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衛(wèi)浴領域,特別是一種排水閥的提拉機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排水閥的提拉機構一般包括按鍵、壓桿41'、連桿42'、抬動臂32'、提升管3',如圖1所示,按壓按鍵,按鍵下壓壓桿41'的一端,壓桿41'的另一端蹺起并拉動連桿42'向上運動,連桿42'通過橫向設置的抬動臂34'拉動提升管3'一起向上運動,提升管3'與閥體1'導向配合并帶動閥盤31'上移而打開排水閥的排水口,實現(xiàn)排水過程。
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由壓桿41'和連桿42'構成的連桿式提拉機構在保證能較順暢提拉提升管3'的前提下,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到提升管3'的橫向距離需有一定長度,無法隨意縮短該橫向距離,從而較難根據(jù)需要靈活選擇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提拉位置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排水閥的提拉機構,其能使得提拉機構在保證順暢提拉提升管的前提下能根據(jù)需要較靈活地選擇對提升管的提拉位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排水閥的提拉機構,設置于排水閥的閥體內,用于與排水閥的啟動元件傳動配合以提拉活動裝設在所述閥體內的提升管,所述提升管上固接有與所述排水閥的排水口相配合的閥盤,該提拉機構至少包括連桿Ⅰ和連桿Ⅱ,所述連桿Ⅰ樞接于所述閥體并與所述啟動元件傳動配合,所述連桿Ⅰ的一端樞接于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分,所述連桿Ⅱ被所述連桿Ⅰ拉動而繞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轉動的同時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相對所述閥體形成讓位位移,所述連桿Ⅱ的第二端拉動所述提升管。
優(yōu)選的,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相對所述閥體形成的讓位位移為橫向方向的位移。
優(yōu)選的,該提拉機構還包括一端樞接于所述閥體的擺桿,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通過與所述擺桿的另一端相樞接配合,以使得所述連桿Ⅱ被所述連桿Ⅰ拉動而繞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轉動的同時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相對所述閥體具有橫向方向的讓位位移。
優(yōu)選的,所述閥體上設有一橫向布置的滑槽,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在所述滑槽內滑動并轉動,以使得所述連桿Ⅱ被所述連桿Ⅰ拉動而繞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轉動的同時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相對所述閥體具有橫向方向的讓位位移。
優(yōu)選的,所述提升管為豎直延伸的直管,所述提拉機構對所述提升管的提拉位置設置于所述豎直延伸的提升管上或橫向上靠近所述提升管的位置。
優(yōu)選的,所述提升管上設有與所述閥體相導向配合且對稱布置的導向部,所述提拉機構對所述提升管的提拉位置設置于所述提升管上部的中部范圍處。
優(yōu)選的,所述連桿Ⅱ的第二端直接掛接于或樞接于所述提升管上,或者,所述連桿Ⅱ通過一連桿Ⅲ提拉所述提升管。
優(yōu)選的,所述連桿I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連桿I的第一端與所述啟動元件傳動配合,所述連桿I的第二端樞接于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分,所述桿I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分樞接于所述閥體上。
優(yōu)選的,所述連桿I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連桿I的第一端樞接于所述閥體上,所述桿I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分與所述啟動元件傳動配合,所述連桿I的第二端樞接于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部分。
優(yōu)選的,所述連桿Ⅰ為框形構件,所述框形構件的其中一相對的兩邊分別為所述連桿Ⅰ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框形構件的四邊圍成的中空部對所述提升管被提起時進行讓位。
