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環(huán)保領域,特別是一種擋風抑塵墻。
背景技術:
煤場的粉塵污染將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學習、工作、生產(chǎn)造成一定的影響,粉塵污染大大增加,對周邊地區(qū)的景觀效果造成不良影響,達不到環(huán)保部門的要求,嚴重污染周邊環(huán)境,現(xiàn)有的擋風抑塵墻生產(chǎn)工藝繁瑣,生產(chǎn)技術要求較高,沖孔斷口易腐蝕且抗沖擊性能差,在風吹日曬的環(huán)境下,擋風抑塵墻的整體使用壽命過短。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抑塵效果佳的擋風抑塵墻。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擋風抑塵墻,包括支架,擋風板凸臺,墻墩,所述的墻墩的頂部設置支架,所述的支架上設置擋風板單元,所述的擋風板單元由擋風板凸臺構成,所述的擋風板凸臺呈三角形,擋風板凸臺的兩端折彎,擋風板凸臺上設置有通風孔,擋風板凸臺的折彎邊與支架之間形成緊固連接,支架的頂部水平設置一橫支架,所述的橫支架的末端設置斜支撐,所述的斜支撐的底端設置下支撐,支架、橫支架、下支撐和斜支撐之間形成直角梯形,橫支架和下支撐之間水平設置中間支撐,所述的中間支撐的頂部與支架之間設置第一加強支撐,中間支撐的底部與支架之間設置第二加強支撐,所述的第一加強支撐和第二加強支撐連接呈“V”字形。
進一步地,所述的支架、橫支架和斜支撐三者之間形成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直角的端面設置擋風板單元。
進一步地,所述的墻體與下支撐之間設置下加強斜支撐。
進一步地,所述的緊固連接為焊接。
本發(fā)明是一種擋風抑塵墻,其有益效果為:
本發(fā)明采用三角形擋風板凸臺,可以有效的抑塵擋風,三角形的設計,可以增加其穩(wěn)定性、使其抗沖擊性增強,擋風板凸臺的兩端折彎,擋風板凸臺的折彎邊與支架之間形成緊固連接,可以增加支架與擋風板凸臺的接觸面,增強其整體強度,同時,連接方便可靠,梯形支撐架與“V”字形加強支撐的設計,增加其牢固性,使整體壽命增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擋風抑塵墻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一種擋風抑塵墻的擋風板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號為:1為支架,2為擋風板凸臺,3為墻墩,4為下加強斜支撐,5為下支撐,6為第二加強支撐,7為斜支撐,8為中間支撐,9為第一加強支撐,10為橫支架,11為通風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一種擋風抑塵墻,包括支架1,擋風板凸臺2,墻墩3,所述的墻墩3的頂部設置支架1,所述的支架1上設置擋風板單元,所述的擋風板單元由擋風板凸臺2構成,所述的擋風板凸臺2呈三角形,擋風板凸臺2的兩端折彎,擋風板凸臺2上設置有通風孔11,擋風板凸臺2的折彎邊與支架1之間形成緊固連接,支架1的頂部水平設置一橫支架10,所述的橫支架1的末端設置斜支撐7,所述的斜支撐7的底端設置下支撐5,支架1、橫支架10、下支撐5和斜支撐7之間形成直角梯形,橫支架10和下支撐5之間水平設置中間支撐8,所述的中間支撐8的頂部與支架1之間設置第一加強支撐9,中間支撐8的底部與支架1之間設置第二加強支撐6,所述的第一加強支撐9和第二加強支撐6連接呈“V”字形。
所述的支架1、橫支架10和斜支撐7三者之間形成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直角的端面設置擋風板單元。
所述的墻體3與下支撐5之間設置下加強斜支撐4。
所述的緊固連接為焊接。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發(fā)明實施范圍,故凡依本發(fā)明專利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