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管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綜合管廊。
背景技術:
綜合管廊是當今熱點也是城市發(fā)展的必然需求。綜合管廊納管范圍包括給水、中水、雨水、污水、電力、通訊、熱力和天然氣等各類市政公用管線,且建設部要求建設有綜合管廊的路段,各類管線應盡量入廊。根據(jù)現(xiàn)行綜合管廊規(guī)范:天然氣及電力電纜艙室每200m應設一個防火分區(qū);天然氣艙室、電力電纜艙室逃生口間距不宜大于200m,熱力艙室逃生口間距不應大于400m,當熱媒介質為蒸汽時逃生口間距不應大于100m,其他艙室逃生口間距不宜大于400m。規(guī)范對于綜合管廊通風口設置間距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規(guī)定天然氣艙室事故時,事故分區(qū)及相鄰分區(qū)的事故風機應當開啟;其他艙室內(nèi)發(fā)生火災時應當關閉火災艙室及相鄰艙室的通風。實際工程應用中,綜合管廊各艙室防火分區(qū)均為每200m一個(蒸汽供熱除外),而逃生口一般均為每400m一個,通風口一般為每400m一組(一進一排),分別對各艙室每2個防火分區(qū)形成通風。對于過較長距離河道或其他障礙時,綜合管廊往往無法滿足逃生口間距要求,且無法滿足天然氣艙室發(fā)生事故既要關閉防火分區(qū)防火門又要加強事故分區(qū)及相鄰分區(qū)通風的要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綜合管廊,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遇到過較長距離河道或其他障礙時,無法滿足人員逃生及天然氣管艙事故通風要求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綜合管廊,包括沿同一方向設置的管道艙、第一逃生通道,所述管道艙靠近所述第一逃生通道的一側開設有單向防火門,所述單向防火門與所述第一逃生通道之間設有第二逃生通道。
進一步的,還包括進風通道和排風通道,所述管道艙包括電力電纜艙、第一綜合艙、第二綜合艙和天然氣管艙,所述第一逃生通道與所述天然氣管艙相鄰設置,所述進風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逃生通道上方,所述排風通道位于所述天然氣管艙上方,所述進風通道與所述天然氣管艙之間設有進風裝置,所述天然氣管艙與所述排風通道之間設有排風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天然氣管艙依次劃分成若干防火分區(qū),相鄰兩個防火分區(qū)之間通過防火墻和雙向防火門分隔。
進一步的,每個所述防火分區(qū)對應至少一個進風裝置和一個排風裝置,所述進風裝置和排風裝置分別與每個防火分區(qū)兩側的防火墻對應。
進一步的,相鄰兩個所述防火分區(qū)之間的防火墻的兩側分別對應進風裝置或分別對應排風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排風通道與所述防火墻對應的區(qū)域向上升形成拱橋形狀。
進一步的,所述進風裝置沿水平方向設置,包括雙速進風風機和進風閥門,所述排風裝置沿豎直方向設置,包括雙速排風風機和排風閥門。
進一步的,所述電力電纜艙、第一綜合艙和第二綜合艙與所述第二逃生通道對應的區(qū)域設有下沉空間和與所述下沉空間對應的蓋板。
進一步的,除所述天然氣管艙之外的管道艙和第一逃生通道的其中一端設有一進風口,另一端對應設有一排風口,所述天然氣管艙中還設有與所述進風裝置和排風裝置連接的檢測控制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進風通道的一端設有進風口,另一端呈封閉狀態(tài),所述排風通道與所述進風口對應的一端設有排風口,另一端呈封閉狀態(tài)。
