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裝訂工具,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作例如活頁夾(ringbinder)以及文件夾的裝訂工具。
背景技術:作為本發(fā)明背景的以往的裝訂工具,有日本特開2001-277770中所記載的裝訂工具。這種裝訂工具包括:上片;支撐于上述上片的一對轉動合頁;安裝在上述轉動合頁上且可與其一起移動的多個環(huán)形件;以及用于將上述轉動合頁從上述環(huán)形件關閉的第一位置移動到上述環(huán)形件打開的第二位置的至少一個可繞樞軸轉動的操縱桿,其中,在上述操縱桿的上部具有凸耳,上述凸耳具備槽;還具備延伸至上述凸耳上且環(huán)繞的、固定于上述操縱桿上的緩沖部件,上述的緩沖元件包括容納且固定于上述槽內的舌片。一對轉動合頁由彎曲的上片12支撐。彎曲的上片在轉動合頁上施加賦能力,其結果,使轉動合頁以越過中心的方式移動。多個環(huán)形件固定在轉動合頁上,并卡合于在環(huán)式夾頁器所保持的材料片上形成的相應的孔中。操縱桿配置于彎曲的上片的各端部,用以操縱轉動合頁來開閉環(huán)形部件?!粳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277770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以往的裝訂工具構成為,通過使彎曲的上片的賦能力作用在轉動合頁上,來將多個環(huán)形件關閉。轉動合頁在開閉環(huán)形件時,以越過中心的方式移動。因此,在將打開了的環(huán)形件關閉時,需要用手指以大的力量按壓環(huán)形件,使打開了的環(huán)形件的前端猛烈地抵接而關閉。關于具有這種結構的以往的裝訂工具,其環(huán)形件的開閉動作不平順,尤其是在關閉環(huán)形件時,存在關閉的環(huán)形件的前端會夾到手指的擔憂。因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種可使裝訂環(huán)的開閉平順地進行的裝訂工具。(解決問題所用的方案)技術方案1的裝訂工具具有:構成環(huán)狀的裝訂桿的多個自由開閉的裝訂環(huán);保持部件,具有能夠隔開間隔來設置上述裝訂環(huán)的長度;動作部件,在表面上,各個裝訂環(huán)隔開間隔而并列固定著,并以將裝訂環(huán)固定于保持部件的方式固定于保持部件的內側;以及開閉部件,將上述裝訂環(huán)向打開方向進行賦能,其中,上述動作部件由一對動作片形成,在一個動作片上固定著裝訂環(huán)的一個的基部,在另一個動作片上固定著裝訂環(huán)的另一個的基部,上述裝訂環(huán)在閉合時,保持為在離開保持部件內表面的位置上其對接緣對接的狀態(tài),上述裝訂環(huán)在打開時,以朝向接近于保持部件內表面的方向被保持的方式固定在保持部件上,在動作部件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的附近具有用于使動作部件移動的按鈕部件,上述按鈕部件具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上述第一臂部和上述第二臂部用于使一個動作片和另一個動作片向相反方向移動,以便使動作部件朝向裝訂環(huán)并列的方向動作來打開裝訂環(huán),第一臂部使一個動作片朝向第一臂部一側移動,第二臂部使另一個動作片朝向第二臂部的相反側移動。技術方案2為根據(jù)技術方案1所述的裝訂工具,其中,按鈕部件以朝裝訂環(huán)并列的方向旋轉的方式借助于樞軸而安裝于保持部件,在從與成為旋轉中心的樞軸相比的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遠離的一側,形成有用于用手指按壓的按壓部,在與成為旋轉中心的樞軸相比的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的中央的一側形成有第一臂部以及第二臂部,通過按壓按壓部,第一臂部使一個動作片朝向第一臂部一側移動,第二臂部使另一個動作片朝向與第二臂部相反的一側移動。技術方案3為根據(jù)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裝訂工具,其中,按鈕部件以朝裝訂環(huán)并列的方向旋轉的方式借助于樞軸而安裝于保持部件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在從與成為旋轉中心的樞軸相比靠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遠離的一側,形成有用于用手指按壓的按壓部,經(jīng)過樞軸的上方,向與使裝訂環(huán)的裝訂桿卡合部分開的方向的相反側延伸的第一臂部連接設置于按壓部,經(jīng)過樞軸的下方,向與使裝訂環(huán)的裝訂桿卡合部分開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臂部連接設置于按壓部,通過按壓按壓部,使連接設置在第一臂部的一個動作片朝向使裝訂環(huán)的裝訂桿卡合部分開的一側移動,并且,使連接設置在第二臂部的另一個動作片朝向使裝訂環(huán)的裝訂桿卡合部分開的一側移動。技術方案4為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裝訂工具,其中,按鈕部件以朝裝訂環(huán)并列的方向旋轉的方式借助于樞軸而安裝于保持部件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在從與成為旋轉中心的樞軸相比靠保持部件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遠離的一側,形成有用于用手指按壓的按壓部,經(jīng)過樞軸的上方,向與使裝訂環(huán)的裝訂桿卡合部分開的方向的相反側延伸的第一臂部連接設置于按壓部,經(jīng)過樞軸的下方,向與使裝訂環(huán)的裝訂桿卡合部分開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臂部連接設置于按壓部,第一臂部具有第一作用部和大致直線狀的第一連結部,上述第一作用部與樞軸相比在上方延伸,上述第一連結部以比上述第一作用部更朝向一個動作片的方式在與樞軸相比的上方或下方延伸,第二臂部具有第二作用部和大致直線狀的第二連結部,上述第二作用部與樞軸相比在下方延伸,上述第二連結部以比上述第二作用部更朝向另一個動作片的方式延伸,通過按壓按壓部,使連接設置在第一臂部的一個動作片朝向使裝訂環(huán)的裝訂桿卡合部分開的一側移動,并且,使連接設置在第二臂部的另一個動作片朝向使裝訂環(huán)的裝訂桿卡合部分開的一側移動,在未用手指按壓按壓部時,恢復到使一個動作片以及另一個動作片位于閉合裝訂環(huán)的位置的狀態(tài)。技術方案5為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2中任一項所述的裝訂工具,其中,第一臂部安裝于一個動作片,使得一個動作片能夠移動以便開閉裝訂環(huán),第二臂部安裝于另一個動作片,使得另一個動作片能夠移動以便開閉裝訂環(huán)。技術方案6為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裝訂工具,其中,在按鈕部件中,在第一臂部一側,在與按壓部的相反側突出設置有用于安裝于一個動作片的軸,上述軸以使一個動作片能夠以開閉裝訂環(huán)的方式移動的方式松動插入在一個動作片上穿設的安裝孔,在第二臂部一側,在與按壓部的相反側突出設置有用于安裝于另一個動作片的軸,上述軸以使另一個動作片能夠以開閉裝訂環(huán)的方式移動的方式松動插入在另一個動作片上穿設的安裝孔。技術方案7為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裝訂工具,其中,保持部件在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上形成有安裝用于使動作部件移動的按鈕部件的空處,上述空處以使按鈕部件朝向裝訂環(huán)并列的方向旋轉的方式安裝,保持部件接著上述空處形成有用于限制按鈕部件的旋轉角度的旋轉角度限制部,按鈕部件利用而以適當?shù)慕嵌韧V埂?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技術方案1,可以提供一種能夠使裝訂環(huán)的開閉順暢地進行的裝訂工具。根據(jù)技術方案2,可以通過操作按鈕部件,使裝訂環(huán)的開閉順暢地進行。根據(jù)技術方案3,可以通過操作按鈕部件,使一個動作片與另一個動作片交錯地移動,使固定于一個動作片上的一個裝訂環(huán)與固定于另一個動作片上的另一個裝訂環(huán)交錯地移動,據(jù)此使裝訂環(huán)的開閉順暢地進行。根據(jù)技術方案4,可以通過操作按鈕部件,使一個動作片與另一個動作片交錯地移動,使固定于一個動作片上的一個裝訂環(huán)與固定于另一個動作片上的另一個裝訂環(huán)交錯地移動,據(jù)此使裝訂環(huán)的開閉順暢地進行。根據(jù)技術方案5,可以通過操作按鈕部件,使一個動作片與另一個動作片交錯地移動,使固定于一個動作片上的一個裝訂環(huán)與固定于另一個動作片上的另一個裝訂環(huán)交錯地移動,據(jù)此使裝訂環(huán)的開閉順暢地進行。根據(jù)技術方案6,可以通過操作按鈕部件,使固定于一個動作片與另一個動作片上的裝訂環(huán)順暢地開閉。根據(jù)技術方案7,可以將按壓按鈕部件時的按壓部的旋轉角度限制為合適的角度,使按鈕部件的操作順暢地進行。根據(jù)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所進行的說明,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會更加明確。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文件夾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一例的立體圖。圖3是保持部件的立體圖。圖4是動作部件以及開閉部件的立體圖解圖。圖5是開閉部件的俯視圖。圖6是開閉部件的側視圖解圖,其中(A)是原始狀態(tài)的側視圖解圖,(B)是對卷線部的圓周方向施加力而固定于動作片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5的A箭頭方向觀察)圖解圖,(C)是對卷線部的圓周方向施加力而固定于動作片上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5的B箭頭方向觀察)圖解圖。圖7是裝訂桿以及動作部件的圖解圖,其中(A)是表示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桿與動作部件的俯視圖解圖,(B)是第二動作片的左側圖解圖。圖8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工具的俯視圖解圖。圖9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工具的仰視圖。圖10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工具的橫截面圖,其中(A)是沿圖9的A-A的截面圖,(B)是沿圖9的B-B的截面圖。圖11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工具的仰視圖。圖12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工具的裝訂桿的圖解圖。圖13是打開狀態(tài)下的裝訂工具的俯視圖解圖。圖14是表示打開狀態(tài)的裝訂工具的仰視圖解圖,其中(A)是大致打開的裝訂工具的仰視圖解圖,(B)是完全打開的仰視圖解圖。圖15是打開狀態(tài)下的裝訂工具的橫截面圖,其中(A)是沿圖14的A-A的截面圖,(B)是沿圖14的B-B的截面圖。圖16是表示裝訂桿的卡止部的圖解圖,其中(A)是俯視圖解圖,(B)是沿(A)的A-A的截面圖解圖,(C)是正面圖解圖。圖17是表示裝訂桿的卡止部的圖解圖,其中(A)是側視圖解圖,圖17(B)是沿(A)的B-B的截面圖解圖。圖18是表示閉合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其中(A)是俯視圖解圖,(B)是正面圖解圖。圖19是表示閉合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其中(A)是俯視圖解圖,(B)是正面圖解圖。圖20是表示閉合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其中(A)是俯視圖解圖,(B)是正面圖解圖。圖21是表示閉合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桿的圖解圖,其中(A)是俯視圖解圖,(B)是正面圖解圖。圖22是表示保持部件的形成方法的圖解圖,其中(A)是保持部件的側視圖解圖,(B)是仰視圖解圖。圖23是表示保持部件的形成方法的仰視圖解圖。圖24是表示保持部件的變形例的形成方法的仰視圖解圖。圖25是沿圖24的A箭頭方向的視圖。圖26是表示動作部件的變形例的仰視圖解圖。圖27是表示動作部件的變形例的截面圖解圖。圖28是封面閉合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圖解圖。圖29是封面閉合的狀態(tài)下的側視圖解圖。圖30是封面閉合的狀態(tài)下的橫斷圖解圖。圖31是表示裝訂桿的變形例的圖解圖,其中(A)是俯視圖解圖,(B)是正面圖解圖。圖32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一例的立體圖。圖33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一例的俯視圖。圖34是圖32所圖示的裝訂工具的整體仰視圖。圖35的(A)、(B)是圖34的局部放大仰視圖。圖36的(A)是圖32所圖示的裝訂工具的側視圖,(B)是圖32所圖示的裝訂工具的裝訂桿的截面圖。圖37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一實例的立體圖。圖38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一實例的俯視圖。圖39是圖37所圖示的裝訂工具的整體仰視圖。圖40的(A)、(B)是圖39的局部放大仰視圖。圖41的(A)是圖37所圖示的裝訂工具的側視圖,(B)是圖37所圖示的裝訂工具的裝訂桿的截面圖。圖42是按鈕部件的立體圖解圖。圖43是按鈕部件的俯視圖解圖。圖44是按鈕部件的仰視圖解圖。圖45是按鈕部件的右視圖解圖。圖46是按鈕部件的縱截面圖解圖。圖47是按鈕部件的正面圖解圖。圖48是按鈕部件的后視圖解圖。圖49是表示按鈕部件安裝于保持部件和動作部件上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解圖。圖50是表示按鈕部件安裝于保持部件和動作部件上的狀態(tài)的仰視圖解圖。圖51是表示按鈕部件安裝于保持部件和動作部件上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圖解圖。圖52是表示按鈕部件安裝于保持部件和動作部件上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圖解圖。圖53是表示使按鈕部件動作的方法的縱截面圖解圖。圖54是表示使按鈕部件動作的方法的縱截面圖解圖。圖55是按鈕部件的變形例的立體圖解圖。圖56是按鈕部件的變形例的俯視圖解圖。圖57是按鈕部件的變形例的仰視圖解圖。圖58是按鈕部件的變形例的右視圖解圖。圖59是按鈕部件的變形例的縱截面圖解圖。圖60是按鈕部件的變形例的正面圖解圖。圖61是按鈕部件的變形例的后視圖解圖。圖62是表示按鈕部件的變形例安裝于保持部件和動作部件上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解圖。圖63是表示按鈕部件的變形例安裝于保持部件和動作部件上的狀態(tài)的仰視圖解圖。圖64是表示使按鈕部件的變形例動作的方法的縱截面圖解圖。圖65是表示使按鈕部件的變形例動作的方法的縱截面圖解圖。圖66是按鈕部件的另一個變形例的右視圖解圖。圖67是按鈕部件的另一個變形例的縱截面圖解圖。圖68是表示使按鈕部件的另一個變形例動作的方法的縱截面圖解圖。圖69是表示使按鈕部件的另一個變形例動作的方法的縱截面圖解圖。圖70是保持部件的旋轉角度限制部的變形例的立體圖解圖。圖71是保持部件的旋轉角度限制部的變形例的立體圖解圖。圖72是保持部件的旋轉角度限制部的變形例的立體圖解圖。圖73是保持部件的旋轉角度限制部的變形例的立體圖解圖。圖74是保持部件的旋轉角度限制部的變形例的立體圖解圖。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兩孔正圓型環(huán)狀裝訂工具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文件夾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一例的立體圖,圖3是保持部件的立體圖。圖4是動作部件以及開閉部件的立體圖解圖。圖5是開閉部件的俯視圖。圖6是開閉部件的側視圖解圖,圖6是開閉部件的側視圖解圖,其中(A)是原始狀態(tài)的側視圖解圖,(B)和(C)是對卷線部的圓周方向施加力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解圖。圖7是裝訂桿以及動作部件的圖解圖,其中(A)是表示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桿與動作部件的俯視圖解圖,(B)是第二動作片的左側圖解圖。圖8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工具的俯視圖解圖。圖9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工具的仰視圖。圖10是閉合狀態(tài)下的裝訂工具的橫截面圖,其中(A)是沿圖9的A-A的截面圖,(B)是沿圖9的B-B的截面圖。圖11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工具的仰視圖。圖12是表示打開裝訂桿的狀態(tài)的裝訂工具的裝訂桿的圖解圖。圖1至圖2所示的裝訂工具10固定在由厚紙及其他比較硬質的板材形成的封面A的大致中央處所形成的左右一對折線的內側的背封面的內側表面。作為固定的方法有如下固定方法:使螺栓與螺母或索環(huán)(grommet)等固定件插通在裝訂工具10的長度方向的兩端上所形成的安裝孔20(下文詳述)而與背封面成為一體。再者,固定件例如可以使用螺栓與螺母、螺釘、索環(huán)、鉚釘?shù)劝魻铙w的構件。裝訂工具10具有:形成環(huán)狀的裝訂桿的一對各自為大致圓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一對第二裝訂環(huán)14;保持部件16,具有可以隔開間隔來分別設置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長度;動作部件18,在表面上,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隔開間隔并規(guī)定著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各自的基部,且將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16上的方式而可自如活動地固定在保持部件16的內側;以及按鈕部件80,設置于保持部件16的一端,用于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上述裝訂工具10的裝訂桿是由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環(huán)14所形成的開閉自如的兩孔型。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構成為可以通過按鈕部件80或用手指扭轉而將裝訂桿卡止部50取下。在裝訂桿閉合時,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構成為用例如大拇指與食指直接夾著來閉合,且構成為,如果用兩根手指夾著第一裝訂環(huán)12而使之向閉合方向動作,則,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環(huán)14會隨動。[保持部件]保持部件16為大致長方形,具有可以隔開規(guī)定間隔而并列地設置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長度。保持部件16具有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述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截面為大致半圓弧狀,其中央從固定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部位朝與長度方向的外側附近相比更靠內側而膨出,并且,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側具有保持空間,并構成為在該保持空間中容納動作部件18等。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兩端,大致從長度方向上的一端到另一端遍及地設置有滑動自如地保持動作部件18的保持壁24。在本實施方式中,保持壁24在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以從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各自的外側附近到內部遍及地大致整體上垂下的方式連設(連接設置)著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第一保持壁24a與第二保持壁24b為平行且大致相同形狀的板狀。在由上述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與被裝訂物載置部22所圍繞的保持空間內,容納著將于下文詳細說明的動作部件18、開閉部件40等。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分別穿設(貫穿設置)著第一通孔26與第二通孔28,第一通孔26與第二通孔28是為了隔開固定間隔(由日本工業(yè)標準等所規(guī)定的固定長度)而游貫(活動貫通)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而分別穿設的。第一通孔26與第二通孔28與形成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半桿12b、以及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以及第四半桿14b相對應,在保持部件16的寬度方向上左右分開并隔開固定間隔而各穿設有兩個。[動作部件]動作部件18包括由俯視觀察呈大致長方形的金屬板形成的一對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關于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長度方向上形成著與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平行且在其內表面上滑動的外側端緣30b以及外側端緣32b。與該外側端緣30b以及外側端緣32b平行、且在內側緣形成使上述一對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對接的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是以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的長度方向的中央C(圖7以及圖9所圖示)為對稱中心的點對稱形,當在保持部件16的保持空間內各自在長度方向上并排設置著時,各自會在內側緣彎曲自如地卡合。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并未從外側施加力時“谷折”,即朝向離開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的方向(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位于圖7所圖示的平面Pxy的下側),或者“山折”,即朝向接近于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的方向(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位于圖7所圖示的平面Pxy的上側)。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以維持著這種谷折或山折的狀態(tài)的方式內置在保持部件16的內側的保持空間部中。