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及實驗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472915閱讀:664來源:國知局
      一種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及實驗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屬于土木工程專業(yè)結構力學實驗教學領域,涉及一種結構力學教學實驗的裝置,特別涉及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



      背景技術:

      結構力學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必修的學科,其研究對象主要是桿系結構,其具體任務包括研究結構在荷載等因素作用下的內(nèi)力和位移的計算以及結構的組成規(guī)則和合理形式等問題。剛架結構在結構力學教學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利用剛架結構可以實現(xiàn)多種結構力學分析及求解方法的驗證,使結構力學中的相關理論更具象與直觀化的體現(xiàn)。

      雖然理論教學一直以來是高等院校結構力學的主要教學方法,但隨著高等教育對實驗教學的重視,開展結構力學實驗也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趨勢。實驗驗證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進行實驗裝置設計時,其設計原則是能充分驗證結構力學中相關原理,但若一種實驗裝置兼具驗證多種實驗原理的功能,則將大大提升實驗裝置的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本發(fā)明提供了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通過相同桿件和結點不同方式的組合連接和荷載布置,實現(xiàn)多種結構力學原理的驗證,靈活轉換,連接方便。

      本發(fā)明教學實驗裝置中的支撐及約束裝置、加載裝置與本課題組已經(jīng)公開的中國專利(2015107123346一種將力法直觀化的教學實驗裝置;2015107079593一種將位移法直觀化的教學實驗裝置)中的內(nèi)容相似,公開的內(nèi)容在在整個裝置中的僅起到加載和支撐的作用,不為本發(fā)明的創(chuàng)新結構,本發(fā)明的剛架結構包括兩種結構,與之前專利公開的內(nèi)容完全不同;剛架結構可根據(jù)需要自主設計,不同數(shù)量、不同形式的桿件和結點組成不同形式的模型,用于進行不同的結構力學剛架實驗,以驗證結構力學相關理論,桿件和結點可重復使用??沈炞C的結構力學相關理論包括:1)剛架幾何組成分析;2)結構內(nèi)力分布;3)剛架主從結構判定;4)功的互等定理;5)探究柔度系數(shù)之間的關系;6)非荷載因素對結構的影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改變目前結構力學教學中缺少相關實驗內(nèi)容的現(xiàn)狀,發(fā)明一種可實現(xiàn)多種結構力學原理的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該教學實驗裝置能夠實現(xiàn)結構力學教學內(nèi)容的實驗化,使學生在親身實踐和分析中,更深入地理解結構力學相關理論知識。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包括剛架結構、剛架結構的約束支撐、支撐及約束裝置、加載裝置和測量設備。

      所述的剛架結構由桿件和結點連接而成,剛架結構分為兩類,分別用于I類基本結構和II類基本結構。

      所述的桿件根據(jù)使用功能及制作工藝的不同分為柱式桿件和梁式桿件。所述的柱式桿件包括固接柱式桿件3d和鉸接柱式桿件3a、3b、3c。所述的固接柱式桿件3d的桿身24的一側與帶有斜撐的圓形剛結點盤25焊接,保證固接柱式桿件3d與支座連接的剛度;固接柱式桿件3d的桿身24的另一側自由端不作任何處理,根據(jù)剛度不同分為空心方桿、實心方桿和實心矩形桿。所述的鉸接柱式桿件3a、3b、3c一端有一個通孔,另一端為自由端不作任何處理,根據(jù)剛度不同分為空心方桿、實心方桿和實心矩形桿。所述的梁式桿件4a、4b、4c、4d的桿身26一端與帶有斜撐的L型剛結點夾具I 27焊接;L型剛結點夾具I 27通過螺栓與另一塊形狀相同的L型剛結點夾具II 5a、5b、5c、5d連接;梁式桿件4a、4b、4c、4d另一端為圓形接頭,可與結點通過螺栓直接相連。

