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紡織面料的生產工藝,具體涉及一種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的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滌綸長絲,是用滌綸做成的長絲,其是合成纖維中的一個重要品種,由于滌綸具有一些非常優(yōu)良的性質,從而其用途很廣,大量用于制造衣著和工業(yè)制品中。例如,滌綸長絲的強度高,滌綸纖維的強度比棉花高近1倍,比羊毛高3倍,因此滌綸織物結實耐用;滌綸的耐熱性好,其可在70-1700℃中使用,是合成纖維中耐熱性和熱穩(wěn)定性最好的;滌綸的彈性好,滌綸的彈性接近羊毛,耐皺性超過其他纖維,織物不皺,保形性好。同時,滌綸還具有非常好的耐磨性、吸水性、和染色性。
目前,我國的化纖生產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絕大部分是一般的常規(guī)纖維,各種差別化、功能化纖維品種少,差別化率遠低于發(fā)達國家,很多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被外國所壟斷。產品檔次低,品種單一的結構性矛盾迫使國內化纖企業(yè)必須正視現實,苦練內功,爭取迎頭趕超國外先進水平。因此,致力于產品創(chuàng)新,開發(fā)生產各種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化纖新品種,已成為他們的普遍共識和核心任務。而且由于近年來國內化纖生產能力及規(guī)模不斷擴大,聚酯常規(guī)品種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企業(yè)效益不斷減少,因此開發(fā)市場急需的差別化纖維是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及提高附加值的必由之路,只有開發(fā)出形態(tài)各異的差別化纖維才能夠在日趨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給贏得更多的客戶。
吸濕排汗功能是現在很多面料或纖維需要滿足的要求,一般的吸濕排汗功能是通過織物結構改變或纖維改性的方式,來改變織物對水分的吸濕、移動和放濕的性質,使織物具有吸水性和快干性。
如何將液態(tài)的汗液盡快排出體外是提高織物穿著舒適性的關鍵,汗液經織物傳導至外界空間的濕通道有三種形式:(1)汗液在人體皮膚與織物間或單纖維間的間隙擴散并遷移至外層空間;(2)蒸發(fā)的水汽在織物內表面纖維空洞或纖維表面凝結成液態(tài)水,經纖維內空洞或纖維間空隙的毛細作用輸送到織物外表面,重新蒸發(fā)成水蒸氣遷移至外層空間;(3)汗液直接接觸織物并以液態(tài)水的形式進入織物內表面,又經紗線間或纖維間縫隙的毛細作用輸送至織物外表面,再蒸發(fā)成水蒸氣擴散至外層空間。由此可知,無論哪種形式,都包含3個階段,即吸水-保水-蒸發(fā),因此,使合成纖維原料及其織物具有上述3個功能,是各個企業(yè)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現提供一種生產工藝簡單、吸濕性、快干性和透氣性好的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的生產工藝。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由聚酯切片經過高溫熔融抽絲而成,具體步驟如下:
(1)將聚酯切片在結晶器中進行預結晶,采用120-170℃的熱空氣對聚酯切片進行加熱,完成預結晶步驟,所述持續(xù)時間為20-30min;
(2)將預結晶后的聚酯切片進行通風干燥,得到干燥聚酯切片,所述干燥聚酯切片的含水率為20-50ppm;
(3)將干燥的聚酯切片放入螺桿擠壓機中,進行熔融與過濾,得到熔體,所述熔融溫度為270-295℃,所述過濾器的過濾孔徑為0.5mm;
(4)將過濾后的熔體放入紡絲箱體中,將熔體通過計量泵的計量,進入紡絲組件中,進行擠壓出絲,所述紡絲箱體的溫度為280-300℃,所述計量泵的溫度為280-290℃,所述擠出壓力為100-170kgf/cm2;
(5)將紡紗組件中擠壓出來的絲采用側吹風以90°的角度進行吹風,進行冷卻至常溫,凝固得到絲束,所述側吹風的溫度為20-30℃,所述側吹風濕度為65-75%,所述側吹風的速度為0.3-0.6m/s;
(6)將絲束通過卷繞機進行卷繞,以備下道工序使用,所述卷繞角度為5-7°,所述超喂率為0-2%,所述張力為生產品種規(guī)格的0.2倍,所述卷繞機的卷繞速度為4800m/min。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2)中的干燥溫度為150-170℃,所述干燥時間為4-8小時,所述通風量為250-320Nm3/h,所述干燥空氣的入口露點為-20℃。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發(fā)明通過改變纖維界面形態(tài),在纖維縱表面形成溝槽,利用溝槽來增強織物的毛細管效應,利用纖維表面微細溝槽所產生的毛細現象使汗水經芯吸、擴散、傳輸作用,迅速遷移至織物的表面并發(fā)散,使其能夠快速揮發(fā),從而保持人體皮膚的干爽感,同時,在濕潤狀態(tài)下能夠始終保持織物與皮膚間舒適的微氣候狀態(tài),達到舒適性提高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的截面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滌綸長絲與Nylon、PET、棉的吸濕排汗性能的測試結果對比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滌綸長絲與Nylon、PET、棉的水滴擴散面積的測試結果對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