平面Pxy是指如下的平面,即包含通過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各自的基部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上的部分(四個部位)的左右軸Y1、Y2以及前后軸X1、X2(圖7所圖示)的平面。在動作部件18的一個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30的與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側面相對置的表面(即上表面)上,固定著形成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的基部,且與上述第一半桿12a隔開固定間隔而固定著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基部。此外,在另一個動作片即第二動作片32的與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相對置的表面(即上表面)上,固定著形成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二半桿12b的基部,且與上述第二半桿12b隔開固定間隔而固定著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的基部。在一個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30上,形成有從在上述保持部件16上形成的第一通孔26穿過的突出部30c1(形成在第一半桿12a的附近)以及從在上述保持部件16上形成的第二通孔28穿過的突出部30c2(形成在第三半桿14a的附近)。在第二動作片32上,形成有從在上述保持部件16上形成的第一通孔26穿過的突出部32c1(形成在第二半桿12b的附近)以及從在上述保持部件16上形成的第二通孔28穿過的突出部32c2(形成在第四半桿14b的附近)。一對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上述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以及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穿過第一通孔26與第二通孔28的狀態(tài)下對接。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開閉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向上可擺動地保持于上述保持部件16,使得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在裝訂桿即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打開時接近上述保持部件16的內表面、且在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閉合時離開上述保持部件16的內表面。第一動作片30在內側形成有使一對動作片對接的大致直線狀的對接緣30a,且在外側形成著與上述對接緣30a大致平行的大致直線狀的外側端緣30b。第二動作片32在內側形成有使一對動作片對接的大致直線狀的對接緣32a,且在外側形成著與上述對接緣32a大致平行的大致直線狀的外側端緣32b。第一動作片30的外側端緣30b上形成有突出部30c1以及突出部30c2。第二動作片32的外側端緣32b上形成有突出部32c1以及突出部32c2。即,上述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對接,且外側端緣30b以及外側端緣32b接近于保持部件16的第一保持壁24a及第二保持壁24b這兩個壁內內側面。上述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在與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三半桿14a的基部的安裝位置接近的位置即第一動作片30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側各自在前后隔開間隔而形成有一對,并且,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在與第二半桿12b以及第四半桿14b的基部的安裝位置接近的位置即第二動作片32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側各自在前后隔開間隔而形成有一對,并且,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以及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與保持部件16的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相比向外側突出,以便可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為舌狀,其具有穿過保持部件16的第一保持壁24a的第一通孔26并突出于第一通孔26的外側的長度,且具有在裝訂桿開閉時能夠使動作部件18在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移動的寬度;此外,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為舌狀,其具有穿過保持部件16的第二保持壁24b的第二通孔28并突出于第二通孔28的外側的長度,且具有在裝訂桿開閉時能夠使動作部件18在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移動的寬度。動作片30以及動作片32由金屬或塑料的薄板形成,動作片30以及動作片32與突出部30c1、突出部30c2、突出部32c1以及突出部32c2形成為一體。安裝孔20形成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與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上。安裝孔20在保持部件16與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上隔開合適的間隔而形成有兩個或多個。在保持部件16上形成的安裝孔20形成為適合于利用供在封面A上安裝所用的固定件而牢固地固定裝訂工具的形狀。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形成的安裝孔20形成為在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適合于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移動的形狀。例如,安裝孔20可形成為,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上形成的半圓形的孔合在一起的一個圓形,其直徑為可形成供在與固定件之間移動用的間隙的長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安裝孔20包括: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形成的第一安裝孔20a;以及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形成的第二安裝孔20b。第一安裝孔20a具有從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垂下的筒狀部,固定件貫穿于筒狀部的通孔內。第二安裝孔20b形成為比安裝孔20a大、且在俯視時為六角形或橢圓形的孔,以便形成供上述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與上述安裝孔20a的筒狀部的外側面之間移動所用的空間。[按鈕部件]動作部件18在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的附近具有用于使構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移動的按鈕部件80。下面,主要根據(jù)圖42至圖54說明按鈕部件80。上述按鈕部件80具有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用于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和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向反方向移動,以便使動作部件18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并列的方向、即動作部件的長度方向動作,來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第一臂部800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朝向第一臂部800的一側移動,第二臂部820使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朝向與第二臂部820相反的一側移動。按鈕部件80以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并列的方向旋轉的方式,借助于樞軸82a以及樞軸82b而安裝在保持部件16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在按鈕部件80中的與成為旋轉中心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比遠離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一側,形成有用于用手指按壓的按壓部84。在按鈕部件80的與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比靠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一側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一側,形成有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按鈕部件80形成有具有與保持部件16的保持壁24的內側面相對置的平面的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在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的在保持部件16的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一側的平面上,朝向側方突出設置有樞軸82a以及樞軸82b。樞軸82a呈大致圓柱狀,以水平方向突出設置在與作為保持部件16的一個保持壁的第一保持壁24a相對置的突出部86a的平面上。樞軸82b呈大致圓柱狀,以水平方向突出設置在與作為保持部件16的另一個保持壁的第二保持壁24b相對置的突出部86b的平面上。樞軸82a和樞軸82b朝向相反方向突出設置。按鈕部件80由聚縮醛等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而一體成形。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由比按壓部84更薄的帶狀體形成,具有彈性及恢復性。樞軸82a轉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穿設于保持部件16的第一保持壁24a的第一樞支(樞軸支撐)孔88a。樞軸82b轉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穿設于保持部件16的第二保持壁24b的第二樞支孔88b。第一樞支孔88a和第二樞支孔88b與朝向相反方向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對應地相對置。按鈕部件80的第一臂部800經(jīng)過樞軸82a的上方,而向與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裝訂桿卡合部50分開的方向(即跟前側(近前側))相反的一側即對面?zhèn)妊由於B設于按壓部84。按鈕部件80的第二臂部820經(jīng)過樞軸82b的下方,而向與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合部50分開的方向即對面?zhèn)妊由於B設于按壓部84。按壓部84呈舌狀,沿與豎立設置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圓形面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即,沿豎立設置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豎立設置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按壓部84的作為由手指按壓的面的表面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一側,而背面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相反側。在按壓部84的背面的下方區(qū)域,從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的高度位置開始,下方切開缺口,構成為,當按壓按壓部84時,按鈕部件80以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為中心向背面?zhèn)刃D。突出部86a為從按壓部84的右端側的下端部朝第一動作片30一側突出的板狀體,在第一保持壁24a一側具有平面。突出部86b為從按壓部84的左端側的下端部朝向第二動作片32一側突出的板狀體,第二保持壁24b一側具有平面。樞軸82a為圓柱狀體,在突出部86a的與第一保持壁24a一側相對置的平面上,朝向與經(jīng)過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固定于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部分的前后軸X1、X2(圖7中示出)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樞軸82b為圓柱狀體,在突出部86b的與第二保持壁24b一側相對置的平面上,朝向與經(jīng)過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固定于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部分的前后軸X1、X2(圖7中示出)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在突出部86a和突出部86b之間,從按壓部84的下端部朝向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一側突出。第一臂部800為從按壓部84的右端附近的下端部附近、經(jīng)過樞軸82a的上方而朝向第一動作片30一側延伸的具有彈性的帶狀體。第二臂部820為從按壓部84的左端附近的下端部附近、經(jīng)過樞軸82b的下方而朝向第二動作片32一側延伸的具有彈性的帶狀體。第一臂部800具有第一作用部802和大致直線狀的第一連結部804,第一作用部802在樞軸82a的上方延伸,第一連結部804從第一作用部802朝向第一動作片30一側而朝向樞軸82a對置側,在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一側延伸。第一作用部802以欲使第一動作片30移動的方式彎曲而作用。第一作用部802和第一連結部804在與樞軸82a相比靠第一動作片30的一側相連結。在此,所謂上方是指由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軸Z1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軸Z2(圖7中示出)構成的圓形面的延伸方向。第二臂部820具有第二作用部822和第二連結部824,第二作用部822與樞軸82b相比靠下方凹陷彎曲地延伸,第二連結部824為從第二作用部822向第二動作片32延伸的大致直線狀。第二作用部822和第二連結部824在與樞軸82b相比靠第二動作片32的一側相連結。在此,所謂下方是指與由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軸Z1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軸Z2(圖7中示出)構成的圓形面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側的方向。第一作用部802以及第二作用部822具有彈性,并構成為,當用手指按壓按壓部84時,恢復為使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位于閉合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位置的狀態(tài)。按鈕部件80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在與將隔開間隔而并列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長度方向上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按鈕部件80的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大致沿著將隔開間隔而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的方向延伸。按鈕部件80的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大致沿著將隔開間隔而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的方向延伸。在按鈕部件80的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之間形成有狹縫,而分別發(fā)揮作用。上述狹縫在按壓部84的下端附近切入。第一臂部800在與相鄰的突出部86a之間形成有狹縫,第二臂部820在與相鄰的突出部86b之間形成有狹縫。這種狹縫在按壓部84的下端附近切入。第一臂部800以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能夠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式移動的方式安裝在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上。第二臂部820以使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能夠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式移動的方式安裝在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上。在未操作按鈕部件80時,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保持閉合狀態(tài),第一臂部800和第一連結部804以與第一動作片30形成大致平面狀的方式并列,第二臂部820的第二連結部824以與第二動作片32大致平面狀的方式并列。關于按鈕部件80,通過向下方按壓按壓部84的自由端側,使連接設置在第一臂部800上的第一動作片30向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裝訂桿卡合部50分開的一側、即跟前側移動,并且,使連接設置在第二臂部820的第二動作片32向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合部50分開的一側、即對面?zhèn)纫苿?。第一貫穿軸806為圓柱狀體,向與第一連結部804的下表面相比靠下方的方向、即與固定有第一動作片30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的表面以及與之背靠背的背面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第二貫穿軸826為圓柱狀體,向與第二連結部824的上表面相比靠上方的方向、即與固定有第二動作片32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的表面以及與之背靠背的背面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在按鈕部件80的第一臂部800一側突出設置有第一貫穿軸806,第一貫穿軸806在與按壓部84相反的一側安裝于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第一貫穿軸806以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能夠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式移動的方式,松動插入于穿設在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的跟前(近前)的按鈕部件安裝孔830。在按鈕部件80的第二臂部820一側突出設置有第二貫穿軸826,第二貫穿軸826在與按壓部84相反的一側安裝于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第二貫穿軸826以使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能夠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式移動的方式,松動插入于穿設在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的跟前的按鈕部件安裝孔832。在第一臂部800,第一連結部804與第一動作片30的跟前側的上表面抵接,第一貫穿軸806貫穿在穿設于第一動作片30的跟前側的按鈕部件安裝孔830。在第二臂部820,第二連結部824與第二動作片32的跟前側的下表面抵接,第二貫穿軸826貫穿在穿設于第二動作片32跟前側的按鈕部件安裝孔832。按鈕部件安裝孔830的孔徑比第一貫穿軸806的孔徑長,在按鈕部件安裝孔830和第一貫穿軸806之間形成有間隙。按鈕部件安裝孔832的孔徑比第二貫穿軸826的孔徑長,在按鈕部件安裝孔832和第二貫穿軸826之間形成有間隙。在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擺動,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可接近或遠離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一側。在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向將隔開間隔而并列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移動,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可接近或遠離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一側。保持部件16在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形成有空處76,空處76用于安裝用于使動作部件18移動的按鈕部件80??仗?6安裝成使按鈕部件80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并列的方向、即將隔開間隔而并列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旋轉。在保持部件16,接著空處76形成有用于用于限制按鈕部件80的旋轉角度的旋轉角度限制部78。旋轉角度限制部78為在保持部件16的一個端部(跟前側的端部)朝保持部件16以及動作部件18的寬度方向延伸的棒狀,構成為在按壓按鈕部件80的按壓部84而傾斜時,與上述旋轉角度限制部78抵接。按鈕部件80構成為借助于旋轉角度限制部78而以適當?shù)慕嵌韧V?。接著上述空?6形成的旋轉角度限制部78構成在保持部件16寬度方向延伸的按壓距離限制部,以用于限制按鈕部件80的按壓距離。