      所述的結點分為L型剛結點、鉸結點、組合結點和一字型剛結點。L型剛結點由梁式桿件與柱式桿件連接處組合而成,具體實施方式為梁式桿件4a、4b、4c、4d上的焊接L型剛結點夾具I 27與L型剛結點夾具II 5通過螺栓與柱式桿件3a、3b、3c、3d進行夾持連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證柱式桿件剛度發(fā)生變化時L型剛結點的剛度隨之改變,確保結點連接的合理性;鉸結點由一對扇形鉸結點片6a通過螺栓連接梁式桿件4a、4b而成,兩扇形鉸結點片可繞軸靈活轉動;組合結點由一個扇形鉸結點片6b與鉸接柱式桿件3b通過螺栓組合而成,可根據(jù)需要與不同數(shù)量的桿件組合成不同類型的組合結點;一字型剛結點在剛架結構上的位置與鉸結點一致,用于實施例中替換鉸結點的位置形成約束更強的剛架結構,提高結構的靈活性;一字型剛結點由一個剛結點片6c通過螺栓連接梁式桿件4a、4b而成,具有和梁式桿件4a、4b相同的剛度。

      所述的用于I類基本結構的剛架結構具體為:所述的梁式桿件4a、4b的圓形接頭一端通過鉸結點的一對扇形鉸結點片6a連接,梁式桿件4a、4b的另一端分別通過L型剛結點夾具5a、5b安裝在鉸接柱式桿件3a、3b上,安裝時梁式桿件4a、4b、扇形鉸結點片6a和L型剛結點夾具5a、5b組成的整體可沿鉸接柱式桿件3a、3b的軸線方向上下調整高度,便于根據(jù)使用需要形成不同高度的剛架結構;梁式桿件4c一端通過組合結點的扇形鉸結點片6b與鉸接柱式桿件3b鉸接連接,另一端通過L型剛結點夾具5c固接在鉸接柱式桿件3c上。

      所述的用于II類基本結構的剛架結構具體為:所述的梁式桿件4d的一端通過L型剛結點夾具5d安裝在鉸接柱式桿件3d上,另一端與安裝在牛腿22上的活動鉸支座上,安裝時梁式桿件4d和L型剛結點夾具5d組成的整體可通過牛腿22的移動沿固接柱式桿件3d的軸線方向上下調整高度,便于形成不同高度的剛架結構。

      所述的固接柱式桿件3d能夠根據(jù)需要與方形墊塊18a、18b、鉸支座水平導軌19或者轉動支座20連接。所述的鉸接柱式桿件3a、3b、3c鉆有通孔的一端能夠與鉸支座盤17a、17b、17c連接,鉸支座盤17a、17b、17c能夠根據(jù)需要與方形墊塊18a、18b或鉸支座水平導軌19連接。所述的梁式桿件4a與梁式桿件4b能夠根據(jù)需要通過一對扇形鉸結點片6a或剛結點片6c相連。模型可根據(jù)需要自主設計,不同數(shù)量、不同形式的桿件和結點組裝成不同形式的剛架結構,桿件和結點可重復使用。

      所述的剛架結構的約束支承包括固定鉸支座、活動鉸支座和能夠施加轉角的固定支座;所述的固定鉸支座和活動鉸支座用于I類基本結構,所述的活動鉸支座和能夠施加轉角的固定支座用于II類基本結構。

      所述的固定鉸支座具體為:鉸接柱式桿件3a、3b的一側與鉸支座盤17a、17b相連,鉸支座盤17a、17b通過螺栓與方形墊塊18a、18b連接,方形墊塊18a、18b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b、21c相連,形成固定鉸支座,所述的小車平臺21b、21c安裝在反力架1的下橫梁上。

      所述的活動鉸支座具體為:所述的鉸接柱式桿件3c或梁式桿件4d與鉸支座盤17c相連,鉸支座盤17c通過螺栓與鉸支座水平導軌19相連,鉸支座水平導軌19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d或牛腿22相連,形成活動鉸支座;所述的小車平臺21d安裝在反力架1的下橫梁上,所述的牛腿22通過小車平臺21h安裝在反力架1的一側立柱上。

      所述的能夠施加轉角的固定支座具體為:所述的固接柱式桿件3d通過螺栓與轉動支座20相連,轉動支座20通過螺栓與矩形墊板16相連,矩形墊板16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f相連,小車平臺21f安裝在反力架1的下橫梁上,形成能夠施加轉角的固定支座;所述的轉動支座20能夠在平行于剛架結構的平面上施加一定的轉角。

      所述的加載裝置包括蝸輪蝸桿加載裝置、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和轉角施加裝置,根據(jù)需要選取其中一種或兩種加載裝置進行剛架結構的加載和卸載。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和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功能相同,可替換使用,用于I類、II類基本結構,轉角施加裝置用于II類基本結構。

