的第1粘扣帶部20a與第2粘扣帶部20b之間的彎折片部30具有與第1粘扣帶部20a的基板部21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基板部21相同的長度尺寸(粘扣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該彎折片部30具有平板狀的基部31以及配置在基部31的靠第1粘扣帶部20a側和第2粘扣帶部20b側的端緣部的鉸鏈部32。

      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具有與第1粘扣帶部20a的基板部21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基板部21相同的厚度尺寸(高度尺寸),以具有一定程度的剛性,基部31自身形成為不易彎折?;?1的寬度方向上的尺寸以與墊體10的供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安裝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槽寬方向上的尺寸相對應的方式適當?shù)卦O定(參照圖14)。

      彎折片部30的鉸鏈部32是通過在彎折片部30的上表面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設置凹狀的槽部而形成的。該鉸鏈部32以比基部31小的厚度尺寸形成,從而具有比基部31高的撓性。

      彎折片部30借助左右鉸鏈部32與左右的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連結。因此,彎折片部30能夠相對于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以鉸鏈部32為中心彎折。換而言之,在觀察成形粘扣帶1的如圖2所示那樣的橫截面時,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能夠容易地相對于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以鉸鏈部32為中心向上方或下方旋轉地彎折。

      另外,在所述那樣的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的情況下,在用于形成成形粘扣帶1的合成樹脂(或者合成樹脂與彈性體的組合物)中混入由鐵、鈷、鎳等的合金形成的的磁性顆粒(磁性體)。特別是,在本實施例1中,將磁性顆粒均勻地混入包括卡合元件40、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的整個成形粘扣帶1。

      另外,混入的磁性顆粒的材質(zhì)只要是能被磁體磁性吸引的材料即可,并無特別限定。并且,磁性體可以不是顆粒狀,可以是通過粘接等將由例如鐵、鈷、鎳等的合金形成的具有磁性的金屬板、金屬線、金屬片固定在粘扣帶構件的局部。

      這樣,通過在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中混入磁性顆粒,從而在如后述那樣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由磁體構成的情況下,通過利用在該粘扣帶保持部15a的磁體與混入粘扣帶構件中的磁性顆粒之間產(chǎn)生的磁力,能夠將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穩(wěn)定地吸附固定于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

      另外,在本實施例1中,混入成形粘扣帶1中的磁性顆粒的混入?yún)^(qū)域如所述那樣分布于整個成形粘扣帶1,但在本發(fā)明中,只要至少在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與彎折片部30側相反的一側的外側端緣部的一部分區(qū)域混入有磁性顆粒,就能夠根據(jù)成形粘扣帶1的制造方法等而任意地變更磁性顆粒的混入?yún)^(qū)域。

      例如,能夠僅在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這兩者的外側端緣部以及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上設定磁性顆粒的混入?yún)^(qū)域,且是在整個長度方向上都設定磁性顆粒的混入?yún)^(qū)域,或者,僅在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這兩者的外側端緣部的區(qū)域設定磁性顆粒的混入?yún)^(qū)域,且是在整個長度方向上都設定磁性顆粒的混入?yún)^(qū)域等。

      在該情況下,配置于彎折片部30的磁性顆粒與配置于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磁性顆粒的混入目的不同。即,配置于彎折片部30的磁性顆粒如后述那樣用于相對于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對位。

      另一方面,配置于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磁性顆粒用于防止發(fā)泡樹脂流入卡合元件40的區(qū)域。因而,優(yōu)選混入彎折片部30中的磁性顆粒以彎折片部30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為基準左右對稱地配置。并且,優(yōu)選混入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中的磁性顆粒配置于各防壁部24~26或者各防壁部24~26的正下方的基板部21。

      具有所述那樣的結構的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例如如圖7所示那樣利用制造裝置50制造。

      該圖7所示的成形粘扣帶1的制造裝置50具有被驅動而向一方向旋轉的模輪51、與模輪51的周面相對地配置的熔融樹脂材料的連續(xù)擠出噴嘴52以及與模輪51的周面相對地配置在比連續(xù)擠出噴嘴52靠模輪5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位置的拾取輥53。

      在該制造裝置50所具有的模輪51的周面形成有成形用的模腔空間55,成形用的模腔空間55用于成形成形粘扣帶1的卡合元件40、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等。

      另外,如圖8所示,模輪51是通過將具有所需厚度的多張圓盤狀板56沿著模輪51的旋轉軸線方向重疊、層疊而形成為圓柱狀的。在圓盤狀板56的周緣部利用放電加工、激光加工、蝕刻加工等以往公知的技術與各板56的層壓位置相應地形成有規(guī)定的模腔空間55,該規(guī)定的模腔空間55具有要成形的卡合元件40等的形狀。

      特別是,如圖9和圖10所示,為了成形一個卡合元件40(卡合元件40的列),本實施例1的模輪51使用彼此鄰接地層疊起來的兩張圓盤狀板56a、56b。

      該兩張圓盤狀板56a、56b配置在模輪51的與成形粘扣帶1的供卡合元件40的列配置的位置相對應的機械橫斷方向上的位置。并且,在該兩張圓盤狀板56a、56b的周緣部的規(guī)定位置例如如圖7所示設有用于成形卡合元件40的模腔空間55和用于成形橫防壁部24的模腔空間55。

