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記錄設備和記錄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227078閱讀:310來源:國知局
      記錄設備和記錄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記錄設備和記錄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上已知有如下的記錄設備,其中該記錄設備使用具有排列有多個記錄元件的記錄元件列的記錄頭,通過驅動記錄元件以將墨排出到記錄介質上來記錄圖像,多個記錄元件用于生成用以排出墨的能量。在這些記錄設備中,還已知有針對單位區(qū)域進行多次記錄掃描以形成圖像的所謂的多遍記錄。

      另一方面,針對記錄元件列內的多個記錄元件的驅動方法,通常已知有所謂的時分驅動方法,其中在該時分驅動方法中,將多個記錄元件分割成多個驅動塊,并且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驅動塊的記錄元件。該時分驅動方法使得能夠減少正同時驅動的記錄元件的數(shù)量,由此使得能夠提供驅動電源的大小得到抑制的記錄設備。

      在使用上述的多遍記錄來進行記錄的情況下,存在以下情況:由于各種原因,在針對單位區(qū)域的多次掃描中的一種掃描和另一種掃描之間發(fā)生墨的排出位置偏移。例如,在沿正方向和反方向往復掃描記錄頭的配置中發(fā)生記錄介質的浮動(起皺)的情況下,墨排出方向在正方向和反方向之間略微偏移,因而在通過正向掃描進行了記錄的區(qū)域和通過反向掃描進行了記錄的區(qū)域之間存在墨排出位置偏移。

      與此相對,日本特開2013-159017描述了用以抑制諸如上述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等的兩種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配置。在該配置中,生成通過這兩種掃描在相同像素區(qū)域中排出墨的記錄數(shù)據(jù),此外,進行上述的時分驅動,以使得在這兩種掃描各自中各個驅動塊所形成的點的著落位置彼此不同。現(xiàn)在,為了在沿正方向和反方向往復掃描記錄頭的情況下使各個驅動塊所形成的點的著落位置不同,將沿反方向進行掃描時的多個驅動塊的驅動順序描述為不同于沿正方向進行掃描時的多個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此外,為了在僅沿一個方向掃描記錄頭的情況下使各個驅動塊所形成的點的著落位置不同,將特定類型的掃描中的多個驅動塊的驅動順序描述為不同于另一特定類型的掃描中的多個驅動塊的驅動順序。根據(jù)日本特開2013-159017,可以實現(xiàn)如下的記錄:在使用多遍記錄和時分驅動來進行記錄時,抑制了兩種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

      然而,日本特開2013-159017僅描述了對用以排出一種特定類型的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進行控制。換句話說,日本特開2013-159017沒有提及在排出多個類型的墨的情況下如何設置各自排出墨的記錄元件列之間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因此,盡管日本特開2013-159017可以在排出一個類型的墨的情況下抑制兩個類型的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但在排出多個類型的墨的情況下可能發(fā)生圖像缺陷。

      更具體地,日本特開2013-159017沒有描述排出青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和排出品紅色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之間的關系,因而可能無法抑制青色墨和品紅色墨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此外,日本特開2013-159017沒有描述排出點尺寸大的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和排出點尺寸小的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之間的關系,因而可能無法抑制點尺寸大的墨和點尺寸小的墨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期望如下:即使在排出諸如多個類型的顏色或多個點尺寸的墨等的多個類型的墨的情況下,也提供無圖像缺陷的抑制了兩種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記錄。

      有鑒于上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記錄設備,包括:記錄頭,其包括:沿預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類型墨的能量的多個記錄元件的第一記錄元件列,以及沿所述預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與所述第一類型墨不同的第二類型墨的能量的多個記錄元件的第二記錄元件列;掃描單元,用于執(zhí)行以下掃描:所述記錄頭針對記錄介質上的單位區(qū)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掃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著與所述預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記錄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掃描,其中L≥1;生成單元,用于進行以下操作:基于與通過排出所述第一類型墨而在所述單位區(qū)域中要記錄的圖像相對應的第一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用于規(guī)定在所述掃描單元的K+L次掃描各自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內的多個像素區(qū)域各自的所述第一類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組第一記錄數(shù)據(jù),以及基于與通過排出所述第二類型墨而在所述單位區(qū)域中要記錄的圖像相對應的第二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用于規(guī)定在所述掃描單元的K+L次掃描各自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內的多個像素區(qū)域各自的所述第二類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組第二記錄數(shù)據(jù);驅動單元,用于進行以下操作:關于所述第一記錄元件列所排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掃描中與所述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已分割到多個第一驅動塊中的多個第一記錄元件,對所述多個第一記錄元件進行驅動,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的第一驅動塊的第一記錄元件,以及關于所述第二記錄元件列所排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掃描中與所述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已分割到多個第二驅動塊中的多個第二記錄元件,對所述多個第二記錄元件進行驅動,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的第二驅動塊的第二記錄元件;以及控制單元,用于在所述掃描單元的第K′次第一掃描和第L′次第二掃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單元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記錄數(shù)據(jù)和所述第二記錄數(shù)據(jù),通過利用所述驅動單元驅動所述第一記錄元件列的多個記錄元件和所述第二記錄元件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來向所述單位區(qū)域排出所述第一類型墨和所述第二類型墨,其中,所述多個第二驅動塊的驅動順序不同于所述多個第一驅動塊的驅動順序。

      有鑒于上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記錄設備,包括:記錄頭,其包括:沿預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類型墨的能量的多個記錄元件的第一記錄元件列,以及沿所述預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與所述第一類型墨不同的第二類型墨的能量的多個記錄元件的第二記錄元件列;掃描單元,用于執(zhí)行以下掃描:所述記錄頭針對記錄介質上的單位區(qū)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掃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著與所述預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記錄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掃描,其中L≥1;生成單元,用于進行以下操作:基于與通過排出所述第一類型墨而在所述單位區(qū)域中要記錄的圖像相對應的第一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用于規(guī)定在所述掃描單元的K+L次掃描各自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內的多個像素區(qū)域各自的所述第一類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組第一記錄數(shù)據(jù),以及基于與通過排出所述第二類型墨而在所述單位區(qū)域中要記錄的圖像相對應的第二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用于規(guī)定在所述掃描單元的K+L次掃描各自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內的多個像素區(qū)域各自的所述第二類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組第二記錄數(shù)據(jù);驅動單元,用于進行以下操作:關于所述第一記錄元件列所排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掃描中與所述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已分割到多個第一驅動塊中的多個第一記錄元件,對所述多個第一記錄元件進行驅動,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的第一驅動塊的第一記錄元件,以及關于所述第二記錄元件列所排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掃描中與所述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已分割到多個第二驅動塊中的多個第二記錄元件,對所述多個第二記錄元件進行驅動,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的第二驅動塊的第二記錄元件;以及控制單元,用于在所述掃描單元的第K′次第一掃描和第L′次第二掃描中,基于所述生成單元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記錄數(shù)據(jù)和所述第二記錄數(shù)據(jù),通過利用所述驅動單元驅動所述第一記錄元件列的多個記錄元件和所述第二記錄元件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來向所述單位區(qū)域排出所述第一類型墨和所述第二類型墨,其中,所述多個第二驅動塊的驅動順序不同于所述多個第一驅動塊的驅動順序。

      有鑒于上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記錄方法,用于使用記錄頭來進行記錄,所述記錄頭包括:沿預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類型墨的能量的多個記錄元件的第一記錄元件列;以及沿所述預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與所述第一類型墨不同的第二類型墨的能量的多個記錄元件的第二記錄元件列,所述記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掃描步驟,用于執(zhí)行以下掃描:所述記錄頭針對記錄介質上的單位區(qū)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掃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著與所述預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記錄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掃描,其中L≥1;生成步驟,用于進行以下操作:基于與通過排出所述第一類型墨而在所述單位區(qū)域中要記錄的圖像相對應的第一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用于規(guī)定在所述掃描步驟的K+L次掃描各自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內的多個像素區(qū)域各自的所述第一類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組第一記錄數(shù)據(jù),以及基于與通過排出所述第二類型墨而在所述單位區(qū)域中要記錄的圖像相對應的第二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用于規(guī)定在所述掃描步驟的K+L次掃描各自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內的多個像素區(qū)域各自的所述第二類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組第二記錄數(shù)據(jù);驅動步驟,用于進行以下操作:關于所述第一記錄元件列所排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掃描中與所述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已分割到多個第一驅動塊中的多個第一記錄元件,對所述多個第一記錄元件進行驅動,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的第一驅動塊的第一記錄元件,以及關于所述第二記錄元件列所排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掃描中與所述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已分割到多個第二驅動塊中的多個第二記錄元件,對所述多個第二記錄元件進行驅動,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的第二驅動塊的第二記錄元件;以及進行控制,以在所述掃描步驟的第K′次第一掃描和第L′次第二掃描中,基于所述生成步驟中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記錄數(shù)據(jù)和所述第二記錄數(shù)據(jù),通過在所述驅動步驟中驅動所述第一記錄元件列的多個記錄元件和所述第二記錄元件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來向所述單位區(qū)域排出所述第一類型墨和所述第二類型墨,其中,所述多個第二驅動塊的驅動順序不同于所述多個第一驅動塊的驅動順序。

      有鑒于上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種記錄方法,用于使用記錄頭來進行記錄,所述記錄頭包括:沿預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第一類型墨的能量的多個記錄元件的第一記錄元件列;以及沿所述預定方向排列有用于生成用以排出與所述第一類型墨不同的第二類型墨的能量的多個記錄元件的第二記錄元件列,所述記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掃描步驟,用于執(zhí)行以下掃描:所述記錄頭針對記錄介質上的單位區(qū)域在第一方向上的K次的第一掃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著與所述預定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K≥1,以及所述記錄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L次的第二掃描,其中L≥1;生成步驟,用于進行以下操作:基于與通過排出所述第一類型墨而在所述單位區(qū)域中要記錄的圖像相對應的第一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用于規(guī)定在所述掃描步驟的K+L次掃描各自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內的多個像素區(qū)域各自的所述第一類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組第一記錄數(shù)據(jù),以及基于與通過排出所述第二類型墨而在所述單位區(qū)域中要記錄的圖像相對應的第二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用于規(guī)定在所述掃描步驟的K+L次掃描各自中針對所述單位區(qū)域內的多個像素區(qū)域各自的所述第二類型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多組第二記錄數(shù)據(jù);驅動步驟,用于進行以下操作:關于所述第一記錄元件列所排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掃描中與所述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已分割到多個第一驅動塊中的多個第一記錄元件,對所述多個第一記錄元件進行驅動,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的第一驅動塊的第一記錄元件,以及關于所述第二記錄元件列所排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中的、在第K′次第一掃描中與所述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已分割到多個第二驅動塊中的多個第二記錄元件,對所述多個第二記錄元件進行驅動,其中按彼此不同的定時來驅動屬于不同的第二驅動塊的第二記錄元件;以及進行控制,以在所述掃描步驟的第K′次第一掃描和第L′次第二掃描中,基于所述生成步驟中所生成的所述第一記錄數(shù)據(jù)和所述第二記錄數(shù)據(jù),通過在所述驅動步驟中驅動所述第一記錄元件列的多個記錄元件和所述第二記錄元件列的多個記錄元件來向所述單位區(qū)域排出所述第一類型墨和所述第二類型墨,其中,所述多個第二驅動塊的驅動順序不同于所述多個第一驅動塊的驅動順序。

      通過以下參考附圖對典型實施例的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將變得明顯。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實施例的記錄設備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記錄設備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

      圖3A~3C是根據(jù)實施例的記錄頭的示意圖。

      圖4是示出實施例中的記錄控制系統(tǒng)的圖。

      圖5是示出實施例中的數(shù)據(jù)處理步驟的圖。

      圖6A~6E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光柵化表的圖。

      圖7A~7C是用于說明一般的時分驅動方法的圖。

      圖8是用于說明根據(jù)實施例的多遍記錄方法的圖。

      圖9A~9E是用于說明多遍記錄方法中的記錄數(shù)據(jù)生成步驟的圖。

      圖10是示出解碼表的圖。

      圖11A~11C是用于說明驅動順序和墨著落位置之間的相關性的圖。

      圖12A1~12E是用于說明記錄數(shù)據(jù)、驅動順序和墨排出位置之間的相關性的圖。

      圖13A~13D是用于說明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圖。

      圖14A~14D是用于說明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圖。

      圖15A~15D是用于說明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圖。

      圖16A~16D是用于說明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圖。

      圖17A~17F是示出本實施例中所應用的掩碼圖案的圖。

      圖18A~18C是用于說明實施例中的驅動順序的圖。

      圖19A~19C是用于說明實施例中的驅動順序的圖。

      圖20A~20D是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顏色分解表的圖。

      圖21A~21E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利用一個顏色的墨所記錄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22A~22D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利用多個顏色的墨所記錄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23A~23D是示出比較例中的利用多個顏色的墨所記錄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24A~24D是用于說明實施例中的驅動順序的圖。

      圖25A~25D是用于說明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的程度的圖。

      圖26A~26C是用于說明實施例中的驅動順序的圖。

      圖27A~27D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利用多個顏色的墨所記錄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28是示出驅動順序的偏移量和點覆蓋率之間的相關性的圖。

