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與鍋具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具有快拆式鍋柄的鍋具。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及2,圖中所示的現有鍋具1主要包含有一鍋體2與一鍋柄5,鍋體2的外周面具有一第一接合部3與一設于第一接合部3的螺孔4,鍋柄5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接合部6與一貫穿第二接合部6的穿孔7。在組裝時,鍋柄5借由第二接合部6套接于鍋體2的第一接合部3,再借由一螺絲8穿設于鍋柄5的穿孔7后鎖定于鍋體2的螺孔4內,以完成鍋體2與鍋柄5之間的固定。
當有烹飪的需求而要對鍋柄5進行拆卸時,使用者必須利用一手工具(如螺絲起子)將螺絲8拆下,才能將鍋柄5從鍋體2取下,接著在完成烹飪之后,使用者必須將鍋柄5裝回鍋體2,再利用相同的手工具將螺絲8鎖上,此時的使用者即可借由鍋柄5將加熱過的鍋體2拿到適當的位置擺放。由上述可知,現有鍋具1需要使用者通過手工具才能完成鍋柄5的拆裝,對于使用者來說相當的不方便,因此在結構方面有改良的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快拆式鍋柄的鍋具,其具有快拆式鍋柄的設計,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快拆式鍋柄的鍋具包含有一鍋體與一鍋柄。該鍋體的外周面具有一第一接合部與一設于該第一接合部的螺孔;該鍋柄具有一接合件、一握桿及一快拆件,其中:該接合件的兩相對端面分別具有一第一接合槽及一第二接合槽,該第一接合槽可拆卸地套接于該鍋體的第一接合部,此外,該接合件具有一介于該第一、第二接合槽之間的分隔壁,該分隔壁具有一連通該第一、第二接合槽的穿孔;該握桿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接合部與一設于該第二接合部的軸孔,該第二接合部可轉動地穿設于該接合件的第二接合槽內;該快拆件具有一穿接部、一螺桿部及一軸部,該穿接部穿設于該接合件的穿孔內,該螺桿部連接于該穿接部的一端且可拆卸地螺設于該鍋體的螺孔,使該快拆件能夠固定于該鍋體或者與該鍋體相互分離,該軸部連接于該穿接部的另一相對端且固設于該握桿的軸孔內,使該快拆件與該握桿之間相互固定在一起。
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鍋具借由轉動該握桿即能控制該快拆件與該鍋體相互結合或分離,整個拆裝過程并不需要使用到任何工具,因而使該鍋柄能夠達成快拆效果來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快拆件的軸部的外周面可以利用一黏膠與該握桿的軸孔相互黏接,或者是不使用該黏膠,而是在該快拆件的軸部的外周面設置一自攻螺紋段,使該快拆件的軸部借由該自攻螺紋段固定于該握桿的軸孔內,甚至也可以同時使用該黏膠及該自攻螺紋段來進一步增加兩者之間的固定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鍋柄更具有一金屬套環(huán),該金屬套環(huán)套設于該握桿的第二接合部且位于該接合件的第二接合槽內,用以限制該握桿的第二接合部因受熱所產生的膨脹變形。
在本實用新型中,該鍋體的第一接合部具有一連接柱,該連接柱的末端具有該螺孔,該快拆件的穿接部具有一第一凸緣與一第二凸緣,該第一凸緣的外徑大于該第二凸緣的外徑,該第一凸緣抵靠于該接合件的分隔壁,該第二凸緣穿設于該接合件的穿孔內,該螺桿部連接于該第一凸緣相對于第二凸緣的一端,該軸部連接于該第二凸緣相對于該第一凸緣的一端。此外,該鍋柄更具有一墊圈,該墊圈套設于該快拆件的螺桿部且抵接于該鍋體的第一接合部的連接柱與該快拆件的穿接部的第一凸緣之間,用來限制該快拆件的螺桿部的螺合深度。
有關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鍋具的詳細構造、特點、組裝或使用方式,將于后續(xù)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實用新型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了解,這些詳細說明以及實施本實用新型所列舉的特定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申請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鍋具的外觀立體圖。
