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術:
1、長時間臥床的老人和殘疾人容易患褥瘡。這些人必須頻繁地重新定位,以降低患褥瘡的可能性。目前,健康和安全法規(guī)規(guī)定,通常必須用兩個人、有時是三個人來使臥床不起的人翻身。因此,這種護理是極其勞動密集型的。此外,它可能會給使人翻身的人帶來很大的壓力。另外,許多殘疾人發(fā)現(xiàn),調整睡姿或從俯臥姿勢起身非常困難或者甚至不可能,例如在夜間無法立即獲得他人幫助的情況下。因此,需要一種用于使床上的人翻身或重新定位的自動化或半自動功能。
2、已知一些有助于床上的人翻身或重新定位的系統(tǒng)。然而,這些系統(tǒng)中的大多數(shù)形成整個床的集成部分,因此是一種提供這種系統(tǒng)的昂貴方法。因此,希望提供一種可以安裝到現(xiàn)有的床上的系統(tǒng)。此外,期望提供一種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容易地附接到各種不同的床,而不需要或只需最少地調整床本身。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公開的目的是至少提供現(xiàn)有技術的改進和/或解決或減少現(xiàn)有技術已知的問題。此外,通過本公開,提供了一種床系統(tǒng),該床系統(tǒng)有助于簡單地安裝在現(xiàn)有的床上,限制或避免了對現(xiàn)有的床進行修改的需要。此外,公開了一種具有該床系統(tǒng)的床。
2、因此,公開了一種可附接到床以使人翻身的床系統(tǒng),例如以避免壓瘡(pressureulcer)和/或幫助護理人員重新定位人。還公開了一種包括這種床系統(tǒng)的床。床包括具有用于支撐床墊的頂表面的床架(bed?base),床系統(tǒng)可以布置在床架與床墊之間。床可以是病床或護理床。該人可以是患者,諸如臥床不起的患者。
3、床系統(tǒng)包括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第一元件具有基本上平坦的(planar)上表面。第二元件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下表面。
4、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沿著第一鉸鏈(hinge)軸線鉸接地附接。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垂直于第一鉸鏈軸線從第一元件的主邊緣延伸到輔邊緣。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可以垂直于第一鉸鏈軸線從第二元件的主邊緣延伸到輔邊緣。
5、在第一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處于降低旋轉位置時,第一元件的輔邊緣與第二元件的下表面(諸如第二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降低距離小于8cm,例如小于6cm,例如小于5cm,例如小于4cm。在第一元件處于升高旋轉位置時,第一元件的輔邊緣與第二元件的下表面(諸如第二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升高距離比降低距離多至少5cm,諸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8cm,諸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10cm,諸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15cm,諸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20cm。
6、床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附接到第一元件和/或第二元件的第一致動器。第一致動器具有第一致動桿,該第一致動桿可垂直于第一鉸鏈軸線在縮回致動器位置與延伸致動器位置之間延伸和/或縮回。第一致動桿在第一元件與第二元件之間的空間中延伸和/或縮回,以實現(xiàn)第一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的旋轉位置在降低旋轉位置與升高旋轉位置之間的改變。第一致動器可以布置在第二元件上方。第一致動器可以布置在第一元件與第二元件之間。
7、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可附接到床的床架的頂表面,例如諸如以將床系統(tǒng)布置在床的床架與床墊之間。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附接到床架的頂表面,例如通過緊固件,諸如帶子或條帶、螺栓和螺母和/或螺釘(諸如自攻螺釘或自鉆螺釘),或本領域已知的用于附接的其它裝置,附接到床架的頂表面。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在附接到頂表面時可以抵接頂表面。
8、本發(fā)明人已經發(fā)現(xiàn),通過本公開,減少了改變任何常規(guī)床以支撐用于使床上的人翻身的系統(tǒng)(例如以避免壓瘡和/或幫助護理人員重新定位患者)的需要。此外,本公開還提供了一種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例如由于改變床的必要性減少而更靈活,即,它可以與增加范圍的不同床組合使用。在一些示例中,床系統(tǒng)可以沒有在第二元件的下表面下方延伸的部分。特別地,致動器(諸如,第一致動器和/或第二致動器(將在下面描述))可以沒有在第二元件的下表面下方延伸的部分。換句話說,致動器可以布置在第二元件上方。