動作部件18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的附近具有按鈕部件80,上述按鈕部件80用于使動作部件18朝向將隔開間隔而并列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X1以及X2方向)移動。若為了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而用手指按壓按壓部84的表面時,則按鈕部件80從按壓部84的下部區(qū)域以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附近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為中心旋轉,按壓部84的前端(自由端)向下方下降。此時,第一臂部800的第一作用部802稍微向上方彎曲,因此沿著樞軸82a,第一作用部802被拉動,第一連結部804朝遠離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一動作片30的方向被拉動。第一臂部800的第一作用部802的按壓部84一側以樞軸82a為中心旋轉,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一動作片30向遠離方向被拉動,據(jù)此借助于第一連結部804而將第一動作片30拉向按鈕部件80一側。另一方面,第二臂部820的第二作用部822稍微延伸,使第二連結部824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二動作片32滑動。第二臂部820的第二作用部822的按壓部84一側以樞軸82b為中心旋轉,并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二動作片32移動,據(jù)此借助于第二連結部824而將第二動作片32向按鈕部件80所處位置的一側的相反側的保持部件16的端部按壓。若用手指按壓按鈕部件80來開始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則一對上述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上述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互相反向移動,據(jù)此由上述半桿組合而成的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分離,當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分離時,上述開閉部件40對上述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賦能,來打開上述第一半桿12a和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三半桿14a和第四半桿14b。[動作部件]關于上述動作部件18,為了容納上述開閉部件40,形成有開閉部件容納部36,上述開閉部件容納部36從固定著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表面的相反側的里面?zhèn)瘸砻鎮(zhèn)劝歼M設置。關于上述動作部件18,通過使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的附近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突出方向凹陷且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的附近朝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突出方向凹陷,而形成了由在第一動作片30上形成的凹部36a與在第二動作片32上形成的凹部36b而構成的開閉部件容納部36。凹部36a的對接緣30a側深深地凹陷,而第一裝訂環(huán)12側的上緣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側的下緣大致平行,且俯視觀察為與對接緣30a大致正交的大致方形。凹部36b的對接緣32a側深深地凹陷,而第一裝訂環(huán)12側的上緣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側的下緣大致平行,且俯視觀察為與對接緣32a大致正交的大致方形。上述開閉部件容納部36構成為:在第一動作片30上形成的凹部36a與在第二動作片32上形成的凹部36b以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為軸而形成為線對稱形。上述開閉部件40在固定著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表面的相反側的里面?zhèn)?,固定于動作部?8的上述開閉部件容納部36上,且形成為:在將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打開時,在保持部件16內,使上述動作片30以及動作片32以在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移動并且保持在接近于保持部件16的內表面的方向上的方式,向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向變化,因此,在開閉部件容納部36中容納著開閉部件40,受到開閉部件40的作用的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的結構可實現(xiàn)低背化。關于上述第一動作片30,用以使一對動作片卡合的卡合部30d以及卡合部30e從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朝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突出設置,并且,用以使一對動作片卡合的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從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朝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突出設置??ê喜?0d以及卡合部30e與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形成為:朝相對置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上側延伸,并使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以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為中心擺動。卡合部30d以及卡合部30e與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形成為:具有朝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zhèn)韧怀鰟幼鞑考?8的厚度量的基部、以及從上述基部的前端突出的按壓部,且俯視觀察呈大致U字狀。按壓部具有防止一對動作片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中的一個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30或第二動作片32脫離的功能,卡合部30d以及卡合部30e與卡合部32d以及卡合部32e朝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zhèn)韧怀?,并接近于作為一對動作片的第一動作?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中的一個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30或第二動作片32的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zhèn)?。最外側的卡合?0d以及卡合部32d具有如下寬度:即,在使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向反方向移動時也位于動作部件18的端緣的內側。最外側的卡合部30d以及32d與內側的卡合部30e以及32e夾著安裝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的部位而隔開適當間隔而形成。形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以如下方式固定在保持部件16內的空間中:在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閉合時,如圖10所示,形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朝離開保持部件16的內表面(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的方向(即谷折的狀態(tài)),而保持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與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對接的狀態(tài),而在將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打開時,如圖15所示,形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朝接近保持部件16的內表面(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的方向(即山折狀態(tài)),而保持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與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對接的狀態(tài)。此外,形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以能夠在接近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的方向、即在山折狀態(tài)下,與第一動作片30及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即連結著固定于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上的第一半桿12a與第三半桿14a的線(X1(圖7中所圖示))以及連結著第二半桿12b與第四半桿14b的線(X2(圖7中所圖示))平行的方向上,使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移動的方式滑動自如地內置著。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開閉部件容納部36的外側附近,形成限制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向長度方向移動的移動限制部。移動限制部包括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上形成的限制凹部30f以及限制凸起30g、以及在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上形成的限制凹部32f以及限制凸起32g。限制凹部30f為在凹部36a的外側附近從對接緣30a向寬度方向凹陷的俯視觀察呈字型的缺口,限制凸起32g形成為與上述限制凹部30f松動嵌合的俯視觀察呈字型的凸起,限制凸起32g形成為與限制凹部30f松動嵌合,并在限制凹部30f內使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長度方向上反向移動。限制凹部32f為在凹部36b的外側附近從對接緣32a向寬度方向凹陷的俯視觀察呈字型的缺口,限制凸起30g形成為與上述限制凹部32f松動嵌合的俯視觀察呈字型的凸起,限制凸起30g形成為與限制凹部32f松動嵌合,并在限制凹部32f內使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長度方向上反向移動。[開閉部件]在第一動作片30的凹部36a內的對接緣30a側以及在第二動作片32的凹部36b內的對接緣32a側,設置有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向開閉方向變化的開閉部件40。上述開閉部件40在形成上述動作部件18的一對動作片即動作片30與動作片32之間,以使一對動作片30與動作片32各自向反方向移動并且保持裝訂桿即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開閉狀態(tài)的方式,架設在與將隔開間隔而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上的裝訂桿即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三半桿14a的基部連結的方向斜交(斜向交叉)的方向、且與將隔開間隔而固定在動作片32上的裝訂桿即第二半桿12b以及第四半桿14b的基部連結的方向斜交的方向。開閉部件40由拉伸螺旋彈簧形成,且具有卷線部44、以及從卷線部44的兩端將卷線部44卷起而形成為鉤的固定前端部42a以及固定前端部42b。開閉部件40如圖6的(A)所示,在卷線部44的圓周方向上限制臂部46a與限制臂部46b平行地突出。上述開閉部件40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閉合的狀態(tài)下,以便在無負載時密接的卷線部44伸長的方式拉伸、即承受著拉伸負重的狀態(tài)下,承受負重的固定前端部42a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上,而固定前端部42b固定在第二動作片32上。進而,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閉合的狀態(tài)下,在朝從打開狀態(tài)到閉合狀態(tài)的方向使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以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為中心轉動的方向上,繞卷線部44(簧圈)的中心軸承受扭矩,對彈簧施加負重而在絲線上產(chǎn)生彎曲應力,從而將固定前端部42a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上,將固定前端部42b固定在第二動作片32上。此時,就開閉部件40而言,從并未對卷線部44施加扭矩等負載的狀態(tài)(圖6(A)中所圖示)觀察,在以使卷線部44的匝數(shù)增加1匝以上的方式對卷線部44扭轉1圈以上的狀態(tài)(固定前端部42a以及限制臂部46a朝R方向,固定前端部42b以及限制臂部46b朝Q方向(圖5以及圖6(A)中所圖示))下,固定前端部42a以及42b分別固定在開閉部件固定部38a以及開閉部件固定部38b上。作為對彈簧施加負重的負重方向,構成為朝向卷入卷線部44(簧圈)的方向。限制臂部46a以及限制臂部46b從固定前端部42a以及固定前端部42b的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的一側起,向與卷線部44的中心軸正交的方向延伸,一個限制臂部46a與另一個限制臂部46b在并未產(chǎn)生扭矩的原始狀態(tài)下,如圖5以及圖6的(A)所示,在卷線部44的圓周方向上大致平行地突出,并彼此向反方向延伸。在固定前端部42a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38a上時,一個限制臂部46a的前端碰觸到第一動作片30的里面,而在固定前端部42b固定在第二動作片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38b上時,另一個限制臂部46b的前端碰觸到第二動作片32的里面(下表面),圓形鉤的固定前端部42a以及固定前端部42b構成為并不是大幅度地傾斜,而是始終在正常的狀態(tài)下固定在開閉部件固定部38a以及開閉部件固定部38b上。在并未產(chǎn)生扭矩的原始狀態(tài)下,形成為一個限制臂部46a與另一個限制臂部46b平行。開閉部件40的固定前端部42a的一端卡止固定在形成于一個動作片即第一動作片30的里面(下表面)上的開閉部件固定部38a,開閉部件40的固定前端部42b的一端卡止固定在形成于另一個動作片即第二動作片32的里面(下表面)上的開閉部件固定部38b。開閉部件固定部38a形成在開閉部件容納部36的凹部36a的里面(下表面)、且從第一動作片30的長度方向的中心C(圖7以及圖9中所圖示)向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第一動作片30移動的方向側偏離的位置上,開閉部件固定部38b形成在開閉部件容納部36的凹部36b的里面(下表面)、且從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的中心C(圖7以及圖9中所圖示)向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第二動作片32移動的方向側偏離的位置。開閉部件固定部38a側視為L字形,其上突設(突出設置)著與第一動作片30的里面相連的卡止基部38a1、以及在卡止基部38a1的前端(下端)朝開閉部件40的相反側向延伸的防卡止脫離部38a2。開閉部件固定部38b側視為L字形,其上突設著與第二動作片32的里面相連的卡止基部38b1、以及在卡止基部38b1的前端(下端)朝開閉部件40的相反側延伸的防卡止脫離部38b2。開閉部件固定部38a形成為與開閉部件固定部38b以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的中心C為中心而點對稱。開閉部件40構成為: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為谷折狀態(tài)(圖10中所圖示),即處于保持在從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離開的狀態(tài)下的狀態(tài)時,以伸展狀態(tài)的方式斜架在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之間,在這種狀態(tài)下,作用有要使之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的力。開閉部件40架設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各自的長度方向上,即與連結著第一動作片30的固定半桿12a的部位和固定半桿14a的部位的線(前后軸X1(圖7中所圖示))、以及連結著第二動作片32的固定半桿12b的部位與固定半桿14b的部位的線(前后軸X2(圖7中所圖示))斜交的方向上。第一動作片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38a與第二動作片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38b形成為:以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的長度方向的中央C(圖7以及圖9中所圖示)為旋轉軸而成點對稱,開閉部件40從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的長度方向中央C(圖7以及圖9中所圖示)以均一的長度將固定前端部42a卡止在開閉部件固定部38a上,將固定前端部42b卡止在開閉部件固定部38b上,并對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施加均一的力。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上,對接的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之間的距離保持固定,將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拉近而將各自的位置關系保持于最佳狀態(tài)。因此,在形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開閉時,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以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為樞軸而擺動,此時,在第一動作片30的寬度與第二動作片32的寬度之和達到最大時,即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成為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時,也會在第一動作片30的最外側的邊緣(外側端緣30b)與保持部件16的第一保持壁24a之間、以及在第二動作片32的最外側的邊緣(外側端緣32b)與保持部件16的第二保持壁24b之間產(chǎn)生適當?shù)拈g隙,可能在保持部件16的保持空間內使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順暢地動。使一對上述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上述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彼此向反方向移動,由此使上述半桿組合而成的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分離,在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分離時,上述開閉部件40對上述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賦能,而使上述第一半桿12a與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三半桿14a與第四半桿14b打開。在開閉部件40的彈性的作用下,形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按壓按鈕部件80而開始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或在開始用手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即在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各自的裝訂桿卡止部50脫離時,向使伸展的開閉部件40的卷線部44進一步伸展的方向作用,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與第二半桿12b向分開的方向(第一半桿12a朝O1方向,第二半桿12b朝O2方向(圖7中所圖示))移動、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與第四半桿14b向分開的方向(第三半桿14a朝O1方向,第四半桿14b朝O2方向(圖7中所圖示))移動,使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各自朝反方向(第一動作片30朝O1方向,第二動作片32朝O2方向(圖7中所圖示))移動(參照圖11)。進而,開閉部件40以如下方式發(fā)揮作用:使第一半桿12a與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三半桿14a與第四半桿14b朝圓周方向(圖7中所圖示的左右軸Y1以及左右軸Y2方向)離開。扭轉的開閉部件40為如圖6的(B)、(C)的箭頭方向所示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而以如下方式發(fā)揮作用,即:使第一半桿12a與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三半桿14a與第四半桿14b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圓周方向(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三半桿14a朝O3方向,第二半桿12b以及第四半桿14b朝O4方向(圖7中所圖示))離開(參照圖14的(A))。