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是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的2016年3月22日提出申請的第15/077,489號美國專利申請案的部分接續(xù)案。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工作平臺,所述工作平臺具有允許所述工作平臺在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被抬起而不傾斜的手柄。(如本文中所使用,對“本發(fā)明”或“發(fā)明”的提及涉及示范性實施例且未必涉及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囊括的每個實施例。)更具體來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工作平臺,所述工作平臺具有允許所述工作平臺在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被抬起而不傾斜的手柄,其中所述手柄安置在所述平臺中且由兩個鄰近狹槽形成。
背景技術:
本章節(jié)打算向讀者介紹可與本發(fā)明的各個方面相關的技術的各個方面。以下論述打算提供信息以促進對本發(fā)明的更好理解。因此,應理解,以下論述中的陳述應以此角度來閱讀,而非作為對現有技術的認可。
例如穩(wěn)耐(werner)ap-30的工作平臺給終端用戶提供夠到超出站在地面或地板上的某人的所及范圍的工作區(qū)域(舉例來說,以進行涂刷)的安全且方便手段。這些工作平臺通常由具有在每一端處的一對支腿的平臺組成,所述對支腿靠著平臺折疊起來以用于運輸及存儲且經展開以使用。
當支腿經展開以使用時,用戶隨著工作進展而使工作平臺移動可能是麻煩的。通常,用戶將必須放下油漆刷、油漆桶等,且使用兩只手來通過工作平臺的側面拾起工作平臺?;蛘?,用戶可使用一只手來抓握工作平臺的側邊緣,此導致平臺傾斜且擴展支腿可能撞到工作區(qū)域中的其它物體上或與工作區(qū)域中的其它物體糾纏在一起。
在工作平臺上具有以使得允許工作平臺用一只手被方便地拾起而不傾斜的方式制成及定位的手柄是合意的。在本發(fā)明中,將描述此手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戶借助手站在其上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手柄的平臺。所述裝置包括接近于所述第一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的第一支腿組合件。所述裝置包括接近于所述第二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的第二支腿組合件。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與所述平臺基本上平行時,所述裝置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平臺時,所述裝置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所述用戶能夠站在所述平臺上且由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所述裝置處于所述使用狀態(tài)中時,所述用戶能夠通過所述手柄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所述裝置而不使所述裝置傾斜。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戶借助手站在其上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平臺,所述平臺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及安置在所述平臺中的手柄。所述手柄具有第一狹槽及鄰近所述第一狹槽的第二狹槽。所述第一狹槽及所述第二狹槽基本上安置在所述平臺的中間且具有橢圓形狀。所述裝置包括沿著所述平臺的中心線延伸的附接到所述平臺的底部的支撐桿。所述裝置包括安置在所述第一狹槽中且附接到所述支撐桿的第一插入件。所述第一插入件具有與所述第一狹槽的所述形狀符合的形狀。所述裝置包括安置在所述第二狹槽中且附接到所述支撐桿的第二插入件。所述第二插入件具有與所述第二狹槽的所述形狀符合的形狀。所述裝置包括接近于所述第一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的第一支腿組合件。所述裝置包括接近于所述第二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的第二支腿組合件。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與所述平臺基本上平行時,所述裝置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平臺時,所述裝置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所述用戶能夠站在所述平臺上且由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所述裝置處于所述使用狀態(tài)中時,所述用戶能夠通過所述手柄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所述裝置而不使所述裝置傾斜。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使用戶借助手站在裝置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的裝置放置在所要位置中的步驟。