9、發(fā)明人還發(fā)現(xiàn),觀察床的側欄(side?rail)的高度是重要的。為了防止無意的患者跌倒,例如在醫(yī)院環(huán)境中的床的側欄的頂部邊緣的高度應當優(yōu)選地在床墊上方至少220mm。由于所公開的床系統(tǒng)將被放置在床架與床墊之間,因此它將減小側欄的頂部與床墊的頂部之間的距離。因此,為了減少改變側欄的高度以觀察220mm的高度差的必要性,所公開的床系統(tǒng)應當相對較薄。鑒于此和常規(guī)使用的床墊,發(fā)明人已經發(fā)現(xiàn)處于其降低位置的床系統(tǒng)應小于8cm,更優(yōu)選地小于6cm,更優(yōu)選地小于5cm,更優(yōu)選地小于4cm。因此,除了已經描述的優(yōu)點之外,本公開還提供了一種可以與常規(guī)床墊、床和/或側欄一起使用的床系統(tǒng)。
10、因此,通過本公開,公開了一種床系統(tǒng),其便于簡單地安裝在現(xiàn)有的床上,減少或避免了對現(xiàn)有的床進行修改的需要。例如,通過本公開,床系統(tǒng)可以直接附接到床架的頂表面,而不必移除床板條(slat)或切割床架的部分以騰出空間來改裝床系統(tǒng)。因此,保持了床的所有結構完整性,使得安裝更容易,并且所公開的床系統(tǒng)可以與增加范圍的不同床結合使用。
11、已經進一步發(fā)現(xiàn),如本文所公開的薄床系統(tǒng)的附加優(yōu)點是,護理人員的工作高度不會因所公開的系統(tǒng)的安裝而顯著地改變,從而有助于維護護理人員已經獲得的人體工程學設置。
12、床系統(tǒng)可以包括第三元件。第三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
13、第三元件和第二元件可以沿著第二鉸鏈軸線鉸接地附接。第二鉸鏈軸線可以平行于第一鉸鏈軸線。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垂直于第二鉸鏈軸線延伸,例如從第三元件的主邊緣延伸到輔邊緣。第一鉸鏈軸線和第二鉸鏈軸線可以彼此靠近。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二鉸鏈軸線之間的距離可以小于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二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例如,小于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二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的1/2或小于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二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的1/3),和/或小于第二鉸鏈軸線與第二元件的主邊緣之間的距離(例如,小于第二鉸鏈軸線與第二元件的主邊緣之間的距離的1/2或小于第二鉸鏈軸線與第二元件的主邊緣之間的距離的1/3),和/或小于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一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例如,小于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一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的1/2或小于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一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的1/3),和/或小于第二鉸鏈軸線與第三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例如,小于第二鉸鏈軸線與第三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的1/2或小于第二鉸鏈軸線與第三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的1/3)。第二鉸鏈軸線和第一鉸鏈軸線可以布置在第二元件的中間部分內。例如,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二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可以與第二鉸鏈軸線與第二元件的主邊緣之間的距離相同或基本上相同。