相比背景技術的方案,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的提拉機構在保證順暢提拉提升管的前提下能根據(jù)需要較靈活地選擇對提升管的提拉位置,使得提拉位置不受限制,從而能通過選擇較佳的提拉位置使得在提起提升管時的扭轉力矩減小,從而可減小排水閥的開啟力值,達到省力的作用。特別是,當提拉機構對所述提升管的提拉位置設置于豎直延伸的提升管上或橫向上靠近所述提升管的位置時,可使得提升管受到的側向力減小,從而可進一步減小提拉機構的扭轉力矩。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的按鍵、提拉機構及提升管的組裝圖;
圖2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提拉機構及提升管的立體組裝圖;
圖3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初始狀態(tài)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排水狀態(tài)時的立體半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按鍵、提拉機構及提升管的立體組裝圖;
圖6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初始狀態(tài)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排水狀態(tài)時的剖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對應為:
1/1'-閥體; 11-滑槽;2-啟動元件;3/3'-提升管;31/31'-閥盤; 32'-抬動臂;33-掛臺; 4-提拉機構;41/41'-連桿Ⅰ;411-連桿Ⅰ的第一端;412-連桿Ⅰ的第二端;413-連桿Ⅰ的中部;42/42'-連桿Ⅱ;421-連桿Ⅱ的第一端;422-連桿Ⅱ的第二端;423-連桿Ⅱ的中部; 5-擺桿;51-擺桿的第一端,52-擺桿的第二端。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到圖4,圖2到圖4繪示了本發(fā)明第一實施的一種排水閥的提拉機構4,排水閥包括閥體1、啟動元件2、提升管3及提拉機構4,該提拉機構4設置于排水閥的閥體1內,用于與排水閥的啟動元件2傳動配合以提拉活動裝設在閥體1內的提升管3,本實施的啟動元件2為按鍵,按鍵活動裝設在閥體1頂部上設有的按鍵座內,提升管3的底端固接有與排水閥的排水口相配合的閥盤31,啟動元件2通過提拉機構4向上提拉提升管3進而帶動閥盤31向上移動而打開排水閥的排水口實現(xiàn)排水。提拉機構4至少包括連桿Ⅰ41和連桿Ⅱ42,連桿I41具有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連桿Ⅱ42具有第一端4211和第二端422,本實施例中連桿Ⅰ41的第一端411與啟動元件2傳動配合,連桿Ⅰ41的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之間的部分樞接于閥體1,連桿Ⅰ41的第二端樞接于連桿Ⅱ42的第一端421和第二端422之間的部分,連桿Ⅱ42被連桿Ⅰ41拉動而繞連桿Ⅱ42的第一端421轉動的同時連桿Ⅱ42的第一端421相對閥體1形成讓位位移,連桿Ⅱ42的第二端422向上拉動提升管3。這樣的提拉機構4在保證順暢提拉提升管3的前提下能根據(jù)需要較靈活地選擇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從而一方面便于提拉機構4在閥體1內的空間布局,另一方面,可將提拉機構4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靠近提升管3設置或直接設置在提升管3上,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可使提拉機構4在提起提升管3時的扭轉力矩減少,進而減小排水閥的開啟力值,達到省力的作用。
優(yōu)選的,使連桿Ⅱ的第一端421相對閥體1形成的所述讓位位移為橫向方向的位移,具體的,本實施例是采用以下結構實現(xiàn)所述橫向方向的讓位位移:該提拉機構4還包括擺桿5,擺桿5具有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擺桿5的第一端51樞接于閥體1,連桿Ⅱ的第一端421與擺桿5的第二端52相樞接配合,通過使連桿Ⅱ的第一端421與擺桿5的第二端52相樞接配合,以使得連桿Ⅱ42被連桿Ⅰ41拉動而繞所述連桿Ⅱ的第一端421轉動的同時連桿Ⅱ的第一端421相對閥體1具有橫向方向的讓位位移。
本實施例中,提升管3為豎直延伸的直管,提拉機構4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設置于豎直延伸的提升管3上或靠近提升管3的位置,而圖1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中,連桿42'與抬動臂34'的連接位置在橫向上一般都設置在提升管3'一側且偏離提升管3'較遠的位置,如圖1中所示的連桿42'與抬動臂34'的連接位置到提升管3'的中心線距離為L,L越大將導致壓桿41'的扭轉力矩較大,最終導致排水閥按鍵的按壓力增大,影響使用體驗,相對于背景技術,本實施例將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直接設置于提升管3上或設置在靠近提升管3的位置處能使得提拉機構4在提起提升管3時的扭轉力矩減小,達到啟動省力的目的。優(yōu)選的,提升管3上設有與閥體1相導向配合且對稱布置的導向部,本實施例的導向部為設置在提升管3相對兩側的導向筋條,提拉機構4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設置于提升管3上部的中部范圍處,最佳的是將提拉機構4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設于提升管3的中心線上,這樣,可使得提升管3更平衡地被提起,省力效果更好。
