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醫(y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手術用打結(jié)器,用來結(jié)扎血管或組織。二、
背景技術:
:目前外科手術中涉及結(jié)扎組織或血管的方法是手工打結(jié)和器械打結(jié)。手工打結(jié)的過程是:用鉗子帶一根絲線環(huán)繞需要結(jié)扎的組織或血管,然后用雙手繞線依次打兩個單結(jié)。兩個單結(jié)絞索形成一個方結(jié)。手工打結(jié)的缺點是費時費力且不能應用于腔鏡手術。器械打結(jié)的過程是:先將夾子固定于夾鉗上,將夾子含住所要夾閉的組織或血管,閉合夾鉗的手柄通過杠桿使夾鉗頭閉合帶動夾子將血管或組織夾閉。夾子由金屬或化學材料制成,是一種異物,有一定重量并占據(jù)一定空間。在復雜手術中當需要大量結(jié)扎時,不能大量依賴夾子結(jié)扎血管或者組織,因為人體有限的空間不能容納太多的異物。因此復雜手術的結(jié)扎均依賴人工,用絲線結(jié)扎。三、技術實現(xiàn)要素:為了解決現(xiàn)有手工打結(jié)費時費力且不能應用于腔鏡手術的弊端;為了解決現(xiàn)有器械打結(jié)額外增加異物不能應用于復雜手術的弊端,本發(fā)明了提供了一種手術用打結(jié)器,以絲線作為打結(jié)材料只需閉合張開鉗子手柄就可以完成整個打結(jié)過程,使打結(jié)方便、快捷又不增加異物。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手術用打結(jié)器,包括線夾和鉗子兩部分:線夾包括左右兩個夾子、繞好線扣的絲線和梭子;絲線的一端固定在梭子上,梭子位于左側(cè)夾子下部的槽里,繞好線扣的絲線放置于的右側(cè)夾子表面,絲線的另一端被固定在右側(cè)夾子的上部中點。鉗子由左鉗、右鉗、鉗桿及手柄組成。左鉗、右鉗內(nèi)有夾倉能容納固定線夾;左鉗、右鉗內(nèi)部有槽輪組件和傳動結(jié)構;鉗桿內(nèi)有管芯、中軸和彈簧結(jié)構。張開鉗子的手柄通過杠桿原理將左鉗、右鉗張開,含住所要結(jié)扎的組織,閉合手柄,左鉗、右鉗閉合,帶動夾子對合。繼續(xù)閉合手柄,通過杠桿、槽輪及傳動結(jié)構,中軸拉動梭子完成間歇往復運動,穿過線扣,最終固定在左側(cè)夾子上部的槽里。張開手柄帶動左鉗、右鉗和夾子張開,絲線被拉緊,兩個線結(jié)被依次拽緊完成打結(jié)過程。本打結(jié)器的有益效果是:只需要閉合張開鉗子就可以打一個方結(jié),可以代替手工打結(jié),提高打結(jié)效率;并且不遺留異物,在復雜手術及腔鏡手術中均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四、附圖說明1.圖1方結(jié)的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為了清楚的顯示線的走形軌跡和交叉時的位置關系,將一根絲線的左半部分涂為黑色,右半部分為白色,組織(t)。2.圖2方結(jié)步驟1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3.圖3方結(jié)步驟2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4.圖4方結(jié)走線軌跡示意圖(前視線框圖):黑色線頭從前向后、從后向前穿過白色部分,再向上,再從前向后、從后向前穿過白色部分完成方結(jié);組織(t)。5.圖5方結(jié)的結(jié)扣示意圖:s1、s2為線結(jié)的兩個端點;將絲線的每一個拐點用英文字母a-l、n、o表示:組織(t)。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6.圖6方結(jié)結(jié)扣局部放大示意圖(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a、b、c、e、f、g(絲線的拐點);線段ab在線段gf的后方。7.圖7方結(jié)的走線軌跡示意圖(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其中s1、s2為線結(jié)的兩個端點;將絲線的每一個拐點用英文字母a-l、n、o表示;t(組織)。8.圖8方結(jié)的拽線順序示意圖(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s1、s2為線結(jié)的兩個端點;將絲線的每一個拐點用英文字母a-l、o表示;組織(t);p為s2穿過bcdefg圍成的第一個結(jié)扣后向上走行的拐點,q為將要穿回hijkls1圍成的第二個結(jié)扣的拐點,s2’為s2的最后位置;①、②為拽線方向。9.圖9打結(jié)器組成示意圖(前視線框圖)。10.圖10打結(jié)器總體設想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前視線框圖11.圖11打結(jié)器總體設想示意圖(前視線框圖):t為所要結(jié)扎的組織。12.圖12齒輪齒條原理示意圖(前視線框圖)。13.圖13齒輪齒輪傳動示意圖(前視線框圖):齒輪a、齒輪b。14.圖14槽輪的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15.圖15槽輪結(jié)構示意圖(西南等軸側(cè)灰度圖)。16.圖16槽輪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17.圖17槽輪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18.圖18槽輪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19.圖19右側(cè)夾子結(jié)構示意圖:凹槽(rc1);夾扣(rc2)。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20.圖20左側(cè)夾子結(jié)構示意圖:凹槽(lc1)、夾扣(lc2)、卡子(lc3)。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21.圖21梭子結(jié)構示意圖:側(cè)突(sh1)。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22.圖22梭子固定在左側(cè)夾子上部示意圖:卡子(lc3)、側(cè)突(sh1)。東南等軸測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23.圖23線扣的示意圖(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24.圖24線扣的示意圖(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其中s1、s2為線結(jié)的兩個端點;將絲線的每一個拐點用英文字母a-l、n、o表示。25.圖25線扣的長度示意圖(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其中s1為線結(jié)的一個端點,將絲線的每一個拐點用英文字母a-l表示。26.圖26線扣的長度示意圖(西南等軸側(cè)線框圖):其中s2為線結(jié)的一個端點,將絲線的每一個拐點用英文字母a、b、f、o、n表示。27.圖27夾子、線扣與梭子的關系示意圖:其中s1、s2為線結(jié)的兩個端點。東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28.圖28左鉗外觀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29.圖29左鉗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30.圖30左鉗外殼示意圖(前視線框圖)。31.圖31左鉗外殼結(jié)構圖:方孔(lp0a)、圓孔(lp0b)、小軸(lp0c)、小孔(lp0d)。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32.圖32左鉗外殼方孔(lp0a)結(jié)構示意圖:左鉗外殼(lp0):方孔(lp0a)。東南等軸測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33.圖33左側(cè)夾子固定在左鉗外殼示意圖:外殼的方孔(lp0a)、左側(cè)夾子的夾扣(lc2)。西南等軸測灰度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34.圖34左鉗外殼結(jié)構示意圖:左鉗外殼尾部的圓孔(lp0b)、左鉗外殼尾部的小軸(lp0c)、左鉗內(nèi)部傳動帶的出口小孔(lp0d)。35.圖35連桿結(jié)構示意圖:連桿(lp1):連桿圓孔(lp1a)、連桿圓孔(lp1b)。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36.圖36左鉗外殼與連桿連接示意圖:左鉗外殼尾部的圓孔(lp0b)、左鉗外殼尾部的小軸(lp0c)、左鉗內(nèi)部傳動帶的出口小孔(lp0d);連桿(lp1):連桿圓孔(lp1a)、連桿圓孔(lp1b)。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37.圖37連桿與鉗桿管芯的連接示意圖:鉗桿管芯的小軸(ls2a)、連桿圓孔(lp1b)。西南等軸測灰度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38.圖38左鉗外殼與鉗桿中軸的連接示意圖:鉗桿中軸(ls1a)、左鉗外殼尾部的圓孔(lp0b)。西南等軸測灰度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39.圖39槽輪-齒輪-齒條結(jié)構在左鉗中的位置示意圖(前視線框圖)。40.圖40槽輪-齒輪-齒條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拉線桿(lp2)、固定板(lp3)、齒條(lp4)、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曲柄(lp9)、輪盤(lp10)、發(fā)條(lp11)、中軸(lp12)。41.圖41槽輪-齒輪-齒條結(jié)構示意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拉線桿(lp2)、固定板(lp3)、齒條(lp4)、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曲柄(lp9)、輪盤(lp10)、發(fā)條(lp11)、中軸(lp12)。42.圖42拉線桿結(jié)構示意圖:拉線桿(lp2):線勾(lp2a)。