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工藝品雕刻的技術范圍,具體的是一種紫檀工藝品的雕刻方法。
背景技術:
紫檀(拉丁學名: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喬木,高15-25米,胸徑達40厘米;樹皮灰色。羽狀復葉長15-30厘米;托葉早落;小葉3-5對,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葉脈纖細。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多花,被褐色短柔毛;花梗長7-10毫米,頂端有2枚線形,易脫落的小苞片;花萼鐘狀,微彎,長約5毫米,萼齒闊三角形,先端圓,被褐色絲毛;花冠黃色,花瓣有長柄,邊緣皺波狀,旗瓣寬10-13毫米;子房具短柄,密被柔毛。莢果圓形,扁平,偏斜,寬約5厘米,對種子部分略被毛且有網紋,周圍具寬翅,翅寬可達2厘米,有種子1-2粒。
紫檀工藝品,造型藝術之一。是用紫檀作為一種載體,以美術技巧制成的各種有欣賞價值的工藝品。通常具有雙重性質:既有物質產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需求性。從中國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俗。
紫檀雕與其他地區(qū)的木雕藝術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每位大師都在追求屬于自我的個性藝術。他們或手法不同,或題材不同,在繼承傳統(tǒng)技法的過程中,揚長避短,發(fā)揮著自己的優(yōu)勢。他們的作品藝術手法各異,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豐富多變的刀刻技藝時,無論是對人物還是動物都能刻畫出光影的蒙嚨,在虛實的形象中,用簡約的語言,訴說著豐富的內涵,使紫檀雕在造型上走出傳統(tǒng)的窠臼,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既有傳統(tǒng)韻味,又具現(xiàn)代手法。這些效果如若沒有扎實的傳統(tǒng)功底和現(xiàn)代美術技法的培訓,是無法變通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針對紫檀的材質特性而提出了一種紫檀工藝品雕刻方法,具體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紫檀工藝品雕刻方法,所述方法如下:
在修光的過程中,作品動態(tài)復雜,有些部位無法切削,如深凹、窄小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就采取摳刮代削法來達到修光的目的。這種刀法是用鋒利的反圓口鑿或正圓口鑿來摳,直至光平。在實施時要注意木紋的方向,靈活操作。
采用這種方法進行雕刻的紫檀形體結構完整,表面光滑靚麗,使工藝品整體看上去色彩鮮明,平整光滑。
具體實施方式
取一塊紫檀進行雕琢加工,在修光的過程中,作品動態(tài)復雜,有些部位無法切削,如深凹、窄小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就采取摳刮代削法來達到修光的目的。這種刀法是用鋒利的反圓口鑿或正圓口鑿來摳,直至光平。在實施時要注意木紋的方向,靈活操作。