      所述的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包括蝸輪蝸桿升降機7、加載桿10a、球鉸9和桿件夾具11a;所述的蝸輪蝸桿升降機7的一端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a固定連接,小車平臺21a通過滑塊安裝到反力架1導軌上,蝸輪蝸桿升降機7的另一端通過螺紋與力傳感器8a連接,蝸輪蝸桿升降7通過旋轉手輪對剛架結構施加荷載;所述的力傳感器8a通過螺紋與球鉸9連接,球鉸9通過螺紋與加載桿10a連接,加載桿10a通過螺紋與桿件夾具11a連接,球鉸9通過其自身的自由轉動避免加載裝置對剛架結構產(chǎn)生彎矩的影響;桿件夾具11a包括銷釘30、加載桿連接件29和兩塊不同大小的桿件夾片31,大的桿件夾片31和加載桿連接件29的一側有銷孔,二者通過銷釘連接;桿件垂直穿過兩塊桿件夾片31形成的凹槽,每塊桿件夾片31上有四個螺栓孔,通過螺栓將矩形薄壁桿件和桿件夾片連接;桿件夾具11a可以實現(xiàn)加載裝置與梁式桿件或柱式桿件連接,同時通過桿件夾具11a銷結構避免彎矩傳遞。通過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實現(xiàn)對剛架結構的加載與卸載,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可手動控制施加拉力和壓力,通過力傳感器8a在計算機上顯示所加荷載,實現(xiàn)剛架結構的加載與卸載。

      所述的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包括電動缸12、加載桿10b和桿件夾具11b。所述的電動缸12底座配有連接板,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g固定連接,電動缸12頂部通過螺紋與力傳感器8b連接,力傳感器8b通過螺紋與加載桿10b連接,加載桿10b通過螺紋與桿件夾具11b連接,桿件夾具11b能夠實現(xiàn)加載裝置與桿件的連接。電動缸12通過控制臺自動施加荷載,靈活方便,實現(xiàn)對剛架結構的加載和卸載。

      所述的轉角施加裝置包括絲杠減速機13、扭矩傳感器14和墊板16。所述的扭矩傳感器14一端通過螺栓與轉動支座20相連,另一端插入絲杠減速機13內(nèi);絲杠減速機13通過螺栓安裝到矩形墊板16上;矩形墊板16通過螺栓與轉動支座20下部相連,保證轉角施加裝置與轉動支座20在相同高度處運行。所述的轉角施加裝置通過對剛架結構固接柱式桿件3d上的圓形剛結點盤25施加扭矩,使剛架結構在結點處產(chǎn)生角位移,通過轉角傳感器28可測出角位移數(shù)值;轉角施加裝置還可用于約束剛架結構在固接柱式桿件的轉動,通過扭矩傳感器14可測出剛架結構在結點處產(chǎn)生的扭矩。

      所述的支承及約束裝置包括反力框架和剛架結構的約束支承。

      所述的反力框架為“L”形剛架、門形剛架等多種形式,包括反力架1、底座2和活動立柱23;所述的底座2固定于反力架1的下橫梁下部,用于支撐整個裝置;所述的活動立柱23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e連接,小車平臺21e滑塊與反力架1下橫梁連接,活動立柱23能夠沿著反力架1下橫梁導軌左右滑動;所述的反力架1由內(nèi)置導軌的上下兩個橫梁和內(nèi)置導軌的左右兩個立柱組成,每個橫梁和立柱上能夠固定小車平臺及牛腿22。

      所述的測量設備包括力傳感器8a、8b、應變片、轉角傳感器28和百分表32a、32b、32c。所述的力傳感器8a、8b用于測得蝸輪蝸桿升降機7或電動缸12對剛架結構所施加的荷載值;應變片粘貼在桿件兩側不同位置,通過所測應變值計算桿件內(nèi)力大?。晦D角傳感器28測得轉角施加裝置施加在支座處的轉角;百分表32a、32b、32c測得剛架結構某點的水平或豎向位移;以上測量設備均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系統(tǒng)與計算機連接,通過計算機對各項數(shù)據(jù)進行實時監(jiān)測。

      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能夠根據(jù)需要自主設計,不同數(shù)量、不同形式的桿件和結點組成不同形式的模型,用于進行不同的結構力學剛架實驗,以驗證結構力學相關理論,桿件和結點可重復使用。

