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流體單元式床墊和其控制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165001閱讀:433來源:國知局
      流體單元式床墊和其控制方法與制造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qū)崿F(xiàn)通過使體壓分散來改善躺臥舒適度等的流體單元式床墊(日文:流體セル式マットレス)和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以往,以通過使體壓分散來改善躺臥舒適度等為目的,公知有一種利用多個單元來構成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流體單元式的床墊。在該流體單元式床墊中,能夠通過相對于形成在單元內(nèi)的流體室供給、排出流體來使單元伸縮,因此,通過對例如流體的供給、排出進行控制,能夠謀求利用體壓的分散化、按摩效果等來改善躺臥舒適度等。

      另外,能夠利用閥對與單元的流體室相連通的流體流路(配管)的連通和切斷進行切換來控制多個單元的伸縮。例如,在日本特開2007-144007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在將單元和泵連接起來的配管上設有第一電磁閥~第三電磁閥。并且,在專利文獻1的床墊中,利用所述電磁閥的開閉來對控制流體相對于單元的流體室的供給、排出,特別是,由于第三電磁閥設于每個單元,因此,通過第三電磁閥的開閉,能夠針對每個單元來控制是否相對于流體室供給、排出流體,并且,還能夠使各單元的流體室相互獨立。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床墊中,需要許多電磁閥,因此,構造和控制的復雜化、制造成本的增大等容易成為問題。另外,在多個第三電磁閥打開的狀態(tài)下,當載荷輸入到與打開了的電磁閥相連接的單元時,自輸入有載荷的單元的流體室擠出的流體會流入與其他打開了的第三電磁閥相連接的單元的流體室,該單元的未期望的伸長變形會導致支承面難以與使用者的身體表面對應,還有可能對躺臥舒適度等帶來不良影響。

      另外,配置于相互較近的位置的單元能夠?qū)κ褂谜叩纳眢w表面中的同一凸部或同一凹部進行支承,因此,期望利用流體的移動使配設于相互較近的位置的單元相互連動地伸縮,但在專利文獻1的構造中,即使與打開了的電磁閥相連接的多個單元配設于互相遠離的位置,也容許流體在這些單元之間移動,因此還存在如下不良情況:配設于較近的位置的單元之間的流體移動量減少,妨礙沿著身體表面的凹凸的支承面的迅速變形。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44007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以上述情況為背景做出的,其解決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利用簡單的構造來實現(xiàn)能夠盡可能迅速且精度良好地對應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凹凸的支承面的、構造新穎的流體單元式床墊。

      另外,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流體單元式床墊中與使用者的體壓分布相應地簡單且精度良好地控制單元的伸縮的、新穎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以下,記載為了解決這樣的課題而做成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另外,以下記載的各技術方案中所采用的構成要件能夠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以任意的組合被采用。

      即,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提供一種流體單元式床墊,該流體單元式床墊的用于支承使用者的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由單元構成,并且,該單元能夠隨著相對于被設成中空構造的該單元內(nèi)的流體室供給、排出流體而伸縮,該流體單元式床墊的特征在于,在該流體單元式床墊中,設有包括多個所述單元地構成的單元組,構成該單元組的多個該單元的所述流體室經(jīng)由組內(nèi)連通通路相互連通,且在該組內(nèi)連通通路上配設有用于對構成該單元組的多個該單元的該流體室之間的連通和切斷進行統(tǒng)一切換的第一閥,另一方面,設有多個該單元組,將該多個單元組相互連接起來的組間連通通路連接于該多個單元組的各該第一閥,該組內(nèi)連通通路的流通阻力小于包括該組間連通通路在內(nèi)地構成的排出側(cè)流路的流通阻力。

      根據(jù)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構造成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由于利用第一閥對構成單元組的多個單元的流體室之間的連通和切斷進行切換,因此,在連通狀態(tài)下在單元相互間產(chǎn)生壓力的分配,從而能夠謀求體壓的分散化等。另一方面,在切斷狀態(tài)下各單元的流體室獨立,從而能夠防止當較大的壓力作用于特定的單元而使該單元收縮時,與接受到輸入的單元同一單元組的其他單元在自接受到輸入的單元流入的流體的作用下伸長,能夠在支承面的壓力作用部分處實現(xiàn)穩(wěn)定的支承,并能夠避免在其他部分出現(xiàn)支承面所不需要的變形,從而能夠謀求改善躺臥舒適度等。

      并且,由于利用第一閥對構成單元組的多個單元的流體室之間的連通和切斷進行統(tǒng)一切換,因此,與針對每個單元配設閥的構造相比,能夠減少閥的數(shù)量。并且,閥的切換控制也變得簡單,還能夠謀求控制裝置的小型化等。

      另外,例如,若將構成同一單元組的多個單元配置于相互較近的位置,使所述同一單元組的單元能夠支承使用者的身體表面上的同一凸部或同一凹部,則在打開第一閥時,流體會優(yōu)先在單元組內(nèi)的移動,使構成單元組的多個單元相互連動地伸縮,從而使支承面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高精度地變形為與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凹凸相對應的形狀,能夠有利地謀求體壓的分散化。另外,通過選擇性地關閉第一閥,能夠針對支承面的每一個由1個單元組構成的局部區(qū)域選擇性地限制支承面的變形,從而能夠在與身體表面的凹凸相對應的區(qū)域維持穩(wěn)定的支承面。

      本發(fā)明的第二技術方案以第一技術方案所述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為基礎,在該流體單元式床墊中,設有用于對所述排出側(cè)流路相對于外部的打開和切斷進行切換的排出閥。

      采用第二技術方案,不僅能夠使流體在構成單元組的單元之間流動,還能夠利用排出閥將流體自流體室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夠調(diào)節(jié)支承面的變形特性并能夠更有效地實現(xiàn)體壓分散。

      本發(fā)明的第三技術方案以第一技術方案或第二技術方案所述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為基礎,用于向所述單元的所述流體室供給流體的泵連接于所述排出側(cè)流路。