開閉部件40在由開閉部件40的彈性而使伸展了的卷線部44卷縮的方向上發(fā)揮作用,形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向閉合裝訂桿卡止部50的位置的方向(與O1相反的方向(圖7中所圖示))移動,且第二動作片32向閉合裝訂桿卡止部50的位置的方向(與O2相反的方向(圖7中所圖示))移動。(參照圖14的(B)以及圖15)。即,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從谷折狀態(tài)慢慢地變?yōu)槠矫鏍顟B(tài)(中立狀態(tài)),進而從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變化為山折狀態(tài)。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向打開方向(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三半桿14a朝O3方向,第二半桿12b以及第四半桿14b朝O4方向)旋轉而打開。開閉部件40以如下方式發(fā)揮作用:即,在成為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打開了的狀態(tài)時,將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與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保持為山折狀態(tài),即保持在接近于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側面的狀態(tài)。[保持部件]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形成有在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膨出部22a,膨出部22a在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長度方向上延伸而形成,以避免在動作部件18的卡合部30d以及32e朝上側旋轉且卡合部30e以及32d朝上側旋轉、且開閉部件40朝上向移動時,與被裝訂物載置部22的內表面抵接。上述保持部件16具有在與將隔開間隔而設置在動作部件18上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接近的方向上延伸的保持壁24以及被裝訂物載置部22,利用上述保持部件16的保持壁24以及被裝訂物載置部22而形成用以將動作部件18保持在保持部件16的內側的保持部,上述動作部件16以及開閉部件40構成為在將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開閉時,在上述保持部(空間)內移動。上述保持部件16如上述那樣,具有在與隔開間隔而設置在動作部件18上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所圖示的X1以及X2方向)接近的方向上延伸的保持壁24,上述保持壁24包含第一保持壁24a與第二保持壁24b,上述保持壁24具有與將隔開間隔而設置在動作部件18上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所圖示的X1以及X2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且保持朝保持壁24的外側突出的第一動作片30的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的保持部,即形成在第一保持壁24a上的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與形成在第二保持壁24b上的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上述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以如下方式朝保持壁24(第一保持壁24a)的內側凹陷而成:即,使上述保持壁24的一部分向動作部件18的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的外側凸出的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保持著嵌裝(嵌合安裝)在保持部件16的內側的動作部件18的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此外,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以如下方式朝保持壁24(第二保持壁24b)的內側凹陷:即,使上述保持壁24的一部分向動作部件18的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的外側凸出的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保持著嵌裝在保持部件16的內側的動作部件18的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上述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與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為,沿上述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下表面,在與上述保持壁24的下緣之間隔開間隔而形成著細小的缺口68a與缺口70a以及缺口72a與缺口74a,且利用上述缺口68a與缺口70a以及缺口72a與缺口74a和保持壁24的下緣之間的朝保持壁24的外側凸出的區(qū)域而形成的(參照圖22的(A)、(B))。形成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與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的上述區(qū)域是以對在保持部件16的內側嵌裝的動作部件18的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以及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的下表面進行保持的方式朝內側凸出,并朝保持壁24的上述缺口68a與缺口70a以及缺口72a與缺口74a和保持壁24的下緣之間的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的內側凹陷,而形成了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與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參照圖23的(A)、(B))。[裝訂環(huán)]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成為大致圓環(huán)狀的裝訂桿的方式而由半圓弧狀的第一半桿12a與第二半桿12b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成為大致圓環(huán)狀的裝訂桿的方式而由半圓弧狀的第三半桿14a與第四半桿14b形成。以可插通在稿紙等被裝訂物S上預先穿設的裝訂孔來對稿紙等被裝訂物S進行裝訂的方式,在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半桿12b、及第三半桿14a與第四半桿14b的前端,即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頂部上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50。形成上述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是通過使截面圓形狀金屬制線材向脫離裝訂桿卡止部50的方向(圖7的O1以及O2的方向)延伸、且按壓中央部分而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地形成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形成為,中央向打開裝訂桿的方向(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三半桿14a朝圖7的O3方向,第二半桿12b以及第四半桿14b朝圖7的O4方向)鼓起且兩端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的截面大致蠶豆形(beans)的形狀。即,在開閉方向上觀察環(huán)狀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內側形成波狀起伏面,而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外側形成半圓弧狀。在使裝訂桿脫離的方向觀察時,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兩個外側均形成為半圓弧狀。以往的截面形狀圓形的裝訂桿的直徑小而容易變形,如果使直徑變大則會導致截面積增加而耗費材料費用,而由于稿紙上所開的裝訂孔多為圓形孔,因此以往的截面形狀大致長方形的裝訂桿難以應對稿紙等被裝訂物S的裝訂孔,存在可能損壞稿紙等被裝訂物S的裝訂孔的擔憂。然而,如果形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細,則有時無法順利地使裝訂桿卡止部50嵌合。因此,雖欲擴大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寬度,但理想的是即便使用截面積小的材料作為原來的線材,也可以通過對原來的金屬制線材進行加工而確保裝訂桿所需的寬度。因此,本發(fā)明的裝訂桿形成為:對形成它的線材的中央部分進行按壓來將線材壓成蠶豆形(beans)而擴大整體寬度,即,使裝訂桿的整體寬度向脫離裝訂桿卡止部50的方向擴大而可以使裝訂桿卡止部50完全嵌合。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半桿12b、與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以及第四半桿14b的形狀相同,即曲率(曲率半徑)相同。關于形成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半桿12b,通過使第一半桿12a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50與第二半桿12b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50卡止而連結成環(huán)狀。此外,關于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與第四半桿14b,通過使第三半桿14a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50與第四半桿14b的自由端的裝訂桿卡止部50卡止而連結成環(huán)狀。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形成與如下平面Pxy垂直的平面的方式從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豎立設置著,上述平面Pxy為包含通過各個裝訂桿的基部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的部分(四個部位)的左右軸Y1、Y2以及前后軸X1、X2(圖7中所圖示)的平面。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軸Z1(圖7中所圖示)所形成的圓形面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軸Z2(圖7中所圖示)所形成的圓形面形成為平行、且與通過第一裝訂環(huán)12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固定在第一動作片30及第二動作片32上的部位的平面Pxy垂直。上述裝訂桿如圖16~圖21所示,包含直接用手指閉合的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及與該第一裝訂環(huán)12朝閉合方向的動作隨動的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環(huán)14。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構成為可以朝相同方向(圖11的O1以及O2方向)用手指使該裝訂桿卡止部50脫離。構成在形成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的前端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前端形成的凸部52a以及與該凸部52a相連的凹部52b、及形成第二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前端的凸部54a以及與該前端的凸部54a相連的凹部54b以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閉合時卡合的方式朝反方向突出或者凹陷而形成。凸部52a以及凸部54a分別形成有從前端朝內側具有彎曲凸面的傾斜對置面52c以及具有彎曲凸面的傾斜對置面54c、以及與傾斜對置面52c以及傾斜對置面54c相連而從凸部52a以及凸部54a的后端(基部側)緩緩地進入前端側(即閉合方向)的傾斜對置面52d以及傾斜對置面54d,且后端附近為鉤狀而整體上形成為鉤鼻狀。凹部52b具備從基部側朝前端具有彎曲凹面的傾斜對置面,凹部54b同樣具備從基部側朝前端具有彎曲凹面的傾斜對置面。此外,構成在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前端的形成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凸部56a以及與該凸部56a相連的凹部56b、及形成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前端的凸部58a以及與該前端的凸部58a相連的凹部58b以在第二裝訂環(huán)14閉合時卡合的方式向反方向突出或者凹陷而形成。凸部56a以及凸部58a分別形成有從前端朝內側具有彎曲凸面的傾斜對置面56c以及具有彎曲凸面的傾斜對置面58c、以及與傾斜對置面56c以及傾斜對置面58c相連并從凸部56a以及凸部58a的后端(基部側)緩緩地進入前端側(即閉合方向)的傾斜對置面56d以及傾斜對置面58d,且后端附近為鉤狀而整體上形成為鉤鼻狀。凹部56b具備從基部側朝前端具有彎曲凹面的傾斜對置面,凹部58b同樣地具備具有彎曲凹面的傾斜對置面。形成第一半桿12a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凸部52a以及形成第三半桿14a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凸部56a朝相同方向突出地設置,并具備從前端部朝基部側而形成的彎曲凸面,二者形成為相同形狀。此外,形成第一半桿12a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凹部52b以及形成第三半桿14a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凹部56b朝相同方向凹陷而形成,并具備從凸部54a以及凸部56a的后端朝基部側而形成的彎曲凹面,二者形成為相同形狀。形成第二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凸部54a以及形成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凸部58a朝相同方向突出地設置,并具備從前端部朝基部側而形成的彎曲凸面,二者形成為相同形狀。此外,形成第二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凹部54b以及形成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凹部58b朝相同方向凹陷而形成,并具備從凸部54a以及凸部58a的后端朝基部側而形成的彎曲凹面,二者形成為相同形狀。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以及凹部52b與第二半桿12b的凸部54a以及凹部54b形成為點對稱,第三半桿14a的凸部56a以及凹部56b與第四半桿14b的凸部58a以及凹部58b形成為點對稱。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凸部52a的傾斜對置面52c以及凹部54b的傾斜對置面形成為與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軸方向斜交,在開閉時,傾斜對置面52c與凹部54b的傾斜對置面以共有一點的內切關系相切。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凸部52a的傾斜對置面52c以及凸部54a的傾斜對置面54c形成為與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軸方向斜交,在開閉時,傾斜對置面52c與傾斜對置面54c以共有一點的外切關系相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凸部56a的傾斜對置面56c以及凹部58b的傾斜對置面形成為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軸方向斜交,在開閉時,傾斜對置面56c與凹部58b的傾斜對置面以共有一點的內切關系相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凸部56a的傾斜對置面56c以及凸部58a的傾斜對置面58c形成為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軸方向斜交,在開閉時傾斜對置面56c與傾斜對置面58c以共有一點的外切關系相切。[裝訂環(huán)的開閉]當用兩根手指夾著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而開始閉合裝訂桿時,在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凸部56a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的凹部58b抵接之前(參照圖19),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與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二半桿12b的凸部54a抵接,如果進一步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閉合的方式動作,則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的凹部52b在第二半桿12b的凸部54a上滑動,并且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超過與第二半桿12b的凹部54b嵌合的正常的卡止位置,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在第二半桿12b的凹部54b的傾斜對置面上滑動而慢慢上升(參照圖20)。像這樣,如果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向閉合方向動作,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凸部56a會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的凸部58a抵接,如果進一步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閉合方式動作,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凸部56a在第四半桿14b的凸部58a的傾斜對置面58c上滑動(參照圖19),如果進一步地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在第二半桿12b的凹部54b的傾斜對置面上慢慢上升,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凸部56a(第四半桿14b的凸部58a)嵌入第四半桿14b的凹部58b(第三半桿14a的凹部56b)而嵌合(參照圖20)。之后,如果手指離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而放開閉合力,則在開閉部件40的作用下,第一裝訂環(huán)12會稍稍向打開方向返回,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同樣地,使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第二半桿12b的凸部54a)嵌入第二半桿12b的凹部54b(第一半桿12a的凹部52b)而嵌合(參照圖21)。在將裝訂桿閉合時,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從山折狀態(tài)(參照圖15)慢慢地變?yōu)槠矫鏍顟B(tài)(中立狀態(tài)),進而從平面狀態(tài)(中立狀態(tài))變?yōu)楣日蹱顟B(tài)(參照圖10),并且從排成同列的狀態(tài),暫時向裝訂桿卡止部50的脫離方向(第一動作片30朝O1方向,第二動作片32朝O2方向)移動而成為相互錯開排列的狀態(tài)(參照圖20),之后返回而排成同列。由此,形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一動作片30的限制凸起30g在第二動作片32的限制凹部32f內移動,而和限制凹部32f的與裝訂桿卡止部50的脫離方向相反側的端緣抵接,且形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二動作片32的限制凸起32g在第一動作片30的限制凹部30f內移動,而與限制凹部30f的與裝訂桿卡止部50的脫離方向相反側的端緣抵接(參照圖11)。因此,在將裝訂桿閉合時,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超過與第二半桿12b的凹部54b嵌合的正常的停止位置,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在第二半桿12b的凹部54b的傾斜對置面上滑動并慢慢上升而超越(overrun,過量),此時限制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移動距離而使這種過量停止在適當位置上,如果手指松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裝訂桿卡止部50,則欲使開閉部件40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的力發(fā)揮作用,使得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暫時向裝訂桿卡止部50的脫離方向(第一動作片30朝O1方向,第二動作片32朝O2方向)移動,而從彼此錯開的狀態(tài)返回而排成同列,使裝訂桿卡止部50嵌合(參照圖9、圖10、圖19、圖20以及圖21)。像這樣,當開始閉合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時,無法直接用手指閉合的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環(huán)14開始向閉合方向移動,如果第一裝訂環(huán)12進一步閉合而移動直到越過正常的卡止位置,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卡合進行,而第二裝訂環(huán)14會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之前完全卡止,因此,在無法直接用手指閉合的作為副裝訂桿的第二裝訂環(huán)14確實地卡止后,作為主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確實地卡止。因此,當用手指捏著第一裝訂環(huán)12而使之先向閉合方向移動時,如果以過量的方式捏著第一裝訂環(huán)12,則能夠將第二裝訂環(huán)14確實地卡止在正常的位置上,而可以僅通過操作第一裝訂環(huán)12便實現(xiàn)閉合。