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薄片制造裝置以及薄片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一直以來,已知有一種將廢紙作為原料來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裝置。并且,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在干式解纖機中將紙片解纖為纖維狀,并使紙成形的紙再生裝置。專利文獻1所述的紙再生裝置具有用于向粗碎機連續(xù)地投入廢紙的自動輸送機構(gòu)。
在先技術(shù)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44819號公報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可是,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紙再生裝置(薄片制造裝置)僅具有一個用于向粗碎機投入廢紙的自動輸送機構(gòu)(供給部)。因此,所投入的廢紙的特性有時會對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產(chǎn)生影響。例如,在廢紙的印字率(印字占空比(duty))較高的情況下,所制造的薄片呈現(xiàn)灰色。此外,在廢紙為厚紙的情況下,所制造的薄片的克重變大。此外,在實施了多次解纖的廢紙的情況下,廢紙的纖維長度變短,從而所制造的薄片的強度降低。如此,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薄片制造裝置中,存在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根據(jù)所供給的廢紙的特性而發(fā)生變動的情況。
本發(fā)明的幾個方式所涉及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能夠?qū)λ圃斓谋∑淖儎舆M行抑制的薄片制造裝置。此外,本發(fā)明的幾個方式所涉及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能夠?qū)λ圃斓谋∑淖儎舆M行抑制的薄片制造方法。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
本發(fā)明為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發(fā)明,并能夠作為以下的方式或應(yīng)用例來實現(xiàn)。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一個方式具備:制造部,其對薄片進行制造;多個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所裝載的裝載物,在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中,以使從多個所述供給部所供給的所述裝載物重疊的方式而對所述裝載物進行輸送。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由于即使在相重疊的一方的裝載物對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產(chǎn)生影響的情況下,如果另一方的裝載物為不會影響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的物質(zhì),則會進行混合而平均化,因此能夠?qū)λ圃斓谋∑奶匦园l(fā)生變動的情況進行抑制。
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備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裝載物的一部分重疊的方式而使所述供給部實施供給。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能夠制造特性的偏差較小的薄片。
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多個所述供給部具備:主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廢紙;副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預(yù)先規(guī)定的原料,在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中,以使從所述主供給部所供給的所述廢紙與從所述副供給部所供給的所述原料重疊的方式而對所述廢紙和所述原料進行輸送。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通過將預(yù)先規(guī)定的原料與廢紙進行混合,從而能夠更可靠地對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根據(jù)廢紙的特性而發(fā)生變動的情況進行抑制。
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備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據(jù)所述廢紙而選擇性地實施自所述副供給部的供給。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能夠降低原料的使用頻率。
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與能夠裝載于所述主供給部中的所述廢紙的容積相比,能夠裝載于所述副供給部中的所述原料的容積較小。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能夠減少原料。
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主供給部的上方配置所述副供給部。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能夠易于實施副供給部的原料的補充。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方法的一個方式包括:以使從多個供給部所供給的裝載物重疊的方式而對所述裝載物進行輸送的工序;使用所述裝載物來制造薄片的工序。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方法中,由于即使在相重疊的一方的裝載物對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產(chǎn)生影響的情況下,如果另一方的裝載物為不會影響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的物質(zhì),則會進行混合而平均化,因此能夠?qū)λ圃斓谋∑奶匦园l(fā)生變動的情況進行抑制。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一個方式具備:制造部,其對薄片進行制造;多個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裝載物,在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中,從多個所述供給部交替地供給所述裝載物。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由于即使在從一方的供給部供給的裝載物對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產(chǎn)生影響的情況下,如果從另一方的供給部供給的裝載物為不會影響所制造的薄片的特性的物質(zhì),則會進行混合而平均化,因此能夠?qū)λ圃斓谋∑奶匦园l(fā)生變動的情況進行抑制。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一個方式具備:制造部,其對薄片進行制造;多個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裝載物,在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中,在從多個所述供給部中的一個供給部進行供給的期間內(nèi),從多個所述供給部中的另一個供給部進行供給。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能夠以使從一方的供給部供給的裝載物與從另一方的供給部供給的裝載物重疊的方式而將裝載物供給至制造部。
在這些情況下,優(yōu)選為,即使無法通過多個所述供給部中的某一個供給部來供給裝載物,也有另一個供給部繼續(xù)進行裝載物的供給。
在這樣的薄片制造裝置中,能夠使薄片的制造持續(xù)而不中斷。
附圖說明
圖1為模式化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圖。
圖2為模式化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供給部、引導(dǎo)部以及粗碎部的立體圖。
圖3為用于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供給部、引導(dǎo)部以及控制部進行說明的圖。
