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偏頭痛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偏頭痛的中藥制劑,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偏頭痛(migraine)又稱"偏頭風",是一種慢性發(fā)作性的神經(jīng)血管疾病,偏于一側 的頭部疼痛,往往比較頑固,可能定期發(fā)作,常伴有惡心、嘔吐、眼睛牽扯痛等。偏頭痛的發(fā) 病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多由于發(fā)作性血管舒縮功能不穩(wěn)定以及某些體液物質暫時性改 變所致的一種有或不伴有腦及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暫時性障礙的頭痛.偏頭痛的病因可能 與遺傳因素、內分泌因素、飲食因素或其他因素(情緒緊張、精神創(chuàng)傷、憂慮、焦慮、饑餓、失 目民、外界環(huán)境差以及氣候變化等)等有關。
[0003]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我國18-65歲人口中,原發(fā)性頭痛發(fā)病率為23. 8%,其中偏 頭痛為9. 3%,男:女=1 : 2-3。長期以來,無論中醫(yī)還是西醫(yī)都在為攻克偏頭痛而不懈努 力著。目前,治療偏頭痛的方法很多,西醫(yī)常以鎮(zhèn)痛、鎮(zhèn)靜等方法為主,如卡馬西平、芬必得、 麥角胺、腦清片、奮乃靜等藥物,也只是臨時緩解癥狀,長期服用費用高、副作用大、易成癮, 遠期療效不能盡善盡美,而不為眾多患者所接受。而本發(fā)明發(fā)掘祖國醫(yī)學遺產(chǎn),結合現(xiàn)代醫(yī) 學對偏頭痛的發(fā)病機理、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的研宄,使用中國傳統(tǒng)的中草藥為原料,選用 道地藥材,遵循傳統(tǒng)的炮制方法制作而成,具有祛風化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體現(xiàn) 了中醫(yī)整體觀念的用藥特色,針對風、痰、瘀、虛進行全面的綜合調理。諸藥合用,相輔相成, 標本兼治,具有遠期臨床療效好,伴隨癥狀改善明顯,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等特點,易為患 者所接受。
【發(fā)明內容】
[0004] 本發(fā)明使用中國傳統(tǒng)的中草藥為原料,并通過臨床試驗反復驗證配制而成的,符 合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理論。針對風、痰、瘀、虛進行全面的綜合調理,注重整體,全面考慮體內氣 血陰陽的變化,針對性強,這樣,諸藥合用,相輔相成,標本兼治,具有遠期臨床療效好,伴隨 癥狀改善明顯,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等特點,易為患者所接受,可輕松治愈偏 頭痛。
[0005] -種治療偏頭痛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藥原料制成:
[0006] 天麻8-15份,川芎15-25份,赤芍8-15份,延胡索10-20份,柴胡10-20份,荊芥 8-15份,防風8-15份,羌活8-15份,白芷8-15份,蔓荊子8-15份,藁本8-15份,細辛3-10 份,僵蠶8-15份,全蝎3-10份,蜈蚣3-10份,地龍8-15份,甘草3-10份。
[0007] -種治療偏頭痛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
[0008] 按配方比例將天麻,川考,赤茍,延胡索,柴胡,荊芥,防風,羌活,白2£,蔓荊子,藁 本,細辛,僵蠶,全蝎,蜈蚣,地龍,甘草共17種中草藥洗凈,放入高壓鍋內于150~180°C蒸 15~20分鐘,冷卻至室溫,攤放在竹席上,用黑布覆蓋,置于陽光下曬干,然后粉碎成150~ 200目粉末,混合均勻后裝入膠囊即得成品。
[0009] -種治療偏頭痛的中藥制劑,還可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藥原料制成:
[0010] 天麻10-14份,川芎12-22份,赤芍10-14份,延胡索12-18份,柴胡12-18份,荊 芥10-14份,防風10-14份,憲活10-14份,白]E 10-14份,曼荊子10-14份,藁本10-14份, 細辛4-8份,僵蠶10-14份,全蝎4-8份,蜈蚣4-8份,地龍10-14份,甘草4-8份。
[0011] -種治療偏頭痛的中藥制劑,各味藥物的優(yōu)選重量配比是:
[0012] 天麻12份,川芎20份,赤芍12份,延胡索15份,柴胡15份,荊芥12份,防風12 份,羌活12份,白芷12份,蔓荊子12份,藁本12份,細辛6份,僵蠶12份,全蝎6份,蜈蚣 6份,地龍12份,甘草6份。
[0013] 本發(fā)明各味藥物的藥理藥性如下:
[0014] 天麻:味甘,性平,歸肝經(jīng);功效:熄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主治肝風內動, 驚癇抽搐,頭痛,眩暈,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主要有效成分是天麻素及其苷元等, 有鎮(zhèn)靜、抗驚厥、抗眩暈、降壓、保護腦神經(jīng)細胞等作用,對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眩 暈等有較好的療效。
