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附屬設施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電桿防外力警示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道路兩旁的水泥電桿時常會被車輛碰撞,造成車毀桿斷等嚴重事故?,F(xiàn)有的電桿防撞筒主要由磚、混凝土或者石頭堆砌而成,能起到隔離作用,但是這樣的防撞筒對車輛沒有緩沖作用,由于其剛性過大,經(jīng)常造成撞壞行人和車輛的事故,因此有待于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電桿防外力警示裝置,以便對車輛的撞擊能夠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從而在有效保護電桿的同時,減輕車輛撞擊電桿時所造成的損傷,并且能夠起到警示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
一種電桿防外力警示裝置,包括可套裹在電桿外部形成防撞筒的第一半殼體和第二半殼體,所述第一半殼體和第二半殼體分別設有緩沖隔離腔,所述緩沖隔離腔內(nèi)填充有填充物,所述第一半殼體和第二半殼體的外表面均設置有數(shù)個沿高度方向間隔分布的半圓弧形凹部,每一所述半圓弧形凹部內(nèi)均設置有警示條,所述第一半殼體和第二半殼體的外表面均在錯開所述半圓弧形凹部的位置處設置有至少一腳蹬或手抓槽,所述第一半殼體和第二半殼體還在錯開所述半圓弧形凹部的位置處設置有沿高度方向間隔分布的至少兩個螺栓孔,兩個半殼體上的螺栓孔一一對應且兩兩一組,還包括與各組螺栓孔對應的固定螺栓和鎖緊螺母,兩個半殼體對接在一起并通過所述固定螺栓和鎖緊螺母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的兩個半殼體內(nèi)表面分別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沿高度方向間隔分布的半環(huán)形緩沖墊,且兩個半殼體上的半環(huán)形緩沖墊一一對應,并在兩個半殼體對接后于所述防撞筒內(nèi)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huán)形緩沖墊。
進一步的,所述的兩個半殼體的對接面上設置有相匹配的限位凸條和限位凹槽。
進一步的,所述的兩個半殼體對接形成的防撞筒頂部呈棱臺形、下部呈棱柱形,且所述頂部棱臺高度是下部棱柱高度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
進一步的,所述的兩個半殼體上的腳蹬或手抓槽均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且沿高度方向間隔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腳蹬或手抓槽布設在對應半殼體外周表面的縱向中心線上。
進一步的,所述螺栓孔為貫通孔,所述的兩個半殼體的兩側(cè)分別設置有一列所述螺栓孔。
進一步的,所述警示條為半圓弧形彩色警示條,其貼設在對應的半圓弧形凹部內(nèi)。
進一步的,所述的兩個半殼體至少在頂部棱臺上和下部棱柱的下端設置有所述螺栓孔。
進一步的,所述的兩個半殼體至少在頂部棱臺的外表面印制有提醒危險用文字或圖案。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
首先,本實用新型電桿防外力警示裝置通過殼體內(nèi)部的緩沖結(jié)構(gòu)層,能有效吸收車輛撞擊電桿時的沖擊力,避免沖擊力直接作用到電桿上,一方面對電桿形成良好的保護,避免電桿被撞壞,另一方面也能減輕車輛撞擊電桿時自身或車內(nèi)人員所造成的損傷,因而安全可靠。
其次,設置在殼體外表面的警示條能夠起到警示作用,使過往車輛在較遠距離就能注意到電桿的存在,從而防患于未然。
再者,該電桿防外力警示裝置頂部呈棱臺形、下部呈棱柱形的結(jié)構(gòu)設計,不僅可使產(chǎn)品外形美觀,而且還能提高產(chǎn)品的強度。同時,頂部棱臺形的設計還有助于雨水順著其斜面流到地面,避免殼體內(nèi)積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桿防外力警示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桿防外力警示裝置的橫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給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一種電桿防外力警示裝置,包括可套裹在電桿外部形成防撞筒1的第一半殼體11和第二半殼體12,第一半殼體11和第二半殼體12分別設有緩沖隔離腔110、120,緩沖隔離腔110、120內(nèi)填充有填充物2,第一半殼體11和第二半殼體12的外表面均設置有數(shù)個沿高度方向間隔分布的半圓弧形凹部111、121,每一半圓弧形凹部111、121內(nèi)均設置有警示條3。第一半殼體11和第二半殼體12的外表面均在錯開半圓弧形凹部111、121的位置處設置有至少一腳蹬或手抓槽112、122,該腳蹬或手抓槽112、122用于攀登時腳踏用以及搬運時手抓用。第一半殼體11和第二半殼體12還在錯開半圓弧形凹部111、121的位置處設置有沿高度方向間隔分布的至少兩個螺栓孔113、123,兩個半殼體11、12上的螺栓孔113、123一一對應且兩兩一組。還包括與各組螺栓孔113、123對應的固定螺栓4和鎖緊螺母5,兩個半殼體11、12對接在一起并通過固定螺栓4和鎖緊螺母5固定。
兩個半殼體11、12內(nèi)表面分別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沿高度方向間隔分布的半環(huán)形緩沖墊114、124,且兩個半殼體11、12上的半環(huán)形緩沖墊114、124一一對應,并在兩個半殼體11、12對接后于防撞筒1內(nèi)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huán)形緩沖墊。
兩個半殼體11、12的對接面上設置有相匹配的限位凸條6和限位凹槽7,通過限位凸條6與限位凹槽7的配合,可防止兩個半殼體11、12對接后出現(xiàn)松動,使其連接更加牢固。
兩個半殼體11、12對接形成的防撞筒1頂部呈棱臺形、下部呈棱柱形,且頂部棱臺高度是下部棱柱高度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優(yōu)選的,頂部棱臺為十棱臺或十二棱臺,下部棱柱為十棱柱或十二棱柱。進一步的,兩個半殼體11、12至少在頂部棱臺上和下部棱柱的下端設置有螺栓孔113、123。更進一步的,兩個半殼體11、12至少在頂部棱臺的外表面印制有提醒危險用文字或圖案。
兩個半殼體11、12上的腳蹬或手抓槽112、122均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且沿高度方向間隔分布。同時,腳蹬或手抓槽112、122布設在對應半殼體外周表面的縱向中心線上,這樣可使攀登時腳踏或搬運時手抓受力均勻,進而方便用戶的使用。
優(yōu)選的,螺栓孔113、123為貫通孔,且兩個半殼體11、12的兩側(cè)分別設置有一列所述螺栓孔113、123。
優(yōu)選的,警示條3為半圓弧形彩色警示條,其貼設在對應的半圓弧形凹部111、121內(nèi)。
優(yōu)選的,兩個半殼體11、12采用低密度PE材質(zhì),填充物2為PU材質(zhì),半環(huán)形緩沖墊114、124為EVA發(fā)泡棉條。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新型說明內(nèi)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