圖4為用于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控制部的第一控制處理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圖5為用于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控制部的第二控制處理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圖6為用于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控制部的第三控制處理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圖7為用于對正在被輸送的廢紙以及原料進行說明的圖。
圖8為模式化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改變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供給部、引導(dǎo)部以及粗碎部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xì)說明。另外,以下所說明的實施方式并非是對權(quán)利要求書所記載的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進行不當(dāng)限定的方式。此外,以下所說明的結(jié)構(gòu)并不一定均是本發(fā)明的必要結(jié)構(gòu)要件。
1.薄片制造裝置
1.1.結(jié)構(gòu)
首先,參照附圖,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進行說明。圖1為模式化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100的圖。
如圖1所示,薄片制造裝置100具備供給部10、制造部102、控制部140。制造部102對薄片進行制造。制造部102具有粗碎部12、解纖部20、分級部30、篩選部40、混合部50、堆積部60、料片形成部70、薄片形成部80和切斷部90。
供給部10向粗碎部12供給原料。供給部例如為用于向粗碎部12連續(xù)地投入原料的自動投入部。
另外,對于供給部10的詳細(xì)結(jié)構(gòu)等將在后文中進行敘述。此外,薄片制造裝置100包括引導(dǎo)部120,該引導(dǎo)部120將從供給部10所供給的廢紙等向粗碎部12輸送。對于引導(dǎo)部120以及對供給部10進行控制的控制部140的詳細(xì)內(nèi)容也將在后文中進行敘述。
粗碎部12將由供給部10供給的原料在空氣中裁斷為細(xì)片。細(xì)片的形狀和大小例如是幾cm的方形細(xì)片。在圖示的示例中,粗碎部12具有粗碎刃14,并且能夠通過粗碎刃14而將所投入的原料裁斷。作為粗碎部12,例如使用碎紙機。被粗碎部12裁斷的原料在由漏斗1接收之后,經(jīng)由管2而被移送(輸送)至解纖部20。
解纖部20對被粗碎部12裁斷的原料進行解纖。在此,“解纖”是指,將多條纖維粘合而成的原料(被解纖物)拆解成一條一條的纖維。解纖部20也具有使附著于原料上的樹脂顆粒、油墨、碳粉、防滲劑等物質(zhì)與纖維分離的功能。
將通過了解纖部20的物質(zhì)稱為“解纖物”。在“解纖物”中,有時除了拆解得到的解纖物纖維以外,還會包含拆解纖維時從纖維分離出的樹脂(用于使多個纖維彼此粘合的樹脂)顆粒、油墨、碳粉等著色劑、防滲劑、紙力增強劑等添加劑。拆解得到的解纖物的形狀為繩(string)狀或帶(ribbon)狀。拆解得到的解纖物既可以以不與其他的拆解得到的纖維纏繞的狀態(tài)(獨立的狀態(tài))而存在,也可以以與其他的拆解得到的解纖物纏繞而形成塊狀的狀態(tài)(形成所謂的“團塊”的狀態(tài))而存在。
解纖部20在大氣中(空氣中)以干式的方式實施解纖。具體而言,作為解纖部20,使用葉輪磨機。解纖部20具有產(chǎn)生對原料進行抽吸并將解纖物排出的氣流的功能。由此,解纖部20能夠通過自身產(chǎn)生的氣流,而從導(dǎo)入口22對原料與氣流一起進行抽吸,并進行解纖處理,且向排出口24進行輸送。通過了解纖部20的解纖物經(jīng)由管3而被移送至分級部30。
分級部30對通過了解纖部20的解纖物進行分級。具體而言,分級部30將解纖物之中較小的物質(zhì)或密度較低的物質(zhì)(樹脂顆粒、著色劑、添加劑等)分離并去除。由此,能夠提高解纖物之中較大或密度較高的物質(zhì)即纖維所占的比例。
作為分級部30,使用氣流式分級機。氣流式分級機為,產(chǎn)生旋轉(zhuǎn)氣流并利用因被分級的物質(zhì)的尺寸和密度的不同而受到的離心力之差來進行分離的裝置,并能夠通過氣流的速度和離心力的調(diào)節(jié)而對分級點進行調(diào)節(jié)。具體而言,作為分級部30而使用旋風(fēng)分離器、彎管射流分離機、渦流分級機等。尤其是圖示這樣的旋風(fēng)分離器,由于結(jié)構(gòu)簡單,因此能夠作為分級部30而優(yōu)選使用。
分級部30例如具有導(dǎo)入口31、與導(dǎo)入口31連接的圓筒部32、位于圓筒部32的下方且與圓筒部32連續(xù)的倒圓錐部33、被設(shè)置于倒圓錐部33的下部中央的下部排出口34以及被設(shè)置于圓筒部32上部中央的上部排出口35。
在分級部30中,搭載有從導(dǎo)入口31被導(dǎo)入的解纖物的氣流在圓筒部32中變?yōu)閳A周運動。由此,所導(dǎo)入的解纖物被施加離心力,從而在分級部30中能夠分離為解纖物之中與樹脂顆粒、油墨顆粒相比較大且密度較高的纖維(第一分級物)和解纖物之中與纖維相比較小且密度較低的樹脂顆粒、著色劑、添加劑等(第二分級物)。第一分級物從下部排出口34被排出,并經(jīng)由管4而被導(dǎo)入至篩選部40。另一方面,第二分級物從上部排出口35經(jīng)由管5而被排出至接收部36。
篩選部40從導(dǎo)入口42導(dǎo)入通過了分級部30的第一分級物,并根據(jù)纖維的長度來進行篩選。作為篩選部40,例如使用篩子(篩)。篩選部40具有網(wǎng)(過濾網(wǎng)、絲網(wǎng)),并且能夠?qū)⒌谝环旨壩镏兴男∮诰W(wǎng)的孔眼的大小的纖維或顆粒(會穿過網(wǎng)的物質(zhì)、第一篩選物)和大于網(wǎng)的孔眼的大小的纖維、未解纖片或團塊(不會穿過網(wǎng)的物質(zhì)、第二篩選物)分開。例如,第一篩選物在由漏斗接收之后,經(jīng)由管7而被移送至混合部50。第二篩選物從排出口44經(jīng)由管8而返回至解纖部20中。具體而言,篩選部40為能夠通過電機而進行旋轉(zhuǎn)的圓筒狀的篩子。作為篩選部40的網(wǎng),例如使用金屬網(wǎng)、使嵌入有切孔的金屬板拉伸而得到的多孔金屬網(wǎng)、利用沖壓機等而在金屬板上形成有孔的沖孔金屬網(wǎng)。
混合部50對通過了篩選部40的第一篩選物和包括樹脂在內(nèi)的添加物進行混合?;旌喜?0具有供給添加物的添加物供給部52、對篩選物和添加物進行輸送的管54、鼓風(fēng)機56。在圖示的示例中,添加物從添加物供給部52經(jīng)由漏斗9而被供給至管54。管54與管7連續(xù)。
在混合部50中,通過鼓風(fēng)機56而產(chǎn)生氣流,在管54中,能夠在使第一篩選物與添加物混合的同時進行輸送。另外,使第一篩選物與添加物混合的機構(gòu)并不被特別限定,既可以是通過高速旋轉(zhuǎn)的葉片而進行攪拌的機構(gòu),也可以是如V型混合器那樣利用容器的旋轉(zhuǎn)的機構(gòu)。
作為添加物供給部52,使用如圖1所示的螺旋進料器或未圖示的盤式進料器等。從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的添加物包括用于使多條纖維粘合的樹脂。在樹脂被供給的時間點,多條纖維未被粘合。樹脂在通過薄片形成部80時熔融并使多條纖維粘合。
從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的樹脂為熱塑性樹脂或熱固化性樹脂,例如為AS樹脂、ABS樹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醚、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脂、尼龍、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縮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這些樹脂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適當(dāng)混合使用。從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的添加物既可以是纖維狀,也可以是粉末狀。
另外,在從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的添加物中,除了使纖維粘合的樹脂以外,也可以根據(jù)所制造的薄片的種類而包括用于使纖維著色的著色劑、用于防止纖維凝集的凝集抑制劑、用于使纖維等不易燃燒的阻燃劑。通過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第一篩選物與添加物的混合物)經(jīng)由管54而被移送至堆積部60。