圖2為現有鍋具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鍋具的外觀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鍋具的立體分解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鍋具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鍋具的組合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鍋具 20鍋體
21第一接合部 22凹弧壁
23連接柱 24螺孔
30鍋柄 40接合件
41第一接合槽 42第二接合槽
43分隔壁 44穿孔
50握桿 51握持部
52第二接合部 53軸孔
60金屬套環(huán) 70快拆件
71穿接部 72第一凸緣
73第二凸緣 74螺桿部
75軸部 76黏膠
77自攻螺紋段 80墊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先參閱圖3至5,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快拆式鍋柄的鍋具10包含有一鍋體20與一鍋柄30。
鍋體20的外周面具有一第一接合部21,第一接合部21由一凹弧壁22與一位于凹弧壁22上方的連接柱23所構成,其中在連接柱23的末端具有一螺孔24。
如圖4至6所示,鍋柄30具有一接合件40、一握桿50、一金屬套環(huán)60及一快拆件70,其中:
接合件40由金屬材質所制成。接合件40的兩相對端面分別具有一第一接合槽41與一第二接合槽42,第一接合槽41的斷面形狀為半圓形,第二接合槽42的斷面形狀為圓形,接合件40借由第一接合槽41套接于鍋體20的第一接合部21。此外,接合件40更具有一介于第一、第二接合槽41、42之間的分隔壁43,分隔壁43具有一連通第一、第二接合槽41、42的穿孔44。
握桿50由木質材料所制成。握桿50具有一握持部51,握持部51的一端沿著本身的軸向往外延伸出一第二接合部52,第二接合部52的末端具有一軸孔53。第二接合部52的斷面形狀為圓形,握桿50借由第二接合部52穿設于接合件40的第二接合槽42內,由于兩者的斷面形狀均為圓形,使得握桿50能相對接合件40原地轉動。
金屬套環(huán)60套設于握桿50的第二接合部52且位于接合件40的第二接合槽42內,用以限制握桿50的第二接合部52因受熱所產生的膨脹變形。
快拆件70具有一穿接部71、一螺桿部74及一軸部75。穿接部71具有一第一凸緣72與一連接第一凸緣72的第二凸緣73,第一凸緣72的外徑大于第二凸緣73的外徑,螺桿部74連接于第一凸緣72相對于第二凸緣73的一端,軸部75連接于第二凸緣73相對于第一凸緣72的一端??觳鸺?0借由第二凸緣73穿設于接合件40的穿孔44內,并且借由軸部75穿設固定于握桿50的軸孔53內,使快拆件70、接合件40及握桿50之間相互組裝固定在一起,在組裝完成之后,快拆件70的第一凸緣72抵靠于接合件40的分隔壁43,借以對握桿50提供止擋效果,以避免握桿50的第二接合部52脫離接合件40的第二接合槽42,快拆件70的螺桿部74位于接合件40的第一接合槽41內以避免外露。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快拆件70的軸部75與握桿50的軸孔53之間可以借由一黏膠76相互黏接來完成固定,或者是不使用黏膠76,而是在快拆件70的軸部75的外周面設置一自攻螺紋段77,使快拆件70的軸部75借由自攻螺紋段77咬合固定于握桿50的軸孔53內。在本實施例中是同時使用前述兩種方式,也就是說,快拆件70的軸部75一方面借由自攻螺紋段77咬合固定于握桿50的軸孔53內,另一方面借由黏膠76與握桿50的軸孔53相互黏接,如此可以讓兩者之間達到最佳的固定效果。
由上述結構可知,當要將鍋柄30組裝于鍋體20時,首先將接合件40的第一接合槽41套接于鍋體20的第一接合部21,使快拆件70的螺桿部74對應于鍋體20的連接柱23的螺孔24,接著開始轉動握桿50,由于快拆件70是跟握桿50固定在一起,所以快拆件70會跟著握桿50一起轉動,在快拆件70的轉動過程中即能借由螺桿部74鎖設于鍋體20的連接柱23的螺孔24內,進而完成鍋柄30與鍋體20之間的組裝。
當要將拆卸鍋柄30時,只要對握桿50施以反向轉動的力量,使快拆件70的螺桿部74脫離鍋體20的連接柱23的螺孔24,即能輕易地將鍋柄30從鍋體20上拆卸下來。此外,鍋柄30更提供一墊圈80,墊圈80套設于快拆件70的螺桿部74且抵接于鍋體20的連接柱23與快拆件70的穿接部71的第一凸緣72之間,用來限制快拆件70的螺桿部74的螺合深度,以避免快拆件70的螺桿部74鎖得太緊而造成不易拆卸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鍋具10借由轉動握桿50即能控制鍋柄30與鍋體20相互結合或分離,整個拆裝過程并不需要使用到任何工具,因而使鍋柄30能夠達成快拆效果來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