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
背景技術: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fā)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是一多發(fā)病、常見病。潰瘍的形成有各種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對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觸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腸吻合術后吻合口、空腸以及具有異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絕大多數(shù)的潰瘍發(fā)生于十二指腸和胃,故又稱胃、十二指腸潰瘍。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物眾多,例如公開號為:CN105727099A、名稱為《醫(yī)治消化性潰瘍的中藥組合物及制法》的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了醫(yī)治消化性潰瘍的中藥組合物,主要由下列原料藥制備而成,均為質量份:淡竹根9~16,佛手花5~10,碎骨子7~14,赤小豆6~10,紫蘇葉4~8,莙荙菜3~6,薤白7~11,短柄菝葜8~14,玳玳花5~9,秋海棠根10~18,南瓜藤8~14,小白薇10~15,竹葉椒4~6,石莽草3~7,胡頹子根4~8。本發(fā)明配方科學、作用協(xié)同,所得產(chǎn)品具有和胃理氣、行氣止痛等功效,見效快、療程短。但其配伍較為復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配伍較為簡單、安全可靠、療效好的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積殼20~30、柴胡15~25、白芍12~20、延胡索7~15、黨參9~18、元胡7~15、青黛15~25、甘草5~12。
各原料的優(yōu)選重量配比為:
積殼22~28、柴胡18~22、白芍15~18、延胡索8~12、黨參10~15、元胡8~12、青黛18~22、甘草6~10。
各原料的最佳重量配比為:
積殼25、柴胡20、白芍16、延胡索10、黨參12、元胡10、青黛20、甘草8。
本發(fā)明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重量配比稱取原料積殼、柴胡、白芍、延胡索、黨參、元胡、青黛、甘草,加入5~8倍原料重量的水煎煮,水沸后文火煮30~40分鐘,濾出藥液,即得。
本發(fā)明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的服用方法為:口服,每日2次,每次服200~250克。
本發(fā)明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以積殼為主藥,搭配其它輔藥,它們相互影響,協(xié)同作用,從而起到很好的疏肝清熱,健脾和胃,行氣止痛,收斂生肌作用,對消化性潰瘍有很好的療效,而且其原料簡單、服用方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以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
以下各實施例中所述份數(shù)為重量份。
實施例1
藥物重量配比:
積殼20份、柴胡15份、白芍12份、延胡索7份、黨參9份、元胡7份、青黛15份、甘草5份。
制備方法:
按上述重量配比稱取原料,加入5倍原料重量的水煎煮,水沸后文火煮30分鐘,濾出藥液,即得。
實施例2
藥物重量配比:
積殼30份、柴胡25份、白芍20份、延胡索15份、黨參18份、元胡15份、青黛25份、甘草12份。
制備方法:
按上述重量配比稱取原料,加入8倍原料重量的水煎煮,水沸后文火煮40分鐘,濾出藥液,即得。
實施例3
藥物重量配比:
積殼25份、柴胡20份、白芍16份、延胡索10份、黨參12份、元胡10份、青黛20份、甘草8份。
制備方法:
按上述重量配比稱取原料,加入6倍原料重量的水煎煮,水沸后文火煮35分鐘,濾出藥液,即得。
實驗例:
以下通過實驗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的有益效果。
1、實驗人群:
分為A、B兩個實驗組:
A組:女性患者100例;年齡20~54歲。
B組:男性患者120例;年齡25~55歲。
2、藥物服用方法:
口服本發(fā)明實施例3制得的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每天2次,每次服250克,連服30天。
3、療效評定:
(1)無效:與服藥前相比,治療效果不明顯。
(2)顯效:治療效果明顯。
4、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