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夾持裝置及其操作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204414閱讀:256來源:國知局
      一種夾持裝置及其操作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設備技術(shù)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夾持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

      背景技術(shù):
      ]

      隨著內(nèi)窺鏡治療技術(shù)的發(fā)展,許多人體自然腔道的病癥通常通過內(nèi)窺鏡手術(shù)進行治療,其中人體的粘膜病變?nèi)睋p出血、腔道穿孔的治療均需直接使用夾持裝置進行治療。其作為一種物理機械處置方法,首先將夾持裝置通過內(nèi)窺鏡鉗道導入到人體內(nèi),利用夾持裝置的夾持部閉合時產(chǎn)生的機械壓迫力,將人體組織和血管一并夾持,從而閉合組織和止血,然后將夾持裝置的夾持部滯留在人體病變組織上直至組織愈合,而夾持裝置的輸送操作部手術(shù)后即撤出內(nèi)窺鏡及人體。

      現(xiàn)有技術(shù)中,使用如下的夾持裝置,夾持組織進行創(chuàng)口閉合、止血:

      在中國公布的專利申請?zhí)枮镃N200980123274.7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止血夾持裝置和方法,該夾持裝置無旋轉(zhuǎn)機構(gòu),無法調(diào)整相對于組織的夾持角度,引起夾持效果差甚至夾持失敗。

      該夾持裝置的囊體內(nèi)部零件多且長,造成囊體較長,而太長的囊體滯留人體會戳傷與夾持部位相對的人體組織。

      該夾持裝置的夾臂通過變形進入囊體,易產(chǎn)生塑形變形,重復開合后開口變小,無法夾持較大的人體組織。

      在中國公布的專利申請?zhí)枮镃N201180059362.2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具有可拆卸可樞轉(zhuǎn)夾爪的醫(yī)療裝置,該醫(yī)療設備的殼體內(nèi)部形狀復雜、外部有四條長槽作為卡鉗的引導表面,配合精度要求高,零件加工制造困難、合格率低、成本高,與其它零件裝配復雜困難。

      該醫(yī)療設備的卡鉗帶有小齒輪等結(jié)構(gòu),零件加工制造困難、合格率低、成本高,與其它零件裝配復雜困難。

      該醫(yī)療設備的驅(qū)動器帶有齒條等結(jié)構(gòu),零件加工制造困難、合格率低,成本高,與其它零件裝配復雜困難。

      在中國公布的專利申請?zhí)枮镃N201410222753.7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一種止血夾,該止血夾的夾座與過渡帽之間通過卡扣形成可拆卸連接結(jié)構(gòu),該結(jié)構(gòu)較復雜、裝配困難、連接可靠性差。

      該止血夾的過渡帽與固定之間通過過渡帽鑲件形成旋轉(zhuǎn)結(jié)構(gòu),該旋轉(zhuǎn)結(jié)構(gòu)零件多、裝配和連接困難。

      該止血夾的夾持臂設有與固定銷軸配合的滑槽,零件結(jié)構(gòu)較復雜,裝配較困難。

      該止血夾的夾持臂和尾部彎鉤結(jié)構(gòu)與夾座的凸起形成鎖定,依靠后拉力使夾持臂的彈塑性變形,三個零件制造公差范圍確定所需的后拉力和鎖緊可靠性,可能出現(xiàn)后拉過大或過小,且無法鎖緊。

      在中國公布的專利申請?zhí)枮镃N201310272522.2的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夾持裝置及其夾鉗部,該夾持裝置的夾片通過變形進入夾鉗管,易產(chǎn)生塑形屈服變形,夾片重復開合后開口變小,無法夾持大的人體組織。

      該夾持裝置的夾片固定座和解鎖件軸向長度較長,需要安裝在較長的夾鉗管中,太長的夾鉗管滯留人體,會戳傷與夾持部位相對的人體組織。

      該夾持裝置的夾片固定座和解鎖件形狀構(gòu)造復雜,夾鉗管的簧片等構(gòu)造的加工復雜,零件成本高,產(chǎn)品裝配困難。

      因此需要設計一種夾持部可與其他部件脫離,且組合結(jié)構(gòu)更為便捷,夾持開口大,滯留長度短的夾持裝置。

      [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合理、簡單可靠、夾持開口大、滯留長度短的夾持裝置,其具有可重復開合、可旋轉(zhuǎn)等功能,還提供一種簡便的操作方法。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設計一種夾持裝置,包括夾持部(10)和輸送操作部(2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持部(10)和輸送操作部(20)兩者能分離;