像這樣,可以通過用手指操作第一裝訂環(huán)12而將第二裝訂環(huán)14閉合,因此,作為單觸操作(onetouch)型裝訂工具的利便性高。此外,當通過用手指按壓按鈕部件80的按壓部84而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打開、或通過用手指扭轉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頂部,而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裝訂桿卡止部50脫離時,在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上,欲使開閉部件40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的力、也就是使一個固定前端部42a與另一個固定前端部42b如圖6的(B)、(C)的箭頭方向所示沿卷線部44的圓周方向旋轉并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的力發(fā)揮作用,由此將第一裝訂環(huán)12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裝訂桿卡止部50脫離(參照圖11),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從谷折狀態(tài)慢慢地變?yōu)槠矫鏍顟B(tài)(中立狀態(tài)),并進而從平面狀態(tài)變?yōu)樯秸蹱顟B(tài),并且向裝訂桿卡止部50的脫離方向(第一動作片30朝O1方向,第二動作片32朝O2方向)移動(參照圖14的(A))。由此,形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一動作片30的限制凸起30g在第二動作片32的限制凹部32f內移動,并與限制凹部32f的與裝訂桿卡止部50的脫離方向相反側的端緣碰觸,且形成移動限制部的第二動作片32的限制凸起32g在第一動作片30的限制凹部30f內移動,并與限制凹部30f的與裝訂桿卡止部50的脫離方向相反側的端緣碰觸(參照圖14的(B))。當手離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時,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使開閉部件40的一個固定前端部42a與另一個固定前端部42b如圖6的(B)、(C)的箭頭方向所示沿卷線部44的圓周方向旋轉并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的方式,使力作用于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由此進一步打開(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三半桿14a朝O3方向,第二半桿12b以及第四半桿14b朝O4方向),并且,使力以如下方式作用:即,通過開閉部件40的卷線部44卷縮而使開閉部件40的一個固定前端部42a與另一個固定前端部42b向俯視觀察下相反方向移動,由此使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向反方向移動(參照圖14的(A)、(B))。即,動作部件18以及開閉部件40向將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凸部56a與第四半桿14b的凸部58a打開的方向作用,而且,向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的凸部52a與第二半桿12b的凸部54a離開的方向作用,并且以使形成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凸部56a與第四半桿14b的凸部58a離開的方式發(fā)揮作用。像這樣,本實施方式中,可以通過按壓按鈕部件80的按壓部84,用手指扭轉第一裝訂環(huán)12或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頂部,而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以及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脫離。此外,在將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與第二半桿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0、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與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0的卡合解除時,動作部件18通過使欲使開閉部件40的一固定前端部42a與另一固定前端部42b在卷線部44的圓周方向上接近的力發(fā)揮作用,由此使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與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成為山折狀態(tài)。[動作部件的裝填方法]下面,主要基于圖22以及圖23來說明將動作部件18裝填于保持部件16的保持空間內的方法。關于保持部件16,在裝填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之前,第一保持壁24a的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與第二保持壁24b的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朝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的其他區(qū)域的外側膨出(參照圖22的(B))。即,第一保持壁24a在第一通孔26的附近,與用于形成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的第一保持壁24a的下緣之間隔開間隔而形成細小的缺口68a以及缺口70a,該缺口68a以及缺口70a與第一保持壁24a的下緣之間的區(qū)域朝第一保持壁24a的外側凸出而形成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一保持部62(參照圖22的(B))。此外,第二保持壁24b在第二通孔28的附近,與用以形成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的第二保持壁24b的下緣之間隔開間隔而形成著細小的缺口72a以及缺口74a,該缺口72a以及缺口74a與第二保持壁24b的下緣之間的區(qū)域朝第二保持壁24b的外側凸出而形成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參照圖22的(A))。在將動作部件18裝填于保持部件16的保持空間內時,首先,將第一動作片30裝填于保持部件16內,接著將第二動作片32裝填于保持部件16內(參照圖23的(A))。此時,第一動作片30的突出部30c1位于第一保持部60的內側,且第一動作片30的突出部30c2位于第一保持部62的內側,第二動作片32的突出部32c1位于第二保持部64的內側,且第二動作片32的突出部32c2位于第二保持部66的內側。接著,使第一保持部60、第一保持部62、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向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的內側凹陷,而形成平面圓弧狀的第一保持部60、第一保持部62、第二保持部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參照圖23的(B))。分別地形成為:第一保持部60保持突出部30c1的下表面,第一保持部62保持突出部30c2的下表面,第二保持部64保持突出部32c1的下表面,而第二保持部66保持突出部32c2的下表面。突出部30c1向第一通孔26的外側突出,突出部30c2向第二通孔28的外側突出,突出部32c1向第一通孔26的外側突出,突出部32c2向第二通孔28的外側突出。[開閉部件的裝填方法]接著,基于圖4至圖6來說明將開閉部件40裝填于動作部件18的方法。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閉合的狀態(tài)下,向使第一動作片30與第二動作片32從打開狀態(tài)朝閉合狀態(tài)的方向以對接緣30a以及對接緣32a為中心旋轉的方向對彈簧施加負重,繞卷線部44(線圈)的中心軸承受扭矩,在絲線上產(chǎn)生彎曲應力,以此來將開閉部件40的固定前端部42a固定于第一動作片30上,將固定前端部42b固定于第二動作片32上。此時,就開閉部件40而言,從并未對卷線部44施加扭矩等負載的狀態(tài)(圖6(A)中所圖示)觀察,在以使卷線部44的匝數(shù)增加1匝以上的方式對卷線部44扭轉1圈以上的狀態(tài)(固定前端部42a以及限制臂部46a朝R方向,固定前端部42b以及限制臂部46b朝Q方向(圖5以及圖6的(A)中所圖示))下,將固定前端部42a以及42b分別固定在開閉部件固定部38a以及開閉部件固定部38b上。作為對彈簧施加負重的負重方向構成為朝向卷入卷線部44(簧圈)的方向。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在一對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形成有在形成于保持部件16上的通孔(第一通孔26以及第二通孔28)穿過的突出部(突出部30c1、突出部30c2、突出部32c1以及突出部32c2),因此,即便用例如鉚固將裝訂桿(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固定在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也會因在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施加的應力減少而可以增大面積。因此,可以增加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整體的強度。[變形例]也可與上述實施方式的保持部不同地,而如圖24以及圖25所示,以如下方式構成本發(fā)明:使從保持壁的下端緣突出而設置的方形凸部朝內側彎曲,在第一保持壁24a上形成第一保持部160以及第一保持部162,且在第二保持壁24b上形成第二保持部164以及第二保持部166,利用第一保持壁24a的第一保持部160以及第一保持部162、與第二保持壁24b的第二保持部164以及第二保持部166來保持形成在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突出的方向的相反側突設)的突條230h以及突條232h的下端緣。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可以在其長度方向上,在第一保持壁24a的第一保持部160與第一保持部162以及第二保持壁24b的第二保持部164與第二保持部166的上表面滑動并移動。也可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地,如圖26以及圖27所示對動作部件加以變更。圖26以及圖27所圖示的第一動作片30在離開對接緣30a的位置上形成有在將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基部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26所圖示的X1以及X2方向)上延伸的突條230h。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連結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基部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的方向平行并在第一動作片30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突條230h在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基部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之間的外側端緣30b的突出部30c1與突出部30c2之間,連續(xù)地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突出的方向的相反側突設著。上述突條230h是將形成第一動作片30的平板狀的金屬制板體彎曲為截面L字形而形成的。此外,如圖26以及圖27所圖示的第二動作片32在離開對接緣32a的位置上形成有在將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基部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26圖示的X1以及X2方向)上延伸的突條232h。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連結著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基部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的方向平行并在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突條232h在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基部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之間的外側端緣32b的突出部32c1與突出部32c2之間,連續(xù)地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突出的方向的相反側突設著。上述突條232h是將形成第二動作片32的平板狀的金屬制板體彎曲為截面L字形而形成的。因此,利用突條230h以及突條232h來防止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基部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間的撓曲。關于圖26以及圖27所圖示的第一動作片30,在基部被固定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三半桿14a的基部的附近,為了加強第一動作片30而減少其彎曲,而朝上表面突設有加強筋234a以及加強筋234b。關于圖26以及圖27所圖示的第二動作片32,在基部被固定的第二半桿12b以及第四半桿14b的基部的附近,為了加強第二動作片32來減少其彎曲,而朝上表面突設有加強筋234c以及加強筋234d。加強筋234a包括:第一直線部234a1,在第一半桿12a的基部與突出部30c1之間沿第一動作片3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234a2,在突條230h的內側(第一動作片30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一半桿12a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一動作片30的長度方向延伸;及斜線部234a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234a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234a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234a是從第一動作片30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234b包括:第一直線部234b1,在第三半桿14a的基部與突出部30c2之間沿第一動作片3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234b2,在突條230h的內側(第一動作片30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三半桿14a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一動作片30的長度方向延伸;及斜線部234b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234b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234b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234b是從第一動作片30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234c包括:第一直線部234c1,在第二半桿12b的基部與突出部32c1之間沿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234c2,在突條232h的內側(第二動作片3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二半桿12b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延伸;及斜線部234c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234c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234c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234c是從第二動作片32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234d包括:第一直線部234d1,在第四半桿14b的基部與突出部32c2之間沿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234d2,在突條232h的內側(第二動作片3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三半桿14b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延伸;及斜線部234d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234d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234d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234d是從第二動作片32的下表面朝上表朝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上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可以如下變形。例如,按鈕部件80可以如圖55至圖65所示那樣,以如下方式變形。[按鈕部件的變形例]動作部件18在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的附近具有用于使構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移動的按鈕部件80。上述按鈕部件80具有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用于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和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向反方向移動,以便使動作部件18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并列的方向動作,來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第一臂部800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朝向第一臂部800的一側移動,第二臂部820使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朝向與第二臂部820相反的一側移動。按鈕部件80以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并列的方向旋轉的方式,借助于樞軸82a以及樞軸82b而安裝在保持部件16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在按鈕部件80中的與成為旋轉中心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比遠離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一側,形成有用于用手指按壓的按壓部84。在按鈕部件80的與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比靠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一側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一側,形成有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按鈕部件80形成有具有與保持部件16的保持壁24的內側面相對置的平面的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在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的在保持部件16的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一側的平面上,朝向側方突出設置有樞軸82a以及樞軸82b。樞軸82a呈大致圓柱狀,以水平方向突出設置在與作為保持部件16的一個保持壁的第一保持壁24a相對置的突出部86a的平面上。樞軸82b呈大致圓柱狀,以水平方向突出設置在與作為保持部件16的另一個保持壁的第二保持壁24b相對置的突出部86b的平面上。樞軸82a和樞軸82b朝向相反方向突出設置。按鈕部件80由聚縮醛等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而一體成形。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由比按壓部84更薄的帶狀體形成,具有彈性及恢復性。樞軸82a轉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穿設于保持部件16的第一保持壁24a的第一樞支(樞軸支撐)孔88a。樞軸82b轉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穿設于保持部件16的第二保持壁24b的第二樞支孔88b。第一樞支孔88a和第二樞支孔88b與朝向相反方向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對應地相對置。按鈕部件80的第一臂部800經(jīng)過樞軸82a的上方,而向與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裝訂桿卡合部50分開的方向(即跟前側)相反的一側即對面?zhèn)妊由於B設于按壓部84。按鈕部件80的第二臂部820經(jīng)過樞軸82b的下方,而向與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合部50分開的方向即對面?zhèn)妊由於B設于按壓部84。按壓部84呈舌狀,沿與豎立設置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圓形面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即,沿豎立設置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豎立設置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按壓部84的作為由手指按壓的面的表面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一側,而背面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相反側。