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屬于機器人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防碰撞結構及機器人。
背景技術: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智能機器人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不管是家中,還是商場、銀行等公共場所都能夠見到智能機器人的身影。
在智能機器人的使用過程中,避免不了的就是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尤其是可以移動的機器人,如果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的力度較大,輕則可能僅僅會造成機器人外殼的損壞,重則導致機器人的內部發(fā)生故障,影響機器人的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防碰撞結構及機器人,以降低機器人在發(fā)生碰撞時受到的影響,延長機器人的使用壽命。
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防碰撞結構,包括:感應開關、旋轉部件及彈性部件;
所述旋轉部件上設有第一支桿;
所述彈性部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與所述旋轉部件連動;
所述旋轉部件在受到外部碰撞力的作用發(fā)生旋轉時,所述第一支桿進入所述感應開關的感測區(qū)域并觸發(fā)所述感應開關,以使所述感應開關生成碰撞信號;
在所述外部碰撞力消失時,所述旋轉部件在所述彈性部件的回復力作用下旋轉復位。
可選地,還包括:開關座,用于為所述感應開關提供固定支撐;
所述開關座上設有插槽;
所述感應開關插設在所述插槽內,與所述開關座連接。
可選地,所述插槽為T型槽;
所述感應開關包括:連接底板和設置在所述連接底板上的感應探頭;
所述連接底板插入所述T型槽,所述感應探頭通過所述T型槽的槽口伸出。
可選地,還包括:基座;
所述基座上設置有固定桿;
所述旋轉部件套設在所述固定桿上,以在受到外部碰撞力的作用時繞所述固定桿的軸線旋轉;
所述彈性部件固定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所述彈性部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桿連接;
所述感應開關設置在所述基座上。
可選地,還包括:第二支桿;
所述第二支桿設置在所述旋轉部件上;
所述第二支桿與所述旋轉部件的旋轉軸垂直;
外部碰撞物碰撞到所述第二支桿后,由所述第二支桿帶動所述旋轉部件發(fā)生旋轉。
可選地,所述第一支桿和所述第二支桿相對設置。
可選地,所述第二支桿遠離所述旋轉部件的一端設置有導向部件;
所述導向部件包括導向球或導向輪。
可選地,還包括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支桿的初始位置。
相應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機器人,包括:
設置在所述機器人上的至少一個如上述任一項所述防碰撞結構;
所述防碰撞結構中的感應開關與所述機器人耦接。
可選地,還包括:外殼;
所述外殼設置在所述防碰撞結構的外圍,以使所述防碰撞結構處于所述外殼與所述機器人之間。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感應開關,可在發(fā)生碰撞時因旋轉部件旋轉使得第一支桿進入感應開關的感測區(qū)域而被觸發(fā),感應開關被觸發(fā)后可生成碰撞信號,使得接收到該碰撞信號的電子設備能根據(jù)該碰撞信號做出相應的驅動響應,進而減少碰撞對安裝有防撞結構的設備的傷害,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此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結構簡單,安裝方便,適用于機器人或其他各式可移動設備。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不當限定。
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碰撞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感應開關及開關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碰撞結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旋轉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旋轉部件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碰撞結構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碰撞結構的另一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撞結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撞結構的另一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附圖說明
