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特別是一種健脾暖胃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為后天之本,共同承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運化作用。但脾胃虛弱后,飲食再不加節(jié)制以及常吃生冷寒涼食物,以致寒濕傷脾,脾陽失運。對吃入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運化功能降低。表現(xiàn)出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大便溏稀或黏滯,舌淡苔膩等癥候。脾胃虛弱后,也會使體內(nèi)“濕”加大。中醫(yī)的“濕”為痰飲,現(xiàn)代生命科學知識解釋為人體內(nèi)未排除的代謝廢物的總稱。體內(nèi)的痰濕越大,濕困脾陽,使脾的運化能力減弱,這樣體內(nèi)痰濕會更大,造成惡性循環(huán)。體內(nèi)的痰濕除形成有形之痰之外,更多的是體內(nèi)存在的無形之痰。中醫(yī)認為體內(nèi)的濕極易與“風、寒、暑”之邪結(jié)合,感染其它疾病或感病后難以治好或根除。目前雖有健脾暖胃的單味藥或復方中藥,但不能從根本起到治療作用,僅能預防和保健,有的還需要長期服用,效果差,易反復,令患者難以堅持,難以承受。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缺陷,本發(fā)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健脾暖胃的中藥,可有效解決脾胃虛弱的治療療程周期長,效果差,易反復,患者難以堅持的問題。
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shù)方案是,由以下重量計的:陳年艾絨50-100 g,黃芪30-60 g,白術(shù)6~12g,廣木香1.5~4.5g,陳皮6~10g,炒雞內(nèi)金3~9g和炒神曲6~15g作原料藥物制成。
本發(fā)明暖胃健脾,針對腹痛、泄瀉與預防感冒,促進胃液分泌、除腹脹,增強消化功能,有其顯著的藥理療效及保健作用,同時還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防止尿疹、濕疹皮膚疥癬的功效。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本發(fā)明由以下重量計的:陳年艾絨50g,黃芪60 g,白術(shù)12g,廣木香4.5g,陳皮10g,炒雞內(nèi)金9g和炒神曲15g作原料藥物制成。
實施例2
本發(fā)明由以下重量計的:陳年艾絨100 g,黃芪30 g,白術(shù)6g,廣木香1.5g,陳皮6g,炒雞內(nèi)金3g和炒神曲6g作原料藥物制成。
實施例3
本發(fā)明由以下重量計的:陳年艾絨70 g,黃芪50 g,白術(shù)10g,廣木香3.5g,陳皮8g,炒雞內(nèi)金7g和炒神曲10g作原料藥物制成。
本發(fā)明的中藥藥理作用如下:
艾葉:化瘀止血類中藥,性味苦、辛,溫;歸經(jīng):歸肝、脾、腎經(jīng);功效: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腹中冷痛,經(jīng)行腹痛;
中藥艾葉作用:1、降壓作用;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3、平喘作用;4、抑制血小板聚集;5、促進胃潰瘍的愈合。中藥艾葉氣香味辛,性溫散寒,能暖氣血而溫通經(jīng)脈,為溫經(jīng)止血之要藥,主要適用于虛寒性的出血病證。用于婦女崩漏下血,常與阿膠、芍藥、地黃等同用,如膠艾湯。經(jīng)適當配伍,生艾葉亦可用于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中藥艾葉性溫,能溫通經(jīng)脈,逐寒濕而冷痛,為治經(jīng)帶、腹痛之佳品。用于下焦虛寒,腹中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行腹痛及帶下清稀等,常與香附、當歸、白芍等同用。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可單用艾葉煎服,亦可與橘皮、生姜合用。中藥艾葉艾葉尚有祛風止癢作用,用于皮膚濕疹瘙癢,可單用煎湯外洗;亦可配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煎湯外洗,效果更著;陳年艾絨為:艾葉風干后放置1年以上,此稱為陳年熟艾,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zhì)粗梗,碾軋碎后過篩,去掉尖屑,再行碾軋成絨,或取艾葉,曬干,碾軋碎后,至其揉爛如棉即成陳年艾絨,陳年艾絨的穿透力強,效果較好。