所述裝置包括:平臺,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手柄;第一支腿組合件,其接近于所述第一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第二支腿組合件,其接近于所述第二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與所述平臺基本上平行時,所述裝置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平臺時,所述裝置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所述用戶能夠站在所述平臺上且由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所述裝置處于所述使用狀態(tài)中時,所述用戶能夠通過所述手柄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所述裝置而不使所述裝置傾斜。存在將物體放置在所述平臺上的步驟。存在在所述裝置處于所述使用狀態(tài)中時抓住所述平臺中的所述手柄的步驟。存在由所述用戶通過所述手柄用一只手抬起所述裝置同時所述用戶的另一只手空閑著因此所述裝置不傾斜且所述物體不從所述平臺掉落的步驟。存在在所述物體仍位于所述平臺上的情況下將所述裝置放回到地面上的步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戶借助手站在其上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平臺,所述平臺具有長度、寬度、第一端及第二端、手柄、與所述長度平行的中心線及重心,所述長度比所述寬度長。所述裝置包括接近于所述第一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的第一支腿組合件。所述裝置包括接近于所述第二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的第二支腿組合件。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與所述平臺基本上平行時,所述裝置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平臺時,所述裝置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所述用戶能夠站在所述平臺上且由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所述裝置處于所述使用狀態(tài)中時,所述用戶能夠通過所述手柄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所述裝置而不使所述裝置傾斜。所述手柄安置在所述平臺中。所述手柄具有第一狹槽及鄰近所述第一狹槽的第二狹槽。所述第一狹槽及所述第二狹槽基本上安置在所述平臺的中間。每一狹槽具有第一細長側及與所述第一細長側呈基本上平行且間隔開關系的第二細長側,其中每一細長側與所述中心線基本上垂直。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戶借助手站在其上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平臺,所述平臺具有長度、寬度、第一端及第二端、與所述長度平行的中心線及安置在所述平臺中的手柄。所述手柄具有第一狹槽及鄰近所述第一狹槽的第二狹槽。所述第一狹槽及所述第二狹槽基本上安置在所述平臺的中間且各自具有橢圓形狀。所述裝置包括平行于所述平臺的中心線延伸的附接到所述平臺的底部的支撐桿。所述裝置包括垂直于所述平臺的中心線延伸的附接到所述平臺的底部的橫桿。所述第一狹槽在所述橫桿的右側。所述第二狹槽在所述橫桿的左側。所述裝置包括接近于所述第一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的第一支腿組合件。所述裝置包括接近于所述第二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的第二支腿組合件。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與所述平臺基本上平行時,所述裝置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平臺時,所述裝置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所述用戶能夠站在所述平臺上且由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所述裝置處于所述使用狀態(tài)中時,所述用戶能夠通過所述手柄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所述裝置而不使所述裝置傾斜。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使用戶借助手站在裝置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的所述裝置放置在所要位置中的步驟。所述裝置包括:平臺,其具有長度、寬度、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手柄;第一支腿組合件,其接近于所述第一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第二支腿組合件,其接近于所述第二端可旋轉地附接到所述平臺。