10:感應開關;11:連接底板;12:感應探頭;
20:旋轉部件;21:第一支桿;22:第二支桿;23:導向部件;
30:彈性部件;
40:開關座;41:插槽;42:槽口;
50:基座;51:固定桿;52:凸起;
60:限位部件;
70:防碰撞結構;71:外殼。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蛯嵤├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保護的范圍。
發(fā)明人在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目前,很多可移動機器人在使用過程中,外殼總是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有的使用壽命很短。究其原因是機器人在碰到障礙物,受到碰撞之后沒有進行規(guī)避的反應,從而導致在碰撞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很大,輕則造成機器人外殼的損壞,重則導致機器人的內部部件發(fā)生故障,影響機器人的使用。常用的防撞裝置有電子式和機械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電子式的安全防撞系統(tǒng)一般通過多個激光傳感器組成,這類的安全防撞系統(tǒng)很容易受到復雜的使用環(huán)境而被干擾,并且存在產品失效的可能性,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發(fā)生;而機械式的防撞系統(tǒng)一般只具備前方和/或后方的單自由度緩沖機構,不能承受帶角度的側向撞擊,或者是由于材料的限制,其緩沖的范圍無法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動導引運輸車) 留有足夠的剎車距離,從而使AGV造成損壞,不能很好的滿足客戶的使用要求,而且單純機械式的防撞裝置經常碰撞導致表面出現(xiàn)大量凹痕或者損壞的難題。
因此,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防碰撞結構及機器人,減少了機器人在發(fā)生碰撞時受到的影響,延長機器人的使用壽命。
以下將配合附圖及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實施方式,藉此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功效的實現(xiàn)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jù)以實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碰撞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防碰撞結構,包括:感應開關10、旋轉部件20及彈性部件30。其中,旋轉部件20上設有第一支桿21;彈性部件30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與旋轉部件20連動;旋轉部件20在受到外部碰撞力的作用發(fā)生旋轉時,第一支桿21進入感應開關10的感測區(qū)域并觸發(fā)感應開關10,以使感應開關10生成碰撞信號;在外部碰撞力消失時,旋轉部件20在彈性部件30的回復力作用下旋轉復位。在具體實施時,防碰撞結構結合機體(機器人)一起使用,防碰撞結構設置在機體上,感應開關10與機體耦接,旋轉部件20與機體可轉動連接,彈性部件30的一端固定在機體上,另一端與旋轉部件20連接。在發(fā)生碰撞時,旋轉部件20在受到外部碰撞力的作用發(fā)生旋轉,第一支桿21在移動過程中,進入感應開關10的感測區(qū)域并觸發(fā)感應開關10,感應開關 10生成碰撞信號并將碰撞信號發(fā)送至機體,以便機體根據(jù)碰撞信號做出相應的響應。
彈性部件30在旋轉部件20轉動過程中發(fā)生形變,彈性部件30形變產生碰撞力的反作用力,以便使得旋轉部件20復位。彈性部件30包括但不限于拉力彈簧、壓力彈簧、扭力彈簧、彈力橡膠等。以扭力彈簧為例,扭力彈簧的一端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旋轉部件20連接,當旋轉部件20發(fā)生旋轉時,扭力彈簧給旋轉部件20施加與旋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以便使得旋轉部件20復位。圖1中的彈性部件30為拉力彈簧,當旋轉部件20發(fā)生旋轉時,彈性部件30被拉伸發(fā)生形變,施加給旋轉部件20與旋轉方向相反的回復力,以便使得旋轉部件20復位。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感應開關10,可在發(fā)生碰撞時因旋轉部件20旋轉使得第一支桿21進入感應開關10的感測區(qū)域而被觸發(fā),感應開關10被觸發(fā)后可生成碰撞信號,并將生成的碰撞信號發(fā)送至電子設備(機體),使得接收到該碰撞信號的電子設備能根據(jù)該碰撞信號做出相應的驅動響應,進而減少碰撞對安裝有防撞結構的設備的傷害,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此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結構簡單,安裝方便,適用于機器人或其他各式可移動設備。