      采用第三技術方案,由于能夠利用泵自外部向流體室供給流體,因此能夠調(diào)節(jié)支承面的變形特性。另外,通過以與第二技術方案組合起來的方式采用第三技術方案,在壓力作用時,能夠利用排出閥將流體室內(nèi)的流體向外部排出,并且,在解除壓力作用時,能夠利用泵向流體室補充流體。

      本發(fā)明的第四技術方案以第一技術方案~第三技術方案中任意一個技術方案所述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為基礎,在該流體單元式床墊中,設有用于對所述流體室的經(jīng)由所述組間連通通路在多個所述單元組之間的連通和切斷進行統(tǒng)一切換的第二閥,且與該組間連通通路協(xié)同構成所述排出側(cè)流路的外部流路連接于該第二閥,該組間連通通路的流通阻力大于所述組內(nèi)連通通路的流通阻力且小于該外部流路的流通阻力。

      采用第四技術方案,由于能夠利用第二閥對容許和阻止流體經(jīng)由組間連通通路在單元組之間的移動進行切換,因此,通過容許流體在單元組之間的移動,能夠更有效地實現(xiàn)壓力的分散化。另一方面,通過阻斷流體在單元組之間的移動,例如容許流體僅在配設得較近的、構成單元組的單元的流體室之間移動,能夠更迅速地實現(xiàn)沿身體表面的凹凸的支承面。

      本發(fā)明的第五技術方案以第一技術方案~第四技術方案中任意一個技術方案所述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為基礎,所述排出側(cè)流路長于所述組內(nèi)連通通路。

      采用第五技術方案,易于使組內(nèi)連通通路的流通阻力小于排出側(cè)流路的流通阻力。

      本發(fā)明的第六技術方案以第一技術方案~第五技術方案中任意一個技術方案所述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為,在該流體單元式床墊中,設有片狀的壓力傳感器,該壓力傳感器具有在彈性體層的一個面疊合電極且在彈性體層的另一個面疊合電極而成的構造,其中,疊合于彈性體層的一個面的電極和疊合于彈性體層的另一個面的電極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該壓力傳感器通過對沿疊合于彈性體層的一個面的電極和疊合于彈性體層的另一個面的電極的相對方向作用于在疊合于彈性體層的一個面的電極和疊合于彈性體層的另一個面的電極的交叉相對部分處構成的壓力檢測部的壓力進行檢測,來檢測所述支承面的壓力分布,所述第一閥根據(jù)該壓力傳感器的檢測結(jié)果來切換成連通狀態(tài)或切斷狀態(tài),且該壓力傳感器具有厚度方向上的伸縮性和面方向上的伸縮性。

      采用第六技術方案,根據(jù)壓力傳感器對作用于支承面的壓力進行檢測的檢測結(jié)果來控制第一閥的開閉,由此,能夠?qū)χС忻嫜刂褂谜叩纳眢w表面的凹凸的變形精度良好地進行控制,從而能夠有利地實現(xiàn)利用體壓的分散化來改善躺臥舒適度等。并且,通過使壓力傳感器具有伸縮性,在例如壓力傳感器配設在支承面上等情況下,能夠使壓力傳感器追隨支承面的變形而變形,從而能夠避免因壓力傳感器頂住等而使躺臥舒適度變差。

      本發(fā)明的第七技術方案是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是第二技術方案~第六技術方案中任意一個技術方案所述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該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排出閥打開步驟,在該排出閥打開步驟中,在壓縮力作用于所述單元時打開所述排出閥;以及第一閥打開步驟,在該第一閥打開步驟中,在打開該排出閥的同時或者在打開該排出閥之后打開所述第一閥。

      采用第七技術方案,通過打開第一閥,從而同時開始流體在構成單元組的單元的流體室之間的移動和流體在排出閥的作用下向外部的排出,能夠利用流體的移動和排出來迅速地謀求體壓的分散化。

      本發(fā)明的第八技術方案是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是第二技術方案~第六技術方案中任意一個技術方案所述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該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第一閥打開步驟,在該第一閥打開步驟中,打開所述第一閥;以及排出閥打開步驟,在該排出閥打開步驟中,自打開該第一閥起經(jīng)過規(guī)定時間之后打開所述排出閥。

      采用第八技術方案,將關閉排出閥并打開第一閥的狀態(tài)維持規(guī)定時間,使支承面變形為與體壓分布相對應的形狀,之后,通過打開排出閥來在整個支承面謀求降低壓力。由此,能夠充分地實現(xiàn)體壓分散并避免流體的過量排出,從而能夠有利地防止產(chǎn)生觸底(日文:底付き)等問題。

      本發(fā)明的第九技術方案以第七技術方案或第八技術方案所述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為基礎,在所述第一閥打開步驟中同時打開多個所述第一閥。

      采用第九技術方案,通過同時打開多個第一閥,從而使構成多個單元組的單元的流體室相互連通,能夠謀求體壓的分散化。此外,通過以與第七技術方案組合起來的方式采用第九技術方案,能夠自多個單元組的單元的流體室分別排出流體,從而能夠更迅速地實現(xiàn)體壓分散。另一方面,通過以與第八技術方案組合起來的方式采用第九技術方案,關閉排出閥并打開多個第一閥,由此,容許流體在單元組之間的移動,支承面能夠更高效地變形為沿身體表面的形狀。

      發(fā)明的效果

      采用本發(fā)明,通過利用第一閥對構成單元組的多個單元的流體室相互的連通和切斷進行切換,能夠謀求在連通狀態(tài)下利用流體的移動來使體壓分散化等,并且,在切斷狀態(tài)下各單元的流體室獨立,從而防止了流體在流體室之間移動,因此,能夠在支承面的壓力作用部分處實現(xiàn)穩(wěn)定的支承,并能夠避免在支承面的其他部分出現(xiàn)不需要的變形,從而能夠謀求改善躺臥舒適度等。并且,由于利用第一閥對構成單元組的多個單元的流體室之間的連通和切斷進行統(tǒng)一切換,因此,與針對每個單元配設閥的構造相比,能夠減少閥的數(shù)量,閥的切換控制也變得簡單。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圖1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縱剖視圖。