堆積部60從導(dǎo)入口62導(dǎo)入通過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并將纏繞在一起的解纖物(纖維)拆解,且使之在空氣中分散并落下。而且,在從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的添加物的樹脂為纖維狀的情況下,堆積部60對纏繞在一起的樹脂進行拆解。由此,堆積部能夠使混合物均勻性良好地堆積在料片形成部70上。
作為堆積部,使用進行旋轉(zhuǎn)的圓筒狀的篩子。堆積部60具有網(wǎng),并且使通過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中所包含的小于網(wǎng)的孔眼的大小的纖維或顆粒(會穿過網(wǎng)的物質(zhì))落下。堆積部60的結(jié)構(gòu)例如與篩選部40的結(jié)構(gòu)相同。
另外,堆積部60的“篩子”也可以不具有對特定的對象物進行篩選的功能。即,作為堆積部60而使用的“篩子”是指具備網(wǎng)的篩子,堆積部60可以使被導(dǎo)入至堆積部60中的所有混合物落下。
料片形成部70使通過了堆積部60的混合物堆積,從而形成料片W。料片形成部70例如具有網(wǎng)帶72、拉伸輥74和抽吸機構(gòu)76。
網(wǎng)帶72在進行移動的同時,使通過了堆積部60的開口(網(wǎng)的開口)的通過物堆積。網(wǎng)帶72成為通過拉伸輥74而被拉伸,并為使通過物不易通過而使空氣通過的結(jié)構(gòu)。網(wǎng)帶72通過拉伸輥74進行自轉(zhuǎn)而移動。通過在網(wǎng)帶72連續(xù)地移動的同時,使通過了堆積部60的通過物連續(xù)地落下并堆積,從而在網(wǎng)帶72上形成料片W。網(wǎng)帶72例如為金屬制、樹脂制、布制或無紡布等。
抽吸機構(gòu)76被設(shè)置于網(wǎng)帶72的下方(與堆積部60側(cè)相反的一側(cè))。抽吸機構(gòu)76能夠產(chǎn)生朝向下方的氣流(從堆積部60朝向網(wǎng)帶72的氣流)。通過抽吸機構(gòu)76,能夠?qū)⒗枚逊e部60而被分散在空氣中的混合物抽吸到網(wǎng)帶72上。由此,能夠增大從堆積部60排出的排出速度。而且,通過抽吸機構(gòu)76,能夠在混合物的下落路徑中形成下降氣流,從而能夠防止在下落過程中解纖物或添加物相互纏繞的情況。
如上所述,通過經(jīng)由堆積部60和料片形成部70(料片形成工序),從而形成富含空氣的柔軟蓬松的狀態(tài)的料片W。堆積于網(wǎng)帶72上的料片W被輸送至薄片形成部80。
另外,在圖示的示例中,設(shè)置有對料片W進行調(diào)濕的調(diào)濕部78。調(diào)濕部78能夠?qū)α掀琖添加水或水蒸氣,從而對料片W與水之間的量比進行調(diào)節(jié)。
薄片形成部80對堆積在網(wǎng)帶72上的料片W進行加壓加熱而使薄片S成形。在薄片形成部80中,通過對料片W中被混合的解纖物及添加物的混合物施加熱量,從而能夠使混合物中的多條纖維相互經(jīng)由添加物(樹脂)而粘合在一起。
作為薄片形成部80,例如使用加熱輥(加熱器輥)、熱壓成型機、電熱板、暖風(fēng)機、紅外線加熱器、閃光定影器。在圖示的示例中,薄片形成部80具備第一粘合部82和第二粘合部84,粘合部82、84分別具備一對加熱輥86。通過將粘合部82、84以加熱輥86的形式構(gòu)成,從而與將粘合部82、84以板狀的加壓裝置(平板加壓裝置)的形式構(gòu)成的情況相比,能夠在連續(xù)地輸送料片W的同時,使薄片S成形。另外,加熱輥86的數(shù)量并不被特別限定。
切斷部90將通過薄片形成部80而成形的薄片S切斷。在圖示的示例中,切斷部90具有在與薄片S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將薄片S切斷的第一切斷部92和在與輸送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將薄片S切斷的第二切斷部94。第二切斷部94例如將通過了第一切斷部92的薄片S切斷。
通過以上內(nèi)容,從而使預(yù)定的尺寸的單張薄片S成形。切斷得到的單張薄片S被排出至排出部96。
1.2.供給部
對薄片制造裝置100的供給部10進行詳細(xì)說明。圖2為模式化地表示供給部10的立體圖。圖3為模式化地表示供給部10的圖。另外,在圖2以及圖3中,也對引導(dǎo)部120進行了圖示。此外,在圖2中,也對粗碎部12進行了圖示。但是,在圖2中,圖示了粗碎部12的框體16,在框體16的內(nèi)部收納有粗碎刃14(參照圖1)。為了便于說明,在圖1中,省略了框體16,并簡化圖示了供給部10。此外,在圖2中,省略了裝載物T的一部分。此外,在圖3中,也圖示了控制部140的功能框圖。
如圖2以及圖3所示,供給部10向制造部102供給所裝載的裝載物T。具體而言,供給部10經(jīng)由引導(dǎo)部120而將所裝載的裝載物T供給至粗碎部12。裝載物T例如為單張紙(A4或信紙尺寸)或卷筒紙等可由供給部10進行供給的物質(zhì)。裝載物T為廢紙或預(yù)先規(guī)定的原料。
在此,廢紙是指,成為再生紙的原料的經(jīng)使用的紙、報紙、雜志等,對于薄片制造裝置100來說是不知道基本特性(例如,克重、印字率、所含的添加劑的種類、纖維長度等)的詳細(xì)的紙。廢紙也可以是由薄片制造裝置100所制造的薄片。預(yù)先確定的原料是指,由薄片制造裝置100的使用說明書或主頁(homepage)所指定的薄片,對于薄片制造裝置100來說是知道基本特性的薄片。
如圖3所示,供給部10在框體116的內(nèi)部具有堆疊部110。裝載物T被裝載(積載)于堆疊部110上。裝載物T之中的最上位的裝載物T與拾取輥113抵接。通過拾取輥113進行旋轉(zhuǎn),從而最上位的裝載物T向圖3的右側(cè)被輸送。所輸送的裝載物T通過輸出輥114而從設(shè)置在框體116上的取出口118被輸送至粗碎部120。在每次通過拾取輥113而輸送一張或者多張裝載物T時,堆疊部110會上升。此外,堆疊部110的位置能夠根據(jù)拾取輥113的鉛直方向上的位置而上下移動。由此,堆疊部110的位置成為與裝載物T的裝載量相對應(yīng)的位置。此外,拾取輥113的位置相對于輸出輥114而成為大致固定的位置。在圖示的示例中,堆疊部110與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連接,通過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進行旋轉(zhuǎn),從而堆疊部110能夠上下移動。上下驅(qū)動軸部112的旋轉(zhuǎn)通過與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連接的電機(未圖示)進行驅(qū)動而被實施。作為上下驅(qū)動軸部112,例如使用導(dǎo)螺桿。
另外,只要能夠?qū)⑺b載的裝載物T供給至制造部102,則供給部10的方式不被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代替上下驅(qū)動軸部112而設(shè)置對堆疊部110向拾取輥113側(cè)施力的彈簧。此外,輥113、114的數(shù)量并不被特別限定。
供給部10被設(shè)置有多個。雖然在圖2所示的示例中設(shè)置有兩個供給部10,但是其數(shù)量并不被特別限定。例如,多個供給部10之中,一方的供給部10為主供給部10a,另一方的供給部10為副供給部10b。即,多個供給部10具備主供給部10a和副供給部10b。主供給部10a為向粗碎部12供給廢紙T1的供給部。副供給部10b為向粗碎部12供給預(yù)先規(guī)定的原料T2的供給部。
優(yōu)選為,從副供給部10b供給的原料T2與廢紙T1相比白度較高。由此,與僅向粗碎部12供給廢紙T1的情況相比,能夠制造白度較高的薄片S。優(yōu)選為,原料T2的纖維長度與廢紙T1的纖維長度相比較長。廢紙T1存在由于反復(fù)進行解纖,從而纖維長度變短的情況。因此,通過供給纖維長度較長的原料T2,從而能夠制造強度較高的薄片S。優(yōu)選為,原料T2的克重為目標(biāo)克重(由薄片制造裝置100所制造的薄片S的目標(biāo)克重)。由此,能夠使由薄片制造裝置100所制造的薄片S的克重接近目標(biāo)值(期望值)。優(yōu)選為,在原料T2中不包含異物(纖維以外的雜質(zhì))(或者與廢紙T1相比異物的量較少)。由此,能夠減小由薄片制造裝置100所制造的薄片S中所包含的異物的比例。另一方面,為了與市售的紙相比能夠較低廉地獲取,而使原料T2的原料T2的大小變小或厚度變薄。
副供給部10b被配置在主供給部10a的上方。副供給部10b與粗碎部12之間的距離大于主供給部10a與粗碎部12之間的距離。在圖示的示例中,主供給部10a與粗碎部12相接,副供給部10b與粗碎部12分離。
能夠裝載于副供給部10b中的原料T2的容積(體積)小于能夠裝載于主供給部10a中的廢紙T1的容積(體積)。在此,“能夠裝載于供給部中的裝載物T(廢紙T1或者原料T2)的容積”是指,在堆疊部110位于最下方的狀態(tài)下,被層疊在一起的裝載物T處于可供給的狀態(tài)下的裝載物T的整體的容積。能夠裝載的裝載物T的容積例如在薄片制造裝置100的目錄或使用說明書中被示出。在圖示的示例中,副供給部10b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與主供給部10a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比較小,副供給部10b的框體116的容積與主供給部10a的框體116的容積相比較小。另外,關(guān)于原料T2的輸送方向上的尺寸或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也可以使副供給部10b小于主供給部10a。
另外,在裝載物T中存在有密度的大小、克重的大小。因此,能夠裝載于供給部10中的裝載物T的容積根據(jù)所裝載的裝載物T而不同。
