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橋梁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拱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拱橋是主要的橋梁結構形式之一,分為上承式拱橋、中承式拱橋、以及下承式拱橋。拱橋結構歷史悠久、應用廣泛。早在隋朝時期,由李春設計并參與建造的趙州橋就是拱橋界的經(jīng)典代表作,它距今已有將近1400年的歷史。
現(xiàn)有的拱橋一般分為單層預應力混凝土拱橋和單層鋼桁架拱橋,這兩種拱橋均有自身的缺點:單層預應力混凝土拱橋自重較大、底板混凝土易開裂、耐久性不夠,多用于小跨徑的城市橋梁中;單層鋼桁架拱橋技術相對較成熟,但其造價太高,主要應用于較大跨度橋梁中。
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導致城市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多數(shù)已建城市橋梁日益擁堵,世界已有城市橋梁面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神圣使命,因此出現(xiàn)了建造寬橋的現(xiàn)象,以此來緩解交通流量。但是,由于寬橋的占地面積大,寬橋的設計、施工難度以及造價也隨之增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現(xiàn)有的單層預應力混凝土拱橋自重較大、底板混凝土易開裂、耐久性不夠,局限用于小跨徑的城市橋梁;單層鋼桁架拱橋造價太高,局限用于較大跨度橋梁;單層橋梁易造成擁堵,寬橋占地面積大,設計施工難度高、造價高。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拱橋及其施工方法,混凝土橋面抗裂性能高,耐久性能高,占地面積小,施工周期短,造價較低。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拱橋,包括拱圈和拱圈承載的第一橋面板,其結構特點是所述第一橋面板包括開口朝上的槽型鋼板和槽型鋼板內的混凝土填充層,所述混凝土填充層內設有鋼筋網(wǎng)片。
借由上述結構,第一橋面板是鋼-混組合板,采用這種結構能充分發(fā)揮鋼板的抗拉性能,能夠有效地提高第一橋面板的抗裂性能,避免混凝土填充層的裂縫外露,結構的耐久性得到顯著提高。同時,由于有槽型鋼板,因而在澆筑混凝土填充層時無需再搭設支架,可以精簡施工步驟,減少工作量,縮短了施工周期。
進一步地,所述槽型鋼板的底板頂面固設有若干個嵌在混凝土內部的栓釘。
栓釘起到剛性組合連接作用,使得混凝土填充層與槽型鋼板的連接更加可靠。
進一步地,還包括由拱圈及其兩端基礎承載的第二橋面板,所述第二橋面板為鋼桁架板。
鋼桁架結構重量較輕,可以減輕結構的自重。
進一步地,還包括由拱圈及其兩端基礎承載的第三橋面板,所述第三橋面板為預應力混凝土板。
進一步地,還包括由拱圈及其兩端基礎承載的第三橋面板,所述第三橋面板為預應力混凝土板。
增加造價相對較便宜的預應力混凝土第三橋面板,可以進一步緩解交通壓力。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一橋面板通過豎直吊桿固設于拱圈下方,所述第三橋面板通過豎直立柱固設于拱圈上方,所述第二橋面板固設于吊桿的中段及立柱的中段。
借由上述結構,形成三層交通多功能拱橋,在受到彎曲荷載作用時,彎矩主要由各層的橋面板承受,由于三層橋面板組合橋從整體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箱型結構,因此可以顯著提高其抗彎能力。拱圈以受壓為主;拱圈上的立柱承受壓力,拱圈內的吊桿承受拉力的作用,這樣有利于充分發(fā)揮鋼結構和混凝土材料的優(yōu)勢。本發(fā)明通過充分發(fā)揮拱圈的受力特性,能有效地利用空間,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有利于節(jié)約土地資源,實現(xiàn)三層交通,很適合公鐵兩建及城市輕軌等立體交通的建設,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該結構施工時技術條件要求高、現(xiàn)場澆筑施工占地面積大、施工周期長等問題,并且造價也更加合理。
基于同一個發(fā)明構思,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拱橋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槽型鋼板架設于拱橋的墩臺上;
B.吊裝拱圈就位;
C.連接槽型鋼板與拱圈;