      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能夠用于剛架幾何組成分析實驗、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剛架主從結構判定實驗、功的互等定理實驗、探究柔度系數(shù)之間的關系實驗、非荷載因素對結構的影響實驗、力法實驗,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當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用于剛架幾何組成分析實驗時,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進行幾何不變體系實驗。

      1.1)組裝單跨剛架結構,即在I類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去除右側鉸接柱式桿件和梁式桿件,只保留左側兩根鉸接柱式桿件(空心方桿)分別通過L型剛結點與兩根梁式桿件相連,梁式桿件之間通過一對鉸結點片相連。測量鉸接柱式桿件和梁式桿件的長度和L型剛結點到蝸輪蝸桿加載位置及應變片貼片位置的間距,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進行預加載,平衡力傳感器和所有應變片測點,并記錄百分表初始讀數(shù)。

      1.2)在蝸輪蝸桿加載位置處通過加載裝置施加分級位移,待數(shù)據(jù)穩(wěn)定后,記錄百分表讀數(shù)、力傳感器讀數(shù)和各測點應變值。加載裝置加載到最高級位移后,對模型進行卸載。

      1.3)重復步驟1.2至少三次。

      1.4)實驗結束,拆卸模型,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第二步,進行幾何可變體系實驗。

      按照步驟1.1組裝實驗模型,并將模型右側墊塊換成鉸支座水平導軌,其余步驟與步驟1.1~步驟1.4一致。

      第三步,進行有多余約束的幾何不變體系實驗。

      按照步驟1.1組裝實驗模型,并將模型一對鉸結點片換成剛結點片,其余步驟與步驟1.1~步驟1.4一致。

      第四步,將三種體系的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幾何可變體系與幾何不變體系的區(qū)別。

      當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用于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時,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進行靜定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

      2.1)與步驟1.1一致。

      2.2)在蝸輪蝸桿加載位置處通過加載裝置施加分級荷載,待數(shù)據(jù)穩(wěn)定后,記錄力傳感器讀數(shù)和各測點應變值。加載裝置加載到最高級荷載后,對模型進行卸載。

      2.3)重復步驟2.2至少三次。

      2.4)將模型最左側的鉸接柱式桿件(空心方桿)換成鉸接柱式桿件(實心方桿),重復步驟2.2~步驟2.3。

      2.5)將模型最左側的鉸接柱式桿件(空心方桿)換成鉸接柱式桿件(實心矩形桿),重復步驟2.2~步驟2.3。

      2.6)實驗結束,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將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得出結論。

      第二步,進行一次超靜定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

      3.1)按照步驟1.1組裝實驗模型,并將模型最左側的鉸接柱式桿件換成固接柱式桿件(空心方桿),重復步驟2.2~步驟2.3。

      3.2)將固接柱式桿件(空心方桿)換成固接柱式桿件(實心方桿),重復步驟2.2~步驟2.3。

      3.3)將固接柱式桿件(空心方桿)換成固接柱式桿件(實心矩形桿),重復步驟2.2~步驟2.3。

      3.4)與步驟2.6一致。

      第三步,將兩種結構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桿件剛度的改變對靜定結構與超靜定結構內(nèi)力分布的影響。

      當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用于剛架主從結構判定實驗時,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組裝雙跨主從剛架結構,即按照I類基本結構形式組裝實驗模型,蝸輪蝸桿加載裝置與最左側鉸接柱式桿件連接。測量鉸接柱式桿件和梁式桿件的長度、L型剛結點到蝸輪蝸桿加載位置及應變片貼片位置的間距,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進行預加載,平衡力傳感器和所有應變片測點。

      第二步,重復步驟2.2~步驟2.3。

      第三步,拆卸蝸輪蝸桿加載裝置,轉移至右側安裝在反力架右立柱上,并將蝸輪蝸桿加載裝置與最右側鉸接柱式桿件連接。測量L型剛結點到蝸輪蝸桿加載位置的間距,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進行預加載,平衡力傳感器和所有應變片測點。

      第四步,重復步驟2.2~步驟2.3。

      第五步,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靜定主從剛架中基本部分和附屬部分的內(nèi)力傳力區(qū)別。

      當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用于功的互等定理實驗時,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按照II類基本結構形式組裝實驗模型。測量固接柱式桿件和梁式桿件的長度、L型剛結點到蝸輪蝸桿加載位置及電動伺服系統(tǒng)加載位置的間距、L型剛結點到各應變片貼片位置的間距,通過蝸輪蝸桿、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進行預加載,平衡力傳感器、轉角傳感器和所有應變片測點。