如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的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的截面圖。
實施例1
一種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的生產工藝,由聚酯切片經過高溫熔融抽絲而成,具體步驟如下:
(1)將聚酯切片在結晶器中進行預結晶,采用120℃的熱空氣對聚酯切片進行加熱,完成預結晶步驟,持續(xù)時間為20min;
(2)將預結晶后的聚酯切片進行通風干燥,得到干燥聚酯切片,干燥聚酯切片的含水率為20ppm,干燥溫度為150℃,干燥時間為4小時,通風量為250Nm3/h,干燥空氣的入口露點為-20℃;
(3)將干燥的聚酯切片放入螺桿擠壓機中,進行熔融與過濾,得到熔體,熔融溫度為270℃,過濾器的過濾孔徑為0.5mm;
(4)將過濾后的熔體放入紡絲箱體中,將熔體通過計量泵的計量,進入紡絲組件中,進行擠壓出絲,紡絲箱體的溫度為280℃,計量泵的溫度為280℃,擠出壓力為100kgf/cm2;
(5)將紡紗組件中擠壓出來的絲采用側吹風以90°的角度進行吹風,進行冷卻至常溫,凝固得到絲束,側吹風的溫度為20℃,側吹風濕度為65%,側吹風的速度為0.3m/s;
(6)將絲束通過卷繞機進行卷繞,以備下道工序使用,卷繞角度為5°,超喂率為0%,張力為生產品種規(guī)格的0.2倍,卷繞機的卷繞速度為4800m/min。
實施例2
一種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的生產工藝,由聚酯切片經過高溫熔融抽絲而成,具體步驟如下:
(1)將聚酯切片在結晶器中進行預結晶,采用170℃的熱空氣對聚酯切片進行加熱,完成預結晶步驟,持續(xù)時間為30min;
(2)將預結晶后的聚酯切片進行通風干燥,得到干燥聚酯切片,干燥聚酯切片的含水率為50ppm,干燥溫度為170℃,干燥時間為8小時,通風量為320Nm3/h,干燥空氣的入口露點為-20℃;
(3)將干燥的聚酯切片放入螺桿擠壓機中,進行熔融與過濾,得到熔體,熔融溫度為295℃,過濾器的過濾孔徑為0.5mm;
(4)將過濾后的熔體放入紡絲箱體中,將熔體通過計量泵的計量,進入紡絲組件中,進行擠壓出絲,紡絲箱體的溫度為300℃,計量泵的溫度為290℃,擠出壓力為170kgf/cm2;
(5)將紡紗組件中擠壓出來的絲采用側吹風以90°的角度進行吹風,進行冷卻至常溫,凝固得到絲束,側吹風的溫度為30℃,側吹風濕度為75%,側吹風的速度為0.6m/s;
(6)將絲束通過卷繞機進行卷繞,以備下道工序使用,卷繞角度為7°,超喂率為2%,張力為生產品種規(guī)格的0.2倍,卷繞機的卷繞速度為4800m/min。
實施例3
一種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的生產工藝,由聚酯切片經過高溫熔融抽絲而成,具體步驟如下:
(1)將聚酯切片在結晶器中進行預結晶,采用145℃的熱空氣對聚酯切片進行加熱,完成預結晶步驟,持續(xù)時間為25min;
(2)將預結晶后的聚酯切片進行通風干燥,得到干燥聚酯切片,干燥聚酯切片的含水率為35ppm,干燥溫度為160℃,干燥時間為4-8小時,通風量為285Nm3/h,干燥空氣的入口露點為-20℃;
(3)將干燥的聚酯切片放入螺桿擠壓機中,進行熔融與過濾,得到熔體,熔融溫度為277℃,過濾器的過濾孔徑為0.5mm;
(4)將過濾后的熔體放入紡絲箱體中,將熔體通過計量泵的計量,進入紡絲組件中,進行擠壓出絲,紡絲箱體的溫度為290℃,計量泵的溫度為285℃,擠出壓力為135kgf/cm2;
(5)將紡紗組件中擠壓出來的絲采用側吹風以90°的角度進行吹風,進行冷卻至常溫,凝固得到絲束,側吹風的溫度為25℃,側吹風濕度為70%,側吹風的速度為0.45m/s;
(6)將絲束通過卷繞機進行卷繞,以備下道工序使用,卷繞角度為6°,超喂率為1%,張力為生產品種規(guī)格的0.2倍,卷繞機的卷繞速度為4800m/min。
采用本發(fā)明的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織造成的織物進行吸濕排汗性能的垂直測試,測試方法為:將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織造成的織物做成20cm*2.5cm的試樣片,經緯向各5片,將18-22℃的水槽中安裝一個水平棒,把試樣片下端線浸于水面,用一直尺測量10min、30min時由毛細現象水上升的高度,取5次平均值。如下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的滌綸長絲與Nylon、PET、棉的吸濕排汗性能的測試結果對比圖;
采用本發(fā)明的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織造成的織物進行吸濕排汗性能的水平測試,測試方法為:將吸濕排汗型滌綸長絲織造成的織物展平,懸空撐平,向織物中滴0.2ml水,30秒后測量其擴散面積。如下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的滌綸長絲與Nylon、PET、棉的水滴擴散面積的測試結果對比圖。
由圖2和圖3可知,本發(fā)明的滌綸長絲的織物與Nylon、PET、棉的織物具有更好的吸濕、導濕作用,給穿著者更好的舒適感。
本發(fā)明通過改變纖維界面形態(tài),在纖維縱表面形成溝槽,利用溝槽來增強織物的毛細管效應,利用纖維表面微細溝槽所產生的毛細現象使汗水經芯吸、擴散、傳輸作用,迅速遷移至織物的表面并發(fā)散,使其能夠快速揮發(fā),從而保持人體皮膚的干爽感,同時,在濕潤狀態(tài)下能夠始終保持織物與皮膚間舒適的微氣候狀態(tài),達到舒適性提高的目的。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是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的技術方案,均應視為落入本發(fā)明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