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地下采礦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
【背景技術】
[0002]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是目前地下金屬礦床常用的一種采礦方法,為了提高這種采礦方法的課程教學效果以及幫助學生能夠形象地理解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這一采礦方法,我們制作了 “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物理模型。
[0003]此采礦方法有些內容理解起來比較抽象,要求有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在老師授課時,同學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很難取得理想授課,若能建造一個形象的物理模型,設計相應的圖紙,可以明顯提高授課效果。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教學演示困難,理解抽象的問題。
[0005]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包括相鄰設置的礦體和圍巖,礦體的一側設置有出礦巷道,圍巖的一側設置有斜坡道,出礦巷道與斜坡道相對設置,礦體內設置有n*m個回采進路,其中,η為行,m為列,η和m均為正整數;回采進路與地面水平設置;圍巖的另一側設置有溜礦井和溜巖井,礦體的頂部設置有控制室和礦體進路,礦體進路與溜礦井設置在同一側,礦體進路內設置有扇形孔,礦體上且在溜礦井的同側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有運輸指示燈、聯(lián)絡巷道和水平運輸巷道,運輸指示燈處設置有運輸指示標志,回采進路的出口與聯(lián)絡巷道相連通,礦體的外側上且在出礦巷道下方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有通風巷道和掘進巷道,出礦巷道和通風巷道之間設置有爆破模塊,出礦巷道上方設置有與其垂直且相連通的中深孔,通風巷道內設置有通風管道和通風指示燈,通風巷道的末端設置有與其相連通的切割槽,掘進巷道內設置有鑿巖爆破指示燈,圍巖的一側設置有斜坡道,斜坡道的兩側分別與聯(lián)絡巷道和水平運輸巷道相連通。
[0006]進一步地,斜坡道、聯(lián)絡巷道和水平運輸巷道均至少設置有2個,所述斜坡道、聯(lián)絡巷道和水平運輸巷道相連接形成環(huán)道。
[0007]進一步地,相鄰的兩列回采進路呈交錯分布,相鄰的三列回采進路中的4個回采進路呈菱形分布,4個回采進路包括設置在中間一列上的兩個相鄰的回采進路和設置在另外的兩列中的兩個回采進路。
[0008]進一步地,相鄰的兩個回采進路間距為10米。
[0009]進一步地,扇形孔至少設置有2個,每個扇形孔包括若干個管體,若干個管體相連通,呈扇形排列。
[0010]進一步地,水平運輸巷道內設置有水平運輸礦車。
[0011]進一步地,通風巷道和掘進巷道內分別設置有運輸礦車和鑿巖鉆車。
[0012]進一步地,斜坡道內設置有放礦設備和運輸機械。
[0013]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以實體三維物理模型的形式形象直觀的展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地下開采方法各模塊及各參數的組成。通過控制系統(tǒng),使其動態(tài)演示菱形進路布置模塊,出礦模塊,爆破模塊,通風通道,運輸通道及其附屬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使掌握此采礦方法的各模塊結構及參數的構成。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fā)明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的主視圖;
[0015]圖2是本發(fā)明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的左視圖;
[0016]圖3是本發(fā)明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的俯視圖;
[0017]圖4是本發(fā)明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的回采進路棱形布置;
[0018]圖5是本發(fā)明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的右視圖。
[0019]圖中,1.礦體,2.扇形孔,3.控制室,4.圍巖,5.溜礦井,6.溜巖井,7.運輸指示燈,8.聯(lián)絡巷道,9.水平運輸巷道,10.水平運輸礦車,11.中深孔,12.出礦通道,13.通風指示燈,14.通風管道,15.掘進通道,16.鑿巖鉆車,17.鑿巖爆破指示燈,18.運輸礦車,19.通風通道,20.切割槽,21.爆破模塊,22.回采巷道,23.運輸指示標志,24.回采進路,25.管體,26.斜坡道,27.放礦設備,28.運輸機械,29.礦體進路。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0021]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演示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物理模型,如圖1至圖5所示,包括相鄰設置的礦體1和圍巖4,礦體1的一側設置有出礦巷道12,圍巖4的一側設置有斜坡道26,出礦巷道12與斜坡道26相對設置,礦體1內設置有n*m個回采進路24,其中,η為行,m為列,η和m均為正整數;回采進路24與地面水平設置;圍巖4的另一側設置有溜礦井5和溜巖井6,礦體1的頂部設置有控制室3和礦體進路29,礦體進路29與溜礦井5設置在同一側,礦體進路29內設置有扇形孔2,礦體1上且在溜礦井5的同側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有運輸指示燈7、聯(lián)絡巷道8和水平運輸巷道9,運輸指示燈7處設置有運輸指示標志23,回采進路24的出口與聯(lián)絡巷道8相連通,礦體1的外側上且在出礦巷道12下方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有通風巷道19和掘進巷道15,出礦巷道12和通風巷道19之間設置有爆破模塊21,出礦巷道12上方設置有與其垂直且相連通的中深孔11,通風巷道19內設置有通風管道14和通風指示燈13,通風巷道19的末端設置有與其相連通的切割槽20,掘進巷道15內設置有鑿巖爆破指示燈17,圍巖4的一側設置有斜坡道26,斜坡道26的兩側分別與聯(lián)絡巷道8和水平運輸巷道9相連通。
[0022]其中,斜坡道26、聯(lián)絡巷道8和水平運輸巷道9均至少設置有2個,斜坡道26、聯(lián)絡巷道8和水平運輸巷道9相連接形成環(huán)道。
[0023]相鄰的兩列回采進路24呈交錯分布,相鄰的三列回采進路24中的4個回采進路24呈菱形分布,4個回采進路24包括設置在中間一列上的兩個相鄰的回采進路24和設置在另外的兩列中的兩個回采進路24。相鄰的兩個回采進路24間距為10米。
[0024]扇形孔2至少設置有2個,每個扇形孔包括若干個管體25,若干個管體25相連通,呈扇形排列。水平運輸巷道9內設置有水平運輸礦車10。通風巷道19和掘進巷道15內分別設置有運輸礦車18和鑿巖鉆車16。斜坡道26內設置有放礦設備27和運輸機械28。
[0025]其中,⑴回采進路24的布置
[0026]回采進路24布置分垂直走向和沿走向兩種(礦體1和水平面的交線稱為走向線,走向線所指的地理方位角,稱為走向。回采進路24相當于和走向的方向平行設置),具體布置根據礦體厚度、傾角、出礦設備和合理運距,地壓管理,通風安全因素等確定,本次模型設計為厚礦體,故采用沿走向布置回采巷道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