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43.圖43線勾拉線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44.圖44拉線桿與齒條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拉線桿(lp2):線勾(lp2a);齒條(lp4)。45.圖45固定板結(jié)構示意圖:固定板(lp3):外側(cè)面(lp3a)、內(nèi)側(cè)凸面(lp3b)。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46.圖46固定板與齒條、左鉗外殼的關系示意圖:固定板(lp3):外側(cè)面(lp3a)、內(nèi)側(cè)凸面(lp3b);齒條凹面(lp4c)。西南等軸測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47.圖47齒條結(jié)構示意圖:齒條(lp4):平板(lp4a)、齒面(lp4b)、凹面(lp4c)。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48.圖48左半槽輪結(jié)構示意圖:齒輪(lp5):齒輪面(lp5a)、圓孔(lp5b);徑向輪(lp6):鎖止圓弧(lp6a)、徑向槽(lp6b)、中心圓孔(lp6c);中軸(lp7)。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49.圖49左半槽輪結(jié)構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齒輪(lp5):齒輪面(lp5a);徑向輪(lp6):鎖止圓弧(lp6a)、徑向槽(lp6b)、中心圓孔(lp6c);中軸(lp7)。50.圖50右半槽輪結(jié)構示意圖:圓盤(lp8):中心圓孔(lp8a)、圓銷(lp8b);曲柄(lp9):中心圓孔(lp9a);輪盤(lp10):圓孔(lp10a);發(fā)條(lp11):一端(lp11a)、另一端(lp11b)及中軸(lp12)。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51.圖51圓盤的內(nèi)部結(jié)構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圓盤(lp8):中心圓孔(lp8a)、圓銷(lp8b);曲柄(lp9):中心圓孔(lp9a);輪盤(lp10):圓孔(lp10a);發(fā)條(lp11):一端(lp11a)、另一端(lp11b);中軸(lp12)。52.圖52中軸、圓盤、曲柄和輪盤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圓盤(lp8):圓銷(lp8b);曲柄(lp9);輪盤(lp10);中軸(lp12)。東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53.圖53輪盤、發(fā)條運動示意圖(前視線框圖):輪盤(lp10):圓孔(lp10a);發(fā)條(lp11):一端(lp11a)、另一端(lp11b);中軸(lp12)。54.圖54槽輪組合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55.圖55槽輪組合結(jié)構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56.圖56槽輪組合結(jié)構示意圖(俯視線框圖):拉線桿(lp2)、固定板(lp3)、齒條(lp4)、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曲柄(lp9)、輪盤(lp10)、中軸(lp12)。57.圖57槽輪固定在左鉗外殼示意圖(東北等軸側(cè)線框圖)。齒條(lp2)、固定板(lp3)、齒條(lp4)、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曲柄(lp9)、輪盤(lp10)、發(fā)條(lp11)、中軸(lp12)。58.圖58左鉗內(nèi)部傳動示意圖:傳動帶(lp13):一端(lp13a)、一段(lp13b)、二段(lp13c)、三段(lp13d)、另一端(lp13e)、圓盤(lp13f);定滑輪(lp14):中心圓孔(lp14a)、凹槽(lp14b)、中軸(lp14c);定滑輪(lp15):中心圓孔(lp15a)、凹槽(lp15b)、中軸(lp15c);前擋板(lp16:lp16a、lp16b);后擋板(lp17:lp17a、lp17b)。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59.圖59左鉗內(nèi)部傳動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傳動帶(lp13):一端(lp13a)、一段(lp13b)、二段(lp13c)、三段(lp13d)、另一端(lp13e)、圓盤(lp13f);定滑輪(lp14):中心圓孔(lp14a)、凹槽(lp14b)、中軸(lp14c);定滑輪(lp15):中心圓孔(lp15a)、凹槽(lp15b)、中軸(lp15c);前擋板(lp16:lp16a、lp16b);后擋板(lp17:lp17a、lp17b)。60.圖60傳動帶示意圖(東北等軸側(cè)線框圖):傳動帶的一端(lp13a)、輪盤(lp10)、定滑輪中心圓孔(lp14a)、凹槽(lp14b)、中軸(lp14c)。61.圖61傳動帶示意圖:傳動帶一段(lp13b)、二段(lp13c)、三段(lp13d)、定滑輪(lp14)、lp0(左鉗外殼)、定滑輪(lp15)。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北等軸測線框圖62.圖62傳動帶示意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傳動帶的另一端(lp13e)。63.圖63定滑輪示意圖:定滑輪(lp14):中心圓孔(lp14a)、凹槽(lp14b)、中軸(lp14c)。三面線框圖(正面圖)三面線框圖(左側(cè)圖)三面線框圖(俯視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64.圖64定滑輪(lp14)固定在左鉗外殼內(nèi)部示意圖(東北等軸測線框圖):定滑輪(lp14):中心圓孔(lp14a)、凹槽(lp14b)、中軸(lp14c)。65.圖65定滑輪(lp15)示意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定滑輪(lp15):中心圓孔(lp15a)、凹槽(lp15b)和中軸(lp15c)。66.圖66定滑輪(lp15)固定在左鉗外殼(lp0)內(nèi)部示意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左鉗外殼(lp0);定滑輪(lp15):中心圓孔(lp15a)、凹槽(lp15b)和中軸(lp15c)。67.圖67傳動帶上的圓盤(lp13f)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傳動帶(lp13):圓盤(lp13f);定滑輪(lp15);前擋板(lp16:lp16a、lp16b)、后擋板(lp17:lp17a、lp17b)。68.圖68傳動帶和圓盤運動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圓盤(lp13f)。69.圖69左鉗內(nèi)部聯(lián)動示意圖:拉線桿(lp2);齒條(lp4):長方體平板(lp4a);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圓銷(lp8b);曲柄(lp9);輪盤(lp10);發(fā)條(lp11);中軸(lp12);傳動帶(lp13)。正面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70.圖70左鉗內(nèi)部聯(lián)動示意圖(運動一之后的位置):拉線桿(lp2);齒條(lp4):長方體平板(lp4a);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圓銷(lp8b);曲柄(lp9);輪盤(lp10);發(fā)條(lp11);中軸(lp12);傳動帶(lp13)。正面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71.圖71左鉗內(nèi)部聯(lián)動示意圖(運動二之后的位置):拉線桿(lp2);齒條(lp4):長方體平板(lp4a);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圓銷(lp8b);曲柄(lp9);輪盤(lp10);發(fā)條(lp11);中軸(lp12);傳動帶(lp13)。正面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72.圖72左鉗內(nèi)部聯(lián)動示意圖(運動三之后的位置):拉線桿(lp2);齒條(lp4):長方體平板(lp4a);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圓銷(lp8b);曲柄(lp9);輪盤(lp10);發(fā)條(lp11);中軸(lp12);傳動帶(lp13)。正面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73.圖73左鉗內(nèi)部聯(lián)動示意圖:拉線桿(lp2);齒條(lp4):長方體平板(lp4a);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圓銷(lp8b);曲柄(lp9);輪盤(lp10);發(fā)條(lp11);中軸(lp12);傳動帶(lp13)。正面線框圖(初始位置)正面線框圖(運動一)正面線框圖(運動二)正面線框圖(運動三)74.圖74左鉗內(nèi)部聯(lián)動立體效果圖:運動一、運動二、運動三的位置是一樣的。東南等軸測線框圖(初始位置)東南等軸測線框圖(運動一、運動二、運動三)75.圖75右鉗整體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東南等軸測灰度東北等軸測灰度西北等軸測灰度76.圖76右鉗結(jié)構示意圖。正面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77.圖77右鉗外殼的位置示意圖(正面線框圖)。78.圖78右鉗外殼結(jié)構示意圖。正面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79.圖79右鉗外殼結(jié)構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左鉗外殼(rp0):外殼方孔(rp0a)、深槽(rp0b)、深槽方孔1(rp0c)、深槽方孔2(rp0d)、拉線鋼片(rp0e)、外殼圓孔(rp0f)、傳動帶小孔(rp0g)、小軸(rp0h)和連桿(rp1)。