      圖3是表示圖1的流體單元式床墊中的單元和配管的結(jié)構的配管示意圖。

      圖4是表示構成圖1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第一閥的剖視圖,其中,圖4的(a)表示第一閥的打開狀態(tài),圖4的(b)表示第一閥的關閉狀態(tài)。

      圖5是表示構成圖1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第二閥的剖視圖,其中,圖5的(a)表示第二閥的打開狀態(tài),圖5的(b)表示第二閥的關閉狀態(tài)。

      圖6是構成圖1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壓力傳感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表示圖1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的一個例子的流程圖。

      圖8是表示圖1的流體單元式床墊的控制方法的另一個例子的流程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流體單元式床墊;12、床墊主體;14、壓力傳感器;30、單元;32、流體室;42、支承面;44、組內(nèi)配管;46、組內(nèi)連通通路;48、單元組;50、第一閥;72、組間配管;74、第二閥;84、組間連通通路;86、外部配管;88、泵;90、排出閥;92、外部流路;94、排出側(cè)流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圖1中以分解狀態(tài)示出了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流體單元式床墊10(以下稱為床墊10)。床墊10包括床墊主體12、壓力傳感器14以及上緩沖件16。在以下的說明中,上下方向指的是成為鉛垂方向的圖1中的上下方向。另外,寬度方向指的是成為仰臥在床墊10上的使用者的左右方向的、床墊10的短邊方向,長度方向指的是成為躺臥在床墊10上的使用者的體軸方向的、床墊10的長邊方向。

      如圖1、2所示,床墊主體12包括:底板部18,其為大致矩形平板形狀;端座部20、20,該端座部20、20配設在底板部18上的寬度方向(在圖2中為左右方向)上的兩端部;以及緩沖部22,其配設在底板部18上的位于所述端座部20、20之間的部分。

      底板部18由例如獨立氣泡且發(fā)泡率較低且較硬的聚氨酯泡沫等形成,底板部18能夠在使用者、護理者(看護者)等所帶來的載荷的作用下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彈性變形,并且,與后述的上緩沖件16相比,底板部18不易變形。此外,底板部18在長度方向(與圖2的紙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中間部分分割為頭部側(cè)和腿部側(cè)。

      如圖1所示,端座部20由與底板部18相同的材質(zhì)形成,并具有如下構造:多個配設在底板部18的寬度方向端部上的柱狀下部24沿長度方向以規(guī)定的間隔設置,并且,沿長度方向連續(xù)延伸的梁狀上部26載置于柱狀下部24。此外,端座部20在與底板部18的分割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分割為頭部側(cè)和腿部側(cè)。

      緩沖部22包括3個彈性支承體28、28、28和多個單元30、30、...、30。彈性支承體28由與底板部18和端座部20相同的材質(zhì)形成,并具有沿寬度方向延伸的矩形塊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彈性支承體28、28在長度方向上鄰接地配設于用于對未圖示的使用者的后背進行支承的部分,1個彈性支承體28以自其他兩個彈性支承體28遠離的方式配設于用于對未圖示的使用者的腳進行支承的部分。

      如圖2所示,單元30為由合成樹脂膜等形成的中空的袋狀,在單元30的內(nèi)部具有流體室32。在該流體室32內(nèi)填充有流體,且能夠經(jīng)由設于單元30的下端的單元側(cè)端口34相對于流體室32供給、排出流體。并且,單元30能夠隨著相對于流體室32供給、排出流體而沿上下方向伸縮。流體室32內(nèi)的流體并沒有特別限定,能夠采用各種氣體、液體,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流體,采用了空氣。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單元30設為如下構造,將上部袋體36和下部袋體38上下重疊配置,并在疊合起來的中央部分形成通孔,從而形成了流體室32,單元30具有在上下中間部分設有縮徑部的兩層形狀。由此,能夠?qū)崿F(xiàn)提高支承面42(后述)相對于使用者的身體表面形狀的變形追隨性、擴大單元30的上下方向上的伸縮行程等。

      如圖1所示,這樣的單元30配設于端座部20、20的寬度方向之間的在長度方向上與3個彈性支承體28、28、28錯開的位置,多個單元30二維地排列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單元30沿寬度方向排列有6列,在用于對使用者的頭部進行支承的部分配設有18個單元30,且在用于對使用者的腰部和腿部進行支承的部分配設有54個單元30。此外,多個單元30也可以分別獨立地配設,但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向下方突出的單元側(cè)端口34固定于由聚氨酯泡沫等形成的連結(jié)片40,將所述單元30相互定位且能夠?qū)⑦@些單元30一體地進行處理。

      這樣,通過將3個彈性支承體28、28、28和多個單元30配設在底板部18上的端座部20、20的寬度方向之間,從而構成了床墊主體12。該床墊主體12的上表面為支承面42,支承面42構成為包括單元30的上表面。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端座部20、20是例如供使用者在自床墊10上向輪椅移動時落座或護理者(看護者)放置手、膝部等的區(qū)域,其比較硬且形狀穩(wěn)定,因此,當使用者躺臥在由緩沖部22構成的支承面42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分時,能夠獲得優(yōu)異的緩沖性(體壓分散性)。

      另外,如圖3所示,在各單元30的單元側(cè)端口34連接有組內(nèi)配管44。組內(nèi)配管44為中空管狀,在本實施方式中,配管44與在寬度方向上排列配設的3個單元30、30、30的各單元側(cè)端口34相連接。并且,3個單元30、30、30的流體室32通過由組內(nèi)配管44的內(nèi)孔和后述的第一閥50的第一內(nèi)部流路62構成的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相互連通,由所述3個單元30、30、30構成單元組48。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沿床墊主體12的寬度方向排列設置有兩個單元組48、48,在整個床墊主體12中設有24個單元組48。

