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動力膝關節(jié),特別是一種基于連續(xù)可變串聯(lián)柔性驅動的穿戴式動力膝關節(jié)。
背景技術:
針對膝關節(jié)的輔助康復裝置,一般可以分為穿戴式和非穿戴式,動力驅動和非動力驅動。穿戴式輔助康復裝置是指穿戴于人體大小腿外的器具,其將關節(jié)的伸展和屈曲限制在合適的角度范圍內,或者將膝關節(jié)維持在某一角度,以促進膝關節(jié)功能早期得到康復。目前穿戴式非動力輔助康復裝置結構比較簡單,一般起支撐、穩(wěn)定患者受損膝關節(jié)的作用,使用起來也相對簡單。動力輔助膝關節(jié)康復裝置很多都是非穿戴式。這種輔助康復裝置相比于穿戴式的功能要強大,它可以增加患者肌力和膝關節(jié)的靈活性以及改善患者對肌肉的控制能力,但是該類裝置比較龐大,一般集中在康復醫(yī)療中心,所以患者只能到康復中心進行康復,這對有行動障礙的患者來說也是非常不便的。國外也有一部分可穿戴式的動力膝關節(jié)輔助康復裝置,它可以主動提供助力給膝關節(jié),但是價格貴,重量大。
對于動力關節(jié)的驅動裝置,一般可以分為直接驅動旋轉和連桿驅動。直接驅動的問題是空間布局限制多,電機扭轉扭矩不足,自鎖性能不好。連桿驅動能夠有更多的空間選擇,并且能夠在特定角度提供較大的扭矩,容易實現(xiàn)機構本身的自鎖,但是很多連桿驅動裝置的問題是尺寸較大,重量較重。
近年來,基于生物學和生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筋腱組織等柔性儲能機構對人體行走的穩(wěn)定性和能量效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現(xiàn)有的裝置都是剛性的驅動關節(jié)轉動,而不能像人的膝關節(jié)那樣具有柔性。柔性的關節(jié)在運動過程中,交替地進行儲存能量與釋放能量,以將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進行轉換,這樣不但提高了人行走時能量的利用效率,還改善了對行走環(huán)境的適應性,因此驅動關節(jié)轉動時應當是具有柔性的。而對于膝關節(jié)不同的角度位置,需要提供不同的剛性和柔性。
綜上所述,亟需一種可穿戴的輕巧、方便且能提供柔性的膝關節(jié)輔助康復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驅動扭矩大、穿戴輕巧且能夠提供柔性的基于連續(xù)可變串聯(lián)柔性驅動的穿戴式動力膝關節(jié)。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連續(xù)可變串聯(lián)柔性驅動的穿戴式動力膝關節(jié),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板和下支板;在所述上支板上設置有推桿驅動機構,所述推桿驅動機構的輸出端為輸出直線運動的推桿,所述推桿的端部與橫連桿緊固連接,所述橫連桿兩端分別通過連桿機構與下支板連接;所述下支板與所述連桿機構連接的部位為彈性片,所述彈性片與所述下支板連接為一體,兩個所述彈性片對稱分布在所述下支板的中軸線的兩側;在所述上支板的下端固定設置有第一齒輪,在所述下支板的上端固定設置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與所述第一齒輪嚙合。
所述推桿驅動機構包括支座、電機、滾珠絲杠副和所述推桿;所述支座與所述上支板緊固連接,所述電機緊固連接在所述支座上,所述電機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滾珠絲杠副,所述滾珠絲杠副的絲杠母與所述推桿緊固連接。
所述推桿驅動機構氣缸或液壓缸。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三角連桿,所述三角連桿的第一端設置有長圓孔,所述橫連桿的端部可滑動且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長圓孔中,所述三角連桿的第二端與所述上支板鉸接,所述三角連桿的第三端與連桿的一端鉸接,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下支板鉸接。
所述連桿機構為一根兩端分別與所述橫連桿、彈性片鉸接的連桿。
當所述下支板轉動至與所述上支板呈45°角時,所述長圓孔的長軸垂直于所述上支板的長度方向。
所述上支板采用適用于包住人體大腿或小腿的半包圍結構,所述下支板采用適用于包住人體小腿或踝關節(jié)部位的半包圍結構。
所述三角連桿的第二端與所述上支板的連接處設置有軸承,所述三角連桿與所述連桿的連接處設置有軸承,所述連桿與所述下支板的連接處設置有軸承。
所述連桿的端部與所述橫連桿的連接處設置有軸承,所述連桿與所述彈性片的連接處設置有軸承。
所述彈性片采用彈簧鋼加工而成。