80.圖80夾倉示意圖:方孔(rp0a)、深槽(rp0b)、深槽方孔一(rp0c)、深槽方孔二(rp0d)、拉線鋼片(rp0e)。正面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81.圖81右側(cè)夾子固定在右鉗外殼示意圖:方孔(rp0a)、夾扣(rc2)。西南等軸測灰度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82.圖82夾倉示意圖:方孔(rp0a)、深槽(rp0b)、深槽方孔一(rp0c)、深槽方孔二(rp0d)。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83.圖83拉線鋼片示意圖:方孔(rp0a)、深槽(rp0b)、深槽方孔一(rp0c)、深槽方孔二(rp0d)、拉線鋼片(rp0e)。東南等軸測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84.圖84右鉗外殼尾端結(jié)構示意圖:圓孔(rp0f)、小孔(rp0g)、小軸(rp0h)。東南等軸測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85.圖85連桿結(jié)構示意圖:連桿(rp1)、圓孔(rp1a)、圓孔(rp1b)。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86.圖86右鉗與連桿的連接示意圖:圓孔(rp0f)、小孔(rp0g)、小軸(rp0h)、連桿(rp1):圓孔(rp1a)、圓孔(rp1b)。前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87.圖87右鉗內(nèi)部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88.圖88鉗內(nèi)部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89.圖89右鉗內(nèi)部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垂直齒條(rp2)、水平槽輪(rp3)、垂直槽輪(rp4)、水平齒條(rp5)。90.圖90垂直齒條組件示意圖:齒條(rp2a):齒條的側(cè)面(rp2a1)、凹槽結(jié)構(rp2a2)、長方體平板(rp2a3);固定結(jié)構(rp2b):外側(cè)面(rp2b1)、內(nèi)側(cè)凸面(rp2b2)。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91.圖91水平槽輪組件(rp3)示意圖:齒輪(rp3a)、徑向輪(rp3b)、中軸一(rp3c)、齒輪圓盤(rp3d)、曲柄(rp3e)、中軸二(rp3f)。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92.圖92齒輪齒條連接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齒輪(rp3a):齒輪面(rp3a1)、齒輪圓孔(rp3a2);齒條(rp2a):側(cè)面(rp2a1)。93.圖93徑向輪結(jié)構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齒輪(rp3a):齒輪面(rp3a1)、齒輪圓孔(rp3a2);徑向輪(rp3b):鎖止圓弧(rp3b1)、徑向槽(rp3b2)、中心圓孔(rp3b3);中軸一(rp3c)。94.圖94齒輪、徑向輪和中軸的固定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95.圖95齒輪圓盤、徑向輪、中軸的結(jié)構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齒輪圓盤(rp3d):中心圓孔(rp3d1)、圓銷(rp3d2)、齒輪面(rp3d3);曲柄(rp3e):中心圓孔(rp3e1);中軸二(rp3f)。96.圖96齒輪圓盤、徑向輪、中軸的位置固定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97.圖97水平槽輪位置關系示意圖:齒輪(rp3a)、徑向輪(rp3b)、齒輪圓盤(rp3d)、曲柄(rp3e)。前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98.圖98垂直槽輪組件示意圖:齒輪一(rp4a)、中空輪盤(rp4b)、曲柄(rp4c)、中軸一(rp4d)、齒輪二(rp4e)、徑向輪(rp4f)、中軸二(rp4g)。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99.圖99垂直槽輪組件結(jié)構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齒輪一(rp4a)、中空輪盤(rp4b)、曲柄(rp4c)、中軸一(rp4d)、齒輪二(rp4e)、徑向輪(rp4f)、中軸二(rp4g)。100.圖100齒輪一(rp4a)連接示意圖(前視線框圖):齒輪一(rp4a):中心圓孔(rp4a1)、圓銷(rp4a2)、齒輪面(rp4a3);齒輪圓盤(rp3d):齒輪面(rp3d3)。101.圖101齒輪一、中空輪盤、曲柄和中軸一的位置關系示意圖:齒輪一(rp4a)、中空輪盤(rp4b)、曲柄(rp4c)、中軸一(rp4d)。西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102.圖102中空輪盤和曲柄結(jié)構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中心圓孔(rp4a1)、圓銷(rp4a2)、齒輪面(rp4a3);中空輪盤的圓孔(rp4b1)、發(fā)條(rp4b2)、近心端(rp4b3)、遠心端(rp4b4);曲柄(rp4c):中心圓孔(rp4c1);中軸一(rp4d)。103.圖103中空輪盤結(jié)構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發(fā)條(rp4b2)、近心端(rp4b3)、遠心端(rp4b4)。104.圖104齒輪二、徑向輪和中軸二的位置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中心圓孔(rp4e1)、齒輪面(rp4e2);鎖止圓弧(rp4f1)、徑向槽(rp4f2)、中心圓(rp4f3);中軸二(rp4g)。105.圖105齒輪二、徑向輪、中軸的位置固定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106.圖106垂直槽輪組件位置關系示意圖:曲柄(rp4c)、徑向輪(rp4f)。左視線框圖前視線框圖107.圖107齒輪齒條傳動示意圖(正面線框圖):齒輪(rp4e)、齒條側(cè)面(rp5a1)。108.圖108齒輪齒條傳動示意圖:齒條(rp5a):側(cè)面(rp5a1)、凹槽結(jié)構(rp5a2)、長方體平板(rp5a3);固定結(jié)構(rp5b):外側(cè)面(rp5b1)、內(nèi)側(cè)凸面(rp5b2)。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109.圖109槽輪組合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110.圖110槽輪組合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111.圖111槽輪結(jié)構固定在右鉗外殼的位置示意圖(東北等軸測線框圖):垂直齒條組件(rp2)、水平槽輪(rp3)、垂直槽輪組件(rp4)、水平齒條組件(rp5)。112.圖112右鉗內(nèi)部傳動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113.圖113右鉗內(nèi)部傳動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傳動帶(rp6)、定滑輪一(rp7)、定滑輪二(rp8)、擋板一(rp9)和擋板二(rp10)。114.圖114傳動帶示意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中空輪盤(rp4b);傳動帶(rp6):一端(rp6a)、一段(rp6b);滑輪一(rp7):溝槽(rp7a)、中心圓孔(rp7b);中軸(rp7c)。115.圖115傳動帶示意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傳動帶二段(rp6c);滑輪二(rp8):溝槽(rp8a)、中心圓孔(rp8b)、中軸(rp8c)。116.圖116傳動帶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傳動帶三段(rp6d);右鉗外殼(rp0);傳動帶小孔(rp0g)。117.圖117傳動帶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傳動帶三段(rp6d)、另一端(rp6e);鉗桿中軸(ls3):圓盤(ls3a)。118.圖118傳動帶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小圓盤(rp6f)、前擋板(rp9:rp9a、rp9b);后擋板(rp10:rp10a、rp10b)。119.圖119右鉗內(nèi)部運動軌跡初始位置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垂直齒條組件(rp2);水平槽輪組件(rp3):齒輪圓盤(rp3d)、圓銷(rp3d2);垂直槽輪組件(rp4):齒輪一(rp4a)、中空輪盤(rp4b)、圓銷(rp4a2);水平齒條組件(rp5)。120.圖120右鉗內(nèi)部運動軌跡運動一位置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垂直齒條組件(rp2);水平槽輪組件(rp3):齒輪圓盤(rp3d)、圓銷(rp3d2);垂直槽輪組件(rp4):齒輪一(rp4a)、中空輪盤(rp4b)、圓銷(rp4a2);水平齒條組件(rp5)。121.圖121右鉗內(nèi)部運動軌跡運動二位置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垂直齒條組件(rp2);水平槽輪組件(rp3):齒輪圓盤(rp3d)、圓銷(rp3d2);垂直槽輪組件(rp4):齒輪一(rp4a)、圓銷(rp4a2)、中空輪盤(rp4b);齒輪二(rp4e)、徑向輪(rp4f)、徑向槽(rp4f2);齒條(rp5a):長方體平板(rp5a3)。122.