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體表瘡瘍治療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體表瘡瘍治療以外治法為主,以外用膏劑為最常見,主要包括軟膏劑、膏藥、橡膠膏劑、巴布膏劑等。中藥外用膏劑均有不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的技術缺陷,持續(xù)用藥數天或更長時間,容易導致局部紅斑水腫、瘙癢、皮膚浸漬發(fā)白、丘疹或水皰等不良反應。近年來中藥凝膠制劑的制備,通常是將高分子材料在溶劑中溶脹后,再加入藥物溶液及其它附加劑,使其充分溶脹和吸收藥物,不再具備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的功能。例如夏德洪選用卡波姆為基質,與黃芩、大黃等中藥提取加工,制成治療帶狀皰疹的雙黃冰凝膠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其方法是先將卡波姆加入甘油中研磨使?jié)駶?,再加入蒸餾水充分研磨后,移至量杯中,另取三乙醇胺、羥苯乙酯、蒸餾水適量使溶解,加入量杯中攪拌使成凝膠狀,再加入適量蒸餾水攪勻,加入藥材提取物研勻既得。姜洪芳采用司盤-80和三乙醇胺皂為復乳的乳化劑,以羧甲基纖維素鈉和聚乙烯醇作為混合型親水凝膠基質,制成W/O/W復乳凝膠,具有藥物濃度高,不宜揮發(fā),作用持久的特點,為減少苦參栓的刺激性,李瑣將其改為凝膠劑,以羧甲基纖維素鈉作為基質,均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但不具備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的功能。
體表瘡瘍若長期應用抗生素治療,眾所周知,有副作用大的缺陷。
現代醫(yī)用新型傷口敷料,既能保持創(chuàng)面的濕潤,又能促進傷口的愈合。例如水膠體類敷料就是由親水膠態(tài)微粒的明膠、果膠和羧甲基纖維素等混合形成。此類敷料可吸收少量到中量滲液,具有部分清創(chuàng)作用。它不透明,屬完全密閉性,空氣不能通過,換藥時有異味,創(chuàng)面上會殘留棕黃色黏性物質,容易被誤認為感染性分泌物。適用于部分皮層損傷的淺表性創(chuàng)面,但不可用于感染性的傷口。代表產品有多愛膚活性親水敷料,安普貼、痊愈妥薄片敷料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及其制備方法,旨在解決傳統(tǒng)中藥膏劑不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的技術缺陷和長期應用抗生素治療副作用大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所述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由蜈蚣、穿山甲、芝麻油、羧甲基纖維素鈉、明膠、膠質組成;各物質的重量組分比是:蜈蚣10份~15份、穿山甲10份~15份、芝麻油100份~200份、羧甲基纖維素鈉15份~20份、明膠15份~20份、膠質15份~20份。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如權利要求所述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的制備方法,所述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蜈蚣除去竹片,切至碎段備用;
步驟二,穿山甲切成碎片備用;
步驟三,蜈蚣、穿山甲加飲用水,浸泡,備用;
步驟四,傾入麻油,武火熬煮至沸騰,文火微沸,至水分蒸發(fā)干凈,沸油無水泡溢出、鍋底微有粘鍋,離火,濾渣,裝油至容器中備用;
步驟五,加入羧甲基纖維素鈉、明膠、膠質,攪拌混勻裝瓶備用。
進一步,所述步驟三中浸泡24h。
進一步,所述步驟三中沸油無水泡溢出、鍋底微有粘鍋、油溫在120℃±3℃,離火,濾渣,裝油至容器中備用。
進一步,所述步驟五中油溫60℃,加入羧甲基纖維素鈉、明膠、膠質,攪拌混勻裝瓶備用。
本發(fā)明提供的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及其制備方法,利用蜈蚣、穿山甲的活血化淤通絡、抗炎止痛解毒之協同作用組合,添加羧甲基纖維素鈉、明膠、膠質作為輔料,達到快速止痛、消腫、抗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改善血液循環(huán)、溫經通絡、減少創(chuàng)面滲液、促進瘡瘍創(chuàng)面快速愈合的功效。對治療輸液外滲性潰瘍、深II度以下(含深II度)燒燙傷、植皮術后殘余創(chuàng)面潰瘍、惡瘡腫毒、無名腫痛等有特效。經臨床驗證,本發(fā)明的藥膏對深II度(含深II度)以下燒燙傷治愈率達到100%,涂抹1~2小時后即有明顯止痛效果,治愈后不留疤痕。對動靜脈炎、靜脈曲張、淺靜脈血栓,各種動脈、靜脈血瘀癥可奏標本兼治之效果。
本發(fā)明解決了傳統(tǒng)中藥膏劑不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的技術缺陷和長期應用抗生素治療副作用大的缺點;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痛、消除創(chuàng)面水腫、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及良好的透氣性、舒適性等功能;配方簡單、組方科學合理、生產工藝獨到,標本兼治、敷用簡便、無毒副作用,適應癥廣泛。以油作為基質,油劑溫和,可使創(chuàng)面潤滑,無板硬粘著不舒的感覺,應用時無刺激性,借助添加的輔料起到吸收5~10倍創(chuàng)面滲液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老年、兒童患者,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適合各級醫(yī)院的制劑室和中藥廠生產。
