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醫(yī)療用器材,特別是指一種可插入人工血管的注射塞的穿刺針,且具有安全裝置將針尖收藏。
背景技術:
靜脈內植式輸液管俗稱人工血管,是一種可植入體內靜脈、具生物兼容性的軟質導管,人工血管為需要長期及重復注射藥物、血液、高營養(yǎng)液或其他液體的病人,提供了一個可重復穿刺又便于護理的端口(port),避免直接對靜脈重復穿刺而造成的感染或不適。人工血管包含一注射塞及一導管,該注射塞置放于皮下,該導管置放于靜脈中,當需要經(jīng)由人工血管執(zhí)行醫(yī)療處置時,穿刺針經(jīng)皮穿刺該注射塞后給予輸液或抽血。
穿刺針從該注射塞中抽出后,應具有安全裝置將針尖收藏或銷毀,避免醫(yī)務人員或病患被二次劃傷,同時也可避免穿刺針被非法地回收再使用。
中國臺灣第M495250號專利案揭露一種穿刺針,即是在傳統(tǒng)的穿刺針外再加設一保護套,穿刺針使用完畢后,將該保護套轉下或蓋下,使穿刺針的針尖收納于該保護套中且無法再將針尖拿出。
前述的穿刺針所外加的保護罩,改變了傳統(tǒng)穿刺針的外型而可能使得醫(yī)護人員持針的手勢或進針的角度需改變,另外,將該保護套轉下或蓋下的動作與以往使用傳統(tǒng)的穿刺針的動作不同,使用起來容易讓醫(yī)務人員感到不順手。
由上述情況可知,習用的穿刺針仍有需要改善之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穿刺針,能將使用過的穿刺針尖收藏,且使用起來順手。
為實現(xiàn)前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揭露一種安全穿刺針,用于穿刺人工血管的注射塞,該安全穿刺針包含有一基座、一安全件及一注射針。該基座表面具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內部具有一空腔與該第一開口、該第二開口相通;該安全件設于該空腔內,具有一固定部及由該固定部兩端分別往該第二開口延伸的二臂,該固定部具有一穿孔,該二臂各具有一彎鉤部,該二臂之間具有一彈性預力互相靠合;該注射針可移動地穿設于該第一開口、該第二開口及該穿孔并受該二彎鉤部夾合,該注射針具有相連的一針柄部及一針尖部,該針尖部與該第二開口的距離小于與該第一開口的距離,其中當該針尖部往該第一開口的方向移動直到該注射針脫離該二彎鉤部夾合,則該二彎鉤部包覆該針尖部。
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針,其中該二臂為一第一臂及一第二臂,該第一臂的彎鉤部為第一彎鉤部,該第二臂的彎鉤部為第二彎鉤部,該第一臂較該第二臂短,該第一彎鉤部與該第一臂之間夾一銳角,該第二彎鉤部與該第二臂之間夾一直角。
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針,其中還具有一提把可分離地設于該基座外,該提把與該針柄部互相固定。
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針,其中該提把還具有一凸緣。
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針,其中還具有一翼片由該基座向外突出。
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針,其中該針柄部呈L形。
如此,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針具有設于內部的該安全件,能將使用過的針尖部收藏,并且該安全穿刺針使用上與醫(yī)護人員持針或進針的習慣相同,因此使用起來順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為圖3中沿剖線44的剖面圖。
圖5為圖4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主要顯示安全穿刺針的針尖部被包覆的情況。
【附圖標記說明】
管線9 安全穿刺針10
基座20 表面21