本發(fā)明提供的綜合管廊,通過設置第一逃生通道、進風通道和排風通道,滿足了較長距離無法設置直通地面的逃生口和通風口的地下綜合管廊的逃生及天然氣艙的通風要求,在管道艙靠近第一逃生通道的一側開設單向防火門,并在單向防火門與第一逃生通道之間設置第二逃生通道,形成了逃生通道全線布置的逃生安全系統(tǒng);使第一逃生通道與天然氣管艙相鄰設置,將進風通道和排風通道分別布置在第一逃生通道和天然氣管艙的上方,在天然氣管艙與進風通道和排風通道之間分別設置進風裝置和排風裝置,形成天然氣管艙專用的進風和排風體系,滿足天然氣管艙事故通風要求,確保天然氣管艙的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綜合管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天然氣管艙中進風裝置的安裝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天然氣管艙中排風裝置的安裝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相鄰兩個防火分區(qū)的進風裝置安裝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相鄰兩個防火分區(qū)的排風裝置安裝示意圖。
圖中所示:1、第一逃生通道;2、進風通道;3、排風通道;4、單向防火門;5、第二逃生通道;6、進風裝置;61、雙速進風風機;62、進風閥門;7、排風裝置;71、雙速排風風機;72、排風閥門;81、電力電纜艙;82、第一綜合艙;83、第二綜合艙;84、天然氣管艙;841、防火分區(qū);85、防火墻;86、下沉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詳細描述:
如圖1-5所示,本發(fā)明一種綜合管廊,包括沿同一方向設置的若干管道艙、第一逃生通道1,所述管道艙靠近所述第一逃生通道的一側開設有單向防火門4,所述單向防火門4與所述第一逃生通道1之間設有第二逃生通道5。具體的,第二逃生通道5設于管道艙內(nèi),且與第一逃生通道1垂直設置,遠離第一逃生通道1的管道艙中的人員通過單向防火門4進入靠近第一逃生通道1的管道艙,并從該管道艙中的單向防火門4進入第一逃生通道1,第一逃生通道1的兩端分別設有通向室外地面的逃生口,相鄰管道艙的單向防火門4對齊,第一逃生通道1兩側的單向防火門4應錯開,避免相互影響。通過設置第一逃生通道1,并在管道艙靠近第一逃生通道1的一側開設單向防火門4,并在單向防火門4與第一逃生通道1之間設置第二逃生通道5,形成了逃生通道全線布置的逃生安全系統(tǒng),滿足了較長距離無法設置直通地面的逃生口和通風口的地下綜合管廊的逃生及天然氣管艙84的通風要求。
請重點參照圖1,該綜合管廊還包括、進風通道2和排風通道3,所述管道艙包括電力電纜艙81、第一綜合艙82、第二綜合艙83和天然氣管艙84,其中第一綜合艙82和第二綜合艙83可以為給水管艙或污水管艙,當然也可以包括其他市政公用管道,且管道艙的數(shù)量和排列順序也不做限制,所述第一逃生通道1與所述天然氣管艙84相鄰設置,在實際應用中,第一逃生通道1可以位于電力電纜艙81、第一綜合艙82、第二綜合艙83和天然氣管艙84的中間或偏向相對較危險艙的位置(如天然氣管艙84),本實施例中,第一逃生通道1位于第二綜合艙83和天然氣管艙84之間,電力電纜艙81、第一綜合艙82、第二綜合艙83和天然氣管艙84中分別開設通向第一逃生通道1的單向防火門4,其中電力電纜艙81中的人員逃生時,依次通過電力電纜艙81、第一綜合艙82、第二綜合艙83中的單向防火門4進入第一逃生通道1,而天然氣管艙84中的人員逃生時直接通過其中的單向防火門4進入第一逃生通道1。所述進風通道2位于所述第一逃生通道1上方,所述排風通道3位于所述天然氣管艙84上方,所述進風通道2與所述天然氣管艙84之間設有進風裝置6,向天然氣管道艙84中通入空氣,如圖2所示。所述天然氣管艙84與所述排風通道3之間設有排風裝置7,將天然氣管道艙84中的有害氣體排出,如圖3所示。通過進風通道2和排風通道3形成天然氣管艙84專用的進風和排風體系,滿足天然氣管艙84事故通風要求。本實施中,管道艙的高度不小于2.2m,進風通道2和排風通道3的高度不小于1.0m,第一逃生通道1的寬度為1.0~1.4m。
