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將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頂端工具傳遞來加工對象物的電動工具。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公知有將動力源的動力向頂端工具傳遞使頂端工具旋轉或往復動作來加工對象物的電動工具,其中一例記載于專利文獻I。該專利文獻I記載的電動工具即錘鉆具有作為動力源的驅動馬達,驅動馬達的動力經由齒輪機構向中間軸傳遞。并且,設有與中間軸平行的氣缸,在氣缸內部能夠直線移動地設有活塞及撞擊件。
[0003]另外,設有將中間軸的旋轉力變換為活塞的直線移動力的運動變換機構、離合機構,離合機構使將中間軸的旋轉力向運動變換機構傳遞的路徑接通或斷開。
[0004]在專利文獻I記載的錘鉆中,如果選擇錘鉆模式,則離合機構使將中間軸的旋轉力向運動變換機構傳遞的路徑接通。因此,中間軸的旋轉力變換為活塞的直線移動力,當活塞往復運動時則產生撞擊撞擊件的撞擊力。撞擊件的撞擊力被傳遞至錘頭。即,向錘頭施加直線移動方向的撞擊力。另一方面,中間軸的旋轉力經由齒輪機構向氣缸傳遞,并介由頂端工具保持部向錘頭傳遞。S卩,向錘頭傳遞旋轉力。
[0005]另一方面,當選擇電鉆模式時,則離合機構使將中間軸的旋轉力向運動變換機構傳遞的路徑斷開。因此,不會向錘頭施加撞擊力,而是向錘頭傳遞旋轉力。另外,當選擇電錘模式時,則離合機構使將中間軸的旋轉力向運動變換機構傳遞的路徑接通,并且使將中間軸的旋轉力向齒輪機構傳遞的路徑斷開。因此,僅向錘頭傳遞撞擊力。
[0006]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328955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9]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10]在上述專利文獻I記載的電動工具中,能夠在三個模式即錘鉆模式、電鉆模式、電錘模式之間切換,但是沒有在旋轉方向上施加撞擊力的所謂沖擊模式。
[0011]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向頂端工具施加旋轉方向的撞擊力的電動工具。
[0012]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3]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其保持頂端工具并將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上述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能夠對以下模式進行切換,即:沖擊模式,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作為上述頂端工具的旋轉方向的撞擊力進行傳遞;以及電錘模式,不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變換為上述頂端工具的旋轉方向的撞擊力,而是作為上述頂端工具的直線移動方向的撞擊力進行傳遞。
[0014]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其保持頂端工具并將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上述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傳動機構,其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變換為旋轉方向的撞擊力而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第二傳動機構,其不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變換為上述旋轉方向的撞擊力便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第三傳動機構,其不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變換為上述旋轉方向的撞擊力而是變換為直線移動方向的撞擊力并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以及切換機構,其能夠對以下模式進行切換,即:沖擊模式,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第一傳動機構傳遞;以及錘鉆模式,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第二傳動機構及上述第三傳動機構傳遞。
[0015]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其保持頂端工具并將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上述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具有:電鉆模式,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作為上述頂端工具的旋轉力進行傳遞;電錘模式,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作為上述頂端工具的直線移動方向的撞擊力進行傳遞;錘鉆模式,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作為上述頂端工具的旋轉力及上述直線移動方向的撞擊力進行傳遞;以及沖擊模式,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作為上述頂端工具的旋轉方向的撞擊力進行傳遞。
[0016]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其保持頂端工具并將馬達的旋轉力介由旋轉部件而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上述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具有: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的多個傳動路徑;以及切換上述多個傳動路徑的切換機構,上述切換機構包含能夠與上述旋轉部件同軸地移動且使上述旋轉部件與上述多個傳動路徑連接或斷開的兩個獨立的切換部件。