      這樣的用于成形卡合元件40的兩張圓盤狀板56a、56b中的一板56a(以下,稱作第1板56a)具有模腔空間55a,該模腔空間55a用于成形柱主體部48,該柱主體部48在卡合元件40的粘扣帶寬度方向(機械橫斷方向)上配置在比邊界45的位置靠柱部41的外側面41b側的位置。利用所述的各種加工方法,能夠容易地在第1板56a的周緣部形成該模腔空間55a。

      并且,兩張圓盤狀板56a、56b中的另一板56b(以下,稱作第2板56b)具有用于成形下擺部49的模腔空間55b和用于成形整個鉤部42的模腔空間55c,該下擺部49在卡合元件40的粘扣帶寬度方向(機械橫斷方向)上配置在比邊界45的位置靠柱部41的內(nèi)側面41a側的位置。并且,第1板56a與第2板56b之間的分型線57沿著卡合元件40的邊界45設置。

      在該情況下,在本實施例1中,如圖3和圖4所示,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窄幅頂端部44)借助邊界45的形成在鉤部42的左右兩側的第1基準面(第1邊界面)46而元件寬度尺寸形成得比柱部41(加寬部43)的元件寬度尺寸小,并且借助沿著邊界45形成在鉤部42的上方的第2基準面(第2邊界面)47而其上端面41d的高度位置形成得比柱部41(加寬部43)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低。即,鉤部42與柱部41利用包括第1基準面46和第2基準面47的臺階連結起來。

      在此,如圖11表示將第1板56a和第2板56b層疊起來的情況下的第2板56b的模腔空間55b、55c相對于第1板56a的模腔空間55a的位置關系那樣,配置在第2板56b的用于成形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的模腔空間55c的分模面58(含有分型線57的面)上的開口59c比配置在第1板56a的模腔空間55a的分模面58上的開口59a小且配置在該第1板56a的開口59a的內(nèi)側的區(qū)域內(nèi)。

      因而,在例如制作模輪51的工序中,在例如分別在第1板56a和第2板56b形成模腔空間55時,即使由于形成的模腔空間55的位置偏移、尺寸誤差或者在層疊多張圓盤狀板56時第1板56a與第2板56b的相對位置在板周向上發(fā)生了偏移,而第2板56b的用于成形鉤部42的模腔空間55c的開口59c的位置相對于第1板56a的模腔空間55a的開口59c在例如圖11中的假想線所示的范圍內(nèi)沿左右方向(板周向)、上下方向(板徑向)相對移動,也不會在第1板56a與第2板56b之間形成倒勾。

      因此,在成形粘扣帶1的成形工序中,能夠將在第1板56a和第2板56b的模腔空間55a~55c內(nèi)成形的卡合元件40自該模腔空間55a~55c脫出,并順利地拔下,能夠有效地防止例如卡合元件40無法自模腔空間55a~55c脫出、卡合元件40的局部斷開、被拉斷、卡合元件40發(fā)生變形以及伴隨于此產(chǎn)生的卡合元件40的強度降低等那樣的由于形成倒勾而引起的各種問題。因而,能夠穩(wěn)定地成形具有規(guī)定形狀的卡合元件40,由此,能夠使制造的成形粘扣帶1的品質(zhì)穩(wěn)定。

      另外,在本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情況下,在柱部41的柱主體部48與下擺部49之間未設置被配置在柱部41與鉤部42之間的邊界45上那樣的基準面46。因此,在例如第1板56a和第2板56b的模腔空間55a、55b發(fā)生位置偏移、尺寸誤差的情況、在第1板56a和第2板56b的相對位置在板周向上發(fā)生了偏移的狀態(tài)下組裝模輪51的情況下,第2板56b的用于成形下擺部49的模腔空間55b的開口59b的位置有時會相對于第1板56a的模腔空間55a的開口在左右方向(板周向)、上下方向(板徑向)上偏移。

      但是,在模輪51中,即使所述的兩個開口59a、59b的位置相對地偏移,也會因為第2板56b的用于成形下擺部49的模腔空間55b形成在模輪51的周面附近而能夠順利地自第1板56a和第2板56b的模腔空間55a~55c拔下成形的卡合元件40,而不會使其卡在第1板56a與第2板56b之間。

      并且,在使用圖7中的具有所述那樣的模輪51的制造裝置50制造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的情況下,首先,自連續(xù)擠出噴嘴52向模輪51的周面連續(xù)地擠出熔融的樹脂材料。此時,驅動模輪51向一方向旋轉,利用被擠出至該模輪51的周面的熔融樹脂材料,在連續(xù)擠出噴嘴52與模輪51之間成形成形粘扣帶1的基板部21、彎折片部30等,與此同時,利用形成于模輪51的周面部的成形用模腔空間55成形卡合元件40、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等。

      成形在模輪51的周面上的成形粘扣帶1通過承載于模輪51的周面,一邊冷卻一邊進行旋轉,從而被固化,之后,固化的成形粘扣帶1利用拾取輥53自模輪51的周面連續(xù)地剝下。

      此時,在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的情況下,各卡合元件40具有元件寬度尺寸較大的柱部41以及自柱部41借助邊界45以元件寬度尺寸小于柱部41的元件寬度尺寸的方式延伸的鉤部42,因此,如所述那樣,即使第1板56a和第2板56b的用于成形卡合元件40的模腔空間55發(fā)生位置偏移、尺寸誤差等,也能夠順利且穩(wěn)定地自模腔空間55拔下具有規(guī)定形狀的卡合元件40。