引導(dǎo)部120以使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對裝載物T進行輸送。具體而言,引導(dǎo)部120以使從主供給部10a所供給的廢紙T1與從副供給部10b所供給的原料T2重疊的方式而將廢紙T1和原料T2向粗碎部12進行輸送。引導(dǎo)部120例如由金屬或樹脂等形成。
引導(dǎo)部120例如具有與粗碎部12連接的板狀部122、將廢紙T1引導(dǎo)至板狀部122的第一引導(dǎo)部124和將原料引導(dǎo)至板狀部122的第二引導(dǎo)部126。第一引導(dǎo)部124與主供給部10a的框體116連接。第二引導(dǎo)部126與副供給部10b的框體116連接。在圖示的示例中,板狀部122與引導(dǎo)部124、126分離,廢紙T1的一部分與原料T2的一部分在板狀部122與第一引導(dǎo)部124之間重疊。另外,只要能夠以使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對裝載物T進行輸送,則引導(dǎo)部120的方式不被特別限定。
薄片制造裝置100具有傳感器131、132、133、134、135、136、137、138。
第一傳感器131被設(shè)置在主供給部10a的框體116內(nèi)。第二傳感器132被設(shè)置在副供給部10b的框體116內(nèi)。傳感器131、132能夠?qū)υ诙询B部110上是否存在有裝載物T進行檢測。另外,只要能夠?qū)υ诙询B部110上是否存在有裝載物T進行檢測,則傳感器131、132的方式以及設(shè)置位置不被特別限定。
第三傳感器133被設(shè)置在框體116的外側(cè)且主供給部10a的取出口118附近。第四傳感器134被設(shè)置在框體116的外側(cè)且副供給部10b的取出口118附近。傳感器133、134能夠?qū)ρb載物T是否從供給部10被供給(是否從取出口118被排出)進行檢測。另外,只要能夠?qū)ρb載物T是否從供給部10被供給進行檢測,則傳感器133、134的方式以及設(shè)置位置不被特別限定。此外,在圖2中,省略了傳感器133、134的圖示。
第五傳感器135、第六傳感器136、第七傳感器137以及第八傳感器138被設(shè)置在主供給部10a的框體116內(nèi)。傳感器135、136、137、138能夠?qū)U紙T1的基本特性進行檢測。第五傳感器135例如為掃描儀,并能夠?qū)U紙T1的白度進行檢測。第六傳感器136例如為掃描儀,并對廢紙T1的標(biāo)記(由圖1所示的標(biāo)記部98所賦予的標(biāo)記)進行檢測。能夠根據(jù)所檢測到的廢紙T1的標(biāo)記而知曉廢紙T1被回收的次數(shù),并能夠根據(jù)被回收的次數(shù)而對廢紙T1的纖維長度進行估計。與被回收的次數(shù)和纖維長度相關(guān)的信息也可以被存儲在控制部140的存儲部143中。第七傳感器137例如為克重傳感器,并能夠?qū)U紙T1的克重進行檢測。第八傳感器138例如為掃描儀,并能夠?qū)U紙T1中所包含的異物(灰塵等雜質(zhì))的有無等進行檢測。
另外,在管8(參照圖1)中設(shè)置有流量傳感器(未圖示),也可以根據(jù)該流量傳感器所檢測出的流量而對廢紙T1的纖維長度進行估計。此外,雖然未進行圖示,但是例如也可以對傳感器135、136、傳感器138進行整合而作為一個傳感器。此外,雖然未進行圖示,但是例如只要能夠?qū)U紙T1的基本特性進行檢測,則傳感器135、136、137、138的方式以及設(shè)置位置不被特別限定。雖然可以具有四個傳感器135、136、137、138全部,但是也可以具有其中的至少一個。
1.3.控制部
如圖3所示,控制部140具有操作部141、輸出部142、存儲部143、存儲介質(zhì)144和處理部145。
操作部141實施取得與用戶的操作相對應(yīng)的操作信號并向處理部145發(fā)送信號的處理。操作部141例如為按鈕、按鍵、觸摸面板型顯示器、話筒等。
輸出部142根據(jù)從處理部145輸入的信號而對處理部145的處理結(jié)果等進行顯示。輸出部142例如通過文字來顯示處理部145的處理結(jié)果。輸出部142例如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CRT(Cathode Ray Tube,陰極射線管)、觸摸面板型顯示器等。另外,輸出部142也可以通過聲音來輸出處理部145的處理結(jié)果等。
存儲部143對供處理部145實施各種控制處理的程序或數(shù)據(jù)等進行存儲。存儲部143還作為處理部145的作業(yè)區(qū)域而使用,并臨時性地對從操作部141輸入的操作信號、從存儲介質(zhì)144等讀取的程序或數(shù)據(jù)、處理部145按照各種程序而執(zhí)行的計算結(jié)果等進行存儲。
存儲介質(zhì)144為用于對各種的應(yīng)用程序或數(shù)據(jù)進行存儲的、計算機可讀取的存儲介質(zhì)。另外,該程序也可以從主機裝置(服務(wù)器)所具有的信息存儲介質(zhì)經(jīng)由網(wǎng)絡(luò)等而被發(fā)送至存儲介質(zhì)144(存儲部143)。存儲介質(zhì)144也可以作為對通過處理部145的處理而生成的數(shù)據(jù)之中的需要長期的保存的數(shù)據(jù)進行存儲的存儲部而發(fā)揮功能。存儲介質(zhì)144例如通過光盤(CD、DVD)、光磁盤(MO)、磁盤、硬盤、磁帶、存儲器(ROM、閃存等)來實現(xiàn)。
處理部145按照被存儲于存儲部143中的程序或被存儲于存儲介質(zhì)144中的程序而實施各種控制處理。處理部145例如實施以下所示的第一控制處理、第二控制處理或者第三控制處理之中的任意一個。處理部145的功能能夠通過各種處理器(CPU、DSP等)、ASIC(門陣列等)等硬件或程序來實現(xiàn)。另外,也可以通過硬件(專用電路)來實現(xiàn)處理部145的至少一部分。
1.3.1.第一控制處理
首先,對第一控制處理進行說明。圖4為用于對控制部140的第一控制處理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例如,當(dāng)用戶經(jīng)由操作部141而要求進行用于制造薄片S的處理時,處理部145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開始進行處理。
首先,處理部145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使供給部10a、10b實施裝載物T的供給(步驟S150)。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向主供給部10a輸出用于使與主供給部10a的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連接的電機以及輥113、114驅(qū)動的信號(第一信號),并且向副供給部10b輸出用于使與副供給部10b的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連接的電機以及輥113、114驅(qū)動的信號(第二信號)。第一信號以及第二信號分別為用于供給一張廢紙T1以及原料T2的信號。處理部145例如在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輸出了一次第一信號以及第二信號之后,停止第一信號以及第二信號的輸出。
處理部145以使裝載物T1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方式而使供給部10a、10b實施供給。具體而言,處理部145以使從主供給部10a供給的廢紙T1與從副供給部10b供給的原料T2在引導(dǎo)部120中必然重疊的方式,將第一信號以及第二信號分別輸出至主供給部10a以及副供給部10b。根據(jù)第一信號以及第二信號,供給部10a、10b將裝載物T供給至引導(dǎo)部120,從而引導(dǎo)部120以使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對裝載物T進行輸送,由此制造部120能夠使用所供給的裝載物T而制造薄片S。
接下來,處理部145對在主供給部10a的堆疊部110上是否存在有(是否堆疊有)廢紙T1進行判斷(步驟S152)。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根據(jù)來自設(shè)置在主供給部10a中的第一傳感器131的信號而進行是否存在有廢紙T1的判斷。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52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例如向輸出部142輸出用于對在主供給部10a中無廢紙T1的情況進行顯示的信號,并結(jié)束處理。之后,用戶可以向主供給部10a補充廢紙T1。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有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52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對在副供給部10b的堆疊部110中是否存在有原料T2進行判斷(步驟S154)。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根據(jù)來自設(shè)置在副供給部10b中的第二傳感器132的信息而進行是否存在有原料T2的判斷。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原料T2的情況(在步驟S154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例如向輸出部142輸出用于對在副供給部10b中無原料T2的情況進行顯示的信號,并結(jié)束處理。之后,用戶可以向副供給部10b補充原料T2。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有原料T2的情況(在步驟S154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再次使供給部10a、10b分別實施廢紙T1、原料T2的供給(步驟S150)。通過以上的控制處理,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能夠以使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對裝載物T進行輸送,并使用裝載物T而制造薄片S。