      所述的夾持部(10)包括夾持臂(11)、夾持管(12)、撐開銷(13)和連接銷(14),用于夾持人體組織;

      所述的夾持管(12)的近端有近端槽(12a)、法蘭(12c)和沉孔(12d),夾持管(12)的遠端設有遠端槽(12b),所述的沉孔(12d)內(nèi)能置入脹形件(24)彈性地脹大法蘭(12c),脹大的法蘭(12c)與夾座(25)的沉孔臺(25a)形成可拆卸連接;

      所述的夾持臂(11)的近端(11a)與連接銷(14)連接,夾持臂(11)的中段(11b)保持在夾持管(12)的遠端槽(12b)中運動,夾持管(12)收納連接銷(14)和夾持臂(11)近端(11a)和中段(11b),遠端槽(12b)的近端設有施壓面(12f),用于阻擋夾持臂(11)繼續(xù)打開,夾持管(12)遠端安裝有撐開銷(13),撐開銷(13)用于撐開和擋住前移到其位置的夾持臂(11)。

      所述的夾持臂(11)包含近端(11a)、中段(11b)和夾持段(11c),近端(11a)設有連接孔(11d)與連接銷(14)連接,中段(11b)保持在夾持管(12)的遠端槽(12b)中,中段(11b)設有受壓面(11e)與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形成壓力接觸,從而閉合夾持臂(11),并且阻止夾持臂(11)繼續(xù)向近端后移。

      所述連接銷(14)的兩端帶有法蘭(14c)和(14d),用于限制兩個夾持臂(11)散開。

      所述的驅(qū)動件(21),

      其遠端設有兩個彎鉤(21c)與連接銷(14)連接,彎鉤(21c)在預定拉力下能發(fā)生塑形變形拉直,從而能與連接銷(14)分離;

      其中段設有兩個棱條(21b),兩棱條(21b)能在脹形件(24)的遠端內(nèi)腔(24b)自由運動,兩棱條(21b)在脹形件(24)的近端內(nèi)環(huán)(24c)運動受限,驅(qū)動件(21)能帶動脹形件(24)后移;

      其近端(21a)插入連接管(22)并固定連接。

      所述夾座(25)的遠端有內(nèi)環(huán)(25a),內(nèi)環(huán)(25a)與夾持管(12)的法蘭(12c)形成可拆卸連接,夾座(25)的近端(25b)與彈簧管帽(26)的遠端(26a)固定連接。

      所述的連接銷(14)不能通過未被脹開的夾持管(12)的沉孔底部(12d),以便間接鎖定夾持臂(11)阻止向遠端前移,連接銷(14)能在被脹開的夾持管(12)內(nèi)和脹形件(24)的遠端內(nèi)腔(24b)自由移動。

      所述輸送操作部(20)的驅(qū)動件(21)、連接管(22)、驅(qū)動軟軸(23)和鉗環(huán)(32)依次固定連接,夾座(25)、彈簧管帽(26)、彈簧管(27)和彈簧管座(34)依次固定連接,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固定連接,鉗環(huán)(32)套設在鉗柄(31)上,鉗環(huán)(32)和鉗柄(31)能相對軸向運動、不可旋轉(zhuǎn),彈簧管座(34)置入在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中間,彈簧管座(34)能相對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旋轉(zhuǎn)、不可軸向滑動。

      本發(fā)明還設計一種操作夾持裝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如下:

      操作所述的鉗環(huán)(32)后拉能依次推動鉗環(huán)(32)、驅(qū)動軟軸(23)、連接管(22)、驅(qū)動件(21)、連接銷(14)和夾持臂(11)后移,所述夾持臂(11)的受壓面(11e)被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壓迫,從而使夾持臂(11)閉合,并阻止夾持臂(11)繼續(xù)向近端后移,即閉合夾持部(10)夾持人體組織;

      操作所述鉗環(huán)(32)后拉,后拉力達到設定值時,驅(qū)動件(21)的兩個彎鉤(21c)能發(fā)生塑形變形拉直,從而能與連接銷(14)分離;

      所述的驅(qū)動件(21)的兩棱條(21b)能進一步后拉脹形件(24),脹形件(24)從夾持管(12)近端的沉孔(12d)后移出,夾持管(12)近端的法蘭(12c)沒有內(nèi)部脹形而縮小,法蘭(12c)能從夾座夾座(25)的沉孔臺(25a)中移出,夾鉗部(10)從夾座(25)及輸送操作部(20)分離釋放;

