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中藥用高效熬藥罐。
背景技術:
中藥起源于中國。中藥是指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用于預防和治療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
目前,經(jīng)過長期醫(yī)療實踐以及現(xiàn)代研究驗證,中藥的價值得到肯定,并且中藥副作用較小,因而,受到越來越多醫(yī)患們的青睞,中藥大都需要熬制成湯劑之后方可服用,現(xiàn)有的中藥熬藥罐熬藥效率低,并且不能將藥渣中的殘余藥液擠出,造成了浪費,而且藥液中常含有藥渣,人們在引用時會感覺不舒服,藥液排出后藥渣的清理和熬藥罐的清洗不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中藥用高效熬藥罐,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中藥用高效熬藥罐,包括罐體、罐蓋、置藥框、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所述罐體內(nèi)腔下部安裝有導熱板,導熱板底部安裝有電熱元件,罐體左下部位于導熱板上方設有出液管,罐體頂部設有罐蓋,罐蓋右端與罐體右上部轉動連接,罐蓋左端與罐體左上部之間通過卡扣可拆卸連接,罐蓋中間穿設有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的圓弧表面均設有長條凸起,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與罐蓋通過第一軸承轉動連接,第一軸承內(nèi)圈開設有與長條凸起配合的第一凹槽,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底端貫穿置藥框頂部并延伸至置藥框內(nèi),置藥框側壁和底部均由濾網(wǎng)構成,置藥框頂部中間開設有通孔,置藥框上部設有置藥框兩側固定有l(wèi)型桿,l型桿長邊頂端與罐蓋下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半圓柱桿底端固定有第一半圓盤,第二半圓柱桿底端固定有第二半圓盤,第二半圓盤的位置高于第一半圓盤的位置,第一半圓柱桿頂端固定有壓板,第二半圓柱桿頂端固定有l(wèi)型板,l型板長邊上表面與壓板下表面接觸,壓板底部左側鉸接有活動桿,活動桿另一端貫穿l型板并延伸至l型板下方,l型板底部與罐蓋頂部之間活動設有彈簧,所述第一半圓柱桿右側位于罐蓋上表面安裝有電機,電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有第一齒輪,第一齒輪左側設有第二齒輪,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第二齒輪安裝于中空套筒上,中空套筒套設于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外部,中空套筒內(nèi)壁開設有與長條凸起配合的第二凹槽,中空套筒通過軸承座安裝于罐蓋底部,所述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外部設有內(nèi)齒輪,內(nèi)齒輪固定于置藥框頂部,內(nèi)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液管上設有閥門。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罐蓋左上部安裝有把手。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合圍成圓柱狀。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置藥框左側壁上設有門體。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l型桿長邊頂端固定有t型滑塊,罐蓋下部開設有與t型滑塊配合的環(huán)形滑槽。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設有置藥框,能夠將中藥藥渣和藥液完全分離,避免倒藥時藥渣混入藥液中,讓人喝藥時感覺不舒服,設有電機、第一齒輪、第二齒輪、內(nèi)齒輪和l型桿,電機帶動第一齒輪轉動,第一齒輪帶動第二齒輪轉動,第二齒輪帶動中空套筒轉動,中空套筒帶動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轉動,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分別帶動第一半圓盤和第二半圓盤轉動,對置藥框內(nèi)的中藥進行攪拌,同時第一齒輪帶動內(nèi)齒輪轉動,內(nèi)齒輪帶動置藥框轉動,且置藥框的轉動方向與第一半圓盤和第二半圓盤的轉動