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膽囊返流性胃炎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中藥領(lǐng)域。
技術(shù)背景
膽囊返流性胃炎是指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或胃幽門手術(shù)等原因造成含有膽汁、胰液等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產(chǎn)生炎癥、糜爛和出血等,減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引起h+彌散增加,而導致的胃黏膜慢性病變。中醫(yī)則認為膽囊返流性胃炎與肝胃不和、肝膽濕熱、脾胃虛弱、瘀血阻絡、脾胃不和有關(guān)。由于西藥治療副作用大,因此人們對有效治療膽囊返流性胃炎的中藥藥物存在極大的需求,至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本發(fā)明的有關(guān)報道。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人依據(jù)中醫(yī)理論的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反復驗證,終于找到了有效治療膽囊返流性胃炎的藥物,從而完成了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有效治療膽囊返流性胃炎的中藥組合藥物。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了該中藥組合藥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藥物是選擇瓦楞子、代赭石、青皮、陳皮、青蒿、草豆蔻、白豆蔻、吳茱萸、木瓜、甘草、牡丹皮、丹參、檳榔、益智仁進行組合制備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從而能夠有效治療膽囊返流性胃炎。其中選用瓦楞子是因為其性味甘,咸,平,入肝、脾經(jīng),有化痰,軟堅,散瘀,消積的功能,治痰積,胃痛,嘈雜,吐酸,癥瘕,瘰疬,牙疳。選用代赭石是因為其性味苦甘,平,入肝、胃、心胞經(jīng),有平肝鎮(zhèn)逆,涼血止血的功能,治噫氣嘔逆,噎膈反胃,哮喘,驚癎,吐血,鼻衄,腸風,痔痿,崩漏帶下。選用青皮是因為其性味苦辛,微溫,入肝、膽經(jīng),有疏肝破氣,散結(jié)消痰的功能,治胸脅胃脘疼痛,疝氣,食積,乳腫,乳核,久瘧癖塊。選用陳皮是因為其性味苦、辛,溫,歸肺、脾經(jīng),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能,治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選用青蒿是因為其性味苦,微辛,寒,歸入肝、膽經(jīng),有清熱,解暑,除蒸的功能,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疥瘡,瘙癢。選用草豆蔻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脾、胃經(jīng),有溫中,祛寒,行氣,燥濕的功能,治心腹冷痛,痞滿食滯,噎膈反胃,寒濕吐瀉,痰飲積聚。選用白豆蔻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肺、脾經(jīng),有行風,暖胃,消食,寬中的功能,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選用吳茱萸是因為其性味辛苦,溫,有毒,入肝、胃經(jīng),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的功能,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選用木瓜是因為其性味酸,溫,入肝、脾經(jīng),有平肝和胃,去濕舒筋的功能,治吐瀉轉(zhuǎn)筋,濕痹,腳氣,水腫,痢疾。選用甘草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經(jīng),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diào)和諸藥的功能,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fā)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癰,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選用牡丹皮是因為其性味辛苦,涼,入心、肝、腎經(jīng),有清熱,涼血,和血,消瘀的功能,治熱入血分,發(fā)斑,驚癎,吐、衄、便血,骨蒸勞熱,經(jīng)閉,癥瘕,癰瘍,撲損。選用丹參是因為其性味苦,微溫,入心、肝經(jīng),有活血祛痰,安神寧心,排膿,止痛的功能,治心絞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血崩帶下,癥瘕,積聚,瘀血腹痛,骨節(jié)疼痛,驚悸不眠,惡瘡腫毒。選用檳榔是因為其性味苦辛,溫,入脾、胃、大腸經(jīng),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能,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后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癥結(jié)。選用益智仁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脾、腎經(jīng),有溫脾,暖腎,固氣,澀精的功能,治冷氣腹痛,中寒吐瀉,多唾,遺精,小便余瀝,夜多小便。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組分的藥物用量也是發(fā)明人經(jīng)過大量摸索總結(jié)得出的,各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量范圍內(nèi)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瓦楞子10-20克、代赭石9-15克、青皮10-15克、陳皮10-15克、青蒿15-20克、草豆蔻6-12克、白豆蔻6-12克、吳茱萸6-12克、木瓜10-20克、甘草5-10克、牡丹皮15-20克、丹參15-20克、檳榔8-15克、益智仁6-12克。