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與所述平臺基本上平行時,所述裝置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平臺時,所述裝置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所述用戶能夠站在所述平臺上且由所述第一支腿組合件及所述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所述裝置處于所述使用狀態(tài)中時,所述用戶能夠通過所述手柄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所述裝置而不使所述裝置傾斜。所述手柄安置在所述平臺中。所述手柄具有第一狹槽及鄰近所述第一狹槽的第二狹槽。所述第一狹槽及所述第二狹槽基本上安置在所述平臺的中間,每一狹槽具有第一細長側及與所述第一細長側呈基本上平行且間隔開關系的第二細長側,其中每一細長側與所述中心線基本上垂直。存在將物體放置在所述平臺上的步驟。存在在所述裝置處于所述使用狀態(tài)中時抓住所述平臺中的所述手柄的步驟。存在由所述用戶通過所述手柄用一只手抬起所述裝置同時所述用戶的另一只手空閑著因此所述裝置不傾斜且所述物體不從所述平臺掉落的步驟。存在在所述物體仍位于所述平臺上的情況下將所述裝置放回到地面上的步驟。
附圖說明
在隨附圖式中,圖解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及實踐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法,其中:
圖1展示在支腿經擴展且準備使用的情況下工作平臺的透視圖。
圖2展示工作平臺的俯視圖。
圖3展示手柄構造細節(jié)的特寫視圖。
圖4展示工作平臺的底側。
圖5展示工作平臺的底側。
圖6展示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的裝置。
圖7展示手柄插入件的頂視透視圖。
圖8展示手柄插入件的底側透視圖。
圖9到11分別是手柄插入件的頂視圖、側視圖及底視圖。
圖12是具有人們握持的條帶的裝置的頂視透視圖。
圖13是具有條帶的裝置的底側透視圖。
圖14是具有條帶的裝置的側視圖。
圖15是具有條帶的裝置的正面圖。
圖16展示在狹槽與裝置的中心線基本上垂直的情況下裝置的底側視圖。
圖17展示在狹槽與裝置的中心線基本上垂直的情況下手柄構造細節(jié)的特寫視圖。
圖18是手柄實施例的頂視圖,其中狹槽與裝置的中心線基本上垂直地定位。
圖19是手柄的替代實施例的特寫俯視圖。
圖20是具有手柄的替代實施例的裝置的俯視圖。
圖21是手柄的替代實施例的特寫仰視圖。
圖22是具有手柄的替代實施例的裝置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參考其中貫穿數個視圖相似元件符號是指類似或完全相同部件的圖式,且更具體來說參考其圖1,展示用戶借助手站在其上的裝置10。裝置10包括具有第一端14及第二端16以及手柄2的平臺12。裝置10包括接近于第一端14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的第一支腿組合件20。裝置10包括接近于第二端16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的第二支腿組合件22。當第一支腿組合件20及第二支腿組合件22與平臺12基本上平行時,裝置10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如圖6中所展示。當第一支腿組合件20及第二支腿組合件22基本上垂直于平臺12時,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用戶能夠站在平臺12上且由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如圖1中所展示。當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用戶能夠通過手柄2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裝置10而不使裝置10傾斜。
手柄2可安置在平臺12中。手柄2可具有第一狹槽24及鄰近第一狹槽24的第二狹槽26,如圖3中所展示。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基本上安置在平臺的中間28。手柄2可具有中心線30及重心,且第一狹槽24安置在中心線30的第一側32上且在平臺的重心上方,并且第二狹槽26安置在中心線30的第二側34上且在平臺的重心上方。每一狹槽可從平臺的頂部36穿過平臺12延伸到平臺底部38,如圖3、4及5中所展示。
每一狹槽可具有第一細長側40及與第一細長側40呈基本上平行且間隔開關系的第二細長側42,其中每一細長側與中心線30基本上平行,如圖3中所展示?;蛘?,每一細長側與中心線30基本上垂直,如圖16中所展示。每一狹槽可具有橢圓形狀。手柄2可包含裝配在第一狹槽24中且與第一狹槽24的橢圓形狀符合的第一插入件44及裝配在第二狹槽26中且符合第二狹槽26的橢圓形狀的第二插入件46。
每一插入件可具有緊固件50延伸穿過其以將插入件固持到狹槽的孔5,如圖4中所展示。第一支腿組合件20及第二支腿組合件22各自可由第一支腿52及與第一支腿52呈間隔開關系且平行的第二支腿54組成,如圖1中所展示。每一支腿組合件可具有附接在第一支腿52與第二支腿54之間的臺階56,當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用戶可踩在臺階56上以夠到平臺12且站在平臺12上。