圖122右鉗內(nèi)部運動軌跡運動三位置示意圖(前視線框圖):齒條(rp2a);水平槽輪組件(rp3):齒輪(rp3a)、徑向輪(rp3b)、徑向槽(rp3b2)、齒輪圓盤(rp3d)、圓銷(rp3d2);垂直槽輪組件(rp4):齒輪一(rp4a)、圓銷(rp4a2)、中空輪盤(rp4b)、曲柄(rp4c);齒輪二(rp4e)、徑向輪(rp4f)、徑向槽(rp4f2);齒條(rp5a)、長方體平板(rp5a3)。123.圖123鉗桿和手柄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東北等軸測灰度圖西北等軸測灰度圖124.圖124鉗桿和手柄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125.圖125鉗桿外殼示意圖:鉗桿外殼(ls1):中軸(ls1a);平板(ls1b);長方形的槽(ls1c)。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126.圖126鉗桿外殼中軸與左鉗、右鉗組裝示意圖:左鉗(lp):左前外殼圓孔(lp0b);右鉗(rp):右鉗外殼圓孔(rp0f);鉗桿外殼(ls1):中軸(ls1a)。西南等軸測灰度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127.圖127鉗桿外殼示意圖:長方形的槽(ls1c)。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128.圖128鉗桿內(nèi)部長方形的平板示意圖:長方形的平板(ls1b):平板的一面(ls1b1)、凸面(ls1b2);長方形的槽(ls1c);中軸凹槽(ls3c)。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129.圖129鉗桿內(nèi)部結(jié)構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管芯(ls2)、中軸(ls3)、彈簧(ls4)、連桿(ls5)。130.圖130管芯結(jié)構示意圖:管芯(ls2):小軸(ls2a);圓孔(ls2b)。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131.圖131中軸結(jié)構示意圖:中軸(ls3):圓盤(ls3a)、圓盤(ls3b)、凹槽(ls3c)、小軸(ls3d)。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132.圖132彈簧結(jié)構示意圖:彈簧(ls4):前端(ls4a)、尾端(ls4b);中軸圓盤(ls3a);中軸尾部圓盤(ls3b);管芯(ls2):管芯圓孔(ls2b)。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133.圖133連桿結(jié)構示意圖:連桿(ls5):圓孔(ls5a);圓孔(ls5b);中軸小軸(ls3d);手柄小軸(ls6e)。前視線框圖前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灰度圖134.圖134手柄一結(jié)構示意圖:手柄一(ls6a):手柄一的一端(ls6a1)。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135.圖135手柄二結(jié)構示意圖:手柄二(ls6b)、圓孔(ls6c)、中軸(ls6d)、小軸(ls6e)。前視線框圖左視線框圖俯視線框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136.圖136手柄與外殼的關系示意圖(東南等軸測線框圖):手柄一(ls6a)、手柄二(ls6b)、圓孔(ls6c)、小軸(ls6d)、小軸(ls6e)。137.圖137打結(jié)器組裝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鉗(lp)、右鉗(rp)、鉗桿手柄(ls)。138.圖138打結(jié)器組裝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左鉗(lp):左鉗圓孔(lp0b)、左鉗連桿圓孔(lp1b);右鉗(rp):右鉗圓孔(rp0f)、右鉗連桿圓孔(rp1b);鉗桿手柄(ls):鉗桿中軸(ls1a)、鉗桿管芯小軸(ls2a)。139.圖139打結(jié)器組裝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左鉗(lp):左鉗圓孔(lp0b)、左鉗連桿圓孔(lp1b);右鉗(rp):右鉗圓孔(rp0f)、右鉗連桿圓孔(rp1b);鉗桿手柄(ls):鉗桿中軸(ls1a)、鉗桿管芯小軸(ls2a)。140.圖140打結(jié)器組裝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左鉗(lp)、右鉗(rp)、鉗桿手柄(ls)。141.圖141打結(jié)器初始位置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鉗(lp):連桿(lp1)、長方體平板(lp4a)、圓盤(lp13f)、擋板(lp16)、擋板(lp17);右側(cè)鉗子(rp):連桿(rp1)、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組件(rp5)、圓盤(rp6f)、阻攔平板(lp9)、阻攔平板(lp10);傳動帶ab段;傳動帶cd段;管芯(ls2):小軸(ls2a)、圓孔(ls2b);中軸(1s3):圓盤(ls3a);彈簧(ls4):頭端(ls4a)、尾端(ls4b);連桿(ls5);小軸(ls6e)、手柄二(ls6b);線扣(s);右側(cè)夾子(rc);左側(cè)夾子(lc);梭子(sh)。142.圖142傳動帶ab及cd段說明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管芯中軸的圓盤(ls3a)、左鉗傳動帶另一端(lp13e)、右鉗傳動帶的另一端(rp6e);ab段表示傳動帶與左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lp13e的距離;cd段表示傳動帶與右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rp6e的距離。143.圖143打結(jié)器準備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鉗(lp):連桿(lp1)、長方體平板(lp4a);右側(cè)鉗子(rp):連桿(rp1)、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組件(rp5);管芯(ls2):小軸(ls2a)、圓孔(ls2b);中軸(ls3):圓盤(ls3a)、尾部圓盤(ls3b);彈簧(ls4):一端(ls4a)、另一端(ls4b);連桿(ls5);小軸(ls6e)、手柄二(ls6b)。144.圖144傳動帶ab及cd段說明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管芯中軸圓盤(ls3a)、左鉗傳動帶另一端(lp13e)、右鉗傳動帶的另一端(rp6e);ab段表示傳動帶與左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lp13e的距離;cd段表示傳動帶與右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rp6e的距離。145.圖145安裝線夾的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鉗(lp)、右鉗(rp)、左側(cè)夾子(lc)、右側(cè)夾子(rc)。146.圖146安裝好線夾的示意圖(前視線框圖):左鉗(lp):連桿(lp1)、長方體平板(lp4a);右側(cè)鉗子(rp):連桿(rp1)、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組件(rp5);管芯(ls2):小軸(ls2a)、圓孔(ls2b);中軸(ls3):圓盤(ls3a);彈簧(ls4):頭端(ls4a)、尾端(ls4b);連桿(ls5)、小軸(ls6e)、手柄二(ls6b)。147.圖147打結(jié)器與組織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148.圖148打結(jié)器運動一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左鉗(lp):連桿(lp1);右側(cè)鉗子(rp):連桿(rp1);管芯(ls2):小軸(ls2a)、圓孔(ls2b);中軸(ls3):圓盤(ls3a);彈簧(ls4):一端(ls4a)、另一端(ls4b);連桿(ls5);小軸(ls6e)、手柄二(ls6b)。149.圖149打結(jié)器垂直旋轉(zhuǎn)90度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灰度圖150.圖150夾子、梭子與線扣的關系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組織(t)。151.圖151線扣長度說明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152.圖152運動一后手柄、鉗桿及中軸的位置距離示意圖:小軸(ls6e)、中軸(ls3d)、小軸(ls6d)、擋板(rp9)、擋板(rp10)、圓盤(rp6e)、擋板(rp16)、擋板(rp17)、圓盤(rp13f)。前視線框圖前視線框圖153.圖153打結(jié)器運動二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左鉗(lp):平板(lp4a);右鉗(rp):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rp5);梭子(sh);管芯(ls2);中軸(ls3);連桿(ls5)、小軸(ls6e)、手柄二(ls6b)。154.圖154打結(jié)器運動二局部放大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左鉗(lp):平板(lp4a);右鉗(rp):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rp5);梭子(sh)。155.圖155線扣長度說明示意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西南等軸測線框圖前視線框圖156.圖156線扣rs段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157.圖157勾線示意圖(前視線框圖):rs(絲線rs段的橫截面);線勾(lp2a)。158.