14、另選地,床系統(tǒng)可以包括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并且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可以沿著第二鉸鏈軸線鉸接地附接。第二鉸鏈軸線可以平行于第一鉸鏈軸線。該替代方案的第二鉸鏈軸線可以與上述第二鉸鏈軸線相同,因此下文中對第二鉸鏈軸線的引用適用于這些替代方案中的任一個的第二鉸鏈軸線。此外,在這種情況下,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垂直于第二鉸鏈軸線延伸,例如從第三元件的主邊緣延伸到輔邊緣。第四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下表面。第四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附接到床的床架的頂表面。第四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附接到床架的頂表面,例如通過緊固件,例如帶子或條帶、螺栓和螺母和/或螺釘(諸如自攻螺釘或自鉆螺釘)或本領域已知的用于附接的其它裝置,附接到床架的頂表面。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在附接到頂表面時可以抵接頂表面。
15、第四元件的下表面可以垂直于第二鉸鏈軸線從第四元件的主邊緣延伸到輔邊緣。在一些示例中,床系統(tǒng)可以沒有在第四元件的下表面下方延伸的部分。特別地,致動器(諸如第一致動器和/或第二致動器(將在下面描述))可以沒有在第四元件的下表面下方延伸的部分。換句話說,致動器可以布置在第四元件上方。
16、因此,在一個示例中,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可選地與諸如第一致動器的其它部件一起)可以形成第一模塊,并且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可選地與例如第二致動器的其它部件一起)可以形成第二模塊,該第二模塊可以基本上類似于第一模塊。在這樣的示例中,第一模塊可以設置在床的一個橫向側區(qū)域處,例如在床的中心與第一橫向側之間,以便于在一個方向上轉動,而第二模塊可以設置在床的相反(opposite)橫向側區(qū)域處,例如在床的中心與第二橫向側之間,以便于在相反方向上轉動。當附接床系統(tǒng)以適應不同的身體尺寸時,分離的第一模塊和第二模塊可以提供更大的靈活性。盡管是單獨的模塊,但是第一模塊和第二模塊可以通過間隔件(例如,可調節(jié)間隔件)相互連接,以確保在使用床系統(tǒng)時模塊之間的距離保持固定。提供單獨的第一模塊和第二模塊可以進一步簡化和降低生產成本,因為第一模塊和第二模塊可以是類似的。
17、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元件可以形成用于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兩者的公共基部,其中,第一元件附接到第二元件以便于在一個方向上轉動,并且第三元件附接到第二元件以便于在相反方向上轉動。在該示例中,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的模塊可以附接在床的橫向中心位置處,其中第一元件的輔邊緣朝向床的一個橫向側延伸,并且第三元件的輔邊緣朝向床的相反橫向側延伸。形成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兩者的公共基部的第二元件可以促進組合模塊更容易地附接到床(相對于兩個單獨的模塊),并且可以確保在使用床系統(tǒng)時保持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的相對(例如預定)定位。
18、在第三元件和第二元件沿著第二鉸鏈軸線鉸接地附接的示例中:在第三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處于降低旋轉位置時,第三元件的輔邊緣與第二元件的下表面(諸如第二元件的主邊緣)之間的降低距離小于8cm,例如小于6cm,例如小于5cm,例如小于4cm。在第三元件處于升高旋轉位置時,第三元件的輔邊緣與第二元件的下表面(諸如第二元件的主邊緣)之間的升高距離比降低距離多至少5cm,例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8cm,例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10cm,例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15cm,例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20cm。在該示例中,第一鉸鏈軸線和第二鉸鏈軸線可被布置成使得至少在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處于降低旋轉位置時,第一鉸鏈軸線和第二鉸鏈軸線位于第一元件的輔邊緣與第二元件的輔邊緣之間。
19、在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沿著第二鉸鏈軸線鉸接地附接的另一示例中:在第三元件相對于第四元件處于降低旋轉位置時,第三元件的輔邊緣與第四元件的下表面(諸如第四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降低距離小于8cm,例如小于6cm,例如小于5cm,例如小于4cm。在第三元件處于升高旋轉位置時,第三元件的輔邊緣與第四元件的下表面(諸如第四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升高距離比降低距離多至少5cm,例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8cm,例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10cm,例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15cm,例如比降低距離多至少20cm。在該示例中,兩個模塊優(yōu)選地被布置成使得至少在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處于降低旋轉位置時,第一鉸鏈軸線和第二鉸鏈軸線位于第一元件的輔邊緣與第二元件的輔邊緣之間。