黃芪:性味甘,微溫;歸經(jīng):歸脾、肺經(jīng);功效:益衛(wèi)固表,補氣升陽,托毒生肌,利水消腫;主治: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自汁盜汗,血虛萎黃,陰疽漫腫,氣虛水腫,內(nèi)熱消渴;中藥黃芪作用:1、增強免疫功能;2、抗衰老作用;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鎮(zhèn)靜作用;5、促進機體代謝;6、抗腫瘤作用;7、改善心功能;8、保肝作用。中藥黃芪補氣且有良好的托毒生肌之功。用于氣血虧虛的瘡瘍?nèi)站貌粷ⅲEc當歸、穿山甲同用,如透膿散。若用于瘡形平塌,久不起發(fā),或潰后久不收口,常與人參、當歸等同用,有益氣養(yǎng)血、托毒生肌收口之功。中藥黃芪長于補脾肺之氣,為補氣要藥,且能升舉陽氣。用于病后氣虛體弱,乏力神疲,與人參同用,能增強補氣之功。用于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或泄瀉,與白術(shù)、黨參等同用,可增強補氣健脾作用。用于氣虛血虧,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與補血的當歸同用,能補氣生血。用于氣虛陽衰,畏寒多汗,與助陽的附子同用,能補氣溫陽。用于中氣下陷的久瀉脫肛、子宮下垂,與人參、升麻等同用,能補氣升陽,如補中益氣湯。如屬氣虛不攝血而致的便血、崩漏,與人參龍眼肉等同用,能補氣攝血,如歸脾湯。中藥黃芪既能補氣,又可利水消腫。用于氣虛失運,水濕停聚的肢體面目浮腫、小便不利,常與白術(shù)、防己等藥同用,如防己黃芪湯。中藥黃芪用于氣虛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常與桂枝、芍藥配用,如黃芪桂枝五物湯。用于肩臂風濕痹痛,與羌活,片姜黃配用,如蠲痹湯。用于中風后,氣虛血滯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與川芎、紅花等同用,如補陽還五湯。用于氣津虧虛的消渴證,常與山藥、天花粉同用,如黃芪湯。中藥黃芪有益衛(wèi)氣、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衛(wèi)氣失固的自汗,常與牡蠣、麻黃根同用,如牡蠣散;若自汗兼見惡風脈虛者,當與益氣固表的白術(shù)和散風發(fā)表的防風同用,即玉屏風散。用于陽虛汗出不止。兼見肢體倦怠者,則與附子、生姜同用;用于陰虛所致的盜汗,須與生地黃、黃柏等滋陰降火藥同用,如當歸六黃湯。
白術(shù):性味苦、甘,溫;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主治:用于脾氣虛弱,食少便溏,痰飲水腫,表虛自汗,胎動不安。中藥白術(shù)作用:1、調(diào)節(jié)身體免疫力作用;2、降血糖作用;3、降壓作用;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5、鎮(zhèn)靜作用;6、抑制血小板聚集;7、抗腫瘤作用;8、保護肝臟的作用;9、利尿作用。白術(shù)能益氣補脾、固表止汗。用于脾虛氣弱,肌表不固的自汗,常與黃芪、麻黃根同用。白術(shù)甘溫,補氣健脾之功較佳。用于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常與補氣健脾的人參、茯苓同用,如四君子湯。用于脾胃虛寒的脘腹冷痛、大便溏瀉,與人參、干姜同用,如理中湯。如用于脾胃虛弱又兼食積氣滯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痞滿,用健脾的白術(shù)與消痞除滿的枳實同用,即枳術(shù)丸。白術(shù)有補氣健脾、安胎之功。用于妊娠脾虛氣弱的胎動不安。如有內(nèi)熱者,可配黃芩以清熱安胎;兼氣滯胸悶腹脹者,與蘇梗、砂仁同用,兼氣虛少氣無力者,與黨參、炙甘草同用;兼血虛頭暈心慌者,與熟地黃、當歸同用;兼胎氣不固,腰酸腹痛者,與杜仲、續(xù)斷等同用。白術(shù)既能補氣健脾,又可燥濕利水,用于脾虛失運,水濕停留所致的痰飲,與桂枝、茯苓同用,即苓桂術(shù)甘湯。用于脾虛水濕內(nèi)停的水腫、小便不利,與大腹皮、茯苓皮同用。