      接著,自模輪51剝下的在機械方向上為長條狀的成形粘扣帶1被輸送向未圖示的切斷部,利用該切斷部按規(guī)定長度切斷后回收,或者,保持長條狀的成形粘扣帶1的狀態(tài),利用回收輥等將該長條狀的成形粘扣帶1卷繞成卷狀后回收。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成形粘扣帶1的制造裝置、制造方法并無特別限定,能夠任意地變更。例如在本實施例1中,自連續(xù)擠出噴嘴52向旋轉的一個模輪51的周面連續(xù)地擠出熔融的樹脂材料,從而進行成形粘扣帶1的成形。

      但是,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是,設置上下一對成形輥:至少一成形輥是通過將多張圓盤狀板層疊起來而形成的,并且在該成形輥的周面部形成有規(guī)定模腔空間,自連續(xù)擠出噴嘴向該上下一對成形輥之間連續(xù)地擠出熔融的樹脂材料,從而進行成形粘扣帶1的成形。

      在發(fā)泡成形例如汽車的座位用座椅等的墊體(發(fā)泡體)10的同時,通過所述那樣制造成的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通過成形(雙色成形)與該墊體10的后述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一體化(參照圖14)。

      具體地說明,準備具有規(guī)定長度的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并且準備用于進行墊體10的發(fā)泡成形的成形用模具15。此時準備的模具15具有與要成形的墊體10的形狀相對應的模腔空間。

      例如如圖14所示,在成形的墊體10形成有表皮材料11的后述的被卡合插入片部12能夠插入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成形粘扣帶1固定于該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側壁部和槽底部。

      在該情況下,對于成形用模具15,例如如圖12所示,為了形成墊體10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并且在墊體10發(fā)泡成形時保持成形粘扣帶1,將粘扣帶保持部15a自模具15的用于形成墊體10的表面(外表面)的模腔面(內(nèi)壁面)15b向模腔空間內(nèi)突出設置。

      該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由釹磁體等磁體構成。并且,粘扣帶保持部15a與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形狀相匹配地形成為在槽長方向上較長。而且,粘扣帶保持部15a以自模腔面突出的部分的橫截面呈矩形的方式具有平坦的頂端面(頂端面)和自頂端面的左右側緣彎曲且與頂端面正交的左右兩側的平坦的側壁面。

      這樣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的頂端面在成形粘扣帶1安裝于粘扣帶保持部15a時成為保持成形粘扣帶1的彎折片部30的第1保持部,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左右側壁面成為保持成形粘扣帶1的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第2保持部。該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均具有能夠通過磁力產(chǎn)生吸附的吸附面,第1保持部的頂端面(吸附面)、第2保持部的側壁面(吸附面)形成為平坦面。

      這樣,粘扣帶保持部15a具有其表面沒有凹部等的簡單的形狀,因此能夠抑制模具15的制作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夠防止在墊體10發(fā)泡成形后進行的模具15的清洗操作變得煩雜,而且能夠謀求縮短該清洗操作所需要的時間。結果,能夠高效地進行墊體10的制造工序,能夠謀求削減制造成本。

      在要將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安裝于這樣的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的情況下,首先,使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以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向左右敞開的狀態(tài)(換而言之,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相對于彎折片部30未彎折的狀態(tài)或者稍微彎折的狀態(tài))靠近粘扣帶保持部15a,將該成形粘扣帶1的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載置于粘扣帶保持部15a的頂端面。由此,混入成形粘扣帶1中的磁性顆粒被粘扣帶保持部15a的磁體吸引,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被吸附固定于粘扣帶保持部15a的成為第1保持部的頂端面。

      此時,利用在混入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中的磁性顆粒與粘扣帶保持部15a的磁體之間產(chǎn)生的磁力,能夠得到可使成形粘扣帶1的彎折片部30的位置沿著粘扣帶保持部15a對準在規(guī)定位置的自對準效果。

      在將彎折片部30固定于粘扣帶保持部15a的頂端面的同時或者在固定后,成形粘扣帶1的向左右敞開的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混入的磁性顆粒被粘扣帶保持部15a的磁體吸引,由此,該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相對于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以彎折片部30的鉸鏈部32為中心以靠近粘扣帶保持部15a的方式自動彎折,并如圖13所示那樣被吸附固定于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左右側壁面。

      此時,成形粘扣帶1以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的上表面與粘扣帶保持部15a的頂端面緊密貼合且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這兩者各自的卡合元件40、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的各上表面均與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側壁面緊密貼合的狀態(tài)保持于粘扣帶保持部15a。

      這樣,在本實施例1中,能夠高效地進行成形粘扣帶1相對于模具15的安裝操作,能夠減輕成形墊體10時的操作負擔、伴隨于此產(chǎn)生的成本的負擔。并且,能夠防止在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這兩者各自的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的各上表面與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左右側壁面之間形成發(fā)泡樹脂材料能夠通過的間隙,能夠利用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側壁面和各防壁部24~26封堵形成于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各卡合區(qū)域23。

      之后,在將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如所述那樣保持于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的狀態(tài)下,自未圖示的噴嘴向模具15內(nèi)噴射、注入發(fā)泡樹脂材料。此時,例如使噴嘴一邊相對于模具15相對移動一邊噴射發(fā)泡樹脂材料,從而能夠將發(fā)泡樹脂材料注入到模具15的模腔空間55的各個角落。而且,在自噴嘴噴射出規(guī)定量的發(fā)泡樹脂材料之后使模具15合模。由此,發(fā)泡樹脂材料發(fā)泡并遍布模具15的整個模腔空間55,而成形墊體10。