      所述的脹形件(24)從夾持管(12)近端的沉孔(12d)后移出,夾持管(12)近端的沉孔(12d)沒有脹形而縮小,鎖扣住連接銷(14),阻止與連接銷(14)連接的夾臂(11)前移,夾持臂(11)保持閉合并鎖定。

      前推夾持臂(11),夾持臂(11)的下臂(11g)被撐開銷(13)撐開并擋住阻止繼續(xù)向遠端前移,夾持臂(11)的上臂(11f)被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并擋住阻止繼續(xù)打開;

      后拉夾持臂(11),夾持臂(11)的受壓面(11e)被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壓迫,從而使夾持臂(11)閉合,并阻止夾持臂(11)繼續(xù)向近端后移。

      對比市場上的同類產(chǎn)品,美國波士頓科學的止血夾持裝置在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1mm時,其滯留長度為15.5mm;當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4mm時,其滯留長度為17.9mm。

      美國庫克醫(yī)學的具有可拆卸可樞轉(zhuǎn)夾爪的醫(yī)療裝置在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2mm時,其滯留長度為15mm;當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4mm時,其滯留長度為16.6mm。

      南京微創(chuàng)的止血夾在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6mm時,其滯留長度為13.8mm;當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4mm時,其滯留長度為12.2mm。

      杭州安瑞醫(yī)療的夾持裝置在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0mm時,其滯留長度為9.8mm;當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4mm時,其滯留長度為13mm。

      而本發(fā)明的夾持裝置與方法同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夾持部能方便的與其他部件脫離,可重復開合且其組合結(jié)構(gòu)簡單可行、夾持開口大、滯留長度短,在夾持開口規(guī)格為14mm時,滯留長度僅11.5mm,滯留夾頭的總長度是最短的,而且其在有旋轉(zhuǎn)功能的同時,結(jié)構(gòu)最簡單,成本最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整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打開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閉合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閉合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釋放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釋放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夾持臂的連接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夾持管與夾座連接和分離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彈簧管、彈簧管座和鉗柄等連接的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夾持臂的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夾持管的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連接銷的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驅(qū)動件的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脹形件的示意圖;

      圖15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夾座的示意圖;

      圖16為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彈簧管帽的示意圖;

      圖中:10.夾持部 11.夾持臂 11a.近端 11b.中段 11c.夾持段 11d.連接孔 11e.受壓面 11f.上臂 11g.下臂 12.夾持管 12a.近端槽 12b.遠端槽 12c.法蘭 12d.沉孔 12e.銷孔 12f.施壓面 13.撐開銷 14.連接銷 14a.連接銷零件 14b.連接銷零件 14c.法蘭 14d.法蘭 20.輸送操作部 21.驅(qū)動件 21a.驅(qū)動件近端 21b.兩棱條 21c.彎鉤 22.連接管 23.驅(qū)動軟管 24.脹形件 24a.外部 24b.遠端內(nèi)腔 24c.近端內(nèi)環(huán) 25.夾座 25a.內(nèi)環(huán) 25b.夾座近端 26.彈簧管帽 26a.外緣 26b.彈簧管帽的近端 26c.內(nèi)腔 27.彈簧管 31.鉗柄 32.鉗環(huán) 33.鉗柄嵌件 34.彈簧管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這種裝置及方法的結(jié)構(gòu)和原理對本專業(yè)的人來說是非常清楚的。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夾持裝置,包括夾持部(10)和輸送操作部(20),兩者可分離;

      所述夾持部(10)包括夾持臂(11)、夾持管(12)、撐開銷(13)和連接銷(14),用于夾持人體組織,滯留人體一段時間后,自行脫落或手術(shù)取下;

      其中,夾持臂(11)的近端(11a)與連接銷(14)連接,夾持臂(11)的中段(11b)保持在夾持管(12)的遠端槽(12b)中運動,夾持管(12)收納連接銷(14)和夾持臂(11)近端(11a)和中段(11b),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阻擋打開的夾持臂(11)繼續(xù)打開,夾持管(12)遠端安裝有撐開銷(13),撐開銷(13)用于撐開和擋住前移到其位置的夾持臂(11);