      并且,在組內(nèi)配管44上連接有第一閥50。第一閥50為多端口閥,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圖4所示那樣的滑閥。該第一閥50具有如下構造:滑閥芯54能夠在軸向上相對于筒狀的套筒52滑動地插入到套筒52中。此外,在此,說明了采用滑閥的例子,但作為第一閥50和后述的第二閥74,能夠采用例如提升閥等各種公知構造的多端口閥。

      套筒52是具有滑閥芯容納空間56的筒狀構件,在套筒52的周壁形成有3個第一端口58、58、58。第一端口58為筒狀并自套筒52朝向外周突出,且第一端口58的內(nèi)孔貫穿套筒52的周壁而與滑閥芯容納空間56相連。并且,在套筒52的周壁上形成有第二端口60。該第二端口60為與第一端口58相同的構造,該第二端口60的內(nèi)孔在與第一端口58不同的部位貫穿套筒52的周壁而與滑閥芯容納空間56相連。于是,由套筒52的內(nèi)孔、第一端口58的內(nèi)孔以及第二端口60的內(nèi)孔形成了第一內(nèi)部流路62,組內(nèi)連通通路46構成為包括第一內(nèi)部流路62,由此,第一閥50配設在組內(nèi)連通通路46上。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內(nèi)部流路62的由第一端口58的內(nèi)孔構成的那一側(cè)的端部分支成3個。另外,在套筒52上形成有貫穿周壁的排氣孔64。

      滑閥芯54整體上為大致圓柱形狀并容納于套筒52的滑閥芯容納空間56,與套筒52滑動接觸的4個大徑部66、66、66、66以在軸向上隔開規(guī)定的距離的方式設置。

      此外,雖然省略了圖示,在套筒52的基端側(cè)(圖3中的左側(cè))安裝有電磁式致動器的定子,且在滑閥芯54的基端部分安裝有電磁式致動器的可動元件,能夠利用電磁式致動器的輸出來使滑閥芯54相對于套筒52沿軸向(圖3中的左右方向)位移。作為該電磁式致動器,只要是能夠獲得線性的輸出的電磁式致動器,就能夠采用各種公知的構造,例如,能夠采用日本特開2007-211857號公報所記載的構造等。不過,第一閥50和后述的第二閥74也可以為例如利用液壓、氣壓進行工作的閥。

      并且,在第一閥50中,在滑閥芯54的大徑部66位于與各第一端口58的向套筒52內(nèi)開口的開口部錯開的位置的圖4的(a)的狀態(tài)下,在滑閥芯54的大徑部66之外的部分的外周側(cè),第一端口58和第二端口60相連通,第一內(nèi)部流路62成為連通狀態(tài)。

      另一方面,在滑閥芯54的大徑部66位于各第一端口58的開口部的圖4的(b)的狀態(tài)下,各第一端口58的開口部被滑閥芯54的大徑部66封堵,第一內(nèi)部流路62成為切斷狀態(tài)。這樣,在第一閥50中,通過滑閥芯54的軸向(在圖4中為左右方向)上的移動,能夠?qū)?個第一端口58、58、58的連通與切斷進行統(tǒng)一切換。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滑閥芯54的頂端與套筒52的頂端在軸向上相對的空間配設有螺旋彈簧70,利用未圖示的電磁式致動器的輸出將螺旋彈簧70壓縮而使第一內(nèi)部流路62連通,并且,通過解除電磁式致動器的輸出,從而基于螺旋彈簧70的彈性使滑閥芯54向初始位置移動,由此切斷第一內(nèi)部流路62。另外,排氣孔64形成于比滑閥芯54靠頂端側(cè)的位置,降低在電磁式致動器輸出時作用于滑閥芯54的頂端的空氣彈簧的作用。

      對于做成所述構造的第一閥50的3個第一端口58、58、58分別安裝有組內(nèi)配管44,所述3個第一端口58、58、58分別通過組內(nèi)配管44連接于3個單元30、30、30的單元側(cè)端口34、34、34。由此,由組內(nèi)配管44的內(nèi)孔和第一閥50的第一內(nèi)部流路62構成將3個單元30、30、30的流體室32相互連通的組內(nèi)連通通路46。并且,利用第一閥50對構成同一單元組48的3個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之間的連通和切斷進行統(tǒng)一切換。

      另一方面,在第一閥50的第二端口60安裝有組間配管72。如圖3所示,組間配管72以將多個第一閥50的第二端口60相互連接起來的方式設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組間配管72的一側(cè)端部連接于第一閥50的第二端口60,且組間配管72的另一側(cè)端部連接于第二閥74。

      第二閥74為與第一閥50相同的滑閥等,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所示,在套筒76上設有兩個第三端口78、78且設有1個第四端口80,在滑閥芯54形成有3個大徑部66、66、66。于是,由套筒76的內(nèi)孔、第三端口78、78的內(nèi)孔以及第四端口80的內(nèi)孔形成了第二內(nèi)部流路82。此外,對于第二閥74中的被認為與第一閥50實質(zhì)上相同的構件和部位,在圖中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并且,在兩個第三端口78、78分別安裝有組間配管72,第二閥74的第三端口78、78與兩個第一閥50、50的各第二端口60利用組間配管72、72連接起來,兩個單元組48、48經(jīng)由組間配管72和第二閥74相互連接起來。由此,構成兩個單元組48、48的多個單元30的流體室32通過由組內(nèi)配管44的內(nèi)孔和第一閥50的第一內(nèi)部流路62構成的組內(nèi)連通通路46以及由組間配管72的內(nèi)孔和第二閥74的第二內(nèi)部流路82構成的組間連通通路84相互連通。

      并且,在第二閥74的第四端口80安裝有外部配管86。外部配管86是與組內(nèi)配管44、組間配管72相同的管,外部配管86的一側(cè)端部安裝于第二閥74的第四端口80,且外部配管86的另一側(cè)端部安裝于泵88和排出閥90,由此,如圖3所示,將第二閥74的第四端口80與泵88和排出閥90連接起來。由此,構成兩個單元組48、48的多個單元30的流體室32通過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組間連通通路84以及由外部配管86的內(nèi)孔構成的外部流路92而與泵88和排出閥90相連通。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2所示,外部配管86貫穿端座部20的柱狀下部24地沿長度方向延伸,并自端座部20的腿部側(cè)端部向外部伸出而與泵88和排出閥90相連接。