20、床系統(tǒng)可以包括第二致動器。第二致動器可以附接到第三元件和/或第二元件。另選地,第二致動器可以附接到第三元件和/或第四元件。第二致動器可以具有垂直于第二鉸鏈軸線可延伸和/或可縮回的第二致動桿,例如在縮回致動器位置與延伸致動器位置之間可延伸和/或可縮回的第二致動桿。第二致動桿可以在第三元件與第二元件之間的空間中延伸和/或縮回,例如以實現(xiàn)第三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的旋轉位置在降低旋轉位置與升高旋轉位置之間的改變。在該示例中,第二致動器可以布置在第二元件上方和/或第二致動器可以布置在第三元件與第二元件之間。另選地,第二致動桿可以在第三元件與第四元件之間的空間中延伸和/或縮回,以實現(xiàn)第三元件相對于第四元件的旋轉位置在降低旋轉位置與升高旋轉位置之間的改變。在該示例中,第二致動器可以布置在第四元件上方和/或第二致動器可以布置在第三元件與第四元件之間。
21、第一鉸鏈軸線和第二鉸鏈軸線可以基本上平行。第一致動桿和第二致動桿可以沿基本上相反的方向延伸和/或縮回。例如,第一致動桿和第二致動桿可以朝向彼此延伸。例如,第一致動器和第二致動器可以沿著相同的方向布置,例如使得第一致動桿和第二致動桿沿著基本上相同的方向延伸和/或縮回。第一致動器和第二致動器可以并排布置,例如使得第一致動桿和第二致動桿沿著基本上平行的偏移(offset)方向延伸和/或縮回。
22、優(yōu)選地,第一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的旋轉位置在降低旋轉位置與升高旋轉位置之間的改變在單個階段中實現(xiàn)。類似地,第三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旋轉位置在降低旋轉位置與升高旋轉位置之間的改變優(yōu)選地在單個階段中實現(xiàn)。術語“單個階段”是指致動器與相應元件之間的相同機械相互作用引起旋轉位置在降低旋轉位置與升高旋轉位置之間的整個旋轉期間的改變。因此,“單個階段”意味著避免了一種提升方法與第二種提升方法之間的過渡。由此,可以實現(xiàn)更簡單的機構。
23、第一元件可以具有面向第二元件的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可以定位成與第一致動桿接合,例如,使得第一致動桿的延伸或縮回引起與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以及第二元件的相對布置的部分(例如,一個或更多個第二楔形結構)的接合,從而導致第一元件與第二元件之間的角度的增加和/或第一元件的輔邊緣與第二元件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的增加。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致動桿的遠端可以引起與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的接合。第一致動桿與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的接合可以導致第一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的旋轉位置從降低旋轉位置改變到升高旋轉位置。
24、第一致動桿可以呈t形。例如,第一致動器可以具有沿著第一致動桿的延伸和/或縮回方向延伸的縱向桿部分和在縱向桿部分的遠端處的橫向桿部分。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可以是多個第一楔形結構。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一致動桿的縱向桿部分的相反側上的第一主楔形結構和第一輔楔形結構。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可以與第一致動桿的橫向桿部分接合。
25、一個或更多個第一楔形結構可以各自包括面向第二元件的接合表面。接合表面可以相對于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形成接合角。接合表面相對于第一元件的上表面的接合角可以例如從初始接合表面位置朝向第一鉸鏈軸線逐漸改變,例如減小。初始接合表面位置可以是在第一元件處于降低旋轉位置時接合表面與第一致動桿接合的部分。接合表面可以沿著第一致動桿的延伸和/或縮回方向相對于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彎曲。在一些示例中,在中間接合表面位置處,接合角為零,即,接合表面與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平行。中間接合表面位置可以在初始接合表面位置與最終接合表面位置之間。最終接合表面位置可以比初始接合表面位置更靠近第一鉸鏈軸線。例如在初始接合表面位置與中間接合表面位置之間和/或在中間接合表面位置與最終接合表面位置之間的接合角可以具有小于45度的大小,例如小于35度的大小,例如小于30度的大小。初始接合表面位置和中間接合表面位置之間的接合角可以與中間接合表面位置和最終接合表面位置之間的接合角相反。