      此時,成形粘扣帶1在構成粘扣帶保持部15a的磁體的吸引作用下定位于規(guī)定位置,因此成形粘扣帶1的位置不會因發(fā)泡樹脂材料的流動壓力、發(fā)泡壓力等而變動。并且,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各防壁部24~26的上表面與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側壁面緊密貼合,因此能夠阻止在模腔空間55內(nèi)流動的發(fā)泡樹脂材料越過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這兩者各自的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進入卡合區(qū)域23內(nèi)。

      之后,發(fā)泡樹脂材料在模具15的模腔空間55內(nèi)發(fā)泡固化而成形結束,由此,如圖14所示,能夠得到與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一體化的墊體10。另外,在該圖14中,以使自圖13中的狀態(tài)得到的墊體10上下顛倒的方式進行了圖示。

      在通過這樣制造成的墊體10,利用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將設于表皮材料11的被卡合插入片部12能夠插入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形成在墊體10的表面部的規(guī)定位置。并且,成形粘扣帶1固定于該墊體10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并與其一體化。

      在該情況下,成形粘扣帶1的彎折片部30配置于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槽底部,并且,成形粘扣帶1的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以各自的卡合區(qū)域23暴露的狀態(tài)相對地配置于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相對的左右側壁部。

      特別是,在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的情況下,如所述那樣利用各防壁部24~26防止發(fā)泡樹脂進入第1粘扣帶部20a的卡合區(qū)域23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卡合區(qū)域23,因此發(fā)泡樹脂不會進入卡合區(qū)域23內(nèi),能夠使配置于第1粘扣帶部20a的上表面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上表面的多個卡合元件40完全暴露出來。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確保在第1粘扣帶部20a的卡合區(qū)域23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卡合區(qū)域23內(nèi)通過多個卡合元件40得到期望的卡合力。

      另一方面,覆蓋于這樣的本實施例1的墊體10的表面的表皮材料11具有能夠插入墊體10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被卡合插入片部12,在該被卡合插入片部12通過縫制等安裝有具有多個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的雌型卡合構件13。

      在該情況下,安裝于被卡合插入片部12的雌型卡合構件13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以與配置于墊體10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成形粘扣帶1的卡合區(qū)域23的位置相對應的方式分開設置于被卡合插入片部12的左右側面部的區(qū)域,并且在被卡合插入片部12的頂端部形成有未設置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的非卡合區(qū)域。其中,在本發(fā)明中,對于雌型卡合構件13,也可以是,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設于雌型卡合構件13的一面全體(整個面),而不設置所述那樣的非卡合區(qū)域。

      在本實施例1中,將具有這樣的被卡合插入片部12的表皮材料11覆蓋于已發(fā)泡成形的墊體10,并且將該表皮材料11的被卡合插入片部12壓入、插入墊體10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

      此時,配置于墊體10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成形粘扣帶1的各鉤狀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自柱部41向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槽底部側的一方向延伸。因此,能夠容易并且順利地將表皮材料11的被卡合插入片部12插入至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規(guī)定深度,而該被卡合插入片部12的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不會卡在成形粘扣帶1的鉤狀卡合元件40上。

      并且,在將表皮材料11的被卡合插入片部12插入至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規(guī)定深度之后,在表皮材料11的張力的作用下,被卡合插入片部12被拉拽,從而能夠使被卡合插入片部12的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與成形粘扣帶1的配置于第1粘扣帶部20a和第2粘扣帶部20b的多個鉤狀卡合元件40卡合,在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內(nèi)將被卡合插入片部12固定于成形粘扣帶1。

      在該情況下,對于本實施例的成形粘扣帶1,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自柱部41向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槽底部側延伸,并且鉤部42(窄幅頂端部44)的元件寬度尺寸小于柱部41(加寬部43)的元件寬度尺寸,因此能夠容易地使鉤狀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貫穿于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

      而且,在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貫穿于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之后,被卡合插入片部12如所述那樣在張力的作用下被拉拽,從而使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移動至卡合元件40的柱部41而利用柱部41保持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

      此時,卡合元件40的柱部41由元件寬度尺寸較大的加寬部43形成,其剛性、強度得到提高,因此能夠牢固地保持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使得被卡合插入片部12不會脫出,能夠將被卡合插入片部12牢固地固定于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側壁部。

      由此,能夠可靠地將表皮材料11按壓在墊體10的規(guī)定位置,因此能夠防止表皮材料11自墊體10浮起、表皮材料11相對于墊體10的位置發(fā)生偏移,能夠沿著墊體10的表面適當?shù)匕惭b表皮材料11,并且,能夠穩(wěn)定地維持該表皮材料11的安裝狀態(tài)。結果,能夠使表皮材料11蒙于墊體10而成的產(chǎn)品的美觀性良好,能夠提高產(chǎn)品的外觀品質(zhì)。

      另外,在本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的情況下,具有基準面(邊界面)46且沿著上下方向形成的、將加寬部43與窄幅頂端部44劃分開的邊界45的位置如圖6等所示那樣設定在柱部41與鉤部42之間。

      然而,在本發(fā)明中,將加寬部43與窄幅頂端部44劃分開的邊界4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如圖15和圖16中對實施例1的第1變形例的卡合元件圖示的那樣,以邊界65的位置相比所述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邊界的位置而言向柱部61的外側面?zhèn)?與鉤部62自柱部61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側的方向)偏移的方式形成卡合元件60。

      另外,在以下要說明的實施例1的各變形例中,對與所述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實質(zhì)上構成為同樣的部分或構件利用同樣的附圖標記標注,而省略該部分或構件的說明。