在按壓部84的背面的下方區(qū)域,從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的高度位置開始,下方切開缺口,構成為,當按壓按壓部84時,按鈕部件80以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為中心向背面?zhèn)刃D。突出部86a為從按壓部84的右端側的下端部朝第一動作片30一側突出的板狀體,在第一保持壁24a一側具有平面。突出部86b為從按壓部84的左端側的下端部朝向第二動作片32一側突出的板狀體,第二保持壁24b一側具有平面。樞軸82a為圓柱狀體,在突出部86a的與第一保持壁24a一側相對置的平面上,朝向與經(jīng)過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固定于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部分的前后軸X1、X2(圖7中示出)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樞軸82b為圓柱狀體,在突出部86b的與第二保持壁24b一側相對置的平面上,朝向與經(jīng)過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固定于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部分的前后軸X1、X2(圖7中示出)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在突出部86a和突出部86b之間,從按壓部84的下端部朝向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一側突出。第一臂部800為從按壓部84的右端附近的下端部附近、經(jīng)過樞軸82a的上方而朝向第一動作片30一側延伸的具有彈性的帶狀體。第二臂部820為從按壓部84的左端附近的下端部附近、經(jīng)過樞軸82b的下方而朝向第二動作片32一側延伸的具有彈性的帶狀體。第一臂部800具有第一作用部802和大致直線狀的第一連結部804,第一作用部802向樞軸82a的上方逐漸地彎曲而延伸,第一連結部804從第一作用部802朝向第一動作片30一側而在樞軸82a的對面的下方,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一側延伸。第一作用部802以欲使第一動作片30移動的方式彎曲而作用。第一作用部802和第一連結部804在與樞軸82a相比靠第一動作片30的一側相連結。在此,所謂上方是指由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軸Z1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軸Z2(圖7中示出)構成的圓形面的延伸方向。第二臂部820具有第二作用部822和第二連結部824,第二作用部822與樞軸82b相比靠下方凹陷彎曲地延伸,第二連結部824為從第二作用部822向第二動作片32延伸的大致直線狀。第二作用部822和第二連結部824在與樞軸82b相比靠第二動作片32的一側相連結。在此,所謂下方是指與由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軸Z1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軸Z2(圖7中示出)構成的圓形面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側的方向。第一作用部802以及第二作用部822為弧形且具有彈性,并構成為,當用手指按壓按壓部84時,恢復為使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位于閉合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位置的狀態(tài)。按鈕部件80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在與將隔開間隔而并列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按鈕部件80的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大致沿著將隔開間隔而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的方向延伸。按鈕部件80的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大致沿著將隔開間隔而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的方向延伸。在按鈕部件80的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之間形成有狹縫,而分別發(fā)揮作用。上述狹縫在按壓部84的下端附近切入。第一臂部800在與相鄰的突出部86a之間形成有狹縫,第二臂部820在與相鄰的突出部86b之間形成有狹縫。這種狹縫在按壓部84的下端附近切入。第一臂部800以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能夠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式移動的方式安裝在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上。第二臂部820以使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能夠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式移動的方式安裝在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上。在未操作按鈕部件80時,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保持閉合狀態(tài),第一臂部800和第一連結部804以與第一動作片30形成大致平面狀的方式并列,第二臂部820的第二連結部824以與第二動作片32大致平面狀的方式并列。關于按鈕部件80,通過向下方按壓按壓部84的自由端側,使連接設置在第一臂部800上的第一動作片30向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的裝訂桿卡合部50分開的一側、即跟前側移動,并且,使連接設置在第二臂部820的第二動作片32向使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的裝訂桿卡合部50分開的一側、即對面?zhèn)纫苿印5谝回灤┹S806為圓柱狀體,向與第一連結部804的下表面相比靠下方的方向、即與固定有第一動作片30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的表面以及與之背靠背的背面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第二貫穿軸826為圓柱狀體,向與第二連結部824的上表面相比靠上方的方向、即與固定有第二動作片32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的表面以及與之背靠背的背面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在按鈕部件80的第一臂部800一側突出設置有第一貫穿軸806,第一貫穿軸806在與按壓部84相反的一側安裝于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第一貫穿軸806以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能夠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式移動的方式,松動插入于穿設在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30)的跟前的按鈕部件安裝孔830。在按鈕部件80的第二臂部820一側突出設置有第二貫穿軸826,第二貫穿軸826在與按壓部84相反的一側安裝于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第二貫穿軸826以使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能夠以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方式移動的方式,松動插入于穿設在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32)的跟前的按鈕部件安裝孔832。在第一臂部800,第一連結部804與第一動作片30的跟前側的上表面抵接,第一貫穿軸806貫穿在穿設于第一動作片30的跟前側的按鈕部件安裝孔830。在第二臂部820,第二連結部824與第二動作片32的跟前側的下表面抵接,第二貫穿軸826貫穿在穿設于第二動作片32跟前側的按鈕部件安裝孔832。按鈕部件安裝孔830的孔徑比第一貫穿軸806的孔徑長,在按鈕部件安裝孔830和第一貫穿軸806之間形成有間隙。按鈕部件安裝孔832的孔徑比第二貫穿軸826的孔徑長,在按鈕部件安裝孔832和第二貫穿軸826之間形成有間隙。在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擺動,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可接近或遠離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一側。在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向將隔開間隔而并列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移動,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可接近或遠離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一側。保持部件16在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形成有空處76,空處76用于安裝用于使動作部件18移動的按鈕部件80??仗?6安裝成使按鈕部件80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并列的方向、即將隔開間隔而并列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的X1以及X2方向)旋轉。在保持部件16,接著空處76形成有用于用于限制按鈕部件80的旋轉角度的旋轉角度限制部78。旋轉角度限制部78為在保持部件16的一個端部(跟前側的端部)朝保持部件16以及動作部件18的寬度方向延伸的棒狀,構成為在按壓按鈕部件80的按壓部84而傾斜時,與上述旋轉角度限制部78抵接。按鈕部件80構成為借助于旋轉角度限制部78而以適當?shù)慕嵌韧V?。接著上述空?6形成的旋轉角度限制部78構成在保持部件16寬度方向延伸的按壓距離限制部,以用于限制按鈕部件80的按壓距離。動作部件18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的附近具有按鈕部件80,上述按鈕部件80用于使動作部件18朝向將隔開間隔而并列設置于動作部件18的裝訂桿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圖7中示出X1以及X2方向)移動。若為了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而用手指按壓按壓部84的表面時,則按鈕部件80從按壓部84的下部區(qū)域以第一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附近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為中心旋轉,按壓部84的前端(自由端)向下方下降。此時,第一臂部800的第一作用部802稍微向上方彎曲,因此沿著樞軸82a,第一作用部802被拉動,第一連結部804朝遠離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一動作片30的方向被拉動。第一臂部800的第一作用部802的按壓部84一側以樞軸82a為中心旋轉,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一動作片30向遠離方向被拉動,據(jù)此借助于第一連結部804而將第一動作片30拉向按鈕部件80一側。另一方面,第二臂部820的第二作用部822稍微延伸,使第二連結部824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二動作片32滑動。第二臂部820的第二作用部822的按壓部84一側以樞軸82b為中心旋轉,并向第一裝訂環(huán)12、第二裝訂環(huán)14以及第二動作片32移動,據(jù)此借助于第二連結部824而將第二動作片32向按鈕部件80所處位置的一側的相反側的保持部件16的端部按壓。若用手指按壓按鈕部件80來開始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則一對上述的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上述保持部件16的長度方向上互相反向移動,據(jù)此由上述半桿組合而成的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分離,當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分離時,上述開閉部件40對上述第一動作片30和第二動作片32賦能,來打開上述第一半桿12a和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三半桿14a和第四半桿14b。按鈕部件80也可以形成為薄壁狀且彎曲的鉸鏈狀部,來替代上述第一作用部802以及第二作用部822。關于按鈕部件80的變形例,主要根據(jù)圖66至圖69進行說明。第一作用部802形成有在樞軸82a的一側開口的倒V字狀的薄壁部。第二作用部822形成有在樞軸82b的一側開口的V字狀的薄壁部。第一作用部802與第二作用部822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一作用部802與第二作用部822同樣地作用。[封面]就封面而言,為了防止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上所裝訂的書寫紙等被裝訂物S多時,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發(fā)生彎曲,也可將封面310制成如下。封面310包括固定上述裝訂工具的保持部件的背封面316、以及在上述背封面316的兩端開閉自由地延伸設置的表封面312以及里封面314,如圖28至圖30所示,表封面312與里封面314以相對于背封面316成為豎立設置狀態(tài)的方式連設著。表封面312以及里封面314在靠近背封面316的位置上設置有開閉用的薄壁鉸鏈部318A、318B。作為表封面312以及里封面314與背封面316的連設部的結構,采用在塑料型封面體上形成由大致V字狀槽形成的連設部320,并在該槽底彎折的結構。即,如圖30所示,設置成為表封面312以及里封面314與背封面316的連設部320的大致V字狀槽,并在上述連設部320的槽底彎折,而使表封面312以及里封面314相對于背封面316而連設成豎立設置狀態(tài)。在利用連設部320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上述連設部320的開角而變更背封面316的結構。使表封面312以及里封面314可開閉的薄壁鉸鏈部318A、318B為截面大致V字狀槽,在從連設部320起稍靠末端的位置上設置表封面312以及里封面314。作為使用由熱塑性樹脂制片材形成的封面體來成形出上述封面310的一例的制造,例如,在由熱塑性樹脂片材形成的封面體上形成由彼此平行的兩條大致V字狀槽形成的連設部320,在該連設部320的稍靠近內側的位置上將由彼此平行的大致V字狀槽形成的連設部320進行熱壓成形,同時對封面體施加將由大致V字狀槽形成的連設部320堵塞的方向的加壓力而使彼此的槽底彎折。除了利用熱塑性樹脂制的片材單體以外,也可以利用熱塑性樹脂制片材與裝幀材料的雙層結構。此外,在這種雙層結構中,如果制成厚紙裝訂布的雙層結構,則也可以采用通過粘著劑將由大致V字狀槽形成的連設部320的槽壁彼此粘著在一起的結構。關于上述表封面312和/或里封面314,在與上述閉合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相對置的區(qū)域中,設置有插入裝訂工具10的一部分來限制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移動的裝訂桿固定單元322、324。裝訂桿固定單元322、324是以與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移動側的側面相對置的方式,而由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所嵌插(插通)或松動插入的通孔或臺階構成。上述裝訂桿固定單元322、324是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旋轉方向上延伸的長孔,上述長孔是由如下的長孔所形成:該長孔包括具有與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所嵌插或松動插入的部位的長度以及寬度相對應的長度以及寬度的上下一對直線狀孔緣、以及連設在上述直線狀孔緣的兩個左端以及兩個右端之間的圓弧狀孔緣。閉合的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寬度形成得寬于封面310的背封面316的背寬以及平行地對置的表封面312與里封面314之間的寬度。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從比安裝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的基部稍靠上部起到裝訂桿卡止部50的稍外側為止嵌插于形成在大致平行地閉合的表封面312與里封面314上的構成裝訂桿固定單元322、324的長孔中。長孔的上下一對直線狀孔緣抵接于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上下側面,長孔的圓弧狀孔緣抵接于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左右的圓周面。在將文件夾/活頁夾300的表封面312與里封面314平行地閉合的狀態(tài)下,以第一裝訂環(huán)12為頂側而以第二裝訂環(huán)14為底側來豎立起文件夾/活頁夾300時,在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側所裝訂的書寫紙等被裝訂物P偏移時,即便施加有沖擊,或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向離開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的下方向移動,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移動也會受到裝訂桿固定單元324的限制,而卡止于裝訂桿固定單元324的下側的孔緣,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一半桿12a與第一裝訂環(huán)12的第二半桿12b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三半桿14a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第四半桿14b不會離開裝訂桿卡止部50。為了將裝訂工具10安裝在封面A上,只要使第一保持壁24a以及第二保持壁24b的下端緣接合并通過螺栓螺母或鉚釘安裝于安裝孔20、20中即可。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諸如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那樣的兩孔型裝訂工具進行了說明,但可以制成增加了裝訂桿的多孔型、例如具有如三孔、四孔、20孔、26孔、30孔那樣的多個裝訂桿的裝訂工具。只要與裝訂桿的數(shù)目相對應地延長保持部件以及動作部件的長度,并且在保持部件的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之間形成一個或者多個與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相同的通孔而可以使固定于動作部件上的裝訂桿貫穿即可。此外,裝訂桿的形狀也可不為大致O字形,而可以是如圖31所示為大致D字形。為了形成大致D字形的第一裝訂環(huán)4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414,可以將第二半桿412b以及第四半桿414b形成為與上述實施方式比較接近的大致C字形,將第一半桿412a以及第三半桿414a形成為大致倒L字形,而將閉合第一半桿412a與第二半桿412b以及第三半桿414a與第四半桿414b時成為大致D字形。在上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中,與一對動作片相對應地裝填了一個開閉部件,但是也可以裝填總計兩個開閉部件。此外,形成動作部件的第一動作片以及第二動作片分別一體成形,但是也可根據(jù)裝訂環(huán)12和第二裝訂環(huán)14的數(shù)目的增加(四孔、20孔、26孔、30孔等),而分別將第一動作片以及第二動作片加以分割。[其它實施方式]下面,基于圖32至圖36對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四孔圓形環(huán)狀裝訂工具進行說明。該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510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10的結構大致相同,主要是隨著裝訂環(huán)數(shù)目的增加,保持部件的結構、動作部件的結構以及開閉部件的結構不同,因此以下將以這些不同之處為重點進行說明。裝訂工具510具有:一對各自為大致圓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保持部件516,具有可以隔開間隔來分別設置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512以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的長度;動作部件518,在表面上,第一裝訂環(huán)512以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隔開間隔而各自的基部被固定著,且以將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516上的方式而可自如活動地固定在保持部件516的內側;以及按鈕部件80,設置于保持部件516的一端,用于將第一裝訂環(huán)5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513打開。按鈕部件80的結構、空處76的結構以及旋轉角度限制部78的結構具有與上述的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10大致相同的結構。[按鈕部件]動作部件518在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的附近具有用于使構成動作部件18的第一動作片530以及第二動作片532移動的按鈕部件80。下面,主要根據(jù)圖42至圖54說明按鈕部件80。上述按鈕部件80具有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用于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530)和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532)向反方向移動,以便使動作部件518朝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與第四裝訂環(huán)515并列的方向動作,來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以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第一臂部800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530)朝向第一臂部800的一側移動,第二臂部820使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532)朝向與第二臂部820相反的一側移動。