      第二步,在蝸輪蝸桿加載位置處通過加載裝置對模型施加荷載F1,在電動伺服系統(tǒng)加載位置處通過加載裝置對模型施加荷載F2。同時通過轉角施加裝置調整轉動支座,使安裝在轉動支座上的轉角傳感器示數(shù)為零,通過扭矩傳感器測出轉動支座承受的扭矩,并記錄各測點應變值。

      第三步,拆卸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和電動伺服加載裝置,通過轉角施加裝置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進行預加載,平衡轉角傳感器和所有應變片測點,記錄百分表讀數(shù)。

      第四步,轉動轉角施加裝置,使轉角傳感器讀數(shù)為α,并記錄此時安裝在蝸輪蝸桿加載位置及電動伺服系統(tǒng)加載位置處的百分表讀數(shù)S1及S2

      第五步,基于第四步的位移狀態(tài),利用功的互等定理計算出加載裝置對模型施加荷載F1和F2時轉動支座處的扭矩,并與第二步實驗測得的扭矩值進行對比,驗證功的互等定理。

      當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用于柔度系數(shù)相關性質實驗時,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組裝一次超靜定模型,即在II類基本結構基礎上去除轉動支座,使固接柱式桿件直接固定在小車平臺上。測量固接柱式桿件和梁式桿件的長度、L型剛結點到蝸輪蝸桿加載位置及電動伺服系統(tǒng)加載位置的間距、L型剛結點到各應變片貼片位置的間距。

      第二步,拆卸蝸輪蝸桿加載裝置,通過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進行預加載,平衡力傳感器,記錄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加載點處百分表的讀數(shù)。

      第三步,對實驗模型施加分級荷載,待數(shù)據(jù)穩(wěn)定后,記錄力傳感器讀數(shù)和百分表讀數(shù)。加載裝置加載到最高級荷載后,對模型進行卸載。

      第四步,重新安裝蝸輪蝸桿加載裝置,拆卸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進行預加載,平衡力傳感器,記錄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加載點處百分表的讀數(shù)。

      第五步,重復第三步的實驗內(nèi)容。

      第六步,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柔度系數(shù)之間的關系。

      當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用于非荷載因素下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時,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組裝一次超靜定模型,即在II類基本結構基礎上去除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和電動伺服加載裝置,測量固接柱式桿件和梁式桿件的長度以及L型剛結點到各應變片貼片位置的間距,通過轉角施加裝置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進行預加載,平衡轉角傳感器和所有應變片測點。

      第二步,通過轉角施加裝置對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施加支座分級角位移,待數(shù)據(jù)穩(wěn)定后,記錄轉角傳感器讀數(shù)和各測點應變值。加載裝置加載到最高級位移后,對模型進行卸載。

      第三步,重復第二步的實驗內(nèi)容至少三次。

      第四步,實驗結束,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非荷載因素下超靜定結構的內(nèi)力分布。

      當上述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用于力法實驗時,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組裝一次超靜定模型,即在II類基本結構基礎上去除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和轉動支座,調整牛腿位置使固接柱式桿件固定在小車平臺上。測量固接柱式桿件和梁式桿件的長度以及L型剛結點到各應變片貼片位置的間距、L型剛結點到蝸輪蝸桿加載位置的間距。

      第二步,在蝸輪蝸桿加載位置處通過加載裝置施加分級荷載,待數(shù)據(jù)穩(wěn)定后,記錄力傳感器讀數(shù)和各測點應變值。加載裝置加載到最高級荷載后,對模型進行卸載。

      第三步,拆卸模型的可動鉸支座,將百分表置于原可動鉸支座位置處,重復第二步的實驗內(nèi)容,并記錄百分表讀數(shù)。

      第四步,將蝸輪蝸桿加載裝置與桿件的連接位置轉移至原可動鉸支座位置處,通過加載裝置施加分級位移,待數(shù)據(jù)穩(wěn)定后,記錄力傳感器讀數(shù)、百分表讀數(shù)和各測點應變值。加載裝置加載到最高級位移后,對模型進行卸載。