圖158運動二后手柄、鉗桿及中軸的位置距離示意圖:小軸(ls6e)、小軸(ls3d)、中軸(ls6d);擋板(rp9)、擋板(rp10)、圓盤(rp6e)、擋板(rp16);擋板(rp17)、圓盤(rp13f)。前視線框圖前視線框圖159.圖159打結(jié)器運動三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左鉗(lp):平板(lp4a);右鉗(rp):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rp5);梭子(sh);管芯(ls2);中軸(ls3);連桿(ls5)、小軸(ls6e)、手柄二(ls6b)。160.圖160打結(jié)器運動三局部放大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左鉗(lp):平板(lp4a);右鉗(rp):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rp5);梭子(sh)。161.圖161線扣長度說明示意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西南等軸測線框圖前視線框圖162.圖162運動三后手柄、鉗桿及中軸的位置距離示意圖:小軸(ls6e)、小軸(ls3d)、中軸(ls6d);擋板(rp9)、擋板(rp10)、圓盤(rp6e);擋板(rp16)、擋板(rp17);圓盤(rp13f)。前視線框圖前視線框圖163.圖163梭子卡在左側(cè)夾子示意圖:卡子(lc3)。西南等軸測線框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164.圖164打結(jié)器運動四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左鉗(lp):平板(lp4a);右鉗(rp):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rp5);梭子(sh);管芯(ls2);中軸(ls3);連桿(ls5)、小軸(ls6e)、手柄二(ls6b)。165.圖165打結(jié)器運動四局部放大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左鉗(lp):平板(lp4a);右鉗(rp):垂直齒條(rp2)、水平齒條(rp5);梭子(sh)。166.圖166線扣長度說明示意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西南等軸測線框圖前視線框圖167.圖167運動四后手柄、鉗桿及中軸的位置距離示意圖:小軸(ls6e)、小軸(ls3d)、中軸(ls6d);擋板(rp9)、擋板(rp10)、圓盤(rp6e);擋板(rp16)、擋板(rp17)、圓盤(rp13f)。168.圖168絲線被拉直之前的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線勾(rp2a)。169.圖169絲線被拉直之前的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線勾(rp2a)。170.圖170絲線被拉直的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線勾(rp2a)。171.圖171兩個單結(jié)被拽緊示意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線勾(rp2a)。172.圖172絲線從拉線鋼片(rp0e)和線勾(lp2a)拉出示意圖(西南等軸測線框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線勾(rp2a)。173.圖173第二個單結(jié)被打緊示意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拉線鋼片(rp0e)、線勾(rp2a)。174.圖174打結(jié)器運動五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組織(t);左鉗(lp):連桿(lp1);右鉗(rp):連桿(rp1);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管芯小軸(ls2a);中軸(ls3):圓盤(ls3a);連桿(ls5)、小軸(ls6e)、手柄二(ls6b)。175.圖175打結(jié)器運動五局部放大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管芯圓盤(ls3a);中軸圓盤(ls3b);左鉗輪盤(lp10);右鉗中空輪盤(rp4b);ab段表示傳動帶與左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lp13e的距離;cd段表示傳動帶與右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rp6e的距離。176.圖176組織半徑變化示意圖(前視線框圖):線扣的一端(s1)、線扣的另一端(s2)、組織(t)、被打緊的組織(t’)。前視線框圖前視線框圖五、具體實施方式1原理說明:1.1方結(jié):由兩個方向相反的單結(jié)重疊而成,打成后愈拉愈緊、牢固可靠,因此方結(jié)是外科手術中最常用的打結(jié)方法,如圖1所示。1.2方結(jié)的打法:步驟1圍繞需要結(jié)扎的組織t打第一個單結(jié)并拽緊,如圖2所示。步驟2打第二個單結(jié)并拽緊,這樣兩個單結(jié)重疊形成一個方結(jié),如圖3所示。1.3方結(jié)的走線軌跡:黑色線頭從前向后、從后向前穿過白色部分;再向上;再從前向后、從后向前穿過白色部分完成方結(jié),如圖4所示。用立體圖表示方結(jié)的結(jié)扣,如圖5所示;其中線段ab在線段gf的后方如圖6所示。按照圖4所描述的原理,方結(jié)的走線軌跡如圖7所示:絲線的s2端沿箭頭方向穿過bcdefg圍成的第一個結(jié)扣,向上再穿回hijkls1圍成的第二個結(jié)扣。如圖8所示:先沿著①的方向,拽緊線段hg和pq使第一個單結(jié)打緊。s2端穿過線扣后的位置用s2’表示。然后沿著②的方向,拽緊s2’和s1使第二個單結(jié)打緊。從而完成方結(jié)。1.4繪圖軟件及長度單位:本說明書制圖用autocad2014完成,所用圖中的長度單位為毫米。1.5本打結(jié)器的原理:1.5.1組成:由線夾和鉗子兩部分組成,如圖9所示。1.5.2總體設想:先將線夾扣在鉗子上如圖10所示。將鉗子張開帶動夾子張開,將夾子置于所要結(jié)扎的組織兩邊如圖11所示。閉合夾鉗手柄,通過杠桿和槽輪原理完成間歇運動,推動夾子內(nèi)的梭子做“往復”運動,完成穿線過程。再張開鉗子,拉緊夾子之間的線,拽緊結(jié)扣。1.5.3齒輪齒條傳動原理:如圖12所示,當齒輪順時針運動可以帶動齒條向上運動;同理當齒輪逆時針轉(zhuǎn)動可以帶動齒條向下運動。1.5.4齒輪齒輪傳動原理:如圖13所示,當齒輪a順時針轉(zhuǎn)動通過齒輪間的傳動,帶動齒輪b逆時針轉(zhuǎn)動。1.5.5槽輪原理:槽輪的結(jié)構如圖14所示。如圖15和16所示:槽輪由徑向輪、曲柄、圓盤和圓銷組成。曲柄和圓銷固定在圓盤上可以圍繞中軸2旋轉(zhuǎn);徑向輪有4個徑向槽,可以圍繞中軸1旋轉(zhuǎn)。如圖17所示:主動件圓盤、曲柄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90度時,圓銷從a點進入徑向槽并帶動徑向輪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90度從b點出徑向槽。如圖18所示:當圓銷從b點離開徑向槽時,曲柄的圓弧被徑向輪的鎖止圓弧卡住,雖然曲柄可以繼續(xù)轉(zhuǎn)動但徑向輪不再轉(zhuǎn)動。2部件:2.1線夾2.1.1右側(cè)夾子(rightclip,rc):右側(cè)夾子的結(jié)構如圖19所示:在右側(cè)夾子的上部兩側(cè)各有一個凹槽(rc1)內(nèi)有夾扣(rc2)。右側(cè)夾子通過夾扣固定在右側(cè)鉗子外殼上。2.1.2左側(cè)夾子(leftclip,lc):左側(cè)夾子的結(jié)構如圖20所示:在左側(cè)夾子的上部兩側(cè)各有一個凹槽(lc1)內(nèi)有夾扣(lc2);左側(cè)夾子內(nèi)部上方各有一個卡子(lc3)可以卡住梭子。左側(cè)夾子通過夾扣固定在左側(cè)鉗子外殼上。2.1.3梭子(shuttle,sh)及線扣(string,s):梭子的結(jié)構如圖21所示:梭子的尾端兩側(cè)各有一個側(cè)突(sh1)。側(cè)突(sh1)可以卡在左側(cè)夾子內(nèi)部上方的卡子(lc3)上,如圖22所示。線扣是一條連續(xù)的絲線,其結(jié)構如圖23所示;標記后如圖24所示,兩個端點為s1、s2。線扣的長度如圖25、26所示:ab15bc35cd40de70ef50fg80gh130hi90ij50jk80kl40ls135an225no225os220合計11852.1.4梭子、線扣及夾子的位置關系:線扣平面位于右側(cè)夾子的表面;s1端固定在右側(cè)夾子上緣中點;s2端固定于梭子頭端下緣中點;梭子位于左側(cè)夾子下部如圖27所示。2.2左鉗(leftplier,lp):2.2.1整體圖:左鉗的外觀如圖28所示,整體結(jié)構如圖29所示。2.2.2左鉗外部結(jié)構:如圖30所示,為粗實線表示,具有固定內(nèi)部結(jié)構,自身旋轉(zhuǎn)的功能。左鉗外部結(jié)構包括左鉗外殼(lp0)和連桿(lp1)兩個部件。2.2.2.1左鉗外殼(lp0):左鉗外殼的結(jié)構如圖31所示。包括:方孔(lp0a)、圓孔(lp0b)、小軸(lp0c)和小孔(lp0d)四個結(jié)構。如圖32所示:左鉗外殼的前部兩側(cè)有兩個小方孔(lp0a)與左側(cè)夾子側(cè)面的夾扣(lc2)固定,使左側(cè)夾子固定在左鉗上,如圖33所示。左鉗外殼的尾部有一個圓孔(lp0b);尾端有一個圓柱體槽,內(nèi)有一個小軸(lp0c),其下方有一個小孔(lp0d)是左鉗內(nèi)部傳動帶的出口。為了避免遮擋,在東南等軸測圖中將左鉗外殼沿x軸轉(zhuǎn)動180度,可顯示小孔(lp0d)如圖34所示。2.2.2.2連桿(lp1):連桿的兩端各有一個圓孔(lp1a)、圓孔(lp1b)如圖35所示。2.2.2.3左鉗外殼的連接:左鉗外殼(lp0)的小軸(lp0c)與連桿(lp1)的前端圓孔(lp1a)連接如圖36所示;另一個圓孔(lp1b)與鉗桿管芯的小軸(ls2a)相連如圖37所示。圓孔(lp0b)與鉗桿的中軸(ls1a)連接,可以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如圖38所示。2.2.3左鉗內(nèi)部結(jié)構:左鉗內(nèi)部結(jié)構由槽輪-齒輪-齒條結(jié)構和傳動結(jié)構兩部分組成。