[0015] 川考: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jīng);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主治血瘀氣滯痛 證,如頭痛,風濕痹痛等。主要有效成分有川芎嗪、阿魏酸等,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抗心 肌缺氧、抗腦缺血、抗血栓形成、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藥理作用。
[0016] 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jīng);功效:清熱涼血,祛瘀止痛。主治瘀血阻滯所致頭痛、 痛經(jīng)及跌打損傷,瘀滯腫痛諸證;溫熱病熱在血分致身熱、發(fā)斑瘆,血熱致吐血、衄血等。
[0017]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脾經(jīng);功效:活血,行氣,止痛。用于氣血瘀滯之 痛證。
[0018]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jīng);功效: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透瘆。主治表 證發(fā)熱及少陽證,肝郁氣滯,氣虛下陷,臟器脫垂等。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留醇,揮發(fā)油 和多糖等,柴胡煎劑、柴胡皂苷對多種實驗性疼痛模型動物呈現(xiàn)鎮(zhèn)痛作用,可提高實驗動物 的痛閾值。并且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夠改善睡眠。
[0019]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jīng);功效:祛風解表,透瘆消瘡,止血。主治外感表證, 麻瘆不透,風瘆瘙癢,瘡瘍初起兼有表證,吐衄下血。
[0020]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主治 外感表證,風瘆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證以及脾虛濕勝所致的泄瀉。
[0021] 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腎經(jīng);功效: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主治風寒感 冒,風寒濕痹。
[0022]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功效:解表,祛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痛。主治 外感風寒頭痛,陽明經(jīng)頭痛、眉棱骨痛、頭風痛、齒痛,鼻淵,濕熱帶下,瘡癰腫毒等。
[0023] 蔓荊子:味辛、苦,性平,歸膀胱、肝、胃經(jīng);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祛風止痛。 主治風熱感冒,頭昏頭痛,目赤腫痛,風濕痹痛。
[0024] 藁本:味辛,性溫,歸膀胱經(jīng);功效:發(fā)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主治風寒表征,巔 頂疼痛,風濕痹痛。
[0025] 細辛:味辛,性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jīng);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 化飲。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淵,肺寒咳喘。其成分主要含揮發(fā)油,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抗炎, 抗變態(tài)反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等作用。
[0026] 僵蠶:味咸、辛,性平,歸肝、肺、胃經(jīng);功效:祛風定驚,化痰散結。主治驚癇抽搐, 風中經(jīng)絡,口眼歪斜,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瘆瘙癢,痰核、瘰疬。
[0027]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歸肝經(jīng);功效:媳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主治痙攣 抽搐,瘡瘍腫毒、瘰疬潰爛,頑固性偏正頭痛、風濕痹痛等。
[0028] 蜈蚣:味辛,性溫,有毒,歸肝經(jīng);功效:熄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主治痙攣 抽搐,瘡瘍腫毒、瘰疬結核,頑固性頭部抽掣疼痛、風濕痹痛等。
[0029] 地龍:味咸,性寒,歸肝、脾、膀胱經(jīng);功效: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主治高熱 驚癇、癲狂,氣虛血滯,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