下面進一步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碰撞結構進行詳細介紹。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感應開關10包括但不限于磁感應開關、光電感應開關。當感應開關10為磁感應開關時,第一支桿21與感應開關10 之間能夠產生磁感應,當?shù)谝恢U21靠近或遠離感應開關10時,可以觸發(fā)感應開關10。當感應開關10為光電感應開關時,第一支桿21進入光電感應開關的感測區(qū)域后,遮擋或者反射了光電感應開關的光束,阻礙了光電感應開關自身的通信,從而對光電感應開關進行觸發(fā)。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感應開關10及開關座40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防碰撞結構還可包括:開關座 40,用于為感應開關10提供固定支撐。開關座40上設有插槽41,感應開關10插設在插槽41內,與開關座40連接。開關座40為感應開關10 提供支撐并固定。在具體實施時,感應開關10具有獨立供電線為感應開關進行供電。
可選地,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可以將感應開關10的獨立供電線省略掉,通過開關座40為感應開關進行供電。開關座40為電路板,這樣開關座40開關座40可以用于為感應開關10提供工作電壓及實現(xiàn)感應開關10與其他設備或通信網絡通信。開關座40為感應開關10提供支撐的同時,通過開關座40實現(xiàn)感應開關10與機體的電氣連接以及實現(xiàn)通信。
本實用新型可選地,開關座40上的插槽41為T型槽(如圖3所示)。感應開關10包括連接底板11和設置在連接底板11上的感應探頭12,連接底板11插入在T型槽內,感應探頭12與連接底板11連接并從通過 T型槽的槽口42處伸出。其中,第一支桿21在發(fā)生相對移動時通過感應探頭12觸發(fā)感應開關10。
感應開關10通過連接底板11直接插在插槽41中,以實現(xiàn)感應開關 10和開關座40之間的連接,連接方式簡單易操作,當感應開關10發(fā)生故障時,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更換或者維修。感應開關10的感應探頭 12從感應開關10的槽口42伸出,方便對第一支桿21的感應。感應探頭12至少為一個,在圖2中,感應探頭12為兩個,第一支桿21在穿過兩個感應探頭12之間的過程中,觸發(fā)感應開關10。
防碰撞結構結合機體(機器人)一起使用,需要將防碰撞結構的各個部件分別與機體進行連接,操作比較麻煩。參見圖1,為將防碰撞結構實現(xiàn)整體化,本實用新型中,可選地,還包括:基座50;感應開關 10設置在基座50上;旋轉部件20與基座50可轉動連接;彈性部件30 固定的一端固定連接在基座50上,另一端與旋轉部件20上的第一支桿 21連接。
將防碰撞結構的各個部件分別設置在基座50上,通過基座50將防碰撞結構形成一個整體,再通過基座50與機體進行連接,使得機體與防碰撞結構的連接簡單化。在具體實施時,參見圖3,開關座40可以與基座50為一體結構,也可以相互獨立。開關座40上設置有螺孔,螺孔用于連接螺絲。當開關座40與基座50為一體結構時,感應開關10與開關座40連接之后,螺絲與螺孔連接,螺絲的螺帽能夠將感應開關10卡住,防止感應開關10從開關座40內脫離。當基座50的材料為鋼板或者其他剛性材料的情況下,在工藝上做一體成型較困難,因此可以選擇將開關座40與基座50進行獨立設計。當開關座40與基座50相互獨立時,感應開關10與開關座40連接之后,開關座40通過螺絲與基座50相連接,同時螺絲的螺帽能夠將感應開關10卡住,防止感應開關10從開關座40內脫離。
旋轉部件20與基座50可旋轉連接時,繼續(xù)參見圖3,基座50上設置有固定桿51,旋轉部件20設置有筒狀結構;旋轉部件20通過筒狀結構套設在固定桿51上,以在受到外部碰撞力的作用時繞固定桿51的軸線旋轉。
當旋轉部件20通過筒狀結構套接在固定桿51上時,通過限位螺絲進行限位,其中旋轉部件20的筒狀結構的高度略小于固定桿51的高度,使得旋轉部件20可以上下活動地固定在固定桿51上。在具體實施時,固定桿51上設置有螺孔,旋轉部件20通過筒狀結構套接在固定桿51 上后,再將螺絲連接在螺孔內,通過螺絲的螺帽將筒狀結構卡住,防止旋轉部件20從固定桿51上脫落。完成安裝的防碰撞結構可以參見圖1。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另外還提供了一種旋轉部件20與基座50的連接方式,基座50上設置有固定筒,在固定筒上設置有用于第一支桿21 移動的軌道。旋轉部件20設置有桿狀結構,桿狀結構套接在固定筒內,以實現(xiàn)旋轉部件20與基座50的可轉動連接。
在具體實施時,桿狀結構套接在固定筒內后,將螺絲連接在固定筒上,通過螺絲的螺帽將桿狀結構卡住,防止支桿從固定支桿上脫落。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旋轉部件2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