      該第1變形例的卡合元件60具有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上表面的柱部61和自柱部61的側面沿粘扣帶寬度方向延伸的鉤部62。并且,該卡合元件60具有確保元件寬度尺寸較大的加寬部63以及自加寬部63以元件寬度尺寸小于加寬部63的元件寬度尺寸的方式沿粘扣帶寬度方向延伸的窄幅頂端部64,使元件寬度尺寸變化的邊界65沿上下方向配置在加寬部63與窄幅頂端部64之間。

      在該情況下,邊界65設定在柱部61上。即,第1變形例的柱部61具有元件寬度尺寸較大的加寬部63和元件寬度尺寸較小的窄幅頂端部64,在邊界65形成有與粘扣帶長度方向平行地配置的使元件寬度尺寸變化的基準面(第1基準面)66。并且,鉤部62僅由元件寬度尺寸較小的窄幅頂端部64形成。而且,柱部61的上端面與鉤部62的上端面配置在連續(xù)的單一的平面上。

      這樣,對于加寬部63與窄幅頂端部64之間的邊界65設定在柱部61上的卡合元件60,也是,在利用模輪51成形成形粘扣帶1的情況下,即使模腔空間發(fā)生位置偏移、尺寸誤差或者圓盤狀板在周向上的層疊發(fā)生偏移,也難以在用于成形卡合元件60的模腔面形成倒勾。因此,該第1變形例也與所述實施例1的情況同樣地能夠有效地防止發(fā)生起因于倒勾的各種問題。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如圖16所示,將加寬部63與窄幅頂端部64劃分開的邊界65的位置在粘扣帶寬度方向(機械橫斷方向)上能夠設定在區(qū)域R內(nèi)的任意位置,該區(qū)域R為從柱部61與鉤部62之間的邊界位置(換言之,柱部61的內(nèi)側面的上端部的位置)到柱部61的上端面(頂端面)的與鉤部6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端緣位置(換言之,柱部61的上端面與外側面之間的棱線位置)為止的區(qū)域。在該情況下,區(qū)域R成為形成柱部61的上端面的范圍。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如例如圖17和圖18中對實施例1的第2變形例的卡合元件圖示的那樣,在卡合元件60a的柱部41的左右兩側自柱部41的前端面41c和后端面41c至基板部21的上表面一體地設置用于加強卡合元件60a的加強肋67,來形成成形粘扣帶。

      在該情況下,第2變形例的卡合元件60a除了形成有左右的加強肋67以外,其余部分與所述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形成為同樣。通過設置這樣的左右的加強肋67,能夠有效地提高卡合元件60a(特別是柱部41)的強度。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如例如圖19中對實施例1的第3變形例的卡合元件圖示的那樣,與所述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柱部41和鉤部42相比,使卡合元件60b的柱部61b和鉤部62b的元件寬度尺寸較大,來形成成形粘扣帶。在該情況下,第3變形例的卡合元件60b除了使柱部61b和鉤部62b的元件寬度尺寸較大以外,其余部分與所述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形成為同樣。

      例如所述實施例1的柱部41的上端部的元件寬度尺寸W被設定為0.1mm以上且3.0mm以下,相對于此,第3變形例的柱部61b的上端部的元件寬度尺寸W'被設定為1.5mm以上且15.0mm以下、優(yōu)選3.0mm以上且10.0mm以下。并且,在第3變形例中,鉤部62b自柱部61b借助邊界的基準面66b以元件寬度尺寸小于柱部61b的元件寬度尺寸的方式延伸。

      具有這樣的第3變形例的卡合元件60b的成形粘扣帶也能夠取得與所述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同樣的效果。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如例如圖20中對實施例1的第4變形例的卡合元件圖示的那樣,與所述實施例1的情況相比,卡合元件60c的柱部61c的元件寬度尺寸形成得較大,并且自一個柱部61c借助邊界的基準面(邊界面)66c以元件寬度尺寸小于柱部61c的元件寬度尺寸的方式沿粘扣帶寬度方向延伸兩個或三個以上的鉤部62c。在該情況下,第4變形例的鉤部62c具有與所述實施例1的鉤部42相同的形狀和尺寸。

      在具有這樣的第4變形例的卡合元件60c的成形粘扣帶的情況下,能夠使雌型卡合構件13的兩個以上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并列地卡合于一個卡合元件60c。因此,該第4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適合用于在與雌型卡合構件13卡合的狀態(tài)下在成形粘扣帶與雌型卡合構件13之間作用有較大的剪切力的產(chǎn)品。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如例如圖21中對實施例1的第5變形例的卡合元件圖示的那樣,鉤部62d的下端面與基板部21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θ2'大于所述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角度θ2,因此以鉤部62d自柱部61d向相對于粘扣帶寬度方向而言稍微朝上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卡合元件60d。

      在該情況下,鉤部62d的上端面與基板部21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θ3被設定為小于鉤部62d的下端面與基板部21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θ2'。特別是,在第5變形例中,該角度θ3被設定為0°以上且25°以下。并且,鉤部62d的上端面與柱部61的上端面或外側面形成為連續(xù)的面。

      與所述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的情況相比,在具有這樣的第5變形例的卡合元件60d的成形粘扣帶的情況下,能夠將由鉤部62d的下端面和基板部21的上表面形成的角度θ2'確保為較大。因此,在使雌型卡合構件13卡合于第5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或將卡合于第5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雌型卡合構件13卸下時,能夠使雌型卡合構件13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更加難以卡在卡合元件60d上。