      所述輸送操作部(20)包括驅(qū)動件(21)、連接管(22)、驅(qū)動軟軸(23)、脹形件(24)、夾座(25)、彈簧管帽(26)、彈簧管(27)、鉗柄(31)、鉗環(huán)(32)、鉗柄嵌件(33)和彈簧管座(34),用于推送夾持部(10)進入內(nèi)窺鏡腔道和人體中,并用于操作夾持部(10)進行工作;

      其中,驅(qū)動件(21)、連接管(22)、驅(qū)動軟軸(23)和依次固定連接,夾座(25)、彈簧管帽(26)、彈簧管(27)和彈簧管座(34)依次固定連接,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固定連接,鉗環(huán)(32)套設鉗柄(31)上,鉗環(huán)(32)和鉗柄(31)可相對軸向運動、不可旋轉(zhuǎn),彈簧管座(34)置入在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中間,彈簧管座(34)可相對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旋轉(zhuǎn)、不可軸向滑動;

      所述夾持管(12)的近端有近端槽(12a)、法蘭(12c)和沉孔(12d),夾持管(12)的遠端設有遠端槽(12b),沉孔(12d)內(nèi)可置入脹形件(24)彈性地脹大法蘭(12c),脹大的法蘭(12c)與夾座(25)的沉孔臺(25a)形成可拆卸連接;

      所述操作鉗環(huán)(32)前推可依次推動鉗環(huán)(32)、驅(qū)動軟軸(23)、連接管(22)、驅(qū)動件(21)、連接銷(14)和夾持臂(11)前移,夾持臂(11)被撐開銷(13)撐開,即打開夾持部(10),以便后續(xù)夾持人體組織;

      操作鉗柄(31)旋轉(zhuǎn)可依次帶動鉗環(huán)(32)、驅(qū)動軟軸(23)、連接管(22)、驅(qū)動件(21)和夾持部(10)相對夾座(25)旋轉(zhuǎn)。

      如圖3和圖4所示的一種夾持裝置,操作所述鉗環(huán)(32)后拉可依次推動鉗環(huán)(32)、驅(qū)動軟軸(23)、連接管(22)、驅(qū)動件(21)、連接銷(14)和夾持臂(11)后移,所述夾持臂(11)的受壓面(11e)被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壓迫,從而使夾持臂(11)閉合,并阻止夾持臂(11)繼續(xù)向近端后移,即閉合夾持部(10)夾持人體組織。

      如圖5和圖6所示的一種夾持裝置,操作所述鉗環(huán)(32)后拉,后拉力達到設定值時,驅(qū)動件(21)的兩個彎鉤(21c)可發(fā)生塑形變形拉直,從而可與連接銷(14)分離;

      所述驅(qū)動件(21)的兩棱條(21b)可進一步后拉脹形件(24),脹形件(24)從夾持管(12)近端的沉孔(12d)后移出,夾持管(12)近端的法蘭(12c)沒有內(nèi)部脹形而縮小,法蘭(12c)可從夾座夾座(25)的沉孔臺(25a)中移出,夾鉗部(10)從夾座(25)及輸送操作部(20)分離釋放。

      所述脹形件(24)從夾持管(12)近端的沉孔(12d)后移出,夾持管(12)近端的沉孔(12d)沒有脹形而縮小,鎖扣住連接銷(14),阻止與連接銷(14)連接的夾臂(11)前移,夾持臂(11)保持閉合并鎖定。

      如圖7所示,兩個夾持臂(11)遠端的連接孔(11d)與連接銷(14)連接,驅(qū)動件(21)遠端的兩個彎鉤(21c)與連接銷(14)活動連接,驅(qū)動件近端(21a)插入連接管(22)并固定連接。

      如圖8所示,夾持管(12)的近端有近端槽(12a)、法蘭(12c)和沉孔(12d),沉孔(12d)內(nèi)可置入脹形件(24)彈性地脹大法蘭(12c),脹大的法蘭(12c)外徑大于夾座(25)的沉孔臺(25a)內(nèi)徑;

      驅(qū)動件(21)的兩棱條(21b)后拉脹形件(24),脹形件(24)從夾持管(12)的沉孔(12d)中完全移出,失去脹大的夾持管(12)的法蘭(12c)彈性回縮,法蘭(12c)外徑小于于夾座(25)的沉孔臺(25a)內(nèi)徑,夾持管(12)可從夾座(25)中移出;夾持管(12)和夾座(25)形成可拆卸連接。