方向相反,提高了中藥的提取效率,更好的熬制出中藥的有效成分,提高了熬藥效率,設有第一半圓柱桿、第二半圓柱桿、第一半圓盤和第二半圓盤,中藥熬制結束后,將第一半圓盤與第二半圓盤合圍成圓盤狀,然后向下壓動壓板,壓板通過活動桿和l型板支撐配合帶動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共同向下運動,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分別帶動第一半圓盤和第二半圓盤同步向下運動,對置藥框內(nèi)的藥渣進行擠壓,避免藥液殘留藥渣內(nèi),造成浪費,設有罐蓋,罐蓋右端與罐體右上部轉動連接,罐蓋左端與罐體左上部之間通過卡扣可拆卸連接,擠壓完畢后,打開卡扣,拉住把手,使罐蓋左端與罐體分離,并且置藥框運動之罐體外部,將藥渣由置藥框內(nèi)取出,并且方便對罐體內(nèi)部和置藥框進行清洗,操作方便,清洗徹底,避免藥液殘留影響下次設備的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中藥用高效熬藥罐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中藥用高效熬藥罐中第一半圓柱桿和第二半圓柱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a處放大圖。
圖4為中藥用高效熬藥罐擠壓藥渣狀態(tài)下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中藥用高效熬藥罐取出藥渣狀態(tài)下結構示意圖。
圖中:1-罐體、2-電熱元件、3-導熱板、4-濾網(wǎng)、5-第一半圓盤、6-第一半圓柱桿、7-l型桿、8-置藥框、9-罐體、10-內(nèi)齒輪、11-第一齒輪、12-電機、13-彈簧、14-壓板、15-l型板、16-活動桿、17-第二半圓柱桿、18-中空套筒、19-把手、20-卡扣、21-第二齒輪、22-長條凸起、23-通孔、24-第二半圓盤、25-出液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5,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中藥用高效熬藥罐,包括罐體1、罐蓋9、置藥框8、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所述罐體9內(nèi)腔下部安裝有導熱板3,導熱板3底部安裝有電熱元件2,罐體1左下部位于導熱板13上方設有出液管25,出液管25上設有閥門,罐體1頂部設有罐蓋9,罐蓋9右端與罐體1右上部轉動連接,罐蓋9左端與罐體1左上部之間通過卡扣20可拆卸連接,罐蓋9左上部安裝有把手19,罐蓋9中間穿設有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的圓弧表面均設有長條凸起22,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合圍成圓柱狀,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與罐蓋9通過第一軸承轉動連接,第一軸承內(nèi)圈開設有與長條凸起22配合的第一凹槽,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底端貫穿置藥框8頂部并延伸至置藥框8內(nèi),置藥框8側壁和底部均由濾網(wǎng)4構成,置藥框8左側壁上設有門體,方便取放中藥,置藥框8頂部中間開設有供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穿過的通孔23,置藥框8上部設有置藥框8兩側固定有l(wèi)型桿7,l型桿7長邊頂端與罐蓋9下部滑動連接,l型桿7長邊頂端固定有t型滑塊,罐蓋9下部開設有與t型滑塊配合的環(huán)形滑槽,所述第一半圓柱桿6底端固定有第一半圓盤5,第二半圓柱桿17底端固定有第二半圓盤24,第二半圓盤24的位置高于第一半圓盤5的位置,第一半圓柱桿6頂端固定有壓板14,第二半圓柱桿17頂端固定有l(wèi)型板15,l型板15長邊上表面與壓板14下表面接觸,壓板14底部左側鉸接有活動桿16,活動桿16另一端貫穿l型板15并延伸至l型板15下方,l型板15底部與罐蓋9頂部之間活動設有彈簧13,所述第一半圓柱桿6右側位于罐蓋9上表面安裝有電機12,電機12的輸出軸上安裝有第一齒輪11,第一齒輪11左側設有第二齒輪21,第二齒輪21與第一齒輪11嚙合,第二齒輪21安裝于中空套筒18上,中空套筒18套設于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外部,中空套筒18內(nèi)壁開設有與長條凸起22配合的第二凹槽,中空套筒18通過軸承座安裝于罐蓋9底部,所述第一齒輪11和第二齒輪21外部設有內(nèi)齒輪10,內(nèi)齒輪10固定于置藥框8頂部,內(nèi)齒輪10與第一齒輪11嚙合,打開卡扣20,拉住把手19,使罐蓋9左端與罐體