廣木香:理氣類中藥,性味味辛、苦,性溫;歸經(jīng):歸脾、胃、肝、大腸經(jīng)。芳香行散,可升可降;功效:溫中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導滯;主治:主治胸痞脅痛,脘腹脹痛,痢疾后重,食積不化,嘔吐泄瀉,寒疝腹痛,水腫,腳氣。中藥廣木香作用:1.小劑量的能興奮在心臟,大劑量則有抑制作用。2.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壓中度降低,降壓作用比較持久。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廣木香內(nèi)酯對人體鼻咽癌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廣木香味辛性溫,芳香行散,具有溫中行氣止痛之功,故常用于肝肺、胃腸氣滯所致的胸痞脅脹,脘腹脹痛及痢疾后重等證。凡肝氣郁結(jié),腹脅脹滿,甚則刺痛不舒者,可與香附、烏藥、青皮等配伍,如《萬病回春》木香調(diào)氣散;若肝胃氣滯,胸膈痞悶者,可與檀香、白豆蔻、藿香等同用,如《局方》勻氣散。凡氣郁食滯,脘痞腹痛者,可與橘皮、半夏、枳實等相合,如《內(nèi)外傷辨惑論》木香化滯湯。凡寒凝中焦,氣滯食積,腹痛食少者,可與干姜、枳實、白術(shù)等相配,如《蘭室秘藏》木香干姜枳術(shù)丸。若積滯內(nèi)停,脘腹痞滿脹痛,大便不暢或痢疾里急后重者,可與檳榔、枳殼、陳皮等同用,如《儒門事親》木香檳榔丸。若胃腸氣滯,濕熱瀉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者,可與黃連同施,如《兵部手集方》香連丸;或與黃芩、芍藥等同伍,如《醫(yī)學六書》芍藥湯。凡小兒冷痢腹痛,飲食減少,漸至贏瘦者,可與炮姜、炮訶子、白術(shù)等配用,如《局方》木香白術(shù)散;若久痢膿血者,可與訶黎勒、黃連等共施,如《圣濟總錄》木香散。廣木香辛開苦降,芳香溫通,長于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故常用于脾胃氣虛、食滯不化所致的食滯不消,嘔吐腹瀉等證。凡脾虛氣滯,脘腹脹滿,噯氣食少,或嘔吐泄瀉者,可與人參、白術(shù)、砂仁、半夏等配伍,如《古今名醫(yī)方論》香砂六君子湯。若中焦虛寒,痰阻氣逆,嘔吐痰涎者,可與半夏、附子、赤茯苓等相合,如《雞峰普濟方》半夏茯苓飲子。若脾虛積熱,嘔吐噦逆者,可與枳實、青皮、黃連等同用,如《濟陽綱目》枳術(shù)青皮湯。凡小兒食滯,腹脹身熱者,可與連翹、山楂、六曲、萊菔子等配合,如《痘疹世醫(yī)心法》木香大安丸;若小兒食積日久成疳者,可與胡黃連、藿香等同用,如《圣濟總錄》三和丸;或與檳榔、豆蔻仁等并施,如《小兒藥證直訣》木香丸。廣木香溫中行氣止痛之功,尚可用于寒疝腹痛,可與川楝子、小茴香、吳茱萸同用,如《醫(yī)方簡義》導氣湯。其行氣消導之力亦可治療癥瘕積聚,凡氣滯血瘀而致癥瘕積聚疼痛者,可與莪術(shù)、三棱、桃仁等配伍,如《衛(wèi)生寶鑒》木香硇砂煎丸;若寒氣結(jié)瘕,腹大堅滿,痛不可忍者,可配炮三棱、姜厚樸等,如《衛(wèi)生寶鑒》木香通氣散;若為乳積食積,積聚痞塊者,可配莪術(shù)、青皮、砂仁等,如《嬰童百問》木香丸。
陳皮:理氣類中藥,性味:味辛、苦,性溫;歸經(jīng):歸脾、胃、肺經(jīng);功效: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利水通便;主治:脾胃不和,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噦逆,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滿悶,頭目眩暈,水腫,小便不利,大便秘結(jié),乳癰瘡癬,中魚蟹毒、酒毒。中藥陳皮作用1、抗炎作用;2、祛痰作用:3、改善心血管功能:4、對胃腸道平滑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中藥陳皮理氣和中。陳皮氣香性溫,辛散苦降,長于理氣滯,和脾胃,燥濕邪,消脹滿,為治脾胃氣滯濕阻之要藥,故常用于脾胃不和,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噦逆等證。食積不化,胃失和降,脘腹脹痛,噯腐嘔逆者,可與山楂、神曲、半夏等相配。濕濁阻中,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少便溏者,多與蒼術(shù)、厚樸、甘草配伍,以燥濕健脾和胃;若脾虛氣滯,癥見腹痛喜按,不思飲食,食后腹脹者,宜與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同用,以益氣健脾調(diào)中;脾虛氣滯較甚,飲食不消,脘腹痞悶者,可與枳實、白術(shù)相伍,以健脾消積除痞。中藥陳皮燥濕化痰。陳皮辛散溫通,氣香而燥,既能行肺氣之壅滯,又能燥濕濁而化痰,故常用于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滿悶,頭目眩暈等證。凡痰濕壅肺,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痰多,胸膈脹悶者,多與半夏、茯苓配伍,以燥濕化痰止咳;若治寒痰留飲,胸悶咳嗽者,宜與干姜、良姜等同用,以溫中化痰止咳。