26、第三元件可以具有面向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可以定位成與第二致動桿接合,例如,使得第二致動桿的延伸或縮回引起與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以及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相對布置的部分(例如,一個或更多個第二楔形結構或第四楔形結構)的接合,從而導致第三元件與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之間的角度的增加和/或第三元件的輔邊緣與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的增加。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致動桿的遠端可以引起與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的接合。第二致動桿與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的接合可以導致第三元件相對于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旋轉位置從降低旋轉位置改變到升高旋轉位置。
27、第二致動桿可以呈t形。例如,第二致動器可以具有沿著第二致動桿的延伸和/或縮回方向延伸的縱向桿部分和在縱向桿部分的遠端處的橫向桿部分。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可以是多個第三楔形結構。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二致動桿的縱向桿部分的相反側上的第三主楔形結構和第三輔楔形結構。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可以與第二致動桿的橫向桿部分接合。
28、一個或更多個第三楔形結構可以各自包括面向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接合表面。接合表面可以相對于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形成接合角。接合表面相對于第三元件的上表面的接合角可以例如從初始接合表面位置朝向第二鉸鏈軸線逐漸改變,例如減小。初始接合表面位置可以是在第三元件處于降低旋轉位置時與第二致動桿接合的接合表面的一部分。接合表面可以沿著第二致動桿的延伸和/或縮回方向相對于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彎曲。在一些示例中,在中間接合表面位置處,接合角為零,即,接合表面與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平行。中間接合表面位置可以在初始接合表面位置與最終接合表面位置之間。最終接合表面位置可以比初始接合表面位置更靠近第二鉸鏈軸線。例如在初始接合表面位置與中間接合表面位置之間和/或在中間接合表面位置與最終接合表面位置之間的接合角可以具有小于45度的大小,例如小于35度的大小,例如小于30度的大小。初始接合表面位置和中間接合表面位置之間的接合角可以與中間接合表面位置與最終接合表面位置之間的接合角相反。
29、第一致動桿可以不聯(lián)接(例如,不緊固)到第一元件。另選地或另外,第一致動桿可以不聯(lián)接(例如,不緊固)到第二元件。類似地或另選地,第二致動桿可以不聯(lián)接(例如,不緊固)到第三元件。另選地或另外,第二致動桿可以不聯(lián)接(例如,不緊固)到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因此,可以避免致動桿和相應元件之間的剛性連接。因此,如果需要,例如如果維護系統(tǒng),元件可以更容易地手動移位。此外,致動桿與其相應元件之間的非聯(lián)接可降低夾傷的風險。
30、第一元件和/或第二元件和/或第三元件和/或第四元件可以包括開口,該開口可以允許致動器(諸如第一致動器或第二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開口。例如,第一元件可以包括允許第一致動器或第二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開口的開口。第二元件可以包括允許第一致動器或第二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開口的開口。第三元件可以包括允許第一致動器或第二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開口的開口。第四元件可以包括允許第一致動器或第二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開口的開口。在示例中,第一元件包括允許第二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第一開口的第一開口,并且可選地,第三元件可以包括允許第一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第三開口的第三開口。第二元件可以包括允許第一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主第二開口的主第二開口和允許第二致動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過輔第二開口的輔第二開口。為元件中的一個或更多個元件提供用于突出一個或更多個致動器的至少部分的開口有利于床系統(tǒng)在降低位置盡可能薄,因為致動器可能是最需要空間的部件。