      圖29A~29F是示出實施例中所應用的掩碼圖案的圖。

      圖30A~30F是示出實施例中所應用的掩碼圖案的圖。

      圖31A~31E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利用一個顏色的墨所記錄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32A~32E是示出比較例中的利用一個顏色的墨所記錄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33A~33D是示出實施例中的利用多個顏色的墨所記錄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34A~34D是示出比較例中的利用多個顏色的墨所記錄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35A~35D是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顏色分解表的圖。

      圖36A~36C是用于說明實施例中的驅動順序的圖。

      圖37A~37D是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顏色分解表的圖。

      圖38A和38B是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顏色分解表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以下將參考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圖1是部分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記錄設備1000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部分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記錄設備1000的內部結構的截面圖。

      在記錄設備1000內配置臺板2。在臺板2中形成大量吸引孔34,使得可以吸引記錄介質3并由此防止記錄介質3上浮。吸引孔34連接至下方配置有吸引扇36的管。通過該吸引扇36進行工作來將記錄介質3吸引至臺板2。

      滑架6由被配置成沿薄片的寬度方向延伸的主軌5支承,并且被配置為能夠在沿著X方向(交叉方向)的正方向和反方向上進行往復掃描(往復移動)。在滑架6上安裝后面將說明的噴墨記錄頭7。在記錄頭7中可以使用包括利用加熱元件的熱噴射方法和利用壓電元件的壓電方法等的各種記錄方法?;荞R達8是用于使滑架6沿X方向移動的驅動源?;荞R達8的轉動驅動力由帶9傳遞至滑架6。

      記錄介質3是通過從卷筒狀介質23繞開來供給的。在臺板2上沿與X方向交叉的Y方向(輸送方向)輸送記錄介質3。記錄介質3由夾緊輥16和輸送輥11夾持,并且通過驅動輸送輥11而被輸送。在從臺板2起的Y方向的下游,記錄介質3由輥31和排出輥32夾持,并且經(jīng)由轉向輥33進一步卷繞到拾取輥24上。

      圖3A是示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記錄頭7的透視圖。圖3B是記錄頭7內的黑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K的放大圖。圖3C是記錄頭7內的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1和42C2的放大圖。

      從圖3A可以看出,在本實施例中,在記錄頭7內設置一個記錄芯片43。在記錄芯片43上形成有用于排出黑色墨的排出口列42K、用于排出青色墨的排出口列42C1和42C2、用于排出品紅色墨的排出口列42M1和42M2、用于排出黃色墨的排出口列42Y、以及用于排出灰色墨的排出口列42G1和42G2總共八個排出口列42。

      如圖3B所示,黑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K是以如下狀態(tài)形成的:排出口30b按600每英寸(600dpi)的記錄分辨率沿Y方向排列的列以在Y方向上偏移了1200每英寸(1200dpi)的方式排列。排出口30b能夠排出約5微微升(以下稱為“pl”)的墨。通過排出口30b將墨排出到記錄介質上所形成的點的直徑約為50μm。盡管為了簡潔在圖3B中僅示出六個排出口30b,但實際上排列有256排出口30b以構成排出口列42K。黃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Y也采用諸如圖3B所示等的結構。

      如圖3C所示,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1形成有按600dpi的記錄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b的列L_Ev、按600dpi的記錄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c的列M_Ev和按600dpi的記錄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d的列S_Od這三列。排出口30c能夠排出約2pl的墨。通過排出口30c將墨排出到記錄介質上所形成的點的直徑約為35μm。此外,排出口30d能夠排出約1pl的墨。通過排出口30d將墨排出到記錄介質上所形成的點的直徑約為28μm。

      青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C2形成有按600dpi的記錄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b的列L_Od、按600dpi的記錄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c的列M_Od和按600dpi的記錄分辨率排列有排出口30d的列S_Ev這三列。

      現(xiàn)在,基于以下的配置條件來配置排出口列42C1和42C2內的列L_Ev、L_Od、M_Ev、M_Od、S_Ev和S_Od。排出口列42C2內的列L_Od以相對于排出口列42C1內的列L_Ev向著Y方向的下游側(圖3C的上側)偏移了1200dpi的方式配置。排出口列42C2內的列M_Od以相對于排出口列42C1內的列M_Ev向著Y方向的下游側(圖3C的上側)偏移了1200dpi的方式配置。注意,排出口列42C2內的列M_Od以相對于排出口列42C2內的列L_Od向著Y方向的上游側(圖3C的下側)偏移了2400dpi的方式配置。

      此外,排出口列42C1內的列S_Od和排出口列42C2內的列M_Od以及排出口列42C2內的列S_Ev和排出口列42C1內的列M_Ev被配置成各自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處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排出口列42C1內的列S_Od以相對于排出口列42C2內的列S_Ev向著Y方向的下游側(圖3C的上側)偏移了1200dpi的方式配置。

      盡管為了簡潔在圖3C中僅示出三個排出口作為構成列L_Ev、L_Od、M_Ev、M_Od、S_Ev和S_Od的排出口,但實際上,各列形成有128個排出口。因此,利用排出相同量的墨的兩個列(例如,S_Od和S_Ev)作為一列,形成包括256個排出口的該列。

      此外,注意,品紅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M1和42M2具有與如圖3C所示相同的結構。此外,灰色墨所用的排出口列42G1和42G2具有與如圖3C所示相同的結構。

      現(xiàn)在,在排出口30b、30c和30d的正下方配置有記錄元件(省略了圖示)。通過驅動記錄元件所產(chǎn)生的熱能使得正上方的墨起泡,從而從排出口排出墨。在下文為了簡化說明,將構成排出相同顏色和相同量的墨的列的多個排出口的正下方所形成的多個記錄元件的列稱為“記錄元件列”。

      圖4是示出本實施例中的控制系統(tǒng)的示意結構的框圖。主控制單元300包括:中央處理單元(CPU)301,用于執(zhí)行諸如計算、選擇、判斷和控制等的處理操作;只讀存儲器(ROM)302,用于存儲CPU 301要執(zhí)行的控制程序等;隨機存取存儲器(RAM)303,用于對記錄數(shù)據(jù)等進行緩沖;輸入/輸出端口304;等等。電可擦除可編程ROM(EEPROM)313存儲后面將說明的圖像數(shù)據(jù)、掩碼圖案和不良噴嘴數(shù)據(jù)等。與輸送馬達(LF馬達)309、滑架馬達(CR馬達)310和記錄頭7相對應的驅動電路305、306、307連接至輸入/輸出端口304。主控制單元300還經(jīng)由接口電路311連接至作為主機計算機的個人計算機(PC)312。

      圖5是示出本實施例中CPU 301所執(zhí)行的數(shù)據(jù)處理步驟的流程圖。

      在步驟401中,按600dpi的分辨率來輸入從諸如數(shù)字照相機或掃描儀等的圖像輸入裝置或者通過計算機處理所獲取到的針對紅色、綠色和藍色(RGB)各自具有256灰度級(0~255)的原始圖像信號。

      在步驟402中,通過顏色轉換處理A將步驟401中所輸入的RGB原始圖像信號轉換成R′G′B′信號。

      在下一步驟403的顏色轉換處理B中,將R′G′B′信號轉換成與各色墨相對應的信號值。在本實施例中使用青色(C)、品紅色(M)、黃色(Y)、黑色(K)和灰色(G)這五個顏色。因而,轉換之后的信號是與青色墨、品紅色墨、黃色墨、黑色墨和灰色墨相對應的數(shù)據(jù)C1、M1、Y1、K1和G1。C1、M1、Y1、K1和G1各自具有256個灰度級(0~255)且分辨率為600dpi。具體的顏色處理B涉及如下:使用示出R、G和B的輸入值與C、M和Y的輸出值之間的關系的三維查找表(省略了圖示)。針對不在該表的網(wǎng)格點內的輸入值的輸出值是通過根據(jù)周圍的表網(wǎng)格點的輸出值進行插值來計算的。將利用數(shù)據(jù)C1、M1、Y1、K1和G1中的代表數(shù)據(jù)C1來進行說明。

      在步驟404中,對數(shù)據(jù)C1進行使用灰度校正表的灰度校正,由此獲得灰度校正后的數(shù)據(jù)C2。

      在步驟405中,通過誤差擴散來對步驟404中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C2進行量化處理,以獲得具有五個灰度(灰度級0、1、2、3、4)且分辨率為600dpi×600dpi的數(shù)據(jù)C3。在本實施例中,數(shù)據(jù)C3還被稱為灰度數(shù)據(jù)。盡管說明了這里使用誤差擴散,但作為代替,可以使用抖動。

      在步驟406中,根據(jù)圖6A所示的排出口列光柵化表將灰度數(shù)據(jù)C3轉換成排出口列所用的數(shù)據(jù)C4。在本實施例中,沒有生成5pl排出口列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和2pl排出口列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并且基于確定點配置的數(shù)量和位置的點配置圖案,按“0”、“1”和“2”、“3”和“4”這五個灰度對1pl排出口列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光柵化。具體地,圖像數(shù)據(jù)C4按600dpi×600dpi的分辨率包括三個類型的2位信息“00”、“01”和“10”。在本實施例中,數(shù)據(jù)C4還被稱為“圖像數(shù)據(jù)”。

      現(xiàn)在,在特定像素中構成圖像數(shù)據(jù)C4的2位信息是“00”的情況下,該信息表示的值(以下還稱為“像素值”)是“0”。此外,在特定像素中構成圖像數(shù)據(jù)的2位信息是“01”的情況下,該信息表示的值(像素值)是“1”。在特定像素中構成圖像數(shù)據(jù)C4的2位信息是“10”的情況下,該信息表示的值(像素值)是“2”。這些像素值“0”、“1”和“2”表示針對像素區(qū)域的墨排出次數(shù)。

      如上所述,數(shù)據(jù)C3的分辨率是600dpi×600dpi,因而圖像數(shù)據(jù)C4的分辨率高于灰度數(shù)據(jù)C3的分辨率。更具體地,灰度數(shù)據(jù)C3規(guī)定了針對包括1個像素×2個像素的像素組的5個值的灰度級,也就是說規(guī)定了向與該像素組相對應的像素組區(qū)域的墨排出的總次數(shù)。另一方面,圖像數(shù)據(jù)C4規(guī)定了針對構成一個像素組的兩個像素各自的三個像素值,也就是說規(guī)定了向與兩個像素相對應的各像素區(qū)域的墨排出次數(shù)。

      圖6B是示出在數(shù)據(jù)C3的灰度級(灰度值)是級別1的情況下所使用的點配置圖案的圖。圖6C是示出在數(shù)據(jù)C3的灰度級(灰度值)是級別2的情況下所使用的點配置圖案的圖。圖6D是示出在數(shù)據(jù)C3的灰度級(灰度值)是級別3的情況下所使用的點配置圖案的圖。圖6E是示出在數(shù)據(jù)C3的灰度級(灰度值)是級別4的情況下所使用的點配置圖案的圖。注意,圖6B~6E的各像素內所描述的“0”、“1”和“2”表示該像素的像素值。

      在本實施例中,在圖像數(shù)據(jù)的濃度低的情況下所使用的如圖6B所示灰度級是級別1的點配置圖案中,如下所述規(guī)定點配置。在X方向上的點配置所用的像素中,在X方向上與其它點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大于在X方向上不與其它點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

      例如,在圖6B所示的點配置圖案中的最左上方的像素處規(guī)定點的配置,此外,在與該像素鄰接的位于最上端且作為從左側起的第二個像素的像素處規(guī)定點的配置。根據(jù)該配置,即使圖像數(shù)據(jù)具有低濃度,多個點也可以位于鄰接位置,因而可以適當?shù)匾种茠呙柚g的排出位置偏移。

      如圖6C~6E各自所示,在灰度級是級別2、級別3和級別4的點配置圖案中,以相同方式規(guī)定點配置,其中在該點配置中,在X方向上的點配置所用的像素中,在X方向上與其它點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大于在X方向上不與其它點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因而,在本實施例中,在數(shù)據(jù)C3是可再現(xiàn)的灰度級(級別0~4)中的除最小灰度值以外(除級別0以外)的情況下,可以生成位于鄰接位置處的點的數(shù)量較大的數(shù)據(jù)C4。

      然而,注意,本實施例中可應用的點配置圖案不限于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例如,可以規(guī)定如下的點配置圖案,其中在該點配置圖案中,在X方向上的點配置所用的像素中,與其它點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小于在X方向上不與其它點的配置所用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

      在步驟407中針對圖像數(shù)據(jù)C4′進行后面所述的分配處理,并且生成用于規(guī)定各掃描中的針對各像素區(qū)域的青色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記錄數(shù)據(jù)C5。此外,同樣在步驟407中,分別生成品紅色墨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M5、黃色墨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Y5、黑色墨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K5和灰色墨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G5。

      在步驟408中將記錄數(shù)據(jù)C5、M5、Y5、K5和G5發(fā)送至記錄頭,并且在步驟409中根據(jù)記錄數(shù)據(jù)來排出墨。

      PC 312可以進行步驟401~407的所有處理,或者步驟401~407的處理的一部分可以由PC 312來進行、并且其余部分可以由記錄設備1000來進行。

      注意,以下為了簡潔,將僅說明青色墨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C5、品紅色墨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M5和灰色墨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G5。在本實施例中,使用時分驅動和多遍記錄來進行記錄。將詳細說明這兩者各自的控制。