按鈕部件80以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與第四裝訂環(huán)515并列的方向旋轉的方式,借助于樞軸82a以及樞軸82b而安裝在保持部件516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在按鈕部件80中的與成為旋轉中心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比遠離保持部件5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以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的一側,形成有用于用手指按壓的按壓部84。在按鈕部件80的與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比靠保持部件5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一側以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的一側,形成有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按鈕部件80形成有具有與保持部件516的保持壁524的內側面相對置的平面的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在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的在保持部件516的第一保持壁524a以及第二保持壁524b一側的平面上,朝向側方突出設置有樞軸82a以及樞軸82b。樞軸82a呈大致圓柱狀,以水平方向突出設置在與作為保持部件516的一個保持壁的第一保持壁524a相對置的突出部86a的平面上。樞軸82b呈大致圓柱狀,以水平方向突出設置在與作為保持部件516的另一個保持壁的第二保持壁524b相對置的突出部86b的平面上。樞軸82a和樞軸82b朝向相反方向突出設置。按鈕部件80由聚縮醛等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而一體成形。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由比按壓部84更薄的帶狀體形成,具有彈性及恢復性。樞軸82a轉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穿設于保持部件516的第一保持壁524a的第一樞支(樞軸支撐)孔88a。樞軸82b轉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穿設于保持部件516的第二保持壁524b的第二樞支孔88b。第一樞支孔88a和第二樞支孔88b與朝向相反方向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對應地相對置。裝訂桿為四孔型,因此,包含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以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這四個裝訂桿。第一裝訂環(huán)512包括第一半桿512a以及第二半桿512b,第二裝訂環(huán)513包括第三半桿513a以及第四半桿513b,第三裝訂環(huán)514包括第五半桿514a以及第六半桿514b,第四裝訂環(huán)515包括第七半桿515a以及第八半桿515b。以可以在用紙等被裝訂物S上預先穿設的裝訂孔中插通來裝訂用紙等被裝訂物S的方式,在第一半桿512a以及第二半桿512b的前端、第三半桿513a以及第四半桿513b的前端、第五半桿514a以及第六半桿514b的前端、以及第七半桿515a以及第八半桿515b的前端,即在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以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的頂部形成著裝訂桿卡止部550。形成第一裝訂環(huán)512的第一半桿512a與第二半桿512b通過將第一半桿512a的裝訂桿卡止部550與第二半桿512b的裝訂桿卡止部550卡止而卡合為環(huán)狀。此外,形成第三裝訂環(huán)514的第五半桿514a與第六半桿514b通過將第五半桿514a的裝訂桿卡止部550與第六半桿514b的裝訂桿卡止部550卡止而卡合為環(huán)狀。保持部件516俯視觀察呈大致長方形,具有可隔開規(guī)定間隔而設置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的長度,在其兩端、即在安裝于封面A上的安裝孔520附近形成為俯視觀察呈大致半圓弧狀。保持部件516在被裝訂物載置部522的內側具有保持空間,且構成為在該空間內容納動作部件518等。在保持部件5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522的兩端,大致在長度方向上的一端到另一端遍及地設置有滑動自如地保持動作部件518的保持壁524。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516的長度方向,以從第一裝訂環(huán)512、第二裝訂環(huán)513、第三裝訂環(huán)514、以及第四裝訂環(huán)515的各自的外側附近到內部遍及地大致整體上垂下的方式連設有第一保持壁524a以及第二保持壁524b,第一保持壁524a與第二保持壁524b為平行且大致相同形狀的板狀。在由上述第一保持壁524a以及第二保持壁524b與被裝訂物載置部522所圍成的保持空間內,容納有將于下文詳細說明的動作部件518等。在保持部件5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522上,分別穿設著第一通孔526、第二通孔527、第三通孔528、以及第四通孔529,第一通孔526與第二通孔527用于隔開固定間隔(由日本工業(yè)標準等所規(guī)定的固定長度)來松動貫穿第一裝訂環(huán)5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513,而第三通孔528與第四通孔529用于隔開固定間隔(由日本工業(yè)標準等所規(guī)定的固定長度)來松動貫穿第三裝訂環(huán)514與第四裝訂環(huán)515。第一通孔526以及第二通孔527、與第三通孔528以及第四通孔529對應于形成裝訂桿的各個半桿,在保持部件516的寬度方向上左右分開并隔開固定間隔而穿設有各兩個。形成動作部件518的動作片與上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的動作片不同,其具有形成得較長的左右一對動作片530以及動作片532。第一動作片530固定著上述第一半桿512a、第三半桿513a、第五半桿514a以及第七半桿515a的基部。第二動作片532固定著第二半桿512b、第四半桿513b、第六半桿514b以及第八半桿515b的基部。第一動作片530以及第二動作片532形成有開閉部件容納部536A與開閉部件容納部536B,且在開閉部件容納部536A的表面(下表面)上形成的兩對開閉部件固定部538a1與開閉部件固定部538a2以及在開閉部件容納部536B的表面(下表面)上形成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b1與開閉部件固定部538b2的外側附近,形成有限制第一動作片530以及第二動作片532向長度方向移動的兩個移動限制部。開閉部件540裝填在開閉部件容納部536A中,并以跨第一動作片5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a1與第二動作片5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b1而與對接緣530a以及對接緣532a斜交的方式固定著,開閉部件542裝填在開閉部件容納部536B中,并以跨過第一動作片5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a2與第二動作片5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b2而與對接緣530a以及對接緣532a斜交的方式固定著。開閉部件540的固定前端部540a和固定前端部540b分別固定在第一動作片5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a1和第二動作片5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b1上,開閉部件542的固定前端部542a和固定前端部542b分別固定在第一動作片5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a2和第二動作片5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538b2上。上述第一動作片530在離開上述對接緣530a的位置上,形成有在與將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512的基部與第五裝訂環(huán)515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如圖34所圖示的X1以及X2方向)接近的方向延伸的突條530h。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連結第一裝訂環(huán)512的基部與第五裝訂環(huán)515的基部的方向平行并在第一動作片530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突條530h在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512的基部與第五裝訂環(huán)515的基部之間,在外側端緣530b,除突出部530c3的附近以外而連續(xù)地朝第一裝訂環(huán)512以及第五裝訂環(huán)515突出的方向的相反側突設(突出設置)著。上述突條530h是將形成第一動作片530的平板狀的金屬制板體彎折為截面L字形而形成的。此外,上述第二動作片532在離開上述對接緣532a位置上形成有在與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512的基部與第五裝訂環(huán)515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如圖34所圖示的X1以及X2方向)接近的方向上延伸的突條532h。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連結第一裝訂環(huán)512的基部與第五裝訂環(huán)515的基部的方向平行并在第二動作片532的長度方向延伸。上述突條532h在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512的基部與第五裝訂環(huán)515的基部之間,在外側端緣532b,除突出部530c3的附近意外而連續(xù)地朝在第一裝訂環(huán)512以及第五裝訂環(huán)515突出的方向的相反側突設著。上述突條532h是將形成第二動作片532的平板狀的金屬制板體彎折為截面L字形而形成的。因此,利用突條530h以及突條532h來防止第一動作片530以及第二動作片532在第一裝訂環(huán)512的基部與第五裝訂環(huán)515的基部間的撓曲。關于第一動作片530,在基部被固定的第一半桿512a以及第七半桿515a的基部的附近與中央的突出部530c3的附近,為了加強第一動作片530而減少彎曲,而朝上表面突設著加強筋534a、加強筋534b以及加強筋534e。關于第二動作片532,在基部被固定的第二半桿512b以及第八半桿515b的基部的附近與中央的突出部532c3的附近,為了加強第二動作片532而減少彎曲,而朝上表面突設著加強筋534c、加強筋534d以及加強筋534f。加強筋534a包括:第一直線部534a1,在第一半桿512a的基部與突出部530c1之間沿第一動作片53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534a2,在突條530h的內側(第一動作片530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一半桿512a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一動作片530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534a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534a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534a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534a是從第一動作片530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534b包括:第一直線部534b1,在第七半桿515a的基部與突出部530c2之間沿第一動作片53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534b2,在突條530h的內側(第一動作片530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三半桿514a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一動作片530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534b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534b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534b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534b是從第一動作片530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534c包括:第一直線部534c1,在第二半桿512b的基部與突出部532c1之間沿第二動作片532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534c2,在突條532h的內側(第二動作片53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二半桿512b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二動作片532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534c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534c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534c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534c是從第二動作片532的下表面朝上表面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534d包括:第一直線部534d1,在第八半桿515b的基部與突出部532c2之間沿沿第二動作片532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534d2,在突條532h的內側(第二動作片53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三半桿514b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二動作片532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534d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534d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534d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534d是從第二動作片532的下表面朝上表面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534e是直線狀的,在突出部530c3的附近,跨在上下分斷了的突條530h與突條530h之間而形成。加強筋534f是直線狀的,在突出部532c3的附近,跨在上下分斷了的突條532h與突條532h之間而形成。在上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中,與一對動作片相對應地裝填一個開閉部件,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中,與一對動作片530以及動作片532的長度相對應地在上下各裝填一個、即總計兩個開閉部件540以及開閉部件542。突出部530c1、突出部530c2、突出部532c1、突出部532c2分別由第一保持部560、第一保持部562、第二保持部564、及第二保持部566保持著。此外,突出部530c3、突出部532c3分別由第三保持部561、第三保持部565保持著。安裝孔520設置在第一裝訂環(huán)5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513之間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514與第四裝訂環(huán)515之間。安裝孔20形成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與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上。安裝孔20在保持部件16與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長度方向上隔開合適的間隔而形成有兩個或多個。在保持部件16上形成的安裝孔20形成為適合于利用供在封面A上安裝所用的固定件而牢固地固定裝訂工具的形狀。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形成的安裝孔20形成為適合于在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14時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移動的形狀。例如,安裝孔20可形成為,在第一動作片30的對接緣30a以及第二動作片32的對接緣32a上形成的半圓形的孔合在一起的一個圓形,其直徑為可在與固定件之間形成供移動用的間隙的長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安裝孔20包括:在保持部件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形成的第一安裝孔20a;以及在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上形成的第二安裝孔20b。第一安裝孔20a具有從被裝訂物載置部22上垂下的筒狀部,固定件貫穿于筒狀部的通孔內。第二安裝孔20b形成為比安裝孔20a大、且在俯視時為六角形或橢圓形的孔,以便形成供上述第一動作片30以及第二動作片32在與上述安裝孔20a的筒狀部的外側面之間移動所用的空間。[其它實施方式]下面,基于圖37至圖41對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三孔圓形環(huán)狀裝訂工具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610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210大致相同,主要是伴隨裝訂環(huán)數(shù)目的增加,保持部件的結構、動作部件的結構以及開閉部件的結構不同,因此,以下將以這些不同之處為重點進行說明。裝訂工具610具有:一對各自為大致圓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保持部件616,具有可以隔開間隔來分別設置上述第一裝訂環(huán)612至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長度;動作部件618,在表面上,第一裝訂環(huán)612至第三裝訂環(huán)614隔開間隔而各自的基部被固定著,且以將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固定在上述保持部件616上的方式而可自如活動地固定在保持部件616的內側;以及按鈕部件80,設置于保持部件616的一端,用于將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打開。按鈕部件80的結構、空處76的結構以及旋轉角度限制部78的結構具有與上述的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10大致相同的結構。[按鈕部件]動作部件618在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的附近具有用于使構成動作部件618的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移動的按鈕部件80。下面,主要根據(jù)圖42至圖54說明按鈕部件80。上述按鈕部件80具有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第一臂部800和第二臂部820用于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630)和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632)向反方向移動,以便使動作部件618朝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并列的方向動作,來打開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第一臂部800使一個動作片(第一動作片630)朝向第一臂部800的一側移動,第二臂部820使另一個動作片(第二動作片632)朝向與第二臂部820相反的一側移動。按鈕部件80以朝向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并列的方向旋轉的方式,借助于樞軸82a以及樞軸82b而安裝在保持部件616的一個端部和/或另一個端部。在按鈕部件80中的與成為旋轉中心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比遠離保持部件6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一側,形成有用于用手指按壓的按壓部84。在按鈕部件80的與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比靠保持部件6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一側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一側,形成有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按鈕部件80形成有具有與保持部件616的保持壁624的內側面相對置的平面的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在突出部86a以及突出部86b的在保持部件616的第一保持壁624a以及第二保持壁624b一側的平面上,朝向側方突出設置有樞軸82a以及樞軸82b。樞軸82a呈大致圓柱狀,以水平方向突出設置在與作為保持部件616的一個保持壁的第一保持壁624a相對置的突出部86a的平面上。樞軸82b呈大致圓柱狀,以水平方向突出設置在與作為保持部件616的另一個保持壁的第二保持壁624b相對置的突出部86b的平面上。樞軸82a和樞軸82b朝向相反方向突出設置。按鈕部件80由聚縮醛等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而一體成形。第一臂部800以及第二臂部820由比按壓部84更薄的帶狀體形成,具有彈性及恢復性。