2.2.3.1槽輪-齒輪-齒條結(jié)構:此結(jié)構在左鉗的中部通過軸承固定于左鉗外殼上,其在左鉗中的位置如圖39中粗線所示。包括拉線桿(lp2)、固定板(lp3)、齒條(lp4)、齒輪(lp5)、徑向輪(lp6)、中軸(lp7)、圓盤(lp8)、曲柄(lp9)、輪盤(lpl0)、發(fā)條(lp11)、中軸(lp12)。如圖40,41所示。2.2.3.2拉線桿(lp2):結(jié)構如圖42所示:其頂端有鋼絲制成的小勾(lp2a)可勾住線扣的線如圖43所示;其底端與齒條(lp4)(見2.2.3.4)固定在一起如圖44所示。2.2.3.3固定板(lp3):結(jié)構如圖45所示,外側(cè)面(lp3a)固定在左鉗外殼內(nèi)側(cè)壁,同時內(nèi)側(cè)凸面(lp3b)將齒條(lp4)(見2.2.3.4)的凹面(lp4c)夾緊,固定齒條如圖46所示。2.2.3.4齒條(lp4):結(jié)構如圖47所示,齒條頂端為長方體平板(lp4a)可推動梭子運動;齒面(lp4b)與齒輪(lp5)(見2.2.3.5)連接形成齒輪齒條傳動;凹面(lp4c)與固定板(lp3b)的凸面接觸被夾緊。2.2.3.5左半槽輪的結(jié)構:如圖48所示:槽輪的左半部分由齒輪(lp5)、徑向輪(lp6)及中軸(lp7)組成。齒輪(lp5)的齒輪面(lp5a)與齒條(lp4)的齒面(lp4b)形成齒輪齒條傳動;齒輪的中心有一個圓孔(lp5b)。徑向輪(lp6)有4個鎖止圓弧(lp6a)、徑向槽(lp6b)及中心圓孔(lp6c)。中軸(lp7)的兩端固定在左鉗外殼(lp0)。齒輪和徑向輪為一體,中心圓孔口徑相同,穿過中軸,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徑向輪(lp6)與齒輪(lp5)共同軸心,徑向輪在齒輪的左側(cè)如圖49所示。2.2.3.6右半槽輪的結(jié)構:槽輪的右半部分由圓盤(lp8)、曲柄(lp9)、輪盤(lpl0)、發(fā)條(lp11)及中軸(lp12)組成如圖50所示。圓盤(lp8)有中心圓孔(lp8a)和位于圓盤表面的圓銷(lp8b)。曲柄(lp9)有中心圓孔(lp9a)。輪盤(lp10)為中空圓盤,中心有圓孔(lp10a)。在輪盤內(nèi)部有發(fā)條(lp11),一端(lp11a)固定在中軸上,另一端(lp11b)固定在輪盤(lp10)的內(nèi)部如圖51所示。中軸(lp12)固定在左鉗外殼上,圓盤(lp8)、曲柄(lp9)、輪盤(lp10)的中心圓孔口徑相同,穿過中軸,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圓盤(lp8)的一側(cè)為輪盤(lp10),另一側(cè)為曲柄(lp9)和圓銷(lp8b)如圖52所示。在輪盤(lp10)內(nèi)部有發(fā)條(lp11),一端(lp11a)固定在中軸上,另一端(lp11b)固定在輪盤(lp10)的內(nèi)部,順時針旋轉(zhuǎn)輪盤,發(fā)條上緊如果放松發(fā)條可以帶動圓盤恢復到平衡位置如圖53所示。2.2.3.7左半槽輪和右半槽輪組合結(jié)構:槽輪的左側(cè)部分和右側(cè)部分組合在一起,齒輪(lp5)與齒條(lp2)形成齒輪齒條傳動;徑向輪(lp6)與曲柄(lp9)在一個平面上。如圖54、55、56所示。齒條(lp4)通過固定板(lp3)固定在左鉗外殼上;齒輪通過中軸(lp7)固定在左鉗外殼上;曲柄(lp9)、圓盤(lp8)和圓盤(lp10)通過中軸(lp12)固定在左鉗外殼上。如圖57所示。2.2.3.8左鉗的內(nèi)部傳動結(jié)構:由傳動帶(lp13)、定滑輪(lp14)、定滑輪(lp15)、擋板一(lp16)和擋板二(lp17)組成,如圖58所示。放大后如圖59所示。傳動帶(lp13)的一端(lp13a)圍繞輪盤(lp10)四分之三圈后固定在輪盤上,如圖60所示。傳動帶依次通過定滑輪(lp14)改變方向,此段傳動帶命名為一段(lp13b);傳動帶繼續(xù)通過另一個定滑輪(lp15)改變方向,此段傳動帶命名為二段(lp13c);傳動帶繼續(xù)通過左鉗外殼(lp0)的內(nèi)部的圓弧改變方向,此段傳動帶命名為三段(lp13d),傳動帶的另一端為lp13e,如圖61所示。另一端(lp13e)連接在鉗桿管芯上,如圖62所示。定滑輪(lp14)帶有中心圓孔(lp14a)、凹槽(lp14b)和中軸(lp14c)。凹槽容納傳動帶使之不會向側(cè)方移動。定滑輪的中心圓孔穿過中軸,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如圖63所示。中軸固定在左鉗外殼內(nèi)如圖64所示。另一個定滑輪(lp15)帶有中心圓孔(lp15a)、凹槽(lp15b)和中軸(lp15c)。凹槽容納傳動帶使之不會向側(cè)方移動。定滑輪的中心圓孔穿過中軸,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如圖65所示。中軸固定在左鉗外殼(lp0)內(nèi),如圖66所示。在傳動帶的中部有一個圓盤(lp13f)固定在傳動帶上,在圓盤的前后各有一組擋板,每組擋板由上下兩個擋板組成:前擋板(lp16:lp16a、lp16b)及后擋板(lp17:lp17a、lp17b)。前擋板lp16a和lp16b在傳動帶上方和下方,傳動帶從兩個平板的間隙穿過;后擋板lp17a和lp17b在傳動帶上方和下方,傳動帶從兩個擋板的間隙穿過,如圖67所示。傳動帶和圓盤可以向兩邊運動當運動至阻攔平板時不能運動,如圖68所示。2.2.4左鉗內(nèi)部結(jié)構聯(lián)動軌跡:為了清楚地說明左鉗內(nèi)部聯(lián)動軌跡原理,將左鉗外殼(lp0)和固定板(lp3)暫時隱去。初始位置如圖69所示。運動一:傳動帶(lp13)拉動一定距離即50。輪盤(lp10)的周長=31.85(輪盤半徑)×2×3.14=200;傳動帶拉動輪盤使之旋轉(zhuǎn),弧長為50,對應的旋轉(zhuǎn)角度為90度,使得輪盤(lp10)逆時針旋轉(zhuǎn)90度。圓銷(lp8b)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徑向輪(lp6)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齒輪(lp5)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齒條(lp4)連同拉線桿(lp2)、平板(lp4a)垂直向上運動,運動的距離為齒輪(lp5)周長的0.25倍即100。(因為轉(zhuǎn)動的弧度為90度,弧線為圓周長的0.25即63.7(齒輪半徑)×2×3.14(π)×0.25=100)運動以后的位置如圖70所示。運動二:傳動帶繼續(xù)拉動50,使得輪盤(lp10)繼續(xù)逆時針再旋轉(zhuǎn)90度,圓銷(lp8b)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曲柄(lp9)進入徑向輪的鎖止圓弧(lp6a),徑向輪(lp6)處于鎖止狀態(tài)。平板(lp4a)在此運動中位置不變。運動以后的位置如圖71所示。運動三:傳動帶繼續(xù)拉動50,使得輪盤(lp10)繼續(xù)逆時針再旋轉(zhuǎn)90度,圓銷(lp8)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徑向輪(lp6)處于鎖止狀態(tài),槽輪處于鎖止狀態(tài)。平板(lp4a)在此運動中位置不變。運動以后的位置如圖72所示。為了更加明確的說明初始位置及運動一、二、三的關系,將前視圖放在一起,如圖73所示。立體效果如圖74所示。運動一、二、三的外部整體效果是一樣的。2.3右側(cè)鉗子(rightplier,rp):2.3.1整體結(jié)構:如圖75所示,整體結(jié)構如圖76所示。2.3.2右鉗外殼:如圖77所示為粗實線表示,是右鉗的外部結(jié)構,具有固定內(nèi)部結(jié)構,自身旋轉(zhuǎn)的功能。2.3.2.1右鉗外殼(rp0):右鉗外殼(rp0)的結(jié)構如圖78所示。將東南等軸測線框圖放大,外殼由以下結(jié)構組成:外殼方孔(rp0a)、深槽(rp0b)、深槽方孔一(rp0c)、深槽方孔二(rp0d)、拉線鋼片(rp0e)、外殼圓孔(rp0f)、傳動帶小孔(rp0g)、小軸(rp0h)和連桿(rp1),如圖79所示。夾倉為右鉗外殼的一部分在右鉗外殼的頭部。為了顯示夾倉的結(jié)構,將右鉗外殼的其余部位隱去。夾倉包括方孔(rp0a)、深槽(rp0b)、深槽方孔一(rp0c)、深槽方孔二(rp0d)、拉線鋼片(rp0e),如圖80所示。在夾倉的兩側(cè)有兩個小方孔(rp0a)與右側(cè)夾子側(cè)面的夾扣固定,使右側(cè)夾子固定在右鉗上如圖81所示。深槽(rp0b)的背面和側(cè)面各有一個方孔:深槽方孔一(rp0c)和深槽方孔二(rp0d)如圖82所示。拉線鋼片(rp0e)位于深槽和夾倉之間的中部,由兩個長條形鋼片并排組成,每一個鋼片的一端固定在夾倉上,如圖83所示。右鉗外殼的尾端有一個圓孔(rp0f)與鉗桿的中軸連接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尾部有一個圓柱體槽,內(nèi)有一個小軸(rp0h),其下方有一個小孔(rp0g)是右鉗內(nèi)部傳動帶的出口。為了避免遮擋,在東南等軸測圖中將左鉗外殼沿x軸轉(zhuǎn)動180度,可顯示小孔(rp0g)如圖84所示。連桿(rp1):連桿的前端有一個圓孔(rp1a),后端有一個圓孔(rp1b),如圖85所示。2.3.2.2右鉗外殼的連接:右鉗外殼(rp0)的小軸(rp0h)與連桿(rp1)的前端圓孔(rp1a)連接;另一個圓孔(rp1b)與鉗桿相連,如圖86所示。2.3.3右鉗內(nèi)部結(jié)構:此結(jié)構在右鉗的中部通過軸承固定于右鉗外殼上,如圖87中粗線所示,完成間歇轉(zhuǎn)動及垂直運動。將右鉗外殼及傳動結(jié)構隱去,右鉗的內(nèi)部結(jié)構如圖88所示:由垂直齒條(rp2)、水平槽輪(rp3)、垂直槽輪(rp4)和水平齒條(rp5)組成,如圖89所示。2.3.3.1垂直齒條組件(rp2):由齒條(rp2a)和固定結(jié)構(rp2b)組成。齒條(rp2a)的側(cè)面(rp2a1)與齒輪連接形成齒輪齒條傳動;另兩個側(cè)面為凹槽結(jié)構(rp2a2)被固定結(jié)構的凸面夾緊,只能做垂直運動。齒條頂端為長方體平板(rp2a3)可推動夾子垂直運動。固定結(jié)構(rp2b)的外側(cè)面(rp2b1)固定在右鉗外殼內(nèi)側(cè)壁,同時內(nèi)側(cè)凸面(rp2b2)與齒條的凹面夾緊使齒條只能垂直上下運動,如圖90所示。2.3.3.2水平槽輪(rp3)組件:由齒輪(rp3a)、徑向輪(rp3b)、中軸一(rp3c)、齒輪圓盤(rp3d)、曲柄(rp3e)和中軸二(rp3f)組成,如圖91所示。齒輪(rp3a)的齒輪面(rp3a1)與齒條(rp2a)的側(cè)面(rp2a1)形成齒輪齒條結(jié)構;齒輪的中心有一個圓孔(rp3a2),如圖92所示。徑向輪(rp3b)有4個鎖止圓弧(rp3b1)、徑向槽(rp3b2)及中心圓孔(rp3b3)。中軸一(rp3c)的兩端固定在右鉗外殼(rp0)。