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熱水壺,具體是一種防傾倒電熱水壺。
背景技術:
電水壺在1891年誕生于芝加哥。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快捷、安全、便利、充分利用能源日漸成為了水壺的主要特點,嗜茶的英國人從此便愛上她了。到了二十一世紀便成為全球的暢銷品。電水壺采用的是蒸氣智能感應控溫,具有水沸騰后自動斷電、防干燒斷電的功能。隨著生活的需要,現(xiàn)在的電水壺也正在向多功能方向發(fā)展,如防漏、防燙、鎖水等。電水壺具有加熱速度快,保溫效果好,過濾功能強,式樣多等優(yōu)點。
電熱水壺通常由壺身和含有加熱元件的底座組成,由于壺身直接放置在底座上,在使用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在無意中將壺身打翻,傾倒的水壺中的熱水若大量涌出,也很有可能會發(fā)生燙傷事故,安全性能不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傾倒電熱水壺,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防傾倒電熱水壺,包括:壺身、壺蓋和底座,所述壺身底面圓上均勻設置四個支腳,所述底座位于壺身正下方,底座上表面與支腳對應位置設置四個卡槽,所述卡槽由通孔和弧形槽構成,通孔與弧形槽相連通且通孔的截面寬度大于弧形槽的寬度,底座底部設置凹槽,凹槽內(nèi)半埋入設置吸盤;所述壺蓋設置在壺身頂部,壺蓋底部上固定設置一個卡接塊,壺身頂部設置一個與卡接塊大小相當?shù)幕砜凇?/p>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上表面設置為中部向上凸起的曲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內(nèi)設置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分別與弧形槽和底座底部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壺蓋上設置用于排出蒸汽的排氣口。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中底座通過吸盤吸附在水平面板上,并利用壺身底部的支腳與底座內(nèi)的卡槽相配合,可限制壺身在底座上除轉動自由度外的其他位移,有效防止發(fā)生水壺打翻傾倒而燙傷人的事故,提高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底座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B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防傾倒電熱水壺,包括:壺身2、壺蓋1和底座4,所述壺身2底面圓上均勻設置四個支腳3,所述底座4位于壺身2正下方,底座4上表面與支腳3對應位置設置四個卡槽,所述卡槽由通孔6和弧形槽61構成,通孔6與弧形槽61相連通且通孔6的截面寬度大于弧形槽61的寬度,底座4底部設置凹槽,凹槽內(nèi)半埋入設置吸盤5,下壓底座4,將吸盤5壓癟,使底座4固定在水平面板上,在放置壺身2時,使四個支腳3分別對準四個卡槽,支腳3穿過通孔6,隨后轉動壺身2,支腳3在弧形槽61內(nèi)滑動,支腳3無法通過弧形槽61,因此,在無意中碰到壺身時,不會將其碰倒、打翻,有效防止水壺傾倒燙傷人;所述壺蓋1設置在壺身2頂部,壺蓋1底部上固定設置一個卡接塊11,壺身2頂部設置一個與卡接塊11大小相當?shù)幕砜?1,使卡接塊11能夠穿過豁口21,在蓋上壺蓋1時,使卡接塊11對準豁口21,壺蓋1蓋上后,將壺蓋1轉動任意角度,則卡接塊11便可將壺蓋1限制在壺身2上不能直接取出,即使壺身2傾倒,壺內(nèi)的水也不會從壺口處大量涌出,進一步提高安全性。
所述底座4上表面41設置為中部向上凸起的曲面,在有水落到底座4上表面時,水會自動沿著曲面流出,不會滯留在底座4上。
所述底座4內(nèi)設置排水槽62,所述排水槽62分別與弧形槽61和底座4底部連通,可將進入弧形槽61內(nèi)的水排出。
所述壺蓋1上設置用于排出蒸汽的排氣口。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nèi)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nèi)。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jīng)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