另外,步驟S152和步驟S154的順序并不被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同時實施步驟S152和步驟S154。
此外,由于在第一控制處理中,未使用傳感器133、134、135、136、137、138,因此也可以不設(shè)置這些傳感器。
1.3.2.第二控制處理
接下來,對第二控制處理進行說明。圖5為用于對控制部140的第二控制處理進行說明的流程圖。以下,在第二控制處理的說明中,對與上述的第一控制處理的示例的不同點進行說明,而對于相同點則省略說明。
例如,當(dāng)用戶經(jīng)由操作部141而要求進行用于制造薄片S的處理時,處理部145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開始進行處理。
首先,處理部145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對被堆疊于主供給部10a的堆疊部110上的廢紙T1是否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內(nèi)進行判斷(步驟S160)。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根據(jù)來自第五傳感器135的信號而取得廢紙T1的白度,并對廢紙T1的白度是否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內(nèi)進行判斷。而且,處理部145根據(jù)來自第六傳感器136的信號而取得廢紙T1的纖維長度,并對廢紙T1的纖維長度是否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內(nèi)進行判斷。而且,處理部145根據(jù)來自第七傳感器137的信號而取得廢紙T1的克重,并對廢紙T1的克重是否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內(nèi)進行判斷。而且,處理部根據(jù)來自第八傳感器138的信號而取得廢紙T1中所包含的異物的量,并對廢紙T1中所包含的異物的量是否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內(nèi)進行判斷。
處理部145例如在廢紙T1的白度、纖維長度、克重以及異物的量等所有項目均在規(guī)格內(nèi)的情況下,判斷為廢紙T1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內(nèi),而在上述項目之中只要有一個項目在規(guī)格外的情況下,便判斷為廢紙T1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外。例如,白度、纖維長度、克重以及異物的量的規(guī)格被預(yù)先存儲在存儲部143中,處理部145讀取被存儲于存儲部143中的白度等,并與所取得的白度等進行比較從而進行判斷。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廢紙T1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內(nèi)的情況(在步驟S160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使主供給部10a實施廢紙T1的供給(步驟S162)。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廢紙T1在預(yù)定的規(guī)格外的情況(在步驟S160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使主供給部10a以及副供給部10b實施廢紙T1、原料T2的供給(步驟S150)。
在第二控制處理中,如上文所述,能夠根據(jù)廢紙T1的基本特性(例如,白度、纖維長度、克重、異物的有無)而選擇性地實施自副供給部10b的供給。即,在廢紙T1處于預(yù)定的規(guī)格內(nèi)的情況下,不從副供給部10b供給原料T2,而僅在廢紙T1處于預(yù)定的規(guī)格外的情況下,從副供給部10b供給原料T2。由此,能夠降低原料T2的使用頻率。
另外,雖然未進行圖示,但是薄片制造裝置100也可以具有多個副供給部10b。例如,薄片制造裝置100也可以具有第一副供給部10b、第二副供給部10b、第三副供給部10b、第四副供給部10b以及第五副供給部10b,其中,第一副供給部10b收納有與廢紙T1相比白度較高的原料T2,第二副供給部10b收納有與廢紙T1相比纖維長度較長的原料T2,第三副供給部10b收納有與廢紙T1相比克重較小的原料T2,第四副供給部10b收納有與廢紙T1相比克重較大的原料T2,第五副供給部10b收納有與廢紙T1相比異物較少的原料T2。并且,處理部145也可以根據(jù)廢紙T1的基本特性,而從五個供給部10b之中的一個供給原料T2。
例如,在判斷為廢紙T1的克重小于預(yù)定的規(guī)格的情況下,處理部145輸出用于從第四副供給部10b實施供給的信號。例如,在判斷為廢紙T1的異物量多于預(yù)定的規(guī)格的情況下,處理部145輸出用于從第五副供給部10b實施供給的信號。在采用涂布紙等具有纖維以外的層的廢紙T1的情況下,異物的量增多。
另外,由于在第二控制處理中,未使用傳感器133、134,因此也可以不設(shè)置這些傳感器。
1.3.3.第三控制處理
接下來,對第三控制處理進行說明。圖6為用于對控制部140的第三控制處理進行說明的流程圖。以下,在第三控制處理的說明中,對與上述的第一、第二控制處理的示例的不同點進行說明,而對于相同點則省略說明。
例如,當(dāng)用戶經(jīng)由操作部141而要求進行用于制造薄片S的處理時,處理部145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開始進行處理。
首先,處理部145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使主供給部10a實施廢紙T1的供給(步驟S170)。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接收來自操作部141的操作信號,并向主供給部10a輸出用于使與主供給部10a的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連接的電機以及輥113、114驅(qū)動的信號(第三信號)。
接下來,處理部145對主供給部10a能否供給廢紙T1進行判斷(步驟S171)。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根據(jù)第三傳感器133而對廢紙T1是否從取出口118被排出進行判斷。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能夠供給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71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將N=2存儲在存儲部143中(步驟S172)。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法供給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71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將N=4存儲在存儲部143中(步驟S173)。
接下來,處理部145讀取被存儲于存儲部143中的N的值(步驟S174)。
1.3.3.1.N=2的情況
在步驟S174中所讀出的N的值為2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以第一間隔而從副供給部10b供給原料T2(步驟S175)。具體而言,處理部145向副供給部10b輸出用于使與副供給部10b的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連接的電機以及輥113、114驅(qū)動的信號。
接下來,處理部145對副供給部10b能否供給原料T2進行判斷(步驟S176)。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根據(jù)第四傳感器134而對原料T2是否從取出口118被排出進行判斷。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能夠供給原料T2的情況(在步驟S176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改寫N的值,并將N=1存儲在存儲部143中(步驟S177)。