發(fā)明人在臨床傷口護理實踐中發(fā)現,穿山甲和蜈蚣熬制的中藥油劑與某品牌的水膠體敷料聯合使用,具有抗感染和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的雙重作用,因此大膽嘗試采用蜈蚣和穿山甲熬制的中藥油劑中,加入水膠體敷料的輔料成分羧甲基纖維素鈉、明膠、膠質制成中藥軟膏劑,該膏劑既克服了傳統(tǒng)中藥膏劑不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的缺點,同時又克服了現代醫(yī)用新型傷口水膠體敷料不能用于感染傷口的缺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的制備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詳細的描述。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由蜈蚣、穿山甲、芝麻油、羧甲基纖維素鈉、明膠、膠質組成;各物質的重量組分比是:蜈蚣10份~15份、穿山甲10份~15份、芝麻油100份~200份、羧甲基纖維素鈉15份~20份、明膠15份~20份、膠質15份~20份。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治療體表瘡瘍的軟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01:蜈蚣除去竹片,切至碎段備用;
S102:穿山甲切成碎片備用;
S103:以上二物加適量飲用水(以水蓋過藥物為準),浸泡24h左右,備用;
S104:傾入麻油,武火熬煮至沸騰,文火微沸,至水分蒸發(fā)干凈,沸油無水泡溢出、鍋底微有粘鍋、油溫在120℃±3℃,離火,濾渣,裝油至容器中備用;
S105:油溫60℃,加入羧甲基纖維素鈉、明膠、膠質,攪拌混勻裝瓶備用。
本發(fā)明利用蜈蚣、穿山甲的活血化淤通絡、抗炎止痛解毒之協同作用組合,添加羧甲基纖維素鈉、明膠、膠質作為輔料,達到快速止痛、消腫、抗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改善血液循環(huán)、溫經通絡、減少創(chuàng)面滲液、促進瘡瘍創(chuàng)面快速愈合的功效。對治療輸液外滲性潰瘍、深II度以下(含深II度)燒燙傷、植皮術后殘余創(chuàng)面潰瘍、惡瘡腫毒、無名腫痛等有特效。經臨床驗證,本發(fā)明的藥膏對深II度(含深II度)以下燒燙傷治愈率達到100%,涂抹1~2小時后即有明顯止痛效果,治愈后不留疤痕。對動靜脈炎、靜脈曲張、淺靜脈血栓,各種動脈、靜脈血瘀癥可奏標本兼治之效果。
下面結合藥理學分析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詳細的描述。
蜈蚣味辛、溫,歸肝經,為節(jié)肢動物門唇足綱整形目蜈蚣科動物,具有搜風解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論其“味微辛,性微溫,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蜈蚣有直接擴張血管,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蜈蚣通絡散結的物質基礎是由于所含組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適當劑量可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組織因長期血液循環(huán)不暢缺氧所致的高凝血狀態(tài),從而有利于病變組織細胞的復原。蜈蚣液有抗血栓作用,使小鼠RBC數減少,凝血時間延長,微血管開放數顯著增加,外用可治療靜脈曲張。蜈蚣醇提物、水提物亦可作為外周部位的抗炎鎮(zhèn)痛藥,具有明顯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痙和抗炎作用,其原因可能與抑制花生四烯酸和環(huán)氧化酶產生阻斷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或抑制5-脂氧化酶有關。并有相關文獻指出,蜈蚣水提物的生藥濃度為0.10g/mL在鎮(zhèn)痛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
穿山甲,最早記載于《名醫(yī)別錄》。唐《日華子本草》曰“治痔瘺惡瘡”。明代《本草綱目》曰其能“消癰腫、排膿血”。清《本草求真》進一步闡述之“惟其善竄,所以通經絡,無處不到,且能如肝胃,而治……瘡瘍、癰腫”。近代《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統(tǒng)臟腑,貫徹經絡,通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穿山甲主要含蛋白質、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抗癌、抗心律失常及促進核酸代謝等作用。穿山甲是一味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楊熙東在試驗中顯示穿山甲能顯著降低大鼠血液粘度及延長凝血時間。劉紅春等的研究認為穿山甲消癰作用機制與增強白細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SOD活性、消除自由基、降低MDA含量有關。穿山甲片水提物各劑量組均能提高小鼠熱板法的痛閾值,且對小鼠醋酸所致的扭體反應有抑制作用。謝新生實驗表明穿山甲可抑制HL-60細胞生長,誘導其發(fā)生凋亡;同時能激活Caspase.3酶活性,下調bcl-2基因表達。
下面結合具體應用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應用效果作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患者男,78歲,右手虎口處被野地竹簽扎傷后瘡面腫脹疼痛年余以“丫杈毒”就診于我室?;颊咴氜D于省級各大醫(yī)院治療,先后用中、西醫(yī)方法治療,花費近3萬余元,瘡面仍反復潰爛、腫脹、疼痛。來我院后,我們先后用多種中西藥內服外敷,效果均不理想。為此,專利申請人查閱了大量的相關文獻,決定在我們的經驗方蜈蚣油的基礎上改革理方與劑型,穿山甲是祁氏《外科大成》中提到的一味常用外用中藥,經與患者充分溝通后,藥店購買二味中藥:蜈蚣和穿山甲,配齊輔料,按照本方案制成軟膏,經15天的持續(xù)治療瘡面痊愈,追蹤半年,不再反復發(fā)作。
實施例2:
患者女,57歲,下肢靜脈血栓,足根部2度壓瘡,在取得病人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后,予以我們自制的中藥膏劑,通過圖片對比,我們能清楚的看到創(chuàng)面周圍爬行的粉白色上皮。
實施例3:
患者男,70歲,股骨頸骨折臥床不起,家屬在給其實施艾灸時不慎燙傷,應用本方案中藥膏劑1次,即取得非常理想的療效,通過圖片的前后對比,肉眼即能觀察到創(chuàng)面紅腫疼痛范圍明顯縮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