      第五步,通過第三步和第四步靜定結構得出的應變值繪制彎矩圖,根據(jù)位移協(xié)調條件進行彎矩圖疊加,并與第二步得出的結果進行對比,通過力法原理求解超靜定結構內(nèi)力。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集結構力學實驗模型、加載裝置、支承及約束裝置、測量設備于一體,根據(jù)實驗內(nèi)容需要可組裝出不同的實驗模型,用于進行不同的結構力學剛架實驗,以驗證結構力學相關理論。模型桿件、結點及支承裝置可重復利用,且可在桿件的不同位置粘貼應變片,在桿件的不同位置加載,根據(jù)實驗原理的要求可選擇不同測量設備,靈活可變;通過實驗驗證,本裝置所得實驗結果與結構力學計算所得理論值相比誤差很小,適合各高校進行相關教學實驗及進一步的研究拓展。

      附圖說明

      圖1是I類基本結構內(nèi)部詳圖。

      圖2是II類基本結構內(nèi)部詳圖。

      圖3是固接柱式桿件詳圖。

      圖4是鉸接柱式桿件詳圖。

      圖5是梁式桿件詳圖。

      圖6是轉角施加裝置詳圖。

      圖7是蝸輪蝸桿加載裝置詳圖。

      圖8是電動伺服加載裝置詳圖。

      圖9是桿件連接裝置詳圖。

      圖10是鉸支座盤詳圖。

      圖11是剛結點片詳圖。

      圖中:1反力架;2底座;3a、3b、3c鉸接柱式桿件;3d固接柱式桿件;4a、4b、4c、4d梁式桿件;5a、5b、5c、5dL型剛結點夾具II;6a一對鉸結點片;6b一個鉸結點片;6c剛結點片;7蝸輪蝸桿升降機;8a、8b力傳感器;9球鉸;10a、10b加載桿;11a、11b桿件夾具;12電動缸;13絲杠減速機;14扭矩傳感器;16墊板;17a、17b、17c鉸支座盤;18a、18b方形墊塊;19鉸支座水平導軌;20轉動支座;21a、21b、21c、21d、21e、21f、21g、21h小車平臺;22牛腿;23活動立柱;24固接柱式桿件桿身;25圓形剛結點盤;26梁式桿件桿身;27L型剛結點夾具I;28轉角傳感器;29加載桿連接件;30銷釘;31桿件夾片;32a、32b、32c百分表。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能通過相同桿件和結點不同方式的組合連接和荷載布置,實現(xiàn)多種結構力學原理的驗證,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實例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多功能剛架實驗模型由剛架結構、加載裝置、支承及約束裝置、測量設備組成,剛架結構由桿件和結點組成,該實驗裝置可以通過不同類型及數(shù)量的桿件、結點、加載裝置、支承及約束裝置、測量設備之間的靈活組合,進行多種結構力學原理的驗證,將結構力學分析與求解方法用實驗的方式進行體現(xiàn)。該實驗裝置可組裝成兩種基本結構圖如圖1、圖2所示,在圖1、圖2的基礎上進行相關變換可以實現(xiàn)不同原理的實驗驗證。

      圖1實驗裝置的具體安裝方式如下:

      反力架1和底座2組成反力框架;

      剛架結構由三根鉸接柱式桿件和三根梁式桿件通過三個L型剛結點夾具和三個鉸結點片連接而成。鉸接柱式桿件3a、3b、3c和梁式桿件4a、4b、4c相互垂直,梁式桿件4a與L型剛結點夾具5a通過螺栓將鉸接柱式桿件3a夾持連接,梁式桿件4b與L型剛結點夾具5b通過螺栓將鉸接柱式桿件3b夾持連接,梁式桿件4c與L型剛結點夾具5c通過螺栓將鉸接柱式桿件3c夾持連接。百分表32a測頭通過磁性表座固定在夾具5b表面中點處,方向與梁式桿件4b軸線方向一致。梁式桿件4a和梁式桿件4b分別通過螺栓與鉸結點的左右兩個鉸結點片6a相連。鉸接柱式桿件3b在與組合結點的鉸結點片6b連接處打有孔洞,桿件通過直桿與組合結點的鉸結點片6b相連,鉸結點片6b通過螺栓與梁式桿件4c相連。鉸接柱式桿件3a通過直桿與鉸支座盤17a相連,鉸支座盤17a通過螺栓與墊塊18a相連,墊塊18a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b相連。鉸接柱式桿件3b通過直桿與鉸支座盤17b相連,鉸支座盤17b通過螺栓與墊塊18b相連,墊塊18b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c相連。鉸接柱式桿件3c通過直桿與鉸支座盤17c相連,鉸支座盤17c通過螺栓與鉸支座水平導軌19相連,鉸支座水平導軌19相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d相連。L型剛結點夾具和鉸結點片均采用與所連桿件相同的剛度,通過螺栓連接形成等剛度模型。每根桿件上均粘貼有相同數(shù)量的應變片。