      如圖9所示,彈簧管(27)和彈簧管座(34)固定連接,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固定連接接;彈簧管座(34)裝配在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之間的空隙中,軸向有少量間隙,周向有足量間隙;彈簧管(27)的近端鉗柄嵌件(33)中,周向有足量間隙;鉗柄(31)和鉗柄嵌件(33)可相對旋轉(zhuǎn)彈簧管(27)和彈簧管座(34)。

      鉗柄(31)與鉗環(huán)(32)周向固定,鉗環(huán)(32)與驅(qū)動軟軸(23)固定連接,旋轉(zhuǎn)鉗柄(31)可依次帶動鉗環(huán)(32)、驅(qū)動軟軸(23)、連接管(22)、驅(qū)動件(21)和夾持部(10)相對彈簧管座(34)、彈簧管(27)、彈簧管帽(26)和夾座(25)旋轉(zhuǎn)。

      如圖10所示,所述夾持臂(11)包含近端(11a)、中段(11b)和夾持段(11c),近端(11a)設有連接孔(11d)與連接銷(14)連接,中段(11b)保持在夾持管(12)的遠端槽(12b)中,

      中段(11b)設有受壓面(11e)與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可形成壓力接觸,從而閉合夾持臂(11),并且阻止夾持臂(11)繼續(xù)向近端后移,

      前推夾持臂(11),夾持臂(11)的下臂(11g)被撐開銷(13)撐開并擋住阻止繼續(xù)向遠端前移,夾持臂(11)的上臂(11f)被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并擋住阻止繼續(xù)打開,

      后拉夾持臂(11),夾持臂(11)的受壓面(11e)被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壓迫,從而使夾持臂(11)閉合,并阻止夾持臂(11)繼續(xù)向近端后移。

      如圖11所示,所述夾持管(12)的近端有近端槽(12a)、法蘭(12c)和沉孔(12d),沉孔(12d)內(nèi)可置入脹形件(24)彈性地脹大法蘭(12c),脹大的法蘭(12c)與夾座(25)的沉孔臺(25a)形成可拆卸連接,所述夾持管(12)的遠端有遠端槽(12b),夾持臂(11)的中段(11b)保持在遠端槽(12b)內(nèi)滑移。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可壓迫打開的夾持臂(11)的上臂(11f)阻止夾持臂(11)繼續(xù)打開,夾持管(12)的施壓面(12f)還可壓迫打開的夾持臂(11)的受壓面(11e)閉合夾持臂(11)并阻止夾持臂(11)繼續(xù)后移。

      如圖12所示,所述連接銷(14),兩端帶有法蘭(14c)和(14d),用于限制兩個夾持臂(11)散開,所述連接銷(14)為便于制造可由兩個零件(14a)和(14b)組成。

      如圖13所示,所述驅(qū)動件(21),其遠端設有兩個彎鉤(21c)與連接銷(14)連接,彎鉤(21c)在預定拉力下可發(fā)生塑形變形拉直,從而可與連接銷(14)分離,其中段設有兩個棱條(21b),兩棱條(21b)可在脹形件(24)的遠端內(nèi)腔(24b)自由運動,兩棱條(21b)在脹形件(24)的近端內(nèi)環(huán)(24c)運動受限,驅(qū)動件(21)可帶動脹形件(24)后移,其近端(21a)插入連接管(22)并固定連接。所述驅(qū)動件(21)的彎鉤(21c)也可以是一個較大彎角的彎鉤。

      如圖14所示,所述脹形件(24)的外部(24a)插入夾持管(12)近端的沉孔(12d)從而脹大夾持管(12)近端的法蘭(12c);脹形件(24)的遠端內(nèi)腔(24b)可容納驅(qū)動件(21)的兩棱條(21b)自由運動,驅(qū)動件(21)的兩棱條(21b)無法穿過脹形件(24)的近端內(nèi)環(huán)(24c),驅(qū)動件(21)可帶動脹形件(24)后移。

      如圖15所示,所述夾座(25)的遠端有內(nèi)環(huán)(25a),內(nèi)環(huán)(25a)與夾持管(12)的法蘭(12c)形成可拆卸連接,夾座(25)的近端(25b)與彈簧管帽(26)的遠端(26a)固定連接。

      如圖16所示,所述彈簧管帽(26)的外緣(26a)與夾座(25)的近端(25b)固定連接,彈簧管帽(26)的近端(26b)與彈簧管(27)的遠端固定連接,彈簧管帽(26)的內(nèi)腔(26c)容納后移的脹形件(24)。

      需要強調(diào)的是:以上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的范圍內(nèi)。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