優(yōu)選為:
瓦楞子18克、代赭石12克、青皮12克、陳皮12克、青蒿15克、草豆蔻8克、白豆蔻8克、吳茱萸8克、木瓜15克、甘草5克、牡丹皮16克、丹參16克、檳榔12克、益智仁10克。
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如下
一、備料
1、瓦楞子:洗凈,放置鐵鍋內(nèi)炒干,取出搗碎;
2、代赭石:除去雜質(zhì),砸碎,過篩;
3、青皮: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4、陳皮: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變黑的果皮,搶水洗凈,潤軟,切絲,曬干或低溫干燥,篩去灰屑;
5、青蒿: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根,水淋使?jié)?,切段,曬干?/p>
6、草豆蔻:揀凈雜質(zhì),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7、白豆蔻:揀凈雜質(zhì),篩去皮屑,打碎,或剝?nèi)ス麣?,取仁打碎用?/p>
8、吳茱萸:取原藥材,除去果柄、枝及雜質(zhì),篩去碎屑;
9、木瓜:清水洗凈,稍浸泡,悶潤至透,置蒸籠內(nèi)蒸熟,趁熱切片,日曬夜露,以由紅轉(zhuǎn)紫黑色為止;
10、甘草:揀去雜質(zhì),洗凈,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時,撈出,潤透,切片,晾干;
11、牡丹皮:揀去雜質(zhì),除去木心,洗凈,潤透,切片,晾干;
12、丹參:揀凈雜質(zhì),除去根莖,洗凈,撈出,潤透后切片,晾干;
13、檳榔:揀去雜質(zhì),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干;
14、益智仁:取益智仁置鍋內(nèi),炒至外殼焦黑,取出冷透,除去果殼,取仁搗碎用。
二、制備
1、將上述藥物瓦楞子、代赭石、青皮、陳皮、青蒿、草豆蔻、白豆蔻、吳茱萸、木瓜、甘草、牡丹皮、丹參、檳榔、益智仁混合研為粗粉;
2、將研好的粗粉加10倍量的水熬至2小時過濾去渣,然后繼續(xù)熬成粘稠藥膏;
3、取上述藥膏加煉蜜搓條制丸,每丸2克,或取上述藥膏添加小麥面粉制成顆粒劑。
組方中瓦楞子有化痰,軟堅,散瘀,消積的功能為君藥;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青皮有疏肝破氣,散結(jié)消痰的功能,二者為臣藥,三味藥共同發(fā)揮化痰,軟堅,散瘀,消積,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肝破氣的作用,治療膽囊返流性胃炎效力全面,且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肝破氣為主可治本,木瓜有平肝和胃,去濕舒筋的功能為佐藥,益智仁有溫脾,暖腎,固氣,澀精的功能為使藥,與下余諸藥是治標。
本發(fā)明藥物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肝破氣、平肝和胃的功能,用于治療膽囊返流性胃炎,療程短、見效快、治愈后不復發(fā)。
以下通過試驗例來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所述藥物的有益效果,這些試驗例包括本發(fā)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報告和臨床療效觀察資料。
[試驗例1]本發(fā)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報告:
取西德兔30只,雌雄兼用,體重2.0-2.5kg,分為二組,其中一組為超劑量,另一組為正常量,服用丸劑超劑量組0.25g/kg,正常量組0.15g/kg,采用稀釋灌胃法給藥,每日二次,連續(xù)服用7天,觀察給藥反應,結(jié)果表明家兔活動、飲食正常,藥物無不良毒副作用。
[試驗例2]本發(fā)明藥物的臨床療效觀察
1、一般資料
收治膽囊返流性胃炎門診患者共35例。
2、診斷標準
典型癥狀為腹脹、胃灼熱、胃出血、嘔吐等。
3、治療方法
選用上述藥劑,給患者服用,每次服用蜜丸2丸或顆粒劑4克,每天早、晚各服1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服用2個療程。
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膽囊返流性胃炎癥狀消失,體質(zhì)恢復正常,痊愈;
好轉(zhuǎn):患者腹脹、胃灼熱、胃出血、嘔吐的現(xiàn)象減輕,膽囊返流性胃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體質(zhì)逐步恢復;
無效:達不到好轉(zhuǎn)標準者。
5、治療結(jié)果(見下表)
在上述治療中,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膽囊返流性胃炎患者35例,結(jié)果顯效31例,顯效率為88.58%,好轉(zhuǎn)3例,好轉(zhuǎn)率為8.57%,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