      并且,在第一閥50和第二閥74打開的狀態(tài)下,能夠選擇性地執(zhí)行利用泵88向流體室32供給空氣的操作和經(jīng)由排出閥90將流體室32的空氣排出的操作。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用于向單元30的流體室32壓送空氣的泵88和用于經(jīng)由外部流路92對單元30的流體室32相對于大氣的打開和切斷進行切換的排出閥90分開設置,但也能夠是,利用能夠相對于流體室32進行空氣的供給、排出的裝置來兼具有泵88和排出閥90的功能。

      另外,在打開了第一閥50且關閉了第二閥74的狀態(tài)下,構成同一單元組48的3個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相互連通,且屬于不同單元組48的單元30的流體室32之間被切斷。由此,在配設于相互較近的位置而構成同一單元組48的3個單元30、30、30中,容許因空氣在流體室32之間移動而產(chǎn)生的支承面42的變形。其結(jié)果,對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凸部進行支承的單元30進行收縮且同一單元組48內(nèi)的其他單元30伸長,由此,支承面42沿著身體表面的凹凸盡可能迅速地變形,從而能夠謀求迅速且高程度地完成體壓的分散化。另一方面,在構成配設于相互遠離的位置的另一單元組48的單元30之間,由于阻止了空氣在流體室32之間移動,因此,能夠防止空氣自接受到輸入的單元30的流體室32向遠處的單元30的流體室32移動,從而能夠謀求防止觸底等。此外,在關閉了第二閥74的狀態(tài)下,利用泵88向流體室32供給空氣的操作和利用排出閥90將流體室32的空氣排出的操作均被阻止。

      另外,通過關閉第一閥50,從而將構成同一單元組48的3個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之間切斷。由此,使3個單元30、30、30的流體室32、32、32獨立,能夠限制所述單元30、30、30的伸縮而謀求支承面42的穩(wěn)定化。

      在此,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的流通阻力小于由組間連通通路84和外部流路92構成的排出側(cè)流路94的流通阻力。在本實施方式中,單元組48內(nèi)的相互較近地配置的單元30、30、30相互連接起來的組內(nèi)連通通路46與將單元組48、48相互連接起來的組間連通通路84和將組間連通通路84連接于泵88、排出閥90的外部流路92兩者截面積大致相同,且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短于組間連通通路84和外部流路92,由此使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的流通阻力小于排出側(cè)流路94的流通阻力。

      像這樣,通過使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的流通阻力小于排出側(cè)流路94的流通阻力,在第一閥50和第二閥74均打開的狀態(tài)下,與空氣在不同單元組48、48之間移動相比,空氣會優(yōu)先在構成同一單元組48的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之間移動。

      并且,組間連通通路84的流通阻力大于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的流通阻力且小于外部流路92的流通阻力。由此,與空氣在不同單元組48、48之間移動相比,空氣會優(yōu)先在構成同一單元組48的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之間移動,并且,與流體室32內(nèi)的空氣向外部排出相比,空氣會優(yōu)先在不同單元組48、48之間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組間連通通路84的長度長于組內(nèi)連通通路46且短于外部流路92,從而使組間連通通路84的流通阻力大于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的流通阻力且小于外部流路92的流通阻力。

      此外,對于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組間連通通路84以及外部流路92這三者的流通阻力的差異,除了能夠如上述那樣利用通路長度的差異進行設定之外,還能夠利用例如通過增大通路截面積、使通路壁內(nèi)面平滑、在通路壁內(nèi)表面上設置低摩擦層來減小流通阻力等各種方法來進行設定。

      如圖1所示,壓力傳感器14疊合于這樣的床墊主體12的支承面42。壓力傳感器14整體上為撓性的片狀,在本實施方式中還具有面方向上的伸縮性和厚度方向上的伸縮性。如圖6所示,該壓力傳感器14具有在作為彈性體層的電介質(zhì)層96的一個面上疊合有彈性片98a且在電介質(zhì)層96的另一個面上疊合有彈性片98b的構造。

      電介質(zhì)層96由電絕緣性彈性體、樹脂發(fā)泡體形成且為板狀或片狀,其能夠在面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彈性地進行伸縮變形。此外,作為電介質(zhì)層96的形成材料,優(yōu)選采用例如硅橡膠、丙烯腈-丁二烯共聚型橡膠、丙烯酸類橡膠、表氯醇橡膠、氯磺化聚乙烯、氯化聚乙烯、聚氨酯橡膠、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聚氨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共聚物等。并且,電介質(zhì)層96也可以為發(fā)泡體,只要能夠確保需要的介電常數(shù)和柔軟性即可,該發(fā)泡體不限于必須利用獨立氣泡來呈現(xiàn)均質(zhì)的相的發(fā)泡體,也可以是,例如,通過形成連續(xù)氣泡等而呈現(xiàn)不均勻的相。另外,能夠根據(jù)后述的壓力檢測部106所要求的相對介電常數(shù)、柔軟性來對電介質(zhì)層96的厚度、形成材料等適當?shù)剡M行設定。

      彈性片98a和彈性片98b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俯視大致矩形,彼此由大致相同的材料且以大致相同的形狀形成,該彈性片98a和彈性片98b是由纖維、具有橡膠彈性的彈性體形成的電絕緣性的片,均容許厚度方向上的彎曲變形和面方向上的伸縮變形。并且,在彈性片98a、98b的周上的一邊排列設有向外周突出的一組連接片100、102。此外,彈性片98a、98b的形成材料并不受特別限定,優(yōu)選采用例如硅橡膠、乙烯-丙稀共聚型橡膠、天然橡膠、苯乙烯-丁二烯共聚型橡膠、丙烯腈-丁二烯共聚型橡膠、丙烯酸類橡膠、表氯醇橡膠、氯磺化聚乙烯、氯化聚乙烯、聚氨酯橡膠、聚酯纖維、丙烯腈纖維等。另外,為了易于理解,將圖中的彈性片98a、98b設成了透明,但也可以為不透明。