      時分驅動

      在使用如圖3A~3C所示的排列有大量記錄元件的記錄頭的情況下,通過同時驅動所有的記錄元件并且以同一定時排出墨來進行墨排出,這將需要大容量的電源。作為用以減小電源的大小的方式,一般已知進行所謂的時分驅動,其中在該時分驅動中,將記錄元件分割成多個驅動塊,并且使得對各驅動塊進行驅動以進行記錄的定時在同一列中有所不同。該時分驅動方法使得能夠減少同時驅動的記錄元件的數(shù)量,因而可以減小記錄設備所需的電源的大小。

      圖7A~7C是用于說明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時分驅動的圖。圖7A是示出構成單個記錄元件列22的128個記錄元件的圖,圖7B是示出施加至這些記錄元件的驅動信號的圖,并且圖7C是示意性示出正排出的實際墨滴的圖。注意,在以下說明中,如圖7A所示,將128個記錄元件中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的記錄元件編號為記錄元件No.1,其中編號向著Y方向的上游側以記錄元件No.2、No.3、…、No.126、No.127的方式增加,并且記錄元件No.128是Y方向的最上游側的記錄元件。

      在本實施例中,將128個記錄元件分類成第一分區(qū)~第八分區(qū)這八個分區(qū),其中各分區(qū)包括Y方向上的16個連續(xù)記錄元件。位于八個分區(qū)各自中的相同相對位置處的記錄元件形成驅動塊,因而將128個記錄元件分割成驅動塊No.1~驅動塊No.16總共16個驅動塊。

      詳細地,將第一分區(qū)~第八分區(qū)這八個分區(qū)各自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的記錄元件視為屬于驅動塊No.1的記錄元件。關于具體示例,記錄元件No.1、記錄元件No.17、…、記錄元件No.113是屬于驅動塊No.1的記錄元件。換句話說,滿足記錄元件No.(16×a+1)(其中,“a”是0~7的整數(shù))的記錄元件是屬于驅動塊No.1的記錄元件。

      此外,將第一分區(qū)~第八分區(qū)這八個分區(qū)各自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起的第2個記錄元件視為屬于驅動塊No.2的記錄元件。也就是說,記錄元件No.2、記錄元件No.18、…、記錄元件No.114是屬于驅動塊No.2的記錄元件。換句話說,滿足記錄元件No.(16×a+2)(其中,“a”是0~7的整數(shù))的記錄元件是屬于驅動塊No.2的記錄元件。這適用于其它驅動塊No.3~No.16。具體地,滿足記錄元件No.(16×a+b)(其中,“a”是0~7的整數(shù))的記錄元件是屬于驅動塊No.b的記錄元件。

      根據(jù)本實施例,按時分驅動來控制記錄元件的驅動,以使得按照預設的驅動順序,以彼此不同的定時順次驅動屬于不同驅動塊的記錄元件。在本實施例中,驅動順序設置被存儲在記錄設備1000內的ROM 302中,并且經(jīng)由驅動電路307被發(fā)送至記錄頭7。將塊啟用信號按預定間隔發(fā)送至記錄頭7,并且將與塊啟用信號和記錄數(shù)據(jù)的AND(與)相對應的驅動信號施加至記錄元件。圖7B示出利用按驅動塊No.1、5、9、13、2、6、10、14、3、7、11、15、4、8、12、16的驅動順序施加的驅動信號27來驅動屬于各驅動塊的記錄元件。結果,如圖7C所示,排出墨滴28。

      多遍記錄方法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多遍記錄來進行記錄,其中在該多遍記錄中,通過多次掃描來對記錄介質上的單位區(qū)域進行記錄。圖8是用于說明一般的多遍記錄方法的圖,其示出通過四次掃描來對單位區(qū)域進行記錄的示例。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多遍記錄方法涉及:交替進行從X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的掃描(以下還稱為“正”方向的掃描)和從X方向的下游側向上游側的掃描(以下還稱為“反”方向的掃描)。

      將記錄元件列22中所設置的記錄元件沿Y方向分割成第一記錄元件組、第二記錄元件組、第三記錄元件組和第四記錄元件組。第一記錄元件組包括記錄元件No.97~128,第二記錄元件組包括記錄元件No.65~96,第三記錄元件組包括記錄元件No.33~64,并且第四記錄元件組包括記錄元件No.1~32。第一記錄元件組~第四記錄元件組各自在Y方向上的長度是L/4,其中記錄元件列22的Y方向長度是L。

      在第一次記錄掃描(第一遍)中,從第一記錄元件組向記錄介質3上的單位區(qū)域211排出墨。該第一遍是從X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進行的。

      接著,將記錄介質3相對于記錄頭7從Y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輸送了距離L/4。盡管為了簡潔這里示出已將記錄頭7相對于記錄介質3從Y方向的下游側向上游側進行了輸送,但相對于記錄頭7的相對位置關系與沿Y方向的下游側進行了輸送的記錄介質3相同。

      之后,進行第二次記錄掃描。在第二次記錄掃描(第二遍)中,在記錄介質3上,從第二記錄元件組向單位區(qū)域211并且從第一記錄元件組向單位區(qū)域212排出墨。該第二遍是從X方向的下游側向上游側進行的。

      以下,交替進行記錄頭7的往復掃描和記錄介質3的相對輸送。結果,在進行了第四次記錄掃描(第四遍)之后,從第一記錄元件組~第四記錄元件組各自向記錄介質3的單位區(qū)域211上進行了一次墨排出。盡管這里說明了通過四次掃描來進行記錄的情況,但可以通過不同次數(shù)的掃描以相同方式進行記錄。

      根據(jù)本實施例,在上述多遍記錄方法中,通過使用具有n(n≥2)位信息的圖像數(shù)據(jù)、具有m(m≥2)位信息的掩碼圖案、以及根據(jù)圖像數(shù)據(jù)和掩碼圖案各自中的多位信息所表示的值的組合來規(guī)定墨的排出或非排出的解碼表,根據(jù)圖像數(shù)據(jù)來生成各掃描中要使用的1位記錄數(shù)據(jù)。以下將說明圖像數(shù)據(jù)和掩碼圖案這兩者包括2位信息的情況。

      圖9A~9E是示出使用各自具有多位信息的圖像數(shù)據(jù)和掩碼圖案來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的處理的圖。圖10是示出諸如圖9A~9E所示等的用于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的解碼表的圖。

      圖9A是示意性示出特定單位區(qū)域內的16個像素700~715的圖。盡管為了說明簡單這里使用包括等同于16個像素的像素區(qū)域的單位區(qū)域來進行說明,但如參考圖8所述,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單位區(qū)域具有與32個記錄元件相對應的大小,因而本實施例中的單位區(qū)域實際包括與Y方向上的32個像素等同的像素區(qū)域。

      圖9B是示出與單位區(qū)域相對應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示例的圖。在構成與特定像素相對應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2位信息是“00”、即像素值是“0”的情況下,在本實施例中,向該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數(shù)是0次。在構成與特定像素相對應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2位信息是“01”、即像素值是“1”的情況下,向該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數(shù)是1次。此外,在構成與特定像素相對應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2位信息是“10”、即像素值是“2”的情況下,向該像素的墨排出的次數(shù)是2次。因此,圖9B的圖像數(shù)據(jù)中的例如像素703的像素值是“0”,因而向與像素703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墨的次數(shù)是0次。此外,例如像素700的像素值是“2”,因而向與像素700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墨的次數(shù)是2次。

      圖9C1~9C4是示出分別與第一次掃描~第四次掃描相對應的要應用于圖9B所示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掩碼圖案的圖。也就是說,將圖9C1所示的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1應用于圖9B所示的圖像數(shù)據(jù),由此生成第一次掃描中所使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同樣,將圖9C2~9C4所示的與第二次掃描、第三次掃描和第四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2、MP3和MP4應用于圖9B所示的圖像數(shù)據(jù),由此生成第二次掃描、第三次掃描和第四次掃描中所使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

      圖9C1~9C4所示的掩碼圖案中的各個像素具有被設置為“00”、“01”和“10”其中之一的2位信息。在2位信息是“10”的情況下,該信息表示的值(以下還稱為“代碼值”)是“2”。在2位信息是“01”的情況下,該信息表示的值(代碼值)是“1”。在2位信息是“00”的情況下,該信息表示的值(代碼值)是“0”。

      通過參考圖10的解碼表可以看出,在代碼值是“0”的情況下,與同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值是“0”、“1”還是“2”無關地,不排出墨。也就是說,掩碼圖案中的代碼值“0”對應于根本不容許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許次數(shù)是0次)。在以下說明中,掩碼圖案內的被分配了代碼值“0”的像素還被稱為“非記錄容許像素”。

      另一方面,通過參考圖10中的解碼表可以看出,在代碼值是“2”的情況下,如果相應像素的像素值是“0”或“1”,則沒有排出墨,但在“2”的情況下,排出墨。也就是說,代碼值“2”對應于針對三個像素值容許一次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許次數(shù)是1次)。

      此外,在代碼值是“1”的情況下,如果相應像素的像素值是“0”,則沒有排出墨,但如果相應像素的像素值是“1”或“2”,則排出墨。也就是說,代碼值“1”對應于針對三個像素值(“0”、“1”和“2”)容許兩次墨排出(墨排出的容許次數(shù)是2次)。也就是說,根據(jù)本實施例,代碼值“1”是用于設置利用構成掩碼圖案的2位信息所再現(xiàn)的容許次數(shù)中的最大容許次數(shù)的代碼值。在以下說明中,掩碼圖案內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或“2”的像素還被稱為“記錄容許像素”。

      現(xiàn)在,基于以下的條件1和條件2來設置本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具有m位信息的掩碼圖案。

      條件1

      現(xiàn)在,向圖9C1~9C4所示的四個掩碼圖案各自的相同位置處的四個像素中的兩個像素各自分配“1”和“2”中的一個代碼值(記錄容許像素),并且向其余的兩個(即,4-2=2)像素分配代碼值“0”(非記錄容許像素)。例如,在圖9C1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向像素700分配代碼值“2”,并且在圖9C2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向像素700分配代碼值“1”。在圖9C3和9C4的掩碼圖案中,分配代碼值“0”。因而,像素700在圖9C1和9C2所示的掩碼圖案中是記錄容許像素,并且在圖9C3和9C4所示的掩碼圖案中是非記錄容許像素。

      此外,在圖9C4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向像素701分配代碼值“2”,并且在9C1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向像素701分配代碼值“1”。在圖9C2和9C3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分配代碼值“0”。因而,像素701在圖9C1和9C4所示的掩碼圖案中是記錄容許像素,并且在圖9C2和9C3所示的掩碼圖案中是非記錄容許像素。根據(jù)該結構,與特定像素的像素值是“0”、“1”還是“2”無關地,可以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以在與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中進行與該像素值相對應的排出次數(shù)的墨排出。

      條件2

      圖9C1~9C4所示的掩碼圖案各自被配置成與代碼值“1”相對應的記錄容許像素的數(shù)量在各掩碼圖案中大致是相同數(shù)量。更具體地,在圖9C1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向四個像素701、706、711和712分配代碼值“1”。在圖9C2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向四個像素700、705、710和715分配代碼值“1”。此外,在圖9C3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向四個像素703、704、709和714分配代碼值“1”。此外,在圖9C4所示的掩碼圖案中,向四個像素702、707、708和713分配代碼值“1”。換句話說,在圖9C1~9C4所示的四個掩碼圖案中,存在與代碼值“01”相對應的記錄容許像素。同樣,圖9C1~9C4所示的掩碼圖案各自被配置成與代碼值“2”相對應的記錄容許像素的數(shù)量在各掩碼圖案中是相同數(shù)量。

      盡管在上述說明中在掩碼圖案中配置與代碼值“1”和“2”各自相對應的相同數(shù)量的記錄容許像素,但實際上,大致相同的數(shù)量就足夠了。因此,在通過使用圖9C1~9C4所示的掩碼圖案將圖像數(shù)據(jù)分配四次掃描來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可以使記錄比率針對四次掃描大致相同。

      圖9D1~9D4是示出通過將圖9C1~9C4各自所示的掩碼圖案應用于圖9B所示的圖像數(shù)據(jù)所生成的記錄數(shù)據(jù)的圖。例如,通過觀看圖9D1所示的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中的像素700,圖像數(shù)據(jù)的像素值是“2”并且掩碼圖案的代碼值是“2”,因而根據(jù)圖10的解碼表,針對像素700設置排出(“1”)。對于像素701,圖像數(shù)據(jù)的像素值是“1”并且掩碼圖案的代碼值是“1”,因而設置排出(“1”)。對于像素704,圖像數(shù)據(jù)的像素值是“2”并且掩碼圖案的代碼值是“0”,因而設置非排出(“0”)。

      根據(jù)這樣生成的圖9D1~9D4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在第一次掃描~第四次掃描中排出墨。例如,通過圖9D1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第一次掃描中向與像素700、701和712相對應的記錄介質上的像素區(qū)域排出墨。