樞軸82a轉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穿設于保持部件616的第一保持壁624a的第一樞支(樞軸支撐)孔88a。樞軸82b轉動自如地貫通插入在穿設于保持部件616的第二保持壁624b的第二樞支孔88b。第一樞支孔88a和第二樞支孔88b與朝向相反方向的樞軸82a以及樞軸82b相對應地相對置。裝訂桿是三孔型的,因此,包含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這三個裝訂環(huán)。第一裝訂環(huán)612包括第一半桿612a以及第二半桿612b,第二裝訂環(huán)613包括第三半桿613a以及第四半桿613b,第三裝訂環(huán)614包括第五半桿614a以及第六半桿614b。以可以在用紙等被裝訂物S上預先穿設的裝訂孔中插通來裝訂用紙等被裝訂物S的方式,在第一半桿612a以及第二半桿612b的前端、第三半桿613a以及第四半桿613b的前端、第五半桿614a與第六半桿614b的前端,即在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頂部,形成有裝訂桿卡止部650。形成上述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是通過使截面圓形狀金屬制線材向脫離裝訂桿卡止部650的方向(圖38的O1以及O2的方向)延伸、且按壓中央部分而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而形成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形成為中央向打開裝訂桿的方向(第一半桿612a以及第三半桿614a朝圖38的O3方向,第二半桿612b以及第四半桿614b朝圖38的O4方向)鼓起且兩端向閉合裝訂桿的方向彎曲的截面大致蠶豆形(beans)的形狀。即,在開閉方向上觀察環(huán)狀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時,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內側形成波狀起伏面,而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外側形成半圓弧狀。在使裝訂桿脫離的方向觀察時,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外側均形成為半圓弧狀。以往的截面形狀圓形的裝訂桿的直徑小而容易變形,如果使直徑變大則會導致截面積增加而耗費材料費用,由于稿紙上所開的裝訂孔多為圓形孔,因此,以往的截面形狀大致長方形的裝訂桿難以應對稿紙等被裝訂物S的裝訂孔,存在可能損壞稿紙等被裝訂物S的裝訂孔的擔憂。然而,如果形成裝訂桿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細,則有時無法順利地使裝訂桿卡止部650嵌合。因此,要擴大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寬度,但理想的是即便使用截面積較小的材料作為原來的線材,也可以通過對原來的金屬制線材進行加工而確保裝訂桿所需的寬度。因此,本案發(fā)明的裝訂桿形成為:對形成它的線材的中央部分進行按壓來將線材壓成蠶豆形(beans)而擴大整體寬度,即,使裝訂桿的整體寬度向脫離裝訂桿卡止部650的方向擴大而可以使裝訂桿卡止部650完全嵌合。保持部件616俯視觀察呈大致長方形,具有可隔開規(guī)定間隔而設置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長度,在兩端、即在安裝于封面A上的安裝孔620附近形成為俯視觀察呈大致半圓弧狀。保持部件616在被裝訂物載置部622的內側具有保持空間,且構成為在該空間內容納動作部件618等。在保持部件6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622的兩端,在長度方向上的一端到另一端大致遍及地設置有滑動自如地保持動作部件618的保持壁624。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616的長度方向上,以從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各自的外側附近到內部遍及地大致整體上垂下的方式連設著第一保持壁624a以及第二保持壁624b,第一保持壁624a與第二保持壁624b為平行且大致相同形狀的板狀。在由上述第一保持壁624a與第二保持壁624b與被裝訂物載置部622所圍成的保持空間內,容納著將于下文詳細說明的動作部件618等。在保持部件6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622上,分別穿設有用以隔開固定間隔(由日本工業(yè)標準等所規(guī)定的固定長度)而松動貫穿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第一通孔626、第二通孔627、以及第三通孔628。第一通孔626、第二通孔627、以及第三通孔628對應于形成裝訂桿的各個半桿,在保持部件616的寬度方向上左右分開并隔開固定間隔而穿設有各兩個。形成動作部件618的動作片與上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10的動作片相同而具有左右一對動作片。固定著上述第一半桿612a、第三半桿613a以及第五半桿614a的基部的第一動作片630、與固定著第二半桿612b、第四半桿613b以及第六半桿614b的基部的第二動作片632形成為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一動作片530以及第二動作片532大致相同。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上形成有兩對的開閉部件容納部636A與開閉部件容納部636B,且在開閉部件容納部636A的表面(下表面)上所形成的兩對開閉部件固定部638a1與開閉部件固定部638a2以及在開閉部件容納部636B的表面(下表面)上所形成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b1與開閉部件固定部638b2的外側附近,形成有限制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的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的兩個移動限制部。開閉部件640裝填在開閉部件容納部636A中,并以跨過第一動作片6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a1與第二動作片6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b1而與對接緣630a以及對接緣632a斜交的方式架設,即斜交(斜向交叉)地固定著,開閉部件642裝填在開閉部件容納部636B中,并以跨過第一動作片6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a2與第二動作片6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b2而與對接緣630a以及對接緣632a斜交的方式架設,即斜交地固定著。開閉部件640的固定前端部640a和固定前端部640b分別固定在第一動作片6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a1和第二動作片6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b1上,并且開閉部件642的固定前端部642a和固定前端部642b分別固定在第一動作片630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a2和第二動作片632的開閉部件固定部638b2上。上述第一動作片630在離開上述對接緣630a的位置上,形成有在與將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的基部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如圖39所圖示的X1以及X2方向)接近的方向延伸的突條630h。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連結第一裝訂環(huán)612的基部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基部的方向平行并在第一動作片630的長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突條630h在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的基部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基部之間,在外側端緣630b,除突出部630c3的附近以外而連續(xù)地朝第一裝訂環(huán)612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突出的方向的相反側突設著。上述突條630h是將形成第一動作片630的平板狀的金屬制板體彎折為截面L字形而形成的。此外,上述第二動作片632在離開上述對接緣632a的位置上形成有在與將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的基部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基部連結的方向(如圖39所圖示的X1以及X2方向)接近的方向上延伸的突條632h。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連結第一裝訂環(huán)612的基部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基部的方向平行且第二動作片632的長度方向延伸。上述突條632h在隔開間隔而設置的第一裝訂環(huán)612的基部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基部之間,在外側端緣632b,除突出部632c3的附近以外而連續(xù)地朝在第一裝訂環(huán)612以及第三裝訂環(huán)614突出的方向的相反側突設著。上述突條632h是將構成第二動作片632的平板狀的金屬制板體彎折為截面L字形而形成的。因此,利用突條630以及突條632h,可防止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在第一裝訂環(huán)612的基部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的基部間的撓曲。關于第一動作片630,在基部被固定的第一半桿612a、第三半桿613a以及第五半桿614a的基部的附近,為了加強第一動作片630而減少彎曲,而朝上表面突設著加強筋634a、加強筋634b以及加強筋634e。關于第二動作片632,在基部被固定的第二半桿612b、第四半桿613b以及第六半桿614b的基部的附近,為了加強第二動作片632來減少其彎曲,而朝上表面突設著加強筋634c、加強筋634d以及加強筋634f。加強筋634a包括:第一直線部634a1,在第一半桿612a的基部與突出部630c1之間沿第一動作片63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634a2,在突條630h的內側(第一動作片630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一半桿612a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一動作片630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634a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634a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634a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634a是從第一動作片630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634b包括:第一直線部634b1,在第五半桿614a的基部與突出部630c2之間沿第一動作片63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634b2,在突條630h的內側(第一動作片630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五半桿614a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一動作片630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634b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634b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634b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634b是從第一動作片630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634c包括:第一直線部634c1,在第二半桿612b的基部與突出部632c1之間沿第二動作片632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634c2,在突條632h的內側(第二動作片63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二半桿612b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二動作片632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634c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634c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634c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634c是從第二動作片632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634d包括:第一直線部634d1,在第六半桿614b的基部與突出部632c2之間沿第二動作片632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634d2,在突條632h的內側(第二動作片63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從第六半桿614b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二動作片632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634d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634d1的內側端與第二直線部634d2的外側端之間,上述加強筋634d是從第二動作片632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634e是在第三半桿613a的基部與突出部630c3之間,跨過上下分斷了的突條630h與突條630h之間而形成的。加強筋634e包括:第一直線部634e1,在第三半桿613a的基部與突出部630c3之間沿第一動作片630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634e2,在突條630h的內側從第五半桿613a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一動作片630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634e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634e1與第二直線部634e2之間,上述加強筋634e是從第一動作片630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加強筋634f是在第四半桿613b的基部與突出部632c3之間,跨過上下分斷了的突條632h與突條632h之間而形成的。加強筋634f包括:第一直線部634f1,在第四半桿613b的基部與突出部632c3之間沿第二動作片632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直線部634f2,在突條632h的內側從第三半桿613b的基部的附近起沿第二動作片632的長度方向延伸;以及斜線部634f3,連結在第一直線部634f1與第二直線部634f2之間,上述加強筋634f是從第二動作片632的下表面朝上表面突設具有固定寬度的直線狀凸部而成的。在上述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中,與一對動作片相對應地裝填一個開閉部件,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裝訂工具中,在一對動作片上裝填兩個開閉部件640以及開閉部件642。此外,也可以僅裝填總計為兩個的開閉部件640以及開閉部件642中的一方。突出部630c1、突出部630c2、突出部632c1、以及突出部632c2分別由第一保持部660、第一保持部662、第二保持部664、以及第二保持部666保持著。此外,突出部630c3、以及突出部632c3分別由第三保持部661、以及第三保持部665保持著。在第一裝訂環(huán)612與第二裝訂環(huán)613之間、以及在第二裝訂環(huán)613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之間設置有安裝孔620。安裝孔620形成在保持部件6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622與第一動作片630的對接緣630a以及第二動作片632的對接緣632a上。安裝孔620在保持部件616與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的長度方向上隔開合適的間隔而形成有兩個或多個。在保持部件616上形成的安裝孔620形成為適合于利用供在封面A上安裝所用的固定件而牢固地固定裝訂工具的形狀。在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上形成的安裝孔620形成為在開閉第一裝訂環(huán)612、第二裝訂環(huán)613、與第三裝訂環(huán)614時適合于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移動的形狀。例如,安裝孔620可形成為,在第一動作片630的對接緣630a以及第二動作片632的對接緣632a上形成的半圓形的孔合在一起的一個圓形,其直徑為可形成供在與固定件之間移動用的間隙的長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安裝孔620包括:在保持部件616的被裝訂物載置部622上形成的第一安裝孔620a;以及在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上形成的第二安裝孔620b。第一安裝孔620a具有從被裝訂物載置部622上垂下的筒狀部,固定件貫穿于筒狀部的通孔內。第二安裝孔620b形成為比安裝孔620a大、且在俯視時為六角形或橢圓形的孔,以便形成供上述第一動作片630以及第二動作片632在與上述安裝孔620a的筒狀部的外側面之間移動所用的空間。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在一對動作片上形成有在保持部件上所形成的通孔中穿過的突出部,因此,即便將裝訂桿的基部例如鉚固在動作片上,也可因減小對動作片施加的應力而增大面積。因此,可以增加動作片整體的強度。此外,由于可以使動作片的突出部所穿過的通孔與裝訂桿所穿過的通孔為共用,因此,可以簡化保持部件的結構而實現(xiàn)制造成本的降低。[旋轉角度限制部的變形例]下面,關于旋轉角度限制部78的變形例,主要根據(jù)圖70至圖74進行說明。旋轉角度限制部78的在空處76一側的端緣形成為傾斜面。上述傾斜面為從跟前一側朝對面一側、即朝第一裝訂環(huán)12以及第二裝訂環(huán)14一側越來越低的斜面。(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本發(fā)明的裝訂工具可以用作裝訂文件夾、活頁夾等的書寫紙等的裝訂工具。(附圖標記說明)A封面S被裝訂物10、510、610裝訂工具12、412、512、612第一裝訂環(huán)14、414、513、613第二裝訂環(huán)514、614第三裝訂環(huán)515第四裝訂環(huán)12a、412a、512a、612a第一半桿12b、412b、512b、612b第二半桿14a、414a、513a、613a第三半桿14b、414b、513b、613b第四半桿514a、614a第五半桿514b、614b第六半桿515a第七半桿515b第八半桿16、516、616保持部件18、518、618動作部件20、520、620安裝孔20a、520a、620a第一安裝孔20b、520b、620b第一安裝孔22、522、622被裝訂物載置部22a膨出部24、524、624保持壁24a、524a、624a第一保持壁24b、524b、624b第二保持壁26、526、626第一通孔28、527、627第二通孔528、628第三通孔529第四通孔30、530、630第一動作片30a、530a、630a對接緣30b、530b、630b外側端緣30c1、30c2、530c1、530c2、530c3、630c3、630c1、630c2突出部30d、30e卡合部30f限制凹部30g限制凸起230h、530h、630h突條32、532、632第二動作片32a、532a、632a對接緣32b、532b、632b外側端緣32c1、32c2、532c1、532c2、532c3、632c1、632c2、632c3突出部32d、32e卡合部32f限制凹部32g限制凸起232h、532h、632h突條234a、234b、234c、234d、534a、534b、534c、534d、534e、534f、634a、634b、634c、634d、634e、634f加強筋234a1、234b1、234c1、234d1、534a1、534b1、534c1、534d1、634a1、634b1、634c1、634d1、634e1、634f1第一直線部234a2、234b2、234c2、234d2、534a2、534b2、534c2、534d2、634a2、634b2、634c2、634d2、634e2、634f2第二直線部234a3、234b3、234c3、234d3、534a3、534b3、534c3、534d3、634a3、634b3、634c3、634d3、634e3、634f3斜線部36a、36b凹部38a、38b、538a1、538a2、538b1、538b2、638a1、638a2、638b1、638b2、738a、738b開閉部件固定部38a1、38b1卡止基部38a2、38b2防卡止脫離部36、536A、536B、636A、636B開閉部件容納部40、540、542、640、642開閉部件42a、540a、542a、640a、642a、742a開閉部件的一個固定前端部42b、540b、542b、640b、642b、742b開閉部件的一個固定前端部44、744卷線部46a、46b、746a、746b限制臂部50、550、650裝訂桿卡止部52a、54a、56a、58a凸部52b、54b、56b、58b凹部52c、54c、56c、58c凸部的傾斜對置面52d、54d、56d、58d凹部的傾斜對置面60、62、160、162、560、562、660、662第一保持部64、66、164、166、564、566、664、666第二保持部561、565、661、665第三保持部68a、70a、72a、74a缺口76空處78旋轉角度限制部(按壓距離限制部)80按鈕部件82a(第一)樞軸82a(第二)樞軸84按壓部86a、86b突出部88a(第一)樞軸支承孔88b(第二)樞軸支承孔300文件夾、活頁夾310封面312表封面314里封面316背封面318A、318B薄壁鉸鏈部320連設部322、324裝訂桿固定單元800第一臂部802第一作用部804第一連接部806第一貫穿部820第二臂部822第二作用部824第二連接部826第二貫穿部830(第一)按鈕部件安裝孔832(第二)按鈕部件安裝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