1分離,并且置藥框8運動之罐體1外部,然后將中藥放入置藥框8內(nèi),將罐體1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再蓋上罐蓋9,通過卡扣20將罐蓋9與罐體1緊固,啟動電熱元件2和電機12,電熱元件2為熬藥提供熱能,電機12帶動第一齒輪11轉動,第一齒輪11帶動第二齒輪21轉動,第二齒輪21帶動中空套筒18轉動,中空套筒18帶動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轉動,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分別帶動第一半圓盤5和第二半圓盤24轉動,對置藥框8內(nèi)的中藥進行攪拌,同時第一齒輪11帶動內(nèi)齒輪10轉動,內(nèi)齒輪10帶動置藥框8轉動,且置藥框8的轉動方向與第一半圓盤5和第二半圓盤24的轉動方向相反,提高了中藥的提取效率,更好的熬制出中藥的有效成分,當中藥熬制結束后,打開出料口25上的閥門,將中藥湯液排出,置藥框8的設置使藥液與藥渣完全分離,避免藥液中含有藥渣讓人喝藥時感覺不舒服,然后向上拉動壓板14,壓板14帶動第一半圓柱桿6向上運動,第一半圓柱桿6帶動第一半圓盤5向上運動,直至第一半圓盤5與第二半圓盤24合圍成圓盤狀,同時活動桿16脫離l型板15,轉動活動桿16使之與l型板15長邊與短邊連接處接觸,然后向下壓動壓板14,壓板14通過活動桿16和l型板15支撐配合帶動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共同向下運動,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分別帶動第一半圓盤5和第二半圓盤24同步向下運動,對置藥框8內(nèi)的藥渣進行擠壓,避免藥液殘留藥渣內(nèi),造成浪費,擠壓完畢后,打開卡扣20,拉住把手19,使罐蓋9左端與罐體1分離,并且置藥框8運動之罐體1外部,將藥渣由置藥框8內(nèi)取出,并且方便對罐體1內(nèi)部和置藥框8進行清洗,操作方便,清洗徹底,避免藥液殘留影響下次設備的使用。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是:本發(fā)明在使用時,打開卡扣20,拉住把手19,使罐蓋9左端與罐體1分離,并且置藥框8運動之罐體1外部,然后將中藥放入置藥框8內(nèi),將罐體1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再蓋上罐蓋9,通過卡扣20將罐蓋9與罐體1緊固,啟動電熱元件2和電機12,電熱元件2為熬藥提供熱能,電機12帶動第一齒輪11轉動,第一齒輪11帶動第二齒輪21轉動,第二齒輪21帶動中空套筒18轉動,中空套筒18帶動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轉動,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分別帶動第一半圓盤5和第二半圓盤24轉動,對置藥框8內(nèi)的中藥進行攪拌,同時第一齒輪11帶動內(nèi)齒輪10轉動,內(nèi)齒輪10帶動置藥框8轉動,且置藥框8的轉動方向與第一半圓盤5和第二半圓盤24的轉動方向相反,提高了中藥的提取效率,更好的熬制出中藥的有效成分,當中藥熬制結束后,打開出料口25上的閥門,將中藥湯液排出,置藥框8的設置使藥液與藥渣完全分離,避免藥液中含有藥渣讓人喝藥時感覺不舒服,然后向上拉動壓板14,壓板14帶動第一半圓柱桿6向上運動,第一半圓柱桿6帶動第一半圓盤5向上運動,直至第一半圓盤5與第二半圓盤24合圍成圓盤狀,同時活動桿16脫離l型板15,轉動活動桿16使之與l型板15長邊與短邊連接處接觸,然后向下壓動壓板14,壓板14通過活動桿16和l型板15支撐配合帶動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共同向下運動,第一半圓柱桿6和第二半圓柱桿17分別帶動第一半圓盤5和第二半圓盤24同步向下運動,對置藥框8內(nèi)的藥渣進行擠壓,避免藥液殘留藥渣內(nèi),造成浪費,擠壓完畢后,打開卡扣20,拉住把手19,使罐蓋9左端與罐體1分離,并且置藥框8運動之罐體1外部,將藥渣由置藥框8內(nèi)取出,并且對罐體1內(nèi)部和置藥框8進行清洗,操作方便,清洗徹底,避免藥液殘留影響下次設備的使用。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本發(fā)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nèi)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fā)明內(nèi)。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jīng)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