      圖9E是示出圖9D1~9D4各自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的邏輯和的圖。通過根據(jù)圖9D1~9D4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排出墨,與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接收到如圖9E所示那么多次的墨排出。

      例如,在圖9D1和9D2所示的與第一次掃描和第二次掃描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中,針對像素700設置墨排出。因而,如圖9E所示,向與像素700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進行兩次墨排出。此外,在圖9D1所示的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中,針對像素701設置墨排出。因而,如圖9E所示,向與像素701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進行一次墨排出。

      將圖9E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與圖9B所示的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這表明生成了記錄數(shù)據(jù),以使得根據(jù)與圖像數(shù)據(jù)的像素值相對應的排出次數(shù)來向各像素排出墨。例如,針對像素700、704、708和712,圖9B中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像素值是“2”,并且利用所生成的記錄數(shù)據(jù)的邏輯和所表示的墨排出次數(shù)也是兩次。根據(jù)該結構,可以基于具有多位信息的圖像數(shù)據(jù)和掩碼圖案來生成多次掃描中的各次掃描所使用的1位記錄數(shù)據(jù)。

      往復掃描中的墨的排出偏移

      接著,將詳細說明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往復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本實施例利用時分驅動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來抑制往復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首先,將參考圖11A~11C來針對特定顏色說明時分驅動控制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和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內的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之間的相關性。

      圖11A是示出時分驅動控制中的驅動順序的示例的圖。圖11B是示出在按照圖11A所示的驅動順序從X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進行掃描(正向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圖11C是示出在按照圖11A所示的驅動順序從X方向的下游側向上游側進行掃描(反向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注意,如圖7A所示,記錄元件No.沿Y方向的上游側變大,因而在圖11B和11C這兩者的情況下,位于Y方向的最下游側的位置處的點是記錄元件No.1所形成的點,點位于從該位置起的越靠上游側,形成該點的記錄元件的記錄元件No.越大,并且位于Y方向的最上游側端部位置處的點是記錄元件No.16所形成的點。

      這里,如圖11A所示,這里將說明按驅動塊No.1、驅動塊No.2、驅動塊No.3、驅動塊No.4、驅動塊No.5、驅動塊No.6、驅動塊No.7、驅動塊No.8、驅動塊No.9、驅動塊No.10、驅動塊No.11、驅動塊No.12、驅動塊No.13、驅動塊No.14、驅動塊No.15和驅動塊No.16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的示例。在沿正方向進行掃描的情況下,較早驅動的記錄元件所排出的墨滴被排出到X方向的上游側。因此,在按圖11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記錄元件No.1~No.16的時分驅動的情況下,如圖11B所示,記錄元件No.1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側,記錄元件No.越大,點在X方向的下游側偏移得越遠,并且記錄元件No.16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側。

      另一方面,在沿反方向進行掃描的情況下,較早驅動的記錄元件所排出的墨滴被排出到X方向的下游側。因此,在按圖11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記錄元件No.1~No.16的時分驅動的情況下,如圖11C所示,記錄元件No.1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側,記錄元件No.越大,點在X方向的上游側偏移得越遠,并且記錄元件No.16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側。因而,在沿正方向進行掃描時對驅動塊進行驅動的順序越早,所形成的點的位置將位于X方向的更上游側。另一方面,在沿反方向進行掃描時對驅動塊進行驅動的順序越早,所形成的點的位置將位于X方向的更下游側。

      因而,可以看出,即使驅動順序相同,在掃描方向不同的情況下,根據(jù)時分驅動的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也將反轉。現(xiàn)在,可以理解,如果沿反方向進行掃描時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和沿正方向進行掃描時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相反,則根據(jù)時分驅動的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的情況下將相同。例如,在沿正方向進行掃描時按圖11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記錄元件No.1~No.16的時分驅動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按驅動塊No.16、驅動塊No.15、驅動塊No.14、驅動塊No.13、驅動塊No.12、驅動塊No.11、驅動塊No.10、驅動塊No.9、驅動塊No.8、驅動塊No.7、驅動塊No.6、驅動塊No.5、驅動塊No.4、驅動塊No.3、驅動塊No.2和驅動塊No.1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使沿反方向進行掃描時的墨著落位置與沿正方向的情況相同。

      有鑒于此,將針對記錄數(shù)據(jù)和驅動順序之間所進行的多個組合來說明往復掃描之間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偏移。圖12A1~12E是用于說明記錄數(shù)據(jù)和驅動順序的組合的圖。圖12A1和12A2示出與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的示例,并且圖12B1和12B2示出與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的另一示例。注意,圖12A1~12B2中的實黑像素表示墨排出(記錄數(shù)據(jù)是“1”)。圖12C示出時分驅動的驅動順序的示例,并且圖12D示出時分驅動的驅動順序的另一示例。圖12E示出具有不同的記錄數(shù)據(jù)和驅動順序的四個組的內容。從圖12E可以看出,設置了第一組~第四組這四組記錄數(shù)據(jù)和驅動順序。

      對于第一組,使用圖12B1和12B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分別作為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其中正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是圖12C所示的驅動順序,并且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是圖12D所示的驅動順序。圖12B1和12B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是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連續(xù)(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較低)的數(shù)據(jù)。如上所述,正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圖12C)和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圖12D)彼此相反,因而時分驅動中的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在往復掃描之間相同。

      對于第二組,使用圖12A1和12A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分別作為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其中正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是圖12C所示的驅動順序,并且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是圖12D所示的驅動順序。圖12A1和12A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是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非連續(xù)(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較高)的數(shù)據(jù)。如上所述,正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圖12C)和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圖12D)彼此相反,因而時分驅動中的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在往復掃描之間相同。

      對于第三組,使用圖12B1和12B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分別作為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其中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都是圖12C所示的驅動順序。圖12B1和12B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是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連續(xù)(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較低)的數(shù)據(jù)。如上所述,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圖12C)相同,因而時分驅動中的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在往復掃描之間相反。

      對于第四組,使用圖12A1和12A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分別作為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所用的記錄數(shù)據(jù),其中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是圖12C所示的驅動順序。圖12A1和12A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是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非連續(xù)(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較高)的數(shù)據(jù)。如上所述,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圖12C)相同,因而時分驅動中的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在往復掃描之間相反。

      將參考圖13A~16D來說明在記錄數(shù)據(jù)和驅動順序的四個組合中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發(fā)生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圖13A~13D示出在第一組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圖14A~14D示出在第二組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圖15A~15D示出在第三組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并且圖16A~16D示出在第四組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在圖13A~16D各自中,“A”示意性示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不存在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B”示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1/2個點的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C”示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1個點的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并且“D”示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2個點的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在所有的例示中,內部具有縱線的圓形表示正向掃描中所形成的點,并且內部具有橫線的圓形表示反向掃描中所形成的點。

      首先,將說明第一組。如圖13A所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況下,可以記錄無點的缺失或重疊的理想圖像。然而,如圖13B、13C和13D所示,隨著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的增大,點的缺失和重疊的程度增加。特別地,在往復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兩個點大小的偏移的情況下,如圖13D所示,在正記錄的圖像中直接發(fā)生約兩個點大小的偏移,因而所獲得的圖像的圖像質量明顯低。因而,在往復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不存在偏移的情況下,第一組的設置可以獲得更好的圖像,并且在往復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偏移的情況下,可能無法獲得期望的圖像質量。

      接著,將說明第二組。如圖14A所示,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況下,以與圖13A的第一組相同的方式,可以記錄無點的缺失或重疊的理想圖像。此外,如圖14D所示,在往復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兩個點大小的偏移的情況下,不同于圖13D中的第一組,可以獲得缺失點和重疊點的程度相對較小的圖像。這是因為,X方向上的記錄數(shù)據(jù)的分散性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均高。然而,如圖14B和14C所示,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是1/2個點和1個點的情況下,以與圖13B和13C相同的方式,記錄了點的缺失和重疊明顯的圖像。因而,第二組的設置在往復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不存在偏移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好的圖像,并且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對較大的情況下,與第一組的設置相比還可以抑制圖像質量的下降。然而,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對較小的情況下,第二組的設置無法抑制圖像質量的下降。

      接著將說明第三組。如圖15A所示,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況下,存在略微的點的缺失和重疊。此外,在如圖15D所示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對較大的情況下,以與圖13D所示相同的方式,記錄點的缺失和重疊的程度大的圖像。另一方面,如圖15B和15C所示,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對較小的情況下,由于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中所形成的點的傾斜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記錄與圖13B、13C、14B和14C的情況相比點的缺失和重疊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的圖像。也就是說,第三組的設置使得能夠抑制由于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圖像質量的下降。這是因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墨排出位置不同,因而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中所形成的點之間的距離根據(jù)驅動塊而不同。因而,第三組的設置可以在X方向上的偏移相對較小的情況下抑制圖像質量的下降。

      最后,將說明第四組。如圖16A所示,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況下,以與圖15A的第三組相同的方式,存在略微的點的缺失和重疊。然而,如圖16B和16C所示,以與圖15B和15C所示的第三組相同的方式,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可以記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點的缺失和重疊的程度的圖像。此外,如圖16D所示,即使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相對較大的情況下,第四組的設置也使得能夠記錄點的缺失和重疊的程度小的圖像。

      因而,從根據(jù)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和第四組的設置所記錄的圖像可以看出,關于抑制由于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圖像質量下降,根據(jù)第四組的設置是更優(yōu)選的,其中根據(jù)第三組的設置是次優(yōu)選的。因此,在本實施例中進行時分驅動,以使得來自各驅動塊的點著落位置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同?,F(xiàn)在,在本實施例中,正方向的掃描和反方向的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彼此不相反。因而,如參考圖11A~11C所示,可以使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中所記錄的點的排出位置不同。

      本實施例中所應用的掩碼圖案

      圖17A~17F是示出本實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碼圖案的圖。注意,圖17A示出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1,圖17B示出與第二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2,圖17C示出與第三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3,并且圖17D示出與第四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4。此外,圖17E示出作為在圖17A的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1和圖17C的與第三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3中規(guī)定的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邏輯和所獲得的邏輯和圖案MP1+MP3。此外,圖17F示出作為在圖17B的與第二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2和圖17D的與第四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4中規(guī)定的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邏輯和所獲得的邏輯和圖案MP2+MP4。在圖17A~17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碼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碼值“2”的像素。從圖17A~17F可以看出,使用X方向上為32個像素且Y方向上為32個像素總共1024個像素的設置了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配置作為掩碼圖案的重復單位,并且該重復單位在X方向和Y方向上重復。

      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邏輯和表示相應的多個掩碼圖案的代碼值所表示的容許次數(shù)的計算和。例如,針對圖17A所示的掩碼圖案MP1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碼值是“2”(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是1次),并且針對圖17C所示的掩碼圖案MP3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碼值是“0”(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是0次),因而針對圖17E所示的邏輯和掩碼圖案MP1+MP3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碼值是“2”(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是1次)。此外,例如,針對圖17B所示的掩碼圖案MP2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碼值是“1”(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是2次),并且針對圖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4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碼值是“0”(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是0次),因而針對圖17F所示的邏輯和掩碼圖案MP2+MP4的最左上方的像素,代碼值是“1”(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是2次)。

      將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設置成滿足上述的條件1和條件2。也就是說,向像素分配代碼值,使得在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內的相同位置處的四個像素中,向兩個像素各自分配代碼值“1”和“2”,并且向其余的兩個(即,4-2=2)像素分配代碼值“0”(條件1)。此外,向像素分配代碼值,使得在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中,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的數(shù)量大致相同,并且分配了代碼值“2”的像素的數(shù)量大致相同(條件2)。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抑制往復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以在記錄高濃度圖像時,在正方向上的掃描(第一次掃描和第三次掃描)和反方向上的掃描(第二次掃描和第四次掃描)的情況下在相同像素區(qū)域中排出墨。有鑒于此,在掩碼圖案MP1~MP4中向像素分配代碼值,使得在相同位置處的四個像素中,在掩碼圖案MP2和MP4中針對與掩碼圖案MP1和MP3中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相對應的反向掃描中的像素分配代碼值“2”,并且在掩碼圖案MP2和MP4中針對與掩碼圖案MP1和MP3中分配了代碼值“2”的像素相對應的反向掃描中的像素分配代碼值“1”。因此,在正輸入高濃度圖像(諸如像素值是“2”等)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可以生成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各自中向一個像素區(qū)域進行一次墨排出的記錄數(shù)據(jù)。

      對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進行設置,使得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以及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是在X方向上以交替方式出現(xiàn)的。更具體地,向掩碼圖案MP1~MP4中的像素分配代碼值,使得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采用具有隨機白噪聲特性的配置,并且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采用具有隨機白噪聲特性的配置。

      為了詳細描述該情況,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邏輯和圖案MP1+MP3向內部的1024個像素中的513個像素分配了代碼值“1”,并且在這些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碼“1”的119個像素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另一方面,在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513個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碼“1”的119個像素在X方向上與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也就是說,在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513個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以及在X方向上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是相同數(shù)量。