第一開口22 第二開口24
空腔26
安全件30 固定部32
穿孔321 臂34
彎鉤部344 第一臂341
第一彎鉤部3411 第二臂342
第二彎鉤部3421
注射針40 針柄部42
針尖部44
提把50 凸緣52
翼片60 套合部62
開展部64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見圖1至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安全穿刺針10包含有一基座20、一安全件30、一注射針40、一提把50及一翼片60。
該基座20基本上呈一圓筒狀而具有二相對的表面21,請見圖4,其中的一表面21具有一第一開口22,另一表面21具有一第二開口24,該基座20的內部具有與該第一開口22、該第二開口24相通的一空腔26。
該安全件30設于該空腔26內,具有一固定部32及二臂34,該固定部32具有一穿孔321且靠近該第一開口22,該二臂34分別由該固定部32的兩端由該第一開口22往該第二開口24方向延伸而出,該二臂34不與該固定部32相連的一端為其自由端,該二臂34的自由端各具有一彎鉤部344,該二臂34之間具有一互相靠合的彈性預力。
更詳細地來說,請見圖4、5,該二臂34為一第一臂341及一第二臂342,該第一臂341的彎鉤部344為第一彎鉤部3411,該第二臂342的彎鉤部344為第二彎鉤部3421,該第一臂341較該第二臂342短,該第一彎鉤部3411與該第一臂341之間夾一銳角,該第二彎鉤部3421與該第二臂342之間夾一直角。當該第一臂341及該第二臂342之間相互靠合時,該第一彎鉤部3411收于該第二彎鉤部3421之內。
該注射針40可移動地穿設于該第一開口22、該第二開口24及該穿孔321,該注射針40具有相連的一針柄部42及一針尖部44,該針柄部42遠離該針尖部44的一端彎折呈L形,該針尖部44與該第二開口24的距離小于該針尖部44與該第一開口22的距離,換言之,該針尖部44突出于該第二開口24。除了在該安全穿刺針10的針尖部44被包覆的情況之外,該針柄部42受該第一彎鉤部3411及該第二彎鉤部3421夾合。
該提把50罩覆在該基座20之外,在需要時,可將該提把50朝遠離該第一開口22的方向提拉使之與該基座20分離,該提把50與該針柄部42互相固定,該提把50還具有一凸緣52設于該第一開口22上方以方便使用者抓握。
該翼片60由該基座20向外突出,更詳細地來說,該翼片60具有一套合部62套設在該基座20且鄰近該第二開口24的外壁面,該翼片60還具有二開展部64相對地與該套合部62相連,并由該套合部62往外延伸,該二開展部64系供使用者于需要時抓取或按壓,以方便分離該提把50與該基座20。
接下來說明該安全穿刺針10的使用方法,請見圖4、5。當需要對人工血管的注射塞注射時,使用者手持該基座20依循慣用的方式將該注射針40插入人工血管的注射塞即可。欲將該安全穿刺針10移除時,使用者的一手握持該基座20或按壓該二開展部64,另一手將該提把50或該針柄部42往上提拉,使得該針尖部44逐漸由人工血管的注射塞抽離,當該針尖部44往該第一開口22的方向移動直到該注射針40脫離該第一彎鉤部3411及該第二彎鉤部3421夾合,則該第一彎鉤部3411及該第二彎鉤部3421包覆該針尖部44,使得該針尖部44不得再經(jīng)由該第二開口24伸出。
如此,本實用新型的安全穿刺針10,在抽回該注射針40的過程中,利用設于內部的該安全件30扣鎖包覆針尖部44,而達到安全的目的,且該安全穿刺針10的外觀沒有其他多余的結構干擾醫(yī)護人員持針或進針的習慣,使用起來順手。
需說明的是,該提把50是為了方便讓使用者抓握該針柄部42,該翼片60系為了方便讓使用者抓握該基座20,于其他可能的實施例中,該提把50、提把50上的凸緣52及翼片60可省略。此外,L形的該針柄部可使得接續(xù)的管線9于使用時較服貼,但該針柄部42亦可為其他型態(tài)。該第一臂341及該第二臂342亦可為其他型態(tài),只要當該針尖部44由該第二開口24進入該空腔26后,該二臂34的彎鉤部344可包覆該針尖部44即可。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