本發(fā)明涉及用戶借助手站在其上的裝置10,如圖1及3中所展示。裝置10包括平臺12,平臺12具有第一端14及第二端16以及安置在平臺12中的手柄2。手柄2具有第一狹槽24及鄰近第一狹槽24的第二狹槽26。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基本上安置在平臺的中間28且具有橢圓形狀。裝置10包括沿著平臺的中心線30延伸的附接到平臺的底部38的支撐桿6,如圖4及5中所展示。裝置10包括安置在第一狹槽24中且附接到支撐桿6的第一插入件44。第一插入件44具有與第一狹槽24的形狀符合的形狀。裝置10包括安置在第二狹槽26中且附接到支撐桿6的第二插入件46。第二插入件46具有與第二狹槽26的形狀符合的形狀。裝置10包括接近于第一端14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的第一支腿組合件20。裝置10包括接近于第二端16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的第二支腿組合件22。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與平臺12基本上平行時,裝置10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如圖6中所展示。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平臺12時,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用戶能夠站在平臺12上且由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如圖1中所展示。當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用戶能夠通過手柄2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裝置10而不使裝置10傾斜。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使用戶借助手站在裝置10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的裝置10放置在所要位置中的步驟。裝置10包括:平臺12,其具有第一端14及第二端16以及手柄2;第一支腿組合件20,其接近于第一端14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第二支腿組合件22,其接近于第二端16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與平臺12基本上平行時,裝置10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平臺12時,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且用戶能夠站在平臺12上且由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用戶能夠通過手柄2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裝置10而不使裝置10傾斜。存在將物體57放置在平臺12上的步驟。存在在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抓住平臺12中的手柄2的步驟。存在由用戶通過手柄2用一只手抬起裝置10同時用戶的另一只手空閑著因此裝置10不傾斜且物體不從平臺12掉落的步驟。存在在物體仍位于平臺12上的情況下將裝置10放回到地面上的步驟。
每一手柄2插入件具有第一凸緣60及與第一凸緣60形成一角度(優(yōu)選地大約90°)的第二凸緣62,如圖7及8中所展示?;旧?,第一凸緣60及第二凸緣62一起形成l形狀。第二凸緣62具有與支撐桿6中的孔5對準的孔5,如圖4及5中所展示。支撐桿6沿著平臺12的中心線30延伸且附接到平臺12的底部38。支撐桿6的每一端擱置在平臺12的每一端處的端凸緣66的唇緣64上。通過擱置在平臺12的每一端處的端凸緣66的唇緣64上,支撐桿6由從端凸緣66向下延伸的支腿組合件支撐。支撐桿6將支撐及強度提供給平臺12。另外,存在跨越平臺12的寬度延伸且附接到平臺12的底部38及支撐桿6的復數個橫桿68,橫桿68延伸穿過支撐桿6。每一橫桿的端在平臺12的側凸緣70的唇緣64上,側凸緣70在平臺12的每一長側上。橫桿68將甚至進一步強度及支撐添加到平臺12。
第一凸緣60具有從第二凸緣62延伸的第一區(qū)段72及具有橢圓形狀開口的第二區(qū)段74,如圖7及8中所展示,第二區(qū)段74裝配到狹槽的在平臺12中的橢圓形狀開口中且與狹槽的在平臺12中的橢圓形狀開口對應。第二區(qū)段74中的橢圓形狀開口具有沿著橢圓形狀開口的周界從第二區(qū)段74的表面延伸的脊形件76。在平臺12的每一角落處的鉸鏈78將支腿組合件附接到平臺12。
圖1展示在支腿52、54經擴展且準備使用的情況下工作平臺12的透視圖。支腿52、54經設計以在平臺12下方折疊起來以允許工作平臺12在并非處于使用中時的方便存儲。展示手柄2的一種可能形式。
圖2展示在關于狹槽的尺寸相對于彼此及平臺定位的情況下工作平臺12的俯視圖。通過在工作平臺甲板鋪板57中具有狹槽24、26而形成手柄2。所述狹槽位于工作平臺12的中心在工作平臺12的重心上方。這些狹槽經定大小以符合用戶的手指的尺寸。所述狹槽是對稱的以便于用任一只手使用。
圖3展示手柄2構造細節(jié)的特寫視圖。手柄插入件44、46位于狹槽中。這些插入件確保在狹槽形成于工作平臺12甲板鋪板中之后留下的任何可能粗糙邊緣被蓋住。這些插入件還提供較深抓握表面以使用戶舒適。所述插入件可由模制塑料制成。
圖4展示工作平臺12的底側及可如何附接插入件44、46的細節(jié)。插入件及中央支撐桿6中的孔5允許螺絲或波普空心鉚釘等的使用。
圖9到11分別是具有優(yōu)選實施例的尺寸的手柄插入件的頂視圖、側視圖及底視圖??扇Q于裝置10的負載及大小而改變所述插入件的尺寸。
為了使用,裝置10由用戶攜載到所要位置,其中用戶展開每一支腿組合件直到每一支腿組合件與平臺12基本上垂直地延伸為止,且現在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鉸鏈及支腿組合件的操作對于工作平臺是眾所周知的。