請重點參照圖4-5,所述天然氣管艙84依次劃分成若干防火分區(qū)841,相鄰兩個防火分區(qū)841之間通過防火墻85和雙向防火門(圖中未標出)分隔。每個所述防火分區(qū)841對應至少一個進風裝置6和一個排風裝置7,所述進風裝置6和排風裝置7分別與每個防火分區(qū)841兩側的防火墻85對應。即每個防火分區(qū)841對應兩道防火墻85,以與前后防火分區(qū)841進行分隔,進風裝置6和排風裝置7分別與一道防火墻85對應,且相鄰兩個所述防火分區(qū)841之間的防火墻85的兩側分別對應進風裝置6或分別對應排風裝置7,如圖4-5所示,即每道防火墻85的兩側分別安裝兩個防火分區(qū)841的進風裝置6或兩個防火分區(qū)841的排風裝置7,以提高通風效果。
如圖2-3所示,所述排風通道2與所述防火墻85對應的區(qū)域向上升形成拱橋形狀,以讓出空間安裝進風裝置6和排風裝置7,確保下部人員通行,所述進風裝置6沿水平方向設置,包括雙速進風風機61和進風閥門62,所述排風裝置7沿豎直方向設置,包括雙速排風風機71和排風閥門72。具體的,排風通道2上升的高度為0.8~1.6m,仰角為30~60度。
優(yōu)選的,所述電力電纜艙81、第一綜合艙82和第二綜合艙83與所述第二逃生通道5對應的區(qū)域設有下沉空間86和與所述下沉空間86對應的蓋板(圖中未示出),本實施例中,下沉的高度為1.0-2.0m,使管線下彎避讓,必要時還可以局部升高管線上移避讓,保持人行暢通。
優(yōu)選的,除所述天然氣管艙84之外的所述管道艙和第一逃生通道1的其中一端設有一進風口,另一端對應設有一排風口(圖中均未示出),該進風口和排風口可采用機械進風口和機械排風口,正常情況下定時或人工啟停風機利用管道艙和逃生通道1本身形成整體通風,保證管廊有一定新風。
優(yōu)選的,所述天然氣管艙84中還設有與所述進風裝置6和排風裝置7連接的檢測控制裝置(圖中未示出),用于實時監(jiān)測天然氣管艙84中的溫度和有害氣體濃度,并根據(jù)檢測到的數(shù)據(jù)控制進風裝置6和排風裝置7同步打開低速運行(非事故狀態(tài))或關閉,以保證天然氣管艙84的正常通風,在檢測到天然氣管艙84發(fā)生事故時開啟發(fā)生事故的防火分區(qū)841以及相鄰的3個個防火分區(qū)841的進風裝置6和排風裝置7,并高速運轉,防止天然氣積聚危及管廊安全,當事故結束時可以自動關閉進風閥門62和排風閥門72。在發(fā)生事故時發(fā)出報警,并關閉雙向防火門。
優(yōu)選的,所述進風通道2的一端設有進風口,用于通入空氣,另一端呈封閉狀態(tài),所述排風通道3與所述進風口對應的一端設有排風口,用于排出有害氣體,另一端呈封閉狀態(tài)。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的綜合管廊,通過設置第一逃生通道1、進風通道2和排風通道3,滿足了較長距離無法設置直通地面的逃生口和通風口的地下綜合管廊的逃生及天然氣管艙84的通風要求,在管道艙靠近第一逃生通道1的一側開設單向防火門4,并在單向防火門4與第一逃生通道1之間設置第二逃生通道5,形成了逃生通道全線布置的逃生安全系統(tǒng);使第一逃生通道1與天然氣管艙84相鄰設置,將進風通道2和排風通道3分別布置在第一逃生通道1和天然氣管艙84的上方,在天然氣管艙84與進風通道2和排風通道3之間分別設置進風裝置6和排風裝置7,形成天然氣管艙84專用的進風和排風體系,滿足天然氣管艙84事故通風要求,確保天然氣管艙84的安全。
雖然說明書中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這些實施方式只是作為提示,不應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省略、置換和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