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屋面防水保溫施工前的打孔導流排水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建筑物的屋面面積較大,在多雨季節(jié),若防水卷材來不及在雨水來臨之前完全施工結束的話,雨水就會積留在泡沫混凝土內慢慢滲流到屋面結構層。隨著時間的推移,屋面結構層會發(fā)生大面積滲水破壞,防水層也會由于積水的氣化發(fā)生起鼓破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屋面防水保溫施工前的打孔導流排水方法,便于排盡屋面積水。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屋面防水保溫施工前的打孔導流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基層處理:在保溫層和防水層施工之前,清掃屋面結構層的雜物;
步驟2、找低洼處:在屋面結構層上灑上水,根據(jù)屋面結構層上水的深度情況找出屋面結構層上不同區(qū)域的屋面積水最深處;
步驟3、打孔處理:在不同區(qū)域的屋面積水最深處各打一個排水通孔,相鄰的兩排水通孔之間的距離不少于2m;
步驟4、導流處理:在排水通孔中穿入引流線進行導流,所述引流線的外表面貼合在排水通孔的內壁,所述引流線上端固定在屋面結構層上,下端伸入屋面結構層下方室內的水桶內;或者在所述排水通孔的出水口處對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下端口伸入屋面結構層下方室內的水桶內;
步驟5、積水收集:屋面積水在重力和擴散的作用下沿著排水通孔的內壁流動,通過引流線或排水管流向水桶內;
步驟6、封堵處理:在屋面結構層上依次完成保溫層和防水層的施工,施工結束后,確認所述引流線或排水管不再滴水后拆除所述引流線或排水管,并封堵排水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引流線為引流棉線。
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管為排水塑料管。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排水工藝簡單,通過灑水的方法尋找屋面低洼處,在最低處打孔穿線,成本較低,但對屋面結構層和防水層的保護效果較好,可加速泡沫混凝土在雨季施工后泡沫混凝土內部積水快速排出屋面;可避免由于屋面中泡沫混凝土積水導致屋面結構層大面積的滲水破壞;可避免由于保溫層中水在高溫下氣化使防水層起鼓破壞。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屋面防水保溫施工前的打孔導流排水方法的執(zhí)行流程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屋面防水保溫施工前的打孔導流排水方法中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種屋面防水保溫施工前的打孔導流排水方法中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說明:
1-屋面結構層、11-排水通孔、2-引流線、2'-排水管、3-水桶、4-保溫層、5-防水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得本發(fā)明更明顯易懂,現(xiàn)以一優(yōu)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屋面防水保溫施工前的打孔導流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基層處理:在保溫層4和防水層5施工之前,清掃屋面結構層1的雜物;
步驟2、找低洼處:在屋面結構層1上灑上水(約5mm-30mm厚),根據(jù)屋面結構層1上水的深度情況找出屋面結構層1上不同區(qū)域的屋面積水最深處;
步驟3、打孔處理:在不同區(qū)域的屋面積水最深處各打一個排水通孔11,相鄰的兩排水通孔之間的距離不少于2m;
步驟4、導流處理:在排水通孔11中穿入引流線2進行導流,所述引流線2的外表面貼合在排水通孔11的內壁,所述引流線2與所述排水通孔11的直徑一致;所述引流線2上端(預留約2cm長)固定在屋面結構層1上,下端伸入屋面結構層1下方室內的水桶3內;
步驟5、積水收集:屋面積水在重力和擴散的作用下沿著排水通孔11的內壁流動,通過引流線2流向水桶3內;