31、在上述兩個示例中,床系統(tǒng)可以附接到床,使得鉸鏈軸線位于床的橫向中心附近,并且其中第一元件的輔邊緣朝向床的一個橫向側布置,并且第三元件的輔邊緣朝向床的另一個相反橫向側布置。這種布置有助于人的翻身,同時還有助于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一致地工作以提供人的更溫和和更受控的翻身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將人從第一元件所在的橫向區(qū)域翻身,則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兩者可以部分地升高,并且之后可以在降低第三元件的同時進一步升高第一元件,從而部分地升高的第三元件充當被翻身的人的止動件,以避免人的不受控制的翻滾。人的翻身,即通過升高和降低第一元件和可選的第三元件,可以由控制單元(例如,包括處理單元和電子存儲器)控制??刂茊卧梢?例如有線地)連接到第一致動器和/或第二致動器。例如,第一纜線可以將控制單元連接到第一致動器和/或第二纜線可以將控制單元連接到第二致動器。控制單元可以適于控制第一致動器和/或第二致動器的延伸和/或縮回??刂茊卧梢赃m于獨立于第二致動器的延伸和/或縮回來控制第一致動器的延伸和/或縮回。床系統(tǒng)和控制單元可以形成床系統(tǒng)組件。床系統(tǒng)組件可進一步包括第一纜線和/或第二纜線。控制單元可以通過手動輸入來操作,例如經由控制單元的用戶界面。另選地或另外,控制單元可以被編程為例如通過根據(jù)存儲的指令控制第一致動器和/或第二致動器的延伸和/或縮回來自動升高和/或降低第一元件和可選的第三元件。因此,控制單元的電子存儲器可以存儲這些指令。所存儲的指令可以進一步包括升高和/或降低第一元件和可選的第三元件的指令,例如通過根據(jù)基于時間的值控制第一致動器和/或第二致動器的延伸和/或縮回來升高和/或降低第一元件和可選的第三元件的指令。例如,系統(tǒng)可以被配置為每2小時或每3小時使床上的人翻身。
32、可能期望的是,僅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的升高被提供為主動過程,而元件的降低可以被提供為被動過程,諸如以避免或降低夾傷的風險。第一致動器可以被配置為將第一致動桿從縮回致動器位置主動延伸到延伸致動器位置,并且第一致動器可以被配置為釋放第一致動桿,諸如以允許第一致動桿通過施加的力(例如施加到第一元件和/或第二元件的力)從延伸致動器位置縮回到縮回致動器位置。類似地,第二致動器可以被配置為將第二致動桿從縮回致動器位置主動延伸到延伸致動器位置,并且第二致動器可以被配置為釋放第二致動桿,例如以允許第二致動桿通過施加的力(例如施加到第三元件和/或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力)而從延伸致動器位置縮回到縮回致動器位置。另選地,第一致動器可以被配置為將第一致動桿從延伸致動器位置主動縮回到縮回致動器位置,并且第一致動器可以被配置為釋放第一致動桿,例如以允許第一致動桿通過施加的力(例如施加到第一元件和/或第二元件的力)從縮回致動器位置延伸到延伸致動器位置。類似地,第二致動器可以被配置為將第二致動桿從延伸致動器位置主動縮回到縮回致動器位置,并且第二致動器可以被配置為釋放第二致動桿,例如以允許第二致動桿通過施加的力(例如施加到第三元件和/或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力)從縮回致動器位置延伸到延伸致動器位置。
33、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中的每一個可以沿著第一鉸鏈軸線和/或第二鉸鏈軸線從頭側端延伸到腳側端。床系統(tǒng)可以包括柔性地附接到第一元件的頭側端的第一主延伸元件。第一主延伸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床系統(tǒng)可以包括柔性地附接到第一元件的腳側端的第一輔延伸元件。第一輔延伸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床系統(tǒng)可以包括柔性地附接到第三元件的頭側端的第三主延伸元件。第三主延伸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床系統(tǒng)可以包括柔性地附接到第三元件的腳側端的第三輔延伸元件。第三輔延伸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延伸元件與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之間的柔性附接可以允許延伸元件相對于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旋轉和/或傾斜,這增強了被翻身的人的舒適度,同時仍然提供沿著人的較長長度提供的翻身動作。此外,延伸元件與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之間的柔性附接可允許在安裝所公開的床系統(tǒng)時使用床的任何升降(elevate)功能。