      并且,在彈性片98a的下表面形成有電極104a,且在彈性片98b的上表面形成有電極104b。電極104a、104b均由將導電性的金屬、導電性填料混合而成的彈性體形成,且為直線地延伸的薄壁帶狀。另外,電極104a、104b分別并列地排列形成有多個,且所述電極104a和電極104b以互相傾斜的方式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電極104a和電極104b沿互相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另外,彈性片98a、98b擴展到比電極104a、104b的配設區(qū)域靠外側(cè)的位置,在彈性片98a、98b的比電極104a、104b靠外側(cè)的位置分別利用導電性材料印刷有未圖示的印刷布線。并且,彈性片98a的印刷布線自電極104a的一端延伸到一個連接片100,且彈性片98b的印刷布線自電極104b的一端延伸到另一個連接片102。此外,印刷布線例如能夠作為如下那樣的布線圖案來獲得,該布線圖案是通過在彈性片98a、98b的表面上印刷導電墨水而成的。并且,電極104a、104b也能夠與印刷布線同樣地在彈性片98a、98b上印刷由導電性彈性體形成的導電墨水而形成。另外,彈性片98a、98b在電極104a、104b的配設區(qū)域和印刷布線的形成區(qū)域之外的外周端部通過粘接劑、粘接帶等相互固定起來。

      將做成所述構造的彈性片98a和彈性片98b分別自電介質(zhì)層96的上側(cè)和下側(cè)疊合起來。由此,使彈性片98a的電極104a和彈性片98b的電極104b以夾著電介質(zhì)層96互相相對的方式交叉地配置。于是,在電極104a和電極104b的隔著電介質(zhì)層96交叉相對的部分處構成了電容器,利用該電容器構成了壓力檢測部106。此外,在圖6的(a)中,利用細線圖示了電介質(zhì)層96和電極104a、104b。

      當向電介質(zhì)層96和彈性片98a、98b的層疊方向(上下方向)施加壓力時,在這些電極104a、104b的交叉相對部分(壓力檢測部106)處,電介質(zhì)層96變形而使電極104a、104b之間的距離變短,接受到輸入后的壓力檢測部106的靜電容量發(fā)生變化。因此,通過對各壓力檢測部106的靜電容量的變化進行檢測,能夠檢測出施加于各壓力檢測部106的壓力,從而構成了壓敏部108,能夠利用多個壓力檢測部106檢測出作用于壓敏部108的壓力的分布??傊?,壓力傳感器14被設為如下那樣的靜電容量型傳感器,電極104a、104b的各交叉部分(壓力檢測部106)作為靜電容量型壓力檢測元件發(fā)揮功能,根據(jù)各壓力檢測元件的檢測結(jié)果來檢測壓力分布。此外,壓力傳感器14具有厚度方向上的伸縮性指的是,壓力傳感器14能夠相對于厚度方向上的壓縮輸入進行收縮變形且在解除輸入時壓力傳感器14能在彈性的作用下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壓力傳感器14也可以是未必能夠在厚度方向上比初始形狀伸長的傳感器。

      另外,在端座部20的柱狀下部24的長度方向之間配設有控制裝置110(參照圖1),且電極104a、104b經(jīng)由印刷布線與控制裝置110電連接,自控制裝置110向電極104a、104b供給檢測用電流,并利用控制裝置110對壓力檢測部106的靜電容量值進行檢測。并且,控制裝置110配設于端座部20,利用連同外部配管86一起配設且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未圖示的電氣布線將控制裝置110連接于未圖示的外部電源、運算裝置等。另外,控制裝置110與第一閥50、第二閥74相連接,控制裝置110向第一閥50、第二閥74發(fā)送開閉信號,從而根據(jù)壓力傳感器14的檢測結(jié)果使所述第一閥50、第二閥74開閉。

      另外,如圖1所示,上緩沖件16疊合于床墊主體12的支承面42。上緩沖件16由大致板狀的柔軟的聚氨酯泡沫形成。

      并且,3個壓力傳感器14、14、14以沿長度方向排列的方式配設在床墊主體12的支承面42上,且上緩沖件16疊合在床墊主體12和壓力傳感器14、14、14之上,壓力傳感器14、14、14在床墊主體12與上緩沖件16之間相對于支承面42定位。壓力傳感器14、14、14的各壓力檢測部106被定位于各單元30的上表面,各壓力檢測部106能夠?qū)ψ饔糜谥С忻?2的壓力精度良好地進行檢測。此外,壓力傳感器14可以配設在床墊主體12與上緩沖件16之間并進行定位,也可以是,在上緩沖件16上設置用于容納壓力傳感器14的袋狀的定位體,將容納于定位體的壓力傳感器14定位在支承面42上。

      利用如此配設在支承面42上的壓力傳感器14、14、14對支承面42的壓力分布進行檢測,并根據(jù)由壓力傳感器14、14、14檢測出的支承面42的壓力分布對第一閥50、第二閥74以及排出閥90的打開和關閉的切換進行控制,并且對泵88的工作和停止進行控制。

      在根據(jù)按照這樣的本實施方式構造成的床墊10中,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的流通阻力小于由組間連通通路84和外部流路92構成的排出側(cè)流路94的流通阻力。由此,在第一閥50、第二閥74打開的狀態(tài)下,同一單元組48的單元30、30、30相互連動地進行伸縮,因此,支承面42的由所述單元30、30、30構成的部分易于沿著身體表面的凹凸迅速地變形。具體而言,例如,當壓縮力作用于特定的單元30時,自接受到輸入的單元30流出的空氣流入同一單元組48的其他單元30、30,接受到輸入的單元30收縮,而其他單元30、30伸長。因此,支承身體表面的凸部的頂點的單元30收縮,且支承頂點之外的部位的單元30、30伸長,從而使單元組48在較大的范圍內(nèi)迅速地抵接于身體表面的凸部,因此能夠有利地謀求體壓的分散化。

