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服裝加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襯衫袖叉。
背景技術:
目前,在服裝生產加工領域,梭織襯衫的袖叉結構主要以夾車為主,即三明治結構,該三明治結構的袖叉條與袖身因所吃止口的面積相對較小,消費者在穿戴時易產生袖叉條與袖身之間的滑脫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使得袖叉條與袖身之間不易滑脫的襯衫袖叉的制作方法。
一種襯衫袖叉,包括:
袖身裁片,所述袖身裁片的一側具有開口,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開口兩側的兩個側邊180°反向折疊分別形成第一袖身折疊部、第二袖身折疊部;
第一袖叉條,通過第一袖叉裁片較長的兩側邊對折形成所述第一袖叉條,且該兩個側邊重疊形成重疊部,所述第一袖叉條的長軸與所述開口的側邊邊緣平行,所述重疊部與所述第一袖身折疊部合縫連接,所述第一袖叉條突出于所述第一袖身折疊部的側邊緣,且所述第一袖叉條遠離所述開口的一側還合縫連接于所述袖身裁片;以及
第二袖叉條,通過所述第二袖叉裁片較長的兩個側邊相互靠近使得所述第二袖叉裁片對折形成所述第二袖叉條,且該兩個側邊朝向同一個方向折疊形成第二袖叉折疊部,所述第二袖叉條的長軸與所述開口的側邊邊緣平行,所述第二袖叉折疊部合縫連接于所述第二衫身折疊部,所述第二袖叉條遠離所述開口的一側還合縫連接于所述袖身裁片。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袖叉條的長度與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開口兩側的第一袖身折疊部的長度一致,所述第一袖叉條與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開口側的第一袖身折疊部對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袖叉條的長度與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開口兩側的第二袖身折疊部的長度一致,所述第二袖叉條與所述袖身裁片位于所述開口側的第二袖身折疊部對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袖叉條對折重疊的兩個側邊與所述第一袖身折疊部對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具有所述重疊部的所述第一袖叉條的寬度較具有第二袖叉折疊部的第二袖叉條的寬度大,所述第一袖叉條覆蓋于所述第二袖叉條。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袖叉條遠離所述開口的一端邊緣與所述袖身裁片合縫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袖叉條遠離所述開口的一端具有呈突出的尖部。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袖叉折疊部的尺寸與所述第二袖身折疊部的尺寸一致。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重疊部的尺寸與所述第一袖身折疊部的尺寸一致。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襯衫袖叉,包括袖身裁片、第一袖叉裁片以及第二袖叉裁片。袖身裁片的一側具有開口,袖身裁片位于所述開口兩側形成第一袖身折疊部、第二袖身折疊部。第一袖叉裁片較長的兩側邊對折形成第一袖叉條,且該兩個側邊重疊形成重疊部,將重疊部與第一袖身折疊部合縫連接,且所述第一袖叉條遠離開口的一側還合縫連接于袖身裁片上。第一袖叉條能夠加強袖身裁片開口處的強度,且將第一袖叉條折疊、袖身裁片開口處折疊使得第一袖叉條與袖身裁片開口處的接口加厚,兩者之間不易滑脫。第二袖叉裁片較長的兩個側邊相互靠近使得所述第二袖叉裁片對折形成第二袖叉條,且該兩個側邊朝向同一個方向折疊形成第二袖叉折疊部,第二袖叉折疊部合縫連接于第二衫身折疊部,第二袖叉條遠離開口的一側合縫連接于袖身裁片。第二袖叉裁片經過兩次折疊后與袖身裁片合縫連接,連接處的厚度加厚,使得第二袖叉裁片與袖身裁片之間不易滑脫。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襯衫袖叉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所示襯衫袖叉正面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所示襯衫袖叉底面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所示襯衫袖叉的袖身裁片折疊后的側面示意圖;
圖5為第一袖叉裁片折疊成圖1中所示襯衫袖叉的第一袖叉條側面示意圖;
圖6為第二袖叉裁片折疊成圖1中所示襯衫袖叉的第二袖叉條側面示意圖;