[0017]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其保持頂端工具并將馬達的旋轉力介由旋轉部件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其特征在于,具有: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的至少三個傳動路徑;以及與上述旋轉部件同軸地設置而使上述旋轉部件與上述三個傳動路徑連接或斷開的切換機構。
[0018]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其保持頂端工具并將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上述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具有:將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力向上述頂端工具傳遞的多個傳動路徑;以及使上述旋轉部件與上述多個傳動路徑連接或斷開的切換機構,上述切換機構包含:能夠旋轉地安裝在上述旋轉部件并且能夠沿著上述旋轉部件的中心線移動的移動部件;與上述旋轉部件一起進行一體地旋轉并且當沿著上述中心線移動時相對于上述移動部件連接或斷開的離合器;以及通過作業(yè)人員的操作而動作并且使上述移動部件及上述離合器的至少一方沿著上述中心線移動的操作部件。
[0019]發(fā)明效果
[0020]根據本發(fā)明,能夠向頂端工具施加旋轉方向的撞擊力。并且,能夠選擇從任一傳動路徑傳遞旋轉力而作業(yè)用途廣泛。
[0021]根據本發(fā)明,能夠向頂端工具施加旋轉力或直線移動方向的撞擊力而不向頂端工具施加旋轉方向的撞擊力。并且,能夠選擇使旋轉部件的旋轉力經由三個傳動路徑中的哪個路徑向頂端工具傳遞而作業(yè)用途廣泛。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中選擇錘鉆模式時的局部剖視圖。
[0023]圖2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中選擇沖擊模式時的局部剖視圖。
[0024]圖3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中選擇電鉆模式時的局部剖視圖。
[0025]圖4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中選擇空檔模式時的局部剖視圖。
[0026]圖5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中選擇電錘模式時的局部剖視圖。
[0027]圖6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錘鉆模式時的立體圖。
[0028]圖7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沖擊模式時的立體圖。
[0029]圖8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電鉆模式時的立體圖。
[0030]圖9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電錘模式時的立體圖。
[0031]圖10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錘鉆模式時的俯視圖。
[0032]圖11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沖擊模式時的俯視圖。
[0033]圖12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電鉆模式時的俯視圖。
[0034]圖13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空檔模式時的俯視圖。
[0035]圖14表示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的主要部分,是選擇電錘模式時的俯視圖。
[0036]圖15(A)是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中使用的手柄的主視圖,(B)是(A)的手柄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1?圖5所示的電動工具10具有工具主體11,電動馬達12設于工具主體11的內部。扳機開關設于工具主體11,當作業(yè)人員操作扳機開關時則向電動馬達12供電,電動馬達12的旋轉軸14旋轉。旋轉軸14能夠旋轉地被軸承15支撐,在旋轉軸1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齒輪28。在工具主體11的內部安裝有內殼17,內殼17將工具主體11的內部分隔為第一收納室18及第二收納室19。電動馬達12配置于第一收納室18。從第二收納室19的內部到工具主體11的外部設有筒形的氣缸20。
[0038]氣缸20能夠旋轉地被兩個軸承21、22支撐。軸承22在內殼17與氣缸20的外周面之間設置。軸承21在工具主體11的軸孔23的內周面與氣缸20的外周面之間設置。旋轉軸14旋轉時的中心線A與氣缸20旋轉時的中心線B相互平行。
[0039]設有將電動馬達12的動力向氣缸20傳遞的中間軸24。中間軸24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旋轉部件。中間軸24配置于第二收納室19,中間軸24能夠旋轉地被兩個軸承25、26支撐。軸承26被內殼17支撐,軸承25被工具主體11支撐。中間軸24的旋轉中心線C與兩條中心線A、B相互平行,中間軸24不會在沿著中心線C的方向上移動。
[0040]在中間軸24的外周面、沿著中心線C的方向上與軸承26相鄰地固定有齒輪27。齒輪27與中間軸24 —體旋轉,齒輪27與齒輪28嚙合。齒輪27的齒數比齒輪28的齒數多,齒輪27、28是在將旋轉軸14的旋轉力向中間軸24傳遞時,使中間軸24的旋轉速度相對于旋轉軸14的旋轉速度減速的減速器。
[0041]另一方面,在第二收納室19內設有作為筒部件的滑動齒輪29,在滑動齒輪29的軸孔30內配置有中間軸24。滑動齒輪29在沿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