      蝸輪蝸桿加載裝置一端蝸輪蝸桿升降機7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a固定連接,另一端通過桿件夾具11a與固接柱式桿件3a相連,對剛架結構施加荷載。

      圖2實驗裝置的具體安裝方式如下:

      反力架1和底座2組成反力框架;

      剛架結構由一根固接柱式桿件和一根梁式桿件通過一個L型剛結點夾具連接而成。固接柱式桿件3d和梁式桿件4d相互垂直,梁式桿件4d上焊接的L型剛結點夾具與L型剛結點夾具5d通過螺栓相連以充分保證結點的剛度。固接柱式桿件3d通過螺栓與轉動支座20相連,轉動支座20通過螺栓與與矩形墊板16相連,矩形墊板16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f相連。梁式桿件4d通過直桿與鉸支座盤17c相連,鉸支座盤17c通過螺栓與鉸支座水平導軌19相連,鉸支座水平導軌19相通過螺栓固定在牛腿22上,牛腿22側面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h相連。每根桿件上均粘貼有相同數(shù)量的應變片。

      蝸輪蝸桿加載裝置一端蝸輪蝸桿升降機7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a固定連接,另一端通過桿件夾具11a與固接柱式桿件3d相連,對剛架結構施加荷載。百分表32b測頭通過磁性表座固定在夾具11a表面中點處,方向與固接柱式桿件3d軸線方向垂直。電動伺服加載裝置一端電動缸12通過螺栓與小車平臺21g固定連接,另一端通過桿件夾具11b與梁式桿件4d相連,對剛架結構施加荷載。百分表32c測頭通過磁性表座固定在夾具11b表面中點處,方向與梁式桿件4d軸線方向垂直。轉角傳感器28固定在轉動支座20一側,轉動支座20發(fā)生轉動時轉角傳感器28隨之轉動。

      圖1實驗裝置可驗證的結構力學原理有:

      幾何組成分析,見實施例1。通過改變剛架結構的部分結點和支座,進行不同體系的幾何構造分析,分析不同體系間的區(qū)別。

      結構內(nèi)力分布,見實施例2。通過改變剛架結構的部分結點和支座,構成靜定結構和不同多余約束個數(shù)的超靜定結構,同時通過改變柱式桿件的剛度,分析不同結構內(nèi)力與剛度的關系。

      剛架主從結構性質,見實施例3。通過改變加載裝置在剛架結構上荷載的施加位置,分析剛架結構的基本部分與附屬部分的內(nèi)力傳遞區(qū)別。

      圖2實驗裝置可驗證的結構力學原理有:

      功的互等定理,見實施例4。通過施加支座位移,利用功的互等定理求解結構內(nèi)力;通過施加荷載,驗證功的互等定理的正確性。

      柔度系數(shù)相關性質,見實施例5。通過施加荷載,分析柔度系數(shù)之間的關系。

      非荷載因素下結構內(nèi)力分布,見實施例6。通過施加支座位移,分析支座位移對結構內(nèi)力的影響。

      力法,見實施例7。通過將超靜定結構去除多余約束轉化成靜定結構,把多余約束轉化成未知力作為基本未知量;基于位移連續(xù)條件,通過在靜定結構上施加原荷載,以及在基本未知量方向上施加反向位移,建立力法方程,求解超靜定結構。

      實施例1:幾何組成分析實驗

      在圖1結構的基礎上,去除梁式桿件4c、夾具5c、鉸接柱式桿件3c,構成無多余約束的幾何不變體系實驗裝置。百分表32a測頭通過磁性表座固定在L型剛結點夾具5b表面中點處,方向與梁式桿件4b軸線方向一致。通過上述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對剛架施加荷載,同時百分表32a測得相應位移值,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

      在圖1結構的基礎上,去除梁式桿件4c、夾具5c、鉸接柱式桿件3c,同時將與鉸支座盤17b相連的墊塊18b換成鉸支座水平導軌19,構成幾何可變體系實驗裝置。通過上述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對剛架施加荷載,同時百分表32a測得相應位移值,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

