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拉鏈制造領域,更為具體地說是指一種改進型的自鎖式拉鏈自動頭。
背景技術:
自鎖式(即具有自動鎖定功能)拉頭,主要包括拉頭本體、拉片、彈片以及帽蓋,其中,拉頭本體包括上翼板、下翼板及分鏈柱,上翼板的前端部與下翼板的前端部由分鏈柱相連并形成一供鏈牙通過的鏈牙引導通路,上翼板的頂面上設有前安裝柱和后安裝柱,前安裝柱的內側設有樞槽,后安裝柱的內側設有馬鉤安裝孔,馬鉤包括樞軸端、制動端以及連接樞軸端和制動端的拱起部,樞軸端安裝在樞槽內,制動端穿設在馬鉤安裝孔內,拱起部與上翼板頂面形成一用于容納拉片拉桿的容置腔,彈片裝設于帽蓋內,帽蓋裝配在前安裝柱和后安裝柱上,彈片的下表面頂持在拱起部的上表面。
然而,現(xiàn)有的馬鉤通常是一個在縱向平面內的片狀結構,制動端從縱向上插入相互嚙合的兩個鏈牙之間,防止鏈牙的開裂。但是,由于制動端在與拉頭拉動方向的垂直方向的接觸面積小,容易發(fā)生制動端脫離現(xiàn)象。而且制動端在拉頭拉動方向上的長度從其底部至頂部逐漸增大,使得兩個嚙合的鏈牙之間的間距加大,鏈牙容易出現(xiàn)開裂,不利于拉頭本體的鎖定。另外,現(xiàn)有馬鉤結構復雜,不便于生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改進型的自鎖式拉鏈自動頭,以解決現(xiàn)有馬鉤結構容易發(fā)生制動端脫離使鏈牙開裂,不利于拉頭本體鎖緊等缺點。
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改進型的自鎖式拉鏈自動頭,包括拉頭本體、拉片、馬鉤、彈片以及帽蓋,所述拉頭本體包括上翼板和下翼板,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在前端部由一連接柱連接,所述上翼板的頂面上設有前安裝柱和后安裝柱,所述前安裝柱的內側設有樞槽,后安裝柱的內側設有馬鉤安裝孔,所述馬鉤包括樞軸端、制動端以及連接樞軸端和制動端的拱起部,所述樞軸端安裝在所述樞槽內,所述制動端穿設在所述馬鉤安裝孔內,所述拱起部與上翼板頂面形成一用于容納拉片拉桿的容置腔,所述彈片裝設于帽蓋內,所述帽蓋裝配在所述前安裝柱和后安裝柱上,所述彈片的下表面頂持在所述拱起部的上表面,所述制動端為一片狀體結構,該片狀體的制動端垂直于拉頭本體中軸線所在平面,所述制動端從底面至頂面的任意沿拉頭拉動方向的厚度均相等。
進一步地,所述制動端寬度方向的一側設有缺角部,該制動端在縱向上成漸縮狀,并形成一尖刀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馬鉤安裝孔設于偏離拉頭本體中軸線的側面上,該馬鉤安裝孔靠近拉頭本體中心線一側設有一限位臺階。
進一步地,所述樞軸端為垂直于拉頭本體中軸線所在平面的片狀體結構,所述拱起部為弧形片狀體結構,所述拱起部、樞軸端及制動端均沿鏈牙布帶的寬度方向延伸設置,該拱起部、樞軸端及制動端任意垂面方向的厚度均相等。
進一步地,所述樞軸端、拱起部及制動端一體成型,并由一沖裁成型的鋼片彎折而成。
進一步地,所述樞軸端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向外延伸一個凸條,所述凸條對應嵌入所述樞槽內,且凸條對應的樞槽上表面由所述帽蓋寬度方向的兩側壁固定壓持。
進一步地,所述馬鉤拱起部寬度方向兩側的上翼板上分別設有限位凸起。
由上述對本發(fā)明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的自鎖式拉鏈自動頭,馬鉤的制動端為片狀體,且垂直于拉頭本體中軸線所在平面,大大增加了制動端在相互嚙合的兩個鏈牙之間橫向上的接觸面積,可防止制動端從兩個嚙合鏈牙之間的縫隙脫離,提高了拉頭的鎖緊性能。
2、制動端從底面至頂面的任意沿拉頭拉動方向的厚度均相等,保證制動端從兩個嚙合鏈牙的頂部插入至底部的寬度距離相同,防止鏈牙的開裂,有效提高拉頭的鎖緊性能。
3、馬鉤的拱起部、樞軸端及制動端均為片狀體結構,且其任意垂面方向的厚度均相等,使得馬鉤的生產極為方便,可由矩形鋼片沖裁后再彎折成型即可,節(jié)省了馬鉤的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自鎖式拉頭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馬鉤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拉頭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全面理解本發(fā)明,下面將描述到許多細節(jié),但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無需這些細節(jié)也可實現(xiàn)本發(fā)明。對于公知的組件、方法及過程,一下不再詳細描述。
一種改進型的自鎖式拉鏈自動頭,參照圖1,包括拉頭本體10、拉片20、馬鉤30、彈片40以及帽蓋50。其中,拉頭本體10包括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在前端部由一連接柱13連接,上翼板11的頂面上設有前安裝柱111和后安裝柱112,所述前安裝柱111的內側設有樞槽113,后安裝柱112的內側設有馬鉤安裝孔114,馬鉤安裝孔114設于偏離拉頭本體10中軸線的側面上。
上述馬鉤30包括樞軸端31、制動端32以及連接樞軸端31和制動端32的拱起部33,樞軸端31安裝在上述樞槽113內,制動端32穿設在馬鉤安裝孔114內,拱起部33與上翼板11頂面形成一用于容納拉片20拉桿的容置腔,彈片40裝設于帽蓋50內,帽蓋50的前后兩端裝配在前安裝柱111和后安裝柱112上,彈片40的下表面頂持在拱起部33的上表面。制動端32為一片狀體結構,該片狀體的制動端32垂直于拉頭本體10中軸線所在平面,制動端32從底面至頂面的任意沿拉頭拉動方向的厚度均相等。
上述制動端32寬度方向的一側設有缺角部320,該制動端32在縱向上成漸縮狀,并形成一尖刀結構。上述馬鉤安裝孔114靠近拉頭本體中心線一側對應設有一限位臺階115。
上述樞軸端31為垂直于拉頭本體10中軸線所在平面的片狀體結構,拱起部33為弧形片狀體結構,拱起部33、樞軸端31及制動端32均沿鏈牙布帶的寬度方向延伸設置,該拱起部33、樞軸端31及制動端32任意垂面方向的厚度均相等,樞軸端31、拱起部33及制動端32一體成型,并由一沖裁成型的鋼片彎折而成。
上述樞軸端31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向外延伸一個凸條311,所述凸條311對應嵌入樞槽113內,且凸條311對應的樞槽113上表面由帽蓋50寬度方向的兩側壁固定壓持。
上述馬鉤30拱起部33寬度方向兩側的上翼板11上分別設有兩個限位凸起14,防止馬鉤30在徑向上偏離。
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fā)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