圖7為袖身裁片、第一袖叉條配合時側面示意圖;
圖8為袖身裁片、第一袖叉條以及第二袖叉條配合時的側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襯衫袖叉;100、袖身裁片;110、第一袖身折疊部;120、第二袖身折疊部;200、第一袖叉裁片;210、第一袖叉條;211、重疊部;300、第二袖叉裁片;310、第二袖叉條;311、第二袖叉折疊部;20、車縫線。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xiàn),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參見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涉及了一種襯衫袖叉10。該襯衫袖叉10包括袖身裁片100、第一袖叉裁片200以及第二袖叉裁片300。
參見圖4所示,袖身裁片100的一側具有開口,袖身裁片100位于開口兩側的兩個側邊180°反向折疊,并分別形成第一袖身折疊部110、第二袖身折疊部120。
參見圖4所示,第一袖叉裁片200較長的兩側邊對折形成第一袖叉條210,且該兩個側邊重疊形成重疊部211。重疊部211的尺寸與第一袖身折疊部110的尺寸一致。
參見圖5所示,第一袖叉條210的長軸與開口的側邊邊緣平行。重疊部211與第一袖身折疊部110合縫連接。第一袖叉條210突出于第一袖身折疊部110,且第一袖叉條210遠離開口的一側還合縫連接于袖身裁片100。
第一袖叉條210的長度與袖身裁片100位于開口兩側的第一袖身折疊部110的長度一致,第一袖叉條210與袖身裁片100位于開口側的第一袖身折疊部110對齊。第一袖叉條210對折重疊的兩個側邊與第一袖身折疊部110對齊。
第一袖叉條210遠離開口的一端邊緣與袖身裁片合縫連接。第一袖叉條210遠離開口的一端具有呈突出的尖部。
參見圖6所示,第二袖叉裁片300較長的兩個側邊相互靠近使得第二袖叉裁片300對折形成第二袖叉條310,且該兩個側邊朝向同一個方向折疊形成第二袖叉折疊部311。第二袖叉條310的長軸與開口的側邊邊緣平行。第二袖叉折疊部311通過車縫線20合縫連接于第二衫身折疊部。第二袖叉條310遠離開口的一側還通過車縫線20合縫連接于袖身裁片100。
第二袖叉條310的長度與袖身裁片100位于開口兩側的第二袖身折疊部120的長度一致。第二袖叉條310與袖身裁片100位于開口側的第二袖身折疊部120對齊。第二袖叉折疊部311的尺寸與第二袖身折疊部120的尺寸一致。
參見圖7、8所示,具有重疊部211的第一袖叉條210的寬度較具有第二袖叉折疊部311的第二袖叉條310的寬度大,當?shù)谝恍洳鏃l210、第二袖叉條310連接在袖身裁片上時,第一袖叉條210覆蓋于第二袖叉條310。
參見圖8所示,本實施例涉及的襯衫袖叉10在制作時,涉及了一種襯衫袖叉10的制作方法。該襯衫袖叉10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參見圖4所示,將袖身裁片100開口兩側的兩個側邊180°反向折疊,并分別形成第一袖身折疊部110、第二袖身折疊部120。
參見圖5所示,將第一袖叉裁片200較長的兩側邊對折形成第一袖叉條210,該兩個側邊重疊形成重疊部211,將第一袖叉條210放置在第一衫身折疊部上,且第一袖叉條210的長軸與開口的側邊邊緣平行。
參見圖7所示,第一袖叉條210突出于第一袖身折疊部110,將重疊部211與第一袖身折疊部110通過車縫線20合縫連接,將第一袖叉條210遠離開口的一側通過車縫線20合縫連接于袖身裁片100上。
參見圖6所示,將第二袖叉裁片300較長的兩個側邊相互靠近使得第二袖叉裁片300對折形成第二袖叉條310,該兩個側邊朝向同一個方向折疊形成第二袖叉折疊部311。將第二袖叉條310放置在第二衫身折疊部上。第二袖叉條310的長軸與開口的側邊邊緣平行。
參見圖8所示,將第二袖叉折疊部311合縫連接于第二衫身折疊部,將第二袖叉條310遠離開口的一側合縫連接于袖身裁片100上。
本實施例涉及的一種襯衫袖叉10,包括袖身裁片100、第一袖叉裁片200以及第二袖叉裁片300。袖身裁片100的一側具有開口,袖身裁片100位于開口兩側形成第一袖身折疊部110、第二袖身折疊部120。第一袖叉裁片200較長的兩側邊對折形成第一袖叉條210,且該兩個側邊重疊形成重疊部211,將重疊部211與第一袖身折疊部110合縫連接,且第一袖叉條210遠離開口的一側還合縫連接于袖身裁片100上。第一袖叉條210能夠加強袖身裁片100開口處的強度,且將第一袖叉條210折疊、袖身裁片100開口處折疊使得第一袖叉條210與袖身裁片100開口處的接口加厚,兩者之間不易滑脫。
第二袖叉裁片300較長的兩個側邊相互靠近使得第二袖叉裁片300對折形成第二袖叉條310,且該兩個側邊朝向同一個方向折疊形成第二袖叉折疊部311,第二袖叉折疊部311合縫連接于第二衫身折疊部,第二袖叉條310遠離開口的一側合縫連接于袖身裁片100。第二袖叉裁片300經過兩次折疊后與袖身裁片100合縫連接,連接處的厚度加厚,使得第二袖叉裁片300與袖身裁片100之間不易滑脫。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