      因而,即使反復進行第5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與雌型卡合構件13之間的裝卸,也能夠使鉤狀的卡合元件60d、雌型卡合構件13的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所受到的損傷較小,能夠進一步提高成形粘扣帶和雌型卡合構件13的耐久性。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如例如圖22和圖23中對實施例1的第6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圖示以及圖24中對實施例1的第7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的圖示的那樣,在基板部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這兩面均設置卡合元件40。

      在該情況下,設在基板部21的下表面?zhèn)鹊目ê显?0的鉤部42相對于柱部41延伸的方向可以如第6變形例那樣與設在基板部21的上表面?zhèn)鹊目ê显?0的鉤部42相對于柱部41延伸的方向朝向相同的方向,并且也可以如第7變形例那樣與設在基板部21的上表面?zhèn)鹊目ê显?0的鉤部42相對于柱部41延伸的方向朝向相反的方向。

      如這樣的第6變形例、第7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那樣,在基板部21的下表面?zhèn)纫苍O置卡合元件40,由此,例如在使成形粘扣帶如例如圖14所示那樣在發(fā)泡成形墊體10的同時與該墊體10一體化的情況下,能夠將設在基板部21的下表面?zhèn)鹊目ê显?0埋設在墊體10內(nèi)而提高成形粘扣帶相對于墊體10的固定強度。而且,第6變形例、第7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在基板部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這兩面均設有卡合元件40,因此還能夠做成與所述實施例1不同的用法。

      實施例2

      圖25是表示本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圖26是圖25所示的XXVI-XXVI線的剖視圖。

      另外,對于以下所示的本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2以及后述的實施例3、4的成形粘扣帶3、4,主要對與所述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不同的結構進行說明,對具有與所述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實質(zhì)上相同的結構的部分或構件利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標注,而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2具有沿著長度方向配置的多個粘扣帶單元6以及固定于各粘扣帶單元6的一個連結構件7,在粘扣帶長度方向(機械方向)上形成為長條狀。

      多個粘扣帶單元6以相鄰的粘扣帶單元6之間設有規(guī)定間隔的方式利用連結構件7連結起來。并且,連結構件7能夠使用捻繩等繩狀構件、單絲等具有撓性的長條狀構件。

      這樣的本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2是通過如下方式制造的,即:利用圖7~圖10所示的模輪51對在熱塑性樹脂中混入磁性顆粒而成的材料進行成形,從而形成粘扣帶單元6,并且在進行粘扣帶單元6的成形時將連結構件7插入并固定于各粘扣帶單元6。

      各粘扣帶單元6具有左右一對第1粘扣帶部70a和第2粘扣帶部70b以及配置在第1粘扣帶部70a和第2粘扣帶部70b之間的整個范圍內(nèi)的彎折片部30a。

      并且,各粘扣帶單元6的第1粘扣帶部70a和第2粘扣帶部70b具有在第1粘扣帶部70a、第2粘扣帶部70b和彎折片部30a保持為沿著寬度方向筆直的直線狀的形態(tài)時以彎折片部30a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為基準彼此對稱的形狀。因而,在本實施例2中,主要說明第1粘扣帶部70a,對于第2粘扣帶部70b,利用與第1粘扣帶部70a的情況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而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在本實施例2中,粘扣帶單元6的第1粘扣帶部70a具有:基板部21,其為平板狀;卡合元件40,其呈鉤狀,具有多個,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上表面,用于形成卡合區(qū)域23;一對橫防壁部24,其以將卡合區(qū)域23夾在內(nèi)側的方式沿著寬度方向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前端緣部和后端緣部這兩者的上表面;外側縱防壁部25,其沿著長度方向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與彎折片部30a側相反的一側的外側端緣部;以及內(nèi)側縱防壁部26,其沿著長度方向豎立設置于基板部21的彎折片部30a側的內(nèi)側端緣部。

      另外,本實施例2的第1粘扣帶部70a的基板部21、卡合元件40、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與所述實施例1的第1粘扣帶部20a的基板部21、卡合元件40、橫防壁部24、外側縱防壁部25和內(nèi)側縱防壁部26實質(zhì)上形成為同樣。

      本實施例2的彎折片部30a具有:基部31,其為平板狀;鉸鏈部32,其配置于基部31的左右側緣部;以及固定部33,其配置在基部31的下表面?zhèn)?,用于固定連結構件7。本實施例2的彎折片部30a的基部31和鉸鏈部32與所述實施例1的彎折片部30的基部31和鉸鏈部32實質(zhì)上形成為同樣。

      彎折片部30a的固定部33具有橫截面呈矩形的形態(tài),以自基部31的下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該固定部33以將連結構件7包在內(nèi)部的方式一體地固定于彎折片部30a。該固定部33設于彎折片部30a的整個長度方向上。

      本實施例2的連結構件7以沿長度方向貫穿固定部33的方式固定于各粘扣帶單元6的彎折片部30a,多個粘扣帶單元6以彼此之間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利用該連結構件7連結起來。在該情況下,粘扣帶單元6之間的間隔的大小并無特別限定,但例如,優(yōu)選設定為在使成形粘扣帶2以連結構件7彎曲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彎曲至某一規(guī)定曲率時相鄰的粘扣帶單元6彼此互不干擾的程度的大小。