D.將混凝土澆筑在槽型鋼板內,形成混凝土填充層,并在混凝土填充層內設置鋼筋網(wǎng)片。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A中還包括在槽型鋼板的底板頂面熔焊若干個栓釘。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C中,通過豎直吊桿將槽型鋼板固設于拱圈下方;還包括步驟E.在槽型鋼板上方設置鋼桁架板。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E中還包括在拱圈上焊接豎直立柱,將鋼桁架板焊接在吊桿的中段及立柱的中段,形成第二橋面板;還包括步驟F.澆筑固設于立柱頂端的預應力混凝土層,形成第三橋面板。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充分發(fā)揮鋼結構和混凝土材料的優(yōu)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箱型結構,抗裂性能高,耐久性能高,形成的多層拱橋占地面積小,施工周期短,造價較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面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圖2中Ⅰ部的大樣圖。
圖4為第一橋面板的構造示意圖。
圖5為第二橋面板的構造示意圖。
圖6為第三橋面板的構造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連接引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拱圈,2為第一橋面板,3為槽型鋼板,4為混凝土填充層,5為栓釘,6為第二橋面板,7為第三橋面板,8為吊桿,9為立柱,10為上弦鋼管,11為上弦橫連,12為腹桿,13為下弦鋼管,14為下弦橫連,15為汽車,16為火車,17為輕軌,18為第一防撞護欄,19為第一人行道欄桿,20為第二防撞護欄,21為第二人行道欄桿,22為第三人行道欄桿,23為第一防水砼,24為第二防水砼,25為混凝土頂板,26為第三防水砼,27為第四防水砼,28為第五防水砼,29為第一引橋,30為第二引橋,31為第三引橋。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7所示,本發(fā)明拱橋的一實施例包括包括拱圈1和拱圈1承載的第一橋面板2,其結構特點是所述第一橋面板2包括開口朝上的槽型鋼板3和槽型鋼板3內的混凝土填充層4,所述混凝土填充層4內設有鋼筋網(wǎng)片。第一橋面板2和拱圈1內均預埋有吊桿8連接件。拱圈1由上弦鋼管10、上弦橫連11、腹桿12、下弦鋼管13、下弦橫連14等連接而成。
所述槽型鋼板3的底板頂面固設有若干個嵌在混凝土內部的栓釘5。
拱橋還包括由拱圈1及其兩端基礎承載的第二橋面板6,所述第二橋面板6為鋼桁架板。
拱橋還包括由拱圈1及其兩端基礎承載的第三橋面板7,所述第三橋面板7為預應力混凝土板。
所述第一橋面板2通過豎直吊桿8固設于拱圈1下方,形成下承式拱橋的受力體系,用于輕軌17的通行;所述第三橋面板7通過豎直立柱9固設于拱圈1上方,形成上承式拱橋的受力體系,適合汽車15通行;所述第二橋面板6固設于吊桿8的中段及立柱9的中段,形成中承式拱橋的受力體系,適合火車16通行,同時還可以降低火車16鳴笛的噪音對周圍環(huán)境的干擾。
其中第一橋面板2的兩側均設置第一防撞護欄18和第一人行道欄桿19,第二橋面板6的兩側均設置第二防撞護欄20和第二人行道欄桿21,第三橋面板7的兩側均設置第三人行道欄桿22。
第一防撞護欄18和第一人行道欄桿19之間設有位于第一橋面板2頂面的4cm厚CF聚丙烯纖維第一防水砼23,第一橋面板2頂面供輕軌17通過的橋面設有8cm厚C40第二防水砼24。
第二橋面板6頂面還設有混凝土頂板25。第二防撞護欄20和第二人行道欄桿21之間設有位于混凝土頂板25頂面的4cm厚CF聚丙烯纖維第三防水砼26,混凝土頂板25頂面供火車16通過的橋面設有8cm厚C40第四防水砼27。
第三橋面板7頂面供汽車15通過的橋面設有8cm厚C40第五防水砼28。
如圖7所示,第一橋面板2通過第一引橋29與路面相連,第二橋面板6通過第二引橋30與路面相連,第三橋面板7通過第三引橋31與路面相連,適合城市立交橋的建造。
本發(fā)明拱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焊接好槽型鋼板3,并在槽型鋼板3的底板頂面熔焊若干個栓釘5,將槽型鋼板3架設于拱橋的墩臺上;
B.吊裝拱圈1就位;
C.通過豎直吊桿8將槽型鋼板3固設于拱圈1下方,形成下承式拱橋的受力體系;
D.將混凝土澆筑在槽型鋼板3內,形成混凝土填充層4,并在混凝土填充層4內設置鋼筋網(wǎng)片;
E.在槽型鋼板3上方設置鋼桁架板,在拱圈1上焊接豎直立柱9,將鋼桁架板焊接在吊桿8的中段及立柱9的中段,形成第二橋面板6;
F.澆筑固設于立柱9頂端的預應力混凝土層,完成三層交通鋼-混組合體系多功能橋的施工,形成第三橋面板7。
本實施例中,底層的槽型鋼板3由平鋼板軋制而成;槽型鋼板3與栓釘5焊接時,可選用企口雙面焊接、高強螺栓等連接形式;底層的鋼-混組合板與拱圈1內的預埋件可選用栓釘5連接件、鋼筋連接件、PBL(開孔鋼板)連接件等;混凝土應選用不低于C40的混凝土;構造鋼筋采用HRB400(Ⅲ級鋼筋屈服強度360MPa)和HRB335(II級鋼筋屈服強度為300MPa)等鋼材。吊桿8選用高強度鋼絞線,外面包裹一層鋼套管,防止鋼絞線的銹蝕。拱圈1應采用Q345、Q390和Q420等低合金高強度鋼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