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凝土澆筑裝置,具體是一種澆筑水中承臺鋼吊箱底板與鋼護筒間封堵混凝土的裝置。
背景技術:
在水中橋梁工程的承臺施工中,經(jīng)常會使用鋼吊箱圍堰進行施工,其中在進行鋼吊箱底板與承臺鋼護筒間的空隙封堵時,常用的混凝土澆筑裝置是鐵制的料斗加鐵制的空心圓柱形導管,但這種澆筑裝置具有自重大、導管長度不能隨意改變、導管不能隨意擺動、而且混凝土與導管內(nèi)水體接觸空間體積大、混凝土易被水沖洗等缺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目前現(xiàn)有水中承臺鋼吊箱封底混凝土澆筑裝置技術的不足,通過技術改進,提供一種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施工簡便的水下混凝土澆筑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水下混凝土澆筑裝置,包括料斗、漏槽和橡膠軟管,所述漏槽懸掛于料斗上,是由喇叭狀擴口部分和圓管狀漏嘴部分組成,橡膠軟管的上端與圓管狀漏嘴部分連接,該連接端呈圓柱狀,橡膠軟管的下端為自由端,可自由擺動,在沒有混凝土通過時橡膠軟管的下端口呈扁平狀。
進一步地,所述橡膠軟管的上端穿插在所述的圓管狀漏嘴部分的外圍,并用鐵絲捆綁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漏槽的喇叭狀擴口部分的最大直徑為30cm。
進一步地,所述圓管狀漏嘴部分的直徑為15cm。
進一步地,所述漏槽是由4mm厚的鋼板卷制而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該裝置制作簡單,自重輕便,橡膠軟管長度可隨意改變,而且軟管下端在自然狀態(tài)下呈扁平閉合狀態(tài),只有在混凝土通過時才張開呈圓柱狀,混凝土通過后又立即恢復成扁平閉合狀態(tài),這樣就有效減少軟管中的混凝土與水的接觸空間,從而有效降低了混凝土被水沖洗的影響。
此外,橡膠軟管下端可隨意擺動,這就減少料斗移動的次數(shù),從而提高了鋼吊箱底板與承臺鋼護筒間的封堵效果。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側(cè)視圖。
圖中:1、料斗; 2、漏槽;3、喇叭狀擴口部分;4、圓管狀漏嘴部分;5、橡膠軟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及案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這些案例僅用來說明本發(fā)明,并不限其范圍。
如圖1、2所示,一種水下混凝土澆筑裝置,包括料斗1、漏槽2和橡膠軟管5,所述漏槽2是由喇叭狀擴口部分3和圓管狀漏嘴部分4組成,橡膠軟管5的上端與圓管狀漏嘴部分4連接,該連接端呈圓柱狀,橡膠軟管的下端為自由端,可自由擺動,在沒有混凝土通過時橡膠軟管的下端口呈扁平狀。
施工工人用4mm厚的鋼板卷制成一個上開口直徑約30cm的喇叭狀擴口部分,圓管狀漏嘴部分的直徑約15cm,根據(jù)承臺鋼護筒頂至鋼吊箱底板底部的實際距離,剪裁相應長度的內(nèi)直徑約為16cm的折疊式空心橡膠軟管,與料斗漏嘴連接,并用鐵絲綁扎緊固。
其使用方法為:用小型鋼制作一個簡易的井字型可移動式托架,懸掛于承臺鋼護筒頂部的筒壁上,利用人工將該水下混凝土澆筑裝置放置并固定在簡易托架上,利用泵車將混凝土泵送至料斗上,混凝土再通過該新型水下混凝土澆筑裝置,滑落至鋼吊箱底板與承臺鋼護筒間的空隙,待橡膠軟管垂直正下方位置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再擺動橡膠軟管至相鄰位置進行澆筑。當橡膠軟管可擺動范圍內(nèi)混凝土都已澆筑完畢后,再人工推動滑移簡易托架,帶動混凝土澆筑裝置到下一個施工位置進行施工。如此循環(huán),直至完成單個鋼護筒與鋼吊箱底板間空隙的封堵混凝土澆筑。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都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