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合頁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調節(jié)式合頁及門窗。
背景技術:
合頁是一種用于連接或轉動的裝置,使門扇或窗扇可借助其轉動,從而實現門窗的開合。在平開門窗技術領域,門窗經過較長時間的使用,框扇之間避免不了會產生一定位置的偏移,或者框扇在制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差,從而使框扇之間配合產生誤差,影響門窗的氣密性、水密性等性能。
一般地,為了補償框扇之間存在的偏移或制造誤差,使框扇之間具有均勻的間隙及良好的密封性能,合頁要求具有多個方向上的調節(jié)功能。其中,框扇左右方向上的調節(jié)是為了調整框扇之間的間隙,框扇里外方向上的調節(jié)主要是調整框扇之間的密封壓力,具體是通過偏心軸套結構實現。但目前的偏心軸套結構調節(jié)需要拆下軸套進行,或直接旋轉軸套利用螺釘壓死固定,調節(jié)不便且鎖緊不可靠。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目前的合頁調節(jié)不便、鎖緊不可靠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調節(jié)便利且鎖緊可靠地調節(jié)式合頁及門窗。
調節(jié)式合頁,包括框合頁、扇合頁及設于所述框合頁和所述扇合頁之間的合頁軸,所述調節(jié)式合頁還包括:
框偏心軸套,設置于所述框合頁,所述框偏心軸套包括一端與所述合頁軸偏心配接的本體;
調節(jié)組件,包括蝸桿,所述蝸桿設置于所述框合頁,并沿與所述合頁軸軸線方向交錯的方向可轉動,且嚙合于所述本體,以驅動所述本體可旋轉。
上述的調節(jié)式合頁及門窗,旋轉蝸桿即可實現合頁的偏心調節(jié),結構簡單、使用便利。且蝸桿與本體嚙合將兩個相互交錯方向的運動傳遞,具有自鎖功能,即調節(jié)后自動卡死,相比傳統(tǒng)的螺釘鎖緊方式,鎖緊更可靠。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框合頁具有第一鉸接孔,所述框偏心軸套裝設于所述第一鉸接孔內,所述框合頁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鉸接孔軸線方向的方向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鉸接孔貫通的操作孔;
其中,所述操作孔的中軸線與所述蝸桿的中軸線基本重合。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框合頁包括第一安裝部及與所述第一安裝部一體成型的第一鉸接部,所述第一鉸接孔沿所述第一鉸接部的縱長方向貫穿所述第一鉸接部,所述操作孔設于所述第一鉸接部的側壁,且連通所述第一鉸接孔,所述蝸桿朝向所述操作孔的一端設有傳動孔。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本體包括依次相連的配接部、中間部及驅動部,所述配接部裝設于所述第一鉸接孔,所述中間部的徑向尺寸小于所述配接部的徑向尺寸,所述驅動部的徑向尺寸小于所述中間部的徑向尺寸,且沿周向設有與所述蝸桿嚙合的齒牙;
其中,所述中間部的徑向尺寸與所述第一鉸接孔的徑向尺寸相匹配。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本體一端設有第一偏心軸孔,所述合頁軸一端活動鉚接于所述第一偏心軸孔。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調節(jié)式合頁還包括扇偏心軸套,所述扇合頁包括第二安裝部及與所述第二安裝部一體成型的第二鉸接部,所述第二鉸接部具有第二鉸接孔,所述扇偏心軸套裝設于所述第二鉸接孔內,且設有第二偏心軸孔,所述合頁軸遠離所述框偏心軸套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第二偏心軸孔。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調節(jié)組件還包括定位塊,所述定位塊設置于所述第一鉸接孔內壁,所述蝸桿沿與所述合頁軸軸線方向交錯的方向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定位塊。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框偏心軸套還包括配接于所述本體遠離所述合頁軸的另一端的卡位部,所述卡位部一端設有連接孔,所述本體遠離所述合頁軸的一端活動鉚接于所述連接孔,所述定位塊位于所述本體與所述卡位部之間,所述本體與所述卡位部配合使所述定位塊相對所述框合頁固定。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鉸接孔內壁沿所述第一鉸接孔軸線方向設有卡槽,所述定位塊包括卡設部及設于所述卡設部一側的定位部,所述卡設部縱長地設置于所述卡槽,所述蝸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鉸接孔軸線方向的方向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定位部,所述本體與所述卡位部沿所述第一鉸接孔軸線方向抵持于所述定位部,以與所述卡槽配合將所述定位塊定位于所述框合頁。