用戶接著將站在工作平臺12上以進行任何必要的動作。當用戶期望將工作平臺12移動到另一位置但不想要必須將工作平臺12折疊成折疊狀態(tài)且想要在用戶抬起且移動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的工作平臺12時使用空閑的一只手來握持物體時,用一只手的用戶將拇指插入于第一狹槽24中且將四根手指插入于第二狹槽26中并且抓住平臺12的安置在第一狹槽24與第二狹槽26之間的部分。此有效地充當使用戶在工作平臺12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接著抬起工作平臺12且將工作平臺12移動到另一位置而不使工作平臺12傾斜的手柄2。工作平臺12將不傾斜,因為手柄2在平臺12的中心,且通過將平臺12抬起為基本上直立(其中平臺12的重量均勻地分佈在手柄2周圍),不存在將以其它方式導致平臺12傾斜的不平衡側。這樣,工作平臺12上的物體(例如油漆罐)或沾有油灰或油畫燃料的手可在工作平臺被移動時停留在工作平臺12上的適當位置中而不必須從平臺12移除。
可見,所揭示手柄2滿足對用戶可通過其用一只手抓握、抬起及移動工作平臺12同時將工作平臺12維持在豎直位置中的手段的需要。
所描述的手柄2僅僅是實現本發(fā)明的目標的許多可能方式中的一者。各種其它可能手段可包含具有類似于在公文包或手提箱上使用的那些條帶或手柄的條帶或手柄,所述條帶或手柄附接到工作平臺12的甲板。這些手柄可經制成以在不需要時裝填為與工作平臺12的上表面齊平。裝置提供使用戶用一只手拾起工作平臺同時允許工作平臺保持在大體水平定向中的手段。
裝置10可為經修改以包含手柄2的穩(wěn)耐ap-30工作平臺,所述工作平臺具有工作定額且能夠支撐至少250磅負載。裝置10可支撐更大負載,例如至少500磅(如果如此需要),其中平臺及支腿組合件經制成為更厚材料以支撐增加負載。
在如圖12到15中所展示的替代視圖中,手柄2或者是在平臺12的中間28與中心線33呈縱向關系地且在裝置10的平衡點91處附接到平臺12的條帶89。條帶89具有與平臺12呈間隔開關系的細長部分93(用戶抓住其以抬起裝置10)及從條帶89的細長部分93向下延伸且纏繞在平臺12的中心甲板鋪板97上以將條帶89附接到平臺12的相對連接部分95。相對連接部分95分裂且形成圍繞中心甲板鋪板97的環(huán)圈以將條帶89附接到平臺12。通過沿著中心線33定位在波紋管91處,當通過條帶89抬起裝置10時,平臺12不應傾斜,而是保持水平。條帶89介于0.5英寸厚與3英寸厚之間且可由布、塑料或金屬制出。細長部分93可具有倒棱或圓形邊緣,因此其對于用戶抓住是舒適的且限制對用戶的手的任何摩擦、切割或壓力點。
在如圖16、17及18中所展示的另一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涉及用戶借助手站在其上的裝置10。裝置10包括平臺12,平臺12具有長度、寬度、第一端14及第二端16、手柄2、與所述長度平行的中心線30及重心,所述長度比所述寬度長。裝置10包括接近于第一端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的第一支腿組合件20。裝置10包括接近于第二端16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的第二支腿組合件22。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與平臺12基本上平行時,裝置10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平臺12時,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用戶能夠站在平臺12上且由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用戶能夠通過手柄2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裝置10而不使裝置10傾斜。手柄2安置在平臺12中。手柄2具有第一狹槽24及鄰近第一狹槽24的第二狹槽26。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基本上安置在平臺12的中間28。每一狹槽具有第一細長側及與所述第一細長側呈基本上平行且間隔開關系的第二細長側,其中每一細長側與中心線30基本上垂直。
每一狹槽可從平臺的頂部穿過平臺12延伸到平臺12底部。每一狹槽可具有橢圓形狀。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可安置在裝配到平臺12中的開口108中的附接件102中。第一支腿組合件20及第二支腿組合件22各自可包括第一支腿及與第一支腿呈間隔開關系且平行的第二支腿。每一支腿組合件可具有附接在第一支腿與第二支腿之間的臺階,當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用戶可踩在所述臺階上以夠到平臺12且站在平臺12上。
本發(fā)明涉及用戶借助手站在其上的裝置10。裝置10包括平臺12,平臺12具有長度、寬度、第一端14及第二端16、與所述長度平行的中心線30及安置在平臺12中的手柄2。手柄2具有第一狹槽24及鄰近第一狹槽24的第二狹槽26。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基本上安置在平臺的中間28且各自具有橢圓形狀。裝置10包括平行于平臺的中心線30延伸的附接到平臺的底部的支撐桿6。裝置10包括垂直于平臺的中心線30延伸的附接到平臺的底部的橫桿68。第一狹槽24在橫桿68的右側104。第二狹槽26在橫桿68的左側106。裝置10包括接近于第一端14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的第一支腿組合件20。裝置10包括接近于第二端16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的第二支腿組合件22。