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特別是供濕熱淋證患者使用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淋證,中醫(yī)病名。是以小便頻數(shù)、淋瀝澀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癥的疾病。根據(jù)病因和癥狀特點不同,可分為熱淋、血淋、石淋、氣淋、膏淋、勞淋六證。基本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病理因素為濕熱。病位在腎與膀胱。辨證時首辨淋證類別,再審證候虛實,三別標本緩急。
淋證是因腎、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癥。其病因為膀胱濕熱,脾腎虧虛,肝郁氣滯,病機主要是濕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景岳全書·淋濁》謂“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說明淋證初起多屬濕熱蘊結膀胱。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濕熱淋證的藥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濕熱淋證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上述濕熱淋證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優(yōu)勢,針對現(xiàn)有西醫(yī)治療上述濕熱淋證的現(xiàn)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以解決濕熱淋證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濕熱淋證。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廣金錢草15~32g、黃柏8~16g、萹蓄10~16g、車前子(炒)8~16g、金銀花10~22g、澤瀉10~22g、牛膝5~16g、益母草15~32g。
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廣金錢草20~28g、黃柏10~14g、萹蓄11~14g、車前子(炒)10~14g、金銀花15~20g、澤瀉15~20g、牛膝10~14g、益母草20~28g。
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廣金錢草25g、黃柏13g、萹蓄13g、車前子(炒)13g、金銀花17g、澤瀉17g、牛膝13g、益母草25g。
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zhì)和粉塵后,按照質(zhì)量份比分別粉碎成粗粒狀包煎;
B、將包好的原料中藥放入冷開水中浸泡40分鐘后,再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浸泡藥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鍋內(nèi),注入過藥38mm的冷開水進行第一次煎煮35分鐘,濾取藥液后,再次注入過藥31mm的微溫開水進行第二次煎煮25分鐘,二次混合濃縮成50%的中藥液600毫升備用。
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中藥液以一天服用,每日一劑,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200毫升/次,飯前服。服藥15~30天,癥狀消失,病獲痊愈。
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廣金錢草,性味:甘、淡、涼,具有清熱除濕、利尿通淋之功效,用于治療熱淋、砂淋、石淋、小便澀痛、水腫尿少、黃疸尿赤、尿路結石;
黃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痢、泄瀉、消渴、黃疸、痿躄、夢遺、淋濁、痔瘡、便血、亦白帶下、骨蒸勞熱、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瘡瘍腫毒等癥;
萹蓄,性味:苦、寒,具有利尿、清熱、殺蟲之功效,用于治療熱淋、癃閉、黃疸、陰蝕、白帶、蛔蟲、疳積、痔腫、濕瘡等癥;
車前子(炒),性味: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熱利尿、滲濕止瀉、明目、祛痰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水腫脹滿、暑濕瀉痢、目赤障翳、痰熱咳喘等癥;
金銀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癰腫疔瘡、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病;
澤瀉,性味:甘、寒,具有利水、滲濕、泄熱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等癥;
牛膝,性味:苦、酸、性平,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jīng)、引敵國(火)下行、利尿通淋之功效,用于治療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血瘀腹痛、徵瘕、胞衣不下、熱淋、血淋、跌打損傷、癰腫惡瘡、咽喉腫痛;
益母草,性味:辛苦、涼,具有活血、祛瘀、調(diào)經(jīng)、消水之功效,用于治療月經(jīng)不調(diào)、胎漏難產(chǎn)、胞衣不下、產(chǎn)后血暈、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
本發(fā)明藥物是基于中醫(yī)治療濕熱淋證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濕熱淋證,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濕熱淋證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廣金錢草25g、黃柏13g、萹蓄13g、車前子(炒)13g、金銀花17g、澤瀉17g、牛膝13g、益母草25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廣金錢草28g、黃柏14g、萹蓄14g、車前子(炒)14g、金銀花20g、澤瀉20g、牛膝14g、益母草28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濕熱淋證的湯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廣金錢草32g、黃柏16g、萹蓄16g、車前子(炒)16g、金銀花22g、澤瀉22g、牛膝16g、益母草32g。
典型病例:
經(jīng)臨床診斷治療濕熱淋證患者共176例,年齡為40歲以上的97例,只有79例為40歲以下。176例患者中痊愈的131例,顯效的45例,總有效率達100%。經(jīng)治療后,癥狀消失,病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