步驟6、封堵處理:在屋面上依次完成保溫層和防水層的施工,施工結束后,確認所述引流線2不再滴水后拆除所述引流線2,并封堵排水通孔11。
所述引流線2為引流棉線,棉線的材質是棉花纖維材料,比較輕盈,吸水性好,便于屋面積水的收集。
下雨后,雨水就會積留在泡沫混凝土內慢慢滲流到屋面結構層1,所述屋面結構層1上表面的屋面積水會往屋面結構層1的低洼處流動,然后順著所述排水通孔11的內壁流下,由于所述引流線2緊貼在所述排水通孔11的內壁上,屋面積水就會順勢吸附在所述引流線2上,在重力和擴散的作用下,屋面積水會沿著所述引流線2流向位于屋面結構層1下方室內的所述水桶3內,這樣就可以及時將屋面積水收集到所述水桶3內,方便排水。
實施例二:
如圖1和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屋面防水保溫施工前的打孔導流排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基層處理:在保溫層4和防水層5施工之前,清掃屋面結構層1的雜物;
步驟2、找低洼處:在屋面結構層1上灑上水(約5mm-30mm厚),根據(jù)屋面結構層1上水的深度情況找出屋面結構層1上不同區(qū)域的屋面積水最深處;
步驟3、打孔處理:在不同區(qū)域的屋面積水最深處各打一個排水通孔11,相鄰的兩排水通孔之間的距離不少于8m;
步驟4、導流處理:在所述排水通孔的出水口處對接排水管2',所述排水管2'的下端口伸入屋面結構層1下方室內的水桶3內;
步驟5、積水收集:屋面積水在重力和擴散的作用下沿著排水通孔11的內壁流動,通過排水管2'流向水桶3內;
步驟6、封堵處理:在屋面上依次完成保溫層和防水層的施工,施工結束后,確認所述排水管2'不再滴水后拆除所述排水管2',并封堵排水通孔11。
所述排水管2'為排水塑料管,所述排水管2'的上端口與所述排水通孔11的出水口對接,所述排水管2'的上端部插設于所述排水通孔11的下端部,且所述排水管2'的外徑與所述排水通孔11的出水口的內徑一致,確保屋面積水沿著所述排水通孔11的內壁流下后,能流進所述排水管2'內,所述排水管2'的下端口插設于所述水桶3內。
下雨后,雨水就會積留在泡沫混凝土內慢慢滲流到屋面結構層1,所述屋面結構層1上表面的屋面積水會往屋面結構層1的低洼處流動,然后順著所述排水通孔11的內壁流下,在重力和擴散的作用下,屋面積水會沿著所述排水通孔11的內壁進入所述排水管2',再經由所述排水管2'流向位于屋面結構層1下方室內的所述水桶3內,這樣就可以及時將屋面積水收集到所述水桶3內,方便排水。
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兩者的導流方式的不同,實施例一是通過導流棉線將屋面積水引到水桶3內,而實施例二是通過排水管2'將屋面積水引到水桶3內。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如下:
施工時,從下到上依次設置有屋面結構層1、保溫層4和防水層5,當所述屋面結構層1已施工完成,而所述保溫層4或所述防水層5還未施工時,在下雨的情況下,雨水就會聚積在所述屋面結構層1的上表面和保溫層4內,這個時候就需要對屋面積水進行排水。
本發(fā)明是在所述保溫層4和所述防水層5施工之前,在所述屋面結構層1的低洼處開設排水通孔11,將屋面積水引到該排水通孔11內,再通過所述引流線2或所述排水管2'將屋面積水引流到所述水桶3內,當所述保溫層4和所述防水層5都施工完畢后,移除引流線2或排水管2',將排水通孔11封堵。
本發(fā)明的排水工藝簡單,通過灑水的方法尋找屋面低洼處,在最低處打孔穿線,成本較低,但對屋面結構層1和防水層5的保護效果較好,這種排水方式可加速泡沫混凝土在雨季施工后泡沫混凝土內部積水快速排出屋面;可避免由于屋面中泡沫混凝土積水導致屋面結構層1大面積的滲水破壞;可避免由于保溫層中4水在高溫下氣化使防水層5起鼓破壞。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我們所描述的具體的實施例只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對本發(fā)明的范圍的限定,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依照本發(fā)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飾以及變化,都應當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