接下來,處理部145根據(jù)第一傳感器131而對在主供給部10a的堆疊部110上是否存在有廢紙T1進行判斷(步驟S178)。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78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例如向輸出部142輸出用于對在主供給部10a中無廢紙T1的情況進行顯示的信號,并結(jié)束處理。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有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78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根據(jù)第二傳感器132而對在副供給部10b的堆疊部110上是否存在有原料T2(裝載物T)進行判斷(步驟S179)。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原料T2的情況(在步驟S179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例如向輸出部142輸出用于對在副供給部10b中無原料T2的情況進行顯示的信號,并結(jié)束處理。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有原料T2的情況(在步驟S179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再次讀取被存儲于存儲部143中的N的值(步驟S174)。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法供給原料T2的情況(在步驟S176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改寫N的值,并將N=3存儲在存儲部143中(步驟S180)。
接下來,處理部145根據(jù)第一傳感器131而對在主供給部10a的堆疊部110上是否存在有廢紙T1進行判斷(步驟S181)。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81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例如向輸出部142輸出用于對在主供給部10a中無廢紙T1的情況進行顯示的信號,并結(jié)束處理。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有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81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再次讀取被存儲于存儲部143中的N的值(步驟S174)。
1.3.3.2.N=1的情況
在步驟S174中所讀取的N的值為1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以第一間隔而從主供給部10a供給廢紙T1(步驟S182)。具體而言,處理部145向主供給部10a輸出上述的第三信號。
接下來,處理部145對主供給部10a能否供給廢紙T1進行判斷(步驟S183)。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根據(jù)第三傳感器133而對廢紙T1是否從取出口118被排出進行判斷。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能夠供給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83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改寫N的值,并將N=2存儲在存儲部143中(步驟S184)。
接下來,處理部145根據(jù)第一傳感器131而對在主供給部10a的堆疊部110上是否存在有廢紙T1進行判斷(步驟S178)。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法供給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83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改寫N的值,并將N=4存儲在存儲部143中(步驟S185)。
接下來,處理部145根據(jù)第二傳感器132而對在主供給部10b的裝載部100上是否存在有原料T2進行判斷(步驟S179)。
如上文所述,通過反復(fù)進行N=1的路徑和N=2的路徑,從而交替地供給廢紙T1和原料T2。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以預(yù)定單位(例如,每一張或每兩張)而對來自一方的供給部10的裝載物T的供給與來自另一方的供給部10的裝載物T的供給進行切換從而交替地進行供給?;蛘撸部梢圆捎萌缦路绞?,即,以不同的量單位進行切換從而交替地進行供給。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從一方的供給部10供給第一量(例如,五張)的裝載物T,并從另一方的供給部10供給第二量(例如一張)的裝載物T。
另一方面,在主供給部10a或者副供給部10b中的任意一方的裝載物T用盡的情況下,使用剩有裝載物T的供給部10而繼續(xù)進行供給。以下對該情況進行說明。
1.3.3.3.N=3的情況
在步驟S174中所讀出的N的值為3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以第二間隔而從主供給部10a供給廢紙T1(步驟S186)。具體而言,處理部145向主供給部10a輸出用于使與主供給部10a的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連接的電機以及輥113、114驅(qū)動的信號。
接下來,處理部145對主供給部10a能否供給廢紙T1進行判斷(步驟S187)。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根據(jù)第三傳感器133而對廢紙T1是否從取出口118被排出進行判斷。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能夠供給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87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改寫N的值,并將N=3存儲在存儲部143中(步驟S180)。由此,反復(fù)進行自主供給部10a的供給。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法供給廢紙T1的情況(在步驟S187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例如向輸出部142輸出用于對主供給部10a無法進行供給的情況進行顯示的信號,并結(jié)束處理。
1.3.3.4.N=4的情況
在步驟S174中所讀出的N的值為4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以第二間隔而從副供給部10b供給原料T2(步驟S188)。具體而言,處理部145向副供給部10b輸出用于使與副供給部10b的上下驅(qū)動軸部112連接的電機以及輥113、114驅(qū)動的信號。
接下來,處理部145對副供給部10b能否供給原料T2進行判斷(步驟S189)。具體而言,處理部145根據(jù)第四傳感器134而對原料T2是否從取出口118被排出進行判斷。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能夠供給原料T2的情況(在步驟S189中為是的情況)下,處理部145改寫N的值,并將N=4存儲在存儲部143中(步驟S185)。由此,反復(fù)進行自副供給部10b的供給。
在處理部145判斷為無法供給原料T2的情況(在步驟S189中為否的情況)下,處理部145例如向輸出部142輸出用于對副供給部10b無法進行供給的情況進行顯示的信號,并結(jié)束處理。
在第三控制處理中,通過反復(fù)進行N=1的路徑和N=2的路徑,從而交替地供給廢紙T1和原料T2。在N=3或者N=4的路徑的情況下,從供給部10a、10b中的一方進行供給。例如,在僅從主供給部10a進行了供給的情況下,如圖7(b)所示,以在廢紙T1與T1之間隔開了間隔的狀態(tài)而被供給。由于在現(xiàn)有的薄片制造裝置中,從一個供給部供給裝載物,因此成為這樣的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在廢紙T1與T1之間出現(xiàn)未輸送有紙的間隙。因此,出現(xiàn)未被供給的部分,此為供給量的變動。與此相對,在使第一間隔M1短于廢紙T1或者原料T2的輸送方向上的長度的情況下,如圖7(a)所示,成為廢紙T1與原料T2的一部分重疊的狀態(tài)。此外,雖然未進行圖示,但是在使第一間隔與廢紙T1或者原料T2的輸送方向上的長度相同的情況下,成為廢紙T1與原料T2既不重疊也未形成間隙的狀態(tài)。無論在哪一種的情況下,與從一個供給部供給廢紙T1的情況相比,均能夠減少向粗碎部12供給的裝載物T的供給量的變動。例如,當(dāng)想要從一個供給部以縮短相鄰的廢紙T1的間隔的方式而進行供給時,容易產(chǎn)生卡紙。因此,以在廢紙T1與T1之間隔開間隙這樣的第二間隔M2而進行供給。而且,由于在第三控制處理中,以使廢紙T1的一部分與原料T2的一部分重疊的方式而進行供給,因此即使廢紙T1或原料T2的位置發(fā)生偏離,也能夠不形成間隙。