      例如,在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17E的上側)的端部的行中,向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17E的左側)起的第3、4、7、11、13、14、16、17、20、21、22、24、26、27、28和32個像素分配代碼值“1”。另一方面,在邏輯和圖案MP2+MP4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17F的上側)的端部的行中,向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17F的左側)起的第1、2、5、6、8、9、10、12、15、18、19、23、25、29、30和31個像素分配代碼值“1”。

      現(xiàn)在,在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17E的上側)的端部的行中,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17E的左側)起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第7、11、24和32個像素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也就是說,在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17E的上側)的端部的行內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2+MP4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17F的上側)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是4。

      另一方面,在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17E的上側)的端部的行中,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17E的左側)起的第21和27個像素在X方向與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也就是說,在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17E的上側)的端部的行內的像素中,在X方向與邏輯和圖案MP2+MP4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17F的上側)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是2。

      針對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各行進行相同的計算,這表明:在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2+MP4內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是119,并且在X方向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也是119。

      同樣,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邏輯和圖案MP2+MP4向內部的1024個像素中的511個像素分配了代碼值“1”,并且在這511個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碼“1”的120個像素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另一方面,在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511個像素中,被分配了代碼“1”的120個像素在X方向與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也就是說,在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和在X方向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是相同數(shù)量。

      基于諸如上述等的條件來設置掩碼圖案MP1~MP4。注意,在本實施例中,對于青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C4、品紅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M4、黃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Y4、黑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K4和灰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G4,全部使用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然而,注意,本實施例不限于該配置,并且對于青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C4、品紅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M4、黃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Y4、黑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K4和灰色墨所用的圖像數(shù)據(jù)G4,還可以應用其它掩碼圖案。

      本實施例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

      在本實施例中,在時分驅動控制中,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與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次彼此不同。后面將詳細說明其原因。

      圖18A是示出本實施例中所執(zhí)行的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的示例的圖。圖18B是示出在按照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正向掃描中的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圖18C是示出在按照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反向掃描中的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

      這里將說明如下示例:如圖18A所示,針對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驅動塊No.1、驅動塊No.9、驅動塊No.6、驅動塊No.14、驅動塊No.3、驅動塊No.11、驅動塊No.8、驅動塊No.16、驅動塊No.5、驅動塊No.13、驅動塊No.2、驅動塊No.10、驅動塊No.7、驅動塊No.15、驅動塊No.4和驅動塊No.12的驅動順序,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進行時分驅動。

      如上所述,進行時分驅動,使得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來自各驅動塊的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著落位置有所不同。更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進行往復掃描,正向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和反向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是相同順序。注意,不必局限于驅動塊的驅動順序在往復掃描中相同;反向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與正向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相反以使在進行諸如上述等的往復掃描的情況下墨排出位置不同,這就足夠了。

      在按照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記錄元件No.1~No.16的時分驅動的情況下,在正向掃描中,如圖18B所示,從最初驅動的記錄元件No.1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側,按記錄元件No.9、6、14、3、11、8、16、5、13、2、10、7、15和4的順序所形成的點位于從X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驅動的記錄元件No.12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側。

      另一方面,在反向掃描中,如圖18C所示,從最初驅動的記錄元件No.1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側,按記錄元件No.9、6、14、3、11、8、16、5、13、2、10、7、15和4的順序所形成的點位于從X方向的下游側向上游側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驅動的記錄元件No.12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側。

      因而,通過根據(jù)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驅動屬于各驅動塊的記錄元件,可以使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內的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著落位置在往復掃描之間有所不同。

      圖19A是示出本實施例中所執(zhí)行的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的示例的圖。圖19B是示出在按照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正向掃描中的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圖19C是示出在按照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反向掃描中的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

      這里將說明如下示例:如圖19A所示,針對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驅動塊No.5、驅動塊No.13、驅動塊No.2、驅動塊No.10、驅動塊No.7、驅動塊No.15、驅動塊No.4、驅動塊No.12、驅動塊No.1、驅動塊No.9、驅動塊No.6、驅動塊No.14、驅動塊No.3、驅動塊No.11、驅動塊No.8和驅動塊No.16的驅動順序,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進行時分驅動。

      在按照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記錄元件No.1~No.16的時分驅動的情況下,如圖19B所示,從最初驅動的記錄元件No.5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側,按記錄元件No.13、2、10、7、15、4、12、1、9、6、14、3、11和8的順序所形成的點位于從X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驅動的記錄元件No.16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側。

      另一方面,在反向掃描中,如圖19C所示,從最初驅動的記錄元件No.5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側,按記錄元件No.13、2、10、7、15、4、12、1、9、6、14、3、11和8的順序所形成的點位于從X方向的下游側向上游側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驅動的記錄元件No.16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側。

      因而,通過根據(jù)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驅動屬于各驅動塊的記錄元件,可以使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內的灰色墨的著落位置在往復掃描之間有所不同。

      現(xiàn)在,圖19A中的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是相對于圖18A中的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偏移了8個次序的順序。更具體地,圖18A的驅動順序中的在驅動順序上作為第9個~第16個的驅動塊No.5、驅動塊No.13、驅動塊No.2、驅動塊No.10、驅動塊No.7、驅動塊No.15、驅動塊No.4和驅動塊No.12的驅動順序在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中各自向前移動了8個次序,而在驅動順序上被設置為第1個~第8個。此外,圖18A的驅動順序中的在驅動順序上作為第1個~第8個的驅動塊No.1、驅動塊No.9、驅動塊No.6、驅動塊No.14、驅動塊No.3、驅動塊No.11、驅動塊No.8和驅動塊No.16的驅動順序在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中各自向后移動了8個次序,而在驅動順序上被設置為第9個~第16個。

      通過改變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中的驅動順序以及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中的驅動順序,即使記錄數(shù)據(jù)規(guī)定了要將青色墨和品紅色墨施加至與灰色墨相同的像素,灰色墨的著落位置相對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著落位置也可能發(fā)生偏移。這樣使得能夠抑制由于灰色墨以疊加在與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相同的位置處的方式著落而產(chǎn)生的顆粒感。

      將詳細說明選擇灰色墨作為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中的墨以具有與其它顏色的墨不同的驅動順序的原因。圖20A~20D是示出使用青色(C)、品紅色(M)墨、黃色(Y)墨、黑色(K)墨和灰色(G)墨的系統(tǒng)中的顏色分解表的示例的圖。圖20A示出依次再現(xiàn)白色-青色-黑色各自所使用的各顏色的墨量,其示出所謂的青色線。圖20B示出依次再現(xiàn)白色-品紅色-黑色各自所使用的各顏色的墨量,其示出所謂的品紅線。圖20C示出依次再現(xiàn)白色-黃色-黑色各自所使用的各顏色的墨量,其示出所謂的黃色線。圖20D示出依次再現(xiàn)白色-灰色-黑色各自所使用的各顏色的墨量,其示出所謂的灰色線。注意,在圖20A~20D中,橫軸與要再現(xiàn)的顏色相對應。越靠橫軸的左側,越接近白色,并且越靠右側,越接近黑色??v軸與各墨的輸出信號值(0~255)相對應。

      從圖20A~20D可以看出,青色、品紅色和黃色的墨用在作為青色線、品紅色線和黃色線的各個主顏色線上,并且還用在灰色線上,這意味著這些顏色各自用在兩個線上。另一方面,灰色墨是非彩色的,因而廣泛地用在所有線中。也就是說,將灰色與青色、品紅色和黃色的墨中的任意墨同時使用的概率高。換句話說,使用灰色墨所再現(xiàn)的顏色的數(shù)量將大于使用青色墨所再現(xiàn)的顏色的數(shù)量、使用品紅色墨所再現(xiàn)的顏色的數(shù)量和使用黃色墨所再現(xiàn)的顏色的數(shù)量中的任意數(shù)量。

      有鑒于上述,在本實施例中,在多個顏色的墨中,最經(jīng)常連同其它顏色的墨一起使用的灰色墨被設置為具有不同的驅動順序,使得墨著落位置不同于其它顏色的墨。這樣使得能夠高效地覆蓋紙面上的寬的顏色區(qū)域,并且還輔助改善顆粒感。

      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記錄圖像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和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來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此外,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照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而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照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而,即使在使用多個顏色的墨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記錄高濃度圖像時的往復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記錄。

      首先,將說明在輸入像素組600dpi×600dpi的所有像素處灰度級為級別4的灰度數(shù)據(jù)作為灰度數(shù)據(jù)C3的情況下、青色墨所形成的點的位置。圖21A~21E是示出在輸入灰度級為級別4的灰度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青色墨所形成的圖像的圖。

      在圖8的單位區(qū)域211內的所有像素組中、灰度數(shù)據(jù)的灰度值是級別4的情況下,如通過圖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可以理解,將生成針對600dpi×1200dpi配置中的所有像素的像素值為“2”的圖像數(shù)據(jù)。因此,向與圖17A~17F的掩碼圖案MP1~MP4內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也就是說,在第一次掃描中向與圖17A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二次掃描中向與圖17B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三次掃描中向與圖17C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并且在第四次掃描中向與圖17D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

      在這些掃描中,第一次掃描和第三次掃描是正向掃描,并且第二次掃描和第四次掃描是反向掃描,因而正向掃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圖17E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并且反向掃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圖17F中的灰色像素和黑色像素。也就是說,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中向所有的像素排出青色墨。

      通過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如果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存在偏移,則針對正向掃描將在圖21A所示的位置處并且針對反向掃描將在圖21B所示的位置處排出青色墨并形成點。圖21C示出圖21A和21B的點配置以不存在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點配置。圖21D示出點配置以在反向掃描中向著X方向的下游側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情況,并且圖21E示出點配置以在反向掃描中向著X方向的下游側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情況。

      在圖21C中可以看出,關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來自正向掃描的點和來自反向掃描的點以幾乎完全重疊的狀態(tài)記錄的行、部分重疊的行和以幾乎無任何重疊的狀態(tài)所記錄的行,其中上述各種狀態(tài)混合存在。在圖21D中,要開始重疊的行中的點新出現(xiàn),而要開始以無重疊的狀態(tài)發(fā)生偏移的行中的點新重疊,由此抵消了濃度的變化。這在圖21E中也成立,其中:要開始重疊的行中的點新出現(xiàn),而要開始以無重疊的狀態(tài)發(fā)生偏移的行中的點新重疊,由此抵消了濃度的變化。

      因而,在作為圖像整體進行觀看的情況下,與圖21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側往復掃描之間的偏移量是21.2μm、還是圖21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側往復掃描之間的偏移量是42.3μm無關地,與圖21C中的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存在偏移的情況相比,幾乎不存在任何濃度變化。因而,從圖21A~21E可以看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掩碼圖案和驅動順序,可以在記錄一個像素區(qū)域中記錄兩個點的濃度相對較高的圖像的情況下,進行往復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記錄。

      接著,將說明在多個顏色的墨之間改變時分驅動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點的位置。圖22A~22D是示出針對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并且針對灰色墨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通過使用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和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所形成的點配置的圖。圖22A示出青色墨的點配置,圖22B示出品紅色墨的點配置,并且圖22C示出灰色墨的點配置。此外,注意,圖22D示出圖22A、22B和22C所示的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的點已重疊。

      注意,為了簡便,圖22A~22D僅示出構成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記錄元件列的列S_Ev和列S_Od中的S_Ev所形成的點。圖22A~22D中的內部具有縱線的圓形表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點,并且內部具有橫線的圓形表示灰色墨的點。圖22A~22D示出在針對600dpi×1200dpi配置的所有像素輸入灰度級為級別4的灰度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點。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向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應用相同的點配置圖案和掩碼圖案。因此,與青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C5、與品紅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M5和與灰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G5被設置成向相同像素排出墨。

      此外,用于排出青色墨的記錄元件列和用于排出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此,如在圖22A和22B中可以看出,青色點和品紅色點的配置相同。

      另一方面,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所用的記錄元件列的情況,用于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此,圖22C所示的灰色墨點的配置不同于圖22A和22B所示的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的配置。

      因此,如在圖22D中可以看出,青色、品紅色和灰色已重疊的點配置可以充分覆蓋記錄介質的表面。這是因為,在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的點配置稀疏的部位,灰色墨點的點配置密集,并且在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的點配置密集的部位,灰色墨點的點配置稀疏。因而,可以避免所有墨的點配置疊加的情形,因此可以抑制顆粒感。

      如上所述,通過本實施例,可以適當?shù)匾种聘黝伾哪耐鶑蛼呙柚g的排出位置偏移。此外,可以通過使經(jīng)常與其它顏色同時使用的灰色墨的驅動順序相對于其它顏色的墨的驅動順序發(fā)生改變,來抑制由于多個顏色的墨的點配置疊加而產(chǎn)生的顆粒感。

      比較例

      接著,將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比較例。在比較例中,使用第一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和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來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是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

      不同于第一實施例,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與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相同。也就是說,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也是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

      圖23A~23D是示出針對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通過使用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和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所形成的點配置的圖。圖23A示出青色墨的點配置,圖23B示出品紅色墨的點配置,并且圖23C示出灰色墨的點配置。此外,注意,圖23D示出圖23A、23B和23C所示的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的點已重疊。

      注意,以與圖22A~22D相同的方式,為了簡便,圖23A~23D僅示出構成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記錄元件列的列S_Ev和列S_Od中的S_Ev所形成的點。圖23A~23D中的內部具有縱線的圓形表示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并且內部具有橫線的圓形表示灰色墨點。圖23A~23D示出在針對600dpi×1200dpi配置的所有像素輸入灰度級為級別4的灰度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點。

