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胃病,實際上是多種病癥的統(tǒng)稱;它們有相似的癥狀,如上腹部不適或疼痛、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癥狀則為上腹部燒灼痛,嚴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等等。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復合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還有胃粘膜脫垂癥、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據(jù)報道:在我國社會人口中,有10%的人患胃潰瘍病,將近25%的患者有各種胃炎,目前全國胃病患者總人數(shù)粗略估計有近3億人,我國胃病的發(fā)病率之高,發(fā)病人數(shù)之多已居世界之首,國內(nèi)外已有多種西藥或中藥或其他治療方法用于胃病的治療,但治療過程大多較為漫長,藥物蓄積所產(chǎn)生的毒副作用屢見報道,患者承受了較高的安全風險和不便。
現(xiàn)有技術中,用于治療胃病的中成藥較多,但大多只針對局部病癥,對于整個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及系統(tǒng)機質(zhì)性病變的機體康復則作用較差,且癥狀消除后易于復發(fā)。《中藥成方制劑》第八冊WS3-B-1590-93項下“復方胃寧片”就是治療胃脘痛的藥,其處方組成為:延胡索、猴頭菌粉、海螵蛸,在臨床上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在臨床上也存在顯著的缺點,對于整個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及系統(tǒng)機質(zhì)性病變的機體康復則作用較差,且癥狀消除后易于復發(fā);而且其為糖衣片,工藝復雜,易吸潮變質(zhì),糖尿病病人不能服用。然而中醫(yī)療慢性胃炎療效頗佳,有效率可達40%-73%。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痞病”范疇,《內(nèi)經(jīng)》將胃痞病稱之為“痞”“痞滿”“痞塞”等。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備化為紀……其病痞”,“卑監(jiān)之紀……其病留滿痞塞”。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則稱胃痞病為“心下痞”,并對該病的理法方藥進行了詳細論述,曰:“但滿而不痛者,引為痞”,“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其次明確指出痞址的部位在心下即胃脘部,其主癥為胃脘部有堵悶痞塞之感,按之柔軟。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通降飲食水谷,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泉,五臟六腑皆受氣于胃,所以胃為五臟六腑之本。胃病則影響人體受納,消化飲食水谷,氣血化生不足而變生諸癥。萎縮性胃炎個體之間癥狀有所差異,不外胃脘痞悶脹痛,納呆食少,暖氣嘈雜、乏力倦等消化系統(tǒng)及全身癥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現(xiàn)有治療胃病藥物的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無副作用、治療穩(wěn)定、復發(fā)率低的的中藥制劑,該中藥制劑成本低,治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治愈徹底,療效顯著。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35~45份,猴頭菌粉5~10份,延胡索2~5份,海螵蛸6~12份,丹參10~20份,雪膽15~25份,土木香3~6份,山葵20~30份,白芨10~16份,麥冬3~10份,黃芩2~5份,水田七4~8份,升麻10~20份,蒲公英2~5份,巖陀4~12份。
作為優(yōu)選,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38~42份,猴頭菌粉6~9份,延胡索3~4份,海螵蛸8~10份,丹參12~16份,雪膽18~22份,土木香4~5份,山葵22~27份,白芨12~14份,麥冬5~8份,黃芩3~4份,水田七5~7份,升麻12~16份,蒲公英3~4份,巖陀6~10份。
進一步優(yōu)選,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40份,猴頭菌粉7份,延胡索4份,海螵蛸9份,丹參14份,雪膽20份,土木香4份,山葵25份,白芨13份,麥冬6份,黃芩3份,水田七6份,升麻14份,蒲公英4份,巖陀8份。
其中,所述中藥制劑的劑型為溶液、膠囊、片劑或滴丸。
另外,本發(fā)明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按配方稱取吳茱萸,猴頭菌粉,延胡索,海螵蛸,丹參加80%乙醇浸漬12小時,回流提取4次,每次2小時,濾過,濾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1.3的浸膏,備用;