本發(fā)明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yōu)點:1、本發(fā)明由于設置有用于與人的肢體固定的上支板和下支板,上支板上設置有推桿驅動機構,推桿驅動機構的輸出端推桿通過橫連桿與連桿機構的一端連接,連桿機構的另一端與下支板連接,同時下支板與上支板之間通過一對嚙合的齒輪連接,因此,通過推桿的推/拉可以實現(xiàn)下支板向屈曲方向/伸展方向轉動,從而實現(xiàn)動力下的膝關節(jié)的彎曲/伸展運動。2、本發(fā)明由于下支板與連桿連接的部位采用彈性片,彈性片與下支板連接為一體,彈性片在推動小腿運動時,能夠起到緩沖和儲能作用,實現(xiàn)類似于腿部肌腱的功能,在運動過程中可以交替地進行儲存能量與釋放能量,以將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進行轉換,這樣不但能夠提高人行走時能量的利用效率,還能夠改善對行走環(huán)境的適應性。3、本發(fā)明在上支板的下端固定設置有第一齒輪,在下支板的上端固定設置有第二齒輪,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能夠產(chǎn)生非圓周的轉動,以擬合關節(jié)的轉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省略齒輪連接板的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5所示,本發(fā)明包括上支板1和下支板2,在上支板1上設置有推桿驅動機構3,推桿驅動機構3的輸出端為輸出直線運動的推桿3-1,推桿3-1的端部與橫連桿4緊固連接,橫連桿4兩端分別通過連桿機構與下支板2連接。下支板2與連桿機構連接的部位為彈性片5,彈性片5與下支板2連接為一體。兩個彈性片5對稱分布在下支板2的中軸線的兩側。在上支板1的下端固定設置有第一齒輪6,在下支板2的上端固定設置有第二齒輪7,第二齒輪7與第一齒輪6嚙合,能夠產(chǎn)生非圓周的轉動,以擬合膝關節(jié)的轉動。
上述實施例中,推桿驅動機構3包括支座3-2、電機3-3、滾珠絲杠副3-4和推桿3-1,支座3-2與上支板1緊固連接,電機3-3緊固連接在支座3-2上,電機3-3的輸出端連接滾珠絲杠副3-4,滾珠絲杠副3-4的絲杠母3-5與推桿3-1緊固連接。上述推桿驅動機構3也可以采用氣缸或液壓缸等產(chǎn)生直線運動機構的裝置。
上述實施例中,上支板1采用適用于包住人體大腿的半包圍結構,下支板2采用適用于包住人體小腿的半包圍結構。
上述實施例中,彈性片5采用彈簧鋼加工而成,彈簧鋼制作成曲線的邊緣,曲線的形狀取決于對于不同膝關節(jié)位置的柔性設定,針對不同角度位置受力方向的不同,受力方向的截面會不同,這時會有不同的彈性。彈性片5在推動小腿運動時,能夠起到緩沖和儲能作用,實現(xiàn)類似于腿部肌腱的功能。生物學和生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筋腱組織等柔性儲能機構對人體行走的穩(wěn)定性和能量效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柔性的關節(jié)在運動過程中,交替地進行儲存能量與釋放能量,以將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進行轉換,這樣不但能夠提高人行走時能量的利用效率,還能夠改善對行走環(huán)境的適應性。
上述實施例中,在第一齒輪6和第二齒輪7的中心分別轉動連接有齒輪軸,兩齒輪軸之間通過齒輪連接板11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連桿機構包括三角連桿8,三角連桿8的第一端設置有長圓孔,橫連桿4的端部可滑動且可轉動地設置在長圓孔中,三角連桿8的第二端與上支板1鉸接,三角連桿8的第三端與連桿9的一端鉸接,連桿9的另一端與下支板2鉸接。當下支板轉動至與上支板呈45°角時,長圓孔的長軸垂直于上支板的長度方向,這種設置可使推桿3-1不受側向力,進而實現(xiàn)結構剛性的最小結構。在三角連桿8的第二端與上支板1的連接處、三角連桿8與連桿9的連接處以及連桿9與彈性片5的連接處均設置有軸承(圖中未示出)。
連桿機構也可以采用另一不同形式:例如連桿機構采用一根兩端分別與橫連桿4、彈性片5鉸接的連桿10(如圖4所示)。在連桿10與橫連桿4的連接處以及連桿10與彈性片5的連接處均設置有軸承(圖中未示出)。
使用者在穿著本發(fā)明進行康復運動時,包括以下幾種狀態(tài):
1)當屈膝時,推桿驅動機構3的輸出端推桿3-1向下運動,推桿3-1通過橫連桿4、連桿機構帶動下支板2向屈膝方向轉動。
2)當伸腿時,推桿驅動機構3的輸出端推桿3-1向上運動,推桿3-1通過橫連桿4、連桿機構帶動下支板2向伸展方向轉動。
上述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其中各部件的結構、連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凡是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等同變換和改進,均不應排除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