雞內(nèi)金:消食類中藥;性味:甘,平;歸經(jīng):歸脾、胃、小腸、膀胱經(jīng);功效:健胃消食,固精止遺;主治:用于食積不化,小兒疳積,遺尿遺精,石淋。中藥雞內(nèi)金作用:1、增加胃蠕動能力,加快胃排空;2、促進派胰液分泌3、增加胃蛋白酶活性;4、胰脂肪酶活性;5、加速放射性鍶的排泄;炒雞內(nèi)金:取凈雞內(nèi)金,照清炒或燙法(藥典附錄Ⅱ D)炒至鼓起即可,表面暗黃褐色至焦黃色,用放大鏡觀察,顯顆粒狀或微細泡狀,輕折即斷,斷面有光澤。
神曲: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性味:甘、辛,溫;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功效:消食和胃,止瀉解表;神曲主治:宿食不化、脘腹脹滿及因感冒引起的胃腸道癥狀;炒神曲:取麩皮撒勻于熱鍋內(nèi),俟起煙,將神曲倒入,炒至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或不加麩皮,炒至黃色亦可。
臨床療效研究:
1、臨床病例
近年來,收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噯氣、泄瀉、便秘等癥狀患者126例,年齡在15~55歲之間。
2、治療方法
用法與療程:將本發(fā)明原料藥物混合后,粉碎,按常規(guī)方法制成膠囊劑、顆粒劑或者粉劑,如制成膠囊劑,則1-2克/粒;如制成顆粒劑或者粉劑,則1-2克/袋;飯后服用,每日三次,每次2-4粒或2-4袋,服藥期間禁生、涼、辣等食物。7天為一個療程。
3、療效判斷
痊愈:胃脘痛、腹脹、嘔吐、噯氣、泄瀉、便秘等癥狀完全消失;食欲增加,食后無不適癥狀。
好轉(zhuǎn):胃脘痛、腹脹、嘔吐、噯氣、泄瀉、便秘等癥狀有所緩解,但仍有輕微食欲不振等癥。
無效:諸癥無改善。
4、治療結(jié)果
經(jīng)過三個療程治療,痊愈115例,占91%,好轉(zhuǎn)11例,總有效率100%。經(jīng)三個療程治療后,患者無任何副反應,三大常規(guī)化驗及肝腎功能檢測未發(fā)現(xiàn)異?,F(xiàn)象。
5、典型病例
病例1:張某某,女,25歲,長期腹瀉,不規(guī)則的上腹部不適,隱痛,泛酸、噯氣;舌苔白膩,脈弦細。按照治療方法指導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所得藥物,每日三次,每次3粒,飯后服用,一個療程后癥狀減輕,兩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隨訪一年后無復發(fā)。
病例2:王某某,男,48歲,患胃潰瘍2年有余,胃痛、泛酸,上腹部隱痛;舌苔白膩。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所得藥物,每日三次,每次4粒,飯后服用,一個療程后胃痛、泛酸,上腹部隱痛癥狀減輕,舌苔變少,兩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正常,隨訪一年后無復發(fā)。
病例3:余某某,女,32歲,不規(guī)則上腹部隱痛,腹脹,食欲不振。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3所得藥物,每日三次,每次2粒,飯后服用,一個療程后癥狀大減,兩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隨訪一年后無復發(fā)。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治療效果明顯,治愈率高,無副作用,見效快,療程短,無反復,患者容易接受,且使用方便,有巨大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所做的同等或等效修改與替換,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