(2)按配方稱取雪膽,土木香,山葵,白芨,麥冬,黃芩,水田七,升麻,蒲公英,巖陀,粉碎成粗粉后加入50-90%乙醇,浸泡3-24小時,滲漉提取,合并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成浸膏,加入適量水加熱30-60℃攪拌溶解,過濾,濾液過大孔樹脂柱,用5-30%乙醇洗脫雜質(zhì),再用50-70%乙醇解吸,收集解吸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粉碎后用乙醇溶解,濾過,濾液加硅膠烘干,干法上硅膠柱,用乙酸乙酯洗脫,收集洗脫液,回收溶劑,濃縮干燥得混合成分的提取物,備用;
(3)取步驟(1)和步驟(2)的產(chǎn)物合并,加熱,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即得;也可以將細粉進一步制成膠囊劑、片劑、顆粒劑、軟膠囊、口服液、煎膏劑、散劑、丸劑、糖漿劑、流浸膏劑。
本發(fā)明是根據(jù)中醫(yī)學辨正施治的原理,集眾醫(yī)家所長,基于中醫(yī)學對胃病、腸炎、膽囊炎發(fā)病機理的認識及治療原則,重點以調(diào)理脾胃肝膽,疏通和順氣機,除寒濕消飲食的思路,參考古今藥理研究成就,經(jīng)長期診療病例的臨床實踐總結而成。胃病、腸炎和膽囊炎統(tǒng)屬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屬中醫(yī)“胃痛”、“脅痛”、“腹痛”、“泄瀉”等范疇。雖然西醫(yī)對這幾種病的病因、病理及診治差異很大,中醫(yī)認為這些病的病因雖多,但其發(fā)病機理確有共同之處,病雖各異,而病因多同,根據(jù)中醫(yī)“異病同治”的原則,在治療上均可運用調(diào)理脾胃肝膽,疏通和順氣機,除寒濕消飲食的治療原則。
本發(fā)明的藥物是篩選調(diào)理脾胃肝膽,疏通和順氣機,除寒濕消飲食機能的15味中藥,按中醫(yī)理論組方而成。其中,吳茱萸味辛熱,歸肝脾胃腎,可溫胃止嘔,溫肝降逆、散寒止痛;猴頭菌粉具有舒肝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延胡索具有活血、利氣、止痛的功效;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斂瘡的功效;白芨調(diào)和氣血;水田七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理氣止痛,能有效防治胃潰瘍;黃芩具有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的功效;巖陀,味苦、澀,性平,有解熱、祛風、收斂之功效;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歸肝、胃經(jīng),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jīng),有活血通經(jīng)、涼血消腫、清心除煩之功效;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jīng),有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之功效;升麻,味辛、微苦,性涼,歸肺、脾、胃經(jīng),有升陽、發(fā)表、透疹、解毒之功效;土木香替代具有舒肝理氣、健胃止痛、收斂止血的功效;雪膽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止痛,可用于胃痛,潰瘍?。簧娇泻挟惲蚯杷猁},此鹽類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所以對于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有徹底治愈的療效,平常服用此中藥也可作為防控大腸桿菌、鏈球菌等的保健品。除此之外,山葵本身還可促進胃液的分泌,助于食物消化,從而順胃、理氣,緩解胃脹、胃痛、等癥狀。
本發(fā)明藥物按君臣佐使的原理有機組合,協(xié)同作用,對各種消化道的證候均有較好的療效,標本兼治,本發(fā)明的功能是,消食健胃,調(diào)理腸胃,消炎利膽,愈瘍止血,消脂減肥,養(yǎng)護肝臟。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本發(fā)明采用純中藥制成,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對肝、腎、肺、胃或脾均無毒副作用,可長期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闡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35份,猴頭菌粉5份,延胡索2份,海螵蛸6份,丹參10份,雪膽15份,土木香3份,山葵20份,白芨10份,麥冬3份,黃芩2份,水田七4份,升麻10份,蒲公英2份,巖陀4份。
實施例2
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45份,猴頭菌粉10份,延胡索5份,海螵蛸12份,丹參20份,雪膽25份,土木香6份,山葵30份,白芨16份,麥冬10份,黃芩5份,水田七8份,升麻20份,蒲公英5份,巖陀12份。
實施例3
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40份,猴頭菌粉7份,延胡索4份,海螵蛸9份,丹參14份,雪膽20份,土木香4份,山葵25份,白芨13份,麥冬6份,黃芩3份,水田七6份,升麻14份,蒲公英4份,巖陀8份。
實施例4