齒輪和徑向輪為一體,中心圓孔口徑相同,穿過中軸,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如圖93,94所示。齒輪圓盤(rp3d)有中心圓孔(rp3d1)、位于圓盤表面的圓銷(rp3d2)和齒輪面(rp3d3)。齒輪圓盤與垂直槽輪組件的齒輪圓盤接觸形成齒輪傳動(見2.3.3.3)。曲柄(rp3e)有中心圓孔(rp3e1)。中軸二(rp3f)的兩端固定在右鉗外殼(rp0)。齒輪圓盤(rp3d)和曲柄(rp3e)為一體,中心圓孔口徑相同,穿過中軸二,圍繞中軸二旋轉(zhuǎn)。如圖95,96所示。水平槽輪組件位置關系:徑向輪(rp3b)與曲柄(rp3e)在一個平面上。如圖97所示。2.3.3.3垂直槽輪組件(rp4):由齒輪一(rp4a)、中空輪盤(rp4b)、曲柄(rp4c)、中軸一(rp4d)、齒輪二(rp4e)、徑向輪(rp4f)、中軸二(rp4g)組成,如圖98,99所示。齒輪一(rp4a)有中心圓孔(rp4a1)和位于齒輪表面的圓銷(rp4a2);齒輪面(rp4a3)與水平槽輪組件的齒輪圓盤(rp3d)的齒輪面(rp3d3)形成齒輪傳動,如圖100所示。在遠離圓銷的一側(cè)有中空輪盤(rp4b),在靠近圓銷一側(cè)有曲柄(rp4c);齒輪一、中空輪盤、曲柄固定在一起,可以共同繞中軸一(rp4d)轉(zhuǎn)動如圖101所示。中軸一(rp4d)穿過齒輪一(rp4a)的中心圓孔(rp4a1),兩端固定于右鉗外殼上。中空輪盤(rp4b)有圓孔(rp4b1)穿過中軸一(rp4d),圍繞中軸旋轉(zhuǎn)。中空輪盤內(nèi)含發(fā)條(rp4b2),發(fā)條的近心端(rp4b3)固定于中軸一上,遠心端(rp4b4)固定在中空輪盤的內(nèi)部。曲柄(rp4c)有中心圓孔(rp4c1)穿過中軸一圍繞中軸一轉(zhuǎn)動。如圖102,103所示。齒輪二(rp4e)有中心圓孔(rp4e1)齒輪面(rp4e2)與水平齒條形成齒輪齒條傳動。中軸二(rp4g)穿過齒輪二的圓孔,兩端固定于右鉗外殼上。徑向輪(rp4f)有4個鎖止圓弧(rp4f1)、徑向槽(rp4f2)及中心圓(rp4f3)。齒輪和徑向輪為一體,中心圓孔口徑相同,穿過中軸,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如圖104,105所示。垂直槽輪組件位置關系:曲柄(rp4c)與徑向輪(rp4f)在同一平面上。如圖106所示。2.3.3.4水平齒條組件(rp5):由齒條的齒輪面(rp5a)和固定結(jié)構(rp5b)組成。齒條(rp5a)的側(cè)面(rp5a1)與齒輪(rp4e)連接形成齒輪齒條傳動如圖107所示。另兩個側(cè)面為凹槽結(jié)構(rp5a2)被固定結(jié)構的凸面加緊,只能做水平運動。齒條頂端為長方體平板(rp5a3)可推動夾子水平運動。固定結(jié)構(rp5b)的外側(cè)面(rp5b1)固定在右鉗外殼內(nèi)側(cè)壁,同時內(nèi)側(cè)凸面(rp5b2)與齒條的凹面夾緊使齒條只能水平左右運動。如圖108所示。2.3.3.5槽輪組合:水平槽輪組件和垂直槽輪組件組合在一起,如圖109、110所示。右鉗槽輪相對于右鉗外殼的關系如圖111所示。2.3.3.6右鉗的內(nèi)部傳動:由傳動帶(rp6)、定滑輪一(rp7)、定滑輪二(rp8)、擋板一(rp9)和擋板二(rp10)組成,如圖112所示,放大如圖113所示。傳動帶(rp6)的一端(rp6a)圍繞中空輪盤(rp4b)四分之三圈后固定在輪盤上。傳動帶的一段(rp6b)繞過滑輪一(rp7)的溝槽(rp7a)改變方向?;喌闹行膱A孔(rp7b)通過中軸(rp7c)固定在右鉗外殼上,如圖114所示。傳動帶的二段(rp6c)繼續(xù)繞過滑輪二(rp8)的溝槽(rp8a)改變方向,滑輪的中心圓孔(rp8b)通過中軸(rp8c)中軸固定在右鉗外殼上,如圖115所示。傳動帶的三段(rp6d)通過右鉗外殼(rp0)內(nèi)部圓弧改變方向,從傳動帶小孔(rp0g)穿出,如圖116所示。傳動帶的另一端(rp6e)與鉗桿中軸(ls3)的圓盤(ls3a)連接,如圖117所示。在傳動帶的中部有一個小圓盤(rp6f)固定在傳動帶上,在圓盤的前后各有一組阻攔平板,每組阻攔平板由上下兩個平板組成。前擋板(rp9:rp9a、rp9b)及后擋板(rp10:rp10a、rp10b)。擋板rp9a和rp9b在傳動帶上方和下方,傳動帶從兩個平板的間隙穿過;平板rp10a和rp10b在傳動帶上方和下方,傳動帶從兩個平板的間隙穿過。這兩組阻攔平板的作用是限制傳動帶圓盤的運動距離,使得傳動帶運動的距離不超過兩組阻攔平板的間距,如圖118所示。2.3.4右鉗內(nèi)部聯(lián)動軌跡:為了清楚說明右鉗內(nèi)部聯(lián)動軌跡原理,將右鉗外殼暫時去除。初始位置如圖119所示。運動一:傳動帶拉動一定距離即50(31.85(中空輪盤的半徑)×2×3.14×0.25=50),使得中空輪盤(rp4b)逆時針旋轉(zhuǎn)90度,帶動齒輪一(rp4a)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齒輪圓盤(rp3d)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圓銷(rp3d2)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由于齒輪一(rp4a)逆時針轉(zhuǎn)動帶動其上的圓銷(rp4a2)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運動以后的位置如圖120所示。運動二:傳動帶繼續(xù)拉動50,使得中空輪盤(rp4b)逆時針旋轉(zhuǎn)90度,帶動齒輪一(rp4a)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齒輪圓盤(rp3d)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圓銷(rp3d2)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由于齒輪一(rp4a)逆時針轉(zhuǎn)動帶動其上的圓銷(rp4a2)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圓銷插入到徑向輪(rp4f)的徑向槽(rp4f2)內(nèi),帶動徑向輪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齒輪二(rp4e)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齒輪帶動齒條(rp5a)向左側(cè)水平運動一定距離。運動的距離為齒輪(rp4e)周長的0.25倍(因為弧度為90度,弧線為圓周長的0.25。)。運動的距離=44.6(齒輪二(rp4e)的半徑)×2×3.14×0.25=70。齒輪運動以后的位置如圖121所示。運動三:傳動帶rp6繼續(xù)拉動50,使得中空輪盤(rp4b)逆時針旋轉(zhuǎn)90度,帶動齒輪一(rp4a)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齒輪圓盤(rp3d)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圓銷(rp3d2)順時針轉(zhuǎn)動90度,插入徑向輪(rp3b)的徑向槽(rp3b2)內(nèi)并帶動徑向輪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齒輪(rp3a)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帶動齒條(rp2a)向下垂直運動一定距離。運動的距離為齒輪(rp3a)周長的0.25倍(因為弧度為90度,弧線為圓周長的0.25。)。運動的距離=63.69(齒輪(rp3a)的半徑)×2×3.14×0.25=100。由于齒輪(rp4a)逆時針轉(zhuǎn)動帶動其上的圓銷(rp4a2)逆時針轉(zhuǎn)動90度,圓銷脫離徑向輪(rp4f)。徑向輪(rp4f)與曲柄(rp4c)處于鎖止狀態(tài)。運動以后的位置如圖122所示。2.4鉗桿和手柄(lever&shank,ls):2.4.1鉗桿和手柄的整體如圖123、124所示,由外殼和內(nèi)部結(jié)構組成。2.4.2鉗桿外殼(ls1):整體結(jié)構如圖125所示:在鉗桿外殼的前部有中軸(ls1a);尾部有長方形平板(ls1b)和長方形的槽(ls1c)。中軸(ls1a)與左鉗(lp)的外殼圓孔(lp0b)和右鉗(rp)的外殼圓孔(rp0f)連接;左鉗和右鉗圍繞中軸旋轉(zhuǎn),如圖126所示。在鉗桿外殼的尾部下方有一個長方形的槽(ls1c)用于容納手柄如圖127所示。在鉗桿外殼的尾部下方有兩個長方形的平板(ls1b)用于固定管芯。平板的一面(ls1b1)固定于外殼,另一面(ls1b2)為半圓凸面與中軸凹槽(ls3c)接觸固定,如圖128所示。2.4.3鉗桿內(nèi)部結(jié)構:鉗桿內(nèi)部由管芯(ls2)、中軸(ls3)、彈簧(ls4)和連桿(ls5)組成,如圖129所示。2.4.3.1管芯(ls2):管芯為中空圓柱體,外徑與鉗桿外殼的內(nèi)徑相同,可以在鉗桿外殼內(nèi)部水平滑動。管芯的一端有兩個縱行的小軸(ls2a),其作用是使管芯與左鉗及右鉗外殼的連桿相連。管芯的另一端有一個圓孔(ls2b),可容納中軸,如圖l30所示。2.4.3.2中軸(ls3):中軸(ls3)的前端有一個圓盤(ls3a),中軸尾部有一個圓盤(ls3b),在中軸的尾部側(cè)面有兩個半圓凹槽(ls3c)與鉗桿外殼的固定平板的半圓凸面(ls1b2)接觸固定。在中軸的尾端有一個槽,內(nèi)有一個小軸(ls3d)與連桿相連,如圖131所示。2.4.3.3彈簧(ls4):彈簧套在中軸上。彈簧的前端(ls4a)與中軸的圓盤(ls3a)連接固定,尾端(ls4b)頂在管芯(ls2)內(nèi)。如圖132所示。2.4.3.4連桿(ls5):連桿一端有一個圓孔(ls5a)連接在中軸一端的小軸(ls3d)上;另一端圓孔(ls5b)連接在手柄小軸(ls6e)上,如圖133所示。2.4.3.5手柄組件(ls6):手柄組件包括手柄一(ls6a)和手柄二(ls6b)。手柄一的一端(ls6a1)連接固定在鉗桿外殼上,如圖134所示。手柄二(ls6b)的中上部有一個圓孔(ls6c)通過中軸(ls6d)連接在鉗桿外殼上,并通過小軸(ls6d)旋轉(zhuǎn)。手柄的最上端有一個小槽內(nèi)有小軸(ls6e)固定在連桿圓孔(ls5b),如圖135所示。手柄與外殼的關系如圖136所示。3打結(jié)器的組裝及工作原理:3.1打結(jié)器組裝:打結(jié)器由左鉗(lp)、右鉗(rp)、鉗桿手柄(ls)組成,如圖137所示。其中左鉗外殼圓孔(lp0b)和右鉗的圓孔(rp0f)穿過鉗桿的中軸(ls1a);左鉗連桿圓孔(lp1b)和右鉗連桿圓孔(rp1b)連接在鉗桿管芯的小軸(ls2a)上。在管芯水平運動的帶動下,通過連桿傳動原理使左鉗、右鉗圍繞中軸旋轉(zhuǎn)運動,如圖138,139所示。組合后如圖140所示。