      如上所述,在比較例中,向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應用相同的點配置圖案和掩碼圖案。因此,與青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C5、與品紅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M5和與灰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G5被設置成向相同像素排出墨。

      此外,用于排出青色墨的記錄元件列和用于排出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此,如在圖23A和23B中可以看出,青色點和品紅色點的配置相同?,F(xiàn)在,時分驅動控制中的點配置圖案、掩碼圖案和驅動順序全部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因而圖23A和23B所示的點配置與圖22A和22B所示的點配置相同。

      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用于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而,圖23C所示的灰色墨點的配置與圖23A和23B所示的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點的配置并沒有不同。

      因此,如圖23D所示,在青色、品紅色和灰色重疊的情況下,所有點的配置彼此疊加。結果,比較例無法利用點充分覆蓋記錄介質的表面。因而,可能記錄了顆粒感明顯的圖像。將圖22D所示的通過第一實施例所記錄的多個顏色的墨的點配置與圖23D所示的通過比較例所記錄的多個顏色的墨的點配置進行比較,這清楚地表明通過應用第一實施例可以抑制顆粒感。

      第一實施例的變形例

      盡管在第一實施例中說明了排出青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相同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但還可以進行其它配置。在第一實施例中一個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如下就足夠了:在進行往復掃描的情況下,反向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是正向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

      優(yōu)選地,第一實施例中的驅動順序如下:在進行往復掃描的情況下,反向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是正向掃描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相反順序。以下將詳細說明該點。在正向掃描時的掃描順序是圖24A所示的順序、并且反向掃描時的掃描順序是圖24B所示的順序的情況下,圖24B的驅動順序是圖24A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相反順序。

      圖24A所示的驅動順序是驅動塊No.1、驅動塊No.2、驅動塊No.3、驅動塊No.4、驅動塊No.5、驅動塊No.6、驅動塊No.7、驅動塊No.8、驅動塊No.9、驅動塊No.10、驅動塊No.11、驅動塊No.12、驅動塊No.13、驅動塊No.14、驅動塊No.15和驅動塊No.16的驅動順序。

      圖24A所示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示例是驅動塊No.2、驅動塊No.3、驅動塊No.4、驅動塊No.5、驅動塊No.6、驅動塊No.7、驅動塊No.8、驅動塊No.9、驅動塊No.10、驅動塊No.11、驅動塊No.12、驅動塊No.13、驅動塊No.14、驅動塊No.15、驅動塊No.16和驅動塊No.1的驅動順序。按該順序,驅動塊No.2~驅動塊No.16各自向前偏移了1個次序,并且使驅動塊No.1位于最末。換句話說,該順序是圖24A的驅動順序向前偏移了1個次序的順序。

      圖24A所示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另一示例是驅動塊No.3、驅動塊No.4、驅動塊No.5、驅動塊No.6、驅動塊No.7、驅動塊No.8、驅動塊No.9、驅動塊No.10、驅動塊No.11、驅動塊No.12、驅動塊No.13、驅動塊No.14、驅動塊No.15、驅動塊No.16、驅動塊No.1和驅動塊No.2的驅動順序。按該順序,驅動塊No.3~驅動塊No.16各自向前偏移了2個次序,并且使驅動塊No.1和驅動塊No.2位于最末。換句話說,該順序是圖24A的驅動順序向前偏移了2個次序的順序。

      沿相同思路,驅動塊No.9、驅動塊No.10、驅動塊No.11、驅動塊No.12、驅動塊No.13、驅動塊No.14、驅動塊No.15、驅動塊No.16、驅動塊No.1、驅動塊No.2、驅動塊No.3、驅動塊No.4、驅動塊No.5、驅動塊No.6、驅動塊No.7和驅動塊No.8的驅動順序也是圖24A所示的驅動順序偏移了8個次序后的偏移順序。注意,圖24B所示的驅動順序是該順序的相反順序。因而,可以看出,圖24B所示的驅動順序是圖24A所示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相反順序。

      圖24C是示出在按照圖24A所示的驅動順序沿正方向進行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圖24D是示出在按照圖24B所示的驅動順序沿反方向進行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在反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是正向掃描所用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相反順序的這種配置中,來自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中有所不同,但是以與平行的位置關系排出的。

      圖25A~25D是示意性示出在針對正向掃描按圖24A所示的驅動順序并且針對反向掃描按圖24B所示的驅動順序、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中的記錄數(shù)據(jù)使用圖12A1和12A2所示的記錄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圖像的圖。圖25A示意性示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不存在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圖25B示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約1/2個點的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圖25C示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約1個點的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并且圖25D示出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在X方向上存在約2個點的偏移的情況下所記錄的圖像。在所有這些例示中,內部具有縱線的圓形表示正向掃描中所形成的點,并且內部具有橫線的圓形表示反向掃描中所形成的點。

      將圖25A~25D與圖14A~14D和圖16A~16D進行比較,圖25A~25D的圖像相對于圖14A~14D的圖像在重疊和缺失點不太明顯方面有所改善,盡管該改善不如圖16A~16D那樣明顯。如上所述,圖14A~14D是反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為正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的圖像,而圖16A~16D是反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為與正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相同的順序的圖像。因而,與反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為正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的相同順序的情況相比,在反向掃描的驅動順序是順序發(fā)生偏移時的正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的情況下,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抑制往復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另一方面,從圖16A~16D可以看出,反向掃描的驅動順序是與正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相同的順序的情況更為優(yōu)選。

      有鑒于以上幾點,在各個記錄元件列中,在本實施例中,反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需要不同于正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如此,反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優(yōu)選不同于正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相反順序。更優(yōu)選地,該順序與正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相同。

      盡管在第一實施例中說明了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相對于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偏移了8個次序的配置,但可以進行其它配置。具體地,第一實施例中的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不同于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就足夠了。

      圖26A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可執(zhí)行的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的其它示例的圖。圖26B是示出在按照圖26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正向掃描中的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圖26C是示出在按照圖26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反向掃描中的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

      這里將說明如下示例:如圖26A所示,針對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驅動塊No.9、驅動塊No.4、驅動塊No.15、驅動塊No.10、驅動塊No.5、驅動塊No.16、驅動塊No.11、驅動塊No.6、驅動塊No.1、驅動塊No.12、驅動塊No.7、驅動塊No.2、驅動塊No.13、驅動塊No.8、驅動塊No.3和驅動塊No.14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將圖18A和圖26A進行比較表明:圖26A所示的驅動順序不是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而是無特別相關性的順序。

      在按照圖26A所示的驅動順序對記錄元件No.1~No.16進行時分驅動的情況下,如圖26B所示,從最初驅動的記錄元件No.9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側,按記錄元件No.4、15、10、5、16、11、6、1、12、7、2、13、8和3的順序所形成的點位于從X方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驅動的記錄元件No.14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側。

      另一方面,在反向掃描中,如圖26C所示,從最初驅動的記錄元件No.9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下游側,按記錄元件No.4、15、10、5、16、11、6、1、12、7、2、13、8和3的順序所形成的點位于從X方向的下游側向上游側偏移的位置,并且最后驅動的記錄元件No.14所形成的點位于X方向的最上游側。

      圖27A~27D是示出針對青色墨和品紅色墨各自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并且針對灰色墨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26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通過使用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和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所形成的點配置的圖。圖27A示出青色墨的點配置,圖27B示出品紅色墨的點配置,并且圖27C示出灰色墨的點配置。此外,圖27D示出圖27A、27B和27C所示的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的點已重疊。其它方面與圖22A~22D相同。

      如上所述,按照與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不具有相關性的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來進行時分驅動。同樣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將圖27D和圖23D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與灰色墨的驅動順序是與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相同的驅動順序的情況相比,在使多個顏色的墨重疊的情況下,可以利用點配置覆蓋記錄介質的表面上的更寬面積。因此,可以抑制顆粒感。

      因而,在使用多個顏色的墨的情況下用以抑制顆粒感的灰色墨的驅動順序不限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并且該順序可以是無特別相關性的順序等。也就是說,只要灰色墨的驅動順序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就足夠了。

      然而,注意,使灰色墨的驅動順序相對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存在偏移以滿足K是特別優(yōu)選的,其中K是滿足N/2-1≤K≤N/2+1的自然數(shù),并且N表示時分驅動控制中的驅動塊的數(shù)量。后面將詳細說明其原因。

      圖28是示出在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是圖18A所示的順序并且灰色墨的驅動順序是向前偏移了不同數(shù)量的順序的情況下、進行時分驅動控制時的點覆蓋記錄介質的表面的百分比(覆蓋率)的圖。在圖28中利用短語“不同順序”來表示在將圖26A所示的順序用于灰色墨的驅動順序來進行時分驅動控制的情況下的點的覆蓋率。此外,注意,圖28示出在向所有像素施加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中的每兩個的情況下的覆蓋率。

      從圖28可以看出,對于灰色墨的驅動順序相對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偏移、或者是無特殊相關性的順序的情況,與順序相同(即,偏移為0)的情況相比,覆蓋率更高。在偏移量是7、8或9的情況下,覆蓋率特別高。

      注意,第一實施例中的驅動塊的數(shù)量是16(N=16),因而N/2-1是7,并且N/2+1是9。也就是說,在第一實施例中,上述的K是7、8和9其中之一。其原因被認為是:使灰色墨的驅動順序相對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的偏移約為8(作為時分驅動分割數(shù)量的大致一半),這樣使得從所有的驅動塊所形成的灰色墨的點以及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點適當?shù)胤蛛x。

      如上所述,在第一實施例中,灰色墨的驅動順序需要是與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不同的順序,并且優(yōu)選是偏移了上述不等式中所定義的K的順序。

      第二實施例

      在第一實施例中,掩碼圖案MP1~MP4已被描述為設置成如下:作為掩碼圖案,在正向掃描所用的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和在反向掃描所用的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具有隨機白噪聲特性。因此,如上所述的第一實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碼圖案MP1~MP4被設置成如下:在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以及在X方向上與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相同。同樣,在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以及在X方向上與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也相同。

      相反,在本實施例中,使用針對各像素設置了代碼值的掩碼圖案,使得在反向掃描用的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正向掃描用的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大于在X方向上與正向掃描用的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同樣,在本實施例中,使用針對各像素設置了代碼值的掩碼圖案,使得在正向掃描用的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反向掃描用的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大于在X方向上與反向掃描用的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注意,將省略針對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說明。

      如參考圖12A1~16D所述,在第一實施例中,利用作為與正向掃描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不同的順序的反向掃描的驅動順序,抑制了由于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圖像質量的下降。然而,通過將圖15A~15D與圖16A~16D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在記錄諸如在各像素處分別形成一個點的圖像等的相對較低濃度的圖像的情況下,由于往返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圖像質量的下降程度也根據(jù)記錄數(shù)據(jù)、而不僅僅根據(jù)驅動順序而不同。

      在如圖15A~15D所示、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使得正向掃描中所記錄的點和反向掃描中所記錄的點在X方向上沒有交替的情況下,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量小的情況下,可以適當?shù)匾种茍D像質量的下降。然而,從圖15D可以看出,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量大的情況下,即使驅動順序彼此不相反,點的缺失和重疊也可能變明顯。相反,如圖16D所示,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使得正向掃描中所記錄的點和反向掃描中所記錄的點在X方向上交替,這樣即使在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大的情況下也可以減少點的缺失和重疊。

      有鑒于以上幾點,在本實施例中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使得在記錄低濃度圖像的情況下,正向掃描中所記錄的點和反向掃描中所記錄的點交替,從而抑制記錄低濃度圖像時由于往復掃描之間的X方向上的偏移所引起的圖像質量的下降。關于例如像素值是“1”的圖像數(shù)據(jù)等的低濃度圖像數(shù)據(jù),如圖10的解碼表所示,僅在掩碼圖案內的設置了代碼值“1”的像素處形成點。其原因是代碼值“1”是代碼值“0”、“1”和“2”中的容許最大墨排出次數(shù)的代碼值。因此,為了在記錄低濃度圖像時交替生成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各自中所記錄的點,可以使用用以在X方向上交替生成正向掃描所用的邏輯和圖案和反向掃描所用的邏輯和圖案中被設置了代碼值“1”的像素的掩碼圖案。

      圖29A~29F示出本實施例中所使用的掩碼圖案。注意,圖29A示出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1′,圖29B示出與第二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2′,圖29C示出與第三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3′,并且圖29D示出與第四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4′。圖29E示出作為在圖29A的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1′和圖29C的與第三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3′中設置的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邏輯和所獲得的邏輯和圖案MP1′+MP3′。此外,圖29F示出作為在圖29B的與第二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2′和圖29D的與第四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4′中設置的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邏輯和所獲得的邏輯和圖案MP2′+MP4′。在圖29A~29F中,白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碼值“0”的像素,灰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并且黑色像素表示被分配了代碼值“2”的像素。

      圖29A~29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與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的不同之處在于:圖29E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和圖29F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被設置成在X方向上交替生成。除上述設置條件外,圖29A~29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與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相同。

