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田灌溉水渠。
背景技術:
農田灌溉常利用江河之水,通過地面上所開之“溝”,引入農田。水渠是人工開鑿的水道,有干渠、支渠之分。干渠與支渠一般用石砌或水泥筑成。傳統(tǒng)的農田灌溉水渠智能化程度較低,全部需要人工進行抽水和放水。因此尋求一種智能化程度高,可以自動排水和進水的農田灌溉水渠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智能化程度高,可以自動排水和進水的農田灌溉水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農田灌溉水渠,它包括縱向布置的主渠道,所述主渠道連通河道,所述主渠道的左側通過多個向左的支渠道連接至各塊農田,所述主渠道和支渠道連接處的上方設置有堤壩,所述支渠道的中部上表面設置有一個凸臺,凸臺向下開設有貫通至支渠道內部的排水口,排水口的開口上大下小,所述排水口內嵌置有一個上大下小的排水斗塞,排水斗塞的大小與排水口匹配,所述排水口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向上的支撐柱,支撐柱的頂部設置有橫梁,橫梁上設置有一個啟閉機,啟閉機向下伸出的施桿的下端連接排水斗塞的上端面,所述支渠道的左端設置有端蓋,所述端蓋上開設有從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三個進水口,進水口的開口左大右小,每個進水口內從左向右嵌置有一個左大右小進水塞斗,進水塞斗的大小與進水口匹配,每個進水口上方的端蓋左壁設置有一個縱向布置的鉸接軸,鉸接軸上通過一個連桿與其下方的進水塞斗左上端連接。
每根鉸接軸的后端可以連接有旋轉驅動裝置。
所述排水斗塞的外表面包覆有橡膠層。
凸臺的左側設置有第一水位傳感器。
堤壩朝向主渠道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水位傳感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農田灌溉水渠可以根據農田水位和主渠道水位進行閘門的智能化開閉,因此本實用新型農田灌溉水渠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可以自動排水和進水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主渠道1
支渠道2
堤壩3
排水口4
排水斗塞5
支撐柱6
橫梁7
啟閉機8
施桿9
凸臺10
端蓋11
進水口12
進水塞斗13
鉸接軸14
第一水位傳感器15
第二水位傳感器16。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農田灌溉水渠,它包括縱向布置的主渠道1,所述主渠道1連通河道,所述主渠道1的左側通過多個向左的支渠道2連接至各塊農田,所述主渠道1和支渠道2連接處的上方設置有堤壩3,所述支渠道2的中部上表面設置有一個凸臺10,凸臺10向下開設有貫通至支渠道2內部的排水口4,排水口4的開口上大下小,所述排水口4內嵌置有一個上大下小的排水斗塞5,排水斗塞5的大小與排水口4匹配,所述排水斗塞5的外表面包覆有橡膠層,所述排水口4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向上的支撐柱6,支撐柱6的頂部設置有橫梁7,橫梁7上設置有一個啟閉機8,啟閉機8向下伸出的施桿9的下端連接排水斗塞5的上端面。所述支渠道2的左端設置有端蓋11,所述端蓋11上開設有從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三個進水口12,進水口12的開口左大右小,每個進水口12內從左向右嵌置有一個左大右小進水塞斗13,進水塞斗13的大小與進水口12匹配,每個進水口12上方的端蓋11左壁設置有一個縱向布置的鉸接軸14,鉸接軸14上通過一個連桿與其下方的進水塞斗13左上端連接。每根鉸接軸14的后端可以連接有旋轉驅動裝置。凸臺10的左側設置有第一水位傳感器15,堤壩3朝向主渠道1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水位傳感器16,第二水位傳感器16的高度比第一水位傳感器15的高度高。
工作原理:
在農田中水量較大時,需要將農田中的水排出至水渠中,此時第一水位傳感器15感應發(fā)出信號,啟閉機8動作,通過施桿9控制排水斗塞5升起,農田中的水經過支渠道2排至主渠道1內;
在農田中水量較小時,主渠道1內水位緩慢上升,主渠道1內的水進入支渠道2,水在支渠道2的端蓋11右方形成側壓,隨著支渠道2以及主渠道1內水位的上升,鉸接軸14轉動,進水塞斗13從下至上被逐漸向左彈開,支渠道2內的水從進水口12向農田流,主渠道1內水位突然上升,當第二水位傳感器16感應水位到一定高度時,旋轉驅動裝置直接啟動,控制三個鉸接軸14轉動,進水塞斗13快速打開實現快速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