      在圖1結構的基礎上,去除梁式桿件4c、夾具5c、鉸接柱式桿件3c,同時將一對鉸結點片6a換成剛結點片6c,構成有多余約束的幾何不變體系實驗裝置。通過上述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對剛架施加荷載,同時百分表32a測得相應位移值,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

      實施例2: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

      在圖1結構的基礎上,去除梁式桿件4c、夾具5c、鉸接柱式桿件3c,構成靜定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裝置。將鉸接柱式桿件3a換成空心方桿、實心方桿和實心矩形桿,通過上述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對剛架施加荷載,同時應變片測得不同桿件情況下的相應位置應變值。

      在圖1結構的基礎上,去除梁式桿件4c、夾具5c、鉸接柱式桿件3c、鉸支座盤17a,同時將鉸接柱式桿件3a換成固接柱式桿件3d,構成一次超靜定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裝置。將固接柱式桿件3d換成空心方桿、實心方桿和實心矩形桿,通過上述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對剛架施加荷載,同時應變片測得不同桿件情況下的相應位置應變值。

      實施例3:剛架主從結構判定實驗

      按圖1組裝結構。步驟1,將上述蝸輪蝸桿加載裝置與鉸接柱式桿件3a中點處相連,對剛架施加荷載,同時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步驟2,將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及小車平臺21a從反力架1左立柱處拆開,轉移到右立柱位置,小車平臺21a與反力架1右立柱相連,夾具11a與鉸接柱式桿件3c中點處相連,對剛架施加荷載,同時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

      實施例4:功的互等定理實驗

      按圖2組裝結構。步驟1,用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和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同時對剛架結構施加荷載,通過轉角施加裝置控制剛架結構在轉角傳感器28處轉角為零,同時測得轉角施加裝置所承受的扭矩。步驟2,旋開桿件夾具11a螺栓使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和固接柱式桿件3d分離,旋開桿件夾具11b螺栓使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和梁式桿件4d分離,通過轉角施加裝置對轉動支座20處施加轉角,轉角通過安裝于轉動支座20上的轉角傳感器28測得;分別在桿件夾具11a和11b中點處架上百分表32b和32c,用于測量施加轉角時桿件夾具11a中點處的水平位移和桿件夾具11b中點處的豎向位移,根據(jù)功的互等定理求出能夠施加轉角的固定支座處的扭矩,與步驟1測得的扭矩進行對比。

      實施例5:柔度系數(shù)相關性質實驗

      在圖2結構的基礎上,去除轉動支座20,調整牛腿22位置,并將固接柱式桿件3d直接固定在小車平臺21f上。在電動伺服加載裝置桿件夾具11b中點處安裝百分表32c測量豎向位移,在蝸輪蝸桿加載裝置桿件夾具11a中點處安裝百分表32b測量水平位移。首先,去除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只用電動伺服加載裝置進行加載,通過百分表32b測量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加載點處的水平位移;其次,去除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只用蝸輪蝸桿加載裝置進行加載,通過百分表32c測量電動伺服加載裝置加載點處的豎向位移。

      實施例6:非荷載因素下結構內(nèi)力分布實驗

      在圖2結構的基礎上,去除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和電動伺服加載裝置。通過轉角施加裝置對剛架結構施加分級角位移,同時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

      實施例7:力法實驗

      在圖2結構的基礎上,去除電動伺服加載裝置、轉動支座20,調整牛腿22位置,并將固接柱式桿件3d固接在小車平臺21f上。步驟1,通過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對剛架結構施加分級荷載,同時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步驟2,去除鉸支座水平導軌19和鉸支座盤17c,將百分表32c置于鉸支座盤17c與梁式桿件4d連接位置處,通過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對剛架結構施加分級荷載,通過百分表32c測量豎向位移,同時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步驟3,將蝸輪蝸桿加載裝置轉移至鉸支座盤17c與梁式桿件4d連接位置處,通過蝸輪蝸桿加載裝置對剛架結構施加分級位移,通過力傳感器8a測量豎向力,同時應變片測得相應位置應變值;步驟4,通過步驟2和步驟3靜定結構得出的應變值繪制彎矩圖,根據(jù)位移協(xié)調條件進行彎矩圖疊加,并與步驟1得出的結果進行對比。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