3.2打結(jié)器聯(lián)動原理:3.2.1打結(jié)器的準備:3.2.1.1初始位置如圖141所示:手柄二(ls6b)和連桿(ls5)的夾角為69度,中軸小軸(ls3d)與手柄二小軸(ls6d)的距離為223;左鉗連桿(lp1)和右鉗連桿(rp1)的夾角為50度。左鉗(lp)右鉗(rp)處于閉合狀態(tài)。3.2.1.2傳動帶長度的說明:左鉗的傳動帶長度是從一端(lp13a)到另一端(lp13e)距離(見2.2.3.8)。傳動帶的ab段,就是傳動帶與左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lp13e的距離。同理,右鉗的傳動帶長度是從一端(rp6a)到另一端(rp6e)距離(見2.3.3.6)。傳動帶的cd段,就是傳動帶與右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rp6e的距離。如圖142所示。3.2.1.3安裝線夾:相對于初始位置,張開手柄(ls6b),使手柄逆時針運動6度,通過杠桿,小軸(ls6e)逆時針運動,通過連桿(ls5)傳動,帶動中軸(ls3)向左側(cè)運動。手柄二(ls6b)和連桿(ls5)的夾角變?yōu)?0度;中軸小軸(ls3d)與手柄二小軸(ls6d)的距離為253,中軸向左側(cè)運動距離為30(253-223=30),中軸圓盤(ls3b)向左運動推動管芯(ls2)向左運動,使得與管芯小軸(ls2a)連接的連桿lp1和rp1張開角度變?yōu)?6度,通過連桿傳動使得左鉗外殼(lp)和右鉗外殼(rp)張開,角度為28度。運動以后的位置如圖l43所示。傳動帶長度的說明:相對于初始位置,由于中軸圓盤(ls3a)向左運動,初始位置的ab段將長于傳動帶與左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lp13e的水平距離,因此用折線表示。同理cd段也將長于傳動帶與右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rp6e的水平距離,也用折線表示。如圖144所示。如圖145所示:把左側(cè)、右側(cè)夾子分別放到左側(cè)右側(cè)的夾倉內(nèi)。具體細節(jié)見:2.2.2.1所述,和圖33。安裝好夾子后如圖146所示。3.2.2運動一:3.2.2.1打結(jié)器與組織關系:將打結(jié)器靠近需要結(jié)扎的組織(t),如圖147所示。3.2.2.2打結(jié)器運動一示意圖:閉合手柄(ls6b),使之順時針轉(zhuǎn)動6度,通過杠桿,小軸(ls6e)順時針運動,通過連桿(ls5)傳動,帶動中軸(ls3)向右側(cè)運動30,中軸的圓盤(ls3a)向右推動彈簧(ls4)的一端(ls4a),彈簧的彈性力傳導到另一端(ls4b)推動管芯(ls2)向右側(cè)運動距離為30(253-223=30),當管芯的另一端(ls2b所在的平面)卡在鉗桿外殼后此運動終止。管芯向右側(cè)運動,管芯的一端(ls2a)向右側(cè)運動距離為30,拉動左鉗連桿(lpl)和右鉗連桿(rp1)通過連桿傳動和杠桿作用使左鉗(lp)右鉗(rp)閉合,左側(cè)夾子(lc)、右側(cè)夾子(rc)閉合在一起。此運動后,整個打結(jié)器恢復到初始位置(見3.2.1.1),傳動帶長度也恢復到初始位置如圖所示148。為了說明梭子穿過線扣的運動軌跡,將打結(jié)器垂直旋轉(zhuǎn)90度,如圖149所示,將其他組件去除只顯示夾子、梭子與線扣的關系如圖150所示。線扣長度說明:組織截面的半徑為20,線扣的一端s1(固定在右側(cè)夾子上部)另一端s2(固定在梭子的下部),線扣繞過組織的半圓半徑為25,線扣外部長度185.75×2,如圖151所示。手柄及中軸的運動距離說明:運動一以后位置如圖152所示。ls3d-ls6d的距離為223.4。左鉗圓盤(lp13f)位于擋板(lp16)旁邊;右鉗圓盤(rp6e)位于擋板(rp9)旁邊。3.2.2.3打結(jié)器運動二:繼續(xù)閉合手柄(ls6b),使手柄順時針運動10度,通過杠桿,小軸(ls6e)順時針運動,通過連桿(ls5)傳動,帶動中軸(ls3)向右側(cè)運動。連桿(ls5)與手柄二(ls6b)的夾角變?yōu)?2度。中軸小軸(ls3d)與手柄二小軸(ls6d)的距離為173。管芯(ls2)卡在鉗桿外殼中,不運動;中軸繼續(xù)向右側(cè)運動距離為50(223-173=50),拉動傳動帶(具體運動軌跡見:2.2.5下的“運動一”)在傳動帶的拉動下,“左鉗內(nèi)部運動一”完成,平板(lp4a)可推動左側(cè)夾子內(nèi)的梭子(sh)垂直向上運動進入右側(cè)夾倉內(nèi)部。同時受傳動帶的拉動(具體運動軌跡見2.3.4下的“運動一”),“右鉗內(nèi)部運動一”完成,齒條(rp2)和齒條(rp5)位置不變,整體如圖153所示。左鉗、右鉗的局部如圖154所示。為了說明梭子穿過線扣的軌跡,將打結(jié)器垂直旋轉(zhuǎn)90度,去除其他組件,只顯示夾子、梭子與線扣的關系如圖155所示。組織截面的半徑為20,線扣的一端s1(固定在右側(cè)夾子上部)另一端s2(固定在梭子的下部),線扣繞過組織的半圓半徑為25。梭子被平板水平推移了100,線扣外部長度變?yōu)?35.75×2((185.75-50)×2=135.75×2)。此時,左右兩個夾子已經(jīng)被鉗子閉緊,線夾內(nèi)部的線扣被兩個夾子夾住,絲線的rs段有一定張力,如圖156所示。在平板(lp4a)向前推動梭子的過程中,線勾也向前運動,具有彈性的線勾被帶張力的絲線rs壓扁,當通過絲線后,線勾回彈成原來形狀,當回拉線勾時,線勾將絲線的rs端勾住。運動過程如圖157所示。手柄及中軸的運動距離說明:運動二以后位置如圖158所示。ls3d-ls6d的距離為173.4。左鉗圓盤(lp13f)與擋板(lp16)的距離是50;右鉗圓盤(rp6e)與擋板(rp9)的距離是50。3.2.2.4打結(jié)器運動三:繼續(xù)閉合手柄(ls6b),使手柄順時針運動10度,通過杠桿,小軸(ls6e)順時針運動,通過連桿(ls5)傳動,帶動中軸(ls3)向右側(cè)運動。連桿(ls5)與手柄二(ls6b)的夾角變?yōu)?6度。中軸小軸(ls3d)與手柄二小軸(ls6d)的距離為123。管芯(ls2)卡在鉗桿外殼中,不運動;中軸繼續(xù)向右側(cè)運動距離為50(173-123=50),在傳動帶的拉動下“左鉗內(nèi)部運動二”完成,平板(lp4a)位置不變。在傳動帶的拉動下,“右鉗內(nèi)部運動二”完成,齒條rp5a向左側(cè)水平運動推動梭子向左側(cè)水平運動至右側(cè)夾子的上部。整體如圖159所示,局部如圖160所示。為了說明梭子穿過線扣的軌跡,將打結(jié)器垂直旋轉(zhuǎn)90度,去除其他組件,只顯示夾子、梭子與線扣的關系如圖161所示。組織截面的半徑為20,線扣的一端s1(固定在右側(cè)夾子上部)另一端s2(固定在梭子的下部),線扣繞過組織的半圓半徑為25。梭子被垂直推移了70,線扣外部長度變?yōu)?05.75×2((135.75-35)×2=105.75×2)。手柄及中軸的運動距離說明:運動三以后位置如圖162所示。ls3d-ls6d的距離為123.4。左鉗圓盤(lp13f)與擋板(lp16)的距離是100;右鉗圓盤(rp6e)與擋板(rp9)的距離是100。3.2.2.5打結(jié)器運動四:繼續(xù)閉合手柄(ls6b),使手柄順時針運動12度,通過杠桿,小軸(ls6e)順時針運動,通過連桿(ls5)傳動,帶動中軸(ls3)向右側(cè)運動。連桿(ls5)與手柄二(ls6b)的夾角變?yōu)?1度。中軸小軸(ls3d)與手柄二小軸(ls6d)的距離為73。管芯(ls2)卡在鉗桿外殼中,不運動;中軸繼續(xù)向右側(cè)運動距離為50(123-73=50),在傳動帶的拉動下,“左鉗內(nèi)部運動三”完成,平板(lp4a)位置不變。在傳動帶的拉動下,“右鉗鉗內(nèi)部運動三”完成。垂直齒條(rp2)向下垂直運動推動梭子運動至左側(cè)夾子的上部,并卡在左側(cè)夾子的上部如圖163所示。整體如圖164所示,局部如圖165所示。為了說明梭子穿過線扣的軌跡,將打結(jié)器垂直旋轉(zhuǎn)90度,去除其他組件,只顯示夾子、梭子與線扣的關系如圖166所示。組織截面的半徑為20,線扣的一端s1(固定在右側(cè)夾子上部)另一端s2(固定在梭子的下部),線扣繞過組織的四分之三圓的半徑為25。平板推動梭子向左運動100。線扣外部長度變?yōu)?1.13×2。手柄及中軸的運動距離說明:運動四以后位置如圖167所示。ls3d-ls6d的距離為73.4。左鉗圓盤(lp13f)與擋板(lp16)的距離是150;右鉗圓盤(rp6e)與擋板(rp9)的距離是150。3.2.2.6打結(jié)器運動五:張開手柄(ls6b),使手柄逆時針運動,通過杠桿,小軸(ls6e)逆時針運動,通過連桿(ls5)傳動,帶動中軸(ls3)向左側(cè)運動,傳動帶放松,左鉗右鉗內(nèi)的部件恢復至初始位置,此時梭子卡在左側(cè)夾子上部。繼續(xù)張開手柄(ls6b)帶動中軸(ls3)向左運動,中軸圓盤(ls3a)向左運動推動管芯向左運動。使得與管芯小軸(ls2a)連接的連桿lp1和rp1張開更大的角度,通過連桿傳動使得左鉗外殼(lp)和右鉗外殼(rp)張開一定角度,絲線被拉直。拉線之前的初始狀態(tài)如圖168所示。為了更清楚將梭子隱去,如圖169所示。在拉直的過程中,rp0e與s1的相對位置是不變的,因為右側(cè)夾子是固定右鉗上的;同樣lp2a與s2的相對位置也是不變的,因為左側(cè)夾子是固定在左鉗上的。在打結(jié)器張開的過程中,rp0e-s1與lp2a-s2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加,rp0e和lp2a分別拉住線的中間如圖170所示。隨著距離的逐漸增加,兩個單結(jié)被拽緊,如圖171所示。繼續(xù)張開打結(jié)器,絲線從rp0e和lp2a拉出如圖172所示。繼續(xù)張開打結(jié)器,第二個單結(jié)被推向第一個單結(jié)被打緊,如圖173所示。整體效果如圖174所示。傳動帶長度的說明:由于中軸圓盤(ls3a)向左運動,傳動帶不再牽拉左鉗輪盤(lp10)和右鉗中空輪盤(rp4b),在內(nèi)部發(fā)條彈性力的作用下,左鉗右鉗內(nèi)部恢復至初始位置。初始位置的ab段將長于傳動帶與左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中軸圓盤(ls3a)的水平距離,因此ab段傳動帶變?yōu)檎劬€表示。同理cd段也將長于傳動帶與右鉗內(nèi)部圓弧的切點到中軸圓盤(ls3a)的水平距離,也用折現(xiàn)表示。如圖175所示。絲線長度的說明:當打結(jié)器張開形成張力后,兩個結(jié)扣打緊,s1-s2之間的距離為1122.74,絲線的總長度為1185。其差值1185-1122.74=62.26為被打緊的組織(t’)的半徑為:62.26÷3.14÷2=9.9;最初組織(t)的直徑為20。如圖176所示。實際上,兩個線結(jié)還要占用絲線的長度因此實際上組織的直徑將縮小為原來的1倍以上,因此組織被有效結(jié)扎。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