34、應當理解,上面提到的并且被描述為具有“基本上平坦的”表面的元件和延伸元件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以是適當形狀的平板的形式。還應當理解,此類元件和延伸元件可具有一個或更多個開口、凹口或雕刻(carving),只要此類開口、凹槽、凹口或雕刻不與元件和延伸元件的功能相反。特別地,第二元件和第四元件(如果存在的話)優(yōu)選地具有適當?shù)拈_口,如孔和槽或彎曲部,用于將相應的元件附接到床的頂表面,并且用于將致動器、楔形件或其它結構安裝到元件,并且用于通過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提供鉸鏈功能。
35、第一元件可具有第一鉸鏈軸線與輔邊緣之間的距離。第一鉸鏈軸線與第一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可大于250mm,例如大于275mm,例如大于300mm。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可以由第一板元件形成。第一板元件的厚度可以在0.1mm至10mm之間,例如在0.1mm至5mm之間,例如在0.1mm至4mm之間。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板元件可具有大于1mm的厚度,例如在1mm至10mm之間,例如在1mm至5mm之間,例如在1mm至4mm之間。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2mm的厚度,例如在2mm至10mm之間,例如在2mm至5mm之間,例如在2mm至4mm之間。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3mm的厚度,例如在3mm至10mm之間,例如在3mm至5mm之間,例如在3mm至4mm之間。
36、第三元件可具有第二鉸鏈軸線與輔邊緣之間的距離。第二鉸鏈軸線與第三元件的輔邊緣之間的距離可大于250mm,例如大于275mm,例如大于300mm。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由第三板元件形成。第三板元件的厚度可以在0.1mm至10mm之間,例如在0.1mm至5mm之間,例如在0.1mm至4mm之間。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1mm的厚度,例如在1mm至10mm之間,例如在1mm至5mm之間,例如在1mm至4mm之間。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2mm的厚度,例如在2mm至10mm之間,例如在2mm至5mm之間,例如在2mm至4mm之間。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3mm的厚度,例如在3mm至10mm之間,例如在3mm至5mm之間,例如在3mm至4mm之間。
37、所公開的床可以包括所公開的床系統(tǒng)。例如,第二元件和可選的第四元件(如果存在的話)可以附接到床的頂表面,例如使得床系統(tǒng)布置在床架與床墊之間。床的頂表面可以由床架的板條形成。因此,第二元件和/或第四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附接到床架的板條。
38、第二元件和可選的第四元件(如果存在的話)可以在對應于人的臀部的位置處附接到頂表面。床可以具有從頭端到腳端的床長度。第二元件和/或第四元件可以在距頭端床長度的30%至70%之間(例如40%至70%之間)的位置處附接到頂表面。例如,第二元件和/或第四元件的頭側端可以與床的頭端間隔床長度的30%至50%之間,例如床長度的35%至45%之間,例如床長度的40%至45%之間。第二元件和可選的第四元件(如果存在的話)可以附接到頂表面的一部分,該部分是固定的,即作為床的升降功能的一部分不可移動。
39、在示例中,床系統(tǒng)的第一模塊(例如,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一致動器)可以附接到床的頂表面的一個橫向側區(qū)域(例如,在中心和第一橫向側之間,例如右側區(qū)域),并且床系統(tǒng)的第二模塊(例如,包括第三元件、第四元件和第二致動器)可以附接到床的頂表面的另一個橫向側區(qū)域(例如,在中心和第二橫向側之間,例如左側區(qū)域)。在另一示例中,例如,其中第二元件形成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兩者的公共基部,床系統(tǒng)可以附接到床的頂表面的中心。
40、可以涂覆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和/或第三元件的上表面??梢蕴峁ι媳砻娴耐扛惨钥刂粕媳砻媾c床墊之間的摩擦。此外,涂覆上表面可以延長床系統(tǒng)的耐久性。涂覆還可以具有其它優(yōu)點,例如更容易清潔和/或具有抗病原作用。
41、通常,至少當相應的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處于降低位置時,本文提及的上表面(例如,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和/或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與本文提及的下表面(例如,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和/或第四元件的下表面)相反。換句話說,當床系統(tǒng)布置在床上時,上表面旨在面向床墊,并且下表面旨在面向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