      對于所述本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2,與所述實施例1的情況同樣地,在用于形成成形粘扣帶2的合成樹脂(或者合成樹脂與彈性體的組合物)中混入由鐵、鈷、鎳等的合金形成的磁性顆粒。特別是,在本實施例2中,磁性顆粒均勻地混入包括卡合元件40、各防壁部24~26的整個粘扣帶單元6。

      這樣的本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2能夠取得與所述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2同樣的效果,而且形成為多個粘扣帶單元6以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利用連結構件7連結起來,因此,在連結構件7暴露在外部的部分處,能夠容易地使成形粘扣帶2向粘扣帶寬度方向、高度方向彎折。

      由此,在將本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2安裝于例如圖12所示的成形用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時,即使在粘扣帶保持部15a形成為向寬度方向彎曲的情況下,也能夠使成形粘扣帶2沿著該彎曲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彎曲形狀彎曲而將該成形粘扣帶2穩(wěn)定地保持于該粘扣帶保持部15a。因而,能夠容易地得到本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2與彎曲形狀的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一體化的墊體10。

      另外,在所述實施例2的成形粘扣帶2的情況下,具有第1粘扣帶部70a、第2粘扣帶部70b和彎折片部30a的多個粘扣帶單元6彼此利用一個連結構件7連結起來。但是,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如例如圖27中對實施例2的變形例圖示的那樣,代替連結構件7,而是利用一體地形成于彎折片部30a的合成樹脂制的窄幅的連結部8將多個粘扣帶單元6連結起來,從而形成成形粘扣帶2a。

      在該情況下,連結多個粘扣帶單元6的各連結部8具有撓性,成形粘扣帶2a形成為在該連結部8處能夠向寬度方向、高度方向彎曲。由此,與所述實施例2同樣地,即使在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形成為向寬度方向彎曲的情況下,也能夠將該變形例的成形粘扣帶2a穩(wěn)定地保持于該粘扣帶保持部15a。

      實施例3

      圖28是表示本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圖29是圖28所示的XXIX-XXIX線的剖視圖。

      本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3具有這樣的結構:自所述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去掉了第1粘扣帶部20a,并且,在彎折片部30增設有左右一對定位用突起部34。

      具體地說明,本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3具有沿粘扣帶長度方向延伸的粘扣帶部20c以及自該粘扣帶部20c的寬度方向上的一端緣部沿寬度方向延伸的彎折片部30b,本實施例3的粘扣帶部20c自身與所述實施例1的第2粘扣帶部20b形成為同樣。

      本實施例3的彎折片部30b具有平板狀的基部31、配置于基部31的靠粘扣帶部20c側的端緣部的鉸鏈部32以及突出設置在彎折片部30b的上表面的左右一對定位用突起部34。

      左右一對定位用突起部34沿著粘扣帶長度方向豎立設置于基部31,左右一對突起部34之間的間隔被設定為與圖30所示的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的頂端面的寬度方向上的尺寸為大致相同的大小。其中,設于彎折片部30b的一對突起部34可以如本實施例3那樣配置在彎折片部30b的長度方向上的整個范圍內(nèi),或者也可以僅配置在長度方向上的一部分范圍內(nèi)。

      如果是具有這樣的左右一對定位用突起部34的本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3,那么,在將該成形粘扣帶3保持于與所述實施例1的情況形成為同樣的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時,如圖30所示,在設于彎折片部30b的左右一對突起部34之間嵌入粘扣帶保持部15a的頂端部,將彎折片部30b載置于粘扣帶保持部15a,從而能夠穩(wěn)定且可靠地進行成形粘扣帶3相對于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定位。

      并且,在本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3的情況下,如所述那樣將彎折片部30b載置于粘扣帶保持部15a的頂端部之后,混入有磁性顆粒的粘扣帶部20c被粘扣帶保持部15a的磁體吸引而以彎折片部30b的鉸鏈部32為中心自動彎折,從而被吸附并固定于粘扣帶保持部15a的側壁面。由此,本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3被以規(guī)定的緊密貼合狀態(tài)保持于模具15的粘扣帶保持部15a的規(guī)定位置。

      之后,向在粘扣帶保持部15a保持有成形粘扣帶3的模具15內(nèi)噴射、注入發(fā)泡樹脂材料,從而能夠制造本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3以粘扣帶部20c的卡合元件40向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相對的左右側壁部中的一者暴露的狀態(tài)固定于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0a的規(guī)定位置的墊體10。

      這樣的本實施例3的成形粘扣帶3也能夠取得與所述實施例1的成形粘扣帶1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4

      圖31是表示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的俯視圖。

      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具有平板狀的基板部21以及豎立設置于該基板部21的上表面的多個鉤狀卡合元件40。本實施例4的基板部21形成為板厚恒定的薄平板狀,基板部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形成為平面。

      本實施例4的各卡合元件40與所述實施例1的卡合元件40形成為同樣。并且,全部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均自柱部41向粘扣帶寬度方向的一側延伸。

      這樣的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適合用于包覆構件(約束構件)71,該包覆構件(約束構件)71用于包覆例如集束多根電線而成的電線束。如例如圖32所示,在電線束的包覆構件71的一側緣部的第1面(上表面)沿著包覆構件71的長度方向固定有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其中,將成形粘扣帶4固定于包覆構件71的方法并無特別限定,能夠利用粘接方法、熔接方法等。

      并且,在包覆構件71的另一側緣部的第2面(下表面)沿著包覆構件71的長度方向固定有具有多個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的雌型卡合構件13。

