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鋼混結構的組裝,具體的涉及一種用于鋼混結構的剪力釘組合件。
背景技術:
鋼筋混凝土是現(xiàn)代建筑的主要組成部分,鋼筋網(wǎng)是鋼混結構的主要骨架,而剪力釘是固定安裝鋼筋網(wǎng)的主要工具。
現(xiàn)有技術的剪力釘形狀為圓形,不設有開孔,是將鋼筋網(wǎng)安裝在剪力釘高度中部,其缺陷:因捆扎不牢,混凝土澆筑時,鋼網(wǎng)下滑,使鋼網(wǎng)不能保持在設計所需高度,嚴重影響混凝土的抗折性能;人工捆扎鋼筋費時費力,影響工作效率及工程進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用于鋼混結構免捆扎固定鋼筋網(wǎng)及鋼網(wǎng)高度自動定位的一種樁剪組合體。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鋼混結構的剪力釘組合件,其包括鋼筋以及剪力釘,所述鋼筋通過鎖定裝置固定在所述剪力釘上;
所述剪力釘包括圓柱狀剪力釘本體以及圓環(huán)狀剪力釘帽,所述剪力釘帽設置在所述剪力釘本體的上端部,所述剪力釘本體的下端部固定在地面上;
所述鎖定裝置包括用于鎖定鋼筋的鎖簧以及設置在所述鎖簧的兩個端部的鎖合部,所述鎖合部借助于開設在所述剪力釘帽兩端的安裝孔固定在所述剪力釘帽上。
優(yōu)選地,所述鎖簧為圓弧狀,所述鎖合部為彎勾狀。
優(yōu)選地,所述鎖簧為彈簧鋼絲,所述剪力釘為低碳鋼。
優(yōu)選地,所述安裝孔的孔徑小于或等于3mm。
優(yōu)選的,剪力釘本體桿徑與鋼筋直徑的比為7∶5。
優(yōu)選地,剪力釘帽帽徑大于所述桿徑10~12毫米,剪力釘帽帽厚4~5毫米。
優(yōu)選的,所述鎖簧的直徑為1.2~1.5毫米。
優(yōu)選地,所述彎勾狀鎖合部的彎勾的高度和開口度為2.5~3毫米。
優(yōu)選地,所述鎖簧最高點與彎勾頂端間距離H1與鋼筋直徑和剪力釘帽厚度的總和S的差值為1~1.5毫米。
優(yōu)選地,所述鎖簧的內(nèi)半徑寬度H2與剪力釘本體桿徑R的差值為1~2毫米。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如下所述:
本實用新型由于鋼筋網(wǎng)得到了準確定位,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折及其他各項物理性能。節(jié)省了施工時間,加快了工期進度,保證了工程質量,增加了經(jīng)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以及工作原理做進一步解釋,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鋼混結構的剪力釘組合件,其包括鋼筋1以及剪力釘2,所述鋼筋通過鎖定裝置3固定在所述剪力釘上;
所述剪力釘2包括圓柱狀剪力釘本體21以及圓環(huán)狀剪力釘帽22,所述剪力釘帽22設置在所述剪力釘本體21的上端部,所述剪力釘本體21的下端部固定在地面上;
所述鎖定裝置3包括用于鎖定鋼筋的鎖簧31以及設置在所述鎖簧的兩個端部的鎖合部32,所述鎖合部32借助于開設在所述剪力釘帽22兩端的安裝孔固定在所述剪力釘帽22上。
優(yōu)選地,所述鎖簧31為圓弧狀,所述鎖合部32為彎勾狀。
優(yōu)選地,所述鎖簧31為彈簧鋼絲,所述剪力釘2為低碳鋼。
優(yōu)選地,所述安裝孔的孔徑小于或等于3mm。
優(yōu)選的,所述剪力釘本體21桿徑與鋼筋直徑的比為7∶5。
優(yōu)選地,所述剪力釘帽22帽徑大于所述桿徑10~12毫米,剪力釘帽帽厚4~5毫米。
優(yōu)選的,所述鎖簧31的直徑為1.2~1.5毫米。
優(yōu)選地,所述彎勾狀鎖合部32的彎勾的高度和開口度為2.5~3毫米。
優(yōu)選地,所述鎖簧31最高點與彎勾頂端間距離H1與鋼筋直徑和剪力釘帽厚度的總和S的差值為1~1.5毫米。
優(yōu)選地,所述鎖簧31的內(nèi)半徑寬度H2與剪力釘本體桿徑R的差值為1~2毫米。
具體實施例
剪力釘?shù)脑牧鲜褂肣235以下低碳鋼制作,鎖簧原材料利用彈簧鋼制作,并熱處理淬火。剪力釘整體高度按鋼筋網(wǎng)在混凝土中的高度設計,讓鋼筋平方在剪力釘帽上,再用鎖簧將鋼筋鎖卡在剪力釘帽上固定。
在圓形剪力釘帽上以剪力釘桿徑為基準,并大于桿徑2毫米左右為開孔距離,孔徑小于等于3毫米,穿孔兩個。剪力釘高度為鋼筋網(wǎng)在混凝土內(nèi)的設計高度,桿徑大于鋼筋直徑2/5,帽徑大于桿徑10~12毫米,帽厚4~5毫米。鎖簧直徑1.2~1.5毫米,下部兩端為反鉤,高度和開口度2.5~3毫米,所述鎖簧最高點與彎勾頂端間距離H1與鋼筋直徑和剪力釘帽厚度的總和S的差值為1~1.5毫米。所述鎖簧的內(nèi)半徑寬度H2與剪力釘本體桿徑R的差值為1~2毫米。
此方法將鋼網(wǎng)高度準確地定位在設計高度上,利用鎖簧將鋼網(wǎng)鎖在剪力釘帽上,免去了人工高捆扎的不確定性,解決了混凝土在澆筑時鋼網(wǎng)下滑的問題。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