在此,第一間隔M1以及第二間隔M2是指,在從供給部向粗碎部12連續(xù)地供給裝載物T(廢紙T1或者原料T2)的情況下,第一裝載物與接著第一裝載物而被供給的第二裝載物之間的距離(假設(shè)為第一裝載物與第二裝載物沿著水平方向而被供給的情況下的兩個裝載物的最短距離)。另外,雖然將第一間隔M1和第二間隔M2設(shè)為距離,但是也可以設(shè)為時間的間隔。此外,第一間隔M1<第二間隔M2。
而且,在第三控制處理中,與僅從一個供給部進行供給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向粗碎部12供給的裝載物T的供給速度。而且,通過交替地使供給部10a、10b驅(qū)動,從而能夠減輕供給部10a、10b的負(fù)擔(dān)。由于也具有這些效果,因此在第三控制處理中,也可以不使用廢紙T1和原料T2,而在副供給部10b中也裝載廢紙T1。
另外,廢紙T1的一部分與原料T2的一部分也可以不以重疊的方式被供給。在該情況下,與僅從一個供給部進行供給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相鄰裝載物T之間的間隙,從而能夠減少向粗碎部12供給的裝載物T的供給量的變動。而且,能夠提高向粗碎部12供給的裝載物T的供給速度,從而能夠增加每單位時間的處理量。而且,能夠減輕供給部10a、10b的負(fù)擔(dān)。
由于在第三控制處理中,未使用傳感器135、136、137、138,因此也可以不設(shè)置這些傳感器。
薄片制造裝置100例如具有以下特征。
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具備:制造部102,其對薄片S進行制造;多個供給部10,其向制造部102供給所裝載的裝載物T,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以使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對裝載物T進行輸送。因此,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例如,在使兩張廢紙T1重疊的情況下,即便是所重疊的一方的廢紙T1的白度較低的情況,在另一方的廢紙T1的白度較高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白度平均化。這不僅是針對白度,對于其他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因此,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與從一個供給部僅供給廢紙T1的情況相比,能夠減輕廢紙T1對薄片S產(chǎn)生的影響。其結(jié)果為,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能夠?qū)λ圃斓谋∑琒的特性根據(jù)所供給的廢紙T1的特性而發(fā)生變動的情況進行抑制。
而且,由于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以使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將裝載物T向粗碎部12進行輸送,因此與不以使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進行輸送的情況相比,能夠制造特性的偏差較小的薄片S。而且,由于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以使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將裝載物T向粗碎部12進行輸送,因此即使具有多個供給部10,也無需設(shè)置多個粗碎部12。因此,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能夠抑制部件數(shù)量增加的情況。
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具備控制部140,所述控制部140以使裝載物T的一部分重疊的方式而使供給部10實施供給。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通過控制140對自供給部10的供給進行控制,從而能夠制造特性的偏差較小的薄片S。
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以使從主供給部10a所供給的廢紙T1與從副供給部10b所供給的原料T2重疊的方式而對廢紙T1和原料T2進行輸送。原料T2為預(yù)先規(guī)定的原料,并且為作為所制造的薄片的原料而適合的物質(zhì)。原料T2例如與一般的廢紙相比,白度較高,纖維長度較長,接近所制造的薄片的克重,且異物較少。因此,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通過以使廢紙T1與原料T2重疊的方式而進行輸送,從而即使被供給的廢紙T1白度較低,纖維長度較短,背離所制造的薄片的克重,且異物較多,也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對所制造的薄片S產(chǎn)生的影響。另外,通過將原料T2設(shè)為薄片,從而也具有易于定量地進行供給的效果。例如,在纖維狀的情況下,定量地進行供給是較為困難的。
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具有控制部140,該控制部140根據(jù)廢紙T1而選擇性地實施自副供給部10b的原料T2的供給。例如,在廢紙T1的特性對所制造的薄片產(chǎn)生影響的情況下,供給原料T2,在廢紙的特性T1對所制造的薄片不產(chǎn)生影響的情況下,不供給原料T2。由此,能夠降低原料T2的使用頻率。
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與能夠裝載于主供給部10a中的廢紙T1的容積相比,能夠裝載于副供給部10b中的原料T2的容積較小。由于原料T2僅作為薄片的原料,因此對于用戶而言,期望成本較低。通過使原料T2的容積減小,而使原料T2的大小或厚度減小,從而能夠降低成本。
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在主供給部10a的上方配置有副供給部10b。由于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主供給部10a的裝載物T的裝載量更多,因此當(dāng)副供給部10b被配置在主供給部10a的下方時,會被主供給部10a隱藏而不易進行副供給部10b的補充。因此,通過在主供給部10a的上方配置副供給部10b,從而能夠易于進行副供給部10b的補充。此外,由于用戶向主供給部10a投入較多的廢紙T1,因此在廢紙T1的投入之時,處于更低的位置更不易疲勞。
而且,由于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在主供給部10a的上方配置副供給部10b,因此例如易于使在引導(dǎo)部120中重疊的廢紙T1和原料T2的寬度方向(與廢紙T1以及原料T2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一致。具體而言,在廢紙T1和原料T2的寬度方向相同的情況下,能夠以使廢紙T1和原料T2的寬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而向粗碎部12進行供給。由此,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能夠制造特性的偏差較小的薄片S。
另外,在存在有廢紙T1以及原料T2的大小的誤差、引導(dǎo)部120等的制造誤差的情況下,在這些誤差的范圍內(nèi),在薄片制造裝置100中,能夠以使廢紙T1和原料T2的寬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而向粗碎部12進行供給。
此外,在使用了薄片制造裝置100的薄片制造方法中,包括:以使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重疊的方式而對裝載物T進行輸送的工序;使用裝載物T而對薄片進行制造的工序。因此,在使用了薄片制造裝置100的薄片制造方法中,能夠?qū)λ圃斓谋∑琒的特性發(fā)生變動的情況進行抑制。
2、薄片制造裝置的改變例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改變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200進行詳細(xì)說明。圖8為模式化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改變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200的立體圖。以下,在薄片制造裝置200的說明中,對與上述的薄片制造裝置100的示例的不同點進行說明,而對于相同點則省略說明。