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與平臺12基本上平行時,裝置10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平臺12時,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用戶能夠站在平臺12上且由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用戶能夠通過手柄2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裝置10而不使裝置10傾斜。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使用戶借助手站在裝置10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的裝置10放置在所要位置中的步驟。裝置10包括:平臺12,其具有長度、寬度、第一端14及第二端16以及手柄2;第一支腿組合件20,其接近于第一端14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第二支腿組合件22,其接近于第二端16可旋轉地附接到平臺12。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與平臺12基本上平行時,裝置10處于折疊狀態(tài)中。當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基本上垂直于平臺12時,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并且用戶能夠站在平臺12上且由第一支腿組合件及第二支腿組合件支撐。當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用戶能夠通過手柄2僅借助所述手中的一只手拾起裝置10而不使裝置10傾斜。手柄2安置在平臺12中。手柄2具有第一狹槽24及鄰近第一狹槽24的第二狹槽26。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基本上安置在平臺的中間28,每一狹槽具有第一細長側及與所述第一細長側呈基本上平行且間隔開關系的第二細長側,其中每一細長側與中心線30基本上垂直。存在將物體放置在平臺上的步驟。存在在裝置10處于使用狀態(tài)中時抓住平臺12中的手柄2的步驟。存在由用戶通過手柄2用一只手抬起裝置10同時用戶的另一只手空閑著因此裝置10不傾斜且物體不從平臺12掉落的步驟。存在在物體仍位于平臺12上的情況下將裝置10放回到地面上的步驟。
如圖16、17及18中所展示,手柄2通過平臺12的表面中的單個開口108定位到平臺12中,開口108填充有為具有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的塑料件的附接件102。存在為平臺12的結構的不被移除的一部分的橫桿68且塑料手柄2包含此橫桿68作為把手的一部分。當用戶抓住手柄2時,用戶的手的拇指延伸穿過第一狹槽24且用戶的手的手指延伸穿過第二狹槽26。當用戶用他的手形成抓握時,手指及拇指纏繞在橫桿68上繞到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下方以抓住裝置10且將其抬起。
如圖17及18中所展示,存在沿著平臺12的長度且在平臺12下方平行延伸的兩個支撐桿6。平臺12中的開口108在這兩個支撐桿6之間。附接件102裝配到此開口108中,因此附接件102的頂部表面與平臺12的頂部表面齊平且平滑。這樣,在手柄2上或周圍不存在在站在平臺12上可能絆住或絆倒用戶的突出的東西。螺絲、鉚釘或螺栓用于將附接件102附接到支撐桿6。附接件102具有沿著其頂部表面且圍繞其周界的手柄2凸緣,手柄2凸緣裝配到支撐桿6上且緊固件50(例如螺栓、鉚釘或螺絲)插入穿過手柄2凸緣以將手柄2永久地固定到平臺12。橫桿68安置在兩個支撐桿6下方且垂直于其而定位且用緊固件50(例如鉚釘或螺栓)鉚接到支撐桿6。橫桿68的每一端擱置在平臺12的每一側上的側凸緣70上且用緊固件50(例如螺栓或鉚釘)栓接或鉚接到側凸緣70。
附接件102的每一狹槽是橢圓形狀且由從手柄2凸緣向下延伸的第一壁112、第二壁114、第三壁116及第四壁118形成。第一壁112與第二壁114呈平行且間隔開關系且第三壁116與第四壁118呈平行且間隔開關系。第一壁112與第三壁116及第四壁118連接,且第二壁114與第三壁116及第四壁118連接。所述壁從手柄2凸緣向下延伸的距離小于側桿從平臺12向下延伸的距離且不遠到橫桿68在平臺12下面的距離。第一狹槽24與第二狹槽26間隔開大約與橫桿68的寬度相同的距離,因此用戶可使其手配合穿過第一狹槽24及第二狹槽26且抓住橫桿68。附接件102具有安置在第一狹槽24與第二狹槽26之間的中心部分120。
在另一實施例中且參考圖19到22,第一插入件44具有位于第一插入件44的第一端處的第一突片154及位于第一插入件44的第二端處的第二突片156以在手柄2由用戶抓住以抬起裝置10時使第一插入件44不從平臺12抬出來。第一插入件44具有從第一細長側40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一鉚釘膨徑部分150及從第二細長側42的底部向外延伸的第二鉚釘膨徑部分152。每一鉚釘膨徑部分接收從平臺的頂部36延伸穿過平臺12以將第一插入件44固定到平臺12在第一狹槽24中的鉚釘。當第一插入件44處于適當位置中時突片及鉚釘膨徑部分安置在平臺12的底部38上,因此平臺12的頂部36是基本上平滑且平坦的。鉚釘膨徑部分具有彎曲或凸塊形狀。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插入件46以同一方式來設計。鉚釘膨徑部分還可與附接件102一起使用。
雖然已出于圖解說明的目的在前述實施例中詳細地描述了本發(fā)明,但將理解,此細節(jié)僅僅是出于所述目的且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圍的情況下做出變化,除所附權利要求書可描述的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