      另外,組間連通通路84的流通阻力大于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的流通阻力且小于外部流路92的流通阻力。由此,與空氣在不同單元組48、48之間移動相比,空氣會優(yōu)先在同一單元組48內(nèi)移動,并且,與空氣自流體室32向大氣中排出相比,空氣會優(yōu)先在不同單元組48、48之間移動。因此,能有效地產(chǎn)生支承面42沿著使用者的身體表面進行的變形,且限制空氣自流體室32向大氣中排出,從而能夠避免因空氣的過量排出而產(chǎn)生觸底等問題。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組間連通通路84、外部流路92這三者的流通阻力的差異是利用所述通路的長度的差異來設定的,能夠簡單地實現(xiàn)作為目標的流通阻力的差異。

      另外,在床墊10中,利用第一閥50對配設于相互較近的位置且構成同一單元組48的三個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的相互的連通和切斷進行統(tǒng)一切換。由此,能夠利用較少的閥對容許空氣在單元組48內(nèi)移動的狀態(tài)和各單元30的流體室32相互獨立的狀態(tài)進行切換。

      并且,在床墊10中,將在寬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兩個單元組48、48連接起來的組間配管72連接于第二閥74,利用第二閥74對構成一個單元組48的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和構成另一個單元組48的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之間的連通和切斷進行統(tǒng)一切換。由此,能夠利用較少的閥對容許空氣在單元組48之間移動的狀態(tài)和單元組48、48相互獨立的狀態(tài)進行切換。

      此外,由于利用較少的閥對容許和阻止空氣在單元組48內(nèi)和單元組48之間的移動進行切換,因此,閥的切換控制也能夠變得簡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泵88和排出閥90安裝于外部配管86,能夠改變單元30的流體室32內(nèi)的空氣的總量,與僅容許空氣在流體室32之間移動且將流體室32內(nèi)的空氣的總量保持為大致恒定的情況相比,能夠更有利地實現(xiàn)體壓的分散化。

      另外,由于能夠根據(jù)壓力傳感器14所檢測出的支承面42的壓力分布的檢測結(jié)果來對控制支承面42的變形的第一閥50、第二閥74、泵88、排出閥90等進行控制,因此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基于支承面42的變形的體壓的分散化。并且,由于容許壓力傳感器14在厚度方向上彎曲變形和在面方向上伸縮變形,因此,即使是將壓力傳感器14配設在支承面42上的構造,也能夠通過使壓力傳感器14追隨支承面42的變形而避免對躺臥舒適度造成的不良影響。

      另外,在床墊10中,在使用者躺在支承面42上之前(使用前),第一閥50被關閉,各單元30的流體室32分別被獨立地密閉起來。由此,能夠防止在使用者躺臥在支承面42上時單元30被過度地壓扁而產(chǎn)生觸底的情況。并且,在使用床墊10時,例如,按照圖7的流程圖所示的流體單元式床墊10的控制方法對第一閥50、第二閥74的開閉進行控制。

      即,當使用者躺臥在支承面42上而對單元30作用壓縮力時,壓力傳感器14對施加于支承面42的壓力的作用進行檢測。然后,控制裝置110根據(jù)壓力傳感器14的檢測結(jié)果向排出閥90發(fā)送打開信號而打開排出閥90。由此,完成排出閥打開步驟s1。

      另外,在打開排出閥90的同時或者在打開排出閥90之后,控制裝置110向第一閥50和第二閥74發(fā)送打開信號而打開第一閥50、第二閥74。由此,完成第一閥打開步驟s2和第二閥打開步驟s3。通過完成第一閥打開步驟s2,從而將組內(nèi)連通通路46切換為連通狀態(tài)而使同一單元組48內(nèi)的單元30的流體室32相互連通,并且,通過完成第二閥打開步驟s3,從而將由組間連通通路84和外部流路92構成的排出側(cè)流路94切換成連通狀態(tài)而容許空氣在單元組48之間移動,并使單元30的流體室32向大氣開放。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閥打開步驟s2中,對全部的第一閥50、50、...、50的開閉統(tǒng)一地同時進行切換。不過,既可以是,分別對各第一閥50的開閉獨立地進行切換,也可以是,對第一閥50中的幾個第一閥50的開閉統(tǒng)一地同時進行切換。另外,在第二閥打開步驟s3中,對全部的第二閥74、74、...、74的開閉統(tǒng)一地同時進行切換,但既可以是,分別對各第二閥74的開閉獨立地進行切換,也可以是,對第二閥74中的幾個第二閥74的開閉統(tǒng)一地同時進行切換。

      然后,通過使空氣經(jīng)由組內(nèi)連通通路46在同一單元組48內(nèi)的單元30的流體室32之間移動,從而使單元組48內(nèi)的3個單元30、30、30中的被作用有比較大的壓力的單元30收縮且使3個單元30、30、30中的被作用有比較小的壓力的單元30伸長。其結(jié)果,支承面42的由各單元組48構成的部分分別變形為沿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凹凸的形狀,能夠謀求體壓的分散化。

      然后,在寬度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單元組48、48之間,單元30的流體室32相互連通,從而容許空氣在所述流體室32之間移動且使流體室32經(jīng)由排出閥90向大氣中開放。其結(jié)果,能夠謀求降低單元組48、48之間的壓力的差,且能夠通過自流體室32向大氣中排出空氣來降低體壓。

      另外,通過在打開排出閥90的同時或者在打開排出閥90之后打開第一閥50、第二閥74,從而同時進行空氣在單元組48內(nèi)的移動、空氣在單元組48之間的移動以及空氣向大氣中的排出。由此,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基于單元30的伸縮的壓力的分散化。并且,由于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的流通阻力小于排出側(cè)流路94的流通阻力,因此,與空氣在單元組48之間移動、空氣自單元組48向外部排出相比,空氣會優(yōu)先在單元組48內(nèi)移動,從而支承面42易于沿著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凹凸變形。并且,由于組間連通通路84的流通阻力小于外部流路92的流通阻力,因此,與空氣向大氣中排出相比,空氣會優(yōu)先在單元組48之間移動,從而支承面42易于沿著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凹凸變形,且能夠防止空氣的過度排出。