如圖2以及圖3所示,在上述薄片制造裝置100中,副供給部10b所供給的原料T2為單張。與此相對,如圖8所示,在薄片制造裝置200中,副供給部10b所供給的原料T2為卷筒紙。薄片制造裝置200的副供給部10b具有作為卷筒紙的旋轉(zhuǎn)的中心的旋轉(zhuǎn)軸部212。
在薄片制造裝置200中,例如與薄片制造裝置100相比,能夠?qū)崿F(xiàn)副供給部10b的輕量化。
另外,雖然在上述的示例中,從多個供給部10所供給的裝載物T以在引導(dǎo)部120中重疊的方式而被輸送,但是也可以不在引導(dǎo)部120中重疊,而只需使對多個供給部10進行驅(qū)動的時間(例如,輸出輥114驅(qū)動的時間)重疊即可。
此外,雖然在上述的示例中,從多個供給部10供給的裝載物T被輸送至一個粗碎部12,但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也可以對應(yīng)于多個供給部10而設(shè)置多個粗碎部12,并且在粗碎部12中進行了粗碎之后,使各自的粗碎片(細(xì)片)混合。
此外,雖然在上述的示例中采用了干式的方式,但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也可以采用濕式的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代替解纖部20而使用碎解部(碎漿機),代替分級部30而使用脫墨器具,代替薄片形成部80而使用抄紙部。
此外,由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所制造的薄片S主要是指形成為薄片狀的物質(zhì)。但是并不限定于薄片狀物質(zhì),也可以是板狀、波特(Bode)狀、網(wǎng)狀。本說明書中的薄片被分為紙和無紡布。紙包括以紙漿或廢紙為原料并成形為較薄的薄片狀的形態(tài)等,并包括以筆記或印刷為目的的記錄紙、壁紙、包裝紙、彩色紙、畫圖紙、制圖紙等。無紡布是與紙張相比較厚的物質(zhì)或強度較低的物質(zhì),并包括一般的不織布、纖維板、衛(wèi)生紙(清掃用衛(wèi)生紙)、廚房用紙、清潔器、過濾器、液體(廢墨或油)吸收材料、吸音材料、隔熱材料、緩沖材料、墊子等。另外,作為原料,也可以為纖維素等植物纖維或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纖維等化學(xué)纖維或羊毛、絲綢等動物纖維。
本發(fā)明可以在具有本申請所記載的特征或效果的范圍內(nèi)省略一部分的結(jié)構(gòu),或者對各個實施方式或改變例進行組合。
本發(fā)明包括與在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結(jié)構(gòu)實質(zhì)相同的結(jié)構(gòu)(功能、方法以及結(jié)果相同的結(jié)構(gòu),或者目的以及效果相同的結(jié)構(gòu))。此外,本發(fā)明包括對在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結(jié)構(gòu)中的非本質(zhì)部分進行置換的結(jié)構(gòu)。此外,本發(fā)明包括與在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相同的作用效果的結(jié)構(gòu)或者能夠?qū)崿F(xiàn)相同的目的的結(jié)構(gòu)。此外,本發(fā)明包括在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結(jié)構(gòu)中附加了公知技術(shù)的結(jié)構(gòu)。
符號說明
1:管;2:漏斗;3、4、5:管;6:漏斗;7、8:管;9:漏斗;10:供給部;10a:主供給部;10b:副供給部;12:粗碎部;14:粗碎刃;16:框體;20:解纖部;22:導(dǎo)入口;24:排出口;30:分級部;31:導(dǎo)入口;32:圓筒部;33:倒圓錐部;34:下部排出口;35:上部排出口;36:接收部;40:篩選部;42:導(dǎo)入口;44:排出口;50:混合部;52:添加物供給部;54:管;56:鼓風(fēng)機;60:堆積部;62:導(dǎo)入口;70:料片形成部;72:網(wǎng)帶;74:拉伸輥;76:抽吸機構(gòu);78:調(diào)濕部;80:薄片形成部;82:第一粘合部;84:第二粘合部;86:加熱輥;90:切斷部;92:第一切斷部;94:第二切斷部;96:排出部;98:標(biāo)記部;100:薄片制造裝置;102:制造部;110:堆疊部;112:上下驅(qū)動軸部;113:拾取輥;114:輸出輥;116:框體;118:取出口;120:引導(dǎo)部;122:板狀部;124:第一引導(dǎo)部;126:第二引導(dǎo)部;131:第一傳感器;132:第二傳感器;133:第三傳感器;134:第四傳感器;135:第五傳感器;136:第六傳感器;137:第七傳感器;138:第八傳感器;140:控制部;141:操作部;142:輸出部;143:存儲部;144:存儲介質(zhì);145:處理部;200:薄片制造裝置;212:旋轉(zhuǎn)軸部。
權(quán)利要求書(按照條約第19條的修改)
1.一種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制造部,其對薄片進行制造;
多個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所裝載的裝載物,
在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中,以使從多個所述供給部所供給的所述裝載物重疊的方式而對所述裝載物進行輸送。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裝載物的一部分重疊的方式而使所述供給部實施供給。
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多個所述供給部具備:
主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廢紙;
副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預(yù)先規(guī)定的原料,
在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中,以使從所述主供給部所供給的所述廢紙與從所述副供給部所供給的所述原料重疊的方式而對所述廢紙和所述原料進行輸送。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據(jù)所述廢紙而選擇性地實施自所述副供給部的供給。
5.如權(quán)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與能夠裝載于所述主供給部中的所述廢紙的容積相比,能夠裝載于所述副供給部中的所述原料的容積較小。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供給部的上方配置所述副供給部。
7.一種薄片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以使從多個供給部所供給的裝載物重疊的方式而對所述裝載物進行輸送的工序;
使用所述裝載物來制造薄片的工序。
8.一種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制造部,其對薄片進行制造;
多個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裝載物,
在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中,從多個所述供給部交替地供給所述裝載物。
9.一種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制造部,其對薄片進行制造;
多個供給部,其向所述制造部供給裝載物,
在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中,在從多個所述供給部中的一個供給部進行供給的期間內(nèi),從多個所述供給部中的另一個供給部進行供給。
10.如權(quán)利要求1、8、9中任一項所述的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即使無法通過多個所述供給部中的某一個供給部來供給裝載物,也有另一個供給部繼續(xù)進行裝載物的供給。
11.(追加)如權(quán)利要求1、8、9中任一項所述的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造部具備粗碎部,所述粗碎部對由所述供給部所供給的所述裝載物進行粗碎,
所述供給部向所述粗碎部供給所述裝載物。
12.(追加)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薄片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多個所述供給部以不同的量單位進行切換從而交替地進行供給。
說明或聲明(按照條約第19條的修改)
修改內(nèi)容:
權(quán)利要求書追加了第11項及第12項。
第11項為基于申請時的說明書的第0027段、第0028段、第0030段的權(quán)利要求。
第12項為基于申請時的說明書的第0125段的權(quán)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