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工程施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牽引變電構架的安裝轉化底座。
背景技術:
牽引變電施工的前期工程主要包括混凝土基礎澆制、構架和支架電桿組立,以及構架橫梁和設備支架鐵配件安裝等項目。其中,有時會發(fā)生上述基礎澆制錯誤的情況,導致上述構架不能正確安裝在上述基礎上。
為解決上述問題,需重新澆制與構架安裝匹配的正確基礎,或者重新設計構架安裝以與已經(jīng)錯誤的基礎相匹配,以便完成將構架安裝在澆制基礎上的施工過程。
采用上述重新澆制基礎的方法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會延誤施工工期。采用重新設計架構的方法,與之相關的連接零件都需要進行調(diào)整,需要更換的物資及工作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需采取一種更好的方法去解決上述問題,當基礎澆制錯誤后,應能快速方便順利的將構架安裝于澆制基礎之上。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牽引變電構架的安裝轉化底座,當基礎澆灌錯誤時,采用該轉化底座可正確快速、省時省力的將構架安裝于錯誤澆制基礎之上。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牽引變電構架的安裝轉化底座,所述轉化底座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支撐體;
所述第一底板位于所述第二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下方,所述支撐體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底板焊接,所述支撐體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底板焊接,所述支撐體用于支撐穩(wěn)固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以減小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受力變形;
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開設有通孔以減小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的重量;
所述第一底板開設有第一類安裝孔,所述第一類安裝孔的設置與構架底座互相匹配安裝;所述第二底板開設有第二類安裝孔,所述第二類安裝孔的設置與基礎互相匹配安裝。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為正方形板塊;所述第一底板的通孔的直徑和所述第二底板的通孔的直徑相同,所述第一底板的通孔的圓心和所述第二底板的通孔的圓心在同一豎直方向上。
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撐體的形狀為方形板塊,所述支撐體的數(shù)量為四個,四個支撐體分別設于所述第一底板的四個邊與所述通孔的邊緣之間的位置。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類安裝孔的數(shù)量為八個且直徑均相同,所述第一底板的四個對角方向各設置兩個第一類安裝孔;
所述第二類安裝孔的數(shù)量為八個且直徑均相同,所述第二底板的四個對角方向各設置兩個第二類安裝孔;
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具有四個倒角。
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當牽引變電構架的基礎澆制錯誤后,將上述底座安裝于上述錯誤基礎之上,將牽引變電構架安裝于上述轉換底座之上,利用轉換底座的下部與錯誤的澆制基礎匹配安裝和利用底座的上部與上述構架匹配安裝的設計思路,達到了省時省力、正確快速的將牽引變電構架安裝于錯誤的澆制基礎之上的技術效果。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nèi)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轉化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轉化底座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轉化底座的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底板,2、第二底板,3、支撐體,4、通孔,5、第一類安裝孔,6、第二類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實施例
一種牽引變電構架的安裝轉化底座,轉化底座包括: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和支撐體3;第一底板1位于第二底板2的上方,第二底板2位于第一底板1的下方;支撐體3的一端與第一底板1焊接,支撐體3另一端與第二底板2焊接,支撐體3用于支撐并穩(wěn)固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以減小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受力變形;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均開設有通孔4以減小底板重量;第一底板1開設有第一類安裝孔5,第一類安裝孔5的設置與構架底座互相匹配安裝;第二底板2開設有第二類安裝孔6,第二類安裝孔6的設置與澆制基礎互相匹配安裝。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牽引變電構架的安裝轉化底座,當牽引變電構架的基礎澆制錯誤后,將上述底座安裝于上述錯誤基礎之上,將構架安裝于上述轉換底座之上,利用轉換底座的下部與錯誤基礎匹配安裝和利用底座的上部與構架匹配安裝的設計思路,達到了省時省力、正確快速的將構架安裝于錯誤的澆制基礎之上的技術效果。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根據(jù)實際使用情況,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均為正方形板塊;第一底板1的通孔的直徑和第二底板2的通孔的直徑相同,第一底板1的通孔的圓心和第二底板2的通孔的圓心在同一豎直方向上,即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通孔的尺寸大小和開設位置均相同,如圖2和圖3所示。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支撐體3的設置應在保證方便在第一類安裝孔和第二類安裝孔內(nèi)安裝螺栓和保證第一底板與第二底板使用強度的前提下,在第一底板或第二底板上合理設置支撐體的形狀、厚度、高度、數(shù)量和焊接位置,支撐體可為加強板(加強筋)或加強柱;較佳的,支撐體3的形狀為方形板塊,支撐體3的數(shù)量為四個,四個支撐體分別設于第一底板1的四個邊與通孔4邊緣之間的位置以達到受力均勻穩(wěn)固支撐的目的,如圖1所示。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第一類安裝孔的數(shù)量為八個且直徑均相同,第一底板的四個對角方向各設置兩個第一類安裝孔,第二類安裝孔的數(shù)量為八個且直徑均相同,第二底板的四個對角方向各設置兩個第二類安裝孔;上述兩類安裝孔的尺寸和設置的位置均應分別與其連接的設施能夠匹配且正確安裝。例如,第一底板上安裝了構架底座,該構架底座上設置的安裝孔、螺栓等的尺寸和設置位置均需與第一底板上開設的孔尺寸和設置位置互相對應匹配,以使構架底座能正確合適的安裝在上述第一底板上;同理,第二底板需要安裝在澆制基礎上,該澆制基礎上設置的安裝孔、安裝部件等的尺寸和設置的位置等必須和第二底板上開設的孔的尺寸和設置位置互相對應匹配,以使第二底板能夠正確合適的安裝在上述澆制基礎之上,如圖1-圖3所示。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計轉化底座,利用其第一底板和構架底座匹配安裝,利用其第二底板和澆制基礎匹配安裝,并將兩塊底板部分面積適當挖空以減小底板重量以方便運輸及操作,并在兩塊底板之間焊接了加強筋以加固兩塊底板受力以防止因承重構架而發(fā)生變形;采用本實用新型的轉化底座克服了當基礎澆灌錯誤時無法省時省力正確的將構架安裝于錯誤基礎之上的問題,達到了快速、正確及操作方便的將構架安裝于錯誤基礎之上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未盡之處,本領域技術人員均可從現(xiàn)有技術中選用。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