      這樣的固定有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的包覆構件71將電線束包在內(nèi)側,并使包覆構件71的左右側緣部以成形粘扣帶4與雌型卡合構件13相面對的方式疊合,從而能夠將雌型卡合構件13固定于成形粘扣帶4而將包覆構件71的左右側緣部彼此封鎖。

      由此,能夠利用包覆構件71約束電線束,并穩(wěn)定地保持多根電線被集束的狀態(tài)。而且,對于該包覆構件71,也能夠是,在包覆構件71的左右側緣部彼此利用成形粘扣帶4和雌型卡合構件13封鎖的狀態(tài)下進一步勒緊包覆構件71,由此在該勒緊的狀態(tài)下將雌型卡合構件13固定于成形粘扣帶4,而牢固地約束電線束。

      并且,對于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也能夠是,例如增大卡合元件40的形成密度、將卡合元件40的元件寬度尺寸增大為實施例1的第3變形例(參照圖19)那樣等,而將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如例如圖33所示那樣安裝于電線束的包覆構件71的一側緣部的第1面(上表面)和另一側緣部的第2面(下表面)這兩者來進行使用。

      由此,也能夠是,在包覆構件71的內(nèi)側包入電線束,使該包覆構件71的左右側緣部以成形粘扣帶4彼此相面對的方式疊合,從而將成形粘扣帶4彼此相互固定而將包覆構件71的左右側緣部彼此封鎖。

      此外,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適合用于如例如圖34所示那樣在壁72等固定較硬的物品73等的情況。例如,在壁72固定較軟的物品的情況下,該物品自身彎曲、或撓曲,因此能夠比較容易地固定于壁72,但在將較硬的物品73固定于壁72的情況下,有時該物品73的剛性成為障礙而難以固定。

      對此,將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安裝于壁72,并且將具有多個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的雌型卡合構件13安裝于物品73,或者將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安裝于物品73,并且將具有多個環(huán)狀卡合元件13a的雌型卡合構件13安裝于壁72,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將較硬的物品73固定于壁72。

      并且,在想要將物品73自壁72卸下時,使物品73相對于壁72向上方移動,從而能夠容易地卸下物品73。特別是,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對于將在寬度方向較長的物品73安裝于壁72的情況是有效的。

      此外,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還能夠適合用于纏在腰上的護具、尿布等。

      即,對于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配置于成形粘扣帶4的全部的卡合元件40的鉤部42朝向一個方向。因此,例如將本實施例4的成形粘扣帶4用于護具、尿布,從而在將護具、尿布穿著在身體上時,首先,使護具、尿布位于所需要的部位,在松弛的狀態(tài)下將雌型卡合構件13固定于成形粘扣帶4,之后能夠使該固定的部分相對移動,以利用較小的力勒緊,并且能夠容易地固定該勒緊后的狀態(tài)。由此,能夠容易地調(diào)整護具、尿布的穿著狀態(tài),提高其使用便利性(操作性)。

      附圖標記說明

      1、2、2a、成形粘扣帶;3、4、成形粘扣帶;6、粘扣帶單元;7、連結構件;8、連結部;10、墊體(發(fā)泡體);10a、表皮材料固定用槽部;11、表皮材料;12、被卡合插入片部;13、雌型卡合構件;13a、環(huán)狀卡合元件;15、模具;15a、粘扣帶保持部;15b、模腔面(內(nèi)壁面);20a、第1粘扣帶部;20b、第2粘扣帶部;20c、粘扣帶部;21、基板部;23、卡合區(qū)域;24、橫防壁部(第1防壁部);25、外側縱防壁部(第2防壁部);25a、內(nèi)側防壁列;25b、外側防壁列;26、內(nèi)側縱防壁部(第3防壁部);26a、內(nèi)側防壁列;26b、外側防壁列;30、30a、彎折片部;30b、彎折片部;31、基部;32、鉸鏈部;33、固定部;34、突起部;40、卡合元件(雄型卡合元件);41、柱部;41a、內(nèi)側面;41b、外側面;41c、前端面、后端面;41d、上端面;42、鉤部;42a、下端面;42b、上端面;42c、前端面、后端面;42d、頂端面;43、加寬部;44、窄幅頂端部;45、邊界(尺寸邊界部);46、基準面(第1基準面)或邊界面(第1邊界面);47、基準面(第2基準面)或邊界面(第2邊界面);48、柱主體部;49、下擺部;50、制造裝置;51、模輪;52、擠出噴嘴;53、拾取輥;55、模腔空間;55a、柱主體部的模腔空間;55b、下擺部的模腔空間;55c、鉤部的模腔空間;56、板;56a、第1板;56b、第2板;57、分型線;58、分模面;59a、柱主體部的模腔空間的開口;59b、下擺部的模腔空間的開口;59c、鉤部的模腔空間的開口;60、卡合元件;60a、60b、卡合元件;60c、60d、卡合元件;61、61b、柱部;61c、61d、柱部;62、62b、鉤部;62c、62d、鉤部;63、加寬部;64、窄幅頂端部;65、邊界;66、基準面(第1基準面)或邊界面(第1邊界面);66b、66c、基準面(邊界面);67、加強肋;70a、第1粘扣帶部;70b、第2粘扣帶部;71、包覆構件(約束構件);72、壁;73、物品;H、卡合元件的高度尺寸;L、鉤部的粘扣帶寬度方向上的尺寸;R、能夠配置邊界的區(qū)域;W、W'、柱部的上端部的元件寬度尺寸;θ1、柱部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的傾斜角度;θ2、θ2'、鉤部的下端面與基板部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θ3、鉤部的上端面與基板部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