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發(fā)明屬于交通樞紐的路橋結構工程建筑。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十字道路立交橋其結構性和通過性復雜,占地面積和造價巨大,本項發(fā)明突破了立交橋的瓶頸:路有多寬橋就多寬,徹底實現(xiàn)了所有十字路口都可以架設立交橋的需求。
本項發(fā)明具有占地面積小、結構巧妙、工程簡明、通過性強、效費比高的優(yōu)點。能夠廣泛的應用于所有城市內(nèi)部交通樞紐的十字道路和丁字道路,從而達到了行人和車輛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快速流動的目的,徹底解決“大城市病”的交通壓力。本立交橋分為4層:上層為縱向道路直行行車道,中層為所有右轉彎行車道和橫向道路直行行車道,地平面層為行人和非機動車道,下層為所有左轉彎行車道。首先是左轉彎行車道下行到所需深度后,與相向上行而來的左轉彎行車道在地上和地下交會各自變更行車道:上行而來的左轉彎行車道在地上越過其右側道路的中心線后出行;下行而去的左轉彎行車道在地下穿過其左側道路的中心線,繼續(xù)前行到橫向道路中心線前左轉彎,然后向上爬升至路面時再變換到右側行車道過中心線后出行。其它方向上的左轉彎行車道以此類推,直行行車道和右轉彎行車道順道出行,參考以下圖1、圖2、圖3.
.右轉彎行車道橫穿道路(歐式道路交通)的本十字架立交橋,參考圖4.
結合示意圖說明
圖1俯視圖
← 表示由此向下。
∧ 表示由此向上。
圖2縱向道路側面圖
1表示為基準地平面。
2表示中間層(右轉彎行車道和橫向道路直行行車道)上行坡距,上行高度為3米。
3表示去向左轉彎行車道下行坡距,下行深度為5.5米。
4表示去向左轉彎行車道與來向左轉彎行車道在地下和地上的交換區(qū)間間距。
5表示來向左轉彎行車道上行坡距,上行高度5.5米。
6表示雙向道路寬度。
7表示上層縱向道路直行行車道。
注:十字立交橋的地下是左轉彎層,深度為5.5米;基準地平面是行人和非機動車輛層,總高度為3米;中間是右轉彎行車道和橫向道路直行行車道層,總高度5.5米;上層是縱向道路直行行車道層。
圖3橫向道路側面圖
1表示為基準地平面
2表示中間層(右轉彎行車道和橫向道路直行行車道)上行坡距,上行高度為3米。
3表示去向左轉彎行車道下行坡距,下行深度為5.5米。
4表示去向左轉彎行車道與來向左轉彎行車道在地下和地上的交換區(qū)間間距。
5表示來向左轉彎行車道上行坡距,上行高度5.5米。
6表示雙向道路寬度。
7表示上層縱向道路直行行車道。
注:十字立交橋的地下是左轉彎層,深度為5.5米;基準地平面是行人和非機動車輛層,總高度為3米;中間是右轉彎行車道和橫向道路直行行車道層,總高度5.5米;上層是縱向道路直行行車道層。
圖4右轉彎行車道橫穿公路(歐式道路交通)俯視圖
← 表示由此向下
∧ 表示由此向上
注:歐式道路交通俯視圖的縱向道路側面圖和橫向道路側面圖與圖2、圖3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