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38份,猴頭菌粉6份,延胡索3份,海螵蛸8份,丹參12份,雪膽18份,土木香4份,山葵22份,白芨12份,麥冬5份,黃芩3份,水田七5份,升麻12份,蒲公英3份,巖陀6份。
實施例5
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42份,猴頭菌粉9份,延胡索4份,海螵蛸10份,丹參16份,雪膽22份,土木香5份,山葵27份,白芨14份,麥冬8份,黃芩4份,水田七7份,升麻16份,蒲公英4份,巖陀10份。
實施例6
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吳茱萸45份,猴頭菌粉5份,延胡索5份,海螵蛸6份,丹參10份,雪膽25份,土木香6份,山葵20份,白芨16份,麥冬3份,黃芩5份,水田七8份,升麻20份,蒲公英2份,巖陀4份。
實施例1-6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按配方稱取吳茱萸,猴頭菌粉,延胡索,海螵蛸,丹參加80%乙醇浸漬12小時,回流提取4次,每次2小時,濾過,濾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的浸膏,備用;
(2)按配方稱取雪膽,土木香,山葵,白芨,麥冬,黃芩,水田七,升麻,蒲公英,巖陀,粉碎成粗粉后加入70%乙醇,浸泡16小時,滲漉提取,合并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成浸膏,加入適量水加熱50℃攪拌溶解,過濾,濾液過大孔樹脂柱,用20%乙醇洗脫雜質(zhì),再用60%乙醇解吸,收集解吸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粉碎后用乙醇溶解,濾過,濾液加硅膠烘干,干法上硅膠柱,用乙酸乙酯洗脫,收集洗脫液,回收溶劑,濃縮干燥得混合成分的提取物,備用;
(3)取步驟(1)和步驟(2)的產(chǎn)物合并,加熱,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即得;也可以將細粉進一步制成膠囊劑、片劑、顆粒劑、軟膠囊、口服液、煎膏劑、散劑、丸劑、糖漿劑、流浸膏劑。
臨床試驗I:
對6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治療組,大部分病例具有胃痛、腹脹、燒心、反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程度不同的消化道癥狀,經(jīng)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符合慢性胃炎診斷,另以診斷以慢性胃炎的同期住院患者28例做對照組。
治療組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中藥制劑,每日三次,飯前半小時開水送服。除個別患者間服短期少量中藥成丸藥外,一般治療期間停服任何中西藥品。對照組給猴菇菌片(市售),每日三次,每次四片加中藥安慰劑陳皮神曲水或中藥(按中藥辨證處方),每日一劑,分二次服。治療組及對照組以30天為一療程,個別病人癥狀不減可進行第二療程。所有病例治療期間均由主管醫(yī)師定期觀察并記錄病情變化,療程結束后5日內(nèi)進行胃鏡復查和(或)在大致原部位處取病檢組織,標本送病理科檢查。治療組15-62天,平均34天,對照組20-120天,平均46天。
治療結果為:
1、臨床療效:療效標準為顯效、好轉、無效三項。(1)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顯著減輕,飯食恢復正常。(2)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減輕,飲食明顯增加。(3)無效:臨床癥狀或體征治療后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根據(jù)以上標準判定,治療組:顯效39例,好轉19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9例,好轉10例,無效9例,經(jīng)統(tǒng)計處理有顯著差異。
2、胃鏡像及胃粘膜活檢變化:療程結束后,治療組60例全部做了胃鏡病檢組織切片復查。對照組28例均做了胃鏡復查,其14例同時做了病檢復查,其療效標準分顯效、好轉、無變化、加重四級。(1)顯效:胃鏡像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活檢胃粘膜大部份指標不同程度好轉者。(2)好轉:胃鏡像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活檢胃粘膜部分指標有好轉者。(3)無效:胃鏡像及病檢各項指標較治療前無任何進步者。(4)加重:胃鏡像及活檢胃粘膜出現(xiàn)加重化傾向者。復查結果,治療組顯效34例,好轉6例,無效9例,加重1例。對照組顯效6例,好轉5例,無效9例,加重8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
以上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實施所提供的一種治療胃病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jù)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nèi)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