      為了詳細說明上述設置,圖29E所示的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邏輯和圖案MP1′+MP3′向內部的1024個像素中的512個像素分配了代碼值“1”,并且所有這些像素、即被分配了代碼“1”的512個像素在X方向的兩側與圖29F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另一方面,在圖29E的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512個像素中,不存在沿X方向與圖29F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被分配了代碼“1”的像素。

      例如,在圖29E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29E的上側)的端部的行中,向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29E的左側)起的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第17、第19、第21、第23、第25、第27、第29和第31個像素分配代碼值“1”。另一方面,在圖29F的邏輯和圖案MP2′+MP4′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29F的上側)的端部的行中,向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29F的左側)起的第2、第4、第6、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第22、第24、第26、第28、第30和第32個像素分配代碼值“1”。

      現(xiàn)在,在圖29E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29E的上側)的端部的行中,向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29E的左側)起的第3個像素分配代碼值“1”,并且在圖29F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2′+MP4′中,向鄰接的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29F的左側)起的第2個像素和第4個像素分配代碼值“1”。也就是說,在圖29E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的最下游側(圖29E的上側)的端部的行中,向從X方向的上游側(圖29E的左側)起的第3個像素分配代碼值“1”,并且還向圖29F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2′+MP4′內的在X方向的兩側鄰接的像素分配代碼值“1”。

      這里,位于同一行內的、X方向上游側(圖29A~29F的左側)端部的像素和X方向下游側(圖29A~29F的右側)端部的像素被視為鄰接。其原因在于:圖29A~29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表示掩碼圖案的重復單位,并且這些掩碼圖案實際是在X方向上順次重復使用的。因此,在實際應用于圖像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在與特定掩碼圖案的X方向下游側(圖29A~29F的右側)端部的像素等同的二值數(shù)據(jù)內的區(qū)域的右側,布置有與下一掩碼圖案的X方向上游側(圖29A~29F的左側)端部的像素等同的二值數(shù)據(jù)。

      因而,例如,關于作為圖29E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1′+MP3′內的Y方向下游側(圖29E的上側)端部的行中的從X方向上游側(圖29E的左側)起的第1個像素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在圖29F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2′+MP4′內,向Y方向下游側(圖29F的上側)端部的行中的、在X方向的兩側鄰接的從X方向上游側(圖29F的左側)起的第32個像素和第2個像素分配代碼值“1”。

      此外,圖29F所示的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邏輯和圖案MP2′+MP4′向內部的1024個像素中的512個像素分配了代碼值“1”,并且所有這些像素、即被分配了代碼“1”的512個像素在X方向的兩側與圖29E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另一方面,在圖29F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512個像素中,不存在沿X方向與圖29E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被分配了代碼“1”的像素。

      圖30A~30F是示出本實施例中可以應用的其它掩碼圖案的圖。注意,圖30A示出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1″,圖30B示出與第二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2″,圖30C示出與第三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3″,并且圖30D示出與第四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4″。此外,圖30E示出作為在圖30A的與第一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1″和圖30C的與第三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3″中規(guī)定的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邏輯和所獲得的邏輯和圖案MP1″+MP3″。此外,圖30F示出作為在圖30B的與第二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2″和圖30D的與第四次掃描相對應的掩碼圖案MP4″中規(guī)定的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邏輯和所獲得的邏輯和圖案MP2″+MP4″。

      關于圖30A~30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以與圖29A~29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相同的方式,圖30E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1″+MP3″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和圖30F所示的邏輯和圖案MP2″+MP4″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被設置成在X方向上交替。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諸如圖29A~29D和圖30A~30D所示等的掩碼圖案(即,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在X方向上交替的邏輯和圖案)來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

      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記錄圖像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以及圖29A~29D和圖30A~30D所示的掩碼圖案來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使得在邏輯和圖案中代碼值“1”在X方向上交替。此外,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照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而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照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此,即使在使用多個顏色的墨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記錄高濃度圖像時的往復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記錄。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可以抑制記錄低濃度圖像時的往復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

      首先,將說明在輸入像素組600dpi×600dpi的所有像素處灰度級為級別2的灰度數(shù)據(jù)作為灰度數(shù)據(jù)C3的情況下青色墨所形成的點的位置。將說明使用圖29A~29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的情況。圖31A~31E是示出在輸入灰度級為級別2的灰度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青色墨所形成的圖像的圖。

      在圖8的單位區(qū)域211內的所有像素組中、灰度數(shù)據(jù)的灰度值是級別4的情況下,如通過圖6C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可以理解,將生成600dpi×1200dpi配置中的所有像素的像素值為“1”的圖像數(shù)據(jù)。因此,如圖10的解碼表所示,向與圖29A~29F的掩碼圖案MP1′~MP4′內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也就是說,在第一次掃描中向與圖29A的灰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二次掃描中向與圖29B的灰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三次掃描中向與圖29C的灰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并且在第四次掃描中向與圖29D的灰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

      在這些掃描中,第一次掃描和第三次掃描是正向掃描,并且第二次掃描和第四次掃描是反向掃描,因而正向掃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圖29E中的灰色像素,并且反向掃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圖29F中的灰色像素。

      通過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如果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存在偏移,則針對正向掃描將在圖31A所示的位置處并且針對反向掃描將在圖31B所示的位置處排出青色墨并形成點。圖31C示出圖31A和31B的點配置以不存在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點配置。圖31D示出點配置以在反向掃描中向著X方向的下游側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情況,并且圖31E示出點配置以在反向掃描中向著X方向的下游側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情況。

      在圖31C中可以看出,關于沿X方向延伸的各行,存在來自正向掃描的點和來自反向掃描的點以幾乎完全重疊的狀態(tài)記錄的行、部分重疊的行和以幾乎無任何重疊的狀態(tài)所記錄的行,其中上述各種狀態(tài)混合存在。在圖31D中,要開始重疊的行中的點新出現(xiàn),而要開始以無重疊的狀態(tài)發(fā)生偏移的行中的點新重疊,由此抵消了濃度的變化。這在圖31E中也成立,其中:要開始重疊的行中的點新出現(xiàn),而要開始以無重疊的狀態(tài)發(fā)生偏移的行中的點新重疊,由此抵消了濃度的變化。

      因而,在作為圖像整體進行觀看的情況下,與圖31D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側往復掃描之間的偏移量是21.2μm、還是圖31E所示的沿X方向的上游側往復掃描之間的偏移量是42.3μm無關地,與圖31C中的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存在偏移的情況相比,幾乎不存在任何濃度變化。因而,從圖31A~31E可以看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掩碼圖案和驅動順序,可以在記錄一個像素區(qū)域中記錄一個點的濃度相對較低的圖像的情況下,進行往復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記錄。

      作為比較,將使用第一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來說明在輸入像素組600dpi×600dpi的所有像素處灰度級為級別2的灰度數(shù)據(jù)作為灰度數(shù)據(jù)C3的情況下、青色墨所形成的點的位置。圖32A~32E是示出使用圖17A~17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在輸入灰度級為級別2的灰度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青色墨所形成的圖像的圖。

      在圖8的單位區(qū)域211內的所有像素組中、灰度數(shù)據(jù)的灰度值是級別2的情況下,如通過圖6C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可以理解,將生成600dpi×1200dpi配置中的所有像素的像素值為“1”的圖像數(shù)據(jù)。因此,如圖10的解碼表所示,向與圖17A~17F的掩碼圖案MP1~MP4內的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也就是說,在第一次掃描中向與圖17A的灰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二次掃描中向與圖17B的灰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在第三次掃描中向與圖17C的灰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并且在第四次掃描中向與圖17D的灰色像素相對應的像素區(qū)域排出青色墨。

      在這些掃描中,第一次掃描和第三次掃描是正向掃描,并且第二次掃描和第四次掃描是反向掃描,因而正向掃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圖17E中的灰色像素,并且反向掃描中被排出青色墨的像素是圖17F中的灰色像素。

      通過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如果在往復掃描之間不存在偏移,則針對正向掃描將在圖32A所示的位置處并且針對反向掃描將在圖32B所示的位置處排出青色墨并形成點。圖32C示出圖32A和32B的點配置以不存在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點配置。圖32D示出點配置以在反向掃描中向著X方向的下游側存在21.2μm(等同于1200dpi)的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情況,并且圖32E示出點配置以在反向掃描中向著X方向的下游側存在42.3μm(等同于600dpi)的位置偏移的狀態(tài)疊加的情況。

      在圖32C中可以看出,與比較例相比,存在來自正向掃描的點和來自反向掃描的點以幾乎完全重疊的狀態(tài)記錄的行、部分重疊的行和以幾乎無任何重疊的狀態(tài)所記錄的行,其中上述各種狀態(tài)混合存在。因此,在往復掃描之間的偏移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如圖32D所示,點的重疊和缺失與圖32C所示的情況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變多,但可以記錄差異小的圖像。然而,在往復掃描之間的偏移變得相對較大的情況下,如圖32E所示,重疊和缺失點變得明顯,并且從視覺上可識別圖像質量的下降。為了記錄所設置的像素在X方向上的分散性低,因而在往復掃描之間的偏移大的情況下,無法抑制圖像質量的下降。因此,與第一實施例相比,通過實驗可以確認,第二實施例可以抑制記錄低濃度圖像時的往復掃描之間的單個顏色墨的排出位置偏移。

      接著,將說明在多個顏色之間在時分驅動中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發(fā)生改變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點的位置。這里將說明使用圖30A~30D所示的掩碼圖案MP1″~MP4″的情況。

      圖33A~33D是示出針對青色墨和品紅色墨各自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并且針對灰色墨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通過使用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和圖30A~30D所示的掩碼圖案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所形成的點配置的圖。圖33A示出青色墨的點配置,圖33B示出品紅色墨的點配置,并且圖33C示出灰色墨的點配置。此外,圖33D示出圖33A、33B和33C所示的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的點已重疊。

      注意,為了簡便,圖33A~33D僅示出構成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記錄元件列的列S_Ev和列S_Od中的S_Ev所形成的點。圖33A~33D中的內部具有縱線的圓形表示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并且內部具有橫線的圓形表示灰色墨點。圖33A~33D示出在針對600dpi×1200dpi配置的所有像素輸入灰度級為級別2的灰度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點。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向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應用相同的點配置圖案和掩碼圖案。因此,與青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C5、與品紅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M5和與灰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G5被設置成向相同像素排出墨。

      此外,用于排出青色墨的記錄元件列和用于排出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此,如在圖33A和33B中可以看出,青色點和品紅色點的配置相同。

      另一方面,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所用的記錄元件列的情況,用于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此,圖33C所示的灰色墨點的配置不同于圖33A和33B所示的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的配置。

      因此,如在圖33D中可以看出,青色、品紅色和灰色已重疊的點配置可以充分覆蓋記錄介質的表面。這是因為,在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的點配置稀疏的部位,灰色墨點的點配置密集,并且在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的點配置密集的部位,灰色墨點的點配置稀疏。因而,可以避免所有墨的點配置疊加的情形,因此可以抑制顆粒感。

      如上所述,可以通過使經(jīng)常與其它顏色同時使用的灰色墨的驅動順序相對于其它顏色的墨的驅動順序發(fā)生改變,來抑制由于多個顏色墨的點配置疊加而產(chǎn)生的顆粒感。

      作為比較,將說明在使用圖30A~30D所示的掩碼圖案、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利用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對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全部進行時分驅動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點的位置。

      圖34A~34D是示出針對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通過使用圖6B~6E所示的點配置圖案和圖30A~30D所示的掩碼圖案生成記錄數(shù)據(jù)所形成的點配置的圖。圖34A示出青色墨的點配置,圖34B示出品紅色墨的點配置,并且圖34C示出灰色墨的點配置。此外,注意,圖34D示出圖34A、34B和34C所示的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的點已重疊。

      注意,以與圖33A~33D相同的方式,為了簡便,圖34A~34D僅示出構成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的記錄元件列的列S_Ev和列S_Od中的S_Ev所形成的點。圖34A~34D中的內部具有縱線的圓形表示青色墨點和品紅色墨點,并且內部具有橫線的圓形表示灰色墨點。圖34A~34D示出在針對600dpi×1200dpi配置的所有像素輸入灰度級為級別2的灰度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點。

      如上所述,在比較例中,向青色墨、品紅色墨和灰色墨各自應用相同的點配置圖案和掩碼圖案。因此,與青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C5、與品紅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M5和與灰色墨相對應的記錄數(shù)據(jù)G5被設置成向相同像素排出墨。

      此外,用于排出青色墨的記錄元件列和用于排出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這兩者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此,如在圖34A和34B中可以看出,青色點和品紅色點的配置相同。點配置圖案與圖33A和33B相同。

      此外,用于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因而,圖34C所示的灰色墨點的配置與圖34A和34B所示的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點的配置并沒有不同。