門窗,包括門窗框、門窗扇及如上所述的調節(jié)式合頁,所述門窗扇通過所述調節(jié)式合頁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門窗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中的調節(jié)式合頁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調節(jié)式合頁的本體與蝸桿的配合關系圖;
圖3為圖1所示的調節(jié)式合頁的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圖1所示的調節(jié)式合頁的b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fā)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fā)明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fā)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fā)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fā)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中的調節(jié)式合頁10,包括框合頁12、扇合頁14、合頁軸16、框偏心軸套(圖未標)及調節(jié)組件19。
該框合頁12用于與門窗框固定連接,該扇合頁14用于與門窗扇固定連接,合頁軸16設于框合頁12與扇合頁14之間。該框偏心軸套設置于框合頁12,框偏心軸套包括一端與合頁軸16偏心配接的本體182。調節(jié)組件19包括蝸桿194,蝸桿194設置于框合頁12,并沿與合頁軸16軸線方向交錯的方向可轉動,且嚙合于本體182,以驅動本體182繞一軸線可旋轉。
在實際應用中,當該調節(jié)式合頁10組裝完成,用戶操作蝸桿194旋轉,蝸桿194驅動本體182轉動。由于合頁軸16與本體182偏心配接,則實現了合頁的偏心調節(jié)。如此,僅需要旋轉蝸桿194即可實現合頁的偏心調節(jié),結構簡單、使用便利。且蝸桿194與本體182嚙合將兩個相互交錯方向的運動傳遞,具有自鎖功能,即調節(jié)后自動卡死,相比傳統(tǒng)的螺釘鎖緊方式,鎖緊更可靠。
應當理解的是,在調節(jié)式合頁10組裝完成后,在門窗扇的重力的作用下,則框偏心軸套在合頁軸16軸線方向相對框合頁12固定。其中,本體182的旋轉軸線即為其自身的中軸線,合頁軸16與本體182偏心配接是指,合頁軸16的軸線與本體182自身的中軸線平行,但相互錯開設置。
在一個實施例中,框合頁12具有第一鉸接孔122,框偏心軸套裝設于第一鉸接孔122內,框合頁12沿垂直于第一鉸接孔122軸線方向的方向開設有與第一鉸接孔122貫通的操作孔128,其中,操作孔128的中軸線與蝸桿194的中軸線基本重合。如此,用戶可操作工具穿設于該操作孔128,并與蝸桿194配接,從而實現蝸桿194的轉動,使用便利。
進一步地,框合頁12包括第一安裝部124及與第一安裝部124一體成型的第一鉸接部126,第一鉸接孔122沿第一鉸接部126的縱長方向貫穿第一鉸接部126,操作孔128設于第一鉸接部126的側壁,且連通第一鉸接孔122,蝸桿194朝向操作孔128的一端設有傳動孔1942。
具體地,該第一鉸接部126呈圓柱狀,第一鉸接孔122沿第一鉸接部126的縱長方向貫穿第一鉸接部126,第一安裝部124呈板狀,其連接于第一鉸接部126的側壁。第一安裝部124上開設有鎖緊孔,螺釘穿設于該鎖緊孔,以將框合頁12鎖緊于門窗框的型材上,操作孔128開設于第一鉸接部126的側壁,并連通該第一鉸接孔122。更具體地,該操作孔128為圓形孔,蝸桿194朝向操作孔128的端面設置有內六角孔,該內六角孔的中軸線與操作孔128的中軸線相互重合,用戶可操作內六角扳手實現蝸桿194的轉動。
如此,用戶可操作工具穿設于該操作孔128,并與蝸桿194的傳動孔1942配接,從而實現蝸桿194的轉動,進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
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蝸桿194的端面亦可不設置傳動孔1942,例如,蝸桿194的截面呈多邊形,具體可為六邊形,用戶可操作六角套筒扳手同樣實現蝸桿194的轉動。
需要說明的是,操作孔128的中軸線與蝸桿192的中軸線基本重合是指,操作孔128的中軸線與蝸桿192的中軸線可重合,亦可具有一定程度的偏差。總之,能實現用戶通過該操作孔128實現蝸桿192轉動的目的即可,具體到一個實施方式中,能實現扳手穿設于操作孔128,并可傳動配接于蝸桿194端部,實現操作蝸桿194旋轉的目的即可。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體182一端設有第一偏心軸孔1822,合頁軸16一端活動鉚接于第一偏心軸孔1822。如此,使合頁軸16偏心連接于本體182,兩者在合頁軸16軸線方向不可分離,且可相對旋轉,保證了框合頁12與扇合頁14相對轉動的穩(wěn)定性。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體182包括依次相連的配接部1824、中間部1826及驅動部1828,配接部1824裝設于第一鉸接孔122,中間部1826的徑向尺寸小于配接部1824的徑向尺寸,驅動部1828的徑向尺寸小于中間部1826的徑向尺寸,且沿周向設有與蝸桿194嚙合的齒牙1829。進一步地,第一偏心軸孔1822設于配接部1824及中間部1826,第一鉸接孔122內設有呈環(huán)形的臺階部1224,該配接部1824亦呈環(huán)狀,在門窗扇、扇合頁14的重力作用下抵持并限位于該臺階部1224。如此,使本體182可轉動地連接于第一鉸接孔122內。