當接受碰撞力和觸發(fā)感應開關10都由一個支桿來完成時,感應開關 10會設置在靠近支桿的位置。若碰撞力較大時,感應開關10很容易受到損壞。為了減小感應開關10受到損壞的概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可選地,防碰撞結構還包括:第二支桿22;第二支桿22設置在旋轉部件20上;第二支桿22與旋轉部件20的旋轉軸垂直;外部碰撞物碰撞到第二支桿22后,由第二支桿22帶動旋轉部件20發(fā)生旋轉。
當旋轉部件20上設置有第二支桿22時,第二支桿22用于直接接觸碰撞力,從而發(fā)生形變。第一支桿21在第二支桿22的帶動下轉動,在轉動過程中觸發(fā)感應開關10。
參見圖3和圖4,為使得連接方便,在第一支桿21上設置有連接孔,基座50上設置有凸起52,彈性部件30的一端通過連接孔與第一支桿21 連接,另一端套接在凸起52上,當彈性部件30損壞時能很容易進行更換。
繼續(xù)參見圖4,為防止第一支桿21和第二支桿22之間的相互干擾,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可選地,第一支桿21和第二支桿22相對設置。第一支桿21與第二支桿22設置的相對較遠,可以有效地避免第一支桿21和第二支桿22之間的相互干擾,保證第一支桿21在觸發(fā)感應開關10時更加精確。
繼續(xù)參見圖4,為了減少碰撞力對第二支桿22的損壞,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可選地,第二支桿22遠離旋轉部件20的一端設置有導向部件23;導向部件23包括導向球或導向輪。
在第二支桿22受到碰撞力時,通過導向部件23能夠分散部分碰撞力,有效減少碰撞力對第二支桿22的損壞。在第二支桿22受到碰撞力時,通過導向球的球面結構或者是導向輪的滾輪,將部分碰撞力分散掉,減小了碰撞力對第二支桿22的沖擊,從而延長了第二支桿22的使用壽命。
為結合不同結構的機體,第二支桿22的形式也是多樣性的,圖4 中的第二支桿22為帶有弧度結構的第二支桿22,第二支桿22可以為S 形、半弧形等形狀;圖5中第二支桿22為直桿形狀。具有不同形式的第二支桿22的防碰撞結構可以結合不同結構的機體,起到防碰撞的作用。圖6和圖7中的防碰撞結構就是采用了直桿形式的第二支桿22。
不同結構的機體需要防碰撞的位置也會不相同,為了滿足不同的防碰撞的位置,需要限定第二支桿22的初始位置,參見圖1、圖3、圖6 以及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中,可選地,還包括限位部件60,限位部件 60用于限制第二支桿22的初始位置。
在具體實施時,通過限位部件60來設置第二支桿22的初始位置,同時,碰撞力消失時,彈性部件30將第二支桿22進行復位,通過限位部件60使得第二支桿22復位至初始位置。
實施例2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撞結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防撞結構的另一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如圖8和圖9所示:
相應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機器人,包括:
設置在機器人上的至少一個如實施例1中的防碰撞結構70,防碰撞結構70中的感應開關與機器人耦接。機器人圖中未示出。
將實施例1中的防碰撞結構70設置在機器人上,設置的位置可以是機器人易發(fā)生碰撞的位置。首先定義防碰撞結構中除基座50以外的部件為防撞檢測組件,防撞檢測組件中包括感應開關10、旋轉部件20、彈性部件30以及開關座40等。如圖8和圖9所示,多個防撞檢測組件安裝在基座50上,基座50為環(huán)形結構,防撞檢測組件的數(shù)量至少為三個,排列方式按照圓周平均排列,保證在各個方向遇到障礙物都能檢測到。多個防碰撞結構70中的基座連接為一個整體,通過基座50與機器人連接,各個防碰撞結構70中的感應開關與機器人耦接。
當發(fā)生碰撞時,在外部碰撞力的作用下旋轉部件發(fā)生旋轉,第一支桿在移動過程中觸發(fā)感應開關,感應開關生成碰撞信號并將碰撞信號發(fā)送至機器人,機器人收到碰撞信號后,根據(jù)碰撞信號做出相應的響應,從而減少碰撞力對機器人的損壞,起到規(guī)避障礙物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接收不同的感應開關發(fā)送碰撞信號時,機器人可以根據(jù)不同感應開關的位置做出不同的響應。
舉例來說,前方感應開關發(fā)送的碰撞信號,機器人的響應為停止、后退、轉向的響應;后方感應開關發(fā)送的碰撞信號,機器人的響應為加速、轉向的響應;兩側感應開關發(fā)送的碰撞信號,機器人的響應為轉向的響應;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機器人對碰撞信號的響應方式很多,本實用新型不做具體限定。
繼續(xù)參見圖8和圖9,為了不影響機器人的外觀,本實用新型中可選地,還包括:外殼71;外殼71設置在防碰撞結構70的外圍,以使防碰撞結構70處于外殼71與所述機器人之間。