      因此,如圖34D所示,在青色、品紅色和灰色重疊的情況下,所有點的配置彼此疊加。結果,如與圖33D相比較可以看出,利用點無法充分覆蓋記錄介質的表面。因而,可能記錄了顆粒感明顯的圖像。將圖33D所示的通過第二實施例所記錄的多個顏色的墨的點配置與圖34D所示的通過比較例所記錄的多個顏色的墨的點配置進行比較,這清楚地表明通過應用第二實施例可以抑制顆粒感。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例,不僅可以在記錄濃度高的圖像的情況下、而且還可以在記錄濃度低的圖像的情況下,抑制往復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此外,經(jīng)常連同其它顏色的墨一起使用的灰色墨被設置為具有與其它顏色的墨不同的驅動順序,因而可以抑制由于多個顏色的墨之間點位置疊加而產(chǎn)生的顆粒感。

      盡管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了在一個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中、所有像素在X方向的兩側與其它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掩碼圖案,但可以進行其它配置。為了獲得本實施例的優(yōu)點,在一個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中,在X方向的兩側與其它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大于在X方向上與其它邏輯和圖案中被分配了代碼值“1”的像素不鄰接的像素的數(shù)量,這就足夠了。

      第三實施例

      在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說明了排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不同于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的配置。將說明驅動順序不同于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的驅動順序的第三實施例。將省略針對與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說明。

      本實施例使用青色(C)、品紅色(M)、黃色(Y)、黑色(K)、深灰色(DG)和淺灰色(LG)這六個墨。圖35A~35D是示出使用青色(C)、品紅色(M)、黃色(Y)、黑色(K)、深灰色(DG)和淺灰色(LG)這六個墨的系統(tǒng)中的顏色分解表的示例的圖。圖35A是示出白色-青色-黑色的青色線的顏色分解表,圖35B是示出白色-品紅色-黑色的品紅色線的顏色分解表,圖35C是示出白色-黃色-黑色的黃色線的顏色分解表,并且圖35D是示出白色-黑色的灰色線的顏色分解表。

      從圖35A~35D可以看出,青色墨、品紅色墨和黃色墨用在各自的主顏色軸和灰色線上,而深灰色和淺灰色是非彩色的,因而廣泛地用在所有軸中。也就是說,將深灰色和淺灰色與青色、品紅色和黃色的墨中的任意墨同時使用的概率高。因此,將這些灰色設置成具有不同的塊驅動順序,使得點配置不同于其它顏色的墨。這樣使得能夠高效地覆蓋紙面上的寬的顏色區(qū)域,并且還輔助改善顆粒感。

      在圖35A~35D的各個線中,使用深灰色和淺灰色的方式具有相同的趨勢。也就是說,首先,淺灰色逐漸增加以使亮度下降,之后隨著引入深灰色,淺灰色減少,之后深灰色進一步增加以使亮度進一步下降。因而,始終存在同時使用深灰色和淺灰色的顏色區(qū)域,因此改變這兩者的塊驅動順序并且使點配置偏移使得能夠更高效地覆蓋薄片面。

      有鑒于以上幾點,在本實施例中,關于作為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排出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和排出深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這三組記錄元件列,使驅動塊的驅動順序不同。具體地,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排出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

      另一方面,圖36A是示出本實施例中所執(zhí)行的、排出深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中的驅動塊的驅動順序的示例的圖。圖36B是示出在按照圖36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正向掃描中的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圖36C是示出在按照圖36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反向掃描中的掃描期間驅動記錄元件No.1~No.16的情況下形成點的方式的示意圖。

      現(xiàn)在,圖36A所示的排出深灰色墨的驅動順序是與圖18A所示的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中的記錄元件列處的驅動順序相比、驅動順序前移了4個次序的順序。同樣,圖36A所示的排出深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是與圖19A所示的排出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相比、驅動順序后移了4個次序的順序。

      因而,使排出深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排出淺灰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以及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這三個驅動順序不同,這樣使得即使設置將這些墨應用于相同像素的記錄數(shù)據(jù),深灰色墨的著落位置、淺灰色墨的著落位置以及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著落位置也能夠彼此偏移。因此,可以抑制顆粒感。

      第四實施例

      將說明驅動順序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第三實施例的驅動順序的第四實施例。將省略針對與第一實施例~第三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說明。本實施例使用青色(C)、品紅色(M)、黃色(Y)、黑色(K)、淺青色(LC)和淺品紅色(LM)這六個墨。淺青色墨是色相與青色墨大致相同、但濃度低于青色墨的墨。淺品紅色墨是色相與品紅色墨大致相同、但濃度低于品紅色墨的墨。

      圖37A~37D是示出使用青色(C)墨、品紅色(M)墨、黃色(Y)墨、黑色(K)墨、淺青色(LC)墨和淺品紅色(LM)墨這六個墨的系統(tǒng)中的顏色分解表的示例的圖。圖37A是示出白色-青色-黑色的青色線的顏色分解表,圖37B是示出白色-品紅色-黑色的品紅色線的顏色分解表,圖37C是示出白色-黃色-黑色的黃色線的顏色分解表,并且圖37D是示出白色-黑色的灰色線的顏色分解表。

      如圖37A、37B和37D所示,使用青色和淺青色以及品紅色和淺品紅色的方式是與第三實施例所述的深灰色和淺灰色相同的方式。也就是說,首先,淺色墨(LC或LM)逐漸增加以使亮度下降,之后隨著引入深色墨(C或M),淺色墨減少,之后深色墨進一步增加以使亮度進一步下降。因而,始終存在同時使用深色墨(C或M)和淺色墨(LC或LM)的顏色區(qū)域。

      有鑒于以上幾點,在本實施例中,關于作為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以及排出淺青色墨和淺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這兩組記錄元件列,使驅動塊的驅動順序不同。具體地,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排出淺青色墨和淺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

      因而,使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以及排出淺青色墨和淺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這兩者不同,這樣使得即使設置將這些墨應用于相同像素的記錄數(shù)據(jù),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著落位置以及淺青色墨和淺品紅色墨的著落位置也能夠彼此偏移。因此,可以抑制顆粒感。

      第五實施例

      將說明墨的驅動順序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第四實施例的墨的驅動順序的第五實施例。將省略針對與第一實施例~第四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說明。本實施例使用青色(C)、品紅色(M)、黃色(Y)、黑色(K)和淺藍色(LB)這五個墨。淺藍色墨是色相與藍色(作為通過將等量的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相加可再現(xiàn)的顏色)大致相同、但濃度低于藍色的墨。

      圖38A和38B是示出在使用青色(C)墨、品紅色(M)墨、黃色(Y)墨、黑色(K)墨和淺藍色(LB)墨這五個墨的系統(tǒng)中的顏色分解表的示例的圖。圖38A是示出白色-藍色-黑色的藍色線的顏色分解表,并且圖38B是示出白色-黑色的灰色線的顏色分解表。

      如圖38A和38B所示,使用青色、品紅色和淺藍色的方式是與第三實施例所述的深灰色和淺灰色相同的方式。也就是說,首先,淺藍色(LB)逐漸增加以使亮度下降,之后隨著引入深色墨(C或M),淺藍色(LB)減少,之后深色墨進一步增加以使亮度進一步下降。

      有鑒于以上幾點,在本實施例中,關于作為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以及排出淺藍色墨的記錄元件列這兩組記錄元件列,使驅動塊的驅動順序不同。具體地,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圖18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針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這兩者,排出淺藍色墨的記錄元件列按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圖19A所示的驅動順序進行時分驅動。

      因而,使排出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以及排出淺藍色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這兩者不同,這樣使得即使設置將這些墨應用于相同像素的記錄數(shù)據(jù),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著落位置以及淺藍色墨的著落位置也能夠彼此偏移。因此,可以抑制顆粒感。

      在上述實施例中,說明了在針對單位區(qū)域進行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的情況下、在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之間抑制了排出偏移的配置。因此,說明了以下:反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需要是正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反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優(yōu)選不同于正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相反順序,并且該順序更優(yōu)選與正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相同。

      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配置,并且在針對單位區(qū)域通過沿一個方向的掃描來進行多次記錄的情況下,本發(fā)明可用于抑制第一類型的掃描和第二類型的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例如,在多次掃描中、第一類型的掃描是前半部分的掃描、并且第二類型的掃描是后半部分的掃描的情況下,可以抑制前半部分的掃描和后半部分的掃描之間的排出位置偏移。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類型的掃描時的驅動順序需要是第一類型的掃描時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該驅動順序優(yōu)選是第一類型的掃描時的驅動順序偏移后的順序的相反順序,并且該驅動順序更優(yōu)選是第一類型的掃描時的驅動順序的相反順序。

      其原因如下:如參考圖11A~11C和其它附圖所示,在使用相同的驅動順序來進行往復掃描的情況下,在時分驅動控制下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是彼此反轉的位置,并且在使用相同的驅動順序來進行單向掃描的情況下,在時分驅動控制下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是相同位置。因而,可以理解,如下的墨著落位置相同:在例如單向掃描的情況下以第二類型的掃描時的驅動順序與第一類型的掃描時的驅動順序相反的狀態(tài)進行時分驅動時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以及在往復掃描的情況下在正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和反向掃描時的驅動順序是相同順序的狀態(tài)下進行時分驅動時來自各驅動塊的墨著落位置。

      其它實施例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還可以通過如下的方法來實現(xiàn),即,通過網(wǎng)絡或者各種存儲介質將執(zhí)行上述實施例的功能的軟件(程序)提供給系統(tǒng)或裝置,該系統(tǒng)或裝置的計算機或是中央處理單元(CPU)、微處理單元(MPU)讀出并執(zhí)行程序的方法。

      盡管以上在各實施例中說明了使排出不同顏色的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彼此不同的配置,但還可以進行其它配置。例如,可以使排出不同點尺寸的墨的記錄元件列的驅動順序彼此不同。因此,墨著落位置在大的點尺寸和小的點尺寸之間發(fā)生偏移。此外,可以使列S_Ev和列S_Od的驅動順序彼此不同。因此,墨著落位置可以在列S_Ev和列S_Od之間發(fā)生偏移。因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排出不同顏色的墨的記錄元件列之間的應用,并且可以在排出不同點尺寸的墨的記錄元件列之間或者在以沿Y方向呈偏移的方式配置的記錄元件列之間應用。

      盡管以上在各實施例中說明了將相同的掩碼圖案應用于與不同顏色的墨相對應的圖像數(shù)據(jù)的配置,但可以進行其它配置。也就是說,可以將不同的掩碼圖案應用于與不同顏色的墨相對應的圖像數(shù)據(j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應用于各顏色的墨的掩碼圖案滿足各實施例所述的條件,則可以獲得各實施例的優(yōu)點。

      盡管在各實施例中說明了使灰色墨的驅動順序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的配置、使淺青色墨和淺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的配置、以及使淺藍色墨的驅動順序不同于青色墨和品紅色墨的驅動順序的配置,但可以進行其它配置。可以利用一個顏色的墨的驅動順序不同于其它顏色的墨的驅動順序的配置來獲得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

      盡管以上在各實施例中說明了使用利用表示針對各像素的墨排出容許次數(shù)的多位信息所配置的多值掩碼圖案的配置,但作為代替,還可以利用其它配置來執(zhí)行本發(fā)明。例如,可以使用利用表示針對各像素的墨排出容許/非容許的1位信息所配置的二值掩碼圖案。

      盡管在各實施例中說明了針對單位區(qū)域進行兩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的配置以及針對單位區(qū)域對正向掃描和反向掃描其中之一進行兩遍且對另一掃描進行一遍的配置,但還可以進行其它配置。即,只要針對單位區(qū)域進行K(K≥1)次正向掃描和L(L≥1)次反向掃描,就可以應用本發(fā)明。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正向掃描所用的K個掩碼圖案和反向掃描所用的L個掩碼圖案。

      盡管在各實施例中說明了在針對單位區(qū)域的多次掃描之間輸送記錄介質期間進行記錄的配置,但還可以通過其它配置來實現(xiàn)本發(fā)明。也就是說,可以進行如下配置:在無需進行記錄介質的輸送的情況下,進行多次掃描以在單位區(qū)域上進行記錄。

      本發(fā)明不限于熱噴射型噴墨記錄設備。例如,本發(fā)明還可有效地應用于諸如用于使用壓電元件來排出墨的壓電型噴墨記錄設備等的各種記錄設備。

      盡管在各實施例中說明了使用記錄設備的記錄方法,但還可以進行如下配置:將用以生成進行各實施例所述的記錄方法的數(shù)據(jù)的圖像處理設備、圖像處理方法和程序與記錄設備分開設置。無需說明,本發(fā)明還可廣泛應用于作為記錄設備的一部分所設置的配置。

      此外,術語“記錄介質”不限于一般的記錄設備中所使用的紙張,而且還廣泛包括能夠接受墨的諸如布料、塑料膜、金屬板、玻璃、陶瓷、木材和皮革等的任何材料。

      此外,術語“墨”是指如下液體,其中當施加到記錄介質上時,該液體用于形成圖像設計或圖案等,或者用于處理記錄介質,或者用于處理墨(例如,使施加至記錄介質的墨中的著色材料凝固或不可溶解)。

      基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記錄設備、記錄方法和程序,即使在排出諸如多個類型的顏色或多個點尺寸的墨等的多個類型的墨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無圖像缺陷的、兩個類型的掃描之間的墨排出位置偏移得到抑制的記錄。

      盡管已經(jīng)參考典型實施例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應該理解,本發(fā)明不限于所公開的典型實施例。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符合最寬的解釋,以包含所有這類修改、等同結構和功能。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