本實施例中,連桿Ⅱ的第二端421直接掛接于提升管3頂部設有的掛臺中心,當然,連桿Ⅱ的第二端421也可以直接樞接于提升管3上,或者,連桿Ⅱ42還可以通過一連桿Ⅲ3傳動提拉提升管3。
此外,本實施例的連桿Ⅰ41為框形構件,框形構件的其中一相對的兩邊分別為連桿Ⅰ41的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框形構件的另外一相對的兩邊對稱樞接于閥體1上,本實施例采用將連桿Ⅰ41的中部413樞接于閥體1上,框形構件的四邊圍成的中空部對提升管3被提起時進行讓位,可節(jié)省閥體的內部空間。
容易想到的,作為一種簡單變換,還可以采用將連桿I的第一端411樞接于閥體1上,連桿I的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之間的部分與啟動元件2傳動配合,也即,使連桿I41繞連桿I的第一端411轉動,啟動元件2施加力在連桿I的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之間的部分,同樣也能使連桿I41的第二端412拉動連桿Ⅱ42。
需要說明的是,啟動元件2除了可以是按鍵結構,也可以是拉繩結構,通過拉繩拉動連桿Ⅰ41使得連桿Ⅰ41轉動,如此也是可行的。
排水工作時,如圖4所示,按壓啟動元件2,啟動元件2向下壓連桿Ⅰ41的第一端411,連桿Ⅰ41繞其中部413轉動,連桿Ⅰ41的第二端412向上運動并提拉連桿Ⅱ的中部423,從而帶動連桿Ⅱ42繞連桿Ⅱ的第一端421轉動,與此同時,連桿Ⅱ42第一端421推動擺桿5使得擺桿5小幅度擺動讓位,從而使得連桿Ⅱ42的第一端421相對閥體1形成橫向方向的讓位位移,連桿Ⅱ42轉動后連桿Ⅱ42的第二端422向上抬動提升管3,閥盤31在提升管3的帶動下上移而打開排水口,實現(xiàn)排水,由于該連桿Ⅱ42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處于提升管3上,采用該提拉機構4可使得在提起提升管3的過程中對提升管3的扭矩大大降低,也即,提升管3幾乎未受到側向力,提升管3始終受到豎直向上的提拉力,相比現(xiàn)有技術大大降低了提拉機構4的扭矩,從而可達到節(jié)省啟動元件2的按壓力值,用戶使用體驗更好。
排水結束后,提拉機構4和提升管3的復位過程與上述過程相反,這里不再詳細說明。
如圖5-7所示,圖5到圖7繪示了本發(fā)明第二實施的一種排水閥的提拉機構4,其是第一實施例的一種簡單變換,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第一實施例是通過設置擺桿5來實現(xiàn)連桿Ⅱ42的第一端421相對閥體1形成橫向方向的讓位位移,而本實施例是通過在閥體1上設置橫向布置的滑槽11來實現(xiàn)的,本實施例使連桿Ⅱ42的第一端421在滑槽11內滑動并轉動,從而使得連桿Ⅱ42被連桿Ⅰ41提拉而繞連桿Ⅱ的第一端421轉動的同時連桿Ⅱ的第一端421相對閥體1形成橫向方向的讓位位移,其余未述的結構與實施例一相同,如此也能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結構簡單可靠。
本實施例排水工作時,如圖7所示,按壓啟動元件2,啟動元件2向下壓連桿Ⅰ41的第一端411,連桿Ⅰ41繞其中部413轉動,同時連桿Ⅰ41的第二端412向上拉連桿Ⅱ42的中部423,從而帶動連桿Ⅱ42繞連桿Ⅱ42的第一端421轉動,與此同時,連桿Ⅱ42第一端421先從滑槽11的一端移動到滑槽11的另一端,從而使得連桿Ⅱ42的第一端421相對閥體1具有橫向方向的讓位位移,讓位后,連桿Ⅱ42第一端421再從滑槽11的另一端回到滑槽11的一端,連桿Ⅱ42轉動后連桿Ⅱ42的第二端422向上抬動提升管3,閥盤31在提升管3的帶動下上移而打開排水口,實現(xiàn)排水,由于該連桿Ⅱ42對提升管3的提拉位置處于提升管3上,采用該提拉機構4可使得在提起提升管3的過程中對提升管3的扭矩大大降低,也即,提升管3幾乎未受到側向力,提升管3始終受到豎直向上的提拉力,相比現(xiàn)有技術大大降低了提拉機構4的扭矩,從而可達到節(jié)省啟動元件2的按壓力值,用戶使用體驗更好。
排水結束后,提拉機構4和提升管3的復位過程與上述過程相反,這里不再詳細說明。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原理和較佳的實施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發(fā)明原理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若干其它變型,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