進一步地,中間部1826的徑向尺寸的徑向尺寸與第一鉸接孔122的徑向尺寸相匹配。如此,保證了框偏心軸套相對框合頁12轉動的穩(wěn)定性。
在一個實施例中,調節(jié)組件19還包括定位塊192,定位塊192設置于第一鉸接孔122內壁,蝸桿194沿與合頁軸16軸線方向交錯的方向可轉動地連接于定位塊192。進一步地,框偏心軸套還包括配接于本體182遠離合頁軸16的另一端的卡位部184,卡位部184一端設有連接孔1842,本體182遠離合頁軸16的一端活動鉚接于連接孔1842。定位塊位于本體182與卡位部184之間,本體182與卡位部184配合使定位塊192相對框合頁12固定。具體地,卡位部184的徑向尺寸與第一鉸接孔122的徑向尺寸相配。
如此,本體182與卡位部184在合頁軸16軸線方向不可分離,并相對可旋轉,且兩者配合將定位塊192定位,保證蝸桿194驅動本體182旋轉過程中,定位塊192不發(fā)生移動,從而提高調節(jié)的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圖2及圖4,第一鉸接孔122內壁沿第一鉸接孔122軸線方向設有卡槽1222,定位塊192包括卡設部1922及設于卡設部1922一側的定位部1924,卡設部1922縱長地設置于卡槽1222,蝸桿194沿垂直于第一鉸接孔122軸線方向的方向可轉動地連接于定位部1924。本體182與卡位部184沿第一鉸接孔122軸線方向抵持于定位部1924,以與卡槽1222配合將定位塊192定位于框合頁12。具體地,卡設部1922呈矩形,定位部1924包括呈弧狀的兩個子定位部,兩個子定位部沿卡設部1922的縱長方向布設于卡設部1922的一側,形成與蝸桿194形狀相配的定位槽1926。蝸桿194僅可轉動地連接于該定位槽1926,本體182與卡位部184分別抵持于前述的子定位部彼此背向的一側,從而將定位塊192固定于卡槽1222內。
進一步地,該卡槽1222自第一鉸接孔122靠近扇合頁14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鉸接孔122內,當配接部1824抵持于臺階部1224,其同時抵持于前述位于上方的子定位部,卡位部184活動鉚接于驅動部1828,并抵持于位于下方的子定位部。
在一個實施例中,調節(jié)式合頁10還包括扇偏心軸套11,扇合頁14包括第二安裝部142及與第二安裝部142一體成型的第二鉸接部144,第二鉸接部144具有第二鉸接孔146,扇偏心軸套11裝設于第二鉸接孔146內,且設有第二偏心軸孔112,合頁軸16遠離框偏心軸套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于第二偏心軸孔112。具體地,該第二鉸接部144呈圓柱狀,第二鉸接孔146沿第二鉸接部144的縱長方向貫穿第二鉸接部144,第二安裝部142呈板狀,其連接于第二鉸接部144的側壁。第二安裝部142上開設有鎖緊孔(圖未標),螺釘穿設于該鎖緊孔,以將扇合頁14鎖緊于門窗扇的型材上。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及圖3,該扇偏心軸套11側壁沿扇偏心軸套11的縱長方向設有限位凸起114,第二鉸接孔146內壁設有限位凹槽1462,該扇偏心軸套11裝設于第二鉸接孔146內,且限位凸起114與限位凹槽1462相配接。如此,蝸桿194驅動框偏心軸套旋轉,此時,扇偏心軸套11相對扇合頁14無法旋轉,則在合頁軸16的作用下,帶動扇偏心軸套11與扇合頁14在水平方向移動,從而實現偏心調節(jié)。
應當理解的是,合頁軸16可轉動地連接于第二偏心軸孔112,使扇偏心軸套11與扇合頁14可相對框合頁12發(fā)生旋轉,從而實現門窗開啟或關閉。當框偏心軸套旋轉時,合頁軸16可帶動扇偏心軸套11及扇合頁14在水平方向產生位移,以實現偏心調節(jié)。
進一步地,該調節(jié)式合頁10還包括調節(jié)螺柱13,該第二鉸接孔146遠離框偏心軸套的一端設有內螺紋,該調節(jié)螺柱13螺紋連接于第二鉸接孔146遠離框偏心軸套的一端,并抵接于扇偏心軸套11遠離框偏心軸套的一端。如此,通過調節(jié)螺柱13旋入第二鉸接孔146內的深度,可調節(jié)扇合頁14相對框合頁12的距離,從而實現合頁的上下調節(jié)。
基于上述的調節(jié)式合頁10,包括門窗框、門窗扇及如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的調節(jié)式合頁10,該門窗扇通過調節(jié)式合頁10可轉動地連接于門窗框。
具體地,框合頁12通過第一安裝部124與門窗框的型材固定連接,扇合頁14通過第二安裝部142與門窗扇的型材固定連接。
上述的調節(jié)式合頁10及門窗,旋轉蝸桿194即可實現合頁的偏心調節(jié),結構簡單、使用便利。且蝸桿194與本體182嚙合將兩個相互交錯方向的運動傳遞,具有自鎖功能,即調節(jié)后自動卡死,相比傳統(tǒng)的螺釘鎖緊方式,鎖緊更可靠。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