具體實施時,將外殼71設置在基座50上,基座50上設置有限位柱,外殼71通過與其一體成型的限位套筒將其固定在限位柱上,并通過限位螺絲進行垂直方向的固定,其中,限位套筒的高度略小于限位柱的高度,使得外殼71在垂直方向浮動地固定在基座50上,限位套筒的內徑略大于限位柱的外徑,使得外殼71受到水平撞擊時留有一定的位移余地。外殼71與基座50的連接方式可參見圖3、6、7。
外殼71可以為如圖8和圖9中所示的一體結構,一個外殼70將多個防碰撞結構70全部包圍在外殼71和機器人之間。也可以分別針對防碰撞結構70的位置和數(shù)量進行分段設置,即每一個防碰撞結構70的外圍均設置有一個獨立的外殼71。同時,外殼71的材料可以為具有彈性的材料,也可以為普通的材料,均能夠達到防碰撞的效果。當外殼71 材料為彈性材料時,受到碰撞力時,可以通過發(fā)生形變進行傳遞碰撞力。當外殼71材料為普通材料時,受到碰撞力時,可以通過發(fā)生位移進行傳遞碰撞力。
外殼71將防碰撞結構70罩在外殼71與機器人之間,外殼71的顏色和材料可以為與機器人的顏色和材料相同或者相近,這樣可以不影響機器人的外觀。在發(fā)生碰撞時,外殼71起到了第一層防護的作用,當外殼71受到過大碰撞力發(fā)生形變或位移時,碰撞力被傳遞給防碰撞部件70,從而觸發(fā)感應開關。
本實用新型中的防碰撞結構70除了可以應用到可移動機體(機器人)上之外,還可以應用到非移動機體上,起到喚醒或者啟動的作用。舉例來說,一非移動機器人,當有外力觸碰時,在碰撞力的作用下導致感應開關發(fā)出了碰撞信號,非移動機器人可以根據(jù)碰撞信號被喚醒或者開啟。
應用場景
以下應用使用場景,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介紹:
場景一
移動機器人規(guī)避障礙物,如下:
在可移動機器人機體上設置有多個防碰撞結構,在防碰撞結構外部設置有外殼,防碰撞結構的第二支桿通過導向部件與外殼相接觸。
機器人在移動過程中,碰到障礙物后,外殼受到碰撞力發(fā)生形變,導致第二支桿發(fā)生相對位移。在第二支桿的作用下帶動旋轉部件轉動,第一支桿發(fā)生連動,第一支桿觸發(fā)感應開關。感應開關生成碰撞信號,發(fā)送至機器人。機器人收到碰撞信號后,做出停止移動或者改變方向等規(guī)避反應。
場景二
非移動機器人,觸碰喚醒,如下:
在非移動機器人機體上設置有多個防碰撞結構,在防碰撞結構外部設置有外殼,防碰撞結構的第二支桿通過導向部件與外殼相接觸。
人們通過觸碰機器人的外殼,外殼受到碰撞力發(fā)生形變,導致第二支桿發(fā)生相對位移。在第二支桿的作用下帶動旋轉部件轉動,第一支桿發(fā)生連動,第一支桿觸發(fā)感應開關。感應開關生成碰撞信號,發(fā)送至機器人。機器人收到碰撞信號后,做出喚醒或者開機等響應。
綜上所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感應開關,可在發(fā)生碰撞時因旋轉部件旋轉使得第一支桿進入感應開關的感測區(qū)域而被觸發(fā),感應開關被觸發(fā)后可生成碰撞信號,使得接收到該碰撞信號的電子設備能根據(jù)該碰撞信號做出相應的驅動響應,進而減少碰撞對安裝有防撞結構的設備的傷害,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此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結構簡單,安裝方便,適用于機器人或其他各式可移動設備。而且安裝具有隱蔽性,不影響機器人及其他主體的整體美觀。并且,在具有規(guī)避障礙物的功能外,還具有喚醒機體的功能,使用更加方便。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地描述,但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的限定。在權利要求書所描述的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不經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和變形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示例旨在簡明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特點,使得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直觀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特點,并不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不當限定。
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的情況下,即可以理解并實施。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若干優(yōu)選實施例,但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huán)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申請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