      當由于空氣在流體室32之間移動和空氣向大氣中排出所實現(xiàn)的體壓的分散化而使壓力傳感器14所檢測到的壓力變得足夠小時,控制裝置110向第一閥50發(fā)送關閉信號而關閉第一閥50,由此完成第一閥關閉步驟s4。不過,當在完成閥關閉步驟s4后,壓力傳感器14檢測到較大的壓力時,控制裝置110再次發(fā)送第一閥50的打開信號而再次打開第一閥50,由此,能適當?shù)乩门懦鲩y90將空氣自流體室32向大氣中排出等。此外,也能夠是,在關閉第一閥50之前關閉第二閥74,使組內(nèi)連通通路46相連通且將組間連通通路84和外部流路92切斷,由此,能夠防止空氣的過度排出且使支承面42的由單元組48構成的部分精度良好地沿著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凹凸。

      另外,當解除作用于支承面42的壓力時,控制裝置110根據(jù)壓力傳感器14的檢測結(jié)果來打開第一閥50、第二閥74且使泵88工作。由此,完成向單元30的流體室32送入空氣而使單元30伸長的空氣供給步驟s5,從而能夠避免在接下來使用時產(chǎn)生觸底等不良情況。此外,在泵88工作時,排出閥90被關閉,防止了空氣向大氣中排出。

      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圖8的流程圖所示的流體單元式床墊10的另一控制方法來對第一閥50、第二閥74的開閉進行控制。即,在壓力傳感器14檢測到閾值以上的壓力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10在關閉第二閥74的狀態(tài)下打開第一閥50。由此,完成第一閥打開步驟s1。通過完成第一閥打開步驟s1,從而將組內(nèi)連通通路46切換成連通狀態(tài),使同一單元組48內(nèi)的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相互連通。然后,通過使空氣經(jīng)由組內(nèi)連通通路46在同一單元組48內(nèi)的單元30、30、30的各流體室32之間移動,從而使單元組48內(nèi)的3個單元30、30、30中的被作用有比較大的壓力的單元30收縮且使3個單元30、30、30中的被作用有比較小的壓力的單元30伸長。其結(jié)果,支承面42的由1個單元組48構成的部分變形為沿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凹凸的形狀,能夠謀求體壓的分散化。

      接下來,在打開第一閥50的狀態(tài)下打開第二閥74從而完成第二閥打開步驟s2,并打開排出閥90從而完成排出閥打開步驟s3。由此,將組間連通通路84和外部流路92切換成連通狀態(tài),使得在寬度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單元組48、48之間,單元30的流體室32相互連通,從而容許空氣在所述不同的單元組48、48之間移動,且使流體室32經(jīng)由排出閥90向大氣中開放。其結(jié)果,能夠謀求降低單元組48、48之間的流體室32的內(nèi)壓的差,且能夠通過自流體室32向大氣中排出空氣來降低體壓。

      此外,通過在第二閥打開步驟s2之前,在關閉第二閥74的情況下將打開了第一閥50的狀態(tài)維持規(guī)定時間,從而使空氣在構成單元組48的3個單元30、30、30之間充分地進行移動,能夠使支承面42的由單元組48構成的部分沿使用者的身體表面的凹凸。另一方面,通過使打開了第一閥50、第二閥74、排出閥90的狀態(tài)為短時間,例如迅速關閉第二閥74,能夠限制空氣在單元組48、48之間的移動量和向大氣中排出空氣的排出量。其結(jié)果,能夠防止由于空氣在單元組48、48之間的移動而使支承面42的相互遠離的部分相互影響導致支承面42不穩(wěn)定,且能夠防止因過量的空氣的漏出而碰觸底部。

      由于完成使體壓分散后的第一閥關閉步驟s4和解除體壓后的空氣供給步驟s5與圖7所示的控制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說明。

      在這樣的圖8的控制方式中,通過在開始將流體室32內(nèi)的空氣向大氣排出之前完成空氣在單元組48內(nèi)的移動,能夠抑制空氣的排出量并使支承面42沿著使用者的身體表面變形,從而能夠謀求體壓的分散化并有利地保持單元30的緩沖性。

      以上,詳細敘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其具體的記載。例如,能夠適當?shù)馗淖儤嫵芍С忻?2的單元30的數(shù)量、單元30的具體構造等,在所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包括上部袋體36和下部袋體38的兩層構造的單元30,但也能夠采用被做成一層的中空袋狀的單元。

      另外,構成單元組48的單元30的數(shù)量為多個即可,并不限定于3個。并且,期望構成同一單元組48的單元30配置于相互較近的位置,但其配置能夠適當?shù)馗淖?。具體而言,例如,既可以是,由在長度方向上排列的3個單元30、30、30構成1個單元組48,也可以是,由在長度方向上呈兩列配置且在寬度方向上呈兩列配置的4個單元30、30、30、30構成1個單元組48。

      并且,通過組間連通通路84連接起來的單元組48的數(shù)量為多個即可,并不限定于兩個,通過組間連通通路84連接起來的單元組48的配置也并不受特別限定。具體而言,也可以是,例如,在長度方向上排列的3個單元組48通過組間連通通路84連接起來。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包括第一閥50和第二閥74的構造,但也能夠省略第二閥74。

      另外,排出閥90、泵88并不是必須設置的,例如,還能夠采用如下構造:流體室32相對于大氣中大致密閉,阻止空氣在流體室32與大氣中之間移動,并在打開第一閥50時容許空氣在多個單元30的流體室32之間移動。

      另外,壓力傳感器14并不限定于所述實施方式所例示的靜電容量型傳感器,例如,還能夠采用如下那樣的電阻型壓力傳感器:利用通過在橡膠材料中混合導電性填料而成的導電性橡膠來形成彈性體層,根據(jù)